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能考核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AHP;评价体系;体育评价;体能成绩
0 引言
针对以前对学生体能成绩评定的现状,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能成绩评定的要求,对学生体能成绩评定进行了尝试与实验,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学生努力参与的过程,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体能成绩。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评定的过程中,将绝对标准和学生个体内差异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的程度。事实证明,这样的评分方法,使学生对体育兴趣明显增加,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明显改变了学习态度,更自觉地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内容
根据实验的任务,确定西安市某所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所有男女生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 将体能测定内容确定为:实心球、肺活量指数、1000 m(男)800 m(女)、立定跳远4个项目。体能的评价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行评定,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基础与进步的幅度进行成绩评定。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体育评价观念,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整体性和差异性。将单一的统一标准改变为二类标准的考核, 采用两类合一的结构考核相结合的评分办法, 即绝对标准和个体内差异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立体的考核体系。
研究时间为2014年4 月。
1.2 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调查问卷前,对实验对象进行了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结果两次测试的相关系数应小于0.01,说明问卷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较高的结构效度。
2.模型的构建
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T.L.Satty于1977年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最上层的目标层,中间的准则层和最底层的方案层,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相对重要性总的顺序。其求解过程如下:
(1)对于目标层,以特定的目标为准则,将准则层的各个准则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表1),得到判断矩阵。
表1 各个准则间两两比较的重要性
(2)以准则层的各个属性为目标,将方案层中的各个方案两两比较,得到各个准则所对应的判断矩阵:
式中N是准则的个数,M是方案的个数。
(3)对每一个矩阵的每一列进行归一化处理。让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除以它所在列的总和,相当于每个元素在它所在列所占的比重:
式中y’ij 为判断矩阵中的元素经过归一化后的值。
然后,对矩阵中的每一行求和,就得到该行所对应的准则或方案的相对权值,求的权值同样进行归一化处理:
(4)根据第(3)步的结果,可以求得准则层对应目标层的权重向量WB,与各方案对应每一个准则的权重向量,即有向量组WC。由WB构成的矩阵RWB乘以向量组WC构成的矩阵RWC,最后得到各个方案的综合排序。
本文把实例库中各个实例与需要求解问题实例对应的各个属性之间的距离作为方案层,实例的各个属性为评价准则层,从实例库中选择与问题实例最相似的实例为目标层。
3.实例分析
本文中,我们以西安市某所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所有男、女生的体能测定成绩,根据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测试项目对于体能成绩的权重,然后获得各个年级男生和女生的体能情况综合得分。,由需解决的决策抽象而成的实例包括如下属性:男1000 m /女800 m (B1)、立定跳远(B2)、肺活量指数(B3)、掷实心球(B4),实例库中有C1、C2、C3共三个实例。其数据分层如下:
其中男生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各年级女生的测试成绩如下表示:
设准则层各个准则两两之间比较得到判断矩阵为:
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0.4789, 0.1904, 0.2433, 0.0874) T,λmax=4.2526,经过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0.0849,CR=CI/RI=0.0943
(1)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判断全体学生体能素质,我们将男女学生成绩分开统计分析,其中各个年级男生体能测试成绩的在各个指标下的权重为:
求得:λ1 max =3.0183 CR1=0.0091
λ3max=3.1449 CR1=0.0725
采用和积法所计算的系数值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清晰看出,最终总得分排序为C2> C1> C3,即高二年级男生体能状况最优,略高于高一年级男生,说明青春期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较高,而高三年级男生体能状况明显偏差,这与繁重的学习和较少的锻炼有很大关系。
(2)各个年级女生体能测试成绩的在各个指标下的权重为:
求得:λ’1 max =3.0092 CR’1=0.0046
λ’3max=3.0000 CR’3=0.0000
采用和积法所计算的系数值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清晰看出,最终总得分排序为C2’> C1’> C3’,即高二年级女生体能状况最优,略高于高一年级女生,而高三年级女生体能状况偏差,总的来看,女生在进入高中后,身体素质状况较为平稳,各个年级间差异并不巨大。
4.总结分析
键词:警察院校;体能训练;对策
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67-04
为适应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警务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随着人社部《关于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培养一批能满足公安机关需要的优秀警务人员已成为警察院校的首要工作。警察体能训练作为警务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对提高警察面对危险既全身而退,又打击犯罪活动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从警察专业学生抓起,进一步加强警察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练就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高素质警察队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重点以吉林警察学院和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两所院校在校学生体能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论文数据库、吉林省图书馆、体能训练相关书籍、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收集整理,基本掌握警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情况,在广泛阅读和整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并作分类整理与综合。
1.2.2访谈法 针对警校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在警校学生需要发展的体能素质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向体能专家、警校教官和从事多年警察工作的警官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借助Excel、spss11.5对调查和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课程安排
通过调查了解,国内警察学校的体能训练课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年(上、下两学期),每周两次体能训练课,一次课程90min(2课时)。多数警察院校采用这种体能教学模式,除了入学第一年,不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课程包含多种教学形式:田径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篮球足球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器械训练,旨在强化身体力量,培养学生耐力。总体而言,体能课只开设在第一学年,课程开设时间较短,高年级之后只开设警务技能学习。体能训练是警务技能学习的基础,只有身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更高效的学习警务技能。而且第二学年开始,针对警察类学生只有全国大学生统一的体测,而没有专门针对警察类专业学生设置的体质测试以及考核。
2.2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考核模式与达标率
警察院校体能训练在考核理念、标准、方法上趋于一致,第一学年两学期体能测试内容一致,男子为立定摸高,40m折返跑,1000m,引体向上;女子为立定摸高,40m折返跑,800m,仰卧起坐。考核内容适合大多数的学生,均为常规的体能测试,只要掌握基本的训练技能,均可通过考核。
对吉林省两所院校2个年级的警察专业学生体能考核达标情况统计如下表:
如表1所示,2014级体能测试结果低于2015级和2016级,2016级学生的达标率最高。这与全国学生体质状况相符,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警察院校必须提高重视,针对素质越来越差的学生制定安全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的考核内容与职业性质相关程度不高,不能充分体现警察的职业特点,并且与实战相差甚远。因此,警校的体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全新的体能训练内容与考核方案,符合警察职业的需求,这样即是对学员负责,更是对国家负责。
2.3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教学模式
吉林省警察院校的教师多为各高校部分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新人职的教师往往沿用老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师资队伍缺乏新的教学理念。警察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的体能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训练、授课,对体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多采取固定行政班模式,老师要求什么学生做什么。
2.4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场地情况
体能训练的设施主要包括室外体能训练场、一些球类以及一些体育器械,警察专业的学生平时一般都在体育训练场进行田径相关方面的体能训练。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出吉林警察学院和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对体能训练场地满意度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统计可知,场地设施并没有让学生都达到满意的程度。训练场地、训练器材、训练方法等等都不能达到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警校训练设施方面,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完善训练条件,最终到达预期的训练目的和效果。
2.5吉林省警察院校学生参加体能训练情况分析
对吉林警察学院和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课后参加体能训练进行调查,如表4所示,可见,自主训练占学生课后比重较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体能训练对自身的重要性,然而自主训练有存在很大的弊端,缺少正确的指导,存在较大的损伤危险。此外,自主训练又缺乏监督,训练计划不能正常实施,存在随机性,训练的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
3吉林省警察专业学生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3.1体能训练持久性不够
目前,所调查的2014级、2015级治安班的学生在第二学年缺少专门的体能课训练课程。导致学生较长时间不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体能方面明显下降,体能训练的达标率明显低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根据训练学的规律,体能素质的增长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学生的训练过程出现明显的断层后,体能素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要想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警察的工作,必须在校期间保证体能训练能够贯穿始终。
3.2考核机制不健全
警察院校对学生的体能考核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为后期警务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吉林省警察院校开设的体能考核项目过于单一且简单,只要基本身体素质可以均可通过考试,这会使警察专业的学生忽略体能训练的意义。为了后期警务技能顺利开展,应将考核内容更加丰富化,标准更加严格,让学生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更严肃认真的对待考核,促进学生自主体能训练。
3.3教学模式滞后
教学思想过于传统,缺少了对学生的教学启发,教学过程中多强调运动技巧的掌握,注重动作技术要领,而警察工作实际需要的并非只有竞技能力,还需要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个人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兴趣特长。
3.4配套设施不完善
警察院校的体能训练大多数在田径场进行,室内有些简单的运动器械,但是缺乏一些有针对性的器械,例如实战训练需要专门的模拟训练器,只单纯的体术训练降低了训练难度和准确度。由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在冬季室外很难进行所有的常规训练,而室内训练场设备不足,场地不够大,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训练需要。因此,完善室内训练场地,增设多样化的训练器材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5训练积极性不高
现在警察专业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呵护,从小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上排斥严酷的体能训练。学校开设的体能课时间有限,且大多是针对期末的体能考核,学生接触不到新鲜而且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授体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前,未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教授,使得学生们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在实际训练中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运动效果,更为严重的,担心会造成身体的损伤。
4完善吉林省警察院校学生体能训练的对策
4.1加强对“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理解
通过研究发现,吉林省警察院校在体能训练中,单纯只是练,而且练得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实战价值。因此警校需要加强对“练”为“战”的认识,使“练”的内容与“战”的内容相符。“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及最终目标是“战”“教、学、练”均是为更好地“战”而服务。
“练”不仅仅是警务技能的训练以及实战训练,体能训练更是重中之重,良好的体能有助于后期警务技能的学习及应用。优化体能训练,模拟实战场景,使训练更接近实战,增加适应性训练,培养临危不乱、镇定自做的警察素质。“练”要有目的性以及计划性。根据学生的训练表现以及身体素质进行整体评估,例如耐力表现、速度成分、灵敏素质以及平衡性等的评估测试,根据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强度参数。主要包括神经肌肉训练、力量训练、机能训练、爆发力训练、速度和灵敏性训练以及稳定性训练。“练”要以“教、学”为基础,通过对训练方法的学习,对训练损伤的分析与预防,使训练安全高效的开展,为更好地为新时期的“战”做好铺垫。
4.2强化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通过研究发现,警校教务管理者和警校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背景的影响、自身意志的薄弱、教学方式的单一、训练的严酷等都会减弱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但是究其根本,是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缺乏准确地认识。学生们单纯地认为体能训练仅仅是为了期末体能考核,不明白w能训练是基础,认为学好警务技能就能轻松应对以后的工作。同时警校应该加大体能的重要性宣传力度,在每个学期均开设体能训练课程,不只局限在第一个学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氛围,要结合实际案例,因势利导,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体能对于后期警务技能以及实战训练的重要性。
4.3完善体能训练考核体系
警察院校的体能测试通常以《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进行考核评分,但是在测试项目的完整以及评分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警种的体能培养差异,考评方法单一、不全面,不完全具备公安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体能训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警察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行。考核也应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生理以及竞技能力,根据警察学生自身的优势劣势,为个人的训练目标进行排序,观察进展效果,制定的个性化训练参数,根据完成效果来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训练目标分数权重较大,依次根据排序结果分配权重,这样会使结果公平,更容易发觉个人的潜能所在,有助于以后警务工作方向选择。体能考核体系应该加入对教师的考核,综合评定教师训练指导的责任心、训练计划以及态度,这样不仅会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训练模式,还会让学生们看到学校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4.4改革创新,探索体能训练新模式
4.4.1加强场馆建设,完备运动器材训练中常常面对器械落后的问题,由于气候以及季节原因,也常常出现场地不足的问题,影响训练效果,牵制训练范围,削弱后期的警务战斗力。应该确保投入足够的经费填补这一系列空缺,完善场地器械,多添置实用性的器材,也可多借鉴外国。学校以及学生也应该加强对设施的维护工作,让学生们意识到国家以及学校对警察专业学生的培养与重视,激励更多的学子加入警察的队伍。
4.4.2结合职业特点,加大训练强度警察的职业特点就使经常与危险相伴,并且常常都是突如其来的危机情形。学校开设课程不能只针对学期考核,更应该结合今后的工作需要,在常规的考核项目基础上,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考核项目,以及一些突发性的情景模拟。在第一学年之后也要同样开设体能训练课程,同时也要增加训练强度,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为以后工作奠定更坚实基础。
4.4.3关注身体、心理健康,科学开展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前应讲授体育健康、运动心理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科学训练,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学校应注重学生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训练时要及时观察学生们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要及时进行疏导。在实战中,复杂情况更是层出不穷,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临危不乱,泰然自若。
4.4.4创新体能训练内容及方式一般的体能训练为跑步以及力量训练,为了以后职业需要,在对学生体能训练时应结合工作性质进行一些专项的体能训练。例如散打训练中,不但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抓住重点,提高踢腿速度、力量与柔韧性,因此要特别重视专项技能的训练。同时,可以创新训练方式,比如攀岩、游泳、障碍跑等,让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相结合。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也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乐趣。训练时要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要尽量克服掉一些项目的不足,并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练到极致。
4.4.5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跟从老师学习,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们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充分观察学员们身体素质的不同,让学生们在训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前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探索动作要领,循序渐进,掌握学习训练的主动性。为增加学生自主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能竞赛,可以开设个人以及团体赛,这样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激励大家自主训练。比赛的同时进行了体能训练,同时又将团队协作融入训练中,为以后团队实战奠定了基础。
4.5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适应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要求,更好地满足《关于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需要,践行国家“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改革,适应时期的警务工作环境,警察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应加强对警察专业学生的培养与重视,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发现现有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训练环境、创新训练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以适应日后警务实战工作的需要,提高警察队伍的战斗力。
为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要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总要求,大力提升公安消防部队灭火与应急救援战斗力,全面打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的公安消防铁军,结合总队《打造山城消防铁军工作方案》,我支队在今年一月分制订实行了《四面“流动红旗”打造消防铁军评比办法(试行)》,一、体能流动红旗,二、技能流动红旗,三、实战演练流动红旗,四、业务理论和“六熟悉”流动红旗。通过每月全员考核评比,结合奖惩措施,考核成绩与各单位年终绩效考评和评优创先挂钩,首先从思想上转变了官兵训练的思想意识,从以往的被动训练转变为想要训练。大大提高了官兵的体能素质,比如一月份考核3000米最好成绩是11分15秒,二月份考核时最好成绩提高到10分30秒。二是通过建立每月练兵考评机制,激发了官兵练兵热情,调动了官兵练兵的积极性、主动性,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练兵热潮,培养官兵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切实把执勤岗位练兵抓紧抓实抓出了成效。三是通过制订本评比办法,提高了官兵灭火救援综合素质能力。在以往的训练中,有些单位往往会出现只重体能、技能,不注重实战和理论的情况,而这种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消防队员攻坚克难、打大仗、灭大火的需要,制约了提升部队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支队通过“四面流动红旗打造消防铁军”评比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现状,切实提升了官兵的单兵技体能水平、班组攻坚能力、特勤专业作用、灭火救援效能、战斗精神素养,巩固和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二、下一步措施
(一)继续开展“四面流动红旗打造消防铁军”评比活动,严格落实奖惩措施,进一步落实训练所需装备器材,加强宣传报道。
(二)进一步加强实战演练,特别是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演练,结合城市灾害事故特点,做到“高层灭火攻得上,地下除危守得住,化工排险善指挥,山岳救助重技术”,全力打造山城消防铁军品牌。
三、我对打造铁军的几点看法
(一)打造新形势下消防铁军应注重大力培育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融合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 )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基层部队应着力把培育战斗精神作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军革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打造铁军,其核心就是培养官兵铁的意志、铁的精神、铁的作风,培育消防战斗精神,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树立首战用我、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磨炼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培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斗作风。
(二)铁军练兵对象求“全”,铁军练兵内容求“实”,做到力求实效。大胆改革训练模式,创新训练内容,将训练内容分为铁军素质训练、消防业务理论、基本功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体能训练、责任区情况“六熟悉”、战术训练、组织指挥等课题,并量化程若干个训练科目,对应每个层面的训练对象,确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和指标,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户外生存急救课程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14-01
一 户外生存急救课程的概念
户外生存急救课程是指选择适当的野外环境,设计相应的课程方案,创造特殊的活动情境,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自我救护或团队救护,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险、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存急救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二 开展户外生存急救课程的意义
1.更新学校体育课程的模式,让学校体育回归自然
本课程将给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传统体育教学引入到大自然中,突破了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单向教学转变成在大自然中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拓宽了学校体育课程的维度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学生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技能或开展球类运动、水中运动、传统体育等形式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手段。如今,户外生存急救课程拓宽了学校体育课程的维度,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性的将体育与野外生存学、急救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生存急救课程要求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挑战自己的体能,利用自己的智力、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培养生存、自救技能。课程的过程也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现实环境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 户外生存急救课程的内容设计
训练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12学时)、校内模拟实践(24学时)、野外综合训练及考核(2~3天)三大部分。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顺利完成实践环节的重要一步。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野外生存技巧、野外生存概论、户外急救常识、户外应急事件处理等。理论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因为理论上的欠缺会导致实践能力的不足,会带来意外事故的隐患。
校内模拟实践是户外生存急救课程的重要内容,即野外实训考核的完整演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生存技能训练、校内模拟训练四个部分。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实践,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心理训练,采用空中抓杠、断桥、信任摔背等拓展训练课程中以个人挑战、团队激励为目标的经典项目;另一部分为团队心理训练,同样采用巨人梯、穿越电网、求生墙等拓展训练课程中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的课程项目。生存技能训练包括户外设备使用、徒步、户外取水、户外食物识别等课程。急救技能包括求救、自救、互救三个部分。求救是指遇险求救;自救包括户外绳索使用、户外包扎和户外止血;互救包括心肺复苏法、骨折固定法、关节扭伤处理、急救设备使用。
野外实训考核是本次课程最关键的部分,直接检验着前期的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水平。野外实训考核包括不同类型的野外综合实践训练、野外定向、户外生存技能比赛、模拟求救、模拟自救、模拟救护等内容。在野外实训考核实施过程中保证安全的同时,严格把关,提高训练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户外生存急救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生存急救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经过实践总结,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尚待改进的方面。如:(1)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今后从课程的内容设计上首先要不断细化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级、分层教学、师生互助教学等手段。(2)改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从听觉、视觉、感觉三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和学习生存急救技术,采用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户外急救突发事件综合急救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山地户外运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3~4
[2]尹华华、王仙园、李巍等.《野战护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9(1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考试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83
1前言随着国家对各领域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后纷纷转型,改走应用型本科路线。相对于传统理论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模具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向模具企业一线输送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模具装配、注塑机及冲压设备操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传统本科院校教学效果大多与模具企业用工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探索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2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考试现状分析
在对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等知名兄弟院校模具专业的考试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从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到考试题型大多还是沿袭原研究性本科院校风格,明显落后于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脚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考核方式仍然采取传统闭卷考试
受学校办学资金、硬件设备、理论教师实践水平等条件限制,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的考试大多采取闭卷形式,比较适用于理论知识点的考核,而对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远大于理论知识,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2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且侧重识记
在对六所院校模具专业的试卷进行统计后发现,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简答等识记类型题目占到了试卷大约40%~50%的分值,主要考察学生们死记硬背的能力。实际上在一线模具企业中,需要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对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和设计手册的收集、查阅和分析能力。
23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的综合考核
在对试卷调研中发现,对于应用能力的考核主要分布在读模具装配图、零件图和描述模具动作过程等类型题目,其分值只占到试卷总分值的20%左右。且题目类型单一,涉及的问题对模具材料、数控加工、成型设备等知识点的综合性不够,无法全面系统的考查学生分析、拓展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3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考试改革建议
31将过程考核与考试考核相结合
在教学工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一线模具企业的实际案例,优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或项目式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每个项目或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动手环节进行过程考核,覆盖主要理论和实操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上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课时,对于工件排样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对同一冲裁件分组进行各种排样方案的设计,计算材料利用率。并由老师进行分析和点评,选出最优方案、总结设计要点并对每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2建设开放式标准化试题库
考试的目的不应是单纯考察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在于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建议学校老师同企业一线工程师合作建设开放式标准化试题库,并将试题库公开在学校课程建设网站上,方便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试题难度应划分难、中、易等级;试题内容应涉及模具材料、数控加工工艺与热处理、机床选择、调机和试模、模具三维设计软件应用等多方面内容;以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为例,考试的形式针对具体题目可以采用绘图和答辩相结合的形式,例如根据塑件产品图绘制模具结构简图,设计模具的抽芯机构、顶出结构,冷却进水和出水的回路布局设计等。旨在全面考查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现场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在考核中老师们也应注意,同一个产品模具的设计方案并不唯一,因此模具设计方案的考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方案有优劣而已。教师在考核评价时应综合考虑成本、效率、制造周期、制造难度等因素。
33考核中应包含对学生职业服务意识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核
近年来全国高校每年培养出大批模具专业毕业生,但浙江、江苏、广州等模具大省的企业却依然身处无人可用的境地,原因之一便是新时期“90后”学生娇生惯养,心理预期过高,抗压点低,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建议学校在日常教学和考核中加入专业体能测试和抗压测试环节,帮助学生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例如沈阳工学院在日常实训教学环节就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要求学生进行工作场地的清洁、机床的维护保养以及体能训练,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期间表现给予实习成绩,使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4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能总体上有其共同性,但不同院校在地域、功能类、功能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希望本文提出的模具专业考试的几点建议能对兄弟院校模具专业的考试改革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李明基于生产过程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