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衍生品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动漫产业;动漫周边产品设计;产业链衍生环节;动漫形象
一、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动画制作历史悠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风靡一时,我国动漫受众多为孩子,而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动漫早已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动漫是一个产业的时候,欧、美、日、韩的动漫已经大规模地进到我们的市场当中。所以当我们的动漫行业开始起步的时候,既有借鉴又有压力。
(一)国内和国外动漫产业差距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在业内人士交流过程中,谈到国内和国际先进国家差距问题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不缺资源,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但缺原创,缺产业,缺产业链,缺品牌,缺精品,缺大师。一些业内人士更多的体会是,搞动漫游戏产业一定要追求原创,一定要追求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定位。我国和动漫国际大国,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相比,我们的产品品质不高,产品不够丰富,产生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还不多。特别是我们的产业效益不高,产业链比较短。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动漫市场的直接消费群体约有5亿人之多,蕴含极大的潜力。但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盗版、原创培育机制不全、评价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国内原创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
动漫产品其实可以涵盖包括漫画、动画、游戏及其他衍生产品,这些衍生品之间能够实现互为转化,形成上下衔接的多元化产品。也就是说,原创动漫作品的跨界开发,可以衍生出数额巨大的消费点。比如美国一部投资4500万美元的《狮子王》,其衍生产品收入就高达 20 亿美元。但我国目前大多数动漫制作商和生产商一般只是靠发行来赚钱,动漫作品的盈利空间极为有限。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香港“红筹之父”梁伯韬旗下意马国际以8亿多港元收购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衍生品版权管理方动漫火车集团,成为香港公司对内地动漫企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并购交易。巴啦啦小魔仙,洛克王国等衍生产品也都在积极发展中。2012年中,腾讯游戏又基于旗下泛娱乐实体平台——腾讯动漫发行平台,与集英社和万代游戏达成战略合作,不仅引进11 部经典漫画的电子版权,同时也将经典漫画之一《火影忍着》改编为网络游戏《火影忍着Online 》。
二、国内高等院校动漫周边设计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从2010年到2012年,动画专业已经三年被亮了红牌。是因为该专业存在就业危机。但事实上,行业内外总是在讨论动漫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已经超过1200所,动漫相关专业达到1877个。当前无论是高校还是从事动画方向的人都难以摆脱对技术操作能力过分追求的怪圈。动漫人才的培养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瓶颈”期。而相继而来的动漫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值得我们关注。
(一)国内高校动画周边设计专业开设情况
上海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在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认为“除了动漫衍生品开发过于滞后之外,目前动漫衍生品开发缺乏的专业团队,也是动漫衍生品市场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动漫衍生品的设计迫切需要专业人才,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从事动漫衍生品设计的,多半是从其他设计行业转行而来。动漫衍生品缺乏专业化的设计团队。据我了解到国内除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等少数院校开设动漫产品设计方向相关课程外,几乎很少开设动漫衍生品设计的专业课程,致使动漫衍生品产业链比较单一。纵观我国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大部分动画专业院校对衍生品设计不够重视,对它的发展潜力认识还不到位,从而使动画衍生品开发领域的人才缺口问题更加突出。
(二)我院动漫周边设计课程教学
动漫周边产品的成功,首先在于外在形态,也就是动漫形象是否让大众欢迎。这不仅考验设计者的基本美术功力,同时要考验设计者对动漫产品美学原则的了解。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大三时开设的,他们已经掌握了设计基础相关理论知识、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二维/三维设计软件。完全能够准确的做好动漫形象的表达工作。除此之外,本课程还要围绕周边设计流程讲解包括卡通玩具的造型设计、玩具材料及工艺学、玩具造型及结构设计、玩具模型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点。我院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工作室,着眼于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营造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高校开设动漫衍生品设计工作室,同时吸引其他设计公司参与到动漫衍生品设计,推动动漫衍生品的设计和品牌推广。”
同时,通过项目课程的实战教学,在“交融式”校企合作机制下,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针对现场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弥补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直接体验企业现代化大生产,顶岗实习或参与企业研发工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成果涵盖了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单幅和多格漫画、插画图书;设计开发动画电视剧、动画音像制品等。我院技术成功案例包括将动画元素和雕塑相结合,历经两年研发的《动画基础造型》卡通模型教具,有效填补了国内动画专业基础教学用具的空白。还有将动画设计原理和动画检验仪器功能结合,自主研发《动画专业可视化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课件,填补了动画专业教学软件的空白。
小结:
2012年的7月份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广电等10个部委下发“十二五”时期动漫发展规划,与“十一五”相比,主要希望围绕动漫品牌来做产业。同年11月文化部又下发一个文件,是关于国家动漫品牌建设与保护。可见国家对动漫周边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高校动漫专业开设相关课程。这样能够保证从事动漫周边设计者,在系统完善地对衍生产品进行策划、设计、运营的同时,时刻注意把握市场的新动向,设计出即保持自己的设计风格又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参考文献:
[1]罗文茜:《动漫“新大陆”——国内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及高校动漫教育面临的挑战》,装饰,总第179期。
[2]《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讨》,中国行业研究网,2013年4月。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次贷危机;金融创新
一次贷危机的产生
随着支持美国经济繁荣数十年之久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及911事件的冲击,为防止经济下滑,美联储连续大幅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低利率以及充裕的流动性引致了大量购房需求,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贷款机构纷纷降低放贷的门槛以谋取更多的利润,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
在资产证券化比较发达的美国,有一部分次级抵押贷款的债权以及相关的风险和收益被打包转移给一些机构投资者。因此一旦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那在这些贷款基础上衍生的工具的违约风险就会加大,这些衍生品的信用评级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市值缩水,进而导致持有这些衍生品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杠杆化也导致这些衍生品的价格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二金融衍生品在其中的放大机制
由于优质抵押贷款可以得到美国政府性机构提供担保,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信用评级,同时其收益率显著高于同风险评级的国债或公司债。因此,以优质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获得了广大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则难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无法达到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的投资条件。因此,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金融创新,开发出了债权担保证券(CDO)。
债务抵押担保证券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组合,以抵押债务信用为基础,基于各种资产证券化技术,对债券、贷款等资产进行结构重组,重新分割投资回报和风险,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要的创新性衍生证券产品。CDO的资产组合不同于传统的ABS,传统的ABS资产组合中的资产是同质的,而CDO的资产组合则是包括ABS、MBS、垃圾债券、新兴市场债券、银行贷款等固定收益资产的分散组合。
正是通过CDO这种产品的创新,把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与其他类证券汇集构成资产池,一部分CDO优先级证券被评为AAA级,由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而CDO次级证券,则由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对冲基金持有。这样,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经过CDO产品的包装,低信用评级问题得到了解决。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具有高收益的特征,使得以此为组合的CDO产品收益显著高于相同风险评级的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因而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
对CDO产品的强烈需求刺激了全球CDO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对次级抵押贷款这种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需求,毕竟次级抵押贷款是CDO产品的基础。2006年,CDO一共吸收了1500亿美元的MBS,其中大部分是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在CDO对冲基金的推销下,本质上属于不良资产的CDO被当作抵押,为CDO对冲基金从商业银行申请到了更多的贷款。而其中的风险在于:对冲基金向银行贷款的杠杆比率达到了15倍,贷到的大量资金再被用来制造CDO。于是,美国的各级公共基金,如政府基金、教育基金,外国投资者就成了不良资产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由于美国利率不断上调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使得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导致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的不确定性大量增加。最终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与次级债券相关的衍生品的信用等级,导致这些产品的市场流动性骤然紧缩。许多购买了大量相关产品的金融机构资本金薄弱,尽管有的会获得母机构的注资,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很高,且很多机构购买这些债券时房地产价格也非常高,随着房价的大幅缩水,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效应迅速抽干了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其持有的结构性债券进行保值,但是随着市场流动性的蒸发,许多发行CDS合约的金融机构无法履约,更加剧了市场危机。
三危机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若干启示
作为转轨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衍生产品的路径选择上,应借鉴成熟市场经验,紧密结合市场实际,深入求证,探索前进。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规范金融产品创新行为。
就拿本次次贷危机来说,分散风险的金融产品创新,并不能消除一些购房者不了解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特性,抵押贷款机构刻意隐瞒CDO等产品设计的复杂性,使投资者难以了解风险特性而只能借助于评级机构的评级,这也成为诱发危机的一个因素。为此,金融产品创新的规范和改善必须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
(二)要审慎研发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新产品。
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无论是零首付贷款,还是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都属于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些新产品之所以处于高风险状态,是因为其本质都属于过度授信,完全依赖高利率不一定能弥补高风险,虽然可以把价格定高,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也是空中楼阁,最终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甚至破产。
(三)要防范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跨市场风险传染。
此次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充分暴露出金融市场的特殊风险。银行希望借助金融产品从而将风险转移出去,但市场的流动性模糊了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最终银行仍然因为对冲基金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本身的规模与美国金融市场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投资者预期迅速变化,导致市场瞬间由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缺乏,并引发恶性循环,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动荡。
参考文献:
[1]王石.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与中国期货市场实践[J].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10).
关键词:信用衍生品;运作机理;交易机制;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0-0054-07
随着场外衍生品市场和传统市场的迅速发展,全球信用风险市场的规模极度庞大,如何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则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难题之一,信用衍生品正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的。从1993年由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和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CSFP)完成的第一笔信用衍生品交易时的默默无闻,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安然事件花旗银行利用信用违约互换,成功地避免了安然公司破产对自己债权的巨大冲击。
时的备受瞩目,信用衍生品为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全球信用风险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信用衍生品市场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07年12月,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为622万亿美元,年增长超过70% 数据来源:国际互换及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ISDA)2007年市场统计, wwwisdaorg/。
,是近几年来所有OTC衍生产品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产品。
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而言,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极端匮乏。信用风险不仅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仍占一定比例,尤其是房贷不良率一直在小幅攀升 资料来源:央行关于《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形势分析报告》。
收稿日期:2008-08-20
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1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06JJD910002);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06T042)
作者简介:
史永东(1968-),男,黑龙江明水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工程、行为金融、资本市场和微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电子信箱:ydshi@263net
,企业间的信用危机也时有发生,各经济主体的信用风险暴露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在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战略下所产生的“金融脱媒”效应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品可以把行业集中度高、客户集中度高及地域集中度高的风险转移出去,因此对区域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而言非常重要。同时银行利用衍生品交易还可以降低远期信用风险敞口,降低长期信用风险集中度,也使远期现金流相对比较固定,给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很大便利。因此,大力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利用信用衍生产品管理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正当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而我国也在积极引入信用衍生品之时,2007年8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却为我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开展蒙上了阴影。一个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却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被加倍放大,并迅速扩散到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陷入流动性困难。而在危机中扮演放大器、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信用衍生品,一时之间成为矛头的焦点。要不要发展信用衍生品的争议也随之而起。
笔者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 通常认为这次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为:(1)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互相渗透,局部市场问题很容易引起其他市场的连锁反应,进而形成金融危机。(2)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创造出的大量复杂金融衍生品导致过度信用创造,在现金流状况恶化时,造成资产加速损失。(3)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产品结构使得投资者与初始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估计违约情况。(4)信用衍生品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投资者采用不同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
,其内在机理也很复杂,虽然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但是它起到了隔离银行体系风险的作用,将原本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信用风险分散给了许多二级市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使许多商业银行逃避了破产的厄运,避免了更大的金融危机。为此,本文首先从信用衍生品的分类和运作机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等分析入手,其次对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进行深入客观的评价,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提出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信用衍生产品分类及运作机理
按照ISDA(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的定义1992年在巴黎举行的ISDA首次正式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作分散和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交易双方通过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金融契约,使得信用风险从依附于贷款、债券上的众多风险中独立出来,并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信用风险从其它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转移的机制。信用衍生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CDS)
信用违约互换是将参照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障买方转移给信用卖方的交易。信用保障的买方向愿意承担风险保护的保障卖方在合同期限内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信用保障卖方在接受费用的同时,则承诺在合同期限内,当对应信用违约时,向信用保障的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对应参照资产的信用可是某一信用,也可是一篮子信用,主要包括二元违约互换(Binary Default Swaps)、一篮子信用违约互换(Basket Credit Default Swaps)、可撤销违约互换(Cancellable DefaultSwaps)、或有违约互换(Contingent Default Swaps)和杠杆违约互换(Leveraged Default Swaps)。
(二)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
总收益互换有时也称贷款互换(Loan swaps)或者信用互换(Credit swaps),其主要作用在于复制一项信用资产的总体表现。在总收益互换中,投资者接受原先属于银行的贷款或证券(一般是债券)的全部风险和现金流(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同时支付给银行一个确定的收益,一般情况下会在LIBOR基础上加减一定的息差。总收益互换一般期限在1―5年,以3―5年最普遍。
(三)信用息差产品(Credit spread Products)
信用息差产品假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信用保障的买方,即信用息差期权购买者,可以通过购买息差期权来防范信用敏感性债券由于信用等级下降而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信用息差期权(Credit spread Option) 、信用息差远期(Credit spread Forwards)和信用息差互换(Credit spread Swaps)。
(四)综合结构化产品(Synthetic Structures)
1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 note) 。信用联系票据是普通的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相结合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联系票据的标准合约下,保障买方或由保障买方设立的特定目的机构根据参照资产发行票据。保障卖方先行以现金支付取得票据,交换来自有关票据的固定复利率或浮动利率的利息收入流程。假如发生信用违约事件,即根据双方协议的信用事故赔偿额赎回票据;如不发生信用事故,票据在合约期满时才赎回。
2 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凡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通常创始银行将拥有现金流量的资产汇集群组,然后作资产包装及分割,转给特殊目的公司(SPV),以私募或公开发行方式卖出固定收益证券或受益凭证。
依其基础资产的性质不同,CDO可分为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和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两类。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CBO的资产群组是以债券债权为主,而CLO的资产群组是以贷款债权为主;依标的资产不同,CDO可分为现金流量式CDO及合成式CDO。现金流量式CDO的标的资产通常由放款、债券等所组成。SPV实际买入标的资产,其有实质的现金交付,所以称为现金流量式CDO。合成式CDO系CDO的衍生性产品,是发行人汇集一些债权并加以包装,称为债权群组,并将债权群组与SPV承作信用违约交换合约(CDS-Credit Default Swap),其结构如图1所示。
3 变异CDO(CDO Variations)。变异CDO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分券组合违约互换(Tranched portfolio default swaps,TPDS)是较新并且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合成结构化衍生工具。在TPDS中,SPV按不同风险级别以分券的形式将基础资产分类,并设置一个超优先级分券(Super-senior tranche),为AAA级别,通常也是分券中最大的层。与标准CDO相比,在TPDS中SPV和违约互换的购买者可以基于特定风险水平来交易违约风险。(2)分券篮子违约互换(Tranched basket default swaps,TBDS)是第n次违约篮子和CDOs的合成。(3)双层抵押担保债务凭证(CDO2或者CDO squared structures),双层抵押担保债务凭证通常也成为CDO的CDO。在CDO2的结构中,外部CDO通常是单券的,隶属于外部CDO的是几个分券的内部CDO,资产之间还常常存在迭代。内部CDO的结构常常包括简单的资产支持证券(ABS)。
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
从产品分类和运作机理可以看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金融工具,它可以在交易对象、期限和金额等方面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也正因如此,各类信用衍生产品虽然基本原理相同,却各具复杂性,难以标准化。这使得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场外市场,其中伦敦和美国市场约占市场总量的82%。由于场外市场监管环境较为宽松,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较差,所以,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的违约风险较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信用衍生品的需求,信用衍生品市场正朝着标准化信用衍生产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等方向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对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定价机制、风险控制以及主要参与者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目前交易量最大的信用衍生产品。本文以信用违约互换为例说明信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见图1所示。信用衍生品交易主要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信用衍生品交易商依据评级公司对基础资产(单名)的评级和自身的判断。在同业市场上,对规范的信用互换合约进行询价和报价,在同业经纪人的支持下,达成交易,形成市场化的信用价差。其二是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化的价差,选择交易商,进行信用违约互换的买卖。
1 同业经纪人。即交易商之间经纪人,通过电子、声讯或混合的方式,为交易商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使信用衍生品的流动性显著提高。目前全球几大主要的信用衍生品同业经纪人有GFI Group Inc、ICAP 、Tullett prebon、BGC Partners LP 、Creditex Group(由Creditex和Credit Trade合并而成)等 排名可以参考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商和经纪人排名(2006)。
,这些公司通过与DTCC(世界上最大的证券清算和结算组织)合作,使用自己软硬件系统为交易商提供服务。
2 基础资产。基础资产是信用保险买方所要对冲信用风险的资产,以单名CDS为例,基础资产可以是公司或信用、债券、贷款、可接受的交易或者其他类型的债务。
3 交易商。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交易商同其他互换市场的交易商类似,通过同业市场的发展和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并形成了合理的信用定价体系。目前,知名的跨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交易商,其中一些还是同业市场的做市商。
(二)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机制
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主要是通过做市商进行双边报价,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由于交易商是依据信用评级公司对标的资产的评级同时结合自身的方法,对信用衍生产品进行询价和报价,不同的交易商采用的定价方法并不相同。同时由于信用衍生产品较为复杂,对其准确定价更非易事。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调查报告曾显示,市场参与机构普遍认为抵押债权凭证(CDOs)等结构性产品的复杂性较高,准确衡量此类交易相关风险的难度较高,定价也较为困难。
目前主流的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分为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两类[1],主要是针对违约概率和损失率进行建模。结构模型使用公司本身变量,如资产和负债价值,来决定违约时间和回收率。相对于结构模型,简化模型的违约时间不是通过公司价值来决定的,而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决定。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简化模型形式简洁、容易校对,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组合信用衍生品定价,如CDOs,Gaussian-Copula简化模型已成为基准定价模型。
(三)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
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是由交易双方通过直接协商来决定,双方以信用担保或者交纳一定保证金担保履约,监管环境较为宽松。以英国与美国为例,两国均没有单独的立法来规范场外信用衍生品交易,仅靠行业自律。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了信用衍生品交易主协议。主协议规定了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事件及终止条款,确定了双方应遵守的市场惯例。主协议与就交易特定条款而签订的确认函,共同构成对双方有约束力的合约。
对于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控制,各国监管当局都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式。对于信用息差产品,一般要求采用与风险资产相适应的资本要求的控制措施。而对于总收益互换和违约互换,通常参照一般互换的控制标准,采取类似银行担保的监管措施。
(四)主要参与者
目前,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证券公司、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银行是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而且体现为信用保护的净买方,而保险公司是信用保护的净卖方,另外,证券公司和对冲基金也是重要参与者。
三、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评价
信用衍生品是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然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一些观点则认为信用衍生品助推、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影响,虽然保护了银行系统,但却损害了整个金融体系,致使很多人对信用衍生品心存疑虑,避而远之,这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对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也缺乏对信用衍生品出现后金融危机的风险传导机制的了解。在此,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以便对信用衍生品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
(一)信用衍生品转移了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
次贷危机前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使各家银行,尤其是最大型的、对整个银行体系非常重要的银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降低其贷款的风险集中度,并且更加有效地衡量、管理其信贷风险,使商业银行从被动承受风险转变为主动进行风险管理,从静态管理风险转变为动态管理风险,促进了银行系统的稳定。同时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品交易还降低远期信用风险敞口,降低长期信用风险集中度,也使远期现金流相对比较固定,给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很大便利。
可以说,正因为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使得银行业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损失数额也是巨大的,统计 银行业集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年6月6日的统计数据。
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银行业信贷损失达3 870亿美元,其中欧洲银行业损失2 00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损失1 660亿美元。而且从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破产的美国银行累计达到11家。其中资产总额低于3亿美元的有7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相对于全美8 500家银行机构来说,破产率仅为129‰。
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没有信用衍生品的存在,次贷危机的影响虽然不会直接波及到其他投资者和国际金融市场,但结果是由银行系统承担全部的信用风险,很可能会引发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危机(次贷危机以来破产的美国银行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从而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崩溃,如果这种情况的存在,那么其对金融体系安全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恐怕将远胜于眼前的次贷危机。
(二)信用衍生品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风险传导可分为三个阶段:风险累积阶段、风险爆发阶段和风险扩散阶段。
1风险累积阶段(见图2所示)。
低利率环境和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
使得银行放宽了放贷的标准,银行在逐利的驱使下加大了“ALT-A”贷款和次级贷款 根据个人客户信用评级等标准,按揭贷款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超A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和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其主要选择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贷款主要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ALT-A”贷款则是介于二者之间,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660分之间的阶层,又包括高于660分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般不能提供收入证明)。一般而言,“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客户获得住房抵押贷款的难度较大,且利率较优质客户要高1―3个百分点。
的比重,据统计,2006年,“ALT-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 000亿美元,约占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的40%以上。若从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按揭贷款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一阶段的均衡取决于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持续的低利率和持续的房价上涨预期,若以上两个条件不具备,均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当美国自2004年6月进入升息周期,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促使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之时,这一潜在的风险终于爆发出来。
2风险爆发阶段(见图3所示)。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而这也成为压垮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购房者的偿付能力极度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结果,借款人偿付能力恶化与房价下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事件大增。
3风险扩散阶段(见图4所示)。
早在2004年,美国的银行业就已经逐渐意识到次级抵押贷款潜在的风险,这一点可以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在2004―2007年间每年近100%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到。但由于多种原因主要原因包括:高回报率诱惑,次级债券评级的误导,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以及信用衍生产品过于复杂增加的信息不对称等等。
,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银行通过参与信用衍生品市场将风险转移给了其他专业的投资者。
目前,美国这些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五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海外的投资者。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借贷机构在提列贷款损失准备后将承受4 600亿美元的信贷损失,而全球的信贷损失将高达12万亿美元美国高盛公司2008年3月25日研究报告。
。大型金融机构很多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参与了次贷市场。美国对冲基金的总规模约2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3―4倍,对冲基金控制的资金高达8万亿美元,足以影响美国股市(20万亿美元)。
遭受损失、引发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破产情况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可以看出,信用衍生品改变了金融风险扩散传导机制,同时也加大了各国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但若将美国次贷危机的罪责都推到信用衍生品身上,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综上,本文认为虽然信用衍生品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但是它起到了隔离银行体系风险的作用,将原本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信用风险分散给了许多二级市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使许多商业银行逃避了破产的厄运,避免了更大的金融危机。因此,合理地发展信用衍生品,能够为减轻信贷风险周期性波动创造条件。
四、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信用衍生品的电子交易平台
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大额、非连续易以及量身定制的特点,所以目前国际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场外市场完成。而电子化的交易可以极大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减少未确认的交易数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以全国银行间市场为主,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为辅的信用衍生品电子交易平台,同时在电子平台中提供文本、历史数据以及交易对手的相关资料等信息。
对于非指数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借助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平台。我国银行间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是覆盖全国的专线交易网络,符合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平台的发展趋势。同时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前台交易和确认、后台清算和结算的市场架构与功能。从国际趋势和国内现状来看,银行间市场是最为适合的信用衍生品交易的平台。同时,商业银行不仅是信用衍生品交易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而且是与企业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可以加强商业银行的做市商地位,为信用衍生品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并进行定价;对于标准化的指数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借助交易所的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为信用衍生品定价提供基准。
(二)完善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机制
参与者和交易商对信用衍生品价值判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和自身定价模型。因此,完善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机制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促进国内评级机构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国际化。但由于信用衍生品主要通过场外市场交易,而且许多信息外部的评级机构无法获取,因此在对信用衍生品评级时,应建立事后追踪机制,对于由于评级误导而造成相应损失机构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二是引进成熟的信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国际上常用的信用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有:Credit Metrics,KMV,Credit Metrics+TM,Credit Portofio ViewTM,而流行的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主要包括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每种方法都有优点也都有缺陷。所以,在引入信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衍生品定价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对各种模型进行细致比较,一方面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型和方法。
(三)完善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控制机制
对于信用衍生品的监管和风险控制,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监管机构也都在努力地摸索当中。本文认为可以市场准入、资本监管、信息披露和危机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强化监管和风险控制。
首先,在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初期,可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和资本监管制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制定准入标准,建立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从限制交易主体方面来控制部分风险。同时严格执行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的要求,健全被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交易对手风险。
其次,建立信用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增强市场透明度,减少各种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统一信息披露报告的格式,对于信用衍生品交易的文本、历史数据、风险信息、交易目的、产品类型以及交易对手等相关资料都要求必须披露。
再次,借鉴期货市场的经验,建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制度和限仓制度。目前,信用衍生品交易中并不存在保证金制度和限仓制度,但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来看,很多信用保护的出售方都是由于没有合理的控制仓位,导致最后违约,加速了危机的扩散。我们可以借鉴期货市场的经验,在交易的同时,由信用保护的出售方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在信用衍生品价值变化时,保护出售方将保证金维持在某一水平。同时制定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限仓制度,市场中的参与者不得超过某一持仓比例。保证金制度和限仓制度的引入可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为交易双方进行风险提示,减少风险的累积和扩散。
最后,建立信息共享和危机处理程序。(1)由于参与者的广泛性,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涉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国内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非常必要的。(2)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内部风险监控机制和防范机制,建立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危机处理程序和风险救助机制。在市场价格出现异动的时候,及时有效地对产品的价格、仓位以及交易等进行控制,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中央银行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参考文献:
[1] 史永东、赵永刚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7,(11)
[2] 银行业集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年6月6日的统计数据,wwwiifcom[3] BBA Credit derivatives report, 2003-2006, wwwbbaorguk/
[4] Gunter MeissnerCredit Derivatives: Application, Pricing, and Risk Management[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论文关键词】 期货市场;交易所;期货公司;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论文摘要】 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 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进行的,并且有保证金制度为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 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角色分析
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他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4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
4.1 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4.2 期货市场应实行法制化管理,用发展的思维统领监管工作
2003年以来,仅仅北京地区先后出台《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指导意见》、《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等,充分兼顾了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深受北京地区期货业欢迎。
4.3 走稳健发展之路
我们看到,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步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强化了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为期货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运行正常,是有许多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比如我国期货公司防火墙的设计更为坚固、我国对衍生品的推出更为谨慎、我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的逐步渐进策略。相信在中国证监会的热心服务和正确监管下,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2]周俊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3]代阳琼.新时期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初期发展设想.《金卡工程》.2008年第5期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金荣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它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增强,把金融机构的资本扩张能力和现代化的设备水平的提高带动起来。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产值的快速增长,促使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融创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组织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创新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体现出来。例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的票据,这种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特点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导致金融市场接纳的金融资产的品种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陆续出现,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已经延长,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技术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的组合设计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样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还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例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两种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2.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3.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问世以后,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和投资回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基本一致,从而促进了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为相同的货币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并对金融主体套利投机收益和套汇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都是以统一主权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是在国家主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的限制,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总之,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金融业的工作人员,只有认真研究、趋利避害,才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6) .
[2]刘志海,王睿.浅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J].金融经济,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