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兴趣 全体差异方法合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变学生的“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上,可以从抓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等手段,扩大了视野,拓深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创设了情境,激活了思维,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素质科学发展。

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科学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科学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科学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中我们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要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沟通,少一点隔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追求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思考,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朝思暮盼的于勒,这是为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有的说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有的说,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有的说,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还有的说,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是他们金钱至上的意识造成的;是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我适时总结,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呈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说:“由于竞争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因此,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探究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探究,最终,由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结果经过讨论,学生的见地很深,大部分认为,小说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少数同学认为,小说揭示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同时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佐证了他们的观点。最后我尝试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让学生对下联,来概括小说的主题。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合作,得出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素质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第2篇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转贴于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16-01

自在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一时成为高频率流行词语。“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像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学生是需求侧,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是供给侧,强调这一方的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跟上需求方学生的要求。仅就学生预习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也应当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满堂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学法等去适应学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关注时间,设计预习

课前预习花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已经占用了不少,因此预习一定要有质和量的控制。一些导学案常常一发就是四页A4纸,其中还包含不少需要慢慢思考的难题。虽然初中都安排有一些自习课,但自习课与学生的需求总是存在错位:七年级自习课虽多,但学生的自习能力很弱,他们正需要教师的多多指导;八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增强了,却由于科目多,自习课变得非常少;九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强,但因为毕业在即,一些教师频繁占用自习课,使得学生的自习时间显著减少。

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策划。首先,预习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明确要求,提醒学生知道自己在预习时要获得什么结果,如果达不到,要做好原因和过程的记录,以便在课堂上寻求解决。其次,预习的量要适度,前文所述的四张A4纸就不可取,如果不是七年级,最好不要用量的积累增加学生的负担,以免引起他们的抱怨,即便是七年级,难度不够,也不要用数量来凑。再次,难度要适中。

二、关注重点,引导方法

课前预习要有效,学生还必须掌握预习的方法。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得从教不久,笔者在研读名师教案时,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步骤,于是灵机一动,就直接挪用过来给学生当做预习方法: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2.了解作者资料;3.给课文分部分,并分别写出大意;4.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细细品读,做课后练习;5.归纳文章中心;6.总结写作特色。就这样,几乎将应该课堂教学的东西,一股脑丢给学生课前去做,结果可想而知,泛泛的布置和不可能完成的课堂检查,使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其实这一思路也未尝不可,只是求全责备了些,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笔者渐渐将这个预习步骤进行了细化:挑选那些能服务于教学目的的重点,让学生明白每一项预习的指向;根据学情安排小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斟酌预习的难度,有时只有一道题,却要做全前面的所有步骤,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及表达……

三、关注实践,契合个性

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在没有教师管理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自觉进行的学习。为达到“独立”与“自觉”的目的,笔者在引导学生形成和强化预习能力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探索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闭嘴”;“自由”;打破;激励;合作交流;“至法无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来,笔者很庆幸是语文老师,因为笔者热爱中文专业,也很庆幸自己有一双“文学”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语文改革心得写下供反思供同行们参考,以求共同进步。

记得有位权威的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语文教学改革里最难得就是如何让语文老师“闭嘴”。它,给笔者的内心带来很大的震撼:语文课堂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过去:“满堂灌”“ 填鸭式” 教学,“ 题海式作业”,把自己弄得疲于备课,疲于上课,疲于批改作业。堂堂课都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自由,创造性更是被束缚了。本来就几十方的课室,只有四堵围墙,两个门口,狭窄的空间的已经让困在里面的几十个学生觉得无趣,若课堂也枯燥无味,这势必形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在教学中如何努力地闭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张开学生的嘴巴,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断探讨摸索的方向。

1创设“ 放飞” 学生的自由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笔者喜欢“自由”一词,喜欢把它还给困在四面是围墙的同学们,喜欢在课堂里设计一个个让学生“放飞”自己的平台。课堂里,笔者喜欢对学生说:老师喜欢听你们说话,你们想说就大胆地说。“请你”一词成了我的口头禅: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读课文……它能带给学生一种民主、受尊重的感觉,为此,学生也喜欢回答笔者一句“let me try(我来)”!这成了我们共同的语言。在上课外阅读课《理想》时,笔者设计了一条问题“请你把你喜欢的诗句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同学们表现很活跃:“老师,我说一句行不行?……”,“老师,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到最后,笔者也忍不住凑热闹:“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看同学们认同不。笔者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句。”笔者举了我们班数学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学们说他们也看见了,听老师一说有点想哭了。课堂里开设一个让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把民主还给学生,把说话权利还给学生,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达到让学生开口说话和动手操作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课堂里笔者都尽可能少说或不说。如在上《寓言四则》时,笔者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与童话的异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讲故事比赛,小组讨论各则寓意(想说那则就说那则)。一节课里笔者占用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寓意板书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而到下课了,同学们还说“我还要说……”。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陈规,鼓励创新,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例子“活”起来并延伸开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学里,笔者也不断地努力构思、探索、研讨: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必须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陈旧思维,老师必须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学用书里的教案――用表格罗列,而是设计了一个“自由发挥”话题: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各种云彩介绍出来,比一比谁设计得准确、生动、精彩。学生的设计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哟哎哟……”,在课堂上一吆喝,同学们的兴致也来了,有的英文也来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环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华,I am smaller than halo(晕),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双胞胎)……”;有的设计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妈妈,我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是朝霞,一个是晚霞,她们常帮我分担工作……”。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的新奇创意毫无保留地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课堂设计,比起简单的用表格罗列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经典课文时,我把讲台设计成舞台,让把课文改编为舞台剧,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课余时间都喜欢聚在一起探讨课文,揣摩人物形象,还时时来找我商讨如何能把人物演绎生动。在课堂上,学生们把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情假意的张静斋、醉心功名的范进、趋炎附势的胡屠户等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这些大胆的课堂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啃透课本知识,而且能让他们自己设计的东西得到认同和表扬时,那种满足感和喜悦感更能让他们深受鼓舞,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们把品画、听歌、唱戏、讲故事、看电影、配乐诵读、电视品读等引进课堂,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主宰的课堂已经成为了历史,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流。

3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达成共性认识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学习小组,尽可能开设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交流的平台,并要求一切活动都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荣誉患难”与共。这样,不但形成了“一帮一”的学习风气,也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如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特色;小组进行诗歌朗读挑战赛,看哪个小组最棒;小组进行辩论赛,看谁嘴巴最厉害……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得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上《风筝》一课时,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风筝,进行放风筝比赛,看哪个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笔者到同学们在做风筝时热闹的场面,看到学生在足球场来回奔跑的欢快身影,我自己内心也感叹“自由多好”!课室的四堵围墙是围不住同学们的雀跃的心的!而许多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们的风筝高高飘扬时,我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笔者反对《风筝》里的“我”压抑“弟弟”不许他放风筝,更是粗暴地毁坏他的风筝,游戏不但是儿童需要的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的形式不但调动了一部分懒散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语文老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要想方设法“闭起”我们的嘴巴,而努力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手扬起来,让学生的脑袋“活”起来!也要善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用愉悦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还自己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语文教师董一菲说过这么一句:“永远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至法无法”。的确,教师的教就该要“至法无法”。

参考文献:

[1]孔继芹浅谈有效利用激励评价手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第5篇

所幸的是语文教育家们对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主张通过体验从文本中获得语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强调 “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动人风采,真正担当起立人立国的重任。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掘并在课堂上演绎语文独具的美,使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认识语文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进而受其熏陶完善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甚至人格,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一、整体感受,领略自然美

优美的写景状物类散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风物足以赏心悦目、怡情悦性。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安然闲适的小山、顶着雪花的矮松、清澈空灵的蓝天、深厚温暖的绿水,就是一幅幅生动的艺术长卷,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必会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势必不会枯燥乏味。又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作者描绘山中万籁俱寂时听到的泉声,时而平静如诗人般的沉吟;时而热烈与喧嚣犹如千军万马的混战,无不给人敏感的神经以强烈撞击。教学中,利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甚至现场感受等形式有意识地把这些美丽展现在课堂之上,不仅美丽了课堂,而且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我曾经把学生带到学校小公园感受“春草图”“春花图”的美景(朱自清《春》),触摸柔嫩的青草,“坐着,躺着,打几个滚”,闭上眼睛默诵“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丛中寻找春天的香甜与热闹。不用冗繁的分析讲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美好大自然的出色描画已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欣赏艺术美

首先,欣赏作者娴熟的文字表达所带来的美感。王小波先生谈到文字的高下用了一首译诗《青铜骑士》的两个版本作比较。其一是查良铮先生译的:“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我爱你庄严、匀称的面容/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另一位先生的译作是:“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称前者“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里描绘深夜聆听泉声,用了一系列优美的比喻:“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这是多么细腻、美丽的文字啊!带着诗的音韵、画的意境、情感的蕴藉。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美丽的文字细细品味,散漫的学生想必也会如痴如醉。我喜欢用舒缓柔和的语调,配上优美抒情的旋律,教学生反复吟诵。诵者沉醉的表情和声音,听者凝神屏息的姿态,是对宁静大海的感悟,更是对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赞赏。

其次,欣赏描写艺术活动的文章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如八年级下册的《口技》《核舟记》等文章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感。其中刘鹗的《绝唱》(《老残游记》节选),作家凭借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纯熟的文字功夫描绘的声乐之美,即使当场听王小玉说书的人也未必能全部体会。文章似乎是一部音乐欣赏教材,引领学生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我让学生对该文描写声音的比喻句进行“拟声”“拟形”练习,品味“一根钢丝抛入天际”的高亢清越,“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穿插盘旋”的婉转曲折,同学们说王小玉优美的歌喉如在耳畔,“余音绕梁,三百年不绝”。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美

据说于漪老师执教《,你在哪里》一诗时,师生在课堂上竟大放悲声,恸哭不已。初上讲台,我也选了这一课作“情感熏陶”,结果,播放朗诵录音时,几个学生居然在窃笑,强忍怒火问明原因,原来他们觉得那拔高的声调、拖长的尾音很滑稽。他们没有在体会诗的情感,而是仅仅在“听”朗诵的声音!后来翻看了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了解到“她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她想得很多很多,想到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想到了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想到了为人民为国家出尽了力操碎了心,特别是想到了的临终遗嘱,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真是悲痛欲绝。”情感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使她在讲台上牢牢抓住了学生纯真的心灵,于是有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后来我在教冰心的《纸船》时,先介绍了作者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离别家乡与亲人时的哀伤,苦苦依恋母亲却挡不住渐行渐远的航程,只能折无数纸船寄托思念的心境。朗读时,我看见了学生眼眶里闪烁的晶莹泪光。不用讲词句与音韵,学生已经领会了它的美。

四、涵咏探究,感悟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