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法工作思路

政法工作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法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法工作思路

政法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把握重点,发挥职能优势,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发展

(一)努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按照中办、国办[2007]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两个规定”要求,切实抓好各级调委会的组织建设,尽快达到“五有”、“四落实”,采取以会代训、旁听审判等形式分批分层次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探索解决在司法审判中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问题。坚持一年两次的矛盾纠纷排查,遇有倾向性问题和重大问题苗头,及时向上级机关及有关部门报告,提出建议,防患于未然。

(二)切实做好帮教安置工作,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要进一步完善帮教安置网络,做好衔接工作确定帮教类别,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帮教档案。

(三)抓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两个规划”,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上要有新进展,要制定我县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意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各项制度,如县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县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二是强化对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的指导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抓好区域、行业、基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三是在农村和农民学法上要有新发展,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da+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发挥法律服务作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公证、律师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努力为我县“十一五”规划提供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在积极当好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级集体组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律顾问的同时,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主动介入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

(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要把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四个“围绕”:一是围绕政府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做好法律顾问工作;二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法律保障作用;四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发挥职能优势,促进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引起各级领导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高度重视,把普法教育、人民调解等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司法行政工作和其他工作相结合,协调发展。

(二)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实行普法先行,运用法律手段调处的做法,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抓好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调处工作,凸显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素质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干警队伍。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养。要认真学习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要把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警头脑。要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激励斗志,教育广大干警树立敬业勤政、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要结合队伍整体素质的实际,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按计划对干警进行各种业务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基层司法行政干警队伍。

政法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作方法;创新思路

当前全国各地都正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而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试点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土地的利用效率都大大提高,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获得“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的多赢效应。

一、农村土地整治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与度不够,对土地整治尚存抵触。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由于农民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少数农民抱有抵触情绪,工作难做。在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须妥善解决好绝大多数人受惠拥护,少数人切身利益受损反对,解决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得不到农民参与的问题。2.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不合理。目前一些农村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因受技术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设计论证不够充分,与实际相脱离,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设计方案中的部分内容,进而影响了施工进度和预算成本。3.资源和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因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形成多头管理,力量分散。而在农村土地整治试点工作中,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使用时并没有考虑是否是重复建设,是否与其他项目能够有效整合,建设内容产生独立性。而土地整治中,如果不能将资源和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有效整合在一起,那么将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4.土地整治成果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一些土地整治项目如示范田建设等,都是为了获得上级财政的拨款,在款项没有到账以前,基层政府和农民都努力的去建设,而一旦款项到账以后,对于示范田的建设都不太在意,而对于这类行为,当前也没有好的措施来纠正。

二、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法及创新思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新农村整治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层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应认识到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而对于不利因素要积极探究原因所在,化解难题。2.土地整治工作要进行大力宣传。在新时期,新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要想得到实施,就必须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农民对于土地整治工作是否支持,完全取决于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在平时加强对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宣传,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广播、宣传栏等传播途径,向农民介绍土地整治工作的各项政策,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才能够使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获得农民的支持、认可及大力配合,确保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和谐有序进行。

3.尊重民意,维护好农民的基本权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要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一是要在新建项目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项目安排、规划、实施、管护、利用等方面的意见,并依法签订协议,将政府意志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要积极探索总结“先建后补”的项目实施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实施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三是要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实施土地平整和建设用地复垦,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项目施工,尽可能使农民直接获得工资收入,扩大农民收益渠道,进而可直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做到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后农民满意。4.将土地整治工作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土地整治,要通过构建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对于农村的闲置用地,一方面要进行复垦,另一方面要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进而获得土地增值收益来反哺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在推进村庄整治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改造农民旧房、危房,对农村新居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当前,新农村土地整治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更好开展。5.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规范化的保证。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使得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都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时,要根据上级政府的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对土地整治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项目对坏境的影响,在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民意,将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在土地整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对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新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确保土地整治工作做到层层把关,保证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规范化。6.加强部门协调。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如果不加以协调,在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中,容易造成多头管理,资源和资金都大大浪费。因此应当建立一个统一协调机制作为总协调方,而总协调方应以土地整治规划中的目标为行动目标,整合各类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耕地建设、水利建设、农村居住建设、公路建设等土地整治中的主要工作进行深度整合,由总协调方统一安排,并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实行责任追究制,真正实现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任务到岗、责任到位。

三、结语

农村土地整治为农村经济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新农村土地整治对具体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创新思路,充分考虑国家利益、农民利益与环境,实施可持续的土地整治方法,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进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管齐下[J].国土资源导刊,2010(10).

政法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90后”中国大学生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尽管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欠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在对“90后”大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对该类问题的分析

(一)现代家庭“421”模式使当代的大学生已有了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很大。由于受到的关注和爱护较多,使得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弱。比如,有的学生千里迢迢回家,箱子里装的竟然都是脏衣服;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性格两极化,要么张扬要么沉闷,或者突然间情绪失控。再有,大学生家庭条件差异大,个别学生言行不当,容易导致一些敏感学生心理失衡,埋下矛盾隐患。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

大学生富于青春和活力,同时也存在冲动和迷茫,情感丰富强烈而又具有不稳定性。大部分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很平坦顺利的,接触的人和事情都相对单纯,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或是在情感中或是在现实中。这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压力,产生彷徨无助、苦闷压抑等负面心理。

(三)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大学生都在积极地学习掌握网络技术,高校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网络文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很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些学生热衷于交友聊天,甚至“网恋”;一些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寄托等等现象。

(四)大学生延续应试教育,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

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中、高考,考入梦想中的大学后,分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中的保研或者考研里,要求的就是分数;在就业时,用人单位较在意学生的分数。诸多原因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丰富内涵的动力不足。另外,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导致部分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发生考试找的恶劣现象。

二、针对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常年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学生以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要求个性释放,不能给他们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要注重情感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空洞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提倡多样性,同时,还要开展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社会,奉献社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去帮扶和关爱弱势群体,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

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就是无处倾诉,如果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那么思想工作会容易得多。主要通过各种途径,如QQ或者校内网,飞信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所问,发现问题及时做工作进行沟通,让学生感觉到关怀和温暖。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状态,拉近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就能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展开大学生网络文化大讨论,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大讨论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心去做的工作,利用征文或座谈形式展开讨论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促进学生养成合理的上网习惯,促进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对学生自身的知识汲取和视野拓宽上有更大的帮助。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迈出校门后尽快的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定位,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与任务之一。大学生对待社会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也充满了迷茫与未知,如何积极有效的一步一步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注重多元化,多请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作报告来开阔学生思路,也要找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业内人士讲解岗位特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到具有规模或特色的单位,进行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亲临实践,去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政法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 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基层民政工作必须走改革发展之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当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以及民政工作的职能和特点,创新基层民政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

关 键 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6-0059-05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苗昕(1965—),女,吉林大安人,白城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一直是我国民政工作秉持的核心理念,也是对广大民政工作者提出的做好基层民政工作的根本要求。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部门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以改革的决心对待民生问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处理民生问题。在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创新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的路径来促进当地民政工作的健康、全面和科学发展。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⒈基层民政工作者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较为保守,思想解放的程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基层民政工作仍处于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相对封闭的“小系统”之中,甚至形成了一种“小气候”。具体表现为:缺乏与现实社会的基本沟通,缺少与现实社会富有成效的对接和深入融合的能力;缺乏对形成“小气候”机理的深刻剖析,缺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识。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满足公众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除去基本公共服务外,都属于一般公共服务。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必须促成公共问题的解决。[1]而现实社会需要解放思想、改革进取,切实开放基层民政的自我“小系统”,改善自我“小气候",提供更为优质、更为全面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与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的迅速对接和深度融合。然而,在这种“小系统”和“小气候”下,这种公共服务却少之又少。

⒉基层民政工作旧有格局尚未打破。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很多领域已步入深水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乡镇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基层民政服务功能、服务水平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与当下机构改革要求人员逐渐减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面对困难、面对改革的难题,如何打破常规、创新发展,关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事业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关系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能否得以树立,但现实是,基层民政工作旧有的格局依然存在,服务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⒊基层民政部门工作方式难以改变。过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部门长期担负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重要职责,其计划经济的属性十分明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旧有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现实需要。如民政工作者要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要在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方面做出努力;要面对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及人们对生、老、病、死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等问题。这些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政工作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⒋基层民政承接社会服务功能的市场主体还不成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多地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层民政工作的既有套路,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基层民政工作总觉得别扭、被动、吃力,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还缺乏创新意识;在如何培育承接社会服务功能这一市场主体的问题上还需要转变认识,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⒌基层民政工作面临传统思维与市场经济思维的矛盾。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逐利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会不遗余力地向所有利润空间渗透,这是必然规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传统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因此,打破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的传统思维方式,促使其由管理型向服务保障型转变,进而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思维方式十分必要和迫切。

⒍创新基层民政工作缺乏资金保障。在新时期,创新基层民政工作可谓困难重重,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更有因经费和资金的缺乏而导致的困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的资金保障还存在瓶颈。目前,如果资金投入的决心不大,真心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民政工作创新就会缺少动力源,就失去了运行保障,自然也就无法做好基层民政工作。

二、创新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的思路

⒈加强工作平台建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以当地发展实际为立足点,建设与县、乡民政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工作平台是当务之急。在县、乡(街道)之下的村(居)委会是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更是基层民政工作落到实处的基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搭建好基层民政工作平台,就必须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就必须把村(居)委会建设好,就必须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民间组织。

加强村(居)委会基层组织建设,是搭建基层民政工作平台,发挥社会管理小单元大作用的重要举措。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在建设这个平台方面着力,才能使各类社会救助体系有可靠的落脚点。只有通过制定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才能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发展的中长远目标;只有探索建立与村(居)委会这一基层组织相匹配的新型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才能确保城市低保、城市三无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农村重灾户、五保户、特困户、特困优抚对象以及政府认为必须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难群体为主的救助对象的救助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在城镇,应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配套开展医疗、就学、住房、水电、司法援助等救助,对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家庭通过居委会和社区实施救助;在农村,应以子女赡养为基础,在稳定土地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村委会实行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对特困农户实施定期定量救助,对五保户实施集中供养,对一般困难户实施社会帮扶,对灾民实施灾后生活救助,进而通过加强村(居)委会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城乡弱势群体保障网。

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基层民政工作主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公共财力有限,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有序地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民政工作中来,强力推进职业学校、福利院、幼儿园和医院等由民间组织承办。在此期间,各级政府应明确角色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当管则管,该放则放,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一方面,政府要把民间组织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其健康发展。

⒉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基层民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四者相互统一且指向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它又是在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进而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工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源相对匮乏和分散, 要想逐步建立与县、乡民政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仍是重中之重。

基于此,可以考虑对当地相对分散或者还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将各类民政专项资金(如低保金、五保金、优待金、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金等)由民政机构单一发放的方式整合到广大农村网点遍布的农商银行、邮政银行之中,实行社会化发放,以减少发放和管理成本,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由县(市)人民政府进行统一组织并审批,之后由基层民政部门提供资金发放明细表,然后将其交由财政部门与农商或邮政银行,把专项资金直接送到救助对象手中;同时还可以根据所辖乡镇的不同情况,约定不同的发放时间就近、就便领取。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民政工作中来,吸引尽可能多的社会团体、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结缘”,让其介入到养老、殡葬机构等基层民政工作当中。因为由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天下”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养老机构建设就可以考虑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强化国家投入的同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样,既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又引入了市场化、社会化管理。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从现有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两方面实行改革,逐步形成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多种模式。对于公建民营的福利院,应在产权明晰、政府补贴资金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监管机制,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营,鼓励有爱心、有能力、有资本的人士参与经营。

⒊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将县级民政工作重心下移并把乡镇民政工作部分职能上调,使二者紧密结合,进而与县、乡民政工作相适应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对此,县级民政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直接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具体做法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在事权分开、厘清责任、上下通力、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一是县(市)民政部门应把灾情核查,婚姻、殡葬、民间组织管理等工作统管起来,乡镇一级民政部门做好配合工作;二是县(市)民政部门应主要统筹五保供养、优抚等资金,乡镇一级民政部门把注意力放在资金的合理和“阳光”使用上;三是在村(居)委会建设方面,县(市)民政部门要给予具体且充分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村(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总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应形成以县(市)为主,乡镇、村(居)委会做好配合的格局。

⒋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基层民政工作必须使治标与治本同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保障投入及时到位,进而建立起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民政工作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如果基层民政工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民政工作离开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多工作目标都难以实现,很多工作任务都难以完成。因此,必须建立起与基层民政工作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能确保各项民政专用资金使用到位的监管办法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政专用资金使用监管细则,进而确保救命钱、保命钱用到实处。二是建立起与地方财政配套的监督机制,确保投入基层民政事业的经费在各级预算中达到中央要求的比例,特别要加大县、乡人大的监督力度。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起全面开放的社会筹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以畅通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的资金投入渠道。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确保基层民政工作“养事”经费保障制度,以保证必需的“养事”经费能及时拨付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具体操作上,既可以以县为单位,由县民政部门在每年年初编制全年民政工作所需经费预算,然后报县(市)政府审批,待县政府审批同意后,再由县(市)财政部门列入当地当年预算之中,以确保安排足够的“养事”经费以及经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可以考虑争取上级民政部门下拨各类专项资金,以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和不均衡,但这部分经费应由当地财政部门统一监管,同级民政部门安排具体使用,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

⒌加强绩效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基层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快建立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民政工作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必须突破旧有模式,将拿钱“养人”改变为花钱“养事”,把“养事”放在突出的位置,进而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以保证基层民政工作的开展。一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基层创新、科研机构参与的方式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基层民政工作目标体系。这一体系既要明晰基层民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又要科学、准确地制定工作标准,严格核算完成每项工作需要的费用等。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养事”管理体系。基层民政管理部门应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根据工作需要,将大部分基层民政工作进行量化,按照一定程序外包,交由有资质、有能力、有热情的第三方承办,并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协议,这是在达成共识、目标一致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互动形式来实现公共利益的力量整合[2]。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制定者可依据基层民政工作的相关标准,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参考指标,认真严肃、实事求是地评定出基层民政工作承办人的每一项工作业绩,以此作为民政部门奖惩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和拔付体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市)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应根据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和下拨基层民政工作所需的专项资金及工作经费,给基层民政工作以必要的资金保障和财力支持。

⒍加强服务机制建设。将发展“数字民政”提上工作日程,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基层民政工作提供便捷的服务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向传统的基层民政工作管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基层民政部门每年都要耗时费力,依靠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掌握基层民政资源,不仅效率低,而且落后的信息交流设施往往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沟通与整合,难以为基层群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因此,改善信息交流设施,加快发展“数字民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部门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县、乡两级基层民政办公自动化建设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加快开发软件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除了将相关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外,还要积极尝试通过项目合作、低息贷款乃至引入民间资本等形式,加大对“数字民政”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第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民政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关人才匮乏的实际,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培养一批既懂基层民政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并将其充实到县乡民政机构中去。第三,大力开展在职民政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逐步改善基层民政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第四,以网络为载体,建立起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此举,搭建基层民政便民工作平台,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实施“数字民政”工程,不断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的整体水平。

总之,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工作,就应该像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所说的那样,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做“菩萨”事业就得怀着菩萨心肠,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去做。因此,基层民政部门要进一步织牢、织密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网,坚持“建机制、补短板、织牢网”的原则,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服务而非掌舵[J].刘俊生译.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政法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思路 工作方法

一、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1、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大型国有企业既是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又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具有经济社会的两重性,这就要求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视意识形态方面更要重视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要将社会文化方面的思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质量、人文环境等诸多内容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生产经营这个中心,离开了具有社会文化性的工作载体,就成了无的放矢。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处于多元化状态,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思潮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使命是生产经营,而溶入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靠带有强迫性的政治输入,更要拓展其工作内涵,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要紧密联系中心工作实际,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2、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加以积极的影响,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则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的基本共识,它包括: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等,它追求的是企业的整体优势,用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提高经济效益。虽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概念不同,性质、内容各异,但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的研究对象、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是互补的,二者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合力:

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发扬务实品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提高其实效性;要以推动文化建设为契机,构建企业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正气,培养爱岗敬业、勤奋务实、乐于奉献、遵章守纪的良好品质;要结合文化建设要求,塑造、传播、强化企业精神、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创先争优、严谨务实、爱岗敬业的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员工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树立服务大局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为企业服务、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首要任务就是要为企业改革、经营提供方向和政策支持,要为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就是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就是要以文化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环境,为员工谋利益,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员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理解政策、提升素质、增强执行力,为企业的生产大局做好服务工作。

4、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为企业发展谋长远之计。把握好四点原则:高度重视原则——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更要做到机制合理、量才使用、积极培养、定期考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大胆使用原则——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尤其是针对年轻人有文化、有热情、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使用加快培养,通过培养促进使用。积极培养原则——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特别是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执行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提高,更应注重着力培养。合理引进原则——市场经济引领下,人才已形成市场化。企业在以开发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为主的前提下,广辟人才之路,引进社会有才之士,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增强现有人才的紧迫感。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1、灌输与交流的结合,在交流中达到思想与文化的渗透。当今社会无论企业的大小、强弱,多数员工的第一愿望就是企业发展、个人收入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这种情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应当是在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下,从企业和员工的立场上,围绕发展和确保利益来做工作。工作中既要贴近生产经营现状也要贴近职工思想实际。要在把握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利益这个大前提下,倾听职工意见,将教育变为服务,将谈心变为“交心”,实现思想上的双向交流,将灌输变为“能动”,实现行为上的主动。这样在交流中将有利于个人进步、企业建设的道理讲深讲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在交流中灌输,在交流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