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压力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袁琳,(1974-),女,汉族,四川自贡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 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 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总之,要彻底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加大对社会认识的引导;需要社工服务领域加快向专业化的转变,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需要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对专业师资建设加大投入,并自觉承担起引导整个社工领域向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社工专业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建立一种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社工价值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个过程很艰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社会工作从业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但是,这个目标实现,有助于社工专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注释:

①社工就业动态.内地找不到对口工作.广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转行〔DB/OL〕.(2005.03.19)〔2005-4-5〕.省略.

②梅志清.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社工毕业生求职无门只得“转行〔N〕".南方日报,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专业为何校内辉煌校外沧桑〔N〕.中国青年报, 2005.02.08.

④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 实训项目 问题 原则

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能力、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宽泛的商贸运作知识并能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外事、外贸、金融及外(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与翻译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1]。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训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商务英语是以目的语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的,所涵盖的内容涉及与商务有关的诸多领域及开展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实训教学设计中,常常有对目标语境所要求的交际任务的模拟活动,如公司介绍、产品演示、撰写工作报告、市场调研、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等。由此,项目设计成为实训的主要形式,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以劳动过程为导向,体现劳动过程系统化,充分体现语言及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运作形式,实训项目的合理设置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成败。

高职的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很多实训项目,如进听说实训、出口实务与单证、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支付与结算、外贸跟单、秘书实务、综合实训等。但从实训项目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国际商贸一线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有一定差距,教师的理想目标和学生的现实目标有些差异。

一、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项目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即没能很好地分析商务英语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能力及素质需要,不清楚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从而不能针对专业所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的主要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在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完全依赖书本,知识点和技能点更新慢;容易忽视过程性知识,使得实训项目不仅成为陈述性知识的重复,而且偏离实际需要。

(二)实训项目设置缺乏全面性

在实训项目设置时只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获得而忽略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实训项目环节里面缺少学生与模拟环境的互动,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训技能操练后学会的仅仅是“做事”,而学生感悟不到职业氛围,忽略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及职业道德素质,难以面对生活的挑战并积极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三)实训项目之间无沟通和衔接

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各课程任课教师自行拟定实训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单项训练,如《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的老师负责听说实训,只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老师负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进出口业务与单证》课程训练制单,其他实训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基本类似。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单项技能,但实训内容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也会导致项目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及实训类型的单一。

(四)实训项目效果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实训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偏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形成性的评价,只重视职业技能的评定而忽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倚重实训指导教师的评价而忽略校外及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最终无法知道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训情况。

二、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的思考

(一)明确实训项目设置的目标

“实训英语实践教学应是一个涵盖了语言训练、商务沟通能力培养、商务知识及技能形成和巩固的实践体系”。[2]实训项目作为实训教学的主要运作形式其目的也就是要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即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了解商务工作环境和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主要业务文件和单证,满足相关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由此,实训项目的设置的目的是要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明确了实训项目设置的目的,我们才能制定合理的实训项目实施计划和大纲,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内容和方式,避免实训项目形同虚设,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

(二)实训项目设置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还要适应个性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满足个性需求塑造合格的“社会人”。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而相对不同的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来说,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个性存在差异。因此,在实训项目设置前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能力结构及个性差异,如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及学生的认知倾向等;了解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设置合理的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2.企业参与原则。目前,实训项目主要由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任课教师来设置,而大部分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务背景知识与实践经验,在设置实训项目时容易偏离实际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到相应岗位实习或者参加专业培训获取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去企业调研,了解一线现场对本专业的要求。教师根据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总结实习心得,并根据实习所得及时调整和制定实训计划与实训内容,这是企业的一种间接参与。订单培养则是企业直接参与的体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订单培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民政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与LC.PHILIPS曙光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金力通讯设备公司及深圳天虹商场签订了培养订单,该专业设置了相关实训项目如:自动控制技术实操、CRT部品工艺认识实训、CRT制造流程实训、深圳金力通讯设备公司外销跟单、外销制单、海外市场营销及塑胶模具技术实操、商场采购、管理和海外市场营销等。[3]

3.“一线”应用性原则。“马上”和“解决问题”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也就是企业希望雇员基本上能在其所学的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不需要再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自然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在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时,也必然以实现工作为导向,在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要符合“一线”工作的需要,在项目内容上围绕商务贸易活动的技能,如通过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学生了解了进出口商品的询盘、发盘、还盘,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货物的运输和保险的办理;报检报关的办理流程;出口单证缮制;贸易纠纷的解决和索赔的处理;国际支付与结算:信用证、汇票、本票、支票;国际银行汇兑实务的模拟操作、跟单、托收及风险的防范,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及结算,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制作等具体实践操作。

4.适应性原则。实训教学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修订其内容,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能不断地对实训内容和形式作更新和调整。国家对外贸易工作的有关方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相关国别、地区政策,世贸组织、世界区域经济的条例和规定等变动,而我们实训项目内容则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如新惯例(UCP 600)给跟单信用证业务带来的新变化:银行审单时限缩短,银行审单标准更放宽,银行选择处理拒付单据方式的增加,对单据运输途中丢失的责任承担等,因此在信用证实务操作项目中则不能再以UCP 500为依据。

5.融合性原则。实训项目的的实施并不是孤立于课程教学的,它必须考虑到专业知识所需课程的融合,重视课程之间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扩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商务知识与英语技能的融合,在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时不能只重视语言类的训练,同样在商务技能的实训不能少了语言的应用。如商务英语听说实训项目内容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际,而是把语境放在商务活动中。重视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考证知识的融合,把考证嵌入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培养,在毕业时能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某一技能上掌握较高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要重视各实训项目之间的融合,所有实训项目都是围绕贸易过程展开的,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很多情况下就是上完一门理论课后就紧跟一个实训项目,实训内容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

6.全方位评价原则。对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是确定其职业能力的核心,是确定其技能水平的直接依据,是确定其理论转化为技能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了解教师的实训教学及学生的实训效果必须对整个实训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单看学生实训报告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既要结合老师评价,又要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既要有学校内部的考评,又要有来自外部企业的考评;既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既有实训项目成绩的考核,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

教师作为实训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要了解实训的目的,根据相关原则合理设置理实训项目,要尽可能地创造逼真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钱芳,吴国初.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拟商务环境实训[J].商场现代化,2007,(12下旬刊):398,399.

[2]宣克勤.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120,121.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2014年金融业盘点关键词一:降

盘点央行降利率的独门秘器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永刚 朱禁 I综合报道

“眼下,谁还愿意做实体经济?”这是2013年年初,流传在实业界的一句口头禅。据统计,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增长12.2%,但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只有4%,意味着利润增长的“大头”不是由主营业务贡献的。

主业不赚钱的同时,优秀的公司们正忙着投资证券。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参与了证券投资,累计持有证券投资金额在2013年年末达到7812.24亿元,比2012年末上涨近一成。

不少上市公司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实业回报率持续下降,为美化财务报表、维持股价不得不如此。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上市公司本该是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一大渠道,如果变成“钱生钱”游戏的二传手,只会愈发恶化实体企业的融资环境。

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本届政府从执政的第一年(2013年)起,就开始了振兴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的融资渠道的行动。央行无疑站在降低融资成本的第一线。

新型秘器:调整存款统计口径、SLF和定向降准

2014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央行发出通知调整存款统计口径,从2015年起,部分银行业同业存款,单位和个人证券交易结算金都被以存款纳入存贷比计算中,但暂不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在监管指标存贷比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据券商计算,这至少降低商业银行的平均存贷比5个百分点,相当于最多新增加贷款5.5万亿,政策效果堪比三四次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一直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字眼也连续出现在2013年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这两年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利率的情形日渐频繁。

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而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为熨平资金市场波动,央行使出了常备借贷便利(SLF)这一货币政策新工具,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向市场紧急注入流动性。2013年6月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达到2013年内最高的4160亿元。为应对2014年春节的现金需求,央行还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向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支持,规模约为2900亿元。

除了SLF,定向降准也成为了央行的“新宠”。

2014年4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9日,央行再度宣布降准,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将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这一系列的缓解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调控政策甚至还被业界评价为“从‘全面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进步”。

总理:要合理运用“政策工具箱”

在两次降准期间,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来到内蒙古赤峰考察时的讲话或许是显示了本届政府对于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渠道的决心。在赤峰当地召开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座谈会上,当着的面,来自能源、化工、有色、轻纺、食品等领域企业以及国有和地方银行负责人结合自身实际相互交换意见。

针对企业反映的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指出,政府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要稳中求进,合理适当地运用“政策工具箱”,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盘活资金存量,优化金融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进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他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要围绕企业急需创新服务,更直接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和小微企业发展。企业也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在攻坚克难中打造竞争新优势。

在外界看来,总理盘活存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控制总量增长速度,二是要把原来在金融体系里自循环的货币通过一些载体输送到实体经济里。在外界看来,决策当局的这一要求,显然是意识到了金融与实体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看到了本质,抓准了问题。”

威力最大的秘器:降息但不松货币

除了上述新工具外,2014年央行的直接降息举动仍让业内惊艳。2014年11月22日,时隔两年,央行宣布降息,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至5.6%。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公开表示,下调基准利率直接目的是缓解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难题,并不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向,也不能理解为货币政策的放松。

“事实上,本届政府以来,货币政策适用新的经济状况,经济运行状态发生了变化,又能够针对薄弱环节,降息、定向降准举措创新不断,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有很大的帮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称。

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降至7.3%,以10月宏观数据为例,PPI数据连续32个月下降,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CPI同比涨幅低至1.6%,制约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价格因素基本消除。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风险远大于通胀风险。在“新常态”下,除了继续向改革要动力之外,在货币政策上做出灵活预调微调,给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可以给后续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

改革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货币政策一般都是短期政策,有所调整是为了经济的合理运行,更好地向前推进改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数据显示,多次调控后,资金利率已现下行态势。2014年10月份,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9%和2.64%,比上月回落0.28个和0.29个百分点,比2013年12月份低1.47个和1.6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含票据)加权平均利率为6.88%,较2013年12月份回落0.32个百分点。10月末,3年期、7年期AA级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2%和6.17%,较上年末分别下降2.03个和1.29个百分点。甚至连民间借贷利率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2014年金融业盘点关键词二:放

金融市场开放的上海印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劳佳迪 实习生 曾珊珊 I综合报道

概括即将远去的2014年金融业,其中一个恰如其分的关键词是“放”。

11月底央行《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蹒跚走过近21个年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赶在年末突击“临门一脚”。上调存款利率上限、取消贷款利率浮动限制、存款保险制度开始征求意见……2014年,利率市场化步伐坚定前行,成为2014年金融业放开的最大亮点。

而在金融重镇上海,演绎着一场主题围绕“放”的年度挑梁大戏:既有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的重重突破,也终结了沪港两地资本市场隔海相望的困局,沪港通正式登陆交易所。

不过,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开放,似乎也将更多悬念留到了2015年。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业内对民营资本建银行的看法偏于谨慎,而人民币国际化仍是漫程。

利率市场化主线结出“硕果”

“2014年金融领域最明显的亮点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以及最快将于2015年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松奇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2014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为利率市场化定下“两年内完成”的时间表,而此言非虚,到了年末,市场便获得了意外的制度红利。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进行为期30天的征求意见,意味着“长跑”20年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只是早晚问题。

“2014年的金融业开放其实就是依据‘利率市场化’这根主线,这是最亮眼的成绩。”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放得开、行得成、调得了,是利率市场化的三重含义,我们预期2015年3月可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就实现了‘放得开’,接下来是否‘行得成’和‘调得了’,还依赖于宏观层面的改革。”

据记者梳理,自从1993年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以来,至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酝酿21年。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同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

直到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我国才实现了贷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步跨了整整17年。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就成了利率改革领域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小范围的试验改革正在开展,2014年6月,央行上海总部宣布,自6月27日起,在上海市辖区内,全面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众多分析人士和专家都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银行背后的政府兜底、国家信用等“隐性承诺”将逐步被打破,未来银行也适用市场化的破产制度,2015年将释放出跨过利率改革最后一道坎的动力。

金融重镇上海“破冰”

而2014年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成绩单,更多的亮点还是集聚于上海这块“试验田”。这个金融重镇在一年中打出了“自贸区+沪港通”的双料组合拳,不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盘大旗中的重要落子,也为人民币资产池构建起规划已久的双向通道:账户通道与产品通道。

2014年,上海首次跻身全球金融中心第一梯队,与香港并列第五位。就在这种新的契机下,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动作频仍,被评价为“干净利落”。

针对跨国企业、跨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区出招的第一张“名片”,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在2014年正式建立。“金改”试验最大的收获,则无疑是“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俗称“央行30条”)中事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拓宽人民币跨境使用。

“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大胆尝试是2014年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一个亮点,尤其突出的是允许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从海外离岸市场借贷人民币,国内企业贷款一般利率要在8%以上,离岸市场只有4%左右,很多区内企业都通过这个账户从海外渠道融到便宜的人民币。”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开通的沪港通,作为两地股市互联互通的机制,更是让徘徊数年的两地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尘埃落定,直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引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告诉记者,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人民币回流机制,利于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货币。

2014年上海自贸区被赋予金融开放倒逼改革的“桥头堡”意涵,在2015年即将迎来后继者。国务院已决定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设立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并扩展上海自贸区的范围。

2015年“放”畅想

这并非2014年最后几个工作日里唯一的重磅。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亮相,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改集中在降低外资银行在华设立门槛,使得外资银行在华与内资银行一样待遇,在一个准入门槛和起跑线上平起平坐公平竞争。

最大亮点则是删除了此前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2年连续盈利”的盈利要求,并把“应在境内开业3年以上”缩短至1年以上,这意味着是对外资银行抛出进一步“开放”的橄榄枝。

早些时候,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我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

此外,2014年还有前海微众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陆续获准筹建,并确定2015年将继续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也被认为是国内金融开放的再下一城。

不过,这一步伐在业内人士眼中似乎还嫌保守。王松奇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2014年金融业对内开放仍然缺少亮点,“5家银行的筹建是一种标志性事件,但并不意味着审批被完全放开。比如现在城商行跨省、跨地区设立比较严,甚至是越管越紧,所有机构设置审批并不比前一年松多少。”

在他看来,2015年仍有许多空间存在“放”的余地,值得期待。“首先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中国实体经济始终上不去,原因就是贷款规模管得太死,这是束缚中国实体经济得到金融支持很重要的障碍。”

王松奇还预测:“资本市场应该随着行情好起来之后,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由审批制全面转向注册制,加快开放的步伐,在行业壁垒方面,还应该针对‘三农’等金融薄弱地区和小微企业降低门槛,无论是设立分支机构还是民营金融机构都应该减少审批限制。”

2014人民币国际化成绩单

2014年人民币还实现了与韩元、新加坡元、欧元、英镑和新西兰元直接交易,能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非美元货币已达九种;

人民币境外清算行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分别在韩国首尔、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卢森堡、澳大利亚悉尼、加拿大多伦多、马来西亚吉隆坡、卡塔尔多哈等地建立了清算银行。

各国人民币清算银行的成立意味着当地银行能够直接经手人民币业务,将有助于降低人民币进行海外支付的风险,促使更多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据统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从2009年的35.8亿元,发展到2014年前三季度就达到了4.8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数据来源:媒体公开报道

编辑制图:《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

2014年金融业盘点关键词三:变

互联网金融已改变金融生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朱禁 何方竹 I综合报道

2014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度明确,“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14年也成为互联网金融全面渗透金融业的一年。

这一年,第三方支付发力移动支付市场,监管层对此态度审慎;大银行主动设立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急剧增长;股权众筹有代替传统创投之势,产品众筹让参与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点评称,“中国的金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生态。”

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遭封杀

2014年3月,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业务。4月,银监会与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捷支付功能受到进一步限制。同时,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宣布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在外界看来,二维码支付被叫停的原因与其技术安全标准未得到权威机构认可有关;虚拟信用卡则跳过了银行与客户“面签”协议的风控环节,被称为“带缺陷的创新”。

业内人士坦言,对第三方转账、消费金额进行限制也是出于对行业风险控制的考虑。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控制较为“严苛”,表明了监管层鼓励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的态度。

银行扎堆设立P2P

2014年是P2P?(个人对个人)网贷平台上线的高峰期。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P2P网贷行业发展迅猛,截至11月底,P2P网贷运营平台数已达1540家,预计2014年全年总成交量将突破2500亿元。

2014年,银行、上市公司开始涉足小额借贷,“正规军”的加入提高了P2P行业的准入门槛,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国开金融的“开鑫贷”、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招商银行“e+稳健融资项目”,广发证券子公司注资投哪网1亿元,熊猫烟花投资1亿元成立银湖网,还有近20家上市公司成立或联合成立P2P平台。

不过2014年P2P平台也屡爆意外,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累计发生跑路、诈骗、兑付困难等问题的P2P网贷平台已超过180家。

众筹显示强大募资能力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

而整个2014年,众筹募资规模高速增长,2014年被视为众筹元年。

据速途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众筹募资总金额约0.52亿元,二季度就增长到1.35亿元,三季度众筹募资总金额达到2.76亿元,预计四季度众筹募资总金额将达到4.45亿元。数据明确透露出众筹募资的强大力量。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互联网众筹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资产管理行业。未来融资或不再依靠各类产业基金,投资不再需要金融中介。

“互联网金融如果离开普惠金融会死的”

无论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在曹凤岐看来,都离不开对普惠金融的坚守。曹凤岐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形态,是大家利用互联网来做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某种程度上是挑战和颠覆,但它本质上是金融,只是交易的形式、方式不同,互联网金融运用大数据、运用计算机,在运用现代技术方面,比传统金融更进一步。

海外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丛蕾:“鸟巢”让我兴奋

丛蕾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对她的采访几乎都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7月初的一个黄昏时分,丛蕾驾驶着一辆5系宝马,准时出现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东门外的约见地点。“车是老公的,我只是借用。车牌被场馆注册过,开别的车进不去,所以就成了我上下班的专用车了。老公总抱怨说他是‘人车两空’,哈哈。”丛蕾爽朗地笑着。

迎着夕阳和如织的下班人流,“宝马”载着我们缓缓驶近了“鸟巢”,这座北京现代化新地标建筑的面纱在我们面前被慢慢揭开。车子盘旋于体育场周围纵横交锚的道路中,丛蕾一边介绍场馆的设施,还不时放下车窗,与下班的同事打着招呼。在这个占地21.4公顷的场馆区内,有一支300多人的管理团队,是所有比赛场馆中阵容最为庞大的队伍,丛蕾便是其中的一员。

丛蕾的职务是颁奖仪式副经理,是国家体育场颁奖仪式组织与执行人之一,主要负责嘉宾引导,奥运会及残奥会国家场颁奖仪式志愿者培训工作,以及与国家场其他部门的日常沟通与工作协调。

车子驶进了“鸟巢”底层的办公区域,透过车窗向上望去,巨大的钢筋骨架在我们的头顶慢慢消失,仿佛进入了一座神秘的宫殿。

划了一个弧线后,丛蕾把车停在了贵宾区附近,她的办公室就在这里。进了办公室,记者打开录音笔正准备坐下采访,丛蕾却从门边拉过来一辆全身黑色的小双轮车。“这是我的‘小飞侠’,最高时速30公里,造价10万人民币呢。我是场馆里第一个拥有它的人,天天骑着满场飞,都出了名了。”说着,她走出办公室,在走廊里给记者演示她的骑术。在不到50平米的空场里,她和她的“小飞侠”流畅地划着“8”字,人车浑然一体,动作潇洒自如。记者好奇地想试试身手,刚上去就前后左右不自觉地乱晃起来,根本找不到平衡,更别说正常行驶了,看来想要熟练操纵它还真不容易。据丛蕾讲,场馆里使用这样的交通工具,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平时,丛蕾会骑着“小飞侠”穿梭于场馆之中,工作效率特别高。她把自己比作电影《钢铁侠》中那个飞檐走壁如入无人之境的铁人英雄。

丛蕾带记者参观了和她办公室相对的嘉宾等候室,这里摆着淡色的沙发,角落里竖着两盆半人多高的绿色植物,墙壁上挂着几张纸板画,调节着整个房间的色调,空间虽不大,却也舒适整洁。“我还要去争取一台42寸的电视,方便嘉宾观看场馆内的比赛,及时了解比赛信息。”丛蕾讲,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是她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笔资金,才将房间装修一新。

“现在比我刚来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那时候我的工作环境就像一个工地,每天都要戴着安全帽和防粉尘口罩,身上挂着几个对讲机,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变形金刚’。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现在。”丛蕾说。

随后,丛蕾又领记者穿过两道门,径直走入“鸟巢”的比赛场地。置身于这个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中,任何活动的物体都显得那么渺小,犹如游荡在浩瀚宇宙中的点点繁星。从嘉宾室到比赛场入口,这短短的距离丛蕾不知走了多少遍。“到了真正的颁奖仪式,我是不会走进场地的,嘉宾都有礼仪小姐引导,我负责总协调。”

再次走进丛蕾的办公室,记者才得以仔细观察这个20平米左右的空间。屋子里有两排狭长的办公桌,最里面的一张桌子上凌凌乱乱地摆满了饼干、面包、方便面、水果等食品。“晚上经常要加班,没时间出去吃饭,所以大家买了好多吃的,都堆在这了。”丛蕾说着,给记者沏了一杯热橙汁,记者这时才感觉房间里有些阴冷。已经进入酷暑了,屋角的衣架上还挂着几件红色的羽绒服。丛蕾说,工作区在地下,前一段时间晚上特别凉,必须要穿羽绒服御寒。记者问丛蕾每天基本的工作是什么,她指了指墙说:“都在上面了。”

办公桌上方的墙面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表格,有分工明细表、活动应急预案表、场馆运行团队各部门联系方式表等等,其中有一张彩色表格十分醒目。“这张是我做的。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工作,黄色的部分都是我的工作范围。”记者粗看了一眼,黄色几乎占了一半。

“我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干活儿的。”丛蕾这样定义自己,她说自己在英国学的东西全用在这上面了。办公桌上放着她常用的两台笔记本电脑,记者想让她从里面选几张工作时的照片,没想到她找起来很费劲。“忙的时候哪顾的上照相,测试赛时刘翔那么大的明星站在我旁边,也没时间跟他合影。”电脑里,除了大量的场馆图片,剩下的,几乎都是她在英国的记忆。

1997年,21岁的丛蕾前往英国留学,先后获得了信息系统管理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和运营管理硕士3个学位。之后,丛蕾开始了长达5年的工作实践。她曾在一家英国旅游公司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专业律师行做过市场部经理和律师助理,在公关公司任市场部总监,直到现在,她还是中国国际公关协会驻伦敦的代表,是申办北京2008年世界公关大会的主要策划人和执行人之一。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旅游局曾组团去伦敦进行宣传展示活动,负责接待和组织工作的也是丛蕾。2006年6月,她组织的“北京风情舞动伦敦”的活动荣获第7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

2007年6月,丛蕾和老公卖掉了在英国的房子回到国内,9月到北京奥组委进行面试。一直等到11月,已经有些心灰意冷的她终于收到了奥组委的通知,让她去“鸟巢”上班。

丛蕾现在的同事中很多是体育大学毕业的,她虽然不懂体育,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英国的10年练就了她超强的外语和公关能力。颁奖仪式小组一共6个人,丛蕾的英文最好,她最不怵的,就是和老外打交道。测试赛时,被邀请来的外国颁奖嘉宾都由丛蕾负责,她顺理成章地成为领导眼中“出镜率”最高的工作人员。她所在的颁奖团队也因为测试赛时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五好团队荣誉称号。

能者必定多劳,因为能力超强,工作突出,丛蕾又被抽调到开闭幕式小组,负责主席台嘉宾工作。

丛蕾所负责的嘉宾联络和协调引导工作乍一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用她的话说,如果嘉宾有半点没走到位,就会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是事故。她拿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现场演示图册,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工作流程。厚厚的图册上清晰地标注着工作人员、嘉宾、运动员、礼仪小姐、升旗手的站位和行走路线,以及颁奖台、旗杆、摄影区。鲜花区的位置。此外,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颁奖工作的不同特点也在图册上显示出来。听过一番讲述,记者才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复杂与艰难。光看图册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这其中还有很多

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和演练,才不至于在正式颁奖过程中出现失误。

体育赛事中的颁奖仪式环节出现差错的几率很高,而且升国旗奏国歌也是最为神圣的时刻,所以丛蕾所在的颁奖团队目前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被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负责竞赛环节的小组。奥运会召开的十几天里,“鸟巢”总共有47场颁奖,残奥会更多,有160场。丛蕾当然清楚这份压力,几乎是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因为家离“鸟巢”很远,她住过娘家,住过婆家,住过朋友家,还在办公室里睡过睡袋,就是很少回自己的家。母亲为了不耽误丛蕾的工作,把她刚刚2岁半的儿子领回了大连老家,儿子想妈妈,经常会给她打电话,说要“打飞的”回家吃饭,丛蕾听了就忍不住流泪。

“4月份北京奥运测试赛时,颁奖嘉宾的级别基本不是很高,真正到了奥运会可就不一样了,那么多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都会来颁奖。到了这个份儿上,容不得出半点差错。”7月底,各国的运动员就要陆续抵京并进入“鸟巢”进行热身,丛蕾说,到那时,她的奥运会就正式开始了。

“我喜欢‘鸟巢’,看到它就会兴奋。”

丛蕾回想起当初在奥组委面试时,面试官问她是想在奥组委总部工作,还是想选择国家体育场,她的回答就是上面这句话。

“因为‘鸟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在伦敦,大本钟被视为英国文化的象征,在北京,很多人会把天安门和长城看作中国的象征。而在我眼里,‘鸟巢’才是现代化中国的代表。”丛蕾每次开车路过“鸟巢”时,都会放慢车速,远远地欣赏着自己心目中的“国家圣殿”,感觉周身热血沸腾。

带着兴奋与热情,丛蕾终于进入了“鸟巢”,却还是碰到了一些让她始料不及的难题。

出国时的丛蕾还是青春年少,回国时已经是三口之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经验都来源于英国,行为和思维方式自然就很“英国化”。国内的一切都有点让她不太习惯,出门时坐地铁,坐公交车,回国后的第一个星期,她天天往银行跑,就为了学习怎么开账户。在奥组委面试时,她连“政治面貌”都听不懂,更不知道“档案”为何物。上班后,虽然在接待外宾时她能游刃有余,但与国内惯有的制度和观念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东西让她不理解,时常感到压抑和无助,经常半夜睡不着坐起来哭。丛蕾坦言,当初卖掉在英国的房子确实是破釜沉舟了,如果房子没卖,受到挫折时也许真会买张机票回英国了。而现在,她只能选择坚持。

时间久了,丛蕾的心态逐渐平稳,学会了默默观察别人的做法,学会了不去想太多,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平稳的心态让我放开了手脚,工作上越来越顺,这道坎儿总算是迈过去了。”丛蕾把这段经历称为“海水淡化”。现在,她正“恶补”北京和中国的文化,努力做到学贯中西。

当初在英国,丛蕾和老公也算是小有成就,事业蒸蒸日上,很多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回国。“虽然在英国那么多年,但遇到有损中国人形象和危害中国人利益的事,我会立刻跳起来制止和反驳。离开祖国10年,我没做多少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想,应该把自己献给国家,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

丛蕾说,中国人的能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她常常被这种能量所震撼。有一次,她下班很晚,开车路经场馆外一条主要道路时,这里还非常颠簸,石块泥土遍布。她下车为了清走路面上的石头还伤了手,车也被剐了,让她十分懊恼。第二天一早上班时,她吃惊地发现,昨晚的土路已经被一条平坦完整的柏油路所取代。“路是在一夜之间铺设完成的,就像变魔术一样。在国外,你根本见不到这种情况,而在中国却屡见不鲜。”

现在,“鸟巢”已经占据了丛蕾全部的生活空间。除了工作、吃饭,她还特意准备了一身运动服,经常在热身场地跑步锻炼。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很多同事对“鸟巢”或多或少产生了“审美疲劳”,却丝毫没有消耗丛蕾心中的那种原始崇敬与热爱。

夜幕降临了,丛蕾带记者走出“鸟巢”,从远处欣赏这座宏伟的建筑。“鸟巢”里亮起火热的红色灯光,光线穿过银白色的钢筋与暮色相交融,透出一种神圣和厚重,荡漾起人们心中的震撼与激动。这时,丛蕾忽然高声喊了起来:“天哪,我现在看到‘鸟巢’还是那么兴奋呢!”记者被她的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丛蕾和她的同事们已经成为“鸟巢”里的一道风景,更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在这副巨大的钢筋铁骨之中,使它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王琳:奥运颁奖那天,我也许会哭

在北京奥组委所在地――北京奥运大厦对面的一个小咖啡店里,王琳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与奥运结缘的经历。咖啡店嵌在一栋小区居民楼之中,是王琳经常光顾的地方,她手指着上面说,那里就是她来北京后的第一个栖息之所,和奥运大厦隔街相望,上下班很方便。

2002年秋,王琳大学毕业就踏上了异国之旅,远赴澳洲求学。出乎父母的意料,她并没有继续深造大学主修的声乐表演专业,而选择了大众媒体专业,主修传媒全球化、信息传媒环境、广播节目制作、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两年后,王琳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她又开始了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学习。一年半后,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她,获得了澳大利亚国家翻译认证局的三级翻译资格。“当时三级翻译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到8%,朋友们都开玩笑地打赌说我肯定过不了,但没想到努了努力一次就过了。”

国外做什么都讲究经验,文凭和证书显然不够分量,成绩好也需要到社会熔炉里去不断打磨。学习期间,为了能更多地接触社会,王琳打过很多份工:中文广播电台的实习生、报社的记者助理、中澳商务洽谈会的实习翻译、中文导游、中文老师、快餐店和酒吧服务生……大量实践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时,王琳才觉得自己真正拥有了融入社会的立足之本。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6年,和众多留学生一样,去留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那张三级翻译资格证书可以让她轻松地拿到澳洲移民资格,但这位青岛姑娘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原因也很简单,“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碰巧,此时青岛奥运会帆船委员会面向全球招聘,王琳没有过多考虑,收拾行李便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回忆这段留学的时光,王琳告诉记者,最大的收获是留学带给她观念的转变。“这不是我在书本中能学到的,而是社会这个大课堂教给我的。在澳洲我每天都让自己很忙,让自己处在一个充实的状态中,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学习,从很细微的地方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处世哲学。这些经历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帮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一刹那间成为现实。对于王琳来说,那是个不眠之夜,脑海中无数的奥运梦想此起彼伏,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该为奥运做些什么。

2006年春天,刚回国的她就得知青岛奥帆委要举办一项环球帆船赛事,欢迎仪式及起

航仪式中英文主持人的位子空缺。于是,王琳决定试一试。

在众多候选者中,有着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的她,让奥帆委文化活动部负责人眼前一亮。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回国仅5天她就上岗了。“中英文主持人的工作主要是在比赛时调动观众的情绪,调解赛场气氛,避免出现沉闷和冷场的局面,这对我来说不算太难。”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比赛结束后,她顺利进入了青岛奥帆委文化活动部,负责赛事颁奖仪式的组织工作。在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王琳先后成功协助策划、组织了第四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并参与了“好运北京”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开闭幕仪式及颁奖仪式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然而,海边长大的王琳对首都北京有一种深深的向往。“我很喜欢北京,她是国际大都市,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能在北京工作生活是我的夙愿。”

圆梦的机会也在向她悄悄走近。

2006年夏,北京奥组委开始第三次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小我自信心就很强,认为有把握的事,就一定要去做。相比奥帆委,北京奥组委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有了这样的机遇,我一定要去试试,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招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相比奥帆委,北京奥组委的选拔过程还要严格很多。考官是由奥组委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提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有针对性。“开始我很紧张,但只要心无杂念,就不害怕了。我来奥组委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学习,想为奥运做点事,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历练自己。”

面试结束后,王琳走出北京奥运大厦,回头仰望这座建筑,心中在想,我一定会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王琳成功了,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她。2个月后,她成为了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项目主管。

2006年10月8日,是王琳第一天到奥组委上班的日子。说起那一天,王琳仍记忆犹新,“谁能想到,自己这辈子第一份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就要加班到凌晨12点半呢?”说到这里,她又若有所思笑着补充道“知道么,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同事竟然给我起了个‘工作狂’的绰号。说真的,这辈子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三个字会落在我头上。”说完,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当时,王琳所在的处室刚成立不久,只有3名工作人员。刚进奥组委的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美梦成真的兴奋和喜悦,一项紧急的工作便摆在了她面前――3天后向国际奥委会做一份例行的工作汇报。

只有3天时间,要做出中英文两份文件,这对刚入职的王琳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正因如此,第一天上班,她就熬到夜里12点半。这一天里,她浏览了处室成立以来所有的公文,等离开办公室时,才发现手边看过的文件已有半尺多高。第二天下班前,一份近万字的中文报告就送到了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汇报那天,她虽然没有亲自上台,但自己准备的报告材料得到了领导和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认可。在北京奥组委的“处子秀”,王琳顺利过关。

2个月以后,王琳完全进入了状态,她主要负责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的场馆运行设计、政策流程制定,32个场馆团队的日常管理,经理层业务培训、颁奖礼仪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国际奥委会及国际残奥委会的联络工作,以及颁奖仪式音乐的创作工作。

2007年中,虽然很多新同事陆续加盟奥组委,人员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但王琳依旧保持原有的工作状态。“十一”长假的前天晚上,王琳一个同事加班到11点才下班,走时忽然听到隔壁传来噼哩啪啦的打字声,以为出什么状况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王琳在伏案工作。“同事都说我是工作狂,我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一直都不觉得累呢。”王琳连续工作的纪录是48小时没有合眼,成果是一份长达100多页的PPT文件。

“对于我来说,在奥组委的第一年是最辛苦的。”王琳称自己为“morning bird”,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晚上11点过后才回到住处,周末也基本泡在办公室里。全北京32个比赛场馆她都要跑,最多时一天要参加6个会议,接60多个电话,每2个月还要接待来北京定期视察工作的国际奥委会官员。“不过看着自己的辛苦有了结果,也是件很开心的事。”

“工作狂”王琳还是有着女孩子特有的细腻与聪慧。32个比赛场馆,每个馆的设计结构她都烂熟于心,包括颁奖地点、运动员和颁奖嘉宾的站位、行走路线等等。“说起场馆,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她笑着说道。

王琳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初来乍到,虽然工作多,但却相应地给了自己发挥才能的空间。从进入奥组委的第一天起,王琳就一直在学习,很多精英们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受益匪浅。无论得到的是建议还是批评,都被她视为珍贵的财富。

“我一直以为自己当不了老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才发现,自己的工作性质或多或少扮演了这个角色。”

她告诉记者,就拿颁奖仪式来说,23个颁奖团队经理,每个人都经过她的严格面试、考核和培训。他们当中最小的24岁,最大的已有50岁,虽然王琳是他们的上级主管,但她并没有“硬性管理”,而是采取沟通和协调的方式。这些经理对王琳很信任,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找她咨询。她也会随时召集大家开会,传达新的政策,解决技术性难题。“他们在行业内都是经验丰富的精英,但对颁奖却不太了解,通过培训,我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从2007年6月第一次场馆团队业务培训开始,王琳的学员从20多人增加到七八十人。前几天最后一次业务培训,部门领导总结说道,王琳把这两年所有的经验和心得都传授给了你们,你们应该感谢她。大家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每届奥运会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很多经验也有必要分享给其他奥运会举办国。”王琳告诉记者,每届奥运会举办期间,国际奥委会都将启动“观察员计划”项目,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届时各个国家奥委会的官员,特别是下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工作人员,都要来北京进行奥运会举办期间的实地考察和学习。负责颁奖仪式工作报告的是王琳。“以往我们是学生,这次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向他们传授我们的精髓。”

在澳洲的经历让王琳与国际奥委会官员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完美。她会做一些特别的功课,仔细揣摩外方的心里,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双方交流起来很顺畅。王琳所在的部门有5个外国专家,曾经为悉尼和雅典的奥运会工作过,个个经验丰富。他们经常和王琳说,中国文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老外也需要一个过程来了解我们,他们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在学习我们好的东西,我想这就是一种有效的融合,硬碰硬的两种文化是永远不会融合的。”

离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天经过北京奥运大厦前的倒计时牌,王琳的心都是紧紧的,办公室里的气氛也有些让人窒息。

“大家都处在备战状态,总觉得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王琳晚上连做梦都和颁奖仪式有关。“无论如何,这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不管有多难,我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把它做好。”

王琳的幸运还源自于她的工作环境。年轻,是她和周围的同事引以为豪的共同资本。那种工作的热情、蓬勃的朝气和团结的氛围时刻激励着她。晚上可以一起加班到九十点钟,累了就关上灯,把音乐打开,听会儿音乐,再接着工作。“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豁出去也要干好工作的猛劲儿。谁都不会在意一些小的细节,任何人都可以打成一片。因为我们就是喜欢这份工作,不喜欢是不会有这样的热情和动力的。”

记者问王琳:“你觉得在奥组委工作这两年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么?”她点点头说:“我付出了,我也得到了。我不是个爱哭的女孩儿。但我想,第一场颁奖仪式的号角在奥运赛场上响起时,我也许会哭。毕竟,这里凝聚了我们太多的心血。”

邢征:立志为奥运服务

邢征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快人快语,虽然在联系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采访当天,离约定的时间还有20多分钟,走在半路上的记者接到了邢征的电话,是他从约见地点打过来的:“我已经到了,您不用着急。”在之前他传给记者一份长达5页纸的简历中,仅“社会工作经验”这一项就有满满两页纸。邢征,其实很不简单!

“我就是为了奥运会。”说起自己回国的理由,邢征的回答依然保持简单的风格。2000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的邢征同一年便远赴英伦。奇怪的是,在他的留学申请文件中并没有IELTS成绩,取而代之的是643分的TOFEL成绩。“我本来想去美国留学,但错过了那年最后一次LSAT考试(法学院入学考试),只好转投英国了。”

两年的留学时间不算长,却足以让邢征拿到两个“沉甸甸”的硕士学位――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会计与法律科学硕士。他也因此得到了英国一家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青睐。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邢征却早已“心有所属”。“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当时就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北京人,一定要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事情。”奥运梦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2002年9月,怀揣奥运梦的邢征回国了。但当时北京奥组委刚刚组建,也没有开始招聘。“自己不能这么无限期地等,总得干点什么。”于是经朋友推荐,邢征成为了北京WTC事务研究咨询中心的一名咨询顾问。中心的工作稳定,收入不菲,领导对邢征也很赏识,要分给他一套三居室,还要送他去瑞士培训。又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仍旧没有动摇邢征立志服务奥运的决心,在他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过度。

近一年的时间里,邢征一直在关注着北京奥组委的招聘信息,终于让他盼来了那一天。2003年,北京奥组委开始大规模对外公开招聘,邢征得到消息后马上去报考。刚投完自己的简历,却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奥组委在前期招聘中只在高级职位上选择有留学背景的人,所以你被聘用的机会不大。邢征没有退缩,骨子里的奥运情结让他有些义无反顾,硬是报名应聘了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处处长的职位,并去进行了面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邢征是幸运的。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一眼“相中”了这个眼界开阔、英语流利、专业扎实的小伙子。邢征最终被录取了,并担任市场开发部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处的项目主管。虽然不是他当初应聘的处长职位,但邢征并不在乎。“只要能让我进奥组委,干什么都行,项目主管还是科长待遇呢。”他笑着说。

两年后,他从项目主管坐到了副处长的位置上,开始主管全处工作。

2003年9月1日,也就是邢征刚进奥组委不久,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他所在的部门陆陆续续征集了60多家赞助商,目前主要负责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反隐性市场、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赞助企业的销售工作、残奥会市场开发、户外广告控制与销售、赞助企业识别,赞助企业标志使用和审批等多项工作。邢征和他的团队还要经常下到各个场馆,检查各类商标、商业信息和广告是否符合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起初的工作对于邢征来说很简单,干好自己手里的活儿就行,其余的不用多想。而现在,身为副处长的他无论如何也简单不起来了。

处里原来有20多人,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一些人陆续下到了各个场馆一线,办公室里就只剩八九个人了,工作压力相比两三年前增加了几倍。每天一进办公室的门,邢征就感觉各种繁琐的事务扑面而来,让他喘不过气。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报告需要邢征亲自审阅并签字,即使在场馆跑了一天,最后也还要回到办公室处理文件。“我们这里可以说没有一件事叫日常工作,都是急待处理的东西,不允许一丝疏漏和拖延。”

30岁的邢征是处里年纪最大的,作为奥组委里的中层干部,他除了要努力完成上级领导派给的任务,还要时刻关心身边的同事。“在一般的机关单位,同事之间可以慢慢磨合调整,在奥组委不行,日渐临近的奥运会不允许慢条斯理,必须迅速进入状态。而且这些‘80后’的观念、思维和处事方式与年长的人肯定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他们的业务能力都不错,但也不能一味地给他们加码,平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要学会扬长避短,更好地调动这些年轻人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在工作中有更出色的发挥。”

一起共事了那么久,邢征和他的这些小兄弟之间铸就了一份信任,他几乎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柱”。有人因工作压力过大夜里睡不着觉,还会给邢征打电话倾诉。“奥运会近在眼前,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再稍一用力就能断掉。”精神状态,是邢征当前最担心的事。不过,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工作中,他只要闲下来就会帮同事打打“零工”。工作之余,他经常会请大家下馆子或去卡拉OK,给他们提供放松发泄的机会,缓解疲劳与紧张。其实,活跃气氛的能力并不是邢征最近才修炼成的,早在大学期间,他就是外交学院学生会对外联络部部长,建立了外交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组织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包括舞会、演出、音乐会等,还担任过话剧编剧、导演及演员。在2004年初北京奥组委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他还自编自演了相声《年终总结》。

今年7月初,在一次处务会上,邢征为他的兄弟们鼓劲加油,并希望大家做好“三剂”,一是粘合剂,要求大同存小异,要抱团儿:二是剂,要做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三是助燃剂,要激发出内心更多的热情,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能在这短短的几十天里,因为精神状态问题而在工作中留下遗憾,也不能为了工作去

拼命,把整个人都废了,那样就太冤了。他们能够在奥组委经受锻炼,以后会更上一层楼,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才。要让奥组委的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闪光部分,而不是阴影。”邢征的语速依然平快,却显露出一股他这个年龄少有的帅才风范。

其实,邢征也有过心里不平衡,奥组委的工作是他在众多选择里挑中的收入最低的职业。相比自己每月几千元的工资,他原来的一些朋友和同学都已经做到了年薪百万,有时他甚至不好意思和这些朋友一起吃饭。

“但我不后悔,起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包括做人、做事,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信任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处理一些特殊矛盾。我这几年在奥组委得到的锻炼,是在一个一般单位10年都得不到的。”邢征说,北京奥组委是一个整体,他所在的市场开发部虽然算不上最重要的部门,但如果出现差错,也会影响整个奥组委的形象。就像一个多块木板围成的木桶,其他的木板再长,它的蓄水量也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邢征说自己所在的市场开发部绝不能成为那块最短的木板。

在奥组委工作,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韧性。在邢征看来,奥组委如此庞大的机构可以说在中国史无前例,它既不是纯粹的政府部门,也不是普通的民间组织,虽然其执行机构多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组成,但在很多业务方面又接受国际奥委会的管辖和监督。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内,很多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要经历很多繁琐的过程。就是在普通的信件交往中,邢征也会注意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措辞,例如会将“Dear×××”翻译成“尊敬的×××”,将“the best wishes”翻译成“此致敬礼”等等。“国际奥委会是国际性组织,办事和思维方式与国内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适应,不可能完全按照哪一方的要求来做,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转换器。”

记者问到他奥运会后的打算,邢征坦言根本没怎么考虑过。很多单位、公司和企业都通过不同方式表示会接纳他,但他都不置可否,也实在顾不上去应付他们。“我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行,做一件事只要坚持到底,都会有所成就,就是捡垃圾,做好了也会成为一个垃圾大王呢。”

2007年末,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制作了一本2008年的小台历,上面介绍了12名留英学子,每名学子都有一段心得体会。在8月份的那一页上,邢征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英国的留学经历带给我三方面的收获,根据重要性排列如下:眼界>语言>知识。这些收获使我增值,也就自然成为我回国后选择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选择我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在奥组委工作近5年来总结出的心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留学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了解了国外的思维习惯、做事方法,让我能在奥组委的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从整体和全局考虑问题,让事情的结果符合各方的利益。奥运会是全球最大的一项盛会,我们要和国际奥委会、各国和各地区的奥委会、多个跨国赞助企业协调各种事宜和关系,如果没有全球化的眼界,凡事只按照本国的情况来考虑,肯定是难以进行,而且也办不好。奥运会又不单单是体育比赛,更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盛典,为这样的盛会工作,没有眼界更是寸步难行。”邢征说,在奥组委工作的这5年,开阔的眼界给了自己很多帮助。

记者奇怪为什么语言会排在知识之前,邢征笑了:“也许刚进奥组委时,我会把语言排在最后一位,但现在不这么想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人现在从事的工作也许和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语言不一样。”在邢征看来,语言是一种工具,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国际化的工作。在奥组委要写无数的中英文报告,召开电话会议,都要用到语言,但语言又不仅仅限于工作方面的交流。在与国际奥委会官员交流的过程中,邢征经常会和他们探讨一些工作之外的问题,会向他们介绍北京哪里可以吃到地道的中西方美食,甚至会互相之间开玩笑。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彼此的亲近感,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邢征认为,生活方面的交流可以让他捕捉到外国人的思维变化和情绪变化,使工作交流更有针对性,能够成为很好的工作伙伴。而想要拥有这样的语言交流能力,没有在国外留学的历练是很难的,就算国内的外语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