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移动通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2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86-01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移动企业需求大量的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现在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论文提出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移动通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范畴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可以选择那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不能不选择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课程中应用,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主要以下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与一般课程有着本质区别,是一项实践较强的综合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比如通过市场调查移动通信设备厂商,型号,价钱等,让学生掌握移动设备分类,价钱,应用范围,比教师讲理论,学生掌握的好,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让所学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能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某个区域要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给出移动通信设备参数,价位,让学生购买移动通信设备,学生理论所给信息,提出几套购买方案,让甲方进行选择,主要考察移动通信设备基础知识理解,并能根据信息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方案,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丰富了移动通信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多种学习方式选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理念
首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索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最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助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帮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方式没有固定模式,学习方式是由多元化因素组成,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空间,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自选性操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张扬个性,培养情操,亲身感受科学的奥秘。
四、研究性学习途径
(一)探索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是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主题,如何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移动通信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几大特点,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培养模仿能力的陈旧教学模式。在研究性通信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在以往通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在移动通信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转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创新意识有一定帮助。
(二)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主体,多数利用讲授法进行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就是听与学。研究性学习应用师生关系发生转变,主要是自主、合作,协商的师生关系,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遇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完全体现出学生自主性。总之,研究性学习在移动通信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实践技能提高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用人标准在改变,高校教学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龙,蔡跃明.“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4).
[2]啜钢,王文博,齐兆群,孙卓.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黄清.案例教学在移动通信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1).
[4]李蕾,滕志军,陈晓娟.《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论文摘要:集群通信从模拟升级到数字、数字集群产业的国产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无线集群通信领域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用户希望享受到更加融合的集群通信业务和更丰富的集群服务。文章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网络运行体制。
引言
集群通信系统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多年,从市场应用的角度看,二十多年足足是一个新的技术起步,成熟,甚至被取代的周期。近几年来针对集群通信方面进行多个专题的讨论,从模拟到数字,从共用专网到专用专网,从体制标准到技术创新,从企业研发到市场应用,从社会需求到应急联动通信等,本论文拟对于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体制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集群通信网络的概念
集群通信系统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向用户提供优良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价的先进无线调度指挥系统。对于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工矿、油田、农场、公安、武警以及军队等部门都十分适用,集群通信采用单工或半双工方式,要求接续时间小于500毫秒,具有调度级别控制等。同时对于集群通信还提出了传输集群、准传输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义。
随着集群通信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集群通信也从原来的模拟集群向数字集群过渡。但这种过度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来的模拟话音转换为数字话音和提供数据传输功能就可以称为数字集群了。其实,综观国际上提出的数字集群来看,数字集群的标准都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和提出的。
二、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
数字集群通信是继手机、小灵通之后的第三大战场,正在成为电信领域开发的新重点,运营商、设备商正在展开一场新的角逐。在设计中针对了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特别适合在政府和商业领域的专网使用。
2.1数字集群通信的标准
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在指挥调度方面应用的比较多,可完成话音、电路数据、短数据消息、分组数据业务的通信及以上业务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种附加业务。在大区制条件下最大覆盖半径56公里。TETRA扩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块化,适用于小、中、大型调度系统;设计组网灵活,既适应于专用调度网,也适应于共用调度网。TETRA话音编码方式采用代数结构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具有良好的话音质量,即使在强背景噪声干扰下也可听清,话音质量并不像调频系统那样随场强减弱而降低。大量实验证明,TETRA系统的话音质量比GSM系统好。因此,大量应用于应急、调度、指挥等专网应用系统。
iDEN(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系统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调度通信/蜂窝双工电话组合系统。它在传统大区制调度通信基础上,大量吸收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优点,如采用双模手机方式,增强了电话互联功能;采用小区复用蜂窝结构,提高了网络覆盖能力。选用这种编码是先进的,但技术公开性不好,价格较贵。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都较好。
2.2数字集群系统设备安全
设备是网络的基础,设备的安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只有保证网络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证网络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础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对于交换机,硬件上应实现关键部件的热备份。软件上,关键的用户数据、配置数据应当及时、定期进行备份。对于基站系统要考虑其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如射频干扰、雷击、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统的备用电源应根据基站覆盖区的重要程度适当配备,以应变突发事件。系统主备用倒换能力是系统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倒换时间、倒换过程对正在进行的业务的影响等。完善的监控告警机制可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如系统部件可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可隔离故障模块、及时产生告警信息。此外,调度台、终端存储了用户的重要信息,这些设备由用户控制,应由专人维护,以保证相关用户信息不被外界窃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专用通信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运营者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如何增强系统的抗灾变能力,如何使系统更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才能使数字集群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数字集群在基站与手机之间,信息完全依靠无线电波的传输,很容易被人们从空中拦截,在通话状态、待机状态都会泄密,即使关闭电台,利用现代高科技,仍可遥控打开,继续窃听,从中截取、破坏、调换、假冒和盗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毁性
专业移动通信在使用过程可能遇到恶意破坏的人为因素或雨雪灾害的自然因素等影响,导致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来PPDT系统要求可靠、准确地提供业务,具有高的抗毁性和可用性。通常情况下,系统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极端情况下,系统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证系统能满足基本的集群业务需求。
3.3高环境适应性
专业移动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层和空间,会遇到各种恶劣的气候、地形和环境;因此,要求通信装备必须能抗拒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必须适应山岳、丛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维空间的不同地形环境条件;既可车载船装,又能背负手持,要经得起各种移动体的安装机械条件;在嘈杂的噪声环境,要具有背景噪声滤除功能,使通话对方听不见噪声干扰,话音清晰;在高速行驶时,通信不能中断,质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运行。
四、结论
集群共网毕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这些共网往往是调度功能要相对弱一些,即使是利用与专网相同的系统来组建的共网,也同样会相对使得调度功能减弱。那些在公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度系统由于是在原来的系统协议和结构上增加了调度功能,由于原来的体制、协议和系统结构是以公网的电话业务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够符合专业用户对专网的需求,应该讲目前还是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郑祖辉.数字集群通信漫谈[J].电子世界,2003,(12).
关键词:通信工程,安全机制,行业发展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通信工程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十年前港台电影中黑帮大佬手里可以用来砸人的“大哥大”,早已变得如此纤细轻巧、色彩缤纷,并且飞入寻常百姓之手;从前只有数月飞鸽传书才能联系的国外亲友可以用简单方便快捷的伊妹儿(E-mail)互致问候、即时聊天,甚至装上摄像头开个网络会议!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让科学家们选出近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恐怕也是非通信技术莫属。这些都使得现阶段理解这个年轻而又略显“神奇”的专业成为一种必要性与紧迫性[1]。
1 通信工程[2]
1.1 专业特点
通信工程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学知识兼有两者的特点,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所学知识,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一些知识,如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此外还有专业性较强的通信原理等,所学范围比较宽。
1.2 通信系统构成
通信系统由信源,包括声音、数据、文字、图像等,经由发送变换器消除噪声的影响,并转化成信号通过信道发送到接收变换器,最后还原成原始的声音、数据、文字、图像等信息。如图1所示:
图1通信系统构成
1.3 通信系统分类
(1) 按信源产生消息的物理特征分类
按信源产生消息的物理特征分类,可以分为电话通信、电报通信、电视通信、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等。
(2)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分类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模拟通信是指传输的信号是模拟信号;数字通信是指传输的信号是数字信号等。
(3) 按传输媒介和系统组成的特点分类
按传输媒介和系统组成的特点分类可以分为长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
(4) 按用途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民用通信、军事通信、气象通信、海洋通信、宇宙通信、应急通信等等。
2 发展流程总图
通信工程的发展流程总体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80年代的黎明期,90年代的成长期,21世纪前期的量变扩展期,21世纪中后期的质变扩展期。如图2所示:
图2通信工程的发展流程总图
3 发展流程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赫兹(Heinrich Hertz)所做的基础性实验,以及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所做的研究工作。移动通信的始祖马可尼首先证明了在海上轮船之间进行通信的可行性。自从1897年马可尼实验室证明了运动中无线通信的可应用性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移动通信的兴趣和追求。也正是20世纪20年代末,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提出了著名的采样定理,成为我们迈向数字化时代的金钥匙。
3.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Nordic移动电话(NMT)就是这样一种标准,应用于Nordic国家、东欧以及俄罗斯。其它还包括美国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英国的总访问通信系统(TACS)以及日本的JTAGS,西德的 C-Netz,法国的Radiocom 2000和意大利的RTMI。模拟蜂窝服务在许多地方正被逐步淘汰。
第一代移动通信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和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3.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模拟移动通信具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不能提供自动漫游;很难实现保密;通话质量一般;不能提供数据业务等。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引入数字无线电技术组成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提供无缝的国际漫游。当今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D-A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CDMA等,均仍然是窄带系统。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的GSM和CDMA为主,采用GSM GPRS、CDMA的IS-95B技术,数据提供能力可达115.2kbit/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采用增强型数据速率(EDGE)技术,速率可达384kbit/s。
3.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移动的多媒体业务。同时,由于各国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不统一,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比如,采用日本的PHS系统的手机用户,只有在日本国内使用,而中国GSM手机用户到美国旅行时,手机就无法使用了。
第三代移动通信,简单地说就是提供覆盖全球的宽带多媒体服务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是覆盖全球的多媒体移动通信。它的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可实现全球漫游,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有一个个人通信号码,带着手机,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们都可以找到你,而反过来,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内用户或他国用户通信,与在国内通信时毫无分别。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主要特点。这就是说,用第三代手机除了可以进行普通的寻呼和通话外,还可以上网读报纸,查信息、下载文件和图片;由于带宽的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还可以传输图象,提供可视电话业务。
3G业务可以分为基本业务和新兴业务。基本业务一般有短消息业务,WAP业务,多媒体消息业务,定位服务业务,OTA下载业务。短信业务是3G系统的业务平台提供的一种数据业务,它为移动终端提供收发一定大小的文本和数据的业务,并利用SMSC(短信业务中心)为短信提供“存储转发”的功能。WAP业务是移动数据业务和internet融合的基本业务,用户通过手机和其他无线终端的浏览器查看从服务器收到的信息,室移动终端持有者可以像internet用户一样,访问internet内容和其他数据服务。具体有可以分为PULL业务和PUSH业务两种类型。
4 安全机制
4.1 通信安全
通信安全不同于信息安全,它是建立在信号层面的安全,不涉及具体的数据信息内容。通信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为信息的正确,可靠传输提供了物理保障。安全通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保密性。
保密性是指确保数据处于私有和保密状态,并且不会被可能使用网络监控软件的窃听者查看到。通常借助加密来达到保密目的。
完整性。
安全的通信通道还必须能确保数据受到保护,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到意外或蓄意(恶意)的修改。完整性通常是通过使用“消息身份验证代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MAC) 实现的。
4.2 安全措施[3-4]
(1) 对于通过 Internet 和公司 Intranet 传递的数据来说,首先要确保通道的安全。
(2) 做好 Web 浏览器到 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到应用程序服务器以及应用程序服务器到数据库服务器等链接的安全要求。
(3)务必使安全通信提供保密性和完整性。它无法防止不可否认性(这需要客户端证书)。
(4) 正确选择加密。通道安全选项包括 SSL、IPSec 和 RPC 加密。例如,当您的应用程序使用 DCOM 与远程服务组件通信时,适合使用最后一个选项。
(5) 如果您使用 SSL 与 SQL Server 通信,应用程序应选择(基于每个连接)对连接加密。
(6) 使用IPSec 对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所有 IP 通信都进行加密。
(7) 正确合理选择传输协议、操作系统版本和网络注意事项(包括防火墙)。
(8) 在安全通信与性能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请选择适合您的应用程序要求的安全级别。
5 展望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通信从1G发展到2G,从2G发展到3G,已经经历了3代产品的发展。展望通信业的未来,我们期待着第4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4G的实现。
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 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着手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和产品。美国AT&T公司已经在实验室中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其目的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速率。相信不久的将来,通信行业不仅可以将上网速度提高到超过3G技术的50倍,而且届时人类将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
参考文献
[1] 孟维晓;贾世楼;;当代移动通信发展及在我国西部应用前景的综述[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酆广增;;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通信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探讨 作者:马巍 学术期刊 中国工程咨询CHINESE CONSULTING ENGINEERS 2008年第7期
论文摘要:移动通信提供的技术和产品从多维度上改变着公共管理模式,已悄然应用于公共管理的很多领域中,以领先技术及移动交互,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无时不能的应用方式对公共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不再是一种辅助的技术手段,而将成为一种必要的公共管理手段。从模式上对公共管理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移动通信技术对公共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促进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时代的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而传统的媒介存在覆盖范围窄,单向应用无法实现互动反馈等不足,很难适应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移动用户高速普及,其与各个领域的结合高速推进,这些已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在移动通信的世界里,每个客户都被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享有通信自由人的一切权利,都有权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各种管理动态,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完成与公共管理部门的交流。公共管理部门也能够从收集信息、制定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公开透明,有力推动了政务公开。尤其在工商、税务、教育、服务等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百姓关注的领域,都可以运用移动通信技术解决公共管理问题,这对于公共管理模式的改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影响不仅在于公共管理办事程序的简化,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实现信息的对称和共享,使公共部门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极大提高了政务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良性发展,使政务公开变为可能。
(二)推动公共管理流程再造
在新形势下,公共管理通过采取各种信息手段,实现了其管理环节的优化提升及流程的再造。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成为了链接公众与公共部门各个环节的纽带,这从移动网络技术在社区管理应用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社区综合电子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原来处理社区事务流程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仅缩短了解决投诉的时间,还为街道、公安派出所、城管执法分队提供了共同办公平台,多家部门通过城市综合电子管理指挥系统共同进行社会治安防控、城市管理好公共服务。这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引发的社区管理流程极具复制性,对整个地区、城市乃至社会的公共管理流程再造都将具有示范、启迪及借鉴作用。
(三)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
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以成倍的速度膨胀,信息量和决策量爆炸性的增加将增加决策的难度,正确的决策离不开信息的广泛搜集。尤其公共管理决策必须要建立在完善深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基础上,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但决策者无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中辨明民意源,无法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及各种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容易使公共决策信息不健全,准确度不高,决策过程缺乏监督,偏离了公共目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将信息收集扩展到每一个移动终端,它的“无缝隙”覆盖,使公共管理者与公众“零距离”接触,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其交互性特色使操作层与决策层直接沟通,使决策层做出的决策能够更高效更科学,使执行能更精确更到位。
(四)塑造全新的服务理念
公共管理是服务型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随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管理中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公共管理者已经逐渐意识到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其出发点、立足点与根本目的都是围绕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管理与服务的换位不是简单思想意识上的换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公共管理部门拿出实实在在的服务手段和措施。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公共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使用便捷的服务手段。目前如何围绕服务来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何为公众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地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既完善了公共管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对公共管理自身的服务理念提出了挑战。
二、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探究
(一)互动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它将积极促进公共管理、公共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未来的信息互动除了语音和图像,还有气味、温度、浓度等众多信息都可借此媒介进行传递,它使信息接受力和发出方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交流,使沟通无所不在。当有重大灾情、疫情时,通过移动终端的远程监控,可以让所有相关部门都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决策。通过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互动,公共决策能快速准确地制定、执行,使公众与公共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加便捷、普及。公共管理者通过移动通信终端从公众那里汲取大量信息,在互动过程中,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和决策盲目性,克服自身有限性。在博弈中公共管理者与公众形成公共决策的共同人士,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趋于一致,从而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二)参与模式
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同时,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对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质量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复杂化服务单靠原有公共管理部门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庞大复杂的管理任务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参与。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行政部门、非赢利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等都可成为公共管理主体,他们彼此合作,相互依存,共享公共权利,共管公共事务,使公共管理更加多元化。这些公共管理主体通过信息共享、交换资源,又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依赖,互惠合作的社会网络管理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个网络体系中,政府部门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换位,非政府部门实现了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三)移动政务模式
移动通信将带来政务模式的改变,继而实现其组织结构和组织间关系的变革。所谓移动政务模式就是使政务摆脱固定网络束缚,实现移动政务。人们用移动终端可随时查阅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相关行业领域的视频录像;轻松处理带有大量数据量附件的邮件;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可视语音导航信息,在突发事件时就近得到援助;在手机上召开视频会议,繁杂的公务都可在移动终端传递处理,形成移动办公模式,节省办公时间,提高办公效率,尤其是杜绝不必要的推诱扯皮现象。这种移动政务模式产生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重要变革。过去公共管理部门工作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将得到极大改进,由原来技术手段限制造成的信息传递扭曲、失实等现象将得到很大改变。信息传递中间环节渠道消失,组织结构扁平化,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共享范围扩大,移动通信将成为公共管理组织间协作管理的纽带,促进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重大变革。
三、进一步增强移动技术对公共管理模式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督,确保充分发挥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移动通信在服务于公共管理各领域的同时,其发展离不开在政府有效管制下创造的和谐发展环境,只有完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通信政府监管机构,才能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加强对通信业的统一管理,加大对移动通信业的支持,通过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维护移动通信网络的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安全性,提高移动通信技术的更快发展与更好应用。也只有完善了移动应急保障机制,才能提高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尤其是应急突发事件处理中的统筹调度和高效运用,发挥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中的保障作用,进而促进公共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二)重视移动通信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其在公共管理突发事件中的保障能力
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资源和活力,抗击非典、抵御冰雪灾害、实施地震大援救、奥运通信保障,使全社会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移动通信在公共管理,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进一步寻找移动通信技术与公共管理服务结合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采取积极措施,探化改革,推进合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移动通信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
一、高职院校通信技术技术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我院的通信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在学院和我系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设计,对专业技能的培养的教学力度大,关键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工作的能力)的培养还有差距。
2、人才需求调研不够全面,课程体系对岗位职业能力定位不够准确。
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能充分发掘通信技术专业的岗位特点,能力需求,尤其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应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的眼光分析专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3、教学内容与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脱节。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战略规划,4G、5G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通信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存在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课程相似度较高,体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特色不多。
4.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教师不足,近年来补充的新一批教学力量,还较为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无论是教改还是科研的成果都较少。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立足职业教育,搭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通信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通信行业访谈,校外实训基地走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解决通信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教学内容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等相关问题
2、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开展通信類人才需求调研,走访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调研通信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积极完成就业订单培养。
2)满足通信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①以通信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开设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通过就业分析将就业方向模块化:通信工程监理模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模块、光网络通信模块、移动互联网技术模块。
③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整合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综合布线”,整合课程“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优化”,整合课程“通信工程实务”、“通信工程概预算”,整合“光纤通信技术”、“光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
④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目标,将“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部分实践教学项目引入微课教学,便于学生反复学习,促进学习效果。
⑤组织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完成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以通信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践课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部分课程以及实习实训到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烽火3G软件有限公司、唐山启奥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去完成,进行课程置换,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⑦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促使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
三、结束语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并结合社会需求,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时代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树平.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李鑫.高职类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化变革.科技信息,2010(20).
[3]耿晶晶.3G移动通信技术与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2010(15).
备注
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1508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春义,男,辽宁省东港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