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课堂论文

外语课堂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语课堂论文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不少问题,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语言学家在外语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input)、输出(output)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提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胡青球等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开始上课的头30分钟内,平均每位教师提出的问题高达61个。因此,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1. 课堂提问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外语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形式分类,可分为yes/no问题、选择性问题、wh-问题(who,what,which,when,where)和how/why问题;根据内容分类,可分为信息性问题(wh-问题一般属于此类)、理解性问题(如why问题)、应用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分析、解释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对人物、事件等做出评价);根据答案的伸缩性分类,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display/ referential questions);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可分为浅层问题和深层问题(low-level questions/ high-level questions)。

2. 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 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

外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大部分所提的问题是展示性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前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学生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一点。Richards和Rodgers(2001)提出从交流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四个特点: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体系;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自身的结构也应体现出这一点;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不仅要符合语法结构,还属于日常谈话中交流部分的范畴。因此,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之间用于交流观点和思想的。wh-问题和yes/no问题课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参考性问题则无明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对材料进行深层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范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较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提问由于学生所需投入的程度较多,能够激发学生回答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大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2.2 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这表现在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不合理,没有一定的梯度,有些问题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有50%猜测机会的yes/no问题,没有刺激性,结果不但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会影响其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2.3 给学生留出的等待时间不科学

等待时间(wait-time)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其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能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回答。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如少于1秒钟,学生就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自己的答案,回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等不及学生回答,常常自问自答;或者这个学生没有回答出来,马上转到下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挫伤了其自尊心,也丧失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如果等待时间适当的延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回答的质量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另一方面,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如30秒以上,提问对学生的刺激性就会减弱,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 有效课堂提问的建议

针对外语课堂话语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我们的提问是真正有效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Penny Ur (1996:230)提出了有效提问的六条标准:清楚(clarity)、具有学习价值(learning value)、能激发兴趣(interest)、刺激参与(availability)、具拓展作用(extension)和适当的教师反馈(teacher reaction)。

据此,提出以下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建议。

3.1 丰富课堂提问的类型,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课堂提问中,一定量的展示性问题或wh-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借此掌握所学材料中现成的语句,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是,仅仅这些问题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能提高他们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在语言习得活动中,理解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一直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语言交际"。 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多问学生一些how/why问题。

3.2 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无的放失

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出不同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宜,达到提问的目的。问题必须有不同的难易梯度,必须适合学生语言能力,必须和学生有关,必须确保能够运用常识做出回答。为此,教师应该简化自己的问题语言,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多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善时,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反问等手段帮助和诱导学生找到完善的答案。因此,在准备问题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事先确定好提问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内容,预测学生做出不恰当回答或拒绝回答时自己该如何反应。

3.3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versity of Delware 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的提问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3到5秒为宜。时间不可太短,否则学生没有充足的反应时间。等待时间延长了,可以减少回答问题不充分、回答人数太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所给予的等待时间也应有所区别。比如,yes/no问题的等待时间应该是最少的,信息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理解性的问题和分析、评价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浅层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深层问题的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外语教学和学生外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课堂提问的各种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

参考文献

[1] Jo McDonough, Christopher Shaw. 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师手册(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oII)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堂教学

随着生物学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物技术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生物技术人才也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热点之一。我国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自1997年正式获得批准以来,其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起来的,国内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借鉴国外英文版本翻译而来,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首先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因此,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发展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技术专业英语已形成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相对固定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数目安排,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课程设置情况

不同高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略有不同,多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课时数在40学时左右,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以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我校该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时数为48学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完成基础外语和生物类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即将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在这个学期开启《专业外语》课程将会为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部分学生考研和申请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参考教材选择

大学生在第二学年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大部分能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考核,综合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有的高校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专业英语》(蒋悟生主编)作为教材,该书目是我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即使是该教材的最新版本也是在四年前出版的,一些最新的知识如MicroRNA、Epigenetics等都未能涵盖其中。有的高校采用自编讲义作为教材,例如,选用英文原版专业书籍,选用SCI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选用国外专业相关的科普书籍等。这些教学内容虽然时效性高,但存在通用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的缺点,难以进行推广使用。当然,也有的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淡化专业色彩,并不需要编写专门的教材。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程公开出版的教材很少,更新速度较慢,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已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完善专业外语课程体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成绩考核方式

在大多数高校,专业外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的范畴,客观上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把专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来学习,把英语六级作为学习目标。基础英语经历多次教学改革,已形成一整套严格、规范和科学的考试方式,而专业外语的考核方式则比较多样化,有的教师采用开卷考,有的采用闭卷考,有的则选取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这就不免造成了专业外语考试不够规范、不够科学的局面。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成绩考核方式也会从学生的主观导向上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借鉴基础英语的完善考核方式,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制订出适用于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标准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探讨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能够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尚存在以翻译为主、成为“翻译课”的现象,基本上是教师对着教材,逐词逐句地解释。一些老师采用分组讨论法对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认为,任何涉及非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听、读、说、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也不妨从这四点着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利用英语教学视频提高听力

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而言,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概念、名词的中文释义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复制过程、PCR反应的基本原理等等,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是难以让学生接受的。如果这些抽象的概念能够通过动画演绎,同时搭配专业的英文讲解,这样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一两遍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一些国外生物学领域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课堂有这样的英语原声视频资源。比如,美国教育门户网站(http:///),是一个在线课程资源网站,有五十多位教育家、视频编辑人员和动漫制作人员创作有趣的视频课程;美国视频实验期刊库(http:///)是一个以视频方式展现医学、生物学等学科试验方法和过程的电子期刊;图说DNA网站(http:///)是由美国冷泉港研究所创立的网站,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遗传学,以生动的动画呈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这些网站上丰富的视频资源视觉效果清晰、讲解生动有趣、时间长度适中,非常适宜在课堂上使用。学生在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英语的听力水平。笔者经过实际课堂检验发现,视频资料的时长最好控制5~7分钟,每次播放两遍,学生对这些教学视频兴趣浓厚,课堂反应良好。

2.阅读原版教材加强理解

经过专业基础课授课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对专业知识具备基本认知的情况下,将专业的英文词汇传授给学生已经是水到渠成、相对容易的教学内容。这时我们的阅读材料不妨选取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章节作为阅读材料,如《基因Ⅸ》等,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识记词汇。此外,生物技术的诸多专业名词术语大部分是外来语,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内容既能够使学生对原有中文释义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也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英语行文的简练、精准有所体会。

3.专题演讲锻炼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用外语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专业外语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国内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即能够听懂但是不会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勇敢地把英语说出来。比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每次上课为三个学时,如果这三个学时全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必定会试听疲劳,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在每次上课时安排1~2个学生用英语进行PPT演讲(每个学生5~8分钟),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特定专题或热点话题做PPT演讲,这一环节进行的时间不固定,由教师根据每次授课的具体情况自由安排,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情况也将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参考。这样的演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枯燥的专业词汇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同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效。

4.利用科技短文学习写作

张元福等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以科技论文写作为导向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建构。生物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物学研究有相对较长的实验周期,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尚缺乏体验。因此,科技论文写作是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本科教学中一个相对高级的目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国内高水平的期刊,如《遗传》《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选取其中一些简单易懂的英文摘要作为写作范例教学效果良好。这些已既保证了英文写作水平,论文的中文摘要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的学生也非常有益。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选摘其中比较典型的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逐渐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表述,达到能独立撰写英文摘要的目标。

专业外语是专业体系建设的必要组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英语运用能力,包括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熟练阅读国外专业文献,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目前专业外语教学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教材选择、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教学质量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10).

[2]焦述强,陈艳.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03).

[3]甘媛.高校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研究[J].品牌,2013(06).

[4]张会勇,井长勤,朱武凌,丰慧根,杨保胜.分组讨论法在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1.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即包括基础英语的基本知识又包含了特定专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既具有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又具有专业教学的规律性[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分散在各个学院,专业外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而且专业外语课时少,很难实现科技英语系统教学[2]。而学生从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面对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及长句、难句,同学们初学时不易掌握,不会进行长句结构分析,不会词性的转换及词序的灵活处理,因此翻译课文经常不能表达原意。而且,一般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此时同学们刚刚接触本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因此对于教材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很难理解,学生掌握起来较吃力而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中形成了老师为主的翻译模式[3,4]。由于缺少了对科技英语体系的系统学习部分,同学们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及撰写格式不甚了解,在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撰写英文摘要等方面的表现很差。

为了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文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传统工程材料的制备原理及工艺,专业性很强,部分内容因为学生未接触本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背景而很难理解。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将国外原版教材中过于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精华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同学们掌握科学、客观、较标准的英文表述习惯,而内容和难易程度则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以各种材料概述、制备工艺、性能及应用为主,不再涉及一些专业性太强的理论知识。课程中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外,在课程绪论部分给学生一个过渡,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以及专业英语句式结构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对专业英语的语法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科技论文查阅及写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教材中将设置有关专业论文结构与撰写的章节。

3. 教学方法改革

专业外语课时设置都较短,一般为32~48学时,在短短的32学时内,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内教学主要仍以“能读会写”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教学方法将不再以教师为主角,改变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完成课文的翻译及讲解过程。老师主要负责专业词汇的讲解及引伸,扩展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通过讨论对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及讲解,剖析复杂长句及难句的句式结构。结合目前同学们专业外语学习现状,将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的科技外文文献,使同学们掌握其主要结构及撰写要求,重点培养同学们掌握本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

专业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而且培养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通过 一两次课堂教学就能一蹴而就,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鼓励学生观看相关材料介绍的视听文件,在课堂翻译过程中要求同学首先对原文进行朗诵然后进行讲解,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根据同学们撰写的专业论文英文摘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presentation,逐步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表达的自信,最终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国际交流及应用的能力。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课程整合,生态化,外语教学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教育部于2007年又修订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然而,在新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我们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究竟如何?为此,笔者作了一项专门的调查,以期能够对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分析

本研究涉及到黑龙江省内的两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课程整合,以定性、定量研究为基本方法,进行分析论证。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学英语实施教学改革后的课堂活动情况;2)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的看法;3)信息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和自主学习。两所高校各30名学生回答了问卷。

(1)关于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我们一共设计了2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教师的课堂活动,其中包括利用多媒体授课情况,讲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模拟试题情况,组织学生讨论、角色扮演等情景对话等;第二个问题有关学生的课堂活动,其中包括听课情况、课堂词语操练、做四、六级模拟试题情况,小组讨论并协作完成课堂任务情况等。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总体上两所院校的课堂活动有所不同,但是各项活动所占比例的高低基本趋于相同。院校A和院校B分别有81.33%和76.23%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关键词汇、句型”等,而院校A的学生分别只有1%和20.36%选择了这两个选项。相比之下,学生的主要课堂活动在“看课件展示和听教师讲解记笔记”的选项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院校A有85.63%学生选择此项.,而院校B有高达92.33%的学生选择此项。而院校B学生对其他选项的选择分别是6.57%,17.33%,15.66%及14%。

(2)关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看法。我们设计了3个问题:信息技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其中的选项包括使课文讲解更生动、扩大了课堂信息量、丰富了课堂内容、没什么改变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收获;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态度等。根据调查结果课程整合,一半以上学生(院校A 54%和51%以及院校B52.33%和50.66%)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使教学生动有趣,信息量增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说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所学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都持有比较积极的看法,只有9.89%(院校A)和6.13%(院校B)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与传统教学无区别。然而,有近半数的学生(院校A 51%和院校B49.33%)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的收获一般,院校B竟有11%的被调查同学认为没有收获。对此笔者进行了个别访谈,据访谈对象反映,学校的电脑设备老是出现故障,浪费了许多时间;教学软件设计的与课本内容一样,没什么新意,课后自主学习效果较差。

(3)关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和自主学习。共有4个问题:是否希望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自主学习,其中包括利用计算机还是通过协作学习、与老师或同学或外国朋友在线交流情况、练习听力及阅读等情况;采用网络学习后,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否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有所提高等。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学生(院校A 92.33%和院校B85.67%)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在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仍有6.57%(院校A)和12.33%(院校B)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在学生心目中目前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应用还不尽如人意课程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两所院校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方面的不同点比较明显。院校A学生在利用网络完成学习任务(77%)和听力训练方面(61%)占据了前两位,而院校B学生的选项较为平均,占据前3项的分别是:四、六级模拟试题(49.44%)、以小组协助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0.66%)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29.59%)。这说明院校A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相对要完善一些,两校相比,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方面有着明显差距,院校A是77% 而院校B只有29.59%,原因是院校A的网络自主学习中心要比院校B完善得多。从而导致两校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意识会有所不同。在两所院校中,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后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分别占被调查同学的66%和67.67%以及58.67%和60.21%。有20.67%的院校A学生和24%的院校B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变化,认为兴趣方面也没变化的占被调查学生的27.33%(院校A)和21.33%(院校B)。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 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高校越来越倾向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并且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计算计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Kern(2006)认为,随着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部分,将计算机看成是语言学习与使用的外部辅助工具的理念已经过时。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下,计算机不能只看成教学的辅助工具,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和效果。然而,如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转变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外语教学生态化环境的建立。生态化环境包括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外语教学中的宏观生态系统包括课程规划、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或手段说明、课程计划执行等;微观生态系统以课堂教学子系统为例课程整合,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这些子系统相互兼容、和谐共处和动态发展(陈坚林,2008)。计算机角色的转变得益于外语教学生态化环境的建立,而如何建立和谐、稳定的生态化环境将是今后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交叉研究的重点问题。

2.生态化环境的建立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生态学”最早来源于自然领域中的生物科学,进而被学者引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差学科,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以及协同进化等原理和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何从教育学、社会学、教育生态学等多视角,选取连接主义和教育生态位(Niche)原理等为切入点,对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进而创建一个动态的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将是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越来越倾向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信息技术的功能在教学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尽管我们一直认为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但是提高不是很明显。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生态化环境的建立。实际上课堂活动、计算机网络和大学生自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课程整合,因此,如何使计算机更有效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则是外语教学生态化研究的主要课题。

3.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部分院校已经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承担教学实践的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为实践者和操作者的角色。但是调查也反映出在计算机网络全面地应用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时,学生对教师作用的期望值更高;学生普遍较为认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似乎不够理想。上述问题的解决也涉及到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建立,只有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等子系统协调发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以及教师作为促进者答疑解惑的作用等,并配以教学资源和设备等其它教辅生态子系统的建立和协调发展课程整合,使这些外语教学的子生态系统相互兼容、和谐共处和动态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语境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计算机就是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位。根据Siemens (2004) 的连接主义观点,连接主义以网络学习为基础,网络通过节点和连接两个元素起作用(胡壮麟,2008)。只有外语课程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语言技术不断开发和研究,真正实现网络语境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达到较理想化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Kern R. Perspectives onTechnology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 [J]. TESOL Quarterly, 2006,40,(1).

[2]Siemens, George.2004.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t the Digital Age. Elearningspace[WE/OL].

[3]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4]胡壮麟.谈Siemens 的连接主义[J]. 外语电化教学,2008,05

[5]甄凤超.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外语学习:思想、方法和技术[J]. 外语界,2005,04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教师话语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21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unan, 1990)。

一、国外教师话语研究状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对教师语言潜心研究,如Chaudron(1988:85)曾经对教师话语做过全面调查研究:1)在语音方面,发音响亮、清晰,较为夸张,往往有延长的停顿;2)在词汇方面,多使用中性色彩的基本词汇,较少使用省略词、不定词和习惯用法;3)在句法方面,所用句子结构严谨,语法简单,较少使用从句,多用一般现在时,语速慢于正常语速;4)在语篇方面,经常将话题置于句首,较多使用第一人称,对程度低的学生多次重复;5)其他方面,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是解释、提问及命令学生回答问题。

到了八十年代,教师语言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研究方面,并对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进行了分类分析(Long, 1983)他们发现课堂上教师语言有其形式和互动的特点,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容易被理解。这些研究大多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做了初步的归纳和分类,揭示了教师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研究越来越广,从主要研究教学语言逐渐发展到研究与教师语言相关的各个方面,直至今日发展到研究教师全部活动(包括言语活动)。

在九十年代,随着对语言习得过程和交际在课堂教学汇总所起的作用的了解越来越多,更有一些学者提倡进行“教师研究”,并“有责任地系统研究二语课堂”(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以进一步“提高对教与学的理解”(Edge& Richards, 1998)。他们更加深入地探求二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中的教师用语、教师行为做了更细致的研究。具体来说,他们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堂师生之间的交际及互动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数量与速度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馈情况。

二、国内教师话语研究状况

我国外语界多年来重视习得心理和教学法研究而轻实际课堂研究过程(杨雪燕,2003),对外语课堂过程本身尚未给予足够关注,关于教师话语的作用和交互形式特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主要外语类期刊中,以外语课堂或外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很少,且主要以西方理论的介绍或综述为主(林汝昌, 1996)。涉及到英语课堂教师语言的论文不多,而且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优势。

国内教师话语研究的转折发生于1999年,王银泉(1999)在其文章中指出外语课堂教学上教师话语对于学习者语言输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外语课堂教师话语与其他课堂教学教师话语是有区别性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话语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教学的媒介”,向国内业界正式引入外语教师话语研究的论题。汤燕瑜和刘绍忠(2003)定义了教师话语的组成部分并列举了相关研究。李华(2007)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国外课堂教学及教师话语的相关研究。这些都表明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话语的提高与学生二语习得的促进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国内近十年出现出不少的实证研究,周星、周韵(2002)从话语量、提问方式、交互调整、反馈方式等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师话语。胡学文(2003)研究了了教师话语的功能和特征。胡青球(2004)分析了教师提问技巧、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关系。曾庆敏(2004)、周军平(2006)等通过实证录音揭示了只有注重提高话语输入质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机会,才能促进二语习得。 赵晨(2005)在采集了30节英语课的语料,探讨了三个不同水平课堂中教师如何正对学生语言错误选用纠正反馈语和这些反馈语如何影响学生的输出。咸修斌、孙晓丽(2007)在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上发现优秀教师的课堂话语差异很大,教材本身不能决定课堂话语的特征,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

还有一些研究剖析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特点:庄文中(1991)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功能、语言环境和基本要求》中将教师语言特点归纳为七组:科学性与教育性,规范性与灵活性,针对性与趣味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简明性与丰富性,启发性与哲理性,通俗性与典雅性;陆谷孙教授(2003)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作了详细的概括,其中包括对教师语言的要求:准确性(accuracy)、流利性(fluency)、幽默性(humor)、脱离母语(un-learned mother-tough habits)以及纠错能力(x-ray eye for error detection)等。

中外语言学习家已经对教师话语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调查,这些研究为广大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同行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不过大多数还只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或零散材料的收集层面上,教师课堂话语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探索。此外研究范畴仍需拓展,研究集中在大学教师话语,中小学英语教师话语涉及较少。

结语:李旭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师能力结构》中指出“英语教师通常是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其语言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话语的使用对学习者的输出和交际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己那些课堂话语更能促进课堂互动从而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最终总结出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师课堂用语,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haudron 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1998

[2]Edge J & Richards K. May I see your warrant please? Justifying outcom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 (19):334-356

[3]Long M H. Training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as classroom teacher[A]. In J E Alatis, H H Stern & P D Strevens (eds.).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Towards a Rationale [C], 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3:281-297

[4]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1991.

[5]李华.从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看国内外教师话语的研究[J].外语界,2007(5):83-90

[6]林汝昌.教学语言―一个仍待研究的问题[J]. 外语界,1996

[7]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J].外语界,2003(2)

[8]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9-23

[9]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年会侧记[J].外语界,1992(2):54-55

[10]咸修斌,孙晓丽.自然模式亦教学模式-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11]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54-61

[12]赵晨.不同水平英语教学中的教师纠正反馈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13]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