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物营销论文

药物营销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物营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物营销论文

药物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评价调查分析

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的合理性,我们随机抽取2009年下半年归档病历269份,对病历记录单中,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中的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及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1抽查病历中抗菌药使用情况

1.2抽查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前6名的品种(不分规格。单位:例次)

头孢呋辛(34)、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5)、美洛西林(23)、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1)、甲硝唑(20)、头孢他啶(15)。

1.3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Ⅰ/甲切口:术前一天用药8例,术前30分用药13例;Ⅱ/甲切口:术前一天用药11例,术前30分用药0例;Ⅲ/甲切口:术前与术中用药均为0例。所有手术术中追加用药均为0例,所有手术病例术后用药均为100%。

1.4手术患者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1.5联合用药

所查病历中,联合用药以二联为主,主要是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抗厌氧菌类药物联用,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头孢呋辛与奥硝唑联用,但也有的是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联用,此二类药物同属于β-内酰胺类,作用机理相同,抗菌谱相似,联用实属重复和浪费。三联用药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或林可酰胺类)与抗厌氧菌类联用,而围手术期预防感染也采取二联或三联用药,表现联合用药存在用药指征掌握不严和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联用时间一般为4—7天,少数病例大于7天。

2分析

2.1我院抗生素使用率及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在随机抽查的病历中,反映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达70.6%(评审要求<50%),且多为经验治疗,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占治疗用药百分比)很低,只有1.9%(评审要求>50%)。经调查发现我院病原检出率低,结果不准确,导致送检率不高,有待我院多科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2.2预防用药指征

调查显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据资料统计清洁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因此Ⅰ类清洁手术在严格无菌技术和细致手术操作条件下,通常不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情况时可考虑应。象甲状腺,乳腺手术和疝修补术等均为清洁手术,手术时间小于3h、出血量少,除少数特殊患者有预防用以指征外,余无明确用药指征。

2.3预防用药时机及疗程

预防用药时机较合理的只有22例,占18%,但手术中均未追加用药,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超过72小时的占80.1%。(《原则》要求手术病人最佳给药时间为术前0.5-2h或麻醉开始时,且抗菌药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2.4不合理用药

2.4.1抗菌药物品种更换调查中发现部分预防用药患者未说明原因即更换了抗菌药物(同一种类之间更换),有的为术前、术后用药不一致,有的为手术前期与后期用药不一致。典型病例:一患者,妇科,住院18天,用过头孢呋辛、头孢硫眯、克林霉素、氟罗沙星等4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理想,应当首先考虑用药方案,包括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恰当、给药方式不当等问题,治疗方案频繁进行调整,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目的,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和耐药机率。另外我院供应上有时会出现不足导致换药,转科也会换药等等。这反映我院抗生素管理目前仍存不足,有待加强。

2.4.2未遵循“续贯疗法”调查中发现,医生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很多没有遵循“续贯疗法”,比如使用依诺沙星注射液后不用依诺沙星胶囊而用加替沙星胶囊,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后不用头孢呋辛片而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情况较多见。

2.4.3超疗程用药调查中还发现重度感染、混合感染的病历中有延长用药原因的记录,超疗程用药。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进一步有效降低伤口感染率[1]。

2.4.4部分品种单次给药剂量过大,给药方式不恰当.单次给药量远大于一日二次给药时单次给药量。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6.0g×qd、头孢呋辛6g×qd、哌拉西林/舒巴坦钠5.0×qd、左氧氟沙星0.6g×qd等等。用增加单次给药量来减少给药次数的治疗方案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2.4.5特殊患者用药问题老年人肾功能是生理性减退,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喹诺酮类)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调查中发现,个别医生对此不够重视。肝脏损害病人用药及小儿用药也应相应调整。我院不良反应显示我院不良反应多由于药物剂量大引起的A型不良反应。因此提醒对特殊病患者用药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及密切观察用药后疗效及反应。

2.4.6其他不合理问题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休克、中毒病人在无感染指征情况下使用抗菌药。调查中头孢吡肟在我院使用未严格按限制级使用。

3结论

对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调查看我院应用抗生素存在各种不足,医院应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有关抗生素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及其危害的宣传,强化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意识

参考文献

药物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1997年笔者调查发现,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药品的疗效,同时也非常关心药品的安全性、剂型和使用方法等问题。他们更愿意选择无痛苦且使用方便的药物剂型,如口服剂和外用制剂,而选择肌肉注射剂和静脉注射剂等有一定痛苦的人很少。在口服制剂中,消费者首选的是使用更方便的每天口服一次的长效制剂,其次是胶囊剂、口服液等,反映出消费者既要良药,还要不苦口的用药倾向。在适应症相同条件下,选择中药制剂者占55%,西药制剂者占11%,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其原因,发现绝大多数选择中药制剂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比西药更小一些。在100例被调查者中,只有l例认为用药主要受广告影响,说明消费者对当前大量的药品广告持有比较冷静和理智的态度;94%的消费者认为生病时,应先看医生,然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大消费者对药品的使用所持的态度十分谨慎,同时也提示医药企业必须以质量为本,只有以优质高效、使用方便的药品和良好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痛苦。

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中有关常备药的调查显示,感冒药是城市居民的首备药品,在过去的一年中,85%的居民服用过感冒药;紧随其后的是润喉药、止咳药、肠胃药、皮肤药(止痛药和眼药水,使用率分别为55%、48%、35%、30%、29%、28%。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大城市中,成都市民使用常备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感冒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93%,在北京等3个城市渗透率则只有80%~85%;止咳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58%,在其他3市只有46%;肠胃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44%。,而在其他3市只有30%左右。

1999年笔者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对药品选购和使用的主要因素是疗效、医生建议和价格,而药品广告、包装等也有影响,但作用甚微,从而提示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药品质量,并注意降低成本。我国目前药品供大于求,使医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质量竞争,因而,不断提高药品质量不仅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关键。大多数被调查的患者更愿意使用中药和生物药品,这一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崇尚自然呼唤"绿色药品"的消费观念。调查还发现52.5%的患者更愿意使用新特药,从而提示医药企业必须重视新药开发,向市场不断推出新产品方可在竞争中赢得顾客的心。在164例被调查患者中,有86人(52.4%)选择直接去药店购药,因而反映出我国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通过定点药店、定点医疗单位完全可以满足所有患者的医疗需要。

对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6.4%的医生通过医药杂志首次获知新药,30.6%的医生则通过企业举办的药品推广会或药品说明书获知,通过药品广告首次获知新药的医生比例为23.3%。93.3%的医生认为最可靠的是医药杂志上的药品广告,79.7%的医生认为医药杂志的综述性文章和论著对新药的评价最能影响医生开始使用某种新药;病人意见占8.7%,也为另一影响医生用药的主要因素。在对2种药物进行疗效比较时,医生认为自己的临床经验是最为重要的占53.3%,有13.4%的医生认为自己的研究论文的评价是最重要的,24.3%的医生认为医药杂志上或学术会上研究论文的评价是最重要的。 重视技术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分析我国医药行业现状,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一种符合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要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工业化试验三个阶段。前期研究优势在科研院所,后期工业化试验是企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国内医药科研单位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生产的优势,最终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产学研结合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开展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也可以发展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科研中心,开展企校合作新模式。

为了实现我国医药工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利用生物合成、生物物理诊断、生物医学治疗为主的现代化生物技术,优选一批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及新型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等以防治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疑难疾病。采用生物技术对医药传统产业——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甾体激素等重要领域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加强手性技术、催化、分离、固相合成、计算机等当代先进技术以及高效节能装备在医药工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2.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医药领域的许多技术创新都是在不同学科相互碰撞下产生的。如激光技术与药物制剂技术的结合,出现了口服药物渗透泵技术(OROS),这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包衣,片内外渗透压差,加上激光钻孔而成的一种恒速释药系统。超声技术与药物透皮技术结合,使得药物透皮吸收程度大大增强。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形成技术创新良性循环。技术创新的主要基础是资本和人才,其目的是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生产及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速度快慢起了重要作用。产业化速度越快,可为创新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以及下一轮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金保证。加强产、学、研结合与沟通是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途径之一。

创新的主导要素是知识,它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才资本,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以科技为核心构造新的生产力体系。21世纪的科学发展趋势更需要那些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通用型人才,因而实施"通才教育"已势在必行。在科技、经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应该培养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一"代表广博的知识面,"I"代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造知识能力"以及实施"终身教育"和"通才教育",将成为创新所需知识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做好市场营销 实现持续发展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以整体营销为手段,要求企业既进行外部市场营销,又进行内部市场营销。内部市场营销是指卓有成效的聘用、训练和尽可能激励员工很好地为顾客服务的工作。事实上,内部市场营销必须先于外部市场营销。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营销、生产、研究、开发、人事、财务)均各有职责。实行顾客导向的企业,营销部门的任务主要是研究、认识和服务于顾客,其他部门均应积极配合营销部门争取顾客。各部门必须在增进企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多方面协调的行动,为争取顾客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药市场营销机能同样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四大因素,在需求的满足上,依靠发挥四大因素的整体效应,任一因素的特殊优越,并不能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因此,分销渠道不仅要与产品品质一致,还要与产品价格一致,促销活动不仅要与产品品质和价格一致,还必须与分销渠道相一致。同时,企业所有营销努力,还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上协调一致,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营销活动的整体化可在营销部门内按商品类别或按商场设置经理,以便使产品及市场都受到应有的重视。总之,整体营销是市场营销必须遵循的方向。

企业必须切实树立起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的根本经营观念,即市场营销从最终客户开始,而不是从生产过程开始来重新构思策略,才能形成产品是被卖出去而不是推销出去的高境界经营状态。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只不过是满足市场需要而已。

药物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了2 700万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2003年全国设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559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与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相比,办学条件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础,采用较灵活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②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④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 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6年起,我们先后对2004、2005级本科专业实施了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实践。所谓“3+1”,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了36.5%。“3+1”模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

2.1 理论课程体系

采用“3+1”的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长,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施“3+1”办学,保证学生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体系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共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参照了高等学校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讨论稿)、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学院关于本科专业学时和学分数的上限规定。理论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模块:

2.1.1 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 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 校内实践课程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校外生产实,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不少高校老师呼吁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不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家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确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

2.2.3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 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工程转化难度较大,科研趋向基础研究,软课题增多,实验课题减少,导致了有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3+1”办学,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参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试基地指导2005级学生实习的一位带队老师说,将实验室小试数据放大到中间试验。尽管是间歇操作,但由于有时传热和传质等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中试时的反应时间、反应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等也与小试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一个简单的过滤操作,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中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药物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我校在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学专业人才为广西及邻近省份的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药人才做了重要的贡献。但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办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与科技经济脱节等问题。目前的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以下的问题:①招生逐年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不同步的突出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差,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②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扼杀,很多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应用,如很多的案例讨论课的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是形式化。③教与学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开展的课外创新活动,学生大多在老师限定的框架中进行的。④管理意识过强,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选修课;不仅有本专业的课,还要选修外专业的课。除了必要的体系,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基本没有,学生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允许选修———外专业的课程开放度很低。⑤教学管理办法不够规范,对教学质量尚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⑥严谨的学风———还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适应社会需求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每所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的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即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等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及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过程中,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体现鲜明的市场导向,再根据所确立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着手,梳理各课程的相关性,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把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等三大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块,利用必修、选修和辅修等课程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

2.3加强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来制定和优化教学计划,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和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改革、调整和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为培养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积极地、充分地把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使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2.4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的评价体系所谓中医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是否具有中药从业者所必须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鉴定和考核的过程。由“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我校中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为我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首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考核中,制定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参考现代的教学及考试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实施质量控制。以课程评价为例,避免只注重笔试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查成绩和技能性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笔试的卷面成绩为依据外,增加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论文写作及答辩、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的比重。

2.5加强中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我校中药专业是顺应我国、我区医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新办的学科专业。我校的药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早,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较好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平台、药物分析、药理实验平台和“学生建设、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的模拟药房等,在校外有百色市、河池市、南宁市和自治区药检所等药物检验分析机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科,广东大参林、青海益欣、云南健之佳、康哲和四川科伦等众多医药企业,百色市内的桂西制药有限公司、广西伟健药业及市外的广西万寿堂药业、广西中医药大学百年乐制药厂和广西维威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都与我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可以借助学校里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再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建设一些中药专业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草药种植园、标本馆、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的满足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2.6实施校内和实习单位双导师制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并把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我们对药学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半年把愿意指导与药学相关专业具有中级经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的名单列出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进行选择作为指导老师,每位老师可指导3~5名学生,经双向选择后由系里下达聘请书,由这些校内导师先期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由实习单位指定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对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校内教师可通过QQ、飞信、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远程指导。我校自2001年起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在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进行科研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让他们掌握科研的思路及基本方法;学校设有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让学生通过申报课题获得立项,资助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我们药学院的教师中符合条件的老师基本上都报名招收本科生导师制学员,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此情况,制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的政策,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

2.7举办与就业相关的五项知识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导学”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够,因而造成许多的大学对大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以致出现厌学弃学,在学校时没掌握任何就业技能,到毕业因为缺乏规划而出现各种就业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通过举办“知识和技能竞赛”可以对大学生起到“以赛促学”和“以赛导学”的积极作用,对课程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基于我校药学各专业的学生主要到医院和社会药房、制药企业的药检岗位、医药流通行业等岗位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每年都举办与各种就业岗位相关的竞赛:①药品营销策划与技能竞赛;②药房岗位知识与技能竞赛;③药品食品检验知识与技能竞赛;④中药鉴定与栽培知识与技能;⑤药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8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我校药学专业是在西医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的教学及教学设施都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来办学,所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得很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场所,达不到教学要求。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由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院及附属医院药剂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可应用在诸多药学领域,从药学科研、教育、临床到药品营销,这些领域几乎涉及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主要有:①精选药学信息资源网站,为药学学习者和工作者推荐方便快捷的有价值的药学信息;②建立为药学教育、科研、培训机构提供药学服务的网络平台;③考研及药师考试指导;④把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视频等的仿真实验平台;⑤药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药图谱等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的电子版的工具书平台;⑥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医院药品动态、药学信息、用药常识等药学服务内容的药学服务平台。

3结论

药物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1.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1)管理岗位:如生产、技术、质量、GMP认证等管理工作;(2)技术操作岗位:如物料的预处理,药物合成控制,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三废”处理等技术操作工作;(3)技术开发工作:如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工艺、工程设计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4)医药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需求预测、销售、广告等方面的工作[4]。2.职业能力两个核心能力:(1)制药化工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控制、设备维护及生产管理能力;(2)药物合成工艺及制剂工艺控制、质量控制、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能力。3.依托教学平台,设置课程主线一是大化工平台,针对化工专业群的设置的课程平台,课程主线侧重于制药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既包括原料的预处理,也包括后期的分离、纯化、干燥等物理操作,仿真训练(DCS)与化工总控工培训考核相结合;二是药学平台,这个平台的课程主线围绕药物合成及工艺、反应器、过程质量监测(分析)、制剂技术等展开教学。

二、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两条主线,根据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按照由专项到综合、由基本到专业、由专业到扩展并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坚持兴趣为先、知识必备、应用为主、创造提高的理念,采用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专门性训练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各教学模块,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地完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1.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基本的职业能力,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创业教育等课程。职业课程模块,包括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涉及的课程有基础化学与化学实验技术、制药化工单元操作与课程设计、化工制图与CAD设计、电器与仪表、分析测试技术、文献检索、安全与环保等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剂技术、化学反应器、化学制药工艺学、中试技术、专业外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顶岗实习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有药品质量管理、药理学、职前综合培训、药品营销、现代制药企业管理等。2.针对不同课程,选取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基础性较强的学科,比如基础化学,采取学科型培养模式。学科型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比较有利,一般认为学科体系是人类传承和存储知识最好最经济的结构,接受学科体系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宽厚扎实,脉络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培养模式或者“高职项目课程”培养模式[3,5]。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获得,按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课程实施顺序,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引导学生从习得的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提升。比如制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以不同类型单元操作及典型药物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药物分析检测技术课程,以不同官能团类型药物为载体展开教学;制剂技术课程,选取典型药物的不同剂型为载体进行教学。3.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与特色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与财政部办公厅联合的《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本校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成功入选,说明本校的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岗适应性。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有机统一,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达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准,又坚持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和教学零距离,上岗和毕业零过渡,统一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与岗位培训一体,通过校企订单培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得以实现。二是多岗迁移能力。所谓多岗迁移,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它要有多岗位迁移能力,而不是首岗唯一,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需要。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是践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学生在经过了首岗和多岗的历练后,必须有进一步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成为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