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管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试剂;管理;化学实验中心
化学实验中心是高校从事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中心承担着各个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实验及科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化学试剂是化学实验中心最基础必备的消耗性物品,其种类繁多,用量大,且大部分具有毒害性和危险性[1]。化学试剂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平安绿色校园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及科研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实验项目增多,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对化学试剂的需求越来越大,化学试剂的管理难度加大,国内各个高校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普遍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中毒,投毒以及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化学试剂,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成为实验中心一直研究的课题[2]。
1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现状
1.1化学试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很多高校从主观上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订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化学试剂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要求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1.2化学试剂储存不规范为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能正常顺利开展,各个实验室除了满足化学试剂的日常供应外,还需储存一定量的化学试剂以备不时之需,这就要求实验中心专门设置化学试剂库房。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人专管化学试剂库房,但是在库房建设和化学试剂登记及存放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因素。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与普通化学试剂混合存放,给实验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化学试剂申购及领用不合理
各实验室剩余试剂多造成资源浪费化学试剂的申购一般是实验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项目内容计划药品种类和数量,由于每年学生人数的不固定以及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的调整,经常出现化学试剂的多领、错领现象,导致某些剩余试剂逐年增加又没有及时归还库房而被堆积在各个实验室,有些试剂甚至标签被腐蚀脱落无法识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以及污染实验室环境。
1.4化学试剂缺乏信息化管理
各个实验室相对独立试剂共享不畅通化学实验中心设有化学平台基础实验室,各个专业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室数量多且各自独立,开展的实验项目不同,所用化学试剂分别独自领用,有的试剂只用其中少量就被闲置。由于缺乏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实验室之间沟通少,化学试剂的信息和数据得不到共享,造成很多共用试剂的重复购买和浪费。
2高校化学试剂管理对策
2.1化学试剂存储管理规范化
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确保化学试剂储存条件安全,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得基础设施应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建设,科学考虑各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设有专业化的药品仓库,仓库必须适宜药品的分类保管和储存的要求,保持避光、通风、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视频监控以及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并由相应专业资质的专人管理。各实验分室的实验场所和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实验室有预备室和药品室以及三废处理装置,药品室根据实验所需药品试剂设有相应的药品柜[3]。对于化学试剂进行分类存放,不管是仓库还是各实验分室,化学试剂要根据药品特性分类存放,注意“四防”,即防挥发、防变质、防毒害、防潮解。区别对待一般普通试剂与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与管理,无机试剂与有机试剂分开,无机试剂分类储存时要强调酸碱分开,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分开,有机试剂大多易燃,注意经常保持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降低库存量。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化学实验中心依托高校网络信息平台,对化学试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化学试剂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1)化学试剂采购信息化,设立采购平台,随时了解化学试剂供应商有关信息,确保计划内购置的化学试剂来源明确,保质保量。(2)库房管理信息化,实现化学试剂台账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化学试剂的出入库情况以及库存信息,特别有利于追踪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流向,从而进一步规范科学管理。(3)各个实验分室建立化学试剂调剂平台,有利于互通有无,互相随时查询化学试剂的使用剩余情况,减少浪费,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效率。
2.3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
[4]化学实验中心承担我校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工程等6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和科研,学生实验开出率高,化学试剂使用量大,实验中心引入环保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实验,实现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实验引入微型实验,尽量少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以安全无毒或低毒试剂代替有毒剧毒试剂,如有机溶剂中常用甲苯替代苯,二氯甲苯替代四氯化碳和氯仿等[5]。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实验方案,减少试剂用量,减少三废的产生量,本着合理够用原则,避免试剂越纯越好,越贵越好的思想[6]。例如,一般无机实验中的定性和制备实验可用实验级别或化学纯级别代替分析纯试剂。强调循环利用试剂,通过使用自制试剂或试剂的再生回收来替代其他实验中所需试剂。如在物理化学实验的有关皂化反应动力学测定实验中就可用有机实验合成出的产品(酯)进行测定。
2.4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处理
化学实验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化学试剂,包括“三废”,用剩、过期以及标签脱落得化学试剂。用剩化学试剂可以通过试剂调剂平台进行调剂,过期或标签脱落化学试剂找有专门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处理,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执行“三废”处理方案,在各实验分室分别配备回收废液废渣的容器,无机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可先通过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等进行处理,然后合理排放。有机实验产生的废液应根据不同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禁止互相混合而发生危险;对于危险废弃物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其来源、数量、种类等。
3结束语
化学试剂的管理关系到高校的平安和谐、绿色生态,只有通过对化学试剂科学规范化管理,建立环境友好的实验体系,才能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平安绿色校园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强.高校化学试剂的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5-187.
[2]黄胜.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3(2):166-168.
[3]段晓霞,刘博,段武彪.本科生实验课化学试剂分类标签规范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236-239.
[4]林谦.化学试剂的绿色化使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82(5):50-53.
[5]庄众,赵军,路贵斌.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9-231.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所谓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各类行业,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迈进,为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籍信息提供了便利,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说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根本性转变和质的跨越。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1 序论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从形式上来看是由原来的纸质化办公向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从内容上来讲信息化管理为各高校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有效的公共资源平台。
1.1 研究背景
今年来,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已被各高校广泛接纳并使用,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甚至在提高高校录取学生时的透明性,公平性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深入探索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阐述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理论,为各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档案提供基础参考理论。
2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了解学生各类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学籍档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促进沟通的信息中枢站,做好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推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1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学生身份的公共资源平台
高校通过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一个依靠网络传输的公共资源平台,与以往纸质档案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纸质化办公时代,教师要查阅某一个学生的档案,需要到档案室在众多档案中寻找自己要查阅的学生档案,而通过信息化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输入相关密码,利用一个搜索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增强了工作透明性
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该电子档案一直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比如在考试中得多少分数,学生积了多少学分,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情况均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反应出来,电子档案查阅方便,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到各学生的情况,在高校录取学生、为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增强了透明性。
2.3 学籍档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依据
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有学生的爱好、特长、品德、身体情况等众多元素,可以说学籍档案是学生的一个“身份证“和“明信片“,学生在就业时学籍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就业单位参考的重要依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学籍记录。
3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如果不能规范操作和使用同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问题,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建设初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3.1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
众多高校重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建设工作,但是对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在某一方面产生混乱现象。
3.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电脑、网络知识,而众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网络、电脑等知识,不能胜任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3.3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不完善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的网络软件和相关技术支持,部分高校不具备软件开发技术,导致高校采用的信息管理技术出现漏洞,使学生档案信息泄露,或者有黑客进入系统篡改学生档案信息,这也是成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难点。
4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高校要想进一步发挥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作用,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增强软实力,就要加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技术公关,确保电子学籍档案稳定可靠。
4.1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建设
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电子学籍体系制度建设,制度中应包括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保密措施等内容,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建立有章可寻,并在规章制度下完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真实有效,而且使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安全可靠。
4.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网络等技术时可以采取岗位交流和加强培训等形式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对年龄较大,确实不易重新学习电脑网络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采取岗位交流的方法,使其到别的岗位上工作,更换年轻有为的新人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注入新鲜血液。对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其职业技能,为开展好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4加强技术升级,确保安全
高校在开展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所使用的软件可以通过购买比较完善安全的软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高校自主开发,提高技术升级的形式来完成。无论是通过那种方式来完成,在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对软件应进行测试,确保软件安全稳定工作。
21世纪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本文主要介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原则进行介绍,并且对如何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必要性;建设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随之产生,催生了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需要打造一个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平台,平台应该包括很多模块,比如用户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教学计划模块等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介绍,提出几点关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议,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现代社会教育的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需要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更加需要利用信息化来培养更多的国家人才,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1.2 教学管理数据的信息化要求教学管理信息化
现代高校的普遍趋势是扩大学校规模、扩大招生规模,从而造成了高校管理的日益复杂。而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有序化。很多省的高等学校已经开始采用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技术,打造了高校教学管理平台,从而对学生的管理有了更加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学籍管理也更加科学、有序和方便。尤其是在面对高校每年增多的学生数量上,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学生的学籍、学习成绩等数据的保存更加方便,对数据的修改和查询也更加简便。
1.3 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有序化
教学管理过程涉及到教学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等过程,而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实现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的方便快捷,能够方便数据进行查询,从而间接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得教学工作能够有序、稳定的开展。而且利用信息化进行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能够缓和教学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工作时间,让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我专业知识和素质的提升上,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1.4 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的共享需要教学管理信息化
高校中的教务处一般掌管学校学生的相关信息,对数据的掌握最全面和详细,这些数据其他学校部门也是需要的,而且学生和老师也会需要,以往的管理模式之下,学生想要得到这些信息通常比较麻烦,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出现,能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轻松的得到这些数据信息,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也方便了教务处,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
2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遵循的几个原则
2.1.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进行设计需要严格遵循设计的原则,首先,任何一个学校都会不同的组织机制,所以学校的管理平台设计也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事先的调查和分析,从而设计符合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其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应该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因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方便学校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存储、修改,以及方便学生和老师进行信息查询,所以应该设计的尽可能简单方便,让使用者能够通过简单的程序进行操作。再次,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要有规范的程序,让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者能够方便进行管理,所以需要严格相应的责任,让每个工作者的职责和责任能够明晰,这样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再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和综合性,要利用最先进的软件和程序对平台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的整体网络,跟学校的网络相互结合,当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出来之后,能够在整个学校网络中进行传输,从而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学的管理,让教学的运行更加方便和快捷。
2.1.2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打造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要在打造和建设之前,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模块应该包括以下几大板块。第一,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和学生非学习相关的信息,比如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生已经学习结课的成绩分数统计,学生的学历和学位授予管理,学生的宿舍登记管理,学生的娱乐活动登记管理等。第二是教务信息管理,主要就是学校教务处和教务管理部门对学生设计的培养计划,对学校课程的安排,对学生选课的登记和记录,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登记等信息。第三,是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情况,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部分应该就是教学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学校各个精品课程到这个平台上,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号和工号进行登录,然后下载观看;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和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将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引入,让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源。同时,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将学校的教室等学校设备等在网络上,这样学生可以知道学校的哪个教室有什么设备,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1.3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借助于网络和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动了黑客和病毒的到来,对广大计算机用户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对用户的密码和账号进行盗用,从而干扰正常的用户操作。所以,确保网络安全性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首先要做的也是确保安全。只有具备安全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平台投资最初的目的,才能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应该利用高科技技术,设计和开发最先进的保密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使用,让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在校园网络的控制之下,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正常和安全传输、下载、使用。
2.2 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具体步骤
目前,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很多高校已经组织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协助和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般的信息化部门都是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校长或者副校长负责,教务部门牵头,设置几个小部门,配备多名工作人员,专门设置经费,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然后由这些工作人员在领导的带头下制定规章制度,从而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一个正确的轨道。下图一是具体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结构图,能够清楚的看出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2.2.1用户管理模块
就跟目前很多学校的整体网络设计一样,用户管理模块根据对象不同一般分为管理员、教师、学生、外来使用者,如果学生登录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学生就在用户下拉菜单里选择学生身份,系统会进行身份验证,当是本校的学生的时候,系统就会根据整个网络的内部数据授予该学生一些权限,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浏览、下载等操作。当然,如果是教师使用者,系统进行身份识别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
2.2.2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管理模块主要是讲学校的课程信息登记在管理信息化平台之上,学生通过浏览平台可以清楚的指导该专业的课程代码,了解课程的课时,知道课程的授课老师,可以跟老师提前沟通,将即将学习的课程的教材提前准备好,从而提前进行预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2.3教学计划安排和排课安排
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根据课程的具体安排和老师的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在教学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进行进行排课,排课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安排,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好的排课安排能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更加充分的发挥师资力量的优势。
3 总结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打造信息化平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实现现代教育的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吉平.基于C/S和B/S模式的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22)
[2]刘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以广东药学院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11)
[3]胡萍,刘建芳,文惠婵,熊少辉,刘仕清,何燕辉.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与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4] John.M Glabas,and Richard E.Fairley.A Guide to Preparing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Plan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 199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管理思想和意识观念的影响,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没有对学籍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认为高职院校工作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工作,对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而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所以有些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人员配备方面比较薄弱,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是一般高校学籍管理的普遍现象。在学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了高需求和低投入的矛盾。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以及学生对有关数据的需要日益频繁,要求学籍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数据为行政决策、教学科研、学生查询等服务,而配备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一种临时性的凑合。
1.2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我国高职学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大多沿袭高校的管理技术手段,高职的管理又跟不上高校的管理水平,学籍管理手段落后[1]。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在校园网建立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兼容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学生学籍信息等内容查询,造成很多重复性工作,无法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也不能使学籍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2.学籍管理进行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原因
2.1学籍管理工作自身性质要求
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强的程序性,它涉及到学生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管理以及毕业后学历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1]。有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而要想保证这些管理制度能够被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就一定需要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作支撑。
2.2完善学习管理工作的需要
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以教务处为主,即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管理部门,负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籍管理的整个过程。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还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用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避免学生与学校在学籍管理处理上出现纠纷,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建立网络化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将科学、高效、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依靠校园网建立学籍管理信息系统[2]。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专业变更、学籍异动、奖惩情况等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借助校园网实现学籍管理网络化。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
3.1系统开发总体目标
学籍管理系统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特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务管理方法,借鉴其他高校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的科学方式,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学籍管理系统。系统开发目标如下:第一,使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3]。第二,对学生的个人信息保密,又要做到信息共享。第三,用户操作简单,使用交互式的方式实现人机对话。第四,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时避免数据拥塞,数据实时备份,有恢复功能。第五,针对用户查询的结果,实现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第六,对用户实现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
3.2系统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学籍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教务、财务、学工、就业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商定细则,制定系统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内容建立院校级学籍数据中心,作为院校学籍信息的唯一数据源,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共享学籍数据,解决院校内各部门间子系统中的学籍信息不一致、“信息孤岛”等问题。
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籍信息的数据量及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院校级学籍数据中心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作为数据库;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采集.net 架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 标准化接口提供JSON、XML等数据交换格式。整个系统是基于B/S三层结构,即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客户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首先,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采用基于的B/S三层架构,使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采用了ASPX的ADO及ActiveX技术实现了对数据库的访问,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以及科学、高效的学籍管理[4]。
其次,数据库设计是应用系统开发的一个难点,只有科学的数据库设计才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及好的可编程性,可扩展性、数据库设计是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情况及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束语:
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学籍管理工作不仅是其众多校内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能够使得学籍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被全面的发挥出来,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其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不断的探索有效的管理行为,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加强相关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找出完善的学籍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9
[2]赵良梅.学分制改革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08):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