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 主体 计算机滥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也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使常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首先播放一段青海湖短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有利于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教学《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课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对作者与文章的理解:⑤在班级中进行朗诵比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教师可使用多媒体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的指导有了针对性,也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时让呆板的课堂活泼化,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如《巴东三峡》一课中,三峡的险、奇和江水的险恶口头表达很难使学生理解,这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把三峡的影片或图片分阶段展示出来,三峡的山水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过程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
四、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能滥用
信息技术溶于教学之中,并非强调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当“速效救心丸”,片面强调“只要多媒体计算机一旦在课堂上摆出来,奇迹就会出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虽然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意这样来把多媒体搞得更吸引人,却忽视了学生的反映。在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多媒体演示的东西“好看”时,学生个个头昂的高高的貌似在认真听,可真正去思考的能有几个?学生是不是抱着“好玩儿”、“看看带劲”这些简单思想在上我们的多媒体课?互动式探究教学根本是“探”和“究”,而不是花花绿绿的影音文件!它不能代替教师进行所有的教学,只可巧用,不能滥用。
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魅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者:何小亚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07出版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的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核心,为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课改的要求,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已经成为学校、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综合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现状,来探讨如何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应用生活教育理论。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现代语文教育中 教学合一
随着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既是我们的母语课程,又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语文教育之却存在着种种令人不满的问题,这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现代语文教育中无疑为语文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探讨如何将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现代语文教育中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核心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表现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就是要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将生活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生活即教育主要是说,教育应该与生活统一起来,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生活在不断前进那么教育也要不断的保持前进,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实施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社会即学校又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是一种不同形式的表达,这种思想的意义在于,将学校办到社会里,注意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办学校了,而是要将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结合起来,按照社会需求办学校,要运用社会的力量,了解社会的需求,教育要适应社会。教学做合一,主要就是目前普遍接受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起着指导与合作的作用,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是部分老师并没有从思想上摆脱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很多老师的教学模式化和程式化,文章不分体裁一律采用“一时代背景,二作者介绍,三段落大意,四中心思想,五写作特点”的教学模式。写作教学也遵循着“命题——作文——批改——讲评”的模式。另外还有一些老师在内容设计上,设计的问题,没有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就是现实与潜在水平存在一定空间的问题,只有这种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其次是在从形式上,教师没能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更多的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
第二,部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不能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农村学生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部分来自于农村的高中学生普遍不善于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联系实际,进入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自己的角色,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常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参与合作小组解决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如何体现生活教育理论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应用的价值
由于教师、学生甚至是目前的一些教材和参考书都存在一些不足,生活教育理论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应用将为这些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课堂之上都一样,没有好的氛围是很难获得好的效果的,语文课应该有生活气息,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背景以及经历的差异,要关心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言,充分调动他们求知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悦。
第二,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回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亲身经历,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创设教学情景,从而拉近生活与语文教学距离,然后再正式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积累实词、虚词以及常见的句式,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以及效率。
第三,加强学生日常生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规范学生书写,让学生针对时事、新闻评论,开展如辩论、表演、演讲、竞赛等形式的语文活动,并给表现好的学生以奖励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感悟语文在实际中的应用,改变他们对学习语文那种枯燥乏味的不满情绪。
第四,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多关照学生内在需要,提炼和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注重学生个性生成,要分层进行教学,多增加一些讨论的学习环节,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依据学生实际的条件、兴趣、爱好,提供课题,关注其思维方式、个人体验等,培养其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要使学生从思想上适应探究式教学模式,让他们认真分析学习实际,确立奋斗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探索学习进程和方法,主动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及时作自我评价,了解并且反思学习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并且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使自己始终保持学习兴奋状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必要性 途径 要点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掌握读书、识字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空洞的,它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它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承担着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
1.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既学习知识,又提高能力,这才是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已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教育、提高,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先生也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的学科,有着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它放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恩格斯就曾热情地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语文学科有思维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凭借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阅读、去写作,会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培养思维能力与完善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看问题,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具有自己独到的、创造性的见解。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途径
1.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因为语文的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必须与语言的训练相结合。思维水平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其训练要落实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听说读写离不开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提高。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稳扎稳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把握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培养和有效的训练。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切不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际效果。
3.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差异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中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我们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思维的发展是随着文体的不同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时不可急躁冒进。
4.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反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在提问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培养学生尝试批判性思维。我们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要点
1.信任学生,搭建平台。这一点至关重要。不少老师总抱怨学生能力差,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因此什么都包办代替,使学生失去了思维训练的空间。当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发言随之减少,课堂变成沉默的课堂,不喜欢语文课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学生的“沉默”,不要把它理解为不动脑筋、不动嘴巴,他们的思维依然在进行,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在完善,不是每个学生依然会像在幼儿园时那样“童言无忌”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充分信任他们,为他们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教师的信任是学生培养和增强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学生进行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学生诚恳地支持,对他们创造性的言行赞扬和奖励,这能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思维。对有失偏颇的言论,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巧妙地指引他们的思维方向,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想。
2.创设情境,引起共鸣。人是有感情的,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的阅读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共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有位老师说,他看到文中“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下来,那是因为他也经历过家中亲人去世的场景,看到朱自清的家中惨淡,想到的是自己家中的哀伤,文中父亲的背影自然深深地镌刻在心中。可学生只有十四五岁,很少经历过这种场面,那里面的情景对他们而言真的难以理解,因此我们不能苛求。面对父亲如此艰难地买橘,泡在蜜罐里的一代怎么能懂?这就要我们全面地去了解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背景,并就重要的相关情节作介绍,最好能使这个情景再现出来。有位著名的教师就是通过自己的表演,让学生走入了“背影”,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引起共鸣。
3.静水投石,泛起涟漪。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完全不去考虑学生的体会、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反应,那这样的“独角戏”有时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充满童心的学生们不只喜欢波澜不惊,他们更喜欢溪水淙淙、波涛汹涌。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思绪飞扬,就要进入学生的生活,留意他们爱看的书、喜欢的电视节目,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学生的喜好。对于学生喜爱的节目如《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有些老师不屑一顾,以为那就是“肤浅”、“无聊”的代名词。事实上学生那么爱看,除了娱乐带给人快乐之外,那里面的内容新奇,主题明确、健康向上,形式新颖,主持人既有内涵又放得开,里面的角色也有特色、有才华、有个性。
4.扎实教学,思维迸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把知识简单、粗糙地交给学生,而是要进行筛选、加工、吸收,这一整合过程是依靠思维训练进行升华的创造过程。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才会有据可依;使学生有扎实的积累,他们才会有话可说;让学生把握文本,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信马由缰,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知识,将各种感知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他们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空间,全面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接近作者的旨趣。这样脚踏实地,思维火花才能迸发。
关键词:美育;学生;美术欣赏;德育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参考中提到,美术欣赏对于开阔学生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术欣赏课教学具有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还要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课堂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对于不是学特长的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课所占比重相当大,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每周一节的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宝贵的。尽管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教学思路,把握住课堂灵魂,讲出精彩的环节,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期待着上美术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在上美术课的时候,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
美术欣赏课中涉及到的名家作品较多,欣赏部分所占比重大,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制作幻灯片过程中、采用音乐和名画欣赏相结合、和课堂内容有所联系的一些活动等,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例如:我上关于《培养审美的眼睛》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美术种类和特点及美术的功能,其次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可以传递人的情感和反映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把德育的相关内涵挖掘出来,我制作了课件来调动学生情绪,在课件中我试着播放了不同感觉的音乐:有《国际歌》、《命运交响曲》、歌曲《长城谣》,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欣赏美术作品,讲解知识点同时引申到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主题,把德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了知识,也慢慢体会了不同作品的内涵,明白了美术是可以充分传递人的情感的,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所传达的美。清楚的知道美是情感、道德与知识的桥梁,它不仅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可以接受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感受,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和丰富起来,更为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族艺术瑰宝、建筑艺术和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进行德育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蕴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感受外,提高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如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中国现代美术》这两节欣赏课时,应该清楚地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我国现代的一些美术作品大多跟随时代的脚步,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深刻地思想内容,反映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血衣》、《母亲》、《流民图》等绘画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赞扬她是一位有丈夫气概的妇女。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以她特有的激情,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为了创作《流民图》曾有十年时间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了这一名作。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理性的思维和设计方法恰恰是环艺设计初学者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所匮乏的。推敲尺度、强调定位,引入模数概念等,都可作为此阶段空间训练中突出设计表现的上佳选择。
四、结语
空间训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意义重大,其内容体系涵盖面广,训练的实效性重要却不易实现。在安排相关课程时,必须在课程内容的取舍、设计任务的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等方面都作出合理的选择,让空间训练的作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皇甫妍汝.空间设计学科内容研究方向的转变[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07):102-103.
[2]段翔;张浩;龚静.空间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6):11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资源教育机智课堂活动
一、引言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会随时随地给你“surprise”的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稍不留神就会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因为:他们对课堂上的游戏津津乐道,他们对老师设计的各项任务乐此不疲,他们对同学间的对话操练回味无穷……面对一个闹哄哄的教室,我们该如何做呢?采取“武力镇压”,或许是个所谓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造成的后果——怎一个“怕”字了得!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如何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
二、教育机智的涵义
乌申斯基指出:“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快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果断决策,采取灵活而有效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它要求教师能以“变”应“万变”。因为我们身处于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而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它们所造成的干扰绝对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形成尴尬局面。尤其在信息化程度高、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波诡云谲、险象环生,需要教师从容应对、巧妙调度、化险为夷。
三、教育机智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的。对那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捕捉稍纵即失的信息,把各种生成和变动着的信息,化作为活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能够有效地利用它们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一)、捕捉瞬间
案例1:学生上课开小差.
前不久的一节二年级英语课中,教学内容是灵通英语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句型:Whatisshe/hedoing?。当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气氛紧张而活跃,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好好地表现一番,老师看到举得高高的小手,心里甚是高兴,可没看到角落里那个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样的小男孩。这节课,他始终没能打起精神,即使是这么热闹的课堂。突然有一位学生报告:“老师,XXX在画画!”话音一落,便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当时我一看是他,心里就特别的生气。而这时他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还在继续画画。我知道当时如果一把拿过他的画纸撕了,或是大声责骂他几句,或是轻声讽刺他几句,都能让自己很解气。但转念一想,我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走到他身边,语气平和的问:“Whatareyoudoingnow?”(你在做什么呢?)他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或许是他没能听懂我的问话,还是不知道怎样回答“画画”,他没有回答。我转向其他同学问到:“Whocanhelphim?”(谁能帮助他回答?)马上有学生举手说:“Heisdrawing.”(他在画画。)我请他跟我说:“I`mdrawing.”(我在画画。)他轻声地跟我说了一遍,我对他点点头。
然后我又拿起他的画,看看还真画得不错,于是我将他的画给大家展示了一下。正在他和大家一样不知我要做什么而迷惑时,我说:“Hedrawsverywell,Great!Howbeautifulthepictureis!”(他画得很好,真棒!这幅画多漂亮啊!)这位同学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表扬他的画,只见他的脸红了起来,并不安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接着又问学生:Whatishedoingnow?学生回答:Heisstanding.我接着又问该学生:Whatareyoudoingnow?该学生回答:Iamstanding.我带头为XX同学鼓掌,并说:“Hedrawsveryhard.I`msurehisdreamwillcometrue.Wemustlearnfromhim.”(他画画很努力,我相信他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我无意中发觉,刚才我和学生的对话中,实际上已经让学生学习着本课时的句型。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我看到这位同学也加入了对话表演比赛,大家的兴致都很高,热情高涨,真是大大出乎我的课前预想,我都一一的进行了表扬。一节原本枯燥的语法复习课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也都掌握了复习的内容,并且有了成功的情绪体验。
因此,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案例2:三次意外的发言!
意外一:记得今天上午在双语学校听课.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3AUnitIamgoingto...by...的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运用了自身的“临场智慧”,化解了课堂中发生的“意外”,并收获了精彩。
这位教师在传授本课新授内容后,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说说五一去哪里乘什么交通工具,由此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练机会和充分展示的空间,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加大了语言的输出量。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便积极讨论,并且各抒己见:
StudentA:IamgoingtoHangzhoubyairplan.
StudentB:IamgoingtoShanghaibybus.
StudentC:IamgoingtoIndiabytra
in.
StudentD:……
此时课堂井然有序,气氛活跃。这时一男孩E突然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IamgoingtoWCbyrocket.
学生E话音刚一落,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课堂秩序一时间也失去了控制。显然,对于这个“意外发言”,授课教师并没在课前预设到,但她接下来的临场智慧很快恢复了课堂秩序,缓和了气氛,也保护了学生E的自尊心。她微笑着和学生E说:‘Oh!youarefun!I’dliketogowithyou!而这时这位老师却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如此不仅使课堂化险为夷,教师巧妙地进行了过渡,而且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体现了“临场智慧”的精彩。
意外二:在听伊老师的课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课前的热身运动中唱歌曲:Wearesohappy!唱完之后,老师问学生:Soareyouhappy?许多学生回答:Yes!但其中一学生却回答:No,Iamnotsohappy!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然而,该老师在这时机智的运用教学机智,她说:Oh,Iamsosorryyouarenotsohappytoday.ButIbeliveyouwillbehappyinmyclass!通过本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临场智慧:“意外”发生时,教师如果摆出威严,纪律可以得到控制,但课堂气氛必然遭到破坏;如果不加理睬或有意回避,强行将课堂拉回“主题”,这节课不仅大打折扣,而且会对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意外三:我在一次上兴趣小组教学生“animals”,由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英语,而且学的内容又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小动物,当我要求他们进行Let''''sdo环节时,即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时,原本就极度兴奋的他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根本听不进我的指令,只顾着自己扮小狗小猫.整个教室就像个马戏团,被这些孩子折腾地翻天覆地。
如果这时候我火冒三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遭殃的就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他们很有可能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上不敢再“放肆”,但同时也就不敢配合老师进行活动。怎么办?
我向他们大声招呼:“Hello,boysandgirls!”当孩子都被我的声音所吸引时,我突然做了个拔枪的动作,同时说:“One,two,freeze!”并做不许动状。看着同伴之间停留下来夸张的动作,大家都忍俊不禁笑起来,随后都跟着我的指令扮起了小动物。在活动进行中,还freeze好几次,一旦有学生思想未集中,还再动个不停,其他人就会一起跟着我一起向他“one,two,three,bomb!”开上一枪。就这样,整个班级的纪律一下子就被控制住了。
马克思•范梅南(MaxvanManen)教授在他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写到:“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大人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二)、随机应变
通常,这种表现是伴随着前一种表现。因为事件总是在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况下发生,教师往往没有预先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临时做出决断;而且由于事件发生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当机立断、随机应变,迅速化解矛盾冲突,制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扩展。
案例3:课堂活动
英语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会想尽办法设计很多游戏和活动。但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往往会在大家一起做游戏时趁机玩耍,并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次在学习身体部位的课堂中,就在大家跟着我的指令“Touchyoureyes,touchyourmouth”巩固这些单词时,我发现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动作迅速地在身上其他部位乱点乱指,还伴有舞蹈动作,一副兴奋的神情。更有甚者,由于过度激动,跑到座位外面来,或是凳子翻在了地上,人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全班同学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这个同学身上,随即就是一阵哄堂大笑。
面对这个局面,我知道必须立刻做出决定,不然这混乱的局面将很难控制,更别提上课了。于是我当机立断,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并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Hi,mychildren.Lookatmyeyes!
Thereisasmallsmallyou!(我的眼睛里有个小小的你哦。)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纷纷静了下来,睁大了眼睛,找我眼里的smallme。摔倒在地上的学生也立刻站起来,跟上了大部队的节奏。我随即继续让学生touch,接下去进行的教学步骤都顺利完成了。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完“hand、nose、foot、ear、eye、mouth…”人体各部位名词后设计了三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游戏来巩固单词:A.“找一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个玩具小动物,根据老师所给的单词找对部位就行。B.“猜部位”教师出示图片(不让学生看到)让学生说单词来猜图片的内容。C.“我说,你做”教师说句子,学生听句子做动作“Touchyourhand.”“Touchyourfoot”“Touchyourmouth.”“Touchyoureyes.”…。示范之后再让学生小组练习。就这样,在出人意料的情况下,学生和我一起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当然了,当机立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立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尽可能地先平息事端,为下一步解决问题作铺垫。
(三)、变中生美
案例4:不妨空手进课堂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故作疑惑):Whatwewilllearntoday?
Thestudentsansweredtogetherandloudly,Unit7<AtSchool>PartALet’slearn的数字.
Teacher:WhocanhelpmereviewthewordsinUnit6?
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师(迫不及待):Doyouhaveabook?
Ss:Yes,Ido.(异口同声)
Teacher:Howmanybooksdoyouhave?
学生积极举手,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学生自己组织着玩掉死鬼的有些猜数字,读单词.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编好了对话,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课文中地数字1--20熟练的加上对话,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生活中有许多意外,教学中也有许多"意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判断,妥善处理;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搪塞过关,而应通过机智的处理,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并能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动力,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赵智超《教学效果较好的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主要条件》《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5月版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