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经济论文

特色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经济论文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经济论文" target="_blank">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特色 误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

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中 华 励 志 网 ZHLzw.Com]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 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

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绿色设计;设计伦理;观点设计

一、设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工业活动和消费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设计界有必要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设计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关键要看站在何种角度。这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如果就设计谈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潜在这样一种危险:即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尺度,从而产生误导,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以及自我认识的愈发深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将这一问题作辩证的思考,提出“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理念。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天人合一说”最早由儒家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明人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他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用现代语言来说,人应当于自然合为一体的。由此可见,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

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以自然为本”来扬弃“以人为本”,并非意味着设计不再考虑人的舒适和便利。实际上,“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就显得自私狭隘。“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并非是藐视人的需求,更不是极端地牺牲人类的利益去满足自然的需要。当然,如果牺牲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的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错误行为。

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体”、“独立”、“和谐”三个阶段。人类从制造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开始,实现了对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意识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人定胜天”的口号,工业文明正是在这种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实践的结果。当今信息文明时代,由于人类发展不断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约,从而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对自身独立意识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必将顺应历史车轮的辙迹,继续对“以人为本”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超越。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哲学意义上内省的思考,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以自然为本”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要求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和谐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从而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绿色设计”应该指向什么?

绿色哲学的本质,原本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来。它的核心,宣扬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裸的贪婪。在拜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怎么可能会实现“绿色设计”呢?在笔者看来,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但太阳能相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甚至太阳能系统的配套产品都会产生污染。例如废弃的太阳能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难度更大。只是由于现在太阳能仍然属于昂贵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集中显现。其实,现在的所谓“绿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对于“太阳能技术”全部是一片喝彩声,几乎没有人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但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各种谎言之中!

人类对于“绿色”的追求不仅徒劳而且正在不断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时候,出于“绿色”的目的,人们将那些难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类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发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又开始推广可降解的“绿色”材料。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1998年12月13日,针对“白色污染”的问题,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王志学当时在会上就谈到:可降解的纸浆类(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性较差,人类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对此,笔者认为,“绿色设计”的观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绿色设计”的极致就是不要设计,但这显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着就要消费,就要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因此真正实现“绿色”,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从人的观念入手,借助于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人类审美的价值观念等。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在进行思想解放中首先要认准最需要解放的群体,湖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会,历朝历代都以鱼米之乡自谓,小富即安,偏安一偶。且不知“自然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商品经济越落后” 而商品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其仕、农、工、商的社会价值认同越根深蒂固。于是从骨子里不可能重商、知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转变。我们要就学习、观察、了解、分析的底气进行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解放,从骨子中进行公务员队伍思想的转变,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轻松的完成角色的转换,意识到自己应该有着公仆服务意识,让他们能主动学习社会经济知识,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客观,冷静分析问题。摆正位置,主动去解决那些生产力发展的认识、观念与作法的阻碍。

二、坚持政策引导

要想打造出区域的增长极,必须要坚持政策的引导,彻底理解和吃透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在对地方产业发展中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熟悉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深刻了解与前瞻性的判断。在打造区域的增长极的过程中,政策就是一盏指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在坚持政策的引导过程中,这一区域的领导要做出表率,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工作部署,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打造区域的增长极的过程中,带动区域中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积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总结出适合该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和措施。

三、坚持规划先行

要想真正的做好一件事,没有好的规划,这就是一句空谈,在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因此在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过程中,任何工作都要先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各项工作更加井然有序,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心里有数。俗话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想要做好各项工作的事先规划,这就需要领导在进行每一项工作之前,组织一群这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来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研究,借鉴其他区域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区域的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的工作规划,这样才能够实现事事事先规划,工作条理清楚。

四、坚持环保先行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环保先行的原则。环保现在是一个全民的话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环保的问题,比如在酒店业,上海的半岛酒店集团就宣布香港、上海、北京、东京、曼谷及芝加哥等地半岛酒店都将从2012年1月1日起停止供应鱼翅食品。在工业上,很多的行业都为环保这一概念花了重金。而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环保,反而要坚持环保先行的原则。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我们要知道,这里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如果这里的环境受到了污染,那么我们呼吸的也将是污浊的空气,我们吃的食物也可能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的生活环境,会让人提心吊胆。

五、坚持集约用地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集约用地。集约用地就是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等等,来进行土地资源的使用的数量以及节奏的合理安排,在使用之前做好用地结构的布局,挖掘出用地的潜力,让每一块的的价值都得到合适的体现,让每一块用地都能够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和李勇效率,符合投资强度,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资源。因此在进行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过程中区域的各部门要转变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那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种粗放的土地资源使用方式,实现用地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土地资源使用方式,走向内涵式的土地资源潜力挖掘道路,充分发挥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资产效益。

六、坚持产业兴镇,其中文化特色,镇域经济特色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过程中,要坚持区域的文化特色,坚持镇域经济特色,依附本地的资源特点,市场优势,突出招商引资,运输优势,深入推进各种行业的合作工程,让的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在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弘扬本地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形成区域特有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当然光靠资源和项目绝不是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的长久之计,我们还要依据区域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培养出高效、诚信、鼓励创业的新型经济文化,利用区域的独特的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在区域形成一个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竞争优势。

七、坚持重点推进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打造过程中,我们要大力的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主动地接纳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发展的后劲。我们要围绕推进区域的合作陌路花项目,认真的对当前的产业转移做出研究,有针对性的谋划出一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并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好项目和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坚持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的工作制度,努力构造出一个吸引资金和项目的平台,为区域打造经济增长极创建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语速和激励机制,制定转移的项目建设考察办法。对发展工作进行量化和细化,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奖优罚劣。同时我们还要借组外力来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的加大开放的力度,努力拓宽发展的空间,明确重点开放区域。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根据区域产业和资源优势,突出招商重点,制定一个确定的发展的主攻方向。还要加强和专门的投资语文的中介组织、各种商会和民间团体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的进行招商的开展和参加。在坚持重点推进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宣传,通过组织和产假各种大新的商务站立和产品推介等多种渠道来进行区域的重点项目和产品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宣传,在区域打造出一个“亲商、扶商、安商、护商、富商”的浓烈的发展气氛。

八、结语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滨河 滨水景观 绿地

一、前 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人们生活在不同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历经漫长的世代传承与发展,又经过与外界不断融合与摩擦的过程中,从而逐渐凸显其自身特色,最后形成本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或是无形的风情习俗,或是灿烂的物质遗产,两者交融互汇,相映依托,形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最具内涵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景观阐释

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滨河绿地本身就是文化,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水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环境条件,并间接体现其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其二,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绝大部分城市也是依水而建,对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使滨河绿地成为城市风景名胜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滨河绿地是文物古迹得以保存的重要环境,现代城市在扩展初期往往追求商业用地最大化,蚕食面积日渐减少的滨河绿地,对城市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其四,滨河绿地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游人展示城市现有面貌。

滨河绿地景观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表现为两种形式:(1)对地域文化的发掘。或许在滨河绿地所处地区并无显著的文化特征,但其所在背景城市或区域则有悠远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增加景观的文化意蕴。

(2)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过往的追忆是绿地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随着城区功能的转换和地位的变迁,现代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对滨河绿地进行不间断的改造与升级。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当前用于工业、商业等其它用途的滨河区,不久后或将被建设为滨河绿地。对于用地日趋紧张的城市市中区而言,贯穿城市的滨河绿地建设显出两难局面:一方面是沿河工业或商业用地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看似闲置,但实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及人居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滨河绿地。

三、地域文化对滨河绿地景观的意义

城市滨河绿地被认为是最具有城市特色文化形态的因素之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成特定文化环境氛围,构成特定文化载体。绿地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绿地景观的灵魂和内涵,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

滨河绿地景观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城市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传统场所感的丧失和地域性的消退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归属,迷失在日益趋于同化的城市吵杂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被自然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双重污染包围的清净绿地”,经过了自然美的抚慰和高雅精神文化的陶冶,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超尘脱俗,清心散忧,澡雪精神,净化灵魂 。其园林美“绿色启示”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诗意最本质的追求,利用直观的审美和丰饶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哲理的深切思考。如果把过去闭塞在小空间之中的园林艺术释放出来,把曲径通幽的竹树花木、移步换景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的花塘柳堤、四时变异的季相形色等等,经过精心规划,撒向现代化城市中镶嵌的滨河绿地空间,也许是开创具有中国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独特蹊径 。

四、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4•1设计结合自然

4•1•1植物材料的选用

作为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主体,又是绿地中其它景观要素得以展现的基质。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对原有绿地改造完成后,适当补种能在当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种,以维持或增强此地景观特征;对一些需彻底进行改造的滨河绿地地段,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

城市市树市花的评选为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都市纷繁艳丽的芙蓉,洛阳市雍容华贵的牡丹,福州市独木成林的榕树,广州市落落大方的木棉树,北京市墨绿浓云的国槐,海口市高耸挺拔的椰树,使各自城市的滨河绿地甚至整个园林绿地景观都具有显著的标示性和地域归属感。选用本土植物造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选择作用。当然,洽到好处的植物景观并不是数量有限的本土植物所能完成的,生长健康的植物群落才是良好的绿地景观,本土植物种在其中只是一种突出的地域标示物。

4•1•2景观小品的选择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季干燥寒冷,滨河区域色彩灰淡,其选用的景观小品色彩多浓重,为单调的冬季增添生气;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但湿季多雨,当前滨河绿地中随处可见的廊架虽通透可爱,但其毫无遮蔽的特性决定其在不同季节里使用率相差巨大;华南地区常年湿热,在滨河绿地中设置的遮蔽性景观小品多通透轻灵,色彩明亮,极富热带风情。

4•2表达风土人情

穿过市区的滨河带状绿地大部分相对窄小,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特别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4•2•1功能性建筑设施

(1)桥。作为贯穿城市滨河两岸绿地的连接通道,此处的桥只要求做到安全、美观,甚至是灵巧,并尽量与周围绿地相协调,或整体风格与传统的建筑型式相符,或是栏杆及柱头等细节部分传递当地人文气息,使桥融入滨河绿地景观中去。

(2)休憩设施。滨河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滨河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3)照明灯柱。在滨河绿地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绿地景观可视别性?

4•2•2景观小品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4•2•3铺装

滨河绿地中以道路铺装为主,“花街辅地”以其玲珑富丽的样式,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

尽管在滨河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4•3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滨河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河绿地。全盘地否定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滨水面貌,同时也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并彻底隔绝了绿地与往日用地的联系。或许我们应该保持滨河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河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五、结束语

城市是由人类聚居而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不同的城市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给城市滨河绿地创造了可识别的外观特色。现代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依托城市地域文化,各依形势,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体现不同的格局,融入更多文化内涵,表达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贸易经济论文3500字(一):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的迹象,一些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越发激烈。而我国加工贸易的比重正处于下跌的状态,受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弱,国际通货缩紧以及服务贸易竞争低的影响,外贸风险正在逐渐增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外贸易经济失速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经济失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

在当下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失速的状态,这种情况不仅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对个各个行业和人民的经济水平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找到相关的政策来改善这种现状。

一、世界经济形势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现状

伴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贸易呈现下滑走势。尽管各国都在通过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和调节税率方式,提高经济的发展,但效果平平。从2019年以来,全球的经济复苏情况才得以弱化。

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较为迅速,形势普遍乐观。但这种局面是由一定的原因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个人消费支出的扩张和投资的稳步增长,都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来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上升,预示着经济的复苏。从目前情况来看,矿业、天然气和电力的持续上涨,都是工业生产良好的具体表现。从一些预期指标来看,欧元区的工业生产和服务都处于好转的状态,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制造业的情况情况来看,机构的产出、评价的完成指标都达到了有史最高水平,使得经济运行的信心猛增。虽然,波兰等中东欧十国加入欧盟后,对原成员国的资本外流带来一定的压力,整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新成员国增长较快,也给欧盟带来了新的活力。受政权稳定,经济改革推进以及油价高位等因素,又给经济带来一定有利的条件。受出口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日本的经济也进一步的复苏。企业的经营情况得到了好转,效益也得到了改善,破产企业持续减少,对设备的投资有所增加。日本的经济整体仍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也在出口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增長。虽然物价跌幅有所回落,然而消费尚处于颓势,通货紧缩的情况也没有消除。

(二)全球经济现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因为,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大,所以贸易顺差也大。从1990年开始就持续顺差,但受到全球经济和贸易保护的影响,2010年我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并在2015年出现出口和进口的双收缩,对外贸易经济下滑,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程度增大。受美国两次加息和增值的影响,民众转持美元进一步的增多,加剧了人民币的比值,使得我国贸易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1)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影响。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经济需求的增加,进出口贸易逐步恢复,对于我国产品的出口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去年一年,我国对欧盟、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有了快速的增加。受强势美元地位的改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贸易条件是十分良好的。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家贸易产生一定的缩减现象,我国的对外出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部分国家实行反倾销等调查,对我国的商品专门设立了非关税壁垒。

(2)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目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有重新活跃起来,跨国并购仍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条例,促进国际购并资本。在全球股市止跌起涨后,境外融资的氛围也有了一定的好转,这对我国企业在海外发行股票和上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很多企业在香港和美国股市同时上市,筹募到的资金很高。国内的很多大型企业抓住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时机,进行境外融资。同时美国的贬值使得投资商在我国国内的采购和用工价格减低,吸引外商对我国市场投资。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局面。

(3)其他方面的影响。美国对主要货币汇价大幅下降,同时人民币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近年来,美联储大幅下调美元利率,其他国家也相应的跟进降息。世界主体经济的利率处于低位,这对我国利用人民币利率来调整经济有一定的作用。但国际石油市场的高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能够的消极影响。

二、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贸易经济失速的原因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降低

近些年,我国加工贸易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持续间降低,销售总额也在不断的下降。我国已经完成了从加工大国向新型经济发展国家的转变,部分企业工人的成本也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致使一些加工和机械公司迁移到周边国家。尽管我国想挽留这些企业,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受到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应该。企业仍不愿支付高额的生产费用,而迁移到其他国家。

(二)对外贸易摩擦大,风险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上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增多,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我国也引起了其他贸易大国的侧目,导致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对外贸易的摩擦和风险也逐渐增大。

(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际通货缩紧

当下私有制国家的社会通病是积累社会资本,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资产过剩的情况。贸易市场的稳定与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分不开的,想要保持资本利润、支出和劳动工资等多方面的流动,就需要市场经济的流动和需求相互平衡。一旦政府的分配政策运用不恰当,就会出现高消费和低积累的现象,造成一定的资产过剩。现今,日本、美欧和一些欧洲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产过剩问题,其均在金融危机后采取货币化政策来进行调剂,促进国家经济的回暖。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部分国家不仅出现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还出现市场需要不足,国际产品价格持续走跌,只有少数国家的产品价格上涨。美国最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之后开始加息促进美元甚至,推动新一轮的资产过剩,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下跌,通货锁紧情况加剧。

(四)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低

我国服务贸易占据我国总体贸易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为我国经济贸易能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低,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处于失速的状态。主要原因是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完整,水平较低,和相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三、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贸易经济失速的对策

(一)推动加工贸易转型

想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的失速,就需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战略,形成具有特色的加工贸易产业链。将不同的地区联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进程中,应该配合沿海区域的建设,吸引国外的企业来我国投资和建厂。

(二)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在处理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应该提高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增加创新影响,把服务贸易放在对外贸易的首位。在政策的制定时,应该在工商也和服务业贸易所放的比重相同。優化我国服务贸易,提高其发展能力,在注重体制之间竞争的同时,创新更多的服务类型,从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创新力。

(三)深化外贸领域改革,消除汇率引导因素

增加有关外贸政策的改革和创新,转变经济和外贸发展的方式,建立新型的创业体系。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对于新型产能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宽对外贸易的渠道,消除汇率所引导的因素,提供经济一体化水平。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应该增加自身的风险意识,采用有效的汇率工具来降低风险,减少因为消化货币增值所带来贸易压力。

(四)发展特色性优势产品,减少贸易摩擦

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要积极利用外贸组织有关外贸争端的解决机制,对于一些国家出现不遵守时,要排查严处。在对贸易中禁止有不合理的贸易行为,消除贸易中不公平的现象。

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在这种不平等的贸易保护中得到了发展。除了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增强创新能力;深化外贸领域改革,消除汇率引导因素;发展特色性优势产品,减少贸易摩擦之外,也要通过环保、节约等手段来将我国打造成绿色结构产业国家,推动低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贸易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OBE导向下贸易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初探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结果为基础)的理工类教育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对理工科的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OBE教育理念发源于理工类教育,对于在文科专业的适用性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研究以贸易经济类专业为例,研究探讨实施OBE教育模式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新的设置和变革,以期有助于逐步有效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专业热门”和“就业困难”的尴尬专业困境。

[关键词]OBE;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23-04

随着中国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贸易综合实验区的建立和运行,都显示出未来的中国对拥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金融、法律、贸易等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近十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高校本科招生中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也在高校中名列前茅的原因。但是,尴尬的是不少高等院校和毕业学生都发现这个专业存在着就业困难的现实困境。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平均约为91.2%,而且三年来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不断快速变化的贸易需求存在时滞和脱节。因此,在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的导向下,结合专业社会贸易需求分析和课程开发结果导向,重新思考和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以期构建一个更具针对性的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OBE课程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OBE的基本理念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1994年由美国学者Spadv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对OBE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Spady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

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与传统的过程教育相比,OBE直接评估学生的学习绩效并确切地告诉他们结果,不考虑学生或他们采用何种方法,直到学生能证实预期的结果,才算获得成功。对于那些已经成功地获得结果的人来说,他们得到的指导集中于他们需要发展的、明确定义的能力上;他们获得的证书清楚地反映哪些能力标准已被成功地达到了。OBE强调教育的结果和目的,从进入的要求到达到的毕业标准都很明确。在一个OBE系统中,所有这些指导和证书的组成部分的定义、集中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结果来组织和实施。

因此,OBE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OBE是一个循环递进的教育发展模式,它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聚焦于学生表现,即结果Outcome的经验测评。相对于关注教学资源等产出的传统过程教学模式,OBE没有提出对特定教学方式的要求,它只对学生最后学习结果提出要求,而且这种学习结果并非针对某个课程或者最终的毕业成绩,而是细分到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二、OBE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近几年OBE教育模式在我国香港和内地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工类工程教育领域,这主要是因为理工工程类教育的课程学习结果易于客观衡量和评价。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国。《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华盛顿协议》各签约国都实施了OBE的工程教育模式,不少香港大学和内地如汕头大学等都针对OBE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OBE教育模式对作为文科性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否同样适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有哪些启示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适合OBE模式。作为很多本科院校,这个专业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三部分的主要课程内容。其中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基础,也为本科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国际贸易政策课程要求学生对国际经贸往来法律法规和贸易政策有一定的认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则是面向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过程的课程,包括贸易合同磋商、签订和履行等各个环节,以上贸易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外贸业务操作实践上,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也难以跟上日益快速发展中的国际贸易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进行一定的客观衡量与评价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过程重贸易理论而轻贸易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作为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适合采取OBE的教育模式。

其次,OBE的结果导向是培养应用型贸易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一个高考志愿填报靠前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培养国际性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世界大国也急需这方面的应用型贸易人才。但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OBE的教育模式以结果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专业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能力教学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理论研究能力培养,而OBE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适合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这也契合我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人才培养目标:“圍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从这个角度出发,OBE可以大大提高刚毕业的学生外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从社会需求和教育模式的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可以全面采用OBE教育模式,但是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有宏观的专业模块设置、结果和结果评价,也涉及微观的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学习结果和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也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烦琐的教学目标分解、一体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动态地评估学生发展水平并根据学习产出评估反馈信息及时开展个性化学生辅导等。如果无法变更高校中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则无法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那么OBE注定无法可持续开展,也将逐步沦为传统的填鸭式过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也必将与社会的现实存在时滞和脱节。但是一旦基础打好了,后面OBE的开展也必然顺理成章地持续循环下去。

三、OBE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

(一)专业知识目标

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是外贸人才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实务三部分。OBE导向下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目标重点是贸易实务和贸易政策。这两部分知识在OBE教育模式下,应突出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一系列商贸流程。在贸易政策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为了有效衡量OBE下的结果,课程设置可开设专门的国际贸易专业从业资格证,如跟单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剑桥商务英语、经济师等的培训课程。这也要求此类实践课教师对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动向、考试内容有总体把握,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和督促学生掌握考试的重难点。

(二)专业能力目标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是: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貿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在OBE导向下,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只是一个初步的目标,终极目标是在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毕业前就获得工作能力,减少用工单位的不可控因素和培训成本。

(三)专业素质目标

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嘲。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OBE的结果导向也应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作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来设置相关课程。

四、OBE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构想

OBE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宏观上的专业产出结果,也有微观的课程产出结果。OBE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制订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结果;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确定具体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做好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成果的要求和评估。在OBE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包含三个方面的目标导向:必备的专业知识、必备的专业能力、必备的专业素质(见表1)。

围绕专业预期学习结果,逆向设计各门课程,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及程度,实现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组织教师合理确定课程层面的学习结果(见表2),特别是实现教学策略是核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习成果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层面,任课教师采用测验、问卷项目、作业报告等多样化评价方法对每个学生实际学习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多侧面、多角度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期末分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以OBE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还将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如报关员、剑桥商务考试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推进实施“课证融合”。但是获得证书并不一定能体现实践能力。因此,在具体课程的教学策略中除了要鼓励教师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OBE教育的思想以外,教师还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培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当然,OBE教育也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过去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而采用知识点的综合获得结果评判方式,其课程学习结果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一系列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综合。

当然,OBE模式并不应该是功利主义导向的程式化管理,也不是使贸易经济类教育丧失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世界关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将学生预期学习产出结果设为教学的最低标准,对学生发展程度不做上限规定,为师生发挥创造性预留弹性空间。在重视精确化结果目标的同时,还应重视模糊的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的情意发展、审美意象以及高层次的能力不做生硬的分解量化和评价;将学习产出理解为阶段性的周期性的,而不是不为某节课某单元设立细化的目标,使知识成为激发各种类型和不同水平理解的中介,而不是作为固定信息或标准答案让学生接受,力求平衡教育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达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而不游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