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万物皆备于我

针对性教学——有效课堂的灵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角色体验 揣摩词句——《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鸟的愉悦——《鸟的天堂》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善于和智者对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评析

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野性美在这里绽放——《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

把握分数的本质——《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改造学习方式 享受课堂生活——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揭示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表面积最小的拼法》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实用性——《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感谈英语备课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语故事情境教学例谈

“扩展阅读”理念下语篇教学——冀教版《学英语》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学设计

故事课教学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学设计

小学校园里的“百家讲坛”

田园藏山水

实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经验管窥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是训练海豚,还是训练猴子

让学语文和教语文都美好起来——沧州市“享受语文——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沧州语文人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书香漫步 梦想飞扬——石家庄市红星小学阅读特色纪实

为雏鹰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庄市红鹰小学航模活动侧记

老师,你是一树繁花

以教材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顺藤才能摸到“瓜”

创设彰显理性光彩的数学情境

给数学学习插上“魔力”的翅膀

让学生在追问中从感性走向理性

让要求变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点——《山雨》教学设计

让美涤荡心灵——《索溪峪的“野”》教学预案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亲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尝劳动的快乐——《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浅议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创新学习策略的实施要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以兴趣带动语文教学

让学生快乐识字

兴学风 促发展——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教研专访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烂漫——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教研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共进发展

赏一路风景,绘一幅蓝图——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授课观感

语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读”研究(4)

耕耘备课,收获高效课堂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程;潜能;创造力;特色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的生本课堂”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优化学习品质,促进自身多元发展,享受平等教育的需求的教育,这恰与我国目前所倡导的教育主张完全契合,也是解决当今学生厌学、辍学现象的良策。 

一、基于课程与教学再造的生本课堂要改变什么 

(一)教学设计从为教师“好教”转变为为学生“好学” 

生本课堂教学是围绕前置性小研究进行的,而前置性小研究设计的问题及活动是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要起到“培育新知识之根”的作用。同时,其设计要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例如我校孟老师的一节关于“打折”问题的前置小研究,她只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你知道销售问题中相关的词语吗?你能给大家解释吗?活动二,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活动三,请你设计一个销售问题考考大家。问题抛出后,学生呈现出:一是积极参与,所有的学生都能举出例子与他人交流;二是积极思维,在别人举出例子的同时都能认真倾听,辩证分析,积极思考和大胆质疑;三是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还知识之根。这三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学生梳理出有关销售问题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在解决“打折”的相关综合问题中做到了轻松自如。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如果使用导学案,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解决十个甚至二十几个问题,而前置性小研究只能解决几个问题甚至不超过三个问题。殊不知,在这三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展现出的新问题、新生成是无限的,而这些新问题、新生成恰是学生需要解决的,且随时出现的新生成和形成的思维碰撞,正是教育所要追求的,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更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高效课堂。 

(二)课堂实施从“教”转变为“学”,再把“学”转变为“玩” 

传统课堂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课题导入到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结束,教师几乎控制着课堂的一切;而在生本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关系,组内、组间以及师生之间都会产生多项互动的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教和学的关系,打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老农和小苗”的关系,而不是“工匠和产品”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小苗是有生命的,老农只是帮助小苗在长,知识、能力、兴趣、素养全都是它成长的内容和表现,而且花开有季,它一定能长,能充盈在允许它生长的全部空间,最后结出丰花硕果。这里我们所说的“玩”就像小苗需要根一样,需要时间和空间,依靠人的学习天性、潜能和本能寻找根基——促使人智慧成长的“慧根”。 

我校生本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是充满创造的课堂。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只要给学生设置两个“含蓄”的问题:你们此前学过的最贴近的知识是什么?学生就会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果你遇到了陌生的东西,你又会怎么想?学生会说寻找熟悉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就是这堂课全部的根基。在这里,第一个问题是新知识之根,第二个问题是人性之根。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生本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语文分析、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而是进行大量丰富的语文实践。例如,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教师不再是引领学生研究写作方法、文章结构、文章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而是要学生弄懂这篇课文的全部字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藤野先生的故事;我们为什么学习《藤野先生》——是要知道藤野先生的故事。他告诉了,我们知道了,就“两清”了。腾出的更多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如阅读、思考、表达等,学生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本身,想的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的提炼,直接源于人的心灵和生活,语言的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此得到解决。 

(三)教学评价的视角从“以教论教”到“以学论教” 

教师在观摩生本课堂时,不再是关注教师的“教”,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观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以及能否积极互助学习等。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发言、质疑、讨论等通过学生、小组、师生之间的激励性评价,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提升小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发展的目的。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冲击,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和课堂,了解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及知识储备。 

二、基于课程与教学再造的生本课堂是怎么改变的 

(一)行动思路上,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我校的生本课堂教学行动思路是先由一个年级的数语外3个学科,12名教师先行,然后由点带面逐渐推广到3个年级所有学科的全体教师。在课改的推进中,坚持生本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校本研究相结合,寻求滚雪球式、螺旋式发展。 

(二)课堂流程上,呈现“三课型、三环节、二提升” 

“三课型”是指生本课堂的三种类型课:探究新知课、梳理巩固课、评研提升课;“三环节”是指三种课型中基本环节:活动悟新知、互动达生成、测评强巩固;“二提升”是指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师的两种做法即点拨引提升、评价促提升。 

(三)课堂实施上,围绕专题探究进行 

1.前置性小研究的设计设计原则:基于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科特点,本着“简单、根本、开放”“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语文课抓阅读推进,注重阅读思考表达,由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数学课抓根本,由输入转向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通过讲题、编题、解题等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智慧;外语课抓活动的形成,注重语境创设和语言实践。 

难度要求:由浅入深,从基础性内容到发展性内容,一堂课的挑战性问题不宜太多,一般3个以内为宜。 

实施策略:在课前进行预学,课上首先小组内讨论预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中未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帮助,采取“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教学策略。另外,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适时进行调控。 

2.小组合作与展示交流 

以4-5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分别担任小组长、发言代表、记分员等角色,每学科根据学生程度编号交流评价,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程度好的学生加分少,程度差的学生加分多;另一种是将任务分解,每个学生完成一部分互助学习,整体加分,有利于带动后进生共同提高。 

3.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生本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重点培养师生的良好习惯:学生要成为安静耐心的倾听者,包容谦和的微笑者,文明用语的支持者,自己音量的控制者;教师要做到重姿态,善倾听,不指责,善引导,乐表扬。 

三、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生本课堂改得怎么样 

(一)具有生命力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本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展示、敢于质疑、自信大方、思维敏捷,形成了积极、主动、热烈、高能、高效的学习氛围。小组的互助学习,不仅实现了好带差、强带弱,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品质素养,增加了后进生的学习自信,提高了学习成绩。我校课改前的课堂,最多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听课,能听懂的寥寥无几;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溜号、搞小动作;其余的学生睡大觉。而现在则不同,很少有学生不学习,即使成绩差、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争着抢着到黑板前展示,大胆发言,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 

(二)教学行为的改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生本课堂彻底颠覆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纤夫”变为“牧者”。五年中,参与课改的教师不断学习、培训、研究、实践、反思,如此循环往复,每个教师都历经了听他人课、评他人课的学习过程,接受了被听课、被评课的成长锻炼,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有蜕变的痛苦,但化茧成蝶的喜悦让每个教师兴奋不已。每每谈起自己的学生,教师没有了以往的责备和恨铁不成钢的抱怨,更多的是喜出望外和赞扬,有时甚至会流出激动的热泪。五年来,我校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赛课、研讨课、送课活动90余人次,其中,有3名教师受全国生本教育中心邀请到延吉送课并指导,3名教师在全国生本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还有10人获得省级奖励,28人获得市级奖励,51人获得区级奖励。 

(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了学校特色 

我们课改的初衷,起初只是想撷一朵小花,可生本却给我们送来了整个春天。生本教育的五年,我校从一个薄弱、落后的学校成为爱辉区课改学习的标杆学校。学校的课改成果荣获了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黑河市中小学中唯一的获得者。近3年,数学、外语、语文3大主科中考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三率逐年提升,破解了我校多年的薄弱学科困境。2013年我校俄语有8人得满分,2014年我校数学有1人得满分,2015年学校有45人考入重点高中,录取率居全市最高,俄语全市最高分5人,我校占3人。近几年来,自愿到我校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保学率逐年上升,生源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学校先后获得很多殊荣,尤其是爱辉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校长论坛暨“创品牌学校,办特色教育”现场会在我校的召开,使我校的生本教育工作得到更多领导的肯定和赞赏,激励了我校全体教师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改革、打造生本教学特色的斗志。 

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还在路上,我们将不断提高课程与教学再造的生本课堂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并期望通过生本课堂转型,让课堂充溢着活力和创造力,让教师心怀责任,让学生铭记感恩,共享教育的幸福! 

参考文献: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裁剪文本的过程中体现创新能力

华美的布料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裁剪、缝合,才能变为成衣,最终实现其价值。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文本就是布料,问题就是剪刀,裁剪文本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分析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目的就在于针对教学目标,对文本的大量内容进行筛选、排序,以便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我认为,问题就是向导,它可以指引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逐步深入。因此,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创造。

如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一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中描写百合花开放过程的句子有哪些?(旨在解决“写了什么”)2.从“一株小小的百合”,到成为远近闻名的“百合谷地”,百合花的生长过程,可以说创造了奇迹。那么你认为,百合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旨在解决“怎么写的”)3.她们谨记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旨在解决“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文章内容清晰明了。

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个体——整体——个体”的提问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对文章的部分字句有初步的认识,再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他们体会文本部分语句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如讲授的《老山界》一文,可以由标题入手设计简单的问题:“老山界是什么”“老山界有什么特征”;继而使学生认识到“翻越老山界很困难”;再提出——即使翻越老山界很困难,但战士最终还是成功了,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靠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文章的中心是体现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那文中对瑶民母女的记叙部分有什么作用?并引导他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瑶民母女不正是穷苦劳动人民的代表吗?瑶民母女为战士煮粥吃,不是在以实际行动表示对革命军队的支持吗?战士之所以能克服路上的艰难险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步步走向胜利,不正是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吗?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大大加深了。

二、在强化重点的手段中体现创新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对文本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很少有回顾和强化的过程。其实,对文章重要内容进行适当的回顾和强化,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如讲授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时,我在完成了对“究竟是什么使作者感到魂牵梦绕”这一重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作业设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站在作者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喜欢老北京的小胡同,喜欢……,还喜欢……”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去理解文章的精华,体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适用于传统的记叙性散文,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也屡试不爽。如白冰的诗歌《写给云》的结尾说:“让我也变成一朵自由幸福的云吧!”我在教学设计中,先是抓住了“自由”一词进行理解——随意变大小、变形状、变形态,这就是自由。然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你看来,什么才是幸福?于是,有的学生说“让思维的翅膀高高飞翔在蓝天上是幸福”,有的学生说“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是幸福”,还有的学生说“化作雨雪,滋润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是幸福”等等,这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纵横延伸的技能中体现创新能力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工具,适当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甚至延伸到其他学科,必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特级教师张大文先生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曾创造性地把鲁迅先生的经历放置于清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中,以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来映衬个人的经历,从而加深对“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这样”的深度理解。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时,他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话题,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现实的思索中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无独有偶,在《破阵子》一文的教学中,一位中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可怜白发生”的理解时,也将其植入当时的历史中,将词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变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清晰可见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下大海里那叶漂泊的小舟的命运。同时,为了加深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特设计了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辛弃疾说:可怜白发生!我说:可敬的辛弃疾,你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你生命的高度!你说:可(憎、悲、怜、气、贵、恨、喜…… )(请用“可”字开头,用一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多元化的答案看似纷乱,实际目标明确,指向清晰,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了一体,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的深厚功底和创造才能。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外积累兴趣激发广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30

厚积而薄发,功夫在课外。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课外知识的积累,广度的阅读和兴趣的激发。在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主流的教育理念之时,面对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迫切要求,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到如何提高课堂实效这个问题。

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隐性因素――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习惯、听讲习惯、课后作业习惯),另一类是显性因素――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师素质、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选择、组织教学)。举例来说,在进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学生由于不了解清末民初“清国留学生”的特殊状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文中“标致”一词的反语效果,也无法体会鲁迅对他们的嘲讽中包含的愤怒,因此学生不仅没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甚至出现了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课堂实效性中的隐性因素,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组织教学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还达不到教学设计所需要的高度时,当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与应有的水准相差甚远时,教师应该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抓手让他们更加顺利地实现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阅读习惯,让学生摆脱单纯做阅读题的功利主义的做法,了解“文史不分家”和文本阅读中“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进而能进行自主广泛的阅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个长远的发展,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

一、成语接力

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尝试给学生讲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并告知学生这个成语的出处,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成语讲一个故事,再挑选一个有历史典故的成语讲出它的出处,并把这个成语推荐给下一个学生,依此类推。

正是由于在选择成语时,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或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在查找典故,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大大激发了对于成词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因为采用演讲的方式,表现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荣辱感和责任感,他们会自动自发地精心准备以表现最优秀的自己。

二、专题讲座

成语接力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主动检索资料的兴趣,可是学生的视野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影响到他们对资料的筛选。因此,在学生已经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

一方面,笔者提供专题,比如“古代文化常识”“现代礼仪”“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让学生在这些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兴趣浓厚的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外资料的检索、筛选、分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专题,学生出题教师找。如此双管齐下,既为那些不知道该阅读哪些书籍或者不知道自己对哪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带来提示,也为那些对某方面有兴趣却没有获取途径的学生提供一种方便。

三、师生读书会

演讲激发了学生寻找资料的兴趣,讲座提供了学生寻找资料的方向,而师生读书会可以引导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笔者在课堂上定期举行师生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笔者会介绍自己近期读书的情况,以及对其中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还会选择其中的一本推荐给学生阅读;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模仿笔者的方式,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如此双管齐下,这种方式给懒得阅读的学生一种潜在的压力,给不知做何阅读的学生一种选择。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导入;导入艺术;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尚不成熟,注意力极易被其它无关紧要的事物吸引,因此,做好课前的准备及课程导入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及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采用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这些都可以在引入阶段来进行。

一、初中语文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分析

课程导入是指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所使用的技巧及方法,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导入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反之,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课程导入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参与、去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中,板书导入、直接讲解等形式会使得学生非常的被动,无法吸引学生自发去参与语文教学。其次,重视氛围的营造。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有利。

二、初中语文课程导入的方法及艺术

1、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2、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3、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4、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5、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总结:课程导入艺术的有效运用关系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不同主题的教学背景下,课程导入艺术的选择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W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灵活的运用语言艺术、体态语言意识及教学方法,从多角度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的了解并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语文教学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保障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农村新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福建林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农林大学

果农之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