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理论支撑 有效尝试 教学策略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人给出自己的不同思考和回答。应试教育支持者说,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的学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支持者反驳说,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平衡主义者说,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既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又要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大学。大家说的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些片面。我的答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现谈谈自己对适合教育的理解和做法。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性格特征到学习品质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二、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1.了解学生差异。进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课堂教学前测法,指根据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对即将进行的课文讲授,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题目。
①你了解朱自清吗?他生活在哪个年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②《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震撼?
③这篇散文中有哪些字词是陌生的?有哪些句子描写十分感人?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检测,我能够大致了解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这个反馈进行梳理,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有些问题我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比如我了解到小明同学对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很了解,就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作者简介时,让小明同学给大家做个介绍。通过这样的接受,同学们都对小明流露出佩服的意思,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小明同学是一个激励,让他感到强烈自尊。
二是课堂教学后测法,指根据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检测,看看全体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怎样,从而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个别学生做进一步的个别辅导。通过这样的两种方法,我们不断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为我们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自己的策略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完《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①文章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分别为国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②文章通过“将相和”的故事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他们身上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能检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掌握程度,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调整策略进行有益反馈。
2.适合教学尝试。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根据这些差异,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①针对视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同学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听讲,眼睛会紧盯老师,这也是教师通常认为学习认真的学生比较受欢迎。针对这类同学,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学习材料转化成图表或者图画形式,而且不忘留下一些板书,我们的板书就是针对这些同学设计的,以便这些同学通过视觉的强化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改革“课程”
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水平所限,在每个学期连续4个多月的学习历程中,学生不可能总保持一成不变的学习状态。他们需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调整。同时,以常规课时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局限在30-3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很难真正展开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因此,我们想到打破内容、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四季”来划分学生的学程,简称“2-1-2-1”模式,称为“四季课程”。
“2-1-2-1”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具体来讲,是以一学期为周期,即“2个月+1周+2个月+1周”。第一个“2”为每学期前两个月,在此期间有计划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第一个“1”为期中时段的一周,各年级学生集中开展实践性课程,由教师设计、开发并组织实施;第二个“2”为每学期后两个月,继续有计划地推进基础性课程实施;第二个“1”为寒(暑)假期间为期1周(或1旬)的综合性实践学习,课程由教师设计,家长协助开发与实施,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健康成长。
此模式将通过在每学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各安排一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周”,有效地整合科技、美育、体育、德育等综合实践内容,改变现有综合实践课程比较零散的现状,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综合学习、实践探索、拓展研究的机会,使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具体来看:春天,万物复苏,适宜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锻炼体魄,欣赏春的美景,因而设定为“律动健身周”。夏天,烈日炎炎,学生适宜在此时静心读书,同时正值暑假,他们有时间走进社区,走进父母单位,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去体验生活,因而设定为“读书实践周”。秋天,秋高气爽,是神清气爽的时节。适于学生们把上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发挥出来,展开美好的想象,因此设为“科技创意周”。冬天,是老百姓享受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时节。学生应该在品味北京和全国各地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设为“传统文化周”。
这种学程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小学生生命成长规律。它呈现了鲜明的节奏感,彰显了生命成长的意识。把生命的成长、自然的成长和社会的成长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课程更具有整体性、发展性、连续性、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改革“课堂”
在四季课程结构中,基础性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而课堂的质量将直接反应教育教学的深度与成效。伴随课程改革,现代教育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观走向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观,课堂文化也越来越向“儿童发展本位”回归。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为他们创造发展的舞台。这需要教师牢固树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所谓“适合”,是指要有“对象意识”和“目标意识”。
其中“对象意识”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实际,特别是身心发展水平,做到按教育规律育人。所谓“目标意识”是指,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方式的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发展,避免方式活化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并通过课程实施不断地使之更丰富、更系统,构建起“实与活”的课堂文化。其特点具体表现为:“实”在以学定教,“活”在顺学而导,体现了课堂文化的生本性;“实”在调动主体,“活”在互动生成,体现了课堂文化的生命性;“实”在全人发展,“活”在学有所长,体现了课堂文化的价值性。应该说,“实与活”的课堂文化是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定义了课堂文化的内涵,更强调了教学过程与效果之间的统一。
我校根据“基础扎实、习惯良好、中华底蕴、国际视野”的育人总目标,针对各学科制定了十二字学科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为课堂实施策略,更好地指导每位教师日常教学。为了更准确地定位学科、学段、单元及课时目标,我们制定了不同学科各个年级的分级目标体系,这有助于教师带着对学科价值及学生需求的追问设计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四季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学校课程实施整体性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聚焦学生发展,特别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进行课堂改革的核心,也是我校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
改革“课时”
在学校课程整体性建设的进程中,我校注重读透课程理念,构建新的教学价值观;注重读透学生发展,建立以个性质量为中心的学生观。早在课改初期,我校就进行了课时调整的实践探索,主要是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及心理特点将每节课的时间缩短,课时数量略有增加。这样就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发展特长,同时也必然向教师提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要求。具体做法包括:
将原来每天6节40分钟的大课,调整为每天7节。前三节课为35分钟,主要进行语文、数学的教学,后四节为30分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课时的总量没有超过国家的总课时量,并确保各门国家课程开齐开足。
每天保证语文、数学、体育课各一节课,同时每周4天有英语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创造了时空保障,确保了基础性及核心学科的教学质量。其中,每天安排的晨练、课间操、体育课及下午班级快乐健身保障了学生每天健身1小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我们结合寄宿学校的特点,每天安排了自习时间,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拓展时空。安排了兴趣小组、专业队等活动,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促进个性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课时的改革有效促进了新教学价值观的建立,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改革“课业”
在整体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关键是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重点是强调课堂教学质量的务实与提升,条件是课时的调整。但在此基础上,要真正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指导,我校还进行了课业的改革。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校组织专家及骨干教师编印了北京小学语文、数学学本系列,达到了减负增质的效果。我校针对课业出台了《北京小学学生作业评价方案》、《北京小学节假日作业的要求》,对学生作业的时间、数量做出了明确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作业的实践研究,将课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周村二中创建于1979年,原址在周村张家胡同,由明朝商人班质斋、史乐亭创建,原名灵峰学舍。1984年8月,学校由张家胡同迁入现在的校址丝绸路58号。
光阴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周村二中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学校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125人,任职资格达标率100%,学历达标率100%,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初中学校。
近年来,学校每年为高中输送大量的优秀学生,有近千名学子深造后又走进了大学殿堂,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获得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艺术特色示范校等几十项荣誉或奖励。
这里环境优美,格调高雅。学校虽然不大,但却很精致,园林化布局,一棵花,一株藤,都蕴含诗意;幽曲的长廊,秀气的小亭,错落有致的山水,无不透露古朴与典雅。置身其中,你会为学校的书香、儒雅之气而感染;耳濡目染间,你能品味到学校的文化底蕴。
翻开周村二中的办学历史,总会发现,她的每一步都与“书香墨韵、陶情励志、成就精彩”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最初的创办者班质斋先生到现在的校长王永奎,他们在此无怨无悔地默默耕耘,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努力为师生创造“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幸福的校园”。
一、云蒸霞蔚虹方起——建设充满个性魅力的幸福文化
一所名校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在继承与发展中,学校文化是代代相传的血脉。“云蒸霞蔚虹方起”——清晨第一缕霞光透过淡淡的云层,照耀着静美的校园。朗朗的书声、淡雅的书香,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校园的一草一木。内化于心,无言即大美;外显于形,平凡即至雅。文化的精彩也彰显在师生的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足见文化的身影:
建设幸福的精神家园,是周村二中为师生努力打造的工程,也是学校永恒的追求。
1.学校理念文化建设
长期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以“知礼、尚德、求真、创新”为校风,“精益求精、以生为本”为教风和“戒骄戒躁,勇于探索”为学风的一系列理念文化。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科学育人、特色立校、质量取胜”的办学理念,秉承“志存高远”的校训,以“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成就师生一生的幸福”的办学追求,致力于“建设师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幸福的校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周村二中的特色理念文化。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为每一位老师搭建成长的舞台”,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先急后缓的原则,首先完善了学校《章程》《教师手册》和《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将国家的教育法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传送到每位教师手中。其次,围绕立德树人,智慧教育,出台了《周村二中学生发展性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周村二中级部工作评价实施办法》《周村二中学科组评价办法》《周村二中教师研修学分制管理办法》《周村二中班主任工作管理评价实施办法》《周村二中公物财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维护了师生合法权益,激发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一树一景皆文化,世事洞明皆学问。走进二中,你会被这里赏心悦目的景色所吸引,被经过独具匠心之人的巧妙布局栽植的花草所迷倒。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育人的天然资源。
学校结合实际,对各功能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确定主题,进行全面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楼前美化,楼外、走廊、教室内部、办公室、宿舍及功能室的文化布置;在学校适当位置分别设立校训、校风、教风及学风传达界面,与学校物质景观相协调,前后呼应,达到层层递进、移步易景的连贯效果;利用办公楼前面两侧建立高标准的展板等形式增加历史性、知识性、意境性内容,为常规教育与课程教育提供丰富资源,达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有自己的语言”的教育目的。
同时,注重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建设,形成愉悦、明快的班级氛围,营造团结、友善的宿舍人文生活环境,创建整洁、有序的师生就餐环境。建设沁园和“博雅聚”教师书吧,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修养提供高雅、温馨的环境,使教师在书香中研修专业、浸润心灵、感悟人生,感受到学校浓浓的人文关怀。设定学校“温馨办公室”评选条件,每学期评选两次。使老师们在整洁、健康、高雅的场所办公、学习,提升教师形象和教师修养。
4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学校注重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社团活动。开展“我自信、我能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打造信心二中,争星创优,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积极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利用校报《中华星》,为师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及时信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积极开展“先进集体”“优秀社团”“书香班级”“温馨宿舍”评比活动。引导全体学生争星级、创文明,争做文明学生,营造整洁舒适、温馨雅致的学习环境,倾心打造二中学子的文明形象。
二、务实高效抓质量——打造常态化的幸福课堂
朱永新曾说过,“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打造幸福的课堂,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周村二中一直进行的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室的主人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上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处境、倾听学生的声音,和着学生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教室里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学会放手,学会少对学生说“不”。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成长中的事情需要靠自己学习,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最终,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学习,成为一台不堪重负的“考试机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用欣赏和肯定的目光鼓励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解决问题。面对学生的失误,也要给予微笑和鼓励!放手是打开幸福课堂的一把钥匙。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学校幸福课堂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的中心思想是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平等而有意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发展自己,完善自我,最终成为独特而成功的自我。面对不同的学生,怎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们无论是知识、行为还是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用一个教案、一种教法、一种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对的。这就需要老师课下下功夫,学会“量身定做”,有时甚至是“私人订制”。
幸福课堂的另一个特色是高效。“高效”概括地说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上要体现“三高”即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三量”即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三学”即肯学、想学、学会;“减负”即轻负担、高质量。课堂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四二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可支配的时间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为30分钟。课堂上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开心,师生负担明显减轻。教师让出“舞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由过去的“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门做好“编”和“导”。“编”就是教学设计,“导”就是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指导。现在,课堂面貌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的课堂变成了“学”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兴趣获得了大大提升,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吸取知识、愉悦成长的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关注人一生的幸福。学校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三、立德树人育栋梁——培养文明儒雅的幸福少年
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袁贵仁部长讲中国教育梦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成才”。这要求学校必须实行个性化教育,给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化选择。学校坚信——有道德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1.深入开展“综艺满园星”活动
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综艺满园星”活动,以“中国梦,汇聚正能量”为主题,号召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综艺满园星”活动的开展,旨在多一把评价的尺子,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位学生在不同位置都能找到自信。
2.大力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广泛开展社团活动
结合实际,学校共成立了文学类、科技类、体育类、文艺类、实践类等十几门学校课程和社团组织,为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增加了多元化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
在全校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牢记使命,履行责任”“我自信,我能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争做美丽少年”“做文明儒雅人,树知礼尚德风”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政教处和团委的相互配合下,开展了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评选及征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是每学期初都严格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月与学法指导月活动。二是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校园督察员制度,坚持每周一次校园卫生大扫除与卫生大检查。每学期初组织全体校园督察员进行上岗培训,教师指导,保证学校的校园督察质量。三是引导各班制定班级公约,启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四是落实“上楼即静,入室即学”,强化自主学习。
5.依托“四大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好校园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项目的应用创新活动,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阳光的成长环境,建设幸福校园。
6.注重德育科研工作
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定期组织班主任论坛,依托家庭、学校、社区的共育功能,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德育助推力,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多种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志存高远求卓越——构建“精而美”的和谐幸福学校
1.依托标准化学校建设,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化选择,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是学校重要的办学思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二中负债较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学校发展。面对困难,学校强抓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白板、投影、实物展台,实现班班通;进行校园改造;加固实验楼,对教学楼、办公室进行内外整修,使二中的校园逐步有了灵气、汇聚了人气,内外兼修,内涵发展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是基础,提高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是关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实现学生个性化和优质发展是核心。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近年来,学校又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加大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品味,建设和谐校园,向“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目标不断迈进。
2提升人文管理情怀,让教师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一支高素质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出品牌学校。在严格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引导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学校充分尊重、信任、赏识教师,以民主的作风创设出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学校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让教师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责任。
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关注教师心灵,以正确的职业操守汇聚正能量。工会牵头编印《我们共同走过》文集。文集记述学校发生的感人故事以触动教师的工作情感,砥砺教师的工作意志。二是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每年组织教师查体,安排老中医进行健康咨询,逐步增加文体活动器材,每天拿出一定时间让教师活动,定期开展凝聚人心、增加人气的集体活动,开展的“1+1竞赛活动”深受老师们喜欢。三是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从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人手,引导教师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个性化研修”,积极通过教师论坛、网络教研、教师读书、专家报告、外出学习、文章发表等途径,构建学习型组织,向专业化迈进。四是尊重教师话语权,畅通教师表达诉求的渠道。在制定制度、举行重大活动时,让教师积极参与意见,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五是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组织教师课余学习励志操、快乐健身操,利用三八节、五一节、老年节、元旦等节日,开展文艺活动,组织体育比赛,教师愉悦身心同时,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六是扬正风、树正气,坚持正确思想引导人,高尚品格熏陶人,实干精神带动人,优秀典型感染人。制定出台《周村二中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进一步激励学校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中做出突出成绩,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3.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学校落实安全“一岗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学期初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共制定安全应急预案12个。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坚持每周一次安全检查,一月一次彻底检查。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安全应急演练2次,提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新学期初进行安全教育第一课,学期末,发放《安全教育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加强门卫管理,落实关严门,看好人,先联系,后放人;加强领导干部值班和巡视校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加强“三防一制”建设,2013年,投资1万多元新增加物防器械,增设7个红外线摄像头和硬盘存储机。2013年5月份,学校承办了省市人防民防对我区检查的学校现场,省市领导对学校的安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3年10月份,学校通过市区两级平安和谐校园验收。
4.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营造智慧型环境
学校以信息化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增加无线网络接入设备,建成云架构的微机室和多媒体录播教室,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更新门户网站,组建班级QQ群,为教育教学和“三结合”教育提供服务平台。“装配促进提升,应用引领发展”,学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信息化高效课堂比赛、教师微课比赛、电子白板应用比赛等形式,落实以生为本,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利用信息化平台,积极组织科技社团活动,开展“敏特英语”教学创新,组织师生参加全国NOC比赛,高质量完成教师远程研修。在省第四届初中学生创新实验大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
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它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确的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学校应有自己的教育梦想,并逐步转化为学校成功的教育实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成就师生一生幸福”是二中人永恒的追求。
基础美术教育创造力教育体制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都是强制灌输式的,只强调理论知识与技巧娴熟,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身的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基础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关系
在古老的拉丁语中,“创造力”一词是由单词“create”来表示的,可被译为创造或生产。而创造力的根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获知的知识或信息,依托某种目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的能力。而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另外,美术教育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学习美术的学生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将美术技能与美术创造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美术领域拥有自己的天地。
二、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影响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内在原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心理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信方面的缺乏。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对美术创作的自信,抑制了创造力的充分有效发挥;其二,兴趣方面的狭窄。很多学习美术的学生都只注重自身兴趣的学习,对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比较欠缺,想要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就必须开拓视野,扩充科学文化知识,而单一的知识体系很难构成强大的创造力;其三,自主性方面的欠缺。现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和家庭自小的保护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过强的依赖心理也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外在原因
影响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外在原因主要指的是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古板化。现阶段我国的美术教学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强制性的灌输,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美术技术技巧方面的培养,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在很多学生的脑中只有“像”或“不像”的概念,而不是“好”或“不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束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只知道临摹而不知道创造,技巧再娴熟也不过是一个复制的机器,永远企及不到艺术的高度。另外,忽略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三、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学合作要开放多元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先要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方面注重合作的多元与开放。所谓合作,不单单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前者的合作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之间思维理念方面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可以“互通有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后者的合作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完成教学合作方面的开放多元。
(二)教学氛围要积极良好
在美术教学中,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创作环境,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非常重要。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与创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创作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三)思维能力要不断开拓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的技巧与技能,更重要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当中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惯性思维强制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哪怕错误或荒谬,也不要对其抑制,但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四)创新能力要不断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同样不能忽视的,在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创造力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其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深入到生活中进行美术写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结论
创造力是艺术的灵魂,一个艺术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在对美术的学习阶段,对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等方面的探讨,得出要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注重教学合作、教学氛围、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开拓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向极鼎.赏石资源与美术教育――关于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开发应用地方资源的思考[C].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12.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差异,坚持教学要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政治、文化等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因此变成讲堂。很多教师还采用超大量的“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学生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参与者、创造者,是适合学习的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可以造就的,对教好每个学生应该充满信心。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出人的这种人格、人性、人的发展变化。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上创造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
1、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的答案,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要肯定成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开展教学工作。如,在教学外汇与汇率方面的内容时,关于人民币升值利弊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能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有的学生认人民币升值为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都要给予珍视和鼓励,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中形成创新见解。
二、潜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适合教育的教材观
思想政治课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教学的媒介。教师要通过教材发展学生的各种综合素养。教师要冲破“圣经式”的教材观的束缚。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不只是“文本”,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工具。对于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和意义都会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把教材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者,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的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同时学习教材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受益者。
三、创新适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以教师的耳提面命为主,教师生怕学生不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失去学习兴趣。根据适合教育理念,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下面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交替使用,或者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结合使用。
1、讲授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种方法运用得最广泛,但在教学中要注意讲述的方式与技巧。若教师总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就会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学习,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讲越多越细,学生的独立性就会越差。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掌握”就是对于这种方法的积极改进。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要在学生的迫切需求下再讲。只有精讲,学生多看多做,多想多问,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在学生迫切需求下讲,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讲授的知识点,才能真正在思想深处重视讲授的要点。
2、谈话法。
谈话法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课堂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合在平时课堂大量使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谈话法是一种互动性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讨论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讨论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很多老师不论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都喜欢引入小组讨论。甚至,有一段时间人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仿佛只要有小组讨论,就是符合新课改的新课堂,没有小组讨论的,就是满堂灌,就是传统课堂。一时之间,小组讨论似乎成了灵丹妙药,不论学科,不论课型,大家都以有小组讨论为时髦。的确,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认识水平相近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更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什么课都适合用讨论法。是不是要用讨论法,一样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要根据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的需要。
4、自主探究法。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在突变,人们面临的形势日趋严重,问题日趋复杂,必须转向创造性学习和自觉推行终身教育,才能适合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要实现“教学生学”到“教会学生自己学”的转变,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表明,有作为的人,历来注重自主学习,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自主探究法上升到主要地位。教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即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不应该是“鱼”,而应该是“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使人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