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受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方法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1、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集中一两周时间,以个人独立完成或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围绕某一设计题目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巩固、强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设计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整体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Java课程设计大纲的制定
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安排、设计文档要求、考核方式、备选课题等。由于课程设计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因此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应适当,保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备选题目可设置多种类型,如小型桌面软件类、管理系统类、网络编程类等题目,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课程设计文档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在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图、类图、主要算法、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字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在文档的最后总结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Java课程设计方案
Java课程设计的实施主要由选题、指导、考核3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首要的步骤,指导是教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完成进度并给予辅导建议的过程,考核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与评价。
3.1 选题
Java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Java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课题应尽量满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软件工程理论与项目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全面覆盖理论课程所学知识,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又要联系工程实际,并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课程设计内容难易程度的确定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为依据。
另外,课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关,这样学生在调研、分析设计时更容易了解需求。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ATM柜员机模拟程序等课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在使用计算机时常用的计算器、画图板、音频或视频播放器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在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大纲要求后,根据自己对Java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以从课程设计大纲的备选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2 指导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指导应讲究方法与艺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集中辅导与答疑。指导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度的检查与监督过程。
1)选题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说明各种题目的难度与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推荐不同的题目,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难度较高、有挑战性的题目;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的题目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对于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来说,难度中等、有可参照原型的题目较适合他们;基础差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建议他们选择源于教材、难度低的扩展性题目。
2)设计指导。
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要由个人独立设计与教师指导两个部分构成。个人独立设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设计实现。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期间,教师安排每周2次,每次4~5学时在实验室集中指导与答疑。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了解并开拓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并引导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在Java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因此,鉴于学生态度与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的指导上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而不仅仅局限在基本设计要求上。教师要参与他们的设计中,听取他们的思路,对有一定创新性、合理的想法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提出建议,推荐有关的资料。由于这类学生对新技术的求知欲强,但新技术在最初应用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思路时,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一般都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编程实践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系统实现时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于大部分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设计上多加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然后在编码实现时给予更多实际操作性的指导。
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中,除了教师的指导,也可以采取“强帮弱”的形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3.3 考核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讲解其设计思路并演示作品的机会。考核主要采取学生讲解作品分析设计思路并演示说明作品、教师提问的答辩考核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答辩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加,分为学生自述、教师提问、学生提问3个环节。首先由学生针对其作品从系统分析、设计、关键技术与算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演示作品。之后,教师与其他同学可以对答辩人的作品从设计思路、功能、性能、代码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提问。通过答辩,并结合学生的设计说明书、答辩水平、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设计者,给予表扬与鼓励,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分时适当加分,以调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对仅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并鼓励他们多实践;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进行整改或限期令其重做。
4、关于Java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教师也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帮助与参考。
1)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布置不同的课题。
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时,首先制定一个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合适的基本实践要求,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既不会感到实践要求高不可及,又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有挑战性。
2)及时发现并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在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并总结问题,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讲解;从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文档中发现学生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答辩考核之后,教师还要对全班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改进。总之,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课程设计的大纲制定、任务布置到指导与考核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要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4)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先修课程,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师可以适当灌输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有初步的认识,避免学生陷入“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只是学编程、软件开发就是编程”的思想误区。实际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都体现了软件工程思想的运用,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为后续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根据任务的大小,可适当采取小组协作方式。
在这几年的Java课程设计中,由于是面向大二学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主要以个人能独立完成为依据。到了大三、大四,则重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如果课程设计的任务量大、难度大,就可以采取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比赛、奖励等措施来激励各组尤其是知识较弱的学生不断求上进,完善自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四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及六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该系列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 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 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英语课程标准,比较
一、引言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目标、教学环境、辅助教学机制、教学资源、课程评价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设计就是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和管理。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材多样化也明显增加。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Go for it 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New standard English 是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两套英语教材。
二、影响课程设计的六个要素
2.1.学生需要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分析需求的结果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学大纲,合适的材料,合理有效的方法和综合评价。当课程设计真正尊重了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就能得到充足发展、其个体独特的潜能和价值就能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人首先就要认识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差距。
2.2.目标和动机
目标的设计是基于对需求的了解,我国学者吕必松把第二语言的学习目的分为受教育的目的(例如为了升学或提高文化素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或准备条件以求得将来职业上更大的发展等);学术目的、职业目的(从事翻译或者研究工作的需要);职业工具目的(直接用外语从事外贸、外交工作或者其它有关的工作灯)等几个方面。
2.3.教学大纲
布朗(JameSD.Brown)认为语言类的课程大纲在设计时,要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同时还要考虑到结构(Structural)、话题(Topical)、功用(Functional)、意念(Notional)、技能(Skills)、任务(Tasks)等几个要素。美国学者莫兰(R.Moran)总结了语言和文化学习中涉及的五种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认为这五种能力的实现是制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最终目的。
2.4.课程内容
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设计是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初中英语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出发,尊重知识的逻辑发展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目,合理地安排一些与英语文化有关的材料,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
2.5.课程教学
语言符号、知识只能学而得之,并且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才能系统地掌握。但是如果理论不能转化为实践,该理论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只有将课程设计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英语既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学科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加准确地进行交流。
2.6.课程评价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强调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强调价值多元化的基本理念,强调尊重差异、。
三、教材比较分析
2.1大纲基本要求对比
两本教材的大纲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体现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及文化意识五个大的方面。①学习策略主要体现在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②语言技能则充分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③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④文化意识主要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5个方面;⑤情感态度主要关注的是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这是两本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2.2.编写体例及意图
外研版的教材一共分为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及九年级上、下6册。每册的单元数量集中在10-12个模块。而每个模块分为三个单元,Unit 1 主要是集中在听和说,Unit 2 主要集中在读和写,Unit 3 主要集中在Practice。Unit 1主要进行一个导入及练习。在接下来的Unit 2 着重训练学习者读、写的能力。最后的Unit 3强调学生的语法及学生的文化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Go for it一共分为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及九年级上、下6册。每册的单元数量集中在10-12个单元。而每个单元分为三个section ,分为Section A,Section B,self-check。 Section A 主要是集中基本词汇句型的听辨,主要是集中训练学习者的听说能力。Section B主要是集中在小对话的听辨、小组对话、Game,这是对听说读的训练;最后的self-check则是通过对词汇检测、写作训练等,这总体是对写的训练。
2.3.教材主体及结构特点
外研版的教材主要是围绕家庭、学习、个人及社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体特点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意识和文化素养。而本册所涵盖的语法知识也主要是从情态动词、名词、数词、行为动词等基本词汇及短语、句型的用法。总体看来,外研版的教材在难度上比人教版的教材偏难,要求学外研版教材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
人教版的线条分明,循序渐进,彼此融合,单元之间选用的是以一个话题为线索,相对独立而不孤立。选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循环反复。为学生的学降低了学习难度,也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法知识方面,充分融合了如冠词、动词、介词、名词、数词、代词、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及时间的表达方式,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应该来说,各个教材一定层度地反映了一定的课程。语言以及语言学习观,但是,不管怎样,教材应该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两套教材的比较来看,我们发现了两套教材都各有千秋,也都有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建议教师在接下来的教教学当中能注意一下几点:1、教材容量大,信息大,应该有主次之分,给学生提供便利2、教材应在低年级进行必要的语言规则的归纳,因为他们尚不具有独立归纳与推理的能力。3、提供建议性的词汇表,使得重点突现,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4、阅读材料生词量过大,建议增加一些中文注释,减轻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James Bean Brown .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 A Systematic Apr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6,27,28
关键词:职业导向 中、高职英语 课程衔接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8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职业为导向来确立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该理念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的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合理安排和构建,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需要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去不断探索。而近有效年来高职生源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职毕业生的生源比例逐年攀高,因此,高职英语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和中职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生英语水平两级分化的问题。课程设计决定课程教学的成败,要搞好高职英语教学,首先必须考虑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重视其课程设计。
1 高职英语课程特点及其课程设计意义
高职英语是中职英语教学的延续,它是基于学习者需要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是通过学习来掌握某专业或某种技术相关的英语语言表达。它和其它外语课程设计一样,涵盖了教学对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方面面。
Hutchinson & Waters认为课程设计从根本上讲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材料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提供理性的基础。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对搞好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它为实现其教学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
2 高职英语课程大纲设计理论依据
2.1 教育学对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
教育学研究从事教和学的人,揭示教学本质与教学规律。教育学与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密切相关。高职英语课程重心在相关专业词汇的掌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完全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高职英语强调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个人发展所需经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通常要做大量的需求和个性化的调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在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上体现为以听说领先来带动读写,强调重复法是语言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在课程设计中,所有的活动重心是任务设计,目的是使学习者经历不同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从中意识到不同的个体学习风格。
2.2 心理学对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的影响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问题有情感、感知、学习、认知、动机、记忆、个性等等。高职英语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来进行。问题设计主要体现为通过话题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等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程设计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声、像、图、物等鲜活的立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觉系统,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注意学习者在记忆、思维、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不同的动机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2.3 语言学对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所起的作用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科学。它通过对语言的描写、分析、解释、揭示语言的本质、特征、属性和功能,是制定外语教学目标的依据。人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认识,也对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心里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最大。
近年来,心理语言学把研究对象从句子延伸到比句子更大的单位。例如:人们是如何理解、记忆和产生语段或语篇的。了解心理语言学对高职英语词汇和阅读课程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外界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里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应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狭义上讲应用语言学就是指语言教学。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也能广泛适应并促进高职英语教学。
3 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3.1 设计原则
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应实现中高职英语教学的顺利过渡。融合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职业教育的属性,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职业技能的培养之中。
3.2 设计思路
高职英语教学可分为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两个阶段实施。基础英语阶段旨在衔接中职英语教学,帮助学生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行业英语阶段,重点突出“工学结合”能力训练,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对英语职业能力的需求。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逐渐渗透融合。
3.3 课程设置设计
3.3.1 课程目标
掌握“高等技能型”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在职场交际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沟通,真正达到高职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所规定要达到的水平。
在能力目标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日常和职场生活中使用简单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的能力。在知识目标上,掌握适合上述能力目标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在实训和实习目标上,要覆盖所学知识,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实用性,大力发展学生实际应用所学英语语言的能力。
3.3.2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各专业生源特点和各专业目标岗位对英语的需求,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划分教学模块,分配教学课时。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使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所提高。
在基础英语模块教学阶段强调与中职英语的有效衔接,增强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在听力技能方面,能够理解听力材料的要点和大意,听懂具体信息,并做出一定推断。在口语技能方面,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能够进行简单的提问和作答。在阅读技能方面,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意思,快速查找信息,理解文章大意,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在写作方面,能够使用所学词汇、句型等进行日常书信、通知、电子邮件等写作。
在行业英语模块教学阶段主要强调工作岗位所涉及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该教学是建立在基础英语教学模块之上的,同时该阶段的教学可以结合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巩固所学,并将所学应用到未来岗位之中。
3.3.3 教学模式
针对各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要求,设计教学模式。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可以采取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语法教学法等进行模块化教学;在行业英语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可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型教学模式等。此外,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建立合理的个性化课外学习和自学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3.3.4 教学资源
除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外,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应用文写作材料,网络资源,影像资料等都可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资源。另外,各专业群(专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和企业人员编写适合本专业群(专业)的行业英语教材。
3.3.5 课程考核
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评估体系。除了考核学习计划的制定情况,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到课率,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自主学习情况以外,还可以结合其它与英语学习相关的考核和认证,比如: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写作大赛及全国大英竞赛等等。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淡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期末考试,改变用终结性评价决定一切的局面。
4 结语
新形势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必须考虑与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还要淡化应试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确立精准、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科建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色,强化课程和教学的岗位工作指向性。高职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必须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王雪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2-12.
[2] 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29-32.
[3] 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Sakai;远程教育;英语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85―06
引言
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由过去的面授和远程辅导参半的形式转变为更多依赖于远程教学的形式。其中,在线课程的建设则是远程教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些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 (LMS)如Moodle和Sakai的出现使得在线课程的开发有了坚实的平台支持。利用这些免费的开源平台,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由于Moodle基于PHPMySQL+Apache架构而Sakai基于J2EE架构,所以“从技术的角度讲,它比Moodle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可复用性和安全性都更强。”[1]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最终选择利用Sakai来开发自己的第二代网络课程平台。自2007年以来,北邮网院已经基于Sakai开发了十几门完整的在线课程。本文介绍的就是其《大学英语第二册》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
一 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在线课程在开发之前首先要对其框架做整体构思,其中一环就是找到适合的理论架构,恰当的理论架构可以用来指导整个开发过程。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外语教学课程,所以在开发过程中结合了相关的课程设计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分述如下。
1 相关的课程设计理论
我们在开发在线课程的初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使课程适合学生的自学,真正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教学设计模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争论。不过,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目前则又出现了颇为流行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明显是要融合前两种模式的优势。这种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的教学分支[2]。可见,在线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学者指出“大多数教学系统都忽略了学习者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学习目标和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 [3]。这种“无差异教学”的模式难以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之初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做一个综合分析。学习风格指的是学习者在获得和处理信息时具有的特点、优势和喜好[4]。如果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着严重的分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5]。本课程采用了流行的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FSLSM)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一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即“感官/直觉”(Sensing/Intuitive)、“视觉/口头”(Visual/Verbal)、“积极/思考”(Active/Reflective)和“连续/全面”(Sequential/Global)[4]。Felder和Soloman(1997)则基于这一模型开发出了一个学习风格量表(ILS)[6]。我们将这一量表进行汉化后,通过电子邮件分发给一些学生,并对回收后的量表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学生多为感官型(偏好具体、实用和程序化的信息)、视觉型(偏好图表和图像,寻求信息的视觉体现)、积极型(偏好尝试,喜欢集体协作)和连续型(偏好直线有序的信息表达方式,通过细节来了解整体)。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在线课程的时候要多使用直观的媒体表达形式,知识模块最好是直线型有序地安排。另外,由于远程学生多为在职人员,他们经常是利用较短的空余时间来学习,所以模块的时间也不能过长,一般来说每个模块提供10-20分钟的内容即可[7]。
2 相关的语言教学理论
本课程的设计不仅借鉴了一些课程设计理论,还考虑到语言课程的特点,参考了最新的语言教学理论。我们主要借鉴的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8]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9]。根据Ellis(1990)的观点,判断教学活动的交际性程度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看。一是交际目标,即交际活动必须具有真正的交际目标,而不是训练语言本身;二是交际需求,即交际活动必须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渴望;三是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四是语言的多样性,即交际活动必须让学生使用各种语言形式,而非某个特定的语言形式;五是没有教师的干预,即交际活动必须在学生之间开展,而非在师生之间开展;六是不控制语料,即交际活动不控制学生使用的语言[10]。这就要求在线课程要多设计和实际交际相关的活动,而非单纯的语法、词汇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本科学生需要参加统一的学位英语考试和网络教育英语统考,所以在线课程也有必要兼顾到这一点。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平衡好“应试”与“应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则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只是更强调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该教学法相信,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之上,而不是正在使用的语言上时,他们会学得更好[11]。这就要求在线课程包含恰当的任务,使得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对上面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课程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即“易用性”、“模块化”、“实用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形成性”。最终我们完成了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图,如图1所示。 br>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进入课程之初先要学习“课程导学”,从而掌握课程的学习流程,然后进入“单元学习”,最终参加“期末考试”。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单元学习”这一环节,这也是在线课程的主体。单元学习由7个栏目组成,分别是:①预习模块,②课文学习(因为课文较长,所以把课文按照意群划分成了好几个段落模块,这样就可以避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过长),③复习模块,④实时课堂,⑤统考直通车模块,⑥学位英语练习模块和⑦阶段作业。图1中的红色线条连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绿色线条连接的内容则为选修内容。这种设计缘于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的考虑。
二 课程设计目标的实现
下面具体介绍本课程从哪些方面来实现预定的设计目标,而具体的平台开发步骤则不在讨论之列。
1 “易用性”的实现
由于网络教育的生源复杂,英语水平高低不一,且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这就要求网络课程突出“易用性”。易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程首页有课程导学,对课程的总体情况做了介绍,见图2。 br>
其次,每个单元基本上由“Preparation(课前准备)”、“Text(课文学习)”和“Summary(总结)”组成,其中的“课前准备”模块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做了介绍,并设置了“课文前测”用以检测学生的现有知识,见图3。
第三,文章里的重要词汇用红字显示,鼠标放在其上则会显示中文释义,并对某些重要词汇、词组做了进一步解释。每个段落都有中文释义和语音朗读,点击按钮即可浏览,如图4所示。
第四,课文学习模块由“问题引入”、“听读段落”、“精讲课堂”、“词汇总结”、“趣味活动”和“模块后测”组成。课文学习模块之后设有课文总结模块(Summary)和课文后测,对文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练习,见图5-6。
第五,阶段作业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给出反馈,让学生可以做针对性的训练,见图7。
2 “趣味性”的实现
“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讲解中大量使用音视频资料,力使讲解生动形象,见图8。
其次,课文学习的每个模块都设有“趣味活动”,寓教于乐,见图9。
第三,在“课外学习园地”栏目下设有“英语歌曲”、“英语新闻”和“影视片断”等内容,这些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另外,课程还设置了交际英语动画栏目,见图10。
3 “模块化”的实现
由于本课程的课文较长,再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故而将每篇课文按照意群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形成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这就是课程的“模块化”。如图11所示,第一单元的课文被分成了4个模块(Part one-Part four)。
4 “交互性”的实现
基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要求,本课程在很多环节中都体现了“交互性”。
首先,在课文讲解中穿插交互活动,见图12。其次,每学期都设有大量的网上实时课堂,见图13。第三,课程还提供在线论坛,QQ群等交流方式。
5 “实用性”的实现
由于网络教育的本科学生要面对两大英语考试,即“英语统考”和“学位英语考试”,所以本课程每个单元的最后两个模块就设置了相关内容。另外,我们还开发了统考模拟练习系统。课程的阶段作业系统会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反馈、解析,见图14。这些都突出了“实用性”。
6 “形成性”的实现
课程考核强调“形成性”。网络教育时空分离,很难监控学生的自学情况,单靠期末考试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本课程突出“形成性”考核。每学期设置10次作业(8次客观题,网上提交,可以反复做;2次主观题,邮寄给相关教师)。课程总评由阶段作业(30%)、出勤(10%,主要包括实时课堂出勤、登录在线课程时长、论坛参与情况,由平台系统自动记录)和期末成绩(60%)组成。图15显示的是是总评成绩的构成情况。
三 课程使用情况与结语
本课程开发历时一年,自2008年投入使用后深受学生的喜爱。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非常适合自学。这也是我们开发课程的初始目标之一。在线学习的学生比以前使用简版课程的时候有所增加。从近几次的期末考试成绩
来看(见表1),本课程的通过率稳定在80%左右,而未使用此在线课程之前,通过率才为60%左右。再从学生参加网络教育英语统考的情况来看,使用此在线课程后学生通过率有着稳步的提高。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本课程的建设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借鉴了很多先进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限制,有些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比如,有些学生具有强烈的应试情节,所以只关注应试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根本不愿意参加课程布置的活动,从而一直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所以,即使我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的这种“学习风格”,但是在线课程也很难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翟菁.Sakai与Moodle的比较研究[EB/OL].
[2]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Ford, N., & Chen, S. Matching/mismatching revisi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1,32 (1): 5-22.
[4] R. M. Felder & L. K. Silverman.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Engr.Education,1988,78(7): 674-681.
[5] Oxford,R.,M.Ehrman,&R.Lavine.Style Wars:Teacher-Student Style Conflict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 In S.Magnan(Ed.),Challenges in the 1990’s for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C].Boston:Heinle and Heinle, 1991.
[6] Felder, R. M.,&Soloman, B. A. (1997).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aire[EB/OL].
[7] 葛子刚,杨丽华,马焕新.利用Sakai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初探―以一门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145-148.
[8]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9] 交际语言教学[EB/OL].
[10] Ellis,R.Activities and procedures for teacher preparation.In J.C.Richards,&D.Nunan(Ed.),Second Language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