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剪辑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系统化 课程体系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1202090,主持人程德蓉);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12091,主持人邢晓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8-01
一、引言
为了跟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加速的步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其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改革重点建设专业,以市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为契机,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改革思路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的工作任务、要素、过程、工作技术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采取“市场调研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学习领域转换教学内容序化、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动态反馈”等措施和方法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
三、改革实践
(一)调研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针对行业背景、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多项内容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分析,明确专业职业岗位(即:机电产品生产制造;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调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和检测维护;机电设备技术改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测及售后技术服务;车间班组、设备等的管理);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归纳行动领域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9项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对应的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详见表一。
(三)重构专业学习领域,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知识分散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工作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是对工作过程的理性转化 [3],由此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嵌入职业标准,要求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而又高于工作过程,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项目化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项目既保证了学习情境内容能反映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便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学习情境项目设计的思路则是由分到总的过程,即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子任务,由子任务组合成任务,任务组合成子项目,子项目最终组合成一个综合项目[4]。
(五)职业化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是将知识点解构后分散在不同任务环节中展示,因此须整理和归纳总结整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重构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专业知识,从点到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与企业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最大程度参与学生的培养,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平台,为选定的载体(任务、项目等)承担最大限度能力单元的教学目标提供保证,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工作的零接触。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将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过程,是训练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色,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徐红勤,冯志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在高职教材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2,(10).
【摘 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并且在本世纪初得到适度的规模扩张以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分类号】J063-4;G712
一、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环境下多媒体制作专业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市场前景与蓬勃发展态势。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流媒体、动漫网游、网络音乐、多媒体广播影视、高清互动电视、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这不仅促进了媒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也令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用人市场上却出现“找工难、求才难”的困境。一方面,学生到了社会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落后于或者完全落后于时代,无法胜任工作岗位,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链接,不得不重新寻求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文化媒体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往往要通过入职后半年的职业培训来加强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滞后”现象突显。因此,适应市场需求与产业接轨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新的教育模式亟待引进。
通过走访多家数字媒体企业和我校毕业的多媒体制作专业学生,我们了解到广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职媒体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岗位类别多,总体数量多;第二,从媒介层面看,影视和网络媒体对高职人才需求较多,纸质媒体人才需求少;第三,需求单位主要集中于中小民营企业;第四,需求岗位层次较高,如婚礼摄制、活动策划、影视后期制作等,不仅需要过硬技术,而且对文化内涵要求较高;第五,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择人的首要条件,十分看重动手能力和综合的影视制作能力。
二、多媒体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媒体产业需求的原因
1、硬件设施不足,设备更新慢
随着人们对媒体产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多媒体制作专业,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学生不能保证充分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项目实训,有时也会因为分工的不同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熟练的掌握设备的使用。应用软件还停留在旧版本的教学,学校教学平台与企业实际使用的平台不一致或更新不及时,加之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让毕业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2、课程设置较为简单
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动画专业、设计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各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虽然多媒体制作已成为艺术与信息科技高度融合,以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为特色的新型专业,但课程覆盖面广,反而产生了散而不精的局面,如此很容易导致课程之间的体系结构不清晰,层级设计不明确,最终无法完成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
3、课程设置没有对接岗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之间“各自为营”,仅仅盯住一门课程的操作技能教学,选取的案例陈旧且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只学会了老师讲授的案例,但是不知在具体工作中该如何使用该技能,甚至不知道学这门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什么用途。
4、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还是主要依靠任课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利用理论考试或者项目制作、综合作业等方式给出一个综合的得分,学生还是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学习,难以正确引导学生提升实训的制作水平,难以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我校多媒体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全员参与的PBL教学模式的实践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BL 教学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任务驱动”或称“项目驱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把课堂里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项目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它所“基于的项目”一般都源自真实生活,项目内容贴近社会,项目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会感受学习是为了就业和从业,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基于项目的学习比传统的学习生动、深刻也实用。
PBL的实施包括确定项目、提出要求、实施项目、检查项目成果四个阶段。项目的确定是实施 PBL 的重要基础。选择真实的、难度适宜学生实际操作的项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制作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展示视频为例,我们选择了高职二年级《影视项目制作》课程进行PBL教学模式实践,其教学指导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成立项目小组,分类指导。即根据行业工作机制和项目的实际需求,将全班或参与对象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体现工作环节的策划撰稿、编导、摄像、后期剪辑等 4-5 人组成。
二是确定项目并制定项目要求,为每个小组分配需要制作教学展示视频的老师(兼任教师)和辅导老师(专任教师)。项目小组与兼任教师沟通制定好每组的项目要求,学生通过编写设计方案,进行影视作品设计,然后按照工作计划工作。专任教师利用课上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项目需要的基本能力,两方教师共同监督项目完成进度。
三是引进多元评价机制,每个项目小组把完成好的影视作品在班级公开放映,同时,项目组人员介绍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u价,专任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在系部召开评片会,所有的老师参与评价,并对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视频作品的修改。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生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对策划、导演、摄像、采访、布光、后期剪辑、与客户沟通等各环节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而且各小组所完成的项目作品真实的应用于比赛和教学,体现了媒体专业的应用性和服务性。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成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我校多媒体专业成立了“潮影工作室”,由热爱数字媒体、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采用社团的形式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指导老师搜集如系部招生宣传片、学校活动剪辑、创新设计大赛、科普视频大赛等真实课题和参赛项目,组建团队,完成技术项目。同时工作室还是校企合作的联动窗口,定期请企业技术人才走进课堂授课,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承接校企合作项目,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引领下带动专业学习,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拍摄微电影、拍摄学校体育、文艺活动,拍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且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进入工作室培训的学生中80%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工作。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练就了扎实的操作基本功,具备了良好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真正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CDIO教学模式的实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学模式以“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它强调设计思维应始终贯穿一种产品从设计研发到销售运行的整个周期,它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跨界与广泛参与实践。CDIO培养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数字媒体产业属于一个综合的工程体系,可以借鉴CDIO教学模式。
我校三年制高职多媒体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摄影、摄像、音视频数字化制作技术与摄制电视节目策划与编辑等基础,能够完成影视节目摄录、剪辑、包装和合成等。为了提高学生策划、编剧(文案)、导演、表演、播音主持、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等全流程各个工种技能训练,我们利用举办校园微电影大赛为平台,以多媒体制作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两年的CDIO教学模式实践,希望达成的效果是多媒体专业学生改编或编写某一主题的剧本,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剪辑、宣传,并以大赛主办方的角色,策划微电影颁奖典礼活动,且获得较好的反响。具体的措施是:
1、强化专业认识,夯实专业基础。从学生入学起就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前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组建剧组,为微电影大赛搜集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专业学习框架。
2、按流程分解项目,以课程推动项目。微电影制作流程包括了选题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合成等几个部分,将这几个部分微调后进入相应的课程当中,作为课程的核心任务进行学习和训练。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掌握专业技能,重在个人能力的提升。
3、选取关键课程,将CDIO教学模式的四个过程有机的串连起来。在第三学期《媒体策划》课程的指导下,把制作微电影这个项目升华为媒体行业一个完整且全面的工作任务。学生按会务组、秘书组、礼仪组、摄像组、宣传组等分工协作,大到活动策划、主持稿、灯光音响机位设置,小到场地布置、邀请嘉宾、购买礼物等均由学生组长协调安排,指导老师则作为幕后军师,掌控节奏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良好的沟通能力、工作全局观、创新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
4、多课联动,互相配合。一门课实施CDIO教学模式无法解决工作流程上的每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有多门课的参与。首先要调整教学实施计划,根据行企工作流程合理设置平行课程;其次相关的任课老师要清晰了解所任课程在工作流程所处环节,注意专业培养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整合专业技能体系。
5、四个能力的多元评价。CDIO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针对学习情景采取过程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学期教学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对具体的教学成果(如策划书、剧本、影片等)引入市龌制进行考核,邀请企业专家、学校教师、本专业其他学年学生及影视爱好者参与影片展映会活动,把作品到网上通过投票和统计观看率评选优秀作品,在充分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从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不仅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全面对接岗位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多媒体制作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明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完整体系。为了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坚持以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加强真实工作任务练习,加强工作岗位的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用CDIO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主动学习,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粤府办[2012]79号)[Z].2012-07-30.
[2]王 刚- JKR9 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 12-16
[3]王天宝,程卫东- 基于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业教育,2010(3):26-28
[关键词]教育技术:企业: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69-44
引言
在企业领域中,与教育技术最密切相关的是企业E-Learning,即电子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支持E-learning项目,并将其视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IT、通信等领域)通过E-Learning项目实践,用户数量和用户黏度显著提高,员工培训成本明显降低,企业业务流程进一步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表明未来几年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企业E-Learning的发展必将受惠于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重大投入,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这标志着企业培训新时代已经来临。南国农教授在《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中提到:“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要从社会需求出发,要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这一点很是重要。”作为教育技术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实践的重要领域之一”,教育技术专业在企业培训进入E-Learning时代形势下如何应对?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如何抉择?值得教育技术领域工作者的思考。
本文所涉及的企业分为三类:一类是分支机构众多、人数众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E-Learning实实在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学习的覆盖面;一类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这些企业对于学习的要求迫切,加上对于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网络学习无疑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另外一类就是外资企业,它们将母体企业的一些优秀组织文化成功地移植过来。这三类企业一个共同特点是接受E-learning的热情比较高,有利于E-Learning的推广和应用。
一 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情况小样本调查与分析
1 教育技术本科生就业小样本调查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对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访谈了解2010届教育技术本科就业情况,并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对他们的同学进行小样本调查。问卷将就业去向分为A高等院校,B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C公务员、事业单位(电教馆、电大),D企业,E读研五类。在所调查的244个样本中,读研的同学占37%。除去读研的样本,在所有就业的样本中(153个),高等院校所占比例不到2%;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占69.2%;事业单位、公务员占7.2%;各类企业占21.6%。
2 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因此在各级师范院校广泛开设,综合大学、理工类院校也有一定比例。教育技术本科毕业后到学校任教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工作,绝大多数在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高等院校对学历要求有限制,只能有少数毕业生进入高校,在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从事教学辅助工作。各级电教机构虽然专业对口但编制紧缺,所以这个方向就业所占比例很低。近几年来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求有限,以及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计划,因而教育技术非师范生有一定比例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而且工作种类复杂多样,但与企业主流的E-Learning应用关系不大。企业虽然广泛使用E-Learning,但是对教育技术并不了解,说明教育技术本身并没有得到相关行业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思路及方案,密切与企业、政府机关E-Learning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领域的优势,以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
二 企业E-Learning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
1 企业E-Learning应用主流领域分析
(1)巩固、吸引客户群
在“用户至上”的理念影响下,用户数量和用户黏度决定着高技术企业的生命力。很多高技术领域的知名企业,都十分重视客户群的培养,而E-Learning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微软、腾讯、SONY、英特尔都利用E-Learning的优点为老用户提供升值服务,并通过这一人脉渠道推销其新一代产品。例如微软为培植Excel2010客户群而提供的免费培训教程。通过这个教程提供文档、论坛、下载等“自助式”服务,可以使一般具备信息素养的用户很快熟悉Excel2010,或使Excel2003或更早版本的用户很快了解Excel2010的升级功能。
(2)服务内部培训、考试
许多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用E-Learning系统进行培训、考试。尤其是机构庞大,人员分布较广的银行、通信等公司,占据着E-Learning项目极大的市场份额。通过与E-Learning服务提供商合作,选购合适的学习管理系统、定制契合本企业价值理念,符合E-Learning规范的在线课程,可以使企业知识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和更新,而且员工不需要脱产学习,培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E-Learning项目刚开始实施可能会明显增加一定预算,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包括使课程增加交互性、情境性元素,例如案例分析、测试和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等并且包含了工作表、任务表提醒在内的帮助工具,可以满足各种实际培训需求,从长远来看,实则大大节约培训成本。例如某公司为金蝶软件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本套系统有效解决了金蝶软件对分布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员工和3000多家合作伙伴进行培训考核、认证考试的难题。
(3)实现隐性知识共享
E-Learning学习是动态的,如何将学习过程中员工学习沉淀有效地积累下来,考验每一位企业E-Learning管理者的智慧与水平。知识管理可以为实现隐性知识共享和继承提供很好的途径,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新员工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客户的应变能力和产品服务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四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E-Learning与知识管理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融合的,相辅相成的。如果将员工的E-Learning学习比喻成流量,那么知识管理可以比喻成存量。企业E-Learning管理者从E-learning引入公司开始,就利用其知识管理工具将所有相关活动的文案、邮件、海报、影像资料分类集中存档,将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大量的文档汇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新接手的员工在知识库的帮助下,可以很好的继承了前任的
工作,并融入新的内容,持续丰富知识库,使企业工作链保持了非常好的延续性。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这些隐性知识都将被充分理解并实现。
2 教育技术毕业生支持企业E-Learning的独特优势
(1)教学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教学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是教育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其他专业的人才所不可替代的”对于企业培训来说,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策略的有效设计是E-Learning的核心之一。开心网之所以对成千上万的访问者保持足够的黏性,关键在于“偷”的活动设计。因此,吸引员工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除了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之外,优秀的学习活动与策略的设计十分关键。在这一方面,教育技术毕业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E-Learning理论及标准的掌握
E-Learning不是灵丹妙药,如何解决对网络的高度依赖,人际间交流互动,以及E-Learning培训质量保证,都需要有E-Learning理论背景的专业人士来解答。同时企业级E-Leaming项目应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标准。技术标准常见的是SCORM 112或SCORM 2004、AICC等。当电子课件和E-Learning平台都符合技术标准时,电子课件可以轻松导入导出,降低维护成本,而不用太担心技术上的升级和兼容问题。设计标准包括标题、位置、字体大小和导航元素。如果员工在不同的课件里看到熟悉的背景、版面设计和导航元素,在学习时会更加注意学习内容,而不用担心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版面设计。教育技术毕业生在本科四年有制作符合标准的课件和网络课程经历,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达到标准要求。
3 教育技术毕业生合适岗位实例
E-Learnin业链中知名企业众多,本文简单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公司介绍任职需求。
(1)案例一:百度2011年校园招聘
职位名称:信息技术工程部E-Learning课件实习工程师
岗位职责:负责百度学习平台E-Learning课件创意设计、策划、组织、拍摄;负责百度学习平台E-Learning系统视频、三分屏、动画等多媒体格式课件创作、升级、优化:负责百度学习平台E-Learning课件形式钻研挖掘。
任职资格:计算机或艺术设计、动画、影视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在读,大四保研同学优先;熟练掌握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Edius,音频制作软件Adobe Audition,后期特效软件After Effect等;或熟练掌握动画制作软件Flash、3DmaxWlaya SketchUp等;如有使用相关软件项目实施经验者或熟悉E-Learning系统,熟悉SCORM、QⅡ等国际规范者优先;熟知摄像机、三角架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经验者优先;具备较高审美素养及创新思维: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中Office Word、PPT、Excel等办公软件;为人正直可依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学习能力强、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沟通思路清晰;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案例二:上海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一流的E-Learning在线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权威可信E-Learning市场领军企业)招聘
职位名称:课件项目经理
岗位职责:拟定课件项目工作计划及项目预算;协调项目客户、外包团队及公司相关人员的关系;对课件进行整体把握和教学设计,拟定课件设计方案;跟踪课件开发进度并予以督促,课件质量控制与跟踪。
任职资格:计算机、多媒体或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两年以上课件制作经验(需包括教学设计经验),一年以上项目经理经验;熟练掌握课件开发流程,熟练应用各类设计软件,如Photoshop、Dreamwaver、Flash等;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与人沟通,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思维敏捷,灵活性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有外包资源者优先考虑。
(3)案例三:深圳市新风向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提供企业及个人学习、培训相关课程、技术、咨询与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客户包括: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联通、腾讯等)招聘
职位名称:E-Learning课程设计、策划师
岗位职责:管理类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对E-Learning课件进行内容设计;对内容表现形式进行设计
任职资格:管理类或教育类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管理培训类文稿策划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写作水平,文理思路清晰;思维开扩,知识面广,有较强的归纳整理能力和研发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了解软件开发基本流程;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总起来说,知名企业对教育技术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软件技术(包括熟练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擅长培训策划和教学设计,具备管理和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现如今企业E-Learnin业价值链主要分为产品提供商、销售渠道与客户这三个环节。在产品提供商方面又分为技术供应商、内容供应商与服务供应商。各个领域都有成熟的公司,目前的岗位也主要集中在这个环节。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成熟,在客户环节,教育技术毕业生应有更广阔的空间,比如许多银行的科技部门,主要就是提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支持,扮演E-learning技术顾问角色。
三 教育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对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启示
分析企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技术本科生就业的现状,可以对高校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一些启示。
1 教育技术要树立产业理念,敢于与产业界互动
教育技术一定要走出学校的范围,将触角延伸到企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域。随着企业E-learning的发展壮大,业内人士预言,E-learnin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技术供应商、内容供应商与服务供应商)都将出现领军型企业。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教育技术学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上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而与企业、公司缺乏联系,对企业教育、培训这一领域涉足很少。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如绩效技术、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等领域许多大公司都走在前面,而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如果院校与公司合作,联合建立教育技术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E-learning提供指导,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优势,进而形成企业和院校的良性互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与“文曲星”强强联合,共同创建“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为院校与企业合作树立了典范。
2 课程设置要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中心,非师范生培养要着眼于提高企业任职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要突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门专长,以改变长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人才“广而不专”的问题,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对教育技术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公司企业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缺少了实践和管理科学等方而的知识,特别是对公司运行、管理等方而的知识严重缺乏。”非师范生培养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理论基础上适当增加关于企业E-Learning课程,如知识管理、动机理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将极大提高毕业生的企业任职能力。
3 毕业生要关注名企招聘信息,积极参加校园招聘活动
与E-Learning迅速发展的趋势以及E-Learning部门承担的工作量不协调的是,企业专门负责E-Learning的人员较少,相对整个部门来说只有1/10人员或者还不到。这是一个挑战。但对教育技术毕业生来说,这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同毕业生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许多教育技术研究生并不了解企业的校园招聘活动,而了解的同学也很少参与校园招聘。这与知名企业习惯在工科院校组织校园招聘宣讲会而很少在师范类院校组织有一定关系。同时许多教育技术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和心理准备,在技术上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差距,知名企业一般采用网络招聘形式进行人才引进,而部分同学不知道网络招聘的一般流程,缺乏网申的基本常识等,这都是与企业失之交臂的原因。
四 结论
教育技术并不只是在课堂、院校中使用的技术和理念,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更有其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在E-Learning应用领域,许多知名企业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方,广大的教育技术毕业生业更应积极投身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1-243
[3]微软Excel2010免费培训教程[EB/OL]
[4]金蝶,在线考试系统[EB/OL],
[5]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一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6]百度招聘网LEBfOL]
[7]应届生求职网[EB/OLj
[8]数字英才网[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