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国家虽然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投入逐年增多,各高校也积极开展各项奖助勤补工作,尽最大努力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但是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正确看待资助工作传递的关怀和情谊。因此,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才是重中之重。经济上的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资助平台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问题,需要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及引导来使他们的感恩意识得到增强。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感激他人对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用言行报答的一种行为,它包含了从心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双重过程。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产生一种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己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的态度,进而衍生出一种感恩情感,最后才外化为感恩行动,与此同时利用完善的资助制度来规范和敦促感恩行为。因此使用意识、行动、制度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感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贫困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德育课程,典型示范、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的事实,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和知恩图报,摆脱自卑、狭隘等不良心理,使他们明白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怀和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才使他们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应该在他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每周星期一到三开设晚班会课程,由辅导员(班主任)自行组织各种主题班会课或者由学工部老师为学生上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就涉及到学生诚信、感恩、励志等各方面的主题教育以及班会课,把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学院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有“孝”文化主题班会评选活动、“心怀感恩诚信求学”知识抢答赛、“诚信、感恩、励志”的征文比赛、自强之星评选以及报告会等活动,同时结合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如学校官网、微博、宣传窗等对学院开展的各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一种感恩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师者,人之模范”,老师是学生最鲜活的榜样。任何一名老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而辅导员作为高校里面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工作者,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辅导员自己要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二)行动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促进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有道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感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常怀感恩之心,并用自己的行动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为此各高校应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学校应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并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同时也能服务学校和学院;学校还可组织一些贫困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学校开展的“做一次义工———用行动回报社会”活动,要求每位受资助的学生都要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并且每年团委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例如慰问孤儿院、老人院、下乡支教、雷锋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其中。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恩认识一感恩情感一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完成一个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过程。
(三)制度上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比较着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功能却轻视了教育功能,因此,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完善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和敦促学生的感恩行为。例如,在提交资助申请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接受资助的权利与义务;在学院评审资助对象时,要把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作为要求与标准。如学校即将启动的CRP系统中的诚信银行,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需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志愿活动,通过这些获得诚信积分,并在毕业的时候要达到一定积分才能毕业,以此规范和敦促学生参加公益志愿活动。重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或者缺乏感恩意识,应予以教育,如果没有改正必要的时候可取消其受助资格。总之,在资助工作中,应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多提供一些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资助的资助形式。当然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单纯采用他律性的方式,更多的还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恩的心,并转化成个体感恩教育的自律体系。
三、结语
Tang Chunmei;Niu Shuqing; Wang Fengqi
(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131,China)
摘要: 在研究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并基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目标实现的视角,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理论出发, 探索大学生和谐发展体系框架,并提出了和谐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实现中的机制,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theory of colleger'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xplores the architec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lizing mechanism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in colleger'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social overal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ased on study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aint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lization of colleger's overal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关键词: 大学生 和谐教育 路径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harmonious education;the path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4-02
0引言
目前,关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现状主要局限于和谐教育在高等学校实施的必要性、和谐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和对策等方面,但真正从和谐教育的落实及大学生和谐发展体系及机制构建方面研究的很少。因而研究“和谐教育”状况,进而构建“和谐教育”发展机制与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上所起到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大作用,而且更能充分利用教育这一工具调节社会矛盾,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此外,对和谐教育状况的深入研究以及和谐教育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构建也将对其他的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教育改革、推行和谐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身心和谐。包括理和欲的和谐、智和体的和谐和德和体的和谐。②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遵循双赢博弈原则,才能实现共赢。③人与自然的和谐。④学科知识之间的和谐。指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平衡发展。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⑤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知识本身并不具有力量,它只有转化为能力才具有力量。⑥知识与爱好的和谐。学自己爱好的专业才会对自己产生学习动力,即使遇到学业上的困难也有勇气去克服。
2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影响①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能增强大学生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他们拼搏进取、奋勇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同时给和谐发展带来负面方面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成熟,造成了过分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②网络因素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2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影响①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作为家长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此忽略了家庭教育;有些家长采取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不去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只是从物质上给予关爱,忽视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②家庭经济的影响。有的学生因家庭贫困在生活消费上不免感到拮据,从而出现了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因家庭富裕,在生活消费上出手大方,助长心理优势等。③家庭婚姻状况的影响。相当一批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大学,他们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等不良心理情绪等。
2.3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①教育观念的影响。陈旧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惯于接受,没有质疑创新精神,不习惯于思考和验证。②教育制度上的功能失衡。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学科培养上,也是偏重于学科知识标准、知识灌输,忽视对大学生和谐精神的培养,由此直接或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和谐发展。③教学方法上过多的强调灌输而惯于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个体的人格构建与创新功能。④教育整体氛围的营造。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体系中,主要以学校为主实施对大学生的教育,忽视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三者的合力育人机制,影响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3大学生和谐发展体系模式和机制建构
3.1 大学生内在规定与外在关系和谐统一从内在规定上看,大学生和谐发展包括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和谐发展。内在结构包含着许多要素,其中心理结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又包含知识结构、意向体系、情感模式。从其功能上看,生活中需要的多种功能都需得到和谐发展,正确地看待智力、意志力、情感力等,综合地看待学习、劳动、健身、休闲、生活等能力。功能的发展和内在结构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外在关系上看,有助于大学生发展的外在条件包括自然与社会条件、经济与文化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等,这些条件要靠大学生通过自觉地选择、组织,恰当地运用有关有利条件,实现某种最佳行为,使自己得到和谐发展。因此,学会科学地组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自己在学业上积极有为、生活上幸福快乐,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3.2 和谐发展模式构建包括四个方面:
3.2.1 学校和谐和谐教育的构建、教育公平的落实迫切需要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发展。学校和谐教育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资源、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教师队伍、舆论氛围等。
3.2.2 社会和谐社会共同构建和谐教育,一要大力宣传传播和谐发展的思想,形成有利于和谐教育实施的舆论导向;二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加当地的精神文明活动。社会和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参加精神文明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精神和心灵全面发展、改造社会大环境等。
3.2.3 家庭和谐只有积极主动倡导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实现家庭和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和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亲情教育、隐性教育、个别教育、心灵精神方面教育和谐等。
3.2.4 自我和谐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影响和启发下,教育对象在其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认识和道德水平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自我和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等。
3.3 大学生和谐发展机制构建包括六个方面:
3.3.1 科学的管理制度要积极推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公平缺失,大力为教育事业公平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3.3.2 完善的财政投入教育是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要不断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保证经费稳定增长;同时公平分配资源,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3.3.3 协调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3.3.4 合理的评价制度不断改革单一标准的评价制度,重构教育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建立教育公布制度,有利于学校的公平竞争和自由发展,尤其是随着办学多样化和教育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加强,教育公布制度的实施,将有利于教育市场体制的创立,促进教育市场健康发展。
3.3.5 全面的保障措施建立一支富有活力教师队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激励方式,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创造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3.3.6 长效的创新精神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将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科学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加强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加强教学实践;要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4践行大学生和谐教育发展体系的路径
4.1 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和谐教育发展的基础校园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和谐校园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校园管理体制,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学生的和谐发展。再次就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4.2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发展的前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从高高在上的位置走向实际,教师要尊重、理解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以引导、关怀、鼓励代替控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彼此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4.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和谐教育发展的保障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学校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才智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有利条件。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他们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和谐教育实施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密切配合”的良好教育机制。
5结语
和谐教育是一项不分老幼尊长、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无论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人的生态和心态的和谐必须是始终的,和谐教育在于引导社会成员的平和心态,塑造和谐心理,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和生活、工作、学习、生存氛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和谐教育的构建将注意力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与人的终身教育相融合;和谐教育的构建以“和”为灵魂,以“和谐”为核心,以教育为落脚点,有利于通过和谐教育的构建改进各级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和谐教育的构建有利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理论基础,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理论发源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作出目标明确的、持久的努力,促进和谐教育的构建早日实现,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静波.和谐教育的构建及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孙伟.论和谐教育观[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陆秀玲.实现和谐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04).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02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02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04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02年2月——2004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04年2月——2005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03年3月、2004年5月和2005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1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02年为68人、2003年为77人、2004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04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05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领先。
4、2002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04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市场经济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一部分人迷失了良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服务质量低劣、坑蒙拐骗他人。二是政治上的腐败问题。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使得人们在认知中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个途径。这必然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于人生坐标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三是学术上的失范。当学术研究成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后,学术界的假冒伪劣也蔓延成风,假数据、假论文、假文凭、假职称等等不一而足。四是宣传上的偏颇。比如对一些所谓的改革者、企业家等人物的宣传,“以成败论英雄”“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也大行其道,并且被罩上了“改革”的光环,被宣传、被提倡,造成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如果大学生缺乏对这些不良现象的判别和抵制,就会受其影响,向不守诚信的方向发展。
2.学校教育失衡的影响
高校教育始终还存在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但长期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德育非常的重视,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落于简单化。只管“教”,不管“育”,结果容易忽视学生个人道德的完善。
3.家庭不良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勤奋、多才多艺等,对子女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一定的教唆作用。甚至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越轨”行为不但不教育,反而表扬孩子有能耐。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弄虚作假,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不好的影响。应当看到,家庭的影响是导致个别大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学生自身习惯惰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无可否认地存在着艰苦奋斗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意识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的和正确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又比较欠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上的差距。一些人虽然祟尚诚实守信,却又在追求名利中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这一原则。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脊梁,其诚信素质的高低对社会的影响远胜于一般的群体,其诚信品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既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强化大学生城信教育是推进社会信用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信用体制的完善和实践是要靠社会个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意味着社会个体不仅要对诚信在观念意识上认可,更需要的是行动中的参与认同。我们正走在信用中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高等院校作为建设社会信用体制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塑造学生的诚信素质,将对社会诚信氛围的养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3.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态度、品质、习惯形成并逐渐定型的关键期,是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阶段,更是培养诚信品德的良好契机。诚信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从学校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只能说明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达到何种程度,但它不能保证你是用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是用来危害社会的,如果品质方面有问题,能力越强,其危害往往也就越大。因此,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特别是在德育中旗帜鲜明地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把道德基础打得更扎实些,增强抵御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能力,是大学生得以健康地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根本。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分析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理念、舆论、实践上改变传统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以人为本,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谈化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一门普通课文化课的倾向,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第二,舆论公开化,营造诚信氛围。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抨击和处罚各种弄虚作假、不守信用的行为,并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城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获得成功;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难以立足。在这样一种舆论力量的作用下,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让他们体会到诚信不仅是善的、美好的,而且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第三,加强管理。强调知、信、行一致化。学校要加强自身管理,树立学校诚信形象,以诚信管理促进教育。通过诚信管理引导大学生对诚信由认识转化为信念,由信念内化为行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一是诚信教育要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二是学校活动,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切活动,必须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学校必须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
2.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高校的纪检部门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状况,收集师生反映的情况汇报。针对违反信用以及欺骗、制假造假的行为,学校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条例和管理规定,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用法律手段促使学生培养一颗诚实善良之心,严格履行合同,促使学生维护就业协议、贷款协议的效力。要以《法律基础》课为主要阵地,把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的意识,做一个诚信之人。
第二,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企业赞助等形式,设立大学生诚信基金会,每年组织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评比,优秀者及时表彰。
第三,签订诚信承诺书。学生、家长、学校或院系三方签订《诚实守信承诺书》,承诺在大学四年中坚守“考试不作弊、不偷盗、不恶意贷款、不伪造证件、不篡改成绩单”等诚信准则,承诺书一式三份,学生、家长、学校或院系各执一份,学校或院系每学期签署意见并盖章,平时列入学生考核标准,学生毕业时进入本人档案。
第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的教育层次上,还应当在实施教育的动态过程中,适时把握学生的诚信状态,并根据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也就是形成并完善一个有效的记录机制。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学生在拿到档案的第一时间,就要在诚信大学生承诺书上签字,树立起诚信的观念。
第五,健全诚信评价机制。一方面,将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奖学金、评优选先、入党、向用人单位推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以形成促进大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凡是违反诚信规定的,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制度处理,杜绝一切说情现象,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形成较稳定持久的诚信理念。
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互动教育网络,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全员参与,拓宽诚信教育的领域。全社会要形成统一的道德风尚,柔性的道德要与纲性的法律一道,维护公共道德秩序,约束非诚信的行为;学校工作要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相统一,在端正学风、师德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开展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活动,加强规则、法律、信用教育的宣传力度,遏制考试舞弊、学术剽窃等,更要杜绝弄虚作假行为,诚信缺失现象的蔓延,做到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教育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家长更是要以身作则,把对子女诚信教育作为培养子女的基础工作,共同抵御伪诚行为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要倡导大学生“自律”精神。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品德;现状;服务意识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是高校大众化教育扩招的产物,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录取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不想复读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不认真,基础不扎实,又想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这部分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弱;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分析判断能力弱;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依赖性强,独立操作能力弱。在思想品德、认识方面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个别的价值认同差异。具体表现简单归纳如下:
1.有爱国热情,但是不屑于具体行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舒适安逸,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衣食无忧,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因此,考虑问题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不明确爱国的含义,更不能投身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普遍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大事情、干大事业,不屑于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作为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不能将完成学业与投身祖国建设相结合,不理解或不认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爱国的一种体现。
2.政治立场明确,但思想浮躁,易于受到蛊惑。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很好地利用辩证唯物法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蛊惑。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普及,成了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限,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刊登的信息严重失实,针对国内个别现象大肆渲染,贬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等等,这对很多刚通过高考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特别是思维活跃的三本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蛊惑。
3.思想品德方面言行不一,趋于功利化。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教育较为严格,父母为使子女赢在起跑线上,从小要求较高,让他们接受各式各样的文体特长培训。接受的培训大多是快餐式的速成教育,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涉及人格、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传授,使他们从小便产生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在是非曲直面前,他们有见义勇为的想法,但是要充分考虑见义勇为的行动成本;他们尊重国家、集体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功利性日趋严重。
4.诚信与感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诚实守信的美德却渐渐地被人们给淡化了,高校诚信缺失尤为严重。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独立学院,知名高校也不乏其中。教授造假、研究生论文抄袭、本科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从教授到在校大学生都想不劳而获,诚信意识缺失严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伴随着诚信意识的下滑,感恩意识也出现滑坡。特别是部分从小生活富足的独立学院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什么都是他们所应该得的,父母的养育之恩被看作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既然生下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我们的义务;教师的教育之恩被看作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学校既然收了学费,教师就应该给我们提供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基础,也会失去立业之基,感恩教育也日渐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软肋。
二、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
本文所阐述的服务意识是基于服务概念提出的,高等院校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只不过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有所不同。高校所提供服务有两层意思: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知识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这一服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生产生活技能;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意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本文将重点阐述第二种服务,即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引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中。
2010年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杨玉良院士指出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品行素养、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从学前班到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个人品德会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到学生身上。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大学生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力发挥的方向。高校教师品德高低,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高低,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服务意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高校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由专业教师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可以理解为学业上的服务由专任教师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由各职能部门提供。因此,服务意识贯穿于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它在高校校园应该受到重视。
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本文在前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德育现状中提到过,他们很多人对于教师的教育之恩是没有丝毫意识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没有育人环节。很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将育人、思想道德建设看作是辅导员的任务,与自己不想干,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这样的教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高校的德育建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引导,以身示范,将教育人性化,真正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我们的教学看作是一种服务,让学生体验到高校教师育人服务的魅力,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平时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惊讶不已,这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意识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真正大师的学生或者是与大师接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的人品、修养与学习态度,与一般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师的养成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品德是离不开的,将这种“大师的服务意识”带到教书育人过程中,效果要胜过许多堂专门的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
此外,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在校园内的各种事务处理,学生都要直接面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在接待来访学生时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素质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各职能部门无理取闹,只有当他们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各职能部门去办理相关事务。很多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看心情办事、遇到学生事务相互推诿,学生遇此种事情多了,便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用同样的方式接人待物,“回报”社会。所以,高校德育建设离不开高校职能部门教职员工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势在必行。
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的现实状况,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的高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出来的青年能否合格、是否可靠,与高校的德育建设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德育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