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本文借鉴吉尔伯特的对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即分配基础、分配内容、输送策略和资金筹集,利用老年人媒介接触意愿和现状的数据资料,结合现有老龄工作政策文件中有关精神文化生活的部分,从整合社会资源角度出发,试探析低成本加强住养老人媒介接触水平的策略,丰富这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住养老人的“精神福利”,改善目前偏低的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

一、城市老年人住养意愿和受教育程度分析

吉尔伯特认为,社会分配基础就是指将社会福利分配给社会定的人口或群体时不同原则之间的选择,即社会福利的分配对象,或称受益人。本文所研究的分配基础即老年福利机构的住养老人。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的住养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出现“低龄化”和“高学历化”特征。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分别位居媒介接触率影响因素的第一位和第三位。照此推测,在床位数可供的前提下,将迎来更多“低龄”、自理能力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目前基本的物质生活照料或将无法满足城市未来住养老人的需求

1.机构养老意愿最强的城市老年人特征

孙鹃娟等人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所作的研究《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因素分析》,以及焦亚波所作的一项针对2007年上海长风街道户籍老人的入户调查均显示,“低龄化”和“高学历化”是机构养老意愿最为强烈的城市老年人所具备的两大特征。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龄老人和高学历老人易于接受新观念,不把自己束缚在“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内;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龄老人和高学历老人的经济状况更好、所受社会保障更完善,使得自己能够从经济上独立,不依附于子女。城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现状和机构住养意愿的调查结果均表明,城市的养老机构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低龄老人。

2.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

老年人的媒介接触程度与其认知功能直接相关,而认知功能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85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近一半没有上过学,而60—64岁年龄组老年人中这个比例只有5.8%,同时,60—64岁年龄组老年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逾30%,是85岁以上老年人的近4倍。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降低,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二、老年人媒介接触情况和分配内容建议

吉尔伯特将社会福利分配内容主要分为现金和实物(物品或服务)两种形式。本文为机构住养老年人提供的福利形式是实物类,即媒介产品以及获取信息的辅助服务。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和广播三类传统媒介是60—70周岁老年人接触率最高的媒介。媒介需求种类也较多,不仅覆盖图书、期刊、光盘等传统载体媒介,还包括网络等新媒体。老年人的关注内容也很广泛,从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业余学习充电,到时尚流行趋势和休闲娱乐,不一而足。可见媒介种类的配置不仅应全面,同时也要兼顾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让老年人乐于使用这项精神服务,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1.60—70周岁老年人媒介接触现状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调查数据,60—70周岁老年人每周平均接触2.21种媒介。TGI指数即目标群体指数(Target Group Index),表示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在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接触频率高于总调查人口平均值的媒介是电视和广播,最低的是互联网,但也有2.3%,且呈后来居上的态势。

作为受众需求度日益倍增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在2008年的60—70周岁老年人总体平均接触率为2.3%,这一比例接近总体平均值的10%,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如表2所示,老年人上网活动多样化,其中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和聊天交友居多,反映了老年人较强烈的求知需求和社会交往诉求。

如表3所示,老年人媒介需求倾向性指数均在90—100之间,老年人媒介使用目的性虽略低于平均水平,但仍近似总调查人口的媒介需求。这说明60—70周岁中国老年人对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依然保持了较旺盛的兴趣,体现老年人渴望了解社会、获取新知的需求。

2.老年人媒介接触意愿与认知

2007年一项对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七项精神文化服务中,将近60%的老年人至少存在一项需求,其中存在“读书读报”这一媒介接触意愿的老人占到10.49%,仅次于“文体娱乐”需求,位于第二。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对阅读重要性认知系数的划分,即1=非常不重要、2=比较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60—70周岁老年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系数是3.93,接近认为“比较重要”的程度。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艾滋病;老年人;流行

近年来江西省艾滋病疫情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流行特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老年艾滋病例报告数快速增长。为了解老年人群的艾滋病流行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5年~2013年江西省老年艾滋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艾滋病病例报告来源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按终审时间2005年~2013年、现住址为江西省的所有年龄≥50岁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1.2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和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时间分布 2005年~2013年累计报告老年艾滋病1842例,其中HIV和AIDS病例均为921例,累计死亡726例。老年艾滋病例的构成比由2005年的7.02%上升至2013年的40.92%。见表1。

2.2地区分布 自2010年,江西省所有设区市报告老年艾滋病例。其中构成比超过10%的为南昌市546例(占29.64%)、宜春市303例(占16.45%)、上饶市271例(占14.71%)和鹰潭市230例(占12.49%)。

2.3人群分布 报告的1842例病例中,男性1444例,女性398例;年龄50~103岁,中位数为62岁,其中50~54岁355例(占19.27%)、55~59岁361例(19.60%)、60~64岁342例(占18.57%)、65岁及以上784例(占42.56%);已婚有配偶者1130例(占61.35%)、离异或丧偶为659例(占35.78%)、未婚者33例、其余为不详20例;小学及文盲1040例(占56.52%)、初中文化为587例(占31.87%)、高中或中专为159例(占8.63%)、大专及以上47例、其余为不详3例;职业分布中排前3位的为农民891例(占48.37%)、离退休人员422例(占22.91%)、家政家务及待业239例(占12.98%)。

2.4传播途径 老年男性病例以非婚异性传播为主1315例(占91.07%),其次为配偶及固定性伴传播69例(占4.78%),而后为同性传播为40例(占2.77%);而女性病例以配偶及固定性伴传播215例(占54.02%)和非婚异性传播144例(占44.47%)为主。

2.5样本来源 1842例病例中,医疗机构发现的老年病例1309例(占71.06%)、咨询检测296例(占16.07%)、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140例(占7.60%)、娱乐场所体检2例、无偿献血人群体检7例、出入境体检5例、强制戒毒/劳教/羁押人员13例、专题调查21例、其它49例。

3 讨论

我国老年艾滋病例报告主要特点表现为:①病例人数快速上升;②局部地区增长惊人;③传播途径以异性为主;④老年病例多文化水平低,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低,安全套使用率低,当进行商业性性活动时,较之年轻人更易成为HIV感染的脆弱人群[1]。

江西省自2007年以后,老年艾滋病病例急剧上升,可能与几方面的原因有关。①江西省近年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各级医疗机构的HIV检测网络,加大加强了HIV的检测能力,老年艾滋病例大多数在医疗机构被检出;②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渠道少、行为改变难度大、不易接受干预的特点;③老年人性观念和生活的转变。随着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老年人仍处于性活跃年龄[2],并且江西省为劳动输出省份,青壮年多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家中,生活空虚无聊,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再者由于社会对老年人的性需求的偏见,致使老年人不愿或无机会通过正常交往、婚姻途径满足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到时老年人处于长期性压抑状态,逐步形成极度饥渴的性心理;④低档商业未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江西省老年男性艾滋病病例的传播途径绝大部分为异性传播,其中非婚异性(主要为商业和临时性伴)传播占91.07%,远高于山东省的37.89%[3]。我国多组性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老年人性病发病率较高,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仍然比较普遍[4],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商业,一些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性病感染率高达67.33%,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对性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缺乏了解[5],大规模的暗人群,使不安全在各地广泛存在。低档暗低廉的价格,使老年人商业可获得性更高,感染性病的风险更大。

针对江西省老年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建议:①开展专题调查,针对发病重点县区,进一步了解江西省老年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生活状况、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②通过自愿咨询检测、医疗机构等主动提供检测等方式扩大HIV抗体检测覆盖面,提高HIV抗体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对主动自愿咨询检测的老年人群或检测发现的老年感染者进行溯源调查,以此发现更多的感染者,加强随访干预,预防二代艾滋病传播;③针对中老年人群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将老年人纳入艾滋病干预的重点人群,以更有效方式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使其树立对艾滋病的正确态度;④加强对老年艾滋病病例的关怀、治疗和管理、促进性伴的自愿咨询检测,防止感染的进一步蔓延;⑤针对路边店、出租屋等低档场所的行为,一方面依靠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将其列为干预的重点对象,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⑥各级政府和组织应该多关注老年人生活需求,组织和引导健康有益的老年生活,减少或者消除老年人的高危,从而控制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梁飞立,何艳英.我国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现状及临床特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5-6.

[2]张娜,康殿民,王国永,等.2002~2010年山东省老年艾滋病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12):1076-1077.

[3]吴肖冰,蓝丽娜,冯铁建,等.深圳市2008年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09):1856-1857.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对此,绝大多数国家制定和完善了老年人赡养和扶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并根据虐待老年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原因,以专门立法预防和惩治性质恶劣的虐待老年人犯罪。

一、概述

虐待老年人犯罪通常是指故意或过失造成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或精神方面痛苦的行为,包括有意导致或过失导致危及老年人健康的情况。施害者常常是老年人信任的家人、亲属或看护者,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情形包括身体、性、心理、情感、财产和物质虐待;遗弃;忽视;以及严重缺少尊严和尊重。

尽管老年人受到虐待的情况比较普遍,但老人们由于担心无人照料、家丑不可外扬等因素,害怕向家人、朋友或行政部门报告虐待情况。还有的老年人囿于有限的活动空间、不清晰的精神状态和语言表达能力,难以主动向外界报告。所以,虐待老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很难通过当事人主动报告的方式发现。这就需要更好的借助外界力量,积极发现虐待老年人犯罪的蛛丝马迹,更好的保护老年人权益。

二、虐待老年人犯罪日趋严重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尽管人均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人均寿命世界领先,但仍然存在大量老年人受虐待的情况。

2012年初日本兵库县警方从某个出租仓库中发现一具被灌注在水泥铁皮桶内的老年女性尸体。据尸检鉴定,该女尸颈骨有折断痕迹,怀疑是被人掐死的。但尸体上没有可以辨明身份的其他物品,后来警方通过齿形鉴定等手段确认,被害人是66岁的尼崎市民大江和子。很快,警方将侦查目标对准大江和子二女儿裕美的前夫川村博之。川村现年41岁,曾涉嫌殴打和监禁裕美的姐姐香爱而遭逮捕。警方调查显示,川村与裕美离婚后,2011年6月以来,一直与大江和子、香爱以及两个孩子住在一个单间公寓内。据川村等人供述,9月11日,大江在家里死亡,16日,川村与香爱、裕美姐妹、邻居角田美代子和角田正则一起把大江遗体运到仓库,装进铁皮桶中灌进水泥。经进一步调查,警方以涉嫌遗弃尸体为由逮捕了香爱和裕美姐妹以及川村的邻居角田美代子和角田正则。据警方查证,川村经常虐待大江母女三人,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经常不给吃喝。[2]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1年12月6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度,日本全国65岁以上人口遭受虐待案件总计1.68万起,比上一年度增加1073起。这些案件中,日本老年人遭受暴力手段实施的身体虐待比例最高,达63.4%;其次是谩骂、侮辱等精神虐待,占39%;放弃赡养和剥夺财产这两种经济虐待所占比例分别占25%。其中,绝大多数的虐待老年人的事件发生在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受虐老人中女性居多,且多有老年痴呆症等认知障碍。

在美国,据国家虐待老人研究中心调查,全美每年大约有100至2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受到虐待、剥削;在生病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和保护。各类虐待老人的案例以发生在老人自己家中为主,而最可能成为施害者的通常是他们的成年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调查还发现,虐待老人中最常见的现象包括遗弃、把老人当成佣人、从心理、情绪和身体上虐待老人,并在财务和物质上控制老人等。在硅谷地区,华裔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10%,华裔老人受虐待的案例也与人口比例基本相同,其中以金钱控制老人的最为常见。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华裔老人被他们的成年子女或配偶虐待时,往往以“沉默”对应,认为“家丑不得外扬”,乃至受虐待的问题越演越烈,始终得不到解决。[3]

一项对美国护理院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36%的人目睹过至少一次对老年患者的身体虐待事件;10%的人至少曾对一位老年患者采取过一次身体虐待行为;40%的人承认在心理上虐待患者。

事实上,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虐待老人的情况。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人口老龄化:世界性问题

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首次界定了人口老龄化标准。该标准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超过7%。

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公布的报告《世界人口图表》(2015版)中显示,2015年世界人口12%为60岁以上人口,2020年之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趋势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在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2016),“在以后的25年里,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构成比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将从2010年的12.4%(1.68亿)增长到2040年的28%(4.02亿)。相比之下,法国、瑞典和美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7%翻番至14%分别用了115年、85年和69年。在不远的将来,60岁的中国老年人有望比他们的父辈寿命更长。2013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260万,到2050年,该数字有望提高到4倍,达904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龄老年人群体。”

什么是养老社区?在国外文献中,最早界定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87),他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中研究社区的变迁,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共同体、情感主义、传统主义等要素组成;社区人群是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具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我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中认为,社区服务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福利性,以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服务价格和服务运营中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政府给予补贴或者购买服务,同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出发点。

二是地域性,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人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区域,共同使用这个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是多元性,社区养老服务是将本社区内全体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仅要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层次上经常关注老年人的需要。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养老服务在国外被称为“社区照顾”(CommunityCare),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英国提出,当时针对养老机构照顾高昂的成本、对老年人自由的约束、封闭管理等弊端,提出“去机构化”运动,通过社区照顾来协助老年人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就地养老”(AginginPlace)。外媒报道,社区照顾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有人性化、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成本效益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区上门提供服务,或者在社区开设诸如老年服务中心、日托服务、健康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和家庭环境中。

国际社会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表率。82年联合国在第37届大会上,通过《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提出“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以便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所在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

英国政府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积极推进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先后颁布了《福利白皮书》(1989)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1993),让年老、神志不清的老年人或因疾病身体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在家里或“接近家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照顾。受英国社区照顾养老方式的影响,西方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区的优势,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服务人员,社区养老成为老年人首要的选择1。

国际养老社区面面观――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据2005年的日本总务省国情调查报告,截止到2005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日本总人口的21%,而日本的少儿人口比例却只占到了13.6%。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该模式有助于帮助老年人健康、愉悦地度过晚年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让家庭其他成员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工作。

日本市级政府设立社会部,并由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部下分设各科室,包括社会福利科、福利计划科、保险医疗科、老人福利科、老人之家等,能够有效地全面掌握市内各区域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情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日本社区提供多重服务,内容丰富,老年人及家人可根据需要选择一项或多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服务于老年人:

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贯彻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12月20至21日,全国老龄办在商务部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在京举行贯彻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高层论坛。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传书、联合国人口基金代表霍克曼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陈传书强调,“发展、保障、健康、参与”是实施中国特色“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发展老龄事业的行动指南。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任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应注重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二是应注重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三是应注重提升老龄科研能力。四是应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会议由全国老龄办副主任肖才伟主持,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闰青春出席论坛并代表全国老龄办作重要发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代表及国务院参事魏津生等国内外专家和部分地方老龄办代表分别作了专题发言。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国际助老会、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代表、商务部等中央部委代表和地方老龄办代表及有关专家共90余人参加了论坛。

全国老龄宣传和“银龄行动”工作座谈会在榕举行

11月29日,全国老龄宣传和“银龄行动”工作座谈会在福州举行。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玉韶出席会议并讲话。吴玉韶指出,老龄宣传是一项十分重要、影响全局的工作,老龄宣传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长远的、潜移默化的,抓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全国老龄办宣传部主任吕晓莉强调,2012年将迎来党的十召开和老龄事业发展30周午,各地要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努力推进老龄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长者“乐生活”

25省市消协呼吁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亟待加强

中国消费者协会携手全国老龄办和北京、西安、杭州等25个省市消费者协会(委员会),于今年第三季度对全国25个省市的8037名城镇老年消费者进行了调查,于12月中旬共同了“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结果显示,食品、医疗、营养保健占老年消费群体日常消费支出前三位,养老服务、服装、餐饮等正成为老年消费群体的新增需求点,但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匮乏。同时消费过程中,老年群体表现出较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针对当前的现状,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全国老龄办呼吁全社会应高度关注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议积极开发老年消费市场,设立老年消费专区,同时大力培育养老服务机构,推广和完善社区养老。此外,还应加强老年消费市场监管,通过严惩虚假宣传,净化老年消费环境,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海阳市投资30余万,建成人造草坪门球场

近日,山东海阳市投资30多万元建设的第一个二连片人造草坪门球场全面竣工,并举办了落成典礼暨“迎亚沙・旭家国际双星杯”海阳市老干部门球联谊赛。新建成的两个标准化草坪门球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球场内铺设了人造草坪,并加设防护网,达到了烟台市老干部门球场建设一流水平。据了解,海阳市老干部门球联谊赛为期三天,来自海阳市各镇区街道、市直、军休所以及干休所等18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我国老龄产业年购买需求已达8000亿元

日前,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杨东法在谈及中国福祉事业现状及政策时谈到,到2050年前后,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1个亿。至此,中国不仅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将是一个高龄化社会。

据悉,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达8383亿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到2030年,退休金总额将达到73210亿元。

数字看新闻

杨东法指出,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仍旧比较落后。第一,养老护理床位仅有266.2万张,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第二,专业化养老机构,如临终关怀医院、老年痴呆护理院等很少。第三,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比较令人失望。老年商品生产产家数量少、规模小、没有知名品牌、品种单一。据了解,2010年老年市场的年需求大致是8000亿,而实际供应不足1000亿,供需反差巨大。

江苏省110万城镇居民喜获养老金

12月19日,江苏省在盐城举行城镇居民养老金发放仪式。据介绍,目前全省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央和省2.18亿元的居民养老保险启动资金也已发放到各地。按照政策规定,110万60岁以上的居民无须参保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这几天,各地的发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到这个月底,全省所有60岁以上城镇老年居民都可以领到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到春节前,440万适龄参保居民也将实现“应保尽保”。

图片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