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生活教育理论;美术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体现美术教学的地域性。”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由广大农村滋生和培育的本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创作素材。因此,美术教师要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领学生“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发现美术学习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联系,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追求艺术的真谛。
一、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武义县虽只是个小县城,但这里风景优美,古村落星罗棋布,人文资源丰富,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美术教师要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自然社会,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感受自然造物之美,把悠悠老街、杂花野草、劳作村民等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和创作题材。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乡土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古民居灵秀,街巷蜿蜒曲折,石板路高低错落,马头墙起起落落,斗拱额枋姿态各异,窗花木雕生动形象,处处都是景,步步可入画(见图1)。农村家庭使用广泛的生活用具和农具,如蓑衣斗笠、农用风车、竹制簸箕、鱼篓等老物件(见图2),不仅是画面感极强的写生对象,而且带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痕迹,是打上地域特色烙印的优秀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提供灵感。此外,当地庙会、大蜡烛、擎台阁等传统民俗文化古朴灿烂,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学生耳濡目染甚至亲身体验,不仅可以激荡起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先人质朴的情感、勤劳的作风,而且有利于把握特色,开展美术创作。
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当下生活实践艺术化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会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二、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教师要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年级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比重较大,安排了《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威武的大将军》等内容,要求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进行创作。但农村学生的美术学具受家庭条件、物流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于是,教师将彩色橡皮泥换成当地随处可见的小溪石,要求学生以小溪石为主、橡皮泥为辅进行组合造型。小溪石看似用处不大也无人理睬,却是便于学生观察、想象和造型的课程资源。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调整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获得意想不到的作业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创作灵感,跃跃欲试“点石成金”,享受着艺术创作的快乐。于是,当地农村学校纷纷推广“小溪石动物”系列造型活动,并把山上的树叶、果实,田里的泥巴、稻草等乡土文化资源做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努力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的校本美术课程(见图3、图4)。
三、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
儿童绘画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之父”“儿童美术教育者”西泽克认为:“儿童不应该在花园里发育,而应在旷野里生长,小孩子像花草一样,他的发育也依照永久不变的公律,花草需要日光、雨水、空气、营养。”由此可见,儿童的美术学习需要自由,需要自然发展,教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表现的机会,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独特感受。
写实性表现是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的描述。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写生绘画练习,提倡学生在观察描绘对象时不拘泥于对象的固有形、固有色,鼓励他们基于客观观察加入想象,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象。如学生观察外公休息时的瞬间神态,用简洁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作者以生活为基础,又结合外公的特征进行了大胆想象,使作品表现出儿童线描画稚拙的趣味和怪诞的效果(见图5)。生活体验是学生写实性表现的基础,但他们不以表现真实情境为目的,而是以生活为原型,把积累在脑子里的意象进行抽取、加工,把最典型的形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基于生活、具有想象力的写实性表现。
[论文摘 要]小学数学明确的告诉我们:数学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了数学,也就没有了生活。小学数学是如何告诉我们它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又是如何的重要呢?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呢?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了解—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既然数学那么有意义,为何还是那么多人不喜欢数学,那么怕数学呢?在我的任教生崖中,就经常听到学生的数学无用论,也许不仅学生如是说,不是也经常有^、说读小学比读大学的会赚钱吗?这种现象肯定存在的,但说小学生成为数学家的不多,成为科学家的也不多吧!数学是科学的大门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
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最高可以考出15吩,最低的只有10分,甚至是个位数,这难道是初中或高中才出现的问题吗?家长经常说的:我的小孩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的,数学都有八九十分,可是越大,成绩就越差了!这是为什么?数学,越往高层次学,会越觉得与生活脱离越来越严重,学生之间数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是正常的现象,可是,数学,如果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就开始产生距离,我想,这是不正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习惯,而不应该产生距离,因为:小学数学是最接近生活的,难道差距从生活中就开始了吗?
小学数学具有的特点是其他学习阶段所没有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学数学是所有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成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开始
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数学这门课的开始,如果开始就给学生不好的感觉,那么,他学起数学是会感到非常困难的。一年级数学,学生学会了看时间,学会了用直尺,学会了认识人民币,学会了图形的分类等等这些,而这些内容不正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吗?小学数学,成为了学生理解数学的开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升华来的,数学不是抽象的,那么他还会觉得数学没有用吗?除非他不食人间烟火。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很有意思,数学肯定也有意思,这就是学生对数学的第一印象,成为了数学兴趣培养的开始。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源泉
“既然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当然是要用到生活中去,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是否要学好数学呢?”我们老师跟小学生讲数学是如何如何的重要,因为它要高考,学生听得懂吗?但如果你跟他说:我去商店买点食品,拿了100块钱去,结果我应该找回来多少呢?“这是数学问题!学生明白了:数学是隐藏在生活中,要自己去发现数学的。再问: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口袋里会剩下多少钱吗?学生又知道了为什么我要学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从小就通过自己昕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兴趣就从这里开始。 转贴于
数学重要,小学数学更重要,那么应该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要把握下面两点:
三、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开始
我外孙读小学一年级,一般来说,即使是门外汉,教一下小学生做数学是不存在问题的,可是,我却发现:我这个高中数学老师教不了小学数学!更不敢乱教他们方法来解决他们的数学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不同。
我外孙学习整数的加减法时,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用手指头数。也许是刚开始,老师从数小棒棒开始,从数手指头开始,于是,小朋友学会了“手指头”的加减,让他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他从20开始数,19、18……,而且每数一个,手指头就加一个,一直到手指头达到6个为止,我想,等他大一点,让他算”这一类问题的时候,手指头数得过来吗?有的老师会说:我们后面也教竖式计算的。是的,可是你原来教过我们用手指头啊!小学可以说是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他们接受一种思想很快,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再想改变很难。
四、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教学不能模糊不清
前面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但是也不能背离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让概念性的问题模凌两可。
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姓的认知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起到,尖角在前小于,开口在前是赶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准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但是,在让学生学习图形的归类时,小学生对于平面和立体这两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要慎重的选择讲解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白“球与圆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一样,每次我教我外孙图形分类,总是问他:你确定球是圆形的吗?他是毫不犹豫的说:“是的,老师说的。”我相信:老师不会这么讲,但是是什么问题使得学生认为球就是圆呢?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让定义不清不楚,一定要明明白白,但是如何讲解呢?老师是要好好商榷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小学数学,但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一定要把握以上几点,包括平时在对小朋友的课后作业辅导时,家长不能乱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毕竟,家长的数学是生活的,而学校数学是生活升华之后的数学,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育从小开始,兴趣从小开始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或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许多法则、性质和概念等元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实践和探究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方面可以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相较于枯燥、抽象的数学公式、定义、原则,生活化数学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不再僵化地遵循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组合教材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更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途径,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改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而生活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注意积累一些能够引发小学生思考的实际生活问题,例如让小学生到商场买东西,或去银行存钱,以此引导小学生了解相应的钱币知识。或让小学生用钟表的形式画出自己每天休息、吃饭的时间。以此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见到的生活素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导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引入:大家身上也有许多比例问题,同学们知道吗?例如,每个人的脚底长度和拳头一周的长度比例是1:1,而脚底与自己身高的长度比例则为7:1,可见比例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并不远,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意义。用这样轻松、熟悉的情境导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数学游戏、直观实物、实践活动等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数学作业设计方面,选择那些开放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验证和巩固。例如,在讲解“千米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一千米的长度。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从家到学校有没有一千米的路程。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学习兴趣。
2.引入生活元素
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情境,在小学生身边也有很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性。小学生对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缺少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并循序渐进地引入课本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将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改编成导入问题:大家猜猜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一年要浪费多少水?以此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乘法计算。再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存在的角,或用图片显示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存在的角。将生活元素合理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我市小学数学研训工作,要坚持在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我市 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继续推进并深化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校本研训机制,理论积淀,厚实底蕴。
1.各校要建立校本研训机制,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学期要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同时建议各校可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人民教育》编辑部编)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各校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如“集体备课、沙龙研讨、专家讲座、校内骨干教师的讲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博客、浏览教学网站、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真正用于督促和反馈教师学习的效果,使教师个体化的学习经验确实成为进行课改实践的理论基础。我们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师在理论指引下去关注和研究课堂中学生的发展、课堂中教学的生成、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等问题,这是当前小学数学应该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
2.各校要认真组织学科教研组回顾第一轮课改实验的实施情况,集思广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反思存在的问题。依托理论学习,首先从理念层面进一步更新认识。可以根据面上的问题,充分考虑教师们的需求,整体规划学期理论学习活动,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系统性。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将组织市“小数会” 年论文评优活动,主题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含“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截稿时间10月10日)。
(二)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夯实课程实施基石
1.各校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减负”精神,坚持杜绝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积极为推进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与条件;要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确保基本学习要求的有效落实,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各校要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常州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常规)”以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同时可以组织教师讨论制定切合本校数学教学实际的常规,以让“常规”真正做到校本化。
3.抓常规,要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中心,要以“备课、上课”为重点,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教师间同伴互助,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在贯彻落实“减负”精神要求下,加强对“常态课”的研究,追求质朴而真实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开展好“课题+教研”的研讨形式,即教研活动要有主题,提倡教研与科研有机整合,做好专题研究。在施教过程中提倡教师从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组织积累性常规活动,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诸如“口算、对口诀”等专题训练,要求活动节奏恰当、点面结合灵活、活动方式有趣。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确保常规落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的日常调研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那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生活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践价值。当然,数学又不仅仅是“生活”,数学课必须具有浓厚的“数学味——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故,针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
1.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针对当前教师们普遍反映对现行“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内容和体系不够熟悉的状况,建议各校在数学校本教研活动时,可以新教材为依托,深入地对教材进行钻研,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们是如何看待数学教材内容的,哪些是难点,哪些表述不容易理解?要研究“针对具体情况,我们的教学策略是什么?”以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
2. 为更好地彰显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方向、凸显研究的重点,转变研训方式,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研究与发展的平台。本学期对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部分内容将继续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要对教材中“整数计算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讨工作,在总结计算教学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围绕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具体要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编写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及原因分析等问题展开。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年 级 单元 具 体 内 容 页 码 连续
课时 研究
时间
二 9 《时、分、秒》》 P88-93 3 11月
三 7 《乘法》 P70-75 3 10月五 6 《解决问题的策略》 P63-67 3 9月
说明:另《数学探究 我快乐》中的六年级《近似值和估算》(P33-36)与四年级《有趣的数阵》(P51-54)的各1课时材料作为本学期特别的研究内容。 11月
对以上专题研究的内容,望其他校的教研组老师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在本校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并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3.继续维护和充实“金坛市小学数学交流中心”网站的正常运转,及时发现并整理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做法,让资源进行共享。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扎实推进教育科研,深化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是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育科研应是先导。首先,全体数学教师都应“聚焦课堂、研究教学”,努力实现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努力学习教学理论并力求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再次,各校数学教师要形成“教、学、研”的共同体,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积极营造具有浓浓教研文化的氛围,这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力之举。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各校已备案或立项的各级各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要继续扎实抓好研究过程的落实,不搞课题研究的花架子,要走“研训一体化”之路,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年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⑴在新的平台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追求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以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由市研训中心小学数学组领衔研究的省教研第七批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本学期将从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有效策略、材料的选择与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评价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度研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组长要继续从各自研究的重点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要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多践行,深思考,要为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在本学期组织人员继续编写《数学探究 我快乐》上册书稿,以拓宽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提高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各校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要积极开展“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已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实验小学的学校要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提高教师教学预设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探索实现师生主体性张扬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同时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素质。2.在市“研训一体化”工作要求指导下,本学期小学数学学科将充分发挥兼职研训员在学科领域方面的引领作用,将组织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协进会”与“学科中心组”开展“同课异构”、“主题沙龙”、“读书沙龙”等小型研讨活动,注意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点带面,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教学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对一些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与解析,因此其乏味性可想而知。特别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完全忽略了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大量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的现象,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彻底打破了这一教学难题的困扰,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下,使教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一、创设情境,理解、体会计算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全国各个院校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例: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情境创设。
首先,在授课开始阶段,教师先进行基础的口算训练,如“55*10,23+65,77*11”等,通过高节奏口算训练对学生们的心算能力进行训练,并与此同时有效的令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将精力高度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再列数“3*2+5,6-2*7,4+5*8-6,9*7+2*5”等混合运算题,对学生进行运算顺序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题目运算的顺序进行标注。以此方式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为新课做好铺垫,而后选择适当的复习例题,对其进行运算顺序的改变,引出括号运算。然后通过对三步运算例题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如:“通过对含小括号的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学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以后,教师在及时列题进行巩固训练,最后有效的完成课堂教育。
二、动手操作,理解、总结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学习的引导方式。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要真正的令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仅仅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数学是一种逻辑关系极强的学科,所以想要真正的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建立相应的数学逻辑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形成,则需要不断的进行模拟和锻炼,从而形成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所以很多人极爱那个新课程标准单纯的理解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改革并没有放弃时间训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训练,从而令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理解数学计算的逻辑思维,并通过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来总结正确的、有效的、便捷的计算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然而单纯的计算时枯燥的,并且整个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囊括在情境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提高的培养,必须建设一个多样化的课堂学习结构。在开设情境教学时,必须保证学生们的全员参与,而想要引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必须将学生提升到教学主体的位置,充分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加强互动式教学的交流。然后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导,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自主的进行解题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站在辅导者的位置上,令各小组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算法探究,从而总结出最恰当的解题方法,并令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计算方法的理解。
四、数学游戏,探索、发现计算规律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自身喜好。而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数学计算能力事实上更多的还是为生活应用服务,所以在进行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其特点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开展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和学习兴趣,从而利用学生们的亲身经历来加强他们对解题方法的感受。
例如“九宫格”、“数读”等数学问题,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指引,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令学生熟悉所学的数学计算算法,从而引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发现潜藏的计算规律。
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他们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在对比娱乐中,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整体计算能力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活用多媒体,加强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而针对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的枯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乏味的数字变成形象化的图文,以此来增加计算能力教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利用这种形象与抽象的转换,使他们更容易的对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
然而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要注重模式化,应该对其展开存分的活用,将其网络特点进行充分的发挥。并以其网络的超容量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们的计算训练的密度,使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高。
结束语
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本文所述浅陋,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无非三种,一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手段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利用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典型例题形象化,从而为学生塑造正确的解题逻辑思维;三是利用具有典型特点的例题对学生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体系,令其整体计算能力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支宝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2]刘成华.今天,你希望学生怎样表达――关于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
[3]陈飞燕.珠心算的神经基础及珠心算训练对儿童脑可塑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