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籍调查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籍调查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籍调查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

1 引言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是土地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目前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新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建立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开展,需要完成数据的搜集及整理工作,并要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及后续的入库发证工作。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地籍数据库作为国家基础空间资源数据集,并探索和制定地籍数据标准和模型,纳入到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标准体系之中。我国的地籍数据库建设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已经开始从过去为国土资源部门和政府管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地籍向以服务于全社会为目的、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的现代地籍转变。

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

2.1 工作流程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流程图

2.2工作内容

按照国家和省厅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2.2.1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划分

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依次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主要依据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界线,结合地形特征要素和明显地物划分地籍区。地籍区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在地籍区内主要依据行政村或街坊界线,结合地形特征要素和明显地物,划分地籍子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当采用线性地物作为地籍区或地籍子区界线时,界线尽可能定位在线性地物的边线上,尽量不要定位在线性地物的中心线上。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定后尽量保持稳定,原则上不随行政或管理界线调整而调整。

2.2.2 权属调查

(1)通知指界及确定指界人

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时,分区、分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通告,按照调查工作计划,送达土地权属界址调查通知,通知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按规定时间到场指界。调查人员携带外业调查底图和相关文件资料,每天由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带队到达该天需要进行权属调查的村委会,通知双方指界人共同到现场指界。

(2)界线调查认定

调查时由相邻两指界人现场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线,调查人员现场将界线绘制在底图上,界址线采用相应符号表示界址线,当界址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采用行政界线符号代替权属界线,用相应的行政界线表示,核查无误,外业人员在工作底图上标注临时界址点号,用加点圆圈表示界址点,再填写界址点、线说明,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3)界址点设置

界址点的设置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

(4)界址点编号

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点以地籍子区为单位,由上至下、由左到右按自然数顺序统一编号。

(5)宗地草图绘制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

(6)记载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结果记录于所有权地籍调查表上。

(7)宗地编码

宗地编码采用五层 19 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类型、宗地号。

2.2.3 地籍测量

调查时,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变化时,则需要进行实地测量。

2.2.4 变更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宗地登记的内容(权属、用途、界线等)发生变更时,根据变更登记申请的内容,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并对地籍图及数据库进行变更。

(1)变更权属调查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涉及界址变更的,必须由变更宗地申请者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按指定的时间到场共同指界认定,并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申请者和相邻宗地权利人届时不到场或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名盖章的,按违约缺席指界处理。因宗地的权属类型、界址点发生变化,变更后的宗地必须重新编码。

(2)变更地籍测量

根据变更权属调查情况,以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据,核实本宗地与临宗地界址点、线的关系,确认无误后采用不低于原地籍测量的精度,实地对变更宗地进行地籍测量。依据变更地籍调查结果,对原地籍图进行修改,并对原数据库进行变更。变更测量过程中,发现原图地籍要素或地物要素有明显错误,应予以纠正。

3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库分

3.1 数据库建设目标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及登记发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为以后土地的管理和分配,登记发证做好保障。

3.2 数据库建设标准

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建库标准是数据库建设对数据合法性判断的依据,也是数据监理的依据,因此,建库工作的开展建库标准规范必须先行。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收集与数据建库有关的规范,制定合适的数据建库标准意义重大,它决定了地籍数据库是否具有共享性、扩展性、可维护性、可升级性,也是数据各项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

3.3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

图2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

3.4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会很直接的影响到数据库成果的管理和数据库建设的进程。所以平台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此数据库数据量较大,首先要保证所选软件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大型数据库管理能力,而且要有较为灵活的数据编辑处理能力和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 ArcGIS 在综合考虑情况下拥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使用基于 ArcGIS 的弘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建库的软件平台。以 Oracle 为数据库平台,以 ArcSDE 为空间数据库引擎,有机的将 GIS、MIS、OA 相结合,实现图形和属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地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智能化,同时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海量数据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也为建库工作和以后的资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数据库的建立

建库软件能够提供数据库模版以及各项参数设置,可以达到方便快捷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1)利用建库软件提供的数据库模板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图形库,利用建库软件提供的标准业务数据库模板建立农村土地权属属性库;

(2)地类字典设置;

(3)权属系统设置;

(4)管理区、行政区设置;

(5)数据库系统参数设置,主要包括计算面积、计算单位、小数字数、结点半径等参数置。

数据库创建完成后,进入数据入库阶段。利用数据建库软件既可以实现对标准二调数据库的导入,也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此次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

4 结语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的建立是农村地籍调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村地籍调查的质量和以后的应用。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属数据库是三权确权发证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建库录入环节。因此,在建立系统时必须正确认识到系统数据组织的重要性,应通过良好的数据组织形式来确保建立一个安全、可靠、高效、实用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修改更新、统计制表、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宗地代码编制规则[S].(国土资厅发[2011]57 号).2011

地籍调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GPS 测绘 相对定位 国土测绘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018-02

1 GPS技术简介

1.1 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防部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1995年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是基于卫星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功能,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定位、测速和时间服务。目前,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在运载工具导航、交通控制、自动驾驶、石油勘探、军事、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部门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GPS的出现,给测绘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GPS定位方法可以分为GPS绝对定位和GPS相对定位,在国土测绘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GPS相对定位。

1.2 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作业模式

随着GPS接收系统软硬件的快速发展,为确定两点之间的基线向量,有多种测量方案可供选择,其中,用于国土测绘方面的几种主要作业模式,其特点及适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1)经典静态相对定位模式。

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不同测站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个观测时段>45 min。适用范围:建立较高精度控制网。

(2)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模式。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地势开阔点作为基准站,安置一台GPS接收机连续观测,另一台GPS接收机依次在各观测点设站,观测数分钟。多用于地籍控制网的建立及加密。

(3)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

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用户站上,可实时地计算并显示三维坐标及其精度。多用于像控点、图根点、及界址点、碎部点的测绘。

(4)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服务综合系统。

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缩写为CORS)已成为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CORS系统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形成专用网络。

(5)GPS/PDA技术。

通过将GPS、嵌入式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个人数字助理(PDA)的结合,设计开发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系统,实现土地调查的外业自动化数据采集、测量与处理。

2 江苏省国土测绘的现状

2.1 遍布全省的GPS控制资料

目前,江苏省已建成覆盖全省的C级GPS控制网,而且,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实施,各市、县城区均加密了D、E级GPS控制网。

江苏省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iangsu Provincial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简称JSCORS),是江苏省测绘局和江苏省气象局合作建设的项目,系统由62个基准站点和两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该项目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地球空间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旨在全省建立一个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效率、高覆盖率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网,把这一高新技术综合应用于江苏省的测绘、气象、国土、地震、交通、林业、农业、水利、公安等领域,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2 我省近几年主要土地测绘相关业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我省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前的“515”土地调查工程,即农村制作1: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郊制作1:1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建成区内制作1:500的地籍图。如连云港、南通、无锡等市开展的“515”工程。

(2)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的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大型管线工程项目的勘测定界和地籍调查。

(3)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

(4)块状用地的土地利用调查及范围测定。比如,落实开发区四至范围工作、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验收工作。

(5)遥感动态监测。

(6)各市、县开展日常地籍调查工作。

(7)卫片执法检查。

3 GPS技术在我省国土测绘方面的应用

根据我省土地测绘相关业务,GPS技术在我省土地测绘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以及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技术,构建各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D、E级GPS控制网。

(2)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过程中,利用JSCORS或者RTK技术进行像片控制点的测定。

(3)在开展城镇地籍调查过程中,利用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在D、E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一、二级GPS导线网。

(4)在开展遥感动态监测的地区,由于用于遥感影像纠正的外业控制资料不足,无法准确的进行遥感影像精确定位,需要进行航测外业控制测量。比如,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在常州、无锡以及徐州的遥感动态监测中,共使用4台套GPS,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模式,对整个监测范围进行了外业控制测量。

(5)利用JSCORS或者RTK技术,开展块状用地范围测定及土地调查。比如落实开发区四至范围工作、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验收工作、南北共建工业园区的四至测绘工作。

(6)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中,利用GPS技术测量新增建设用地图斑范围情况。

(7)在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的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大型管线工程项目的勘测定界和地籍调查中,GPS相关测绘技术主要应用于控制网的建立、地物、地类范围的测定、界址点的测定以及用地红线的放样等。

(8)各市、县国土局所属的测量单位主要将GPS测绘技术应用在日常地籍发证工作,比如应用JSCORS或RTK技术加密图根点、测定地物、界址点等。

(9)GPS/PDA技术在我省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中尚处于试验状态,未大规模的开展应用。

4 GPS相关应用前景分析

4.1 GPS/PDA技术应用前景

传统的土地变更测量方法存在难于准确获取变化边界坐标,成图困难且周期长等缺陷。研制可广泛应用的GPS/PDA技术,设计开发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系统,实现土地调查的外业自动化数据采集、测量与处理,在土地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2 JSCORS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的GPS作业相比,JSCORS具有作用范围广、精度高、野外单机作业等众多优点。随着JSCORS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大量用户同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实时的定位信息,并实现测绘数据的完整统一,这将对我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采集与应用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5 建议

5.1 定时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面对GPS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而测绘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提高省、市、县各级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

5.2 保持国土测绘业务量的稳定,并进一步开拓新的业务

目前,国土测绘业务主要是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其业务相对单一,而其他测绘业务量又不够稳定,因此,开发新GPS应用产品,开拓新业务,比如通过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提供地籍测绘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形成地籍测绘信息更新、服务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地籍测绘的健康发展。

5.3 各市甚至全省各级基础控制网的整合

建立全省统一的大地定位参考框架,并将各部门各自建立的各等级 GPS 控制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在日常地籍变更业务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牛鱼龙.GPS知识与应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2] 周忠谟,易杰军.GPS卫星原理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3] 王广运.GPS卫星定位的应用与数据处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3.

地籍调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GPS技术;土地测绘;应用

GPS技术在当前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也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对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GP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相关应用,给相关人员提出建议,仅供参考。

1 GPS技术应用原理及现状

GPS技术简单的说是通过装置在接收过程中对无线信号进行测量所得出的时间,来对距离进行测量,进而对卫星在太空中的所处位置进行了准确判定。主要使用了基本三角定位的相关原理,GPS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一点是拥有全球性的精准型GPS网,主要在精准度很高的坐标框架中对地球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另一点GPS卫星定位系统不但具有GPS相关的城市网,而且建立的目的是给经济建设提供了便利。因为GPS的载波以及相关调制码可以进行测量,因此在测量时主要是对距离或者载波的位置采取测量的方式。根据地籍测绘的基本情况,GPS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RTK定位测量;另一种是差分GPS定位测量。RTK定位测量主要是通过载波的相应数值从而进行实时动态的一种定位技术,能够将精确度体现到厘米的效果。差分GPS定位可以理解是通过基准站发出的数值进行改正,然后在移动站接收过程中与修正结果采取精确定位的方式。

在20世纪的80年代时间,我国就已经存在很多高品质的测量仪器,例如:电子经纬仪等相关仪器。这些仪器的诞生促进我国工程测量的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在1994年期间,GPS在美国完成,通过读该技术的使用给测绘带来了重要的变化,因为GPS定位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节约成本、测量速度快等,在相关的领域中得到普遍认可。我国的GPS定位技术不但在国家大地网得到应用,而且在城市相关控制网中也得到了应用。随着GPS的测量种类的不断发展,定位的准确度在大幅度提高,GPS技术在石油物探点等多种领域使用中同样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 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2.1 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GPS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较多的益处。主要让地籍测绘工作量发生了质的变化,GPS的发展给地籍控制测量带来重要的影响。由于GPS网状结构不能对网精度造成干扰,所以GPS技术在测量时不需要通视,避免在选择点位时出现问题。因为GPS技术存在了较多的优势,因此在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根据国家土地局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则》里要求到:地籍平面控制网设有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和边角网,一、二级导线网及相应等级的GPS网,和一、二级小三角网。在各个地籍平面的控制点,均可根据城镇规模作为首级控制。

2.2 GPS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和精度

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和精度,是为了满足土地权属范围内的特征点,也是俗成的界址点服务。作为地籍测量的主要任务,全区的控制测量是制作宗地图、测绘地籍图的首要数据基础条件。网点的密度根据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为首级控制网以及加密控制网两大类。局限于城镇地区界址点密度加大的特点,在保证网点点位精度条件下,控制点密度需要增大至便于测定界址点,有时还需在GPS网下增加一级图根导线。方便直接在图根点测量界址点。由于GPS网各边要比常规网编长兵器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因此,各级网根据需要可分期布设,抑或是一次性混合布设到需要的密度下。

2.3 位置基准点对GPS网的影响

GPS网的基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尺寸基准;第二,位置基准;第三,方向基准。相关人员采取普遍的方式对地籍控制网进行建设,通常将假定坐标当做起算点,从而建立相关的坐标系。相关人员在使用GPS定位技术过程中,因为定位测得的结果是三位坐标差,所以将GPS网的相关网形位置作为基准是有必要的。在经度的位置上,位置出现偏差的现象会对GPS网整体带来一定的影响,以高差不大的GPS网为例,在经纬方向上出现的差异不需要计算。只有存在较大差距时的GPS网可以进行精确测量。倘若位置基准投影会给GPS网带来影响,那么可以使用常规的手段对高程进行准确测量。

2.4 GPS技术在地籍细部测量的应用

通过GPS技术对地籍细部进行测量时是为了让每一寸土地上中的位置、形状等进行详细测定,在地籍勘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籍调查规则指出,相关人员在对地籍细部进行测量时,应当对界质点和有关界址点之间出现的距离可以出现10厘米左右的误差。而对于隐蔽界址点以及相关内部界址点可以出现15厘米左右的误差。相关人员在对GPSRTK的技术的使用下,可以将精度的标准性达到理想效果。

3 GPS测量技术的特点及优越性

GPS测量系统目前是在导航定位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系统,相比于其他测量技术具有多功能、全天候、高效率、操作简便、精度高、应用广泛等诸多优点,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GPS的测量自动化程度高,在观察中的测量员主要只需按照和开关仪器、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工作状态等简单操作。其余的如卫星的跟踪观察、记录、捕获等都可由仪器自动完成。GPS用户接收机通常质量轻、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野外测量时,甚至只需一键开关,方便使用和携带。

GPS卫星很多,在均匀的分布下保证了全球地面覆盖率,任何时候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都可进行观测工作,通常只在雷雨天气下不适宜观测,多数情况不受天气的影响。可以说,GPS定位技术的发展是经典测量技术的一次打突破。它不仅是经典的测量理论及方法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还使得测量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有了渗透性的交流,促进了测绘科学的发展。

GPS接收机与红外仪器的标称分辨率可谓旗鼓相当,并且随着间隙距离的进一步增加,GPS的测量更具有优越性和可操作性。同时GPS能够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测量中,不仅可以精确测出观测站平面位置,还可以准确测量观测站的大地高程,这一特点,为研究大地准面的性质和确立地面点高程开辟了新途径,也为航空摄影等提供了重要的高程数据。

结束语

由于GPS技术的使用,给不同种类的测绘带来了新型的技术和手段,让人们的思维模式,视野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GPS系统具有一定的特色、速到快、效率高的特点促进了工程测量的发展,给工程施工的整体品质得到了保障。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将GPS技术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同样也将该技术应用到未来的发展建设中,让其功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相关人员掌握该技术的使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在实际测量中能够游刃有余,给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建宇.浅谈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构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

[2]还欣.浅析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J].城市地理,2015(10).

[3]胡仁辉.关于地籍测量内容及作用的具体分析[J].民营科技,2014(1).

地籍调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籍图;测绘要素;界址点测量;精度指标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籍测量是通过一定的精度要求测定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境界以及土地面积,测量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土地的分布情况、利用类型以及土地质量,是国家每一片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的决策依据。地籍测量所处的行业背景极其复杂,地籍测量工作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地形图测绘工作,但这两者所运用的测绘理论以及方法是相同的。当前,我国新的地籍图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结合测量地的地形地势以合理的测量方法,对测绘要素进行规范的取舍,以《图示》表示测绘内容,成为目前地籍测量行业最为关注的热点。地籍图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间接避免在测量中的重复测绘,提高整个测绘成图的整体质量与作业效率,适应我国城市建设及土地管理的发展需求。如下,笔者首先对地籍图测绘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一、地籍图测绘

1、内涵

地籍图测绘是对土地以及土地上各种建筑物的位置、数量、形状一级权属等基本信息的获取、整合、表述,为我国的税收、市政、统计、产权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资料和定位系统。

2、地籍图测绘的内容

地籍图测绘的主要内容由数学要素、地物要素和地籍要素三大部分组成。

1) 数学要素

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大地坐标系、控制点的点位和注记、地籍图的分幅索引图、内外图的轮廓线、地籍图的比例尺、坐标格的网线与坐标注记、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及图幅整饰等方面的内容。

2) 地物要素

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地物要素主要包括:道路、地貌、建筑物、土壤植被以及注记等。以下是对以上几点的说明。(1)道路:主要在地籍图上绘出道路道牙的石线分布,道路上的指路牌等均可舍去。道路上的桥梁以及隧洞均要在地籍图上表示出来。(2)地貌:在地籍图上,为了看图方便,一般只对山区、丘陵等地区中大面积的台阶路、斜坡等控制点的高程,在地籍图上应做好注记,而对一些散点高程做选择性的注记。(3)建筑物:固定建筑物必须在地籍图上会出来,非永久性建筑物(简易房、棚舍等)、附属建筑物(台阶、不落地阳台等)均可舍去,大面积的除外。大于7平方米的院子、天井这类的都应在地籍图上显示。(4)土壤植被:大面积的农田、绿化带、河滩以及公园等,均应在地籍图上以土壤、植被的符号表示出来。一些小面积的植被、住房区绿地等均可舍去。(5)注记:一些有特色的地物名称及地名均应在地籍图上绘制。

3) 地籍要素

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地籍要素主要包括:界址点、行政界线、地籍号、座落以及土地等级等。以下是对以上几点的说明。(1)界址点:地籍街坊的界址线、宗地的界址点等土地所有权界线应在地籍图上绘出,分别以0.3mm红线、直径 0.8mm红色圆圈做注记。集体土地使用者的名称一般注记在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界线内。(2)行政界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县乡、镇以及国有林业、农业、每夜的场界均应在地图集上绘出,境界线在绘制时不可中断,遇到拐角出则用以点或线绘出。(3)地籍号:区县编号、街坊号、街道号以及宗地号组成地籍号,在地籍图上除区县编号外均应绘出来。街坊号、街道号注记在街道适中位置,宗地号注记在宗地内。(4)坐落:行政区名、地名和门牌号组成坐落,在地籍图上注记行政区名与地名,门牌号做选择性注记。(5)土地等级:已完成土地等级评估的乡镇,相应的地分级界线和土地等级均应做好注记。

二、 界址点

1、 界址点的测量

界址点的测量工作展开前,应做好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首先,根据收集到的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在地籍图上标识出相应的界址点位置、宗地的土地范围、使用者名称,进而对这些界址点及宗地号进行统一的编制,根据地籍调查表中的实际边长进行注记。其次,依据注记好的实际边长制作出界址边长的误差表界址点一般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或者用引点法求出来。以引点水平角对两个半测回进行观测,对两次读数做好注记,通常,两次读数的差应小于10mm,测距边不可超过150m,最后根据实际边长与坐标法反算出来的边长进行比较,以差来确定界址点的观测精度。对于界址点相对隐蔽的地区,如街坊,可以采取间接方法来求得界址点。如内插、外插以及距离交汇等,在丈量时,应用精确度高的钢尺进行两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计算出的界址点应处于两个已知点所在直线之上。以直角进行推算时,要确保定向边长于推算的边长,最终的界址点坐标数量,应小于全部界址点的25%。

2、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界址点的精度分为三级,精度等级的选用以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价值以及实际的需要为依据,一般大中城市繁荣地区以及小城市的商业区、中心地区选用一级,其他的街区则选用二级和三级。我国土地辽阔,各地的情况不相同,土地的价值差异大,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虽同是商业区,但会因为所处地区不一样。以《规范》中的规定在全国各地区进行统一的界址点,不仅非常困难的,而且不符合各地区的实际,难易贯彻实行。固对于界址点的等级选用,应由各地区的相关主管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土地的长远规划及发展前景为前提,把土地的价值和实际的需要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界址点的划定。

三、其它方面的精度要求

1、 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地籍图分为地籍铅笔原图和地籍电子底图,它们的精度要求基本一样:相邻的两点界址点间的距离和界址点和临近的地物点距离,它们的中误差不能大于地籍图上的±0.3mm。宗地的内部和界址的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管采用哪种堪丈方法,它们的点位中误差应小于地籍图上的±0.6mm。一般,要检测地籍图的精度,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是用图解的距离和对应的解析反算出的边长、宗地草图上的做好注记的远侧距离以及检测距离做比较,其中所作出的比较差应切实按照以上要求来衡量,比较差允许的误差不可大于3倍的中误差。

2、 房角点坐标的精度

要对房角点的坐标进行测定时,其的精度等级和阴差等方面的规定及要求和界址点具有相同的标准,若暂时不用对房角点的坐标进行侧定时,则需要把房屋整体的轮廓线,按照地籍图上的地物点的精度要求在地籍图上表示出来。

四、 结束语

随着当前地籍图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不断应用及发展,我国数字化城市将会得到不断地促进及发展。地籍图测绘技术对于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地籍图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断加强对地籍图测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使其在我国地籍图的绘制方面取得更为广泛的应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仰文; 郭昆林; 王晓辉 基于AutoCAD数字地籍图测绘的简易方法测绘通报2000-07-25期刊

[2]周晟; 张正荣 常州市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9-06-19中国会议

[3]杨命青; 韩用顺; 龙四春 地籍图与大比例尺地形图融合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25期刊

地籍调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要素 地籍 管理 信息系统 架构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2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数字国土”、“金土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推进,使得现代国土业务由单个业务、单个部门的管理模式,逐步开放到国土资源全过程全要素之中,形成跨业务、跨部门的管理模式。多个城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搭建市级国土资源网络平台,建立了基础地理、土地、矿产资源等一批数据库,建立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基础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农田等方面的管理系统。这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对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推动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是根据业务部门工作需要开展的,缺少统一构架、统一设计,从总体上看,一个全面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能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1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实质

1.1 地籍全要素内涵及分类

“地籍全要素管理”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最细粒度(宗地、图斑)的土地要素为管理单元,以涵盖所有国土资源信息的各类空间和属性要素为管理范围,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具体管理要素如图1所示。

(1)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是指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地籍数据是描述权利人、宗地和所有权三个地籍对象的数据,包含土地权属、利用与质量三方面内容。土地的权属、地类和面积是地籍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地籍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行政手段和两个技术手段解决三个基本问题”。行政手段是土地登记,技术手段是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三个基本问题是土地权属问题、土地地类问题和土地面积问题。(2)关联要素:关联要素主要是基础地理、土地规划、基本农田、土地开发复垦系统及其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包括基础地理所有地形要素、土地规划各功能区域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块范围、补充平衡要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3)生命周期要素:生命周期要素记录着整个生命周期中土地形态和附加的属性信息的变化,包括土地征收、储备、市场、供应、登记等。(4)辅助要素:辅助要素主要为土地报批、征用、储备、市场、违法用地查处、供地等提供依据,包括土地监察和勘测界定等。

1.2 土地生命周期管理

土地生命周期就是记录土地(具体地块)随着时间变化的属性演绎全过程,即具体地块新属性的产生、变动,到终结的过程。通过各阶段的业务关联,实现新属性各阶段状态记录的查询、统计、回溯和分析。它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中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划定的具体地块为生命周期的起点,经过规划预审、征收(征购)、储备、市场招拍挂、供地、登记发证、建设利用等生命环节。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土地是承载体,通过各阶段属性变化信息的关联,形成土地生命周期业务信息链,实现在不同时期、不同业务过程的查询、减少数据冗余。在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土地勘测界定为各阶段形态属性建立了空间参考和属性变化信息的关联。土地利用现状中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划定的具体地块是土地生命的起始点;地块规划预审是孕育期,制定其“成长”规则,约束以后各种利用活动;土地征收(建设用地报批)使地块具备了身份合法性,土地储备(原处于建设状态的地块可以重新进入新的土地生命循环周期)是土地征收地块后续环节;土地交易将征收或储备的地块投放到市场进行交易,体现了地块的价值;土地供地是市场交易成果的确认;土地登记为确认该具体地块身份,实行土地“户籍管理”。土地监察是对土地生命周期的监查,使土地沿着正确的循环路线“成长”。

1.3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是将地籍业务与其它国土资源业务应用整合在统一框架下,以地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统一的“编号”为索引,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各部门业务协同。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作流技术、“3S”技术等技术整合国土资源基础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应用系统“图文一体化”,使业务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宗地的权属状况、地类状况、变更历史以及相邻地块的情况等信息。

2 系统层次结构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采用Oracle10i存储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Oracle10i是可扩充的、稳定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提供数据库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共享,而且具有较高的升级能力。并且采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屏蔽了DBMS管理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不一致的问题,通过ArcSDE和Oracle二者的集成完成对空间数据的管理。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底层数据,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管理数据;客户端用户通过DSE客户端应用程序库调用应用服务器进程,具体而言是应用服务器接受客户端的应用请求,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交互,处理应用请求,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反映给客户端,完成交互操作。前台开发环境为微软的.NET,地理信息开发平台采用ArcEngine。

系统以Oracle数据库为依托,利用DAC和ESRI的ArcSDE引擎对数据进行访问和管理,采用ArcEngine和为开发工具,构建弘图搭建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的组件自由搭建三大应用平台:数据处理平台、GIS应用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

(1)数据处理平台:应用ESRI公司ArcEngine开发平台研制的GIS数据综合处理系统,支持多源数据的采集、检查、整理、变更及入库,并支持各种关系数据库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2)GIS应用平台:基于ArcEngine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GIS桌面应用系统,可以完美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操作。同时支持组件化管理,功能模块自由搭建,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要求轻松构建行业专题应用软件系统。(3)电子政务平台:以国土资源业务的具体应用,分析GIS行业工作流程的通用特性,抽象单位组织结构、业务流转模式以及业务内容等创建工作流管理和组织权限管理模型,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作流平台和智能表单技术为支撑,采用组件形式封装专题应用模块,实现无缝集成的电子政务平台。系统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 系统功能设计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由数据处理模块、专项业务应用模块和电子政务应用三大模块组成,共设计有11个子系统,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所有子系统涉及的数据(包括图形和属性)均存放于系统数据库中,利用GIS应用平台提供的功能进行管理。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构成如图3所示。

数据处理子系统实现对地籍全要素数据的处理,完成数据的矢量化、坐标转换、数据入库;完成数据的拓扑检查、属性检查;完成数据的分割、合并、删除、新增;完成属性数据的修改、删除和增加;完成空间数据的变更或调整,实现历史数据的管理。

建设用地子审批管理系统包括审批管理、数据输入编辑、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和综合维护等六个模块。地籍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流程控制(审批)、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和日常维护等五个功能模块。土地调查主要完成日常对地块的勘测定界工作,输出勘测定界图和勘测定界报告,勘测矢量数据入库,为其他应用业务提供基础数据。土地储备主要是完成对储备地块信息的管理、存量土地的管理、储备资金的管理,能分析统计储备地块的成本、收益,为土地市场中心提供基础数据。土地市场主要完成土地的交易过程管理.该系统主要以出让为重点实现,而出让合法性、合理性的调查以及出让过程的记录备案。主要设计功能如下:供地管理主要任务是利用处确定供地方式,并进行供地。主要设计以下功能:①供地数据的登记、查询、统计;②图形管理,输出供地专题图;③与地价系统结合使用,实现供地信息共享,为地价分析提供实时依据;④出让合同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设计为查询显示、统计、数据输出等三个功能模块。

地价的管理,主要是为供地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出让地块的周围出让或交易地块的地价及所在区域的基准地价,为出让地块的地价是否合理作出判断。土地执法监察业务主要包括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系统主要设计以下功能。土地开发复垦系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核、实施、监管、验收等业务流程的流转;另一方面,单独专项业务系统能够处理项目实施操作的专项业务,例如对项目区的查询、定位、重复开发复垦区的预警等,以及对项目的其他业务功能管理。

4 结语

通过该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应用效果:

(1)解决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以地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统一的“编号”为索引,实现国土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各部门业务协同,彻底解决系统优化程度低、应用系统类型多而杂和系统共享性差等诸多问题。

(2)实现建设用地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地籍全要素管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最细粒度的土地要素为管理单元,以涵盖所有国土资源信息的各类空间和属性要素为管理范围,以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为管理线索,以所有要素信息的由生到灭到再生的循环周期为管理周期的一种新型的国土信息集成管理模式。地籍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为搭建面向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支持发展、服务社会的国土资源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

(3)提高服务能力,增加业务办理透明度。

地籍全要素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流程与部门职能的优化重组,将现有的资源、数据进行跨部门共享和集中管理,从而解决政务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领域内的关键性技术瓶颈,改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增加业务办理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