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路决定出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确思路,将工程建设领域问题作为审计重点
2010年3月,审计署某特派员办事处派出审计组对A省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项目实施时,正值中央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和要求,审计组集中时间对专项治理的有关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了治理工作的目标、要求及审计工作肩负的职责。经讨论,审计组决定将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招投标人围标串标”等问题作为审计重点,提出“瞄准大案要案、着力寻求突破”的审计思路,即在摸清投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把项目的审计重点放在资金管理、项目建设、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并力争在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等大案要案上有所突破。
全面调查,某中学项目进入审计人员视线
在延伸审计B县时,审计人员在对该县10个初中校舍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施工合同、竣工验收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某中学项目存在施工进度慢、中标单价高、竣工验收面积与初步设计批复面积差距较大等问题,进一步调查该项目的招投标资料后发现:在两家投标公司(其中一家为中标公司)出具的《投标文件》中,直接工程费计算表与招投标公司出具的《工程预算书》中的直接工程费计算表完全一致,只是合计数不同。在获得这一重要线索后,审计组一方面重点调查两家投标公司及招投标公司,判定其是否存在串通投标行为,另一方面向B县教育局调查了解该工程建设情况,以寻找其他突破点。
追踪溯源,串通投标问题浮出水面
为及时追踪线索,审计人员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辗转几百公里,分别向两家投标公司和招投标公司的负责人及工程造价员询问某中学初中校舍改造项目招投标情况及工程造价情况。起初,三家单位均矢口否认串通投标,并声称直接工程费计算表内容一致是纯属巧合,调查暂时陷入僵局。经过反复研究,审计人员认为应采取心理突破和审计证据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家单位相关人员分别寻找疑点并各个击破。一方面,审计人员利用“神机妙算”工程造价软件,对三家单位的直接工程费计算表进行反向还原,证实了三家单位的直接工程费计算表完全一致,纯系人为泄露相关数据所致,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求三家公司提供直接工程费计算表的工作底稿。在审计人员的多次催促下,招投标公司提供了相关底稿,其余两家公司则表示已遗失、找不着。
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向两家公司负责人阐明中央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向其现场演示直接工程费计算表的计算过程,并通过科学佐证证明:三家公司的直接工程费计算表完全一致纯系人为泄露资料所致,不存在巧合的可能性。最终,在审计人员的心理攻势、明确佐证及科学推理前,两家投标公司承认在编制直接工程费计算表时参照了招标公司的相关资料。
顺藤摸瓜,一起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现出原型
在项目招投标取得重大突破后,审计组分析认为:招投标公司作为独立机构,将招标资料中最重要的、与标底直接相关的直接工程费计算表等资料泄露给投标单位,不合常理;根据经验,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建设单位的B县教育局直接插手干预招投标的可能性极大。为此,审计组决定: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并与检察、公安等部门沟通,为线索移交做准备;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对某中学项目进行现场调查,以期进一步发现问题。
锁定目标后,各小组捷报频传:检察院十分重视审计揭示的问题,愿全力配合审计组,力争让案情水落石出;同时,已于2009年12月通过县教育局竣工验收的某中学初中校舍改造项目,2010年3月22日审计人员现场调查发现,该工程仍处在装修阶段,尚未竣工,并且还存在多计146.16平方米建筑面积工程造价等问题。
在查明上述情况后,审计组将揭示的串通投标、泄露标底、虚假验收等问题的资料及时移交给公安、检察等部门,公安、检察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侦查,最终查明:B县原教育局局长王某、计财股股长田某插手干预某中学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在工程发包、付款过程中收受贿赂,王某、田某被绳之以法。
审计过程的几点启示
1.思路决定出路。科学、合理的审计思路使审计人员既善于抓住审计重点,也善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另辟蹊径。该项目中,审计组首先确立了“瞄准大案要案、着力寻求突破”的审计思路,将抓大案要案作为审计项目的首要目标;其次,在调查招投标时碰到困难、一筹莫展时,审计人员静下心来,通过认真分析掌握的线索,采取“心理突破与采集证据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最终突破审计瓶颈。
2.态度决定成果。审计贵在坚持,坚持既是优秀审计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也是查处大案要案的一大法宝。审计项目开始时,是要浅尝则辄、满足于抓常规问题?还是瞄准重大问题、沉下心来、着力突破?不同的选择,其结果定是迥然相异;在调查中,当陷入困境时,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地坚持下去?还是就此鸣金收兵?如果说“想得有多远、走得就有多远”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话,那么“想不远、肯定走不远”则是真理,其实,一个大案要案能否突破,有时,就地于你能否在困难面前坚持多走一步或两步。
一、更新定位,转变办报思路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商品要顺利地进入市场,商品的生产者必须首先对市场进行细分,科学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消费对象。报纸,作为商品的一种,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媒体以内容为王的今天,我们要倾注更多的精力,深入挖掘报纸内涵,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应用到办报上,抓好以读者为本的办报思路,以实现法制类专业报的长足发展。
1979年创刊的《法制今报》(原《福建法制报》),是福建省惟一一张法制类专业报刊。特别是2004年更名后,全面报道国内、特别是省内法制建设和政法工作,在政法干警和人民群众心目中发挥出较强的影响力。在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鞑邪恶,维护司法公正上起到积极的主流作用;在经营形式上不断探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闯出了一条适合法制报独特报情的发展之路,对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做出了媒体应有的贡献。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眼光做更深层的探析,不难发现这张报纸一直以来的版面创意还较为粗糙,缺乏阶段性主题策划,更缺乏抓人眼球的栏目和内容。无可讳言,这种版面状态是因为生存大计,是履行现有经营模式下不得不使然,但最终影响到的是这张报纸的美誉度和品牌形象、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突破口在哪里?
思路决定出路。惟有改革创新,惟有从办报思路上找出路!法制类专业报必须立足本行业,以内涵中开掘,外延中拓展为主导思想,定位于相应的读者群。
首先,要坚持“本地、自采、原创、鲜活、信息、可读、互动、独家”的办报方针和“两条腿走路”的办报思路。其一,立足法制阵地,充分发挥“专”的优势,可利用《法制今报》在福建省政法各部门业已形成的影响力,加大对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的报道力度,增加广大政法系统和基层行政系统的读报、用报的积极性。其二,面向社会大众,在开发各政法部门中潜在的报道资源的同时,加快向各社区街道辐射,在提高人们法制观念上下工夫。
其次,法制类专业报必须把握基本面、不断增强可读性、影响力。提倡都市生活中大法制的观念以扩大法制报的外衍;反映政法系统和市民十分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不断提供平台,将优秀的法学专家、律师、警官等介绍给公众;就福建而言,可辟出专栏,做足闽台“五缘”优势中的“法”缘优势以突显地域特色;推广全国闽商中以法治企的经验以成就全国影响;推出社区周刊,探索定点的社区新闻和定向的广告传播效果;设立总编奖,每月对好的文章、标题、策划、版面,给予一定的奖励;推出周末版,进行精耕细作;做大各供稿中心,精简专刊;主动介入强势媒体,以合作树立品牌知名度。
再次,法制类专业报要发展,不可贪多求全,而应注重专与精。必须发挥其他报纸难以替代的优势:“权威、贴近、互动”,凸显法制专业的特色做到极致,牢牢地守住在新闻行业内法制权威导向的阵地。
为实践“权威、贴近、互动”的办报理念和版面定位,2008年12月8日,《法制今报》全面改版,即以“权威”提升影响,以“贴近”强化实效,以“互动”增强活力。旨在通过改版更好地立足政法,服务司法;面向社会,服务百姓。法制新闻必须关注大事、关注大局,一方面及时报道中央及各级有关政法的重要决策、重大新闻、创新举措,突出法制专业报的指导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做出通俗解读,对百姓常遇的法律问题准确解答,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维权援助,提高法制报业的公益性、服务性。改版后的《法制今报》还在版面栏目设置上,增加了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功能,在内容选题上,力戒机关报的简报味,在提高时效性、可读性、趣味性上下功夫,着力把《法制今报》打造成一份具有“法制类特色,都市报风格”,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
二、坚定不移,为政法综治工作服务
专业报所依托和立足的行业,是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纵观全国各省的法制类专业报,虽然基本都进行了划转,但是划转之后,各地政法综治部门仍视其为宣传主阵地。作为以专业特色为立身之本的法制类专业报,在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必须对政法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引导,发挥法制报道深度和广度的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政法部门(不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政府法制工作者)有7万多人,通过他们辐射的人群亦有几十万之多。为更好服务全省政法、综治工作大局,法制今报社目前正着手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政法综治宣传工作:一是充实新闻采访部力量,指派专门力量策划报道全省政法综治系统工作动态和典型经验,同时对涉及政法队伍的批评报道严加把关;二是成立通联部,加强对各地记者站、供稿中心人员、基层通讯员的业务培训,加强与省市政法单位及其公、检、法、司的联络工作,紧密联系各地政法综治部门,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三是成立特刊部,专门负责新推出的《财富周刊》和《文摘周刊》,展示全国各地法治、经济和社会的新成就,增加了政法综治新闻报道量和可读性;四是成立网络部,开通法制今报网,这将成为法治宣传战线的又一新平台。
三、厘清思路,突破发行瓶颈
报纸,它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又要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为自身谋求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目前全国各省的法制类专业报都已划转,只能靠自身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进行发行模式上的创新。
从全国法制报业情况看,其发展模式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北京的《法制晚报》,走融资发展之路,以都市报形式靠零售完全走向市场;二是河南的《今日安报》,采取的是股份制的形式,走市场加行业的模式;三是沿海一线的省份如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海南和内地的重庆、云南、广西等大多数省市区的法制报,虽然划转,但至今走的还是业务上依托政法系统的路子,仍保留周三、周四、周五报,并主要依靠邮发;四是《法制今报》,实现日报化,2009年之前走的是邮发和自办相结合的路子。
针对《法制今报》发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法制今报社提出发行铺点“四大立足”的思路,即:立足于企事业单位的突破,立足于人口稠密点的突破,立足于窗口形象单位的突破,立足于各个重点社区居民点的突破。并从报社内部理顺邮发与自办征订的关系,将邮发与自办征订的费率统一起来,从而避免邮发与自办征订自相竞争的弊端。
四、创新体制,适应市场发展
报业结构与市场格局的变化,转变了各级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都市类报纸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报纸市场化资本运作的现象。体制创新成为目前报业发展的原动力,专业报也不例外。有些法制类专业报思想转变快,大胆地摆脱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束缚,从过去陈旧的办报模式中走出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色彩斑斓的市场,获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如《法制晚报》(原《北京法制报》)。但也有一些法制类专业报因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处于萎缩或维持状态。
《法制今报》自划转后,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几年来,采取在福建省内各地市设立供稿中心的经营模式,在一段时间内支撑着报社的生存,但面临着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不是长久之计。应该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改变单一经营模式,从报业的多元化发展入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学配置资源,挖掘潜在市场,创造市场卖点。
1、经营定位:抓住客户主流
报纸的定位是指报纸面对何种群体,主要传递何种信息,为谁服务,如何争取广告客户等。经营广告要明确自己的客户在哪里,定位正确,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主动高效。《法制今报》要真正成为全省主流媒体,须围绕全新的办报思路,根据这种思路锁定和加强对全省主流读者的服务与互动交流,实实在在打好这副主流客户牌。
2、经营核心:实现两个转变
经营贵在创新,创新是搞好经营的核心。首先,经营创新要实现从一般型经营向策划型经营转变。法制今报社将全力以赴,通过策划新项目、新栏目,引导广告客户增加广告收入。充分利用在办报思路上提出的活动策划,以大型活动来拉动广告,以广告和新闻的互动来促进活动开展和社会影响。其次,经营创新在条件成熟时实现第二个转变:就是引进资金,大胆实行股份制改造。有意向的融资企业看中的是专业报的品牌美誉度和媒体公信力,报社看中的则不仅是其资本的实力,更看中其延伸的市场触点;在引入资金的同时也要引入其市场,关键是要有合资后的新项目;不仅在报纸广告经营上,很多灵活性的经营项目都可以合作。
3、经营空间:利用两个资源
第一、开发版面资源,扩大广告容量。《法制今报》,开发版面资源是指在不增版、扩版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广告版面上,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广告信息量传播。第二、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广告经营渠道。吸纳政法网络公告,形成网上广告拓展。
4、经营通道:面向两个市场
作为报纸本身,实现市场化运作更应注意为经营架起通道,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报纸,让更多的广告主了解报纸,了解报纸广告。
—营业部在2005年全市建行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004年,市行营业部在市行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市行部室、兄弟行处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各项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口径存款余额曾一度突破5亿元大关,最高达到5.2亿元,年底余额为4.4亿元,存款余额由年初的全行第8位上升到第5位;全年存款时点新增和日均新增(比基数)分别为1.96亿元和1.85亿元,时点新增和日均新增均居全行第1位;人均存款余额和人均新增存款分别达到1511万元和674万元。自2002年8月底新营业部成立以来,我们的存款余额在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从7000万元增长到4.4亿元,增长了五倍。在全市建行季度考核评比中,我部营业室连续三个季度荣获“明星网点”称号,有两名员工连续三个季度获得个人揽储能手称号。成绩的取得是市行党委正确领导与决策的结果,也是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结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存款工作中主要有以下收获与体会,希望与在座各兄弟行处的同仁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分析形势、研究市场,形成系统成熟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存款工作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行党委的总体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和营销理念。2003年初,我们在对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003—2005年业务发展三年规划》,明确了各项业务的中期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经过近两年的修改完善,一套完整的存款工作思路已初步形成,即在发展目标上,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把存款余额发展到5亿以上;在营销重点上:一是全力争夺政府类客户、行业垄断客户,二是渗透电信客户、教育卫生行业客户,三是积极介入同业客户,四是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营销重点项目客户;在营销方式上,重点运用两个营销渠道(客户经理上门营销和营业柜台营销);在激励措施上,强力推行两个机制(全员客户经理制和量化考核机制)。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我们结交新客户不忘老客户,逐步培育了一大批优质支柱客户群体,促进了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明确重点、差别营销,培育支柱客户群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金融机构同业竞争的加剧,对大客户的争夺战日趋激烈。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对支柱客户的培育和维护工作。近两年来,重点营销突破了财政、供电、枣庄学院、鲁能力源集团、网通公司、移动公司、铁通公司、中泰煤业、南郊热电、枣矿枣庄结算中心等优质客户。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款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做好客户维护工作,甚至是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客户的流失。因此,我们在每发展一个优质大客户后,都要成立专门的客户经理小组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在客户经理组组成人员上力求少而精,决不搞平衡。“让服务最好的员工给我们最重要的客户服务”是我们的一贯宗旨。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措施是正确的,现在,这些大客户办理业务基本上都是跟他们的客户经理联系,由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或陪同到前台办理,既方便了客户又能随时了解客户的动态,掌握了营销的主动权。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体突破工作,比如对枣庄学院,我们在成功实施信贷营销之后,充分挖掘客户潜力,全部帐户资金实行体内循环,另外,教职工工资、学生代收学费、校园自助设备也全部由我行办理。通过对网通的上门收款服务,争取了代收话费业务、工资业务和银行卡业务;通过和供电系统的合作,争取到了三产职工的工资业务和供电系统职工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通过为司法系统干警的消费贷款业务,撬动了整个司法系统帐户、存款、工资业务全部转移到我行。行业突破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二是虎口夺食,争夺他行客户。我们把目标瞄准在其他银行开户的如网通、移动、鲁能力源、南郊热电等行业性、系统性的客户,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把大部分业务争取到我行。三是切实运用好信贷杠杆撬动作用。把贷款投放作为先遣部队,做到投放一个稳定一个,带动一批行业或集团相关客户的效果。对贷款支持的企业,贷款发放前协商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明确我行在帐户、资金结算、工资、工程预决算审查等相关业务的权利并约定企业违约我行有权提前收回贷款或采取利息惩罚措施。四是立足打造“全能银行”的目标,实行业务“捆绑式”营销服务,做好延伸营销工作,实现公司、个银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共同发展。我们在对营销的贷款项目发放贷款前,都要和贷款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要求企业在资金结算、存款、工资、工程预决算审查等方面给予承诺,避免项目建成后造成“建行养鸡、他行捡蛋”情况的发生。
三、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专职客户经理队伍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近两年来,我们借鉴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做法,探索建立专职客户经理队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3年底市行的人事改革后,我们设立了专门负责存款营销、大客户服务的客户服务部(当然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全职客户经理),到目前人员编制已由4人增加8人,在仅有两部车的情况下,抽出一部供他们使用,目的就是要贴近市场,扩大服务半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满足客户需求。目前,我部的中小客户、需经常上门服务的客户对我们客户经理的服务均给予满意评价。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专职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提高专职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力争培养一批业务全面的全职客户经理。
四、强化激励机制,推行量化考核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企业比作大河,员工则是大河的源头。企业要想使员工成为喷涌的活水源头,就必须为员工创造成为活水源头的条件。因此,我部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2004年初推出了全员客户经理制营销模式,员工的绩效工资与存款任务完成情况挂钩,率先推出了以“存款买单”为主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办法集中体现了“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的全面量化考核精神,将存款的增长与员工个人收入相挂钩,在全部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存款、人人吸收存款”的前所未有的吸储,促进了我部存款特别是个人存款的快速增长。由于切身感受的了量化考核的好处,在市行提出推行全员量化考核的绩效工资分配体制后,我们坚定不移地进行了贯彻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帐户细分,认认真真地做好办法的学习贯彻。目前,在我部呈现出了全体员工拥护市行的政策,积极营销存款的大好局面,一部分员工个人维护的存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增长了600多万元,量化考核的效果初步显现出来。
五、提升营业前台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促进存款稳定增长的基础。
营业部班子始终把提高前台服务水平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逢会必讲服务。2004年
初,我们制定了《规范化服务风险金管理办法》,从营业柜员到营业室负责人、分管主任、主任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对违反规范化服务规定,受到上级行处罚的,部里在从风险金中双倍扣罚,对全年无投诉的给予双倍的风险金返还。年底又购置安装了客户服务满意度评价系统,制定了星级柜员评比办法,对柜员的服务水质量提供了客观评价平台,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柜员自觉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全年没有出现一次有效投诉,树立了市行营业厅良好的社会形象。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客户评价系统是应用工作,每月评定“本月服务明星”,对服务质量好、客户满意度高的柜员给予奖励,对服务质量差、客户不满意的柜员给予经济处罚直至下岗培训。
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是实现我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人满为患的今天,个人的出路在那里?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麦当劳是怎样崛起?
在人才遍布的今天,哪里是我的起步点?
那里有竞争,哪里就有需求!处处有需求,处处有出路。处处有竞争,处处有崛起。社会需要五花八门,出路也就绚丽多姿;社会需要无穷无尽,所以,寻找出路便永无止境。满足社会小的需要,就有小出路,满足大的需求,就有大出路。
“麦当劳帝国”席卷全球的真正原动力是什么
麦当劳总裁雷·克洛克,适应了全世界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文化的人们的共同需求—“方便、快捷、卫生”的吃饭需求,创造了麦当劳从美国的一个小镇迅速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的神话。
1955年,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美国伊利诺斯普兰开张,尔后,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1961年,麦当劳在全美共有323家连锁店,到1964年,上升到657家;1965年,达到710家;1967年,更增至900余家。至今,全世界已拥有2.8万多家麦当劳餐厅。在中国,有500多家,麦当劳的黄金双拱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最熟悉的世界品牌之一。全世界每天有近4000万顾客到麦当劳用餐。从1970年到1980年,麦当劳一共卖出300亿个汉堡,即每天卖出820万个汉堡包。
麦当劳为何能跨越地域界线、跨越文化界线,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是需求,是全球人共同的快餐文化需求,推动着麦当劳秋风扫落叶似地席卷全球。克洛克满足了这种需求,成就了“麦当劳帝国”。
顺着需求找出路,出路围着需求变
机遇是什么?是恰当的时候和恰当的地点出现的新需求。
30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的出路大都由父母安排、组织安排,大学生则由学校分配出路,那个时候你不用担心毕业后没有工作,但是你机遇也是空白。
现在要通过市场配置,要自己找出路。于是乎,许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便不知出路在哪里,甚至认为没有出路。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一是不懂得出路是适应社会需要,不从社会需要中找,如机关本来就不需要几个大学生,但大家偏要往机关里钻,出现招一个公务员几万人考的局面。二是缺乏“火眼金睛”,发现不了社会需求,不知社会需求在哪里?所以,捕捉不到机遇。机遇是什么?是恰当的时候和恰当的地点出现的新需求。三是缺乏满足社会需要的态度、心理和技能,即缺乏满足社会需要的本事。如此,当然就找不到出路。
顺着需要找出路,很快就会发现,社会的巨大需要为现代人的出路提供了一个无比宽广的舞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出路。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抱怨没有出路,而实际上,类似从“吻”中找出路的情境很多,并且还常常降临到我们身上。只是因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倾听,去体味,去捕捉,以至于许多时候,出路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仍浑然不觉。
为此,我们诚心建议:
1.遍地有需要,遍地有出路。坚信天无绝人之路。
2.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新需求,它就是新机遇。
3.打造满足社会需要的本事和能力。出路的大小取决于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度和深度。要有大出路,就要有满足大的社会需求的本事。
4.没有出路不要抱怨,相反要问问自己,我满足了社会的什么需要没有?
5.需求变了出路变,出路围绕需要转。
坚持以学促行贯穿始终,开展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坚持开拓创新贯穿始终,开展了一场思想的革命;坚持从严从实贯穿始终,开展了一场工作的革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文写作关于“学习考察”的排比句,欢迎大家阅读。
本期主题:学习考察
1.坚持以学促行贯穿始终,开展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坚持开拓创新贯穿始终,开展了一场思想的革命;坚持从严从实贯穿始终,开展了一场工作的革命。
2.必须以追求高远的境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以敢为人先的魄力进一步推动创新,必须以大刀阔斧的力度进一步创优环境。
3.一场场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的交流研讨,一个个对标一流、比学赶超的生动实践,一项项真抓实干、落地见效的务实举措,一次次直击灵魂、励志鼓劲的精神洗礼。
4.“比”,就是敢与高手比,比出差距比出决心比出干劲;“学”,就是全面对标学,学到实处学到深处学到精髓;“赶”,就是全力以赴赶,赶出效率赶出速度赶出质量;“超”,就是改革创新超,超出品牌超出特色超出精彩。
5.架好“望远镜”,建立机制重布局;用好“显微镜”,查摆整改重细节;握好“放大镜”,互融互通促合作。
6.除了学习,没有任何方法可循;除了实干,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除了担当,没有任何胆识可言;除了奉献,没有任何境界可讲。
7.脑子转起来,更新思路寻出路;身子动起来,真抓实干干到底;步子快起来,追赶超越勇争先。
8.认真学习领会,着力在“转化”上做文章;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在“细化”上下功夫;狠抓工作落实,着力在“实化”上见成效。
9.必须拓宽视野,打破“站位不高、眼界不宽”的桎梏;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僵化、因循守旧”的意识;必须思变求进,摒弃“安于现状、小进即满”的心态。
10.学习他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能力,学习他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勇气和智慧。
11.用开放为一切工作赋能,把生态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把项目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
12.理念是前提,发展是基础,环境是根本,生态是财富,规划是保障,干部是关键。
13.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学到了经验、激发了动力。
14.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找到了差距、瞄准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
15.政策理论的大充电,头脑风暴的大洗礼,能力本领的大提升,工作方法的大创新。
16.先行先试,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坚固基石;创新引领,注入了登高腾跃的强劲动力。
17.一味跟风只能是摇旗呐喊的“小喽啰”,导引风向才能做擎旗领军的“操盘手”。
18.纵向比要不断超越自我,进步不止;横向比要不断超越标兵,争先进位。
19. “聚”是聚焦重点,“精”是语言精炼,“会”是融会贯通,“神”是鼓劲提神。
20.思想统一的过程,行动看齐的过程,力量凝聚的过程,事业推进的过程。
21.有了正确的思路,出路大不一样;有了科学的方法,出路大不相同。
21.在勇于探索实践中蹚出“新航道”,在不懈改革创新中催生“活思想”。
22.战略谋划上独具匠心,发展思路上独树一帜,实践路径上独辟蹊径。
23.用新思想启发新思维,用新思维催化新思考,用新思考打开新思路。
24.更开阔的格局视野,更清晰的发展思路,更有力的工作举措。
25.思想认识要再对标,目标靶心要再聚焦,问题整改要再深化。
26.一次头脑风暴、思想洗礼之旅,一次刺激神经、倍感压力之旅。
27.来一次观念上的“头脑风暴”,打一场思想上的“突出重围”。
28.方向更明了,思路更清了,责任更重了,干劲更足了
29.善借外智,才能思路开阔;善借外力,才能攀上高峰。
30.提振我们的信心,提升我们的士气,锤炼我们的干部。
31.在思想上找差距、在工作上找短板、在作风上找不足。
32.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求新决定求变。
33.“比”中增动力,“学”中强本领,“赶”中争一流。
34.换出了新思路,换出了新招数,换出了新气象。
35.视野放远些,胸襟放宽些,境界放高些。
36.放活了思维,放下了架子,放开了视野。
37.从差距中看到潜力,从差距中寻找出路。
38.敢与强者比,敢向高处攀,敢跟快的赛。
39.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