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管学习计划

高管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试剂;管理;化学实验中心

化学实验中心是高校从事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中心承担着各个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实验及科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化学试剂是化学实验中心最基础必备的消耗性物品,其种类繁多,用量大,且大部分具有毒害性和危险性[1]。化学试剂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平安绿色校园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及科研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实验项目增多,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对化学试剂的需求越来越大,化学试剂的管理难度加大,国内各个高校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普遍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中毒,投毒以及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化学试剂,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成为实验中心一直研究的课题[2]。

1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现状

1.1化学试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很多高校从主观上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订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化学试剂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要求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1.2化学试剂储存不规范为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能正常顺利开展,各个实验室除了满足化学试剂的日常供应外,还需储存一定量的化学试剂以备不时之需,这就要求实验中心专门设置化学试剂库房。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人专管化学试剂库房,但是在库房建设和化学试剂登记及存放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因素。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与普通化学试剂混合存放,给实验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化学试剂申购及领用不合理

各实验室剩余试剂多造成资源浪费化学试剂的申购一般是实验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项目内容计划药品种类和数量,由于每年学生人数的不固定以及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的调整,经常出现化学试剂的多领、错领现象,导致某些剩余试剂逐年增加又没有及时归还库房而被堆积在各个实验室,有些试剂甚至标签被腐蚀脱落无法识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以及污染实验室环境。

1.4化学试剂缺乏信息化管理

各个实验室相对独立试剂共享不畅通化学实验中心设有化学平台基础实验室,各个专业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室数量多且各自独立,开展的实验项目不同,所用化学试剂分别独自领用,有的试剂只用其中少量就被闲置。由于缺乏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实验室之间沟通少,化学试剂的信息和数据得不到共享,造成很多共用试剂的重复购买和浪费。

2高校化学试剂管理对策

2.1化学试剂存储管理规范化

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确保化学试剂储存条件安全,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得基础设施应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建设,科学考虑各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设有专业化的药品仓库,仓库必须适宜药品的分类保管和储存的要求,保持避光、通风、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视频监控以及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并由相应专业资质的专人管理。各实验分室的实验场所和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实验室有预备室和药品室以及三废处理装置,药品室根据实验所需药品试剂设有相应的药品柜[3]。对于化学试剂进行分类存放,不管是仓库还是各实验分室,化学试剂要根据药品特性分类存放,注意“四防”,即防挥发、防变质、防毒害、防潮解。区别对待一般普通试剂与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与管理,无机试剂与有机试剂分开,无机试剂分类储存时要强调酸碱分开,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分开,有机试剂大多易燃,注意经常保持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降低库存量。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化学实验中心依托高校网络信息平台,对化学试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化学试剂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1)化学试剂采购信息化,设立采购平台,随时了解化学试剂供应商有关信息,确保计划内购置的化学试剂来源明确,保质保量。(2)库房管理信息化,实现化学试剂台账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化学试剂的出入库情况以及库存信息,特别有利于追踪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流向,从而进一步规范科学管理。(3)各个实验分室建立化学试剂调剂平台,有利于互通有无,互相随时查询化学试剂的使用剩余情况,减少浪费,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效率。

2.3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

[4]化学实验中心承担我校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工程等6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和科研,学生实验开出率高,化学试剂使用量大,实验中心引入环保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实验,实现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实验引入微型实验,尽量少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以安全无毒或低毒试剂代替有毒剧毒试剂,如有机溶剂中常用甲苯替代苯,二氯甲苯替代四氯化碳和氯仿等[5]。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实验方案,减少试剂用量,减少三废的产生量,本着合理够用原则,避免试剂越纯越好,越贵越好的思想[6]。例如,一般无机实验中的定性和制备实验可用实验级别或化学纯级别代替分析纯试剂。强调循环利用试剂,通过使用自制试剂或试剂的再生回收来替代其他实验中所需试剂。如在物理化学实验的有关皂化反应动力学测定实验中就可用有机实验合成出的产品(酯)进行测定。

2.4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处理

化学实验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化学试剂,包括“三废”,用剩、过期以及标签脱落得化学试剂。用剩化学试剂可以通过试剂调剂平台进行调剂,过期或标签脱落化学试剂找有专门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处理,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执行“三废”处理方案,在各实验分室分别配备回收废液废渣的容器,无机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可先通过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等进行处理,然后合理排放。有机实验产生的废液应根据不同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禁止互相混合而发生危险;对于危险废弃物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其来源、数量、种类等。

3结束语

化学试剂的管理关系到高校的平安和谐、绿色生态,只有通过对化学试剂科学规范化管理,建立环境友好的实验体系,才能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平安绿色校园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强.高校化学试剂的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5-187.

[2]黄胜.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3(2):166-168.

[3]段晓霞,刘博,段武彪.本科生实验课化学试剂分类标签规范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236-239.

[4]林谦.化学试剂的绿色化使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82(5):50-53.

[5]庄众,赵军,路贵斌.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9-231.

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所谓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各类行业,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迈进,为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籍信息提供了便利,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说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根本性转变和质的跨越。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1 序论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从形式上来看是由原来的纸质化办公向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从内容上来讲信息化管理为各高校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有效的公共资源平台。

1.1 研究背景

今年来,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已被各高校广泛接纳并使用,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甚至在提高高校录取学生时的透明性,公平性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深入探索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阐述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理论,为各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档案提供基础参考理论。

2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了解学生各类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学籍档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促进沟通的信息中枢站,做好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推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1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学生身份的公共资源平台

高校通过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一个依靠网络传输的公共资源平台,与以往纸质档案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纸质化办公时代,教师要查阅某一个学生的档案,需要到档案室在众多档案中寻找自己要查阅的学生档案,而通过信息化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输入相关密码,利用一个搜索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增强了工作透明性

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该电子档案一直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比如在考试中得多少分数,学生积了多少学分,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情况均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反应出来,电子档案查阅方便,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到各学生的情况,在高校录取学生、为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增强了透明性。

2.3 学籍档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依据

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有学生的爱好、特长、品德、身体情况等众多元素,可以说学籍档案是学生的一个“身份证“和“明信片“,学生在就业时学籍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就业单位参考的重要依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学籍记录。

3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如果不能规范操作和使用同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问题,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建设初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3.1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

众多高校重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建设工作,但是对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在某一方面产生混乱现象。

3.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电脑、网络知识,而众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网络、电脑等知识,不能胜任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3.3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不完善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的网络软件和相关技术支持,部分高校不具备软件开发技术,导致高校采用的信息管理技术出现漏洞,使学生档案信息泄露,或者有黑客进入系统篡改学生档案信息,这也是成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难点。

4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高校要想进一步发挥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作用,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增强软实力,就要加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技术公关,确保电子学籍档案稳定可靠。

4.1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建设

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电子学籍体系制度建设,制度中应包括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保密措施等内容,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建立有章可寻,并在规章制度下完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真实有效,而且使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安全可靠。

4.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网络等技术时可以采取岗位交流和加强培训等形式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对年龄较大,确实不易重新学习电脑网络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采取岗位交流的方法,使其到别的岗位上工作,更换年轻有为的新人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注入新鲜血液。对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其职业技能,为开展好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4加强技术升级,确保安全

高校在开展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所使用的软件可以通过购买比较完善安全的软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高校自主开发,提高技术升级的形式来完成。无论是通过那种方式来完成,在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对软件应进行测试,确保软件安全稳定工作。

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建立网站的管理系统,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

学报编辑部的“三审”工作头绪多,又很繁杂琐碎,所以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出差错。用计算机网络站点对编辑部“三审”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其高效、便捷的程度是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做到的。学报编辑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建立起符合本学报工作特点的网站管理系统。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编辑管理,从稿件的登记、初审,专家的复审、修改、审定记录,稿件的终审、录用,到退稿、排版、校对等,都可利用相应站点来完成,从而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使编辑人员从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编辑出版整个过程中,无论对原有信息资源的存储、检查与利用,还是处于动态信息资源的掌握、搜集与分析,网站管理系统都能够提供极大便利,保证编辑工作的有条理性。网站的设置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建立论文作者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一个来稿作者的数据库,使编审人员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包括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在单位、联系地址、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论著等信息。建立这一数据库一是便于编辑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加深对稿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为编辑物色作者提供信息。数据库要不断补充新作者,注意作者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运用这一系统,可以扩大作者队伍。目前学报编辑一般在编稿、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只选择向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问题。而通过网站的建设,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比如可以在网站的主页上进行有关学报内容、研究领域的情况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报,有针对性地投稿,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建立稿件管理系统。稿件是编辑的源泉。目前作者多是通过电子邮件、信件或直接到编辑部的方式投稿,由于作者对编辑部投稿要求不清楚,这种方式容易使稿件在编辑部和作者之间多次往返,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路上,而且还容易使稿件丢失。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的归档也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尤其要进行全程计算机管理,还需要将文题、作者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借助网站,编辑部可在自己的主页上投稿要求,让作者在投稿前按编辑部的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在网站上设定存放作者稿件的目录,作者要投稿时,只需要将自己的文档上传即可。编辑可以通过编程等手段实现文稿自动记录,主要记录来稿情况,包括来稿的编号、题目、作者、字数、日期、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责任编辑、处理情况、发稿刊期、转载摘录情况等,自动生成数据库。要查询某个文稿情况时,只需输入几个指令就可以很快查出,并可为统计编辑工作量提供可靠数据。也为以后的编辑管理流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比如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利用编辑部管理软件,对稿件进行登记分类,先由责任编辑初审,认为可用,然后调出审稿专家数据库,查询作者对口专业的审者,选准审稿专家,有关专家可以直接进入网站点击相应内容进行复审。有些专家当天或隔日就可将审稿意见发给编辑部。经主编终审后,责任编辑通过网站将处理意见告诉作者。这一切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通过网站的系统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时间,如果出现审者耽搁的情况,也可迅速作出调整,改送其他审稿人。

建立审稿人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审”中审稿人的姓名、专业、单位或地址、邮编、职称、专长、年龄、审稿费等。以及详细记录专家具体从事的研究领域、专业特长、代表成果、近期研究方向及获奖情况等。学报编辑遇到交叉学科或不熟悉的专业稿件时,可以送有关专家审稿。编辑部建立审稿人数据库,既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又能了解不同领域有建树的专家情况。审稿人管理系统应是动态变化的,要做到推陈出新,以便找到最适合的审稿者,从而保证审稿质量。

建立选题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与本学报有关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信息及其他课题信息,详细记录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信息、项目来源、负责单位、已有成果等。这些科研项目都是经过专家评估、科学论证后设立的,涉及内容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相关学科的重点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研究成果也代表着该领域的先进水平。了解这些最新的学术动态,有利于正确制定和规划本学报的选题方向,确定一定时期内刊出论文的专业方向,为及时反映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提供条件。

建立刊物质量、管理的系统。主要包括各级单位、学报界等下发的文件及本学报编辑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分类存入学报历年历期的论文数据及其转载、摘录、获奖、引用情况,编辑人员的工作业绩,包括完成年度工作的数量、质量、奖惩的记录及考核情况,读者、作者对本刊的反馈意见等。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建立互动交流系统,随时就某一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请教或与作者进行探讨。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编辑自身专业、信息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增加网络意识,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以开放性、动态性为特点的网络环境下,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应把增强网络意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紧跟信息网络化的步伐,运用当前最新最快的网络技术,采用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手段,学会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时代性。

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创建新的编辑信息管理模式。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编辑掌握好现代化编辑手段。按照传统模式,作者的一份稿件送专家审阅返回后,由编辑在稿纸上对稿件进行修改,再由排版人员进行排版。这样修改稿件实际上经过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性劳动,暴露出稿件处理速度缓慢,效率低,信息利用率差等弊病。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学报编辑直接参与计算机编辑、排版、绘图等工作,真正做到学报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从而可大大提高学报的编排质量。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编辑人员只有在机编辑兼排版,才可避免上述工作的重复和因此而造成的误差,做到简便又准确。尤其在复杂的图、表、公式的编辑加工上,由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粘贴、绘制,实际上减少了图稿校改次数,既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处理稿件的速度。在线编辑,更有利于网络上返修稿件,做到版面设计更加合理化,真正做到编排一体化,这是网络背景下编辑的必然模式。

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多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信息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日益普及,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报进行编辑加工已成为一种趋势,应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给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革。以纸型文稿为主的编稿、校稿方式将逐步减少,作者投稿将以通过网站上传为主要方式,而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将通过网络技术直接进行。除此之外,传统的编辑加工、文稿校对、清样审读、装帧设计、出版速度等都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信息传播者的高校学报编辑除要进行常规的阅读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还要经常上网捕捉各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动态,新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资源,开阔视野,提高学报的新颖性。信息时代对编辑的要求目前已出现综合化的趋势,即由过去主要担负稿件加工工作转变为一个人同时兼任稿件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输入排版、校对、版式设计。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因特网等工具,重视先进和完善的编辑信息管理软件的作用,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对各种信息应做到快速处理,及时反馈,以处理编辑过程中的大量信息,缩短稿件处理时间。

提高自身网络信息的保护能力。除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安全保障外,编辑应掌握更多计算机知识,以保证学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比如密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病毒检测技术等,从而保证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对提升学报水平的意义

随着各种网络硬件设施的改善,编辑人员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有效地解决了网络传播这一瓶颈问题,这对高校学报而言,无论是从加快科技信息传播速度,为读者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和优质服务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争取优质稿件,争取首发权、增强刊物竞争力的角度考虑,都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有助于提高编辑的质量。按照传统的方法,作者在投稿时附一份文稿送编辑审阅后,编辑在稿纸上进行修改,修改包括文字上的和格式上的内容,定稿后,再进行排版,这样修改稿件实际上经过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的程序。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让编辑人员在机编辑兼排版,就可避免这个没必要的重复,并减少误差,准确又简便。尤其是对复杂的科技图表、公式的处理上,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绘制、粘贴,就减少了图稿校改的次数,一方面提高了质量,另一方面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

使用在线投稿、审稿的方式,提高审稿针对性,缩短稿件流程。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更快地有针对性地审读稿件,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和稿件审核的质量,以保证学报的质量,以吸引更多好的作者前来投稿,形成一个良性的持续的循环。

使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可快速检索。计算机情报联网检索将以其快、新、准的特点成为今后文献检索的主要手段之一。编辑可以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文献检索系统,了解研究课题的进展,选择审稿专家,查询及核对文献。通过检索,编辑可以了解所用文稿的内容在理论界是否先进、独创,网络文献的检索为编辑核对参考文献提供了方便,也保证了学报办刊的质量。

使用网络约稿,扩大稿源。制作好网站,利用网络宣传学报,向通过网上查阅到的专家发出约稿函,范围可扩大到国外同行,约稿更广,针对性更强,反馈时间快,成功率也较高。

使用电脑校对更显示优势。电脑校对的效率高,电脑校对适用中英文。在电脑校对过程中,还可以扩大校对的范围和提高校对的准确性,可以增加专业词汇,使用自定义库,把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对各类词库的不断扩充,电脑校对的准确性将越来越高。编辑部内部进行联网后,不同编辑加工后的论文不必打印就可传至另一编辑的电脑内进行互相核对。

使用网络发行学报的电子期刊。提高学报的知名度,电子刊物的特点是时效性高,由于省去了印刷、发行等种种环节,可以更快地把最新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并能按不同读者的口味改变其显示方式,有助于扩大发行量。

结束语

学报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对传统的编辑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的学报编辑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代表着学报发展的方向。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及时地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感,锐意改革,积极探索高校学报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汪道友、王涛:《科技期刊现代化探讨》,《编辑学刊》,2001(4)。

2.陈辉:《论作者队伍建设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编辑学报》,1999(4)。

3.培:《创新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编辑学刊》,2001(4)。

4.王利群、赵军平:《中国科技期刊上网的形式与思考》,《编辑学报》,1999(11)。

5.赵军平:《网络组稿与编辑经验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

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若以系统观来看课堂,那么它的要素就由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构成。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改善师生间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形式,因而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也会随着之得到改变。高职院校最典型的是把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在教学里。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只能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统一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在课上最重要的任务是听课,然后利用课下时间做练习等,发现自己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那么就去找老师或同学请教。而在现代的课堂中由于信息工具的改进,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地知识点,把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做成微课放到互联网上。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这些微课,扫除一些浅层次的概念、知识点等。之后,教师再可以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答。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就可以做一些传统课堂难以完成的事情,如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

二、信息化教学的定位融合与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思路

根据《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赛项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近期组织了2015年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校内选拔赛。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利用信息工具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难以解决或者高成本解决的问题,从而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和价值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化教学,也就是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传播技能、方法。较早年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包括制作word、PPT,以及后来的视频录播、电子教材等。第二层面是教学的信息化,也就是用信息化的方式推动教育发展,其中包括了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软件、数字资源内容。简单来说,硬件、软件、内容、整合方案的信息化教学改造,适用于信息化技术薄弱的高职院校改造教学项目,也应该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教学里面最重要的教学是方法思想,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如果不能解决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不能达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妄图通过教学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改革,无非是进入另一条歧途。

对于信息化教学很多高职教师争论不休,教育派、技术派各有纷争。有的提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有的提出技术能更客观推进教学。简而言之,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手段背后的数据,而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例如,微课制作不是单纯的视频制作,如果太花哨反而会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连续性。所以,教学设计才是重中之重,技术只是辅手段。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生成,是情感的相互渲染,是同伴的协同成长,是品格影响下的自我萌发,是知识传递后的个人思索。教学的本质需要回归到教学者和受教学者,以及受教学者之间。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支撑

教学信息化是教学技术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知道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师生交互,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21世纪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相当高,一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对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要求,必须培养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二是使高职院校跟上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从教育信息化层面来讲,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非常重要。比如可以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表达方式。如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物投影、交互式白板运用广泛,为教学带来了便利。再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投资信息化教学设备是为了建设现代化校园,也为学校能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保障。

(三)信息化教学有益学校校风氛围建设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现有的教学管理特色,符合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某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大量的微课和微课制作工具,也开展了许多微课竞赛和名师赛课活动。且不论这批微课的质量如何,火热的背后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为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把微课作为一种教育内容资源形式应用到高职教育环境中。信息化教学除了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外,使其具备个性化特征才是从业教育行业的人员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新思路

(一)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可以尝试利用开放信息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尝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模拟开放性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确自身欠缺的能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教师分析学生在模拟场景的优缺点,就能确定学生胜任用人单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从而明确教师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课程体系。

(二)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化教学目前来说是为了迎合国家“三通两平台”的政策要求,当前建设更多的还是硬件以及软件系统,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办公的手段,但是目前效果不太乐观,更多的设备和系统还处于休眠阶段。如何激励教师让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才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信息化教学是大趋势,高职教师所处的环境相对中小学老师要非封闭一些,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实践可是说是相当深入了。要开展信息化教学,大环境已经具备,移动互联网和自带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教学工具设备反而是其次的。根据调查,城市内高职院校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并有小部分学生拥有平板电脑,对于一个学校或是教师来说,真正需要的工具设备只需要少而精。实则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重要的。一个教师具备互联网思维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当重要,这样就可以免费的、可分享的、随时随地展开教学。

(三)教学应用平台和服务的建设与高职教育模式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就是在教学应用平台和服务中轻松地展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并根据设计教学状况,做到应用平台和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推进作用与效益。信息化教学无非是更高效省时,使学生在激烈的学业竞争和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在这个快捷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信息化教学其实是获取新奇信息的渠道,而不是内容本身。内容,必须靠生产者的想象力去生产。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摆脱大时代中的浮躁与虚无。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训练学生编程技能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限于编程的一些技法,应该从学生阶段总体的培养目标上去看待编程,利用教育研究中一些既有的结论,包装计算机专业编程教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是由多重成分构成的,包括理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自理能力、社会能力、是非道德判断力和精神愉悦能力八种。学生编程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创造力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观点,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在培训的内容上涵盖了变量、计算机语言语句、程序界面设计等,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注重信息化教学的“社区”模式学习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晋升渠道,任何的班级授课制都是利弊参半的。相对于师徒教学制,班级教学中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状况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使教师不在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激发,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特别的设计,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利用一些网上的学习社区平台或微信平台等,营造一个高互动的虚拟学习社区。这就要求在面向大多数学生教学的同时,关注那些学优生和学差生,设计与开发一系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如视频微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