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人物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理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
基本物理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些普适常数,是人类在探索客观世界基本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提出和确定的基本物理常量。这些常数与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学理论的提出和科学试验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基本物理常数包括牛顿引力常数G、真空中的光速C、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e、电子静止质量Me、阿伏伽德罗常数Na等。
物理学中许多新领域的开辟以及重大物理理论的创立,往往与相关基本物理常数的发现或准确测定密切相关。基本物理常数描绘和反映了物理世界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它们为不同领域的区分提供了定量的标准。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及其精度的不断提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生动地反映了实验技术和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更新,现在,许多基本物理常数的精度已达10-6量级,有的甚至达到10-8~10-10量级。本文限于篇幅,仅以光速C和普朗克常数h为例来说明。
光速是光波的传播速度,原与声波、水波等的传播速度类似,并不具有任何“特殊的”的地位。但细分析起来,光速也似乎确有一些特殊之处。其一是光速的数值非常大,远非其他各种波动速度所能比拟;其二是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其他波动则离开了相应的弹性介质便不复存在,由此引来了关于以太(假想的弹性介质)的种种争论。
1865年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方程组,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推导出了电磁波的速度C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之比。1849年斐索用实验测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4858×108米/秒。分属光学和电磁学的不相及的两个传播速度C电磁波与C光波之间出乎意料的惊人相符,使麦克斯韦立即意识到光波就是电磁波。于是,以C为桥梁把以前认为彼此无关的光学与电磁学统一了起来。同时,由于电磁波传播依赖的是电磁场的内在联系,无需任何弹性介质,使得“以太”的存在和不存在没有什么差别,不需要强加在它身上种种性质。至此,光速C的地位陡然升高。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场运动变化的规律,统一了光学与电磁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但同时它也提出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麦克斯韦方程组只适用于某个特殊的惯性系还是适用于一切惯性系。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只适用于某个特殊的惯性系,则不仅违背相对性原理,且该惯性系就是牛顿的绝对空间,地球相对它运动将受到以太风的吹拂,然而试图探测其影响的Michelson-Mor1ey实验却得出了否定的结果。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适用于一切惯性系,则根据伽利略变换得出的经典速度合成规律,在不同惯性系中的光速应不同,甚至会出现违背因果关系的超光速现象,也难以解释。总之,对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伽利略变换和相对性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直至1905年Einstein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前提,并借助洛伦兹变换方程建立起狭义相对论之后,这一切矛盾和困惑才最终得以解决。
由此可见,真空中的光速C从光波的速度上升为一切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之后,又进一步成为一切实际物体和信号速度的上限,并且在任何惯性系中C的取值都相同。C作为基本物理常数,提供了不可逾越的速度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超距作用,成为相对论和新时空观的鲜明标志,同时又成为是否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的定量判断标准。
1900年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提出谐振子能量不连续的大胆假设。1905年Einstein为解释光电效应,把能量子假设推广到电磁波,提出“光量子”。1924年德布罗意通过粒子与波的对比,假设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设其动量为p,则其德布洛依波长由下式绝定:pλ=h,这里h是一常量,叫普朗克常数,h几乎处处出现,它宣告物理学新的研究领域——量子物理学诞生了。量子物理学的进展表明,普朗克常数h是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常数,凡是涉及量子效应的一切物理量都与它有关,h不仅必然成为微观粒子运动特征的定量标准,而且成为划分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定量界限(正如C是划分相对论与非相对论的定量界限一样)。如果物理体系具有作用量纲的物理量与h可相比拟,则该体系的行为必须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反之,如果物理体系具有作用量纲的物理量远大于h,则经典物理学的规律就在足够的精确度对该体系有效。普朗克常数h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地位,使之得以跻身基本物理常数之列。
普朗克常数h的一个意外而有趣的含义在于,它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宇宙存在形式的基本常数。宇宙中广泛存在着有形的物质与辐射,其间的能量交换(如物体发光或吸收光)遵从一条物理原理,即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如果不存在普朗克常数,即若h=0,则表明辐射与有形物质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任意进行。由于辐射的自由度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随着频率增高,辐射自由度在数量上是没有上限的。因此,辐射通过与有形物质的能量交换,将不断地从有形物质中吸取能量,最终导致有形物质的毁灭。于是,整个宇宙只剩下辐射,没有原子、分子,没有气体、液体、固体等,生命与人类当然无从谈及。幸而普朗克常数h不为零,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存在着ε=hv的能量台阶,波长越短频率越高的辐射其能量台阶越高,在与有形物质的能量交换中越不起作用,相应的辐射自由度冻结,从而使有形物质与幅射的能量交换受到限制,两者才能达到平衡,我们这个宇宙才能以当今丰富多采的形式存在下去。
下面介绍一下近代精确测量C和h的方法。
测量真空中光速的精确方法是,直接测量激光的频率ν和真空波长λ,由两者乘积得出真空光C。1972年,通过测量甲烷谱线的频率与真空波长,得出真空中光速为c=99792458±1.2米/秒。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新的米定义为:“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由于光速是定义,不确定度为零,从此不再需要任何测量,结束了300多年精密测量C的历史。
h首先由普朗克给出,普朗克利用黑体辐射位移定律中的Wien常数b与k(Boltzmann常数)、C、h的关系,由b、k、C算出h,用实验方法测定h则始于Millikan,他利用光电效应的实验得出h,近代精确测定h的方法是利用Josephson效应,这是超导体的一种量子效应。
1900年,Thomson在总结以往几百年的物理学时指出:“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似乎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就是当时无法解释的黑体辐射和Michel-son—MOrley实验,正是它们引起了物理学的深刻变革,导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与此同时出现了两个基本物理常数h和C。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美]威切曼著,复旦大学物理系译,《量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78年
内容提要:本文从物权本质出发探讨其相互关系,司法实务中民事权利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物权和其它民事权利之中如何确认其权利的效力,直接决定着权利主体的利益。
一、问题的由来
甲公司在某市以房地产公司的名义,开发建设了一幢商住楼,地下室和地上一楼为商业用房,第二层至第六层为住宅。地下室在设计时有两个安全出口(楼梯),分别设在东、西两头各一个出口,出口在一楼的商用房内,该出口在设计时与一楼的商用房没有进行隔离,是相通的。甲公司将整个地下室和一楼东侧的一半房屋卖给了乙某,并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书;甲公司将一楼靠西侧的一半房屋卖给了丙公司,并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书。丙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破产时丁公司购买了一楼靠西侧一半的房屋,丁公司没有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书。丁公司要求将该地下室的安全出口(楼梯)封堵,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使用面积。产生的问题:
(一)丁公司有没有权利封堵安全出口?
(二)丁公司请求权基础是什么?是债权?还是物权?
(三)安全出口的所有权应归谁所有?
二、物权优先效力的基本依据
笔者就当前的理论界对物权优先效力的争论和实务中急需解决民事权利之间的效力的现状发表意见,就教于前辈、同行。
物权的优先效力亦称物权的优先权。关于优先权的内容,在学理上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物权的优先效力仅限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1]。也有的学者则认为物权的优先效力仅限于物权之间的优先效力[2],在物权依当事人合意而设定、移转之法制,可适用先发生的权利优先于后发生的权利的原则,这时才有物权间的优先效力可言。但如果动产物权依交付而设定、移转,不动产物权依登记而设立、移转时,一物之上不容有同一内容的物权同时成立,故为物权成立与否之问题,而非效力优先之问题。他人因时效而取得所有权时,则原所有人之所有权因而消灭,更不发生先后问题,其非同一内容之物权,例如地上权与抵押权,或就一供役地成立观望、通行、引水等的同时行使之地役权,则彼此共存,亦不发生优先问题。惟抵押权因登记之先后而定其次序。然此为物权之次序,即为物权效力强弱之问题。又在直接占有间接占有之阶段,占有不因成立之时之先后,而异其效力。另外有的学者还认为同一标的物上有两个以上内容相同之物权的效力,属于物权的排他效力而非优先效力问题。但通常还是认为物权的优先效力对于先后发生的物权及物权与债权间都是存在的。在我国民法学界也有勇于批评新论迭出者。例如:有对物权优先效力予以批评者[3];有对物权优先效力的否定者[4]。
笔者认为:在我国物权是存在优先权的,其基本意义是指权利效力的强弱,即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或先于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
(一)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是指依物权效力的强弱,具有较强效力的物权排斥具有较弱效力的物权的存在,或先于具有较弱效力的物权得到实现。
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是以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物权效力的差异。从一般原则上讲,先成立的物权的效力要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即先成立的物权效力较强,后成立的物权效力较弱。例如甲先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乙设定了通行地役,又在该同一块供役地上为丙设定了汲水地役。因该汲水地役权的设立,丙亦得通行该供役地。但是,由于乙的通行地役权设定在先,具有强于丙的汲水地役权的效力,因而丙只有在不妨碍乙的通行地役权行使的情况下才可以利用供役地。物权相互间以成立时间之先后确定其效力的强弱,本质上是对现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权的保护。任何一种物权作为标的物的直接支配权,它确定了物权人依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对其标的物的支配范围,任何人都必须尊重物权人的该支配范围,不得侵入该支配范围干涉物权人的权利行使。这也包括在同一标的物上后成立的物权只有在不侵入、不干涉先成立的物权的支配范围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否则,时间在后的物权根本就不能成立。
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的表现,依不同种类的物权的排他性不同而异其效果,一般说来两个排他性极强的在性质上不能共存的物权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上,因而在有先设定的该种物权时,则后发生的物权当然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权的房屋上,他人不能同时设立所有权。如果他人依买卖、取得时效等法律事实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则必然导致原所有人的所有权消灭。如前述案例中的楼梯的所有权应归属于乙某,乙某通过买卖取得了整个地下室和一楼靠东侧一半的房屋的物权。
再如已经于一块土地上为他人设定地上权时,就不能再为他人设定一个永佃权。另外,如果物权的排他性表现为在性质上并非不能共存,则同一标的物上可以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样的物权。但成立在先的物权优先行使,即后发生的物权不得不让先发生的物权居于优先地位,并于不妨碍先发生的物权的范围内才得以成立。例如:同一供役地上有足够水源,供役地人先后为两个人设了汲水地役。如果以后发生水源不足的情况,则设定在先的地役权人优先享受其权利。只有在其行使权利后,设定在后的地役权人才可以享受其权利。再如:地上权人在自己的地上权上为人设定抵押权后又为人设定地上权的,则该次地上权在抵押权实行时可以请求将之除去。但于地上权设定次地上权后又为他人设定抵押权的,则该抵押权实行时不可以请求除去该次地上权。
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根据不同种类的物权的排他性不同并依物权成立之先后而确定其优先的效力,这是一般原则。但是这一原则的例外情况,就是限制物权的效力优先于所有权。限制物权是于特定方面支配标的物的物权。除了在一些极特别的情形(所有人地上权、抵押权)外,限制物权都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设定的权利。所以在同一标的物上,限制物权成立于所有权之后。但是,限制物权是根据所有权人的意志设定的所有权上的负担,起着限制所有权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权有较所有权为优的效力。[5]
(二)物权对债权的优先效力
物权与债权在因同一标的物而有关联时,不论各自的种类为何,也不问各自成立的时间的先后,物权均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权的优先性。例如:甲某先出售某屋与乙某,再出售该屋与丙某,并办理登记与丙某,由丙某取得其所有权时,乙某不能以其债权发生在前而主张丙某不能取得该屋所有权。
2、用益物权的优先性。甲借某地给乙无偿使用(使用借贷)。其后甲将该地所有权让与丙(如:我国现在集体所有土地让与国家所有的情况时有发生,即现有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只能向国有土地所有权转移。但是现实生活中,变相的买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情况是存在的,如: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买卖,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是房屋的买卖,形式上是“房屋”买卖,其实买房人往往看重的是“宅基地”。我们正在制订物权法和民法典,应该解决极其稀缺的土地资源问题,能否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实现私有化,能否借鉴1950年的法关于农村土地归农民所有的作法。这样一个最大的好处是:物尽其用,不会导致对土地的掠夺性的开采,避免土地的贫脊和沙化),丙得对乙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在甲将该地设定地上权与丙的情况下,丙亦得向乙请求返还。
3、担保物权的优先性。担保物权不论其发生先后,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应优先于债权受清偿。[6]
对于上述物权对债权的优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设有保护承租人的特别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学术上称租赁权的物权化。
三、物权的优先效力在物权法中的地位
物权法是财产法的两大骨干之一,物权的目的在于界定财货归属秩序,即由财货归属秩序的确定而达到提高使用效率以满足人们物质所需的目的。物权法具有如此大的作用,物权的优先效力在物权中又占有什么位置呢?
有的学者认为物权的优先效力是物权的效力的一个方面,在论述物权的优先效力时,放在了物权的效力一节之中一个问题,物权因法律赋予直接支配排他性而产生不同的效力,其为个别物权所特有的。关于其共同效力,分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及物上请求权[7]。有的学者认为应归到物权法结构原则:物权法的结构原则对物权法的体系结构起着支柱性的作用。物权法配置何种结构原则直接决定着物权法体系结构的态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将制定的物权法应选取怎样的结构原则呢?因物权具有绝对性,故应以物权的绝对性为结构原则,具体表现为物权法定主义、一物一权主义、物权的优先效力原则、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但我国物权法应排斥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原则[8]。有的学者认为应归到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贯穿在整个物权法制度和规范之中,体现物权立法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制定物权法,首先需要确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为物权立法确定目标和基本内容。王利明教授认为,我国制定物权法应当坚持物权法定、一物一权、公示和公信、效率原则。王利明教授论述的一物一权是:
(一)一个物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物;
(二)一个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
(三)同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数个互相并不矛盾的物权,但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两个所有权或成立两个在内容上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物权。解决物权冲突的原则是:第一,如果同一种类型的物权彼此之间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应当按照先来后到规则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第二,对一些特殊的物权冲突,法律上设定了解决物权冲突的规则,如:法定物权要优先于意定物权的规则。第三,如果不同类型的物权彼此之间发生了冲突和矛盾,是否应当按照先来后到的规则解决?先来后到的规则主要适用于同一种类的物权,而不同类型的物权相互之间因其性质不同,一般不能通过这一规则来解决。但在发生这些冲突以后,首先需要在法律上确定一些特殊的规则加以解决。民法可以规定他物权与所有权发生冲突时,适用“定限物权优先于所有权”的规则[9]。
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物权优先效力应在物权法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如何体现物权优先效力,在理论界还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实务中随着在城市私有房屋普遍化后,有关房屋的物权、债权的纠纷越来越多。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好物权法中的物权的概念及物权的基本原则,因为原则是一部法的灵魂。
(1)加强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员工入口管理规定,加强对各类用工总量的管控以及对成建制转入单位员工基本信息的审核,从严控制新增人员,保证新增人员质量。(2)创新农电用工管理模式。实行农电业务委托模式改革,推进农电用工方式转换,建立统一规范的农电用工管理体系,实现农电用工的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管理。(3)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依法规范劳务派遣机构,加强劳务派遣用工计划管理,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总量,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岗位范围,有效解决混岗矛盾,防范用工风险。(4)稳妥推进主业岗位业务委托。在保证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稳妥推进业务外委工作,逐步实现主业劳务派遣用工向业务委托方式转变,促进用工效率持续提升。(5)构建内部人才交流平台。初步形成人才市场体系,做好主多分开回归人员的安置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维护职工队伍稳定。(6)加强员工关系管理。开展员工敬业度调查,制定员工关系改善计划,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提升员工整体认同度,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合同的各项管理及履行情况的考核监督,促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薪酬策略
(1)加强收入分配规范管理。完善供电企业系统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及企业负责人年薪制办法,规范员工福利保障管理,加强对各单位收入分配的监督考核,规范收入项目、来源和分配秩序。(2)稳步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规范统一供电企业系统基本工资制度、统一工资结构、统一薪酬标准,完善与绩效考核、岗位职责、素质能力等紧密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3)理顺供电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绩效贡献优先等原则,分配中注重向高端人才和关键岗位、生产一线、艰苦地区单位员工的合理倾斜,落实工资总额与工资水平“双控”政策和措施。(4)深入推进量化考核。优化绩效管理和指标体系,创新考核方法,系统应用目标管理,全面普及PDCA(闭环管理)工作方法,构建不同业务类型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地域条件的差异化绩效考核模式。深化绩效经理人制度,加强业绩考核过程监控,建立弱项指标预警机制,提高业绩考核的针对性和导向性。(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绩效考核。根据人力资源各项业务分工,细化工作目标、量化工作任务,建立完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规范,评选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开展。
三、人才培养策略
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要获得一定发展路径和发展前景,必然要对人才加以重视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1)完善供电企业的人才结构。供电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充分努力,因此要针对上文中出现的问题对供电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实现供电企业的人才能力得以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晰,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一定的飞跃。可以说,科学的开发人力资源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是一种致命性的影响,要在人才的专业技能、文化程度、时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挖掘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供电企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2)构建供电企业学习管理体系。以管理培训中心和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打造供电企业自己的大学,持续优化提升培训管理体系和培训资源体系,建立覆盖员工全职业生涯周期的终身学习培训机制,实现企业激励培训与员工自主学习的融合。(3)大力推进全员培训。加快推进各专业优秀管理、优秀技术、优秀技能人才和特高压、智能电网、应急救援等关键紧缺人才培养。实行全员考试,促进员工队伍提升转型。分层分级实施各专业体系培训,促进员工熟悉业务流程,掌握相关标准制度,具备相应专业技能。(4)实施全员职业生涯管理。优化职业生涯细分通道、通道标准和路径,完善职业生涯与绩效、薪酬、岗位、培训对接的配套管理政策,实施全员职业生涯管理,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促进员工立足岗位成才。(5)完善供电企业培训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积极拓展网络学院功能并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加快各专业电子培训课件开发,完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内训师队伍,开展校企战略合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6)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考评体系。企业的人员素质或者能力不足,就要进行充分的培训,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发现要有一定的制度对这种能力进行支撑,这就是人才的考评体系。可以说现在的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考评体系,供电企业的人才考评体系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建立起来,对供电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以及改善机构臃肿现状做出一定的贡献。主要要完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力资源专业队伍建设规划,构建分类分层次分梯队人力资源专业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集中内训和调考,不断调整完善人力资源队伍结构,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的履职能力和工作作风,努力打造专家型管理型专业队伍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一强三优”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控股(代管)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规范组织机构设置。建立与供电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相适应的规范、高效的组织机构运转体系。(2)建立健全业绩考核机制。建立基于量化考核的业绩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3)加快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落实控股县电力供电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快速提升控股县电力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策略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充分倡导尊重人格,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人体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患者不但需要获得满意的诊疗,而且还有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选择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1]。而人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这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病人的需求
1.1病人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虑恐惧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孤独心理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满足病人的需求
2.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确立服务质量标准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个性化每个人不仅存在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要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并逐步培养、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获得良好治疗的同时,运用相关健康和卫生知识去更好地维护健康。
3.7服务方法多样化、服务内容层次化一是开展全程服务,将服务过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二是坚持服务内容层次化,能够对有着不同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三是推行非专业服务后勤化、市场化,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服务;四是努力使服务质量最优化,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提高,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推进服务方式亲情化,对病员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六是坚持服务过程公开化,强化服务的监督作用,增强服务内容的透明度。
4评价
医院通过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二是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有利于人性、爱心、亲情的体现,有利于弘扬社会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四是使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强化了护士的人文观念,提高了护士的思想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关键词:医院;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是新型医学模式的核心,人性化服务不仅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服务规范。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服务是医院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医院形象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医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拓展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我院为创精品医院服务品牌,积极进行新的服务模式的探索。
如开展“5S”护理服务、主动服务到星级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就医环境,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氛围,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人性化服务的含义
人性化服务,即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举措,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让患者感到人文关怀。医疗服务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院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视患者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不断满足患者个性化需要,才能体现出崇高的价值目标。人性化服务要求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体现人性尊重和人文关爱。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见“病”,更要见“人”,它要求医务人员在思想理念上倡导人文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践行,将人性化服务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然而要真正实现人性化服务,还需要全体医务人员改变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致力于人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所谓服务理念,是指人们从事服务活动的主导思想意识,在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在长期的服务活动中逐渐形成。
二、人性化服务的必要性
2.1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的基本趋势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医院服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开展人性化服务是国际化医疗服务发展新潮流,它为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医院要倡导人本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这是现代医院在21世纪的一个发展方向。
2.2人性化服务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医院面对不同的患者及不同的健康需求,引导的服务方式也不同,如对住院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健康需求者进行启发性引导,对常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者进行追踪引导,对社会群体进行普及引导,对随意型的社会人群进行定向引导,对超前型的社会人群进行重点引导。人性化服务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扩大知识面和服务技能,以适应不同层次社会人群的需求,注重不同人群的差异性、层次性,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给患者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人性化服务是一种用亲情和爱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多样化满意服务。为患者营造人文服务氛围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2.3人性化服务是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内在潜力,时刻为患者着想,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使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得以完成。亚伯拉罕马斯洛这位人道主义心理学家,从理论上提出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相信自我实现是人类生存的最高需要。医院管理者应该注意对医务人员的人性化管理,满足医务人员的心理需要,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管理者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把每一个医务人员分派到最适合的岗位,从而使医务人员怀着一种满意或者满足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当医务人员真切地感受到管理者对他们的尊重、关怀、赏识、认可性,才能极大地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以积极、健康的情绪投入工作,对患者的服务才会生动而赋予激情。
三、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措施
3.1改变职业形象,规范人性化服务语言职业形象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交相辉映的整体美。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端庄的仪表和优美的体态、和蔼的态度和动听的语言,以上三点是构成职业形象美的基本要素。根据医院的特点,我院统一组织进行礼仪示范培训,规范文明用语。要求医务人员在沟通过程中使用礼貌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安慰性语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及家属来询问病情时应该主动迎接,实施微笑服务,充分发挥第一感觉的作用。以规范的礼仪、优雅的姿态、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语言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塑造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3.2注重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服务行为在深化星级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使人性化服务呈时续改进的态势发展。推行站式服务、首接负责制,患者最先问到谁,就由谁负责解决提出的问题或困难,主动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给予全程关怀即实行热心接、细心问、耐心讲、主动帮、精心做、亲切送“18”字规范服务行为。
3.3满足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服务环境
3.3.1积极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就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造人性化的环境问题开始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性化环境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针对医院的情况,加强对病区硬环境的管理及整改,保持门窗、台面及各类物品的清洁、美观。在病房内设置温馨话语、优美图画,在重大节日按传统方式装饰环境,如:春节时挂灯笼、中国结等,把病房布置的温馨、充满节日气氛,让患者的紧张心理得以缓解。
3.3.2及时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要人性化服务不只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技术上的服务,而是要充分考虑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感受,提供细致入微地个性化、人性化护理,考虑患者人性中的需要,考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上、家庭中或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应体现在医护活动的过程之中,让患者体会到人性化的关怀。如:在患者生日、节日或逢凶化吉时,要慰问、鼓励和祝贺患者,给他们送上一份贺卡、一份礼品,同他们共享康复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在患者做检查、治疗和护理时要格外关心他们的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与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有精神依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其感到受尊重和被重视。
3.3.3情感关怀满足患者的精神需要医院提供人性化服务并不要求很多的资金投入,关键是要解决意识上的问题。“良言一句三冬暖”,人在患病后情感比较脆弱,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关怀。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国际相比缺乏人文精神。我们在为患者解除疾病的同时,忽略或淡化了人性化服务,或者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几十年一贯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上用品、白色的服饰,没有认真思考和实践关于服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为患者多提供一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如提供多色彩的服饰。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使患者的精神得到关爱、抚慰及心灵满足,用我们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去取信于患者。因为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比正常人的心理和感情更加脆弱,需要有比正常人更多的关怀。人性化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所以医护人员要积极想患者所想,做到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同时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医疗安全。鼓励和倡导团队协作精神,弥补和防范医疗缺陷,及时解决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并保证患者的安全。
3.4不断开拓创新,营造人性化服务流程
3.4.1优化服务内涵,加强医患沟通医患间的沟通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医患沟通对诊疗工作及医患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围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增加沟通渠道,加强医患沟通。患者入院时介绍床位医生及责任护士、宣教医院规章制度、相关疾病知识及具体病情等;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针对性讲解相关知识,每周六下午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疾病常识、新生儿预防接种;制作患者住院手册,介绍相关疾病常识;设立家属接待室,方便患者及家属咨询相关信息,给患者及家属一种温馨感觉;开设母婴同室,满足家属亲情需求;设立主任接待日,方便咨询各类问题;医院开设24h电话咨询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开设“袋鼠妈妈俱乐部”,满足亲情需要等沟通渠道。
3.4.2创新服务流程,开展主动服务医院为方便患者就医,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如一站式服务台方便患者;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立触摸式显示屏,方便患者了解医院相关信息;急诊抢救患者的绿色通道;挂号、影像、检验等门诊窗口预约;无假日医院、专家全天门诊;门诊患者报告单集中发放,使患者的多项检查能够在一站式服务台取到结果;住院患者陪同检查;住院一日费用清单发放到患者床头;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详细讲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复检时间,并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定期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对其用药及康复治疗等进行指导;医院服务延伸至社会,每年医院都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请名医、专家为社区居民开设健康教育讲座,为患者和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知识等主动服务项目。
3.5建立共同愿景,塑造人性化服务品牌共同愿景是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是全体医务人员努力、进步的目标。医疗行业是特殊的服务行业,优秀的服务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创建现代化精品医院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建立的愿景,有了共同目标就会变成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的自觉行动,就能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目前医院在创建第二轮三甲医院的同时,推出了创建精品医院的服务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的人性化服务新举措。
四、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效果
4.1服务理念的转变使服务水平提升医务人员是人类健康的教育者,是人类身体照顾的提供者和监督者。在塑造医院服务品牌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从服务理念上逐步渗透、达成共识,提高了主动参与意识。“亲切、亲近、方便、放心”,使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自觉地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医院在公众中树立技术上精益求精、服务上至善至美、信用上真诚可靠的形象。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钻研专科知识,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开展新技术及科研等,多方位的学习活动使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4.2服务环节的规范使管理机制创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通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设立标准量化的考评系统,用制度对服务内容加以固化。人性化服务不仅是一项职责,更是一种义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见“病”,更要见“人”。医疗服务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才能体现出崇高的价值目标。人性化服务制度不仅规定医务人员对患者在语言、态度、行为上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爱和精神享受。因此,人性化服务制度不仅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服务规范。它要求医务人员在思想理念上不断提升,日常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将人性化服务渗透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在服务态度上、服务流程上的给予,人性化服务的根本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因此,医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4.3服务品牌的创建展现出服务特色人性化服务是一种事先的精心安排,体现出一种主动。主动服务,能将人性化服务理念落实于平时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比如医院为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减少视觉上的单调,变单一的白色服装改为温馨的蓝色、粉红,住院白色被服改为家庭化被服;调整建筑布局,变嘈杂为宁静,配以优雅的背景音乐;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使纷繁复杂的就诊手续为简单、易行等。品牌的塑造能提高医疗队伍的品牌意识和展示医院的风采,对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对外宣传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医院开展的主动服务比赛中,各科室涌现出一批如:产科的舒适病房、妇科的馨心家园、新生儿科的温馨港湾、临产室的生命剪彩等特色服务品牌,在此基础上,医院将全力塑造精品医院的服务形象。
4.4服务满意度的提升使医院获双赢医院每月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科室,要求科室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以及下个月看效果。由于开展人性化服务,注重个性化服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从方便患者考虑,随时为患者提供细致、周到服务,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全年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患者收治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增长,增强了我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医院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用户服务满意明星单位”等一系列荣誉。
五、实施人性化服务的结论
实践告诉我们,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服务理念,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将必须达到的精神境界。开展人性化服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还体现了一个医院的运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医院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高低,人性化服务的状况,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多方位优质服务,切实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才能为医院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力,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郭燕红.护理工作应当突出以人为本.护理管理杂志,2004,4(5):1-2.
2杨玉平,刘力松.实施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管理杂志,2008,6(8):44-45.
3史瑞芬.市场经济中护理服务文化.南方护理学报,2004,11(3):1-3.
4傅夏仙.管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9.
5吕P,袁玮.护理美学.杭州: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出版,2004:138-139.
6周钧,杨睿.浅谈人性化医院环境的创造.生态经济,2005,2:98.
7侯丹,孙雪蕾,刘晓平.中国维和护士的护理实践及体会.护理杂志,2004,21(8):96-97.
8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