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工作展望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理论研究 发展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全球经济的格局、环境以及情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由于经济危机的发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支撑力,应对自身的员工进行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运用。另外,新能源的使用,使各企业将发展的方向转向新能源的开发与投资等角度,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各企业的管理也存在相应的制约,从而无法促进企业自身更加稳定的发展。基于此,在多种背景的影响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现阶段,以企业的发展为背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进入白热化时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员工敬业度和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雇佣以及文化管理的关系五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管理人员胜任素质
目前,关于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的研究工作均以商业、教育以及政治等行业为主,这也是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研究工作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阶段。其中职业化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探索,是胜任素质研究的重要体现;职业管理阶层的存在作为职业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的探索基础,利用企业当前的活动状态,对职业管理阶层人员的职业行为与职业素养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的评价标准以心理学、行为学为主,结合胜任素质评价体系,以企业自身的管理职能为前提,用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力。其涵盖的主要研究工作为: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技能水平的融合(Houtzager);杠杆作用――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Beck);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在企业内部发展中的运用(Won和Pipek);结合电子、语音技术以及企业管理体系对管理人员胜任素质进行深层次研究(Colucci);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Draganidis和Mentzas)。
(二)员工敬业度
1990年,Kahn首次对员工敬业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至2001年,众多学者(Maslach、Schaufeli、Leiter)开展了员工懈怠状态和员工敬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经过探究与分析,可知员工敬业度与员工懈怠状态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2002年、2004年、2006年以及2008年,相关学者从多种层次对员工敬业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对员工敬业度进行了定义。员工敬业度是指:以持续和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心情保持愉悦,为工作增加活力(Maslach、Schaufeli、Leiter)。主要内容包括:员工敬业度是工作热情与工作满意度的重要体现(Harter、Schmidt、Hayes);从自身行为、认知与情感等多种方面体现的绩效作用(May、Gilson、Harter);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绩效之间存在关联的理论依据(Saks);利用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Czarnowsky);员工自主意识与行为的存在,对工作的认知度(Macey、Schneider)等。
(三)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作与家庭,但是由于精力、时间上的限制,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其中关于工作与家庭关系的研究中,理论基础为:角色理论和溢出理论、补偿理论与边界理论。在1997年和1999年,Barling、Sorensen等学者认为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会对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角色压力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1996年,King与McMurrian、Hochwarter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持续加重,不仅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身体健康,还会使员工出现缺勤或离职的情况;直至2005年,Mesmer-Magnus、Viswesvaran等学者认为,工作与家庭冲突的存在,会降低企业员工的家庭满意度,以及造成员工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由此可见,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是关键的研究课题。
(四)雇佣关系
在雇佣关系的研究中,主要以社会交换理论、诱因贡献模型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初开展雇佣关系研究的时间是1995年,由Pearce与Porter等学者提出,通过概念论文的论述与发表,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有利条件。Pearce与Porter认为雇佣关系是指企业整体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既是企业整体对员工行为的约束,从而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又是期望员工利用工作行为对企业的回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Tsui、Wang、Zhang进一步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五)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利用地区、文化以及种群的差异,对文化进行妥善管理是企业管理阶层首要关注的对象。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首先,对文化管理进行战略研究,即跨国研究、文化影响研究与多元视角文化研究。其次,文化同异性研究,基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对其文化同异性研究中,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特点,对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化的选择,代表学者为Hofstede、Boyacigiller、Adler和Gerhar。最后,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的管理工作。利用多种制约渠道,消除因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企业员工的负面情绪。
二、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展望
(一)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合理运用
最初在经济信息使用中,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概念,但是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应用范围逐渐向其它行业领域迈进,加之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企业的存在,使得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实现国家政治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另外,相关学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利用多种渠道,对自身的研究视野进行系统化的扩展,使其打破领域与文化的限制。
(二)对雇佣关系的控制与管理
其中关于雇佣关系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对其进行充分研究,相关学者应另辟蹊径,利用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对雇佣关系的概念与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从本质上来讲,国内与国外在雇佣关系方面有所差异,例如:在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对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进行了更改。
(三)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为动态性强、较为复杂以及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企业难以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只有利用自身对员工的管理与行为的规范,才能保持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协调运行。因此,对于企业管理阶层而言,应对自身员工的敬业度、工作行为、心理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有效解决,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现阶段,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缺乏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例如:北京市缺乏的相关管理人才在40万左右;上海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更甚,在60万左右。加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平均收入均在1.5万元/月,通过相关数据的显示,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国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效果,并拥有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手段,在对其管理体系进行实际应用中,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应以时展为前提,以经济进步为方向,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力资源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可知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但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外相关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如果只单一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借鉴,则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企业发展的理念。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以自身的发展现状为背景,对人力资源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分析,以期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婷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16(7):101- 102.
[2] 包永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展望[J].人才资源开发,2014(2):8- 9.
[3] 李隽,李新建,王玉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5):40- 49.
[4] 任丽莉,任浩,覃润宇,等.人力资源外包研究新进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11- 15.
[5] 徐瑞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73- 75.
[6] 闵芸芝,周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0(1):25- 30.
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建设”)成立于1986年3月,是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中信集团的全资一级子公司。截至2012年12月,中信建设员工总数达891人,包括管理人员148人,技能人才743人。中信建设在2012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225家全球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中排名第47位。
问题
中信建设在安哥拉、巴西、伊朗等地拥有多家分支机构,49.7%的员工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员工平均年龄为36岁,在中信建设的平均工作年限仅为4.9年,42%的员工在公司工作不到3年。
因长期远离祖国、家庭和朋友,生活环境艰苦,海外工程人员易受孤独、沮丧等心理问题困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员工职业健康,制约工程项目团队的进展。如何真正促进海外员工心理健康,强化责任竞争力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解决方案
中信建设完善员工帮助计划、心理培训与双向沟通机制,辅以系统的项目所在国认知培训和全方位的员工家属关怀行动,让海外员工舒心、安心和放心工作。
2012年,中信建设启动多媒体商学院系列培训,筛选出38门首批推广课程,得到了员工广泛认可。2008年以来,公司员工培训课时数逐年增加,年均22352课时。2012年总课时数为34104课时,人均47课时。
每年对海外员工开展出境前的专项心理培训,并建立起企业与员工双向沟通机制。公司为海外员工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最好的待遇,保证员工得到及时全面的心理咨询。开展外派员工出境前的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培训,覆盖率达到100%;针对葡语和西班牙语国家的项目组织编写了外派劳工培训教材。
实施温馨工程,关怀员工家属,打消员工的后顾之忧。2011年10月,全公司开展针对家庭困难员工的募捐活动,累计募捐10万余元。2012年,公司新修订《海外年休假管理办法》,增加常驻海外员工回国休假和探亲的天数、次数。各项目驻北京办事处及时将项目进展及员工生活状况告知员工家属,还协力解决员工国内家属的各种困难。成效
2010年9月中信建设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11年、2012年通过2次外审。2012年中信建设吸纳就业人数130余人,员工流失率12%,与上一年度持平,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率100%,位居同行业前列。
对员工的多方位保障,有效提升了中信建设的竞争力,确保了公司项目及时有效运作,2010年至2012年,公司项目一次交验合格率均为100%。这增强了中信建设在当地工程建设领域的品牌效应。中信建设为国内其他海外工程承包企业树立了企业践行员工责任的榜样,将进一步助力国内工程企业“走出去”。
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式结构”。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部分: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就业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大学英语、英语听力、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职业素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大学英语A级证书、计算机水平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专业知识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的基础能力。其中包括: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本风土人情等专业知识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一、二级证书、日语托业考试证书等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应聘某一特定岗位时的专业应用技能,其中包括: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秘书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日语等职业技能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国际贸易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资格证书、涉外日文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日语导游职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的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打破了学科体系结构,以不同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同时考虑了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注重中和运用知识、技能、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是小语种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都是建立在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必须先掌握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之后才能学习其它的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必须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上有所体现。此外职业教育的特点也要求本专业不能拘泥于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必须培养适应职业需要的多方向应用人才。本专业课程模块的第三大部分就是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开设的一系列职业技能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之后,就能在就业时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职业证书获证率稳步上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就业的信心,良好的课程体系改革也促进了订单式培养
的校企合作的比率。
二、继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展望
为了不断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形成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相对稳定,具有前瞻性,形成专业特色。我们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建设措施:
1.继续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规范科学、相对稳定,具有前瞻性,能够及时主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反应。
2.深入开展课程研究。继续依托各人才市场和相关企业所开展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随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优化,同时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以及高规格合格人才培养等问题涉及各教学环节的许多微观层面,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在研究的同时进行实践。
3.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企业全程参与,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
4.继续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力推进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立体化、层次化,更多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树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观。
5.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比率,作为培养学生的本专业教师应具备该方面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对教师的培养除了重点放在学历提升方面,还要设法帮助专业教师进入该类企业进行实地工作和调研工作。
6.进一步完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学生作为主的毕业实践环节教学制度”,加强毕业实践的指导,确保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5人。在符合劳动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顶岗实习,每年向合作企业输送毕业生进行半年以上的实习。严格对毕业实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环节不走过场。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精品专业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库,确保资源共享,使学生在网络中更能自主地学习。
8.总结专业职业能力考核的经验,根据不同课程的类型与特点,完善考核标准,并能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确保学生的能力考核符合能力培养要求,效果明显。
9.丰富教学内容。在把职业精神教育贯彻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合作企业现场进行实习实训或现场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现场体验职业精神,并纳入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总之,只有确立了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和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将来的就业岗位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建设方案(试行)[Z].湖南:湖南省教育厅,2006.
充溢希望的2010年就随同着新年伊始即将的临近。2010年就快结束,不知不觉中。回首2010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现将一年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是与区的电力系统、供电局、设计院(电气室)建立友好关系,关系维护我公司负责对外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为各个项目发明良好的市场氛围,从而吸引各项目经理来做好项目。现在这个社会关系就是金钱,市场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拓展。产品的销售和项目运作都要在形成良好的关系后才得以进行,市场的关系维护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打通关系,近半年里,设法发现并接近有决定权的客户。并做了严密的访问计划。然后一家一家地拜访。刚开始经常吃闭门羹,不是领导没空,就是领导不在好不容易见着了关键负责人,却又被告之他已经和别的生产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它厂家制造的产品还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出现之前,很难接受我新产品。不得拿着资料,反复地详细地向他讲解我产品,告诉他产品所性能更优越。
售后服务更有保证。带着礼品去拜访,价格更合理。人家看都不看一眼。有的借口很忙自己出去、有的敷衍了事、有的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很直接地下逐客令。无数次被人当空气一样尴尬地凉在一边。记不清看过多少厌恶的表情,也不知道听过多少烦人的面前语,经常我刚看完一处白眼,又得去另一处听冷言冷语。尽管这样,仍然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走中,慢慢接受了产品,初步同意如有新项目或者换老化的设备可以与我合作。经过我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和电力公司招标处处长、生计处主任、基建处主任建立了良好的前期关系。并且和银川供电局、固原供电局、中卫供电局、吴忠供电局,局长与生计处的顺利建立了友好前期关系。现正进一步维护中。同期进行着与各大设计院,化工企业、宝塔项目、电力行业、工业、煤碳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电气专工及主任的关系建立与维护。为明年的业务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明年加入电力推销网做好了前期铺垫.
二、取得了宝塔宁东重整项目。明年的二甲醚是重大焦点项目;聚炳乙烯项目的已经在前期跟进中(2与煤业集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突出成果(1顺利和英力特公司建立了友好关系。明年将与宁煤合作二甲醚及丁烯项目。3西夏电厂的2乘20万机组的业务项目,现已顺利开工在建;4美利纸业二期项目也顺利开工在建。5灵武电厂和一铝厂已经开始使用我厂品。
【关键词】移动计算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 场景应用 分析与展望
近年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计算技术,在多个应用领域中都崭露头角,成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新热点。移动计算技术是为了能够随时随地交换和处理信息而提出的,与智能电网的优化管理有着极高的契合度,通过将特定的领域延伸到移动终端,可突破传统企业信息化限制,实现精益化的办公与管理,提升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
文献[2]详细介绍了移动应用技术引入智能电网后所带来影响,并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可信的智能电网移动应用安全架构。文献[3]通过讨论移动云计算的架构和服务模型,针对移动云计算主要应用场景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的解决方案。文献[4]从形式抽象的角度阐述了移动计算的本质,并综合评价了典型的移动计算方法与模型。文献[5]对电力企业中的移动应用平台提出了初步的构思和规划,并给出了典型应用场景的详细设计。
本文首先从移动计算的基础概念出发,重点总结了移动计算在电力行业中的典型场景应用,并结合移动计算所具有的特点和智能电网未来的需求与发展目标,对移动计算在未来的可能应用领域与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1 移动计算概述
移动计算以其特有的融合力,给行业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国内外学者对于移动计算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与理解,其中较为通用的含义是:使用移动通信和便携设备,让用户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服务。
2 移动计算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有地理分布广、地处偏僻、设备分散等特点,导致纸质媒介下信息交互迟滞,移动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弥补此缺陷,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应用。
2.1 移动作业
基于无线融合技术,建立电力企业基础数据与移动设备的连接通道,工作人员通过安全身份认证方式接入服务器,交互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化的移动手持设备完成线路、设备的巡检与抄表、应急处理等多项任务。最后,利用移动网络接入到后台应用系统,后台系统对采集和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分类,便于巡检人员随时随地查询巡检、维修记录与分析报告,高效完成后续的管理工作。
2.2 用电信息采集
通过在发、输、变、配电站的关键位置装配无线传感器、无线监控设备,再结合相应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自动采集用电信息,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如对变电站中变压器的各相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2.3 电力移动办公
出于保密性的要求,传统办公管理系统只能够在电力企业局域网中才能使用,限制了办公自由度。移动计算技术可以与企业现有的各类应用软件无缝集成,实现电力移动办公,满足外出人员移动访问后台系统的需求.保证应急方案及时下达,实现办公环境无差异化,保障业务的持续高效运行。
3 移动计算未来应用领域和场景介绍
3.1 移动购电业务
施行电改政策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发电侧已实行竞价上网模式。电网只收取相应的过网费,用户可根据各个发电厂商的报价,对自己的供电商进行自主选择。因此,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建立一个用户与供电商选择与交流的平台可大力推进电力改革的进度。在该平台上,不仅涵盖各个供电商的基本信息,还能播报供电商实时电价的变化情况。用户可根据该平台所提供的数据,直接进行自主选择。
3.2 移动需求侧管理
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将逐步步入人们的生活,智能电网下的需求侧管理机制也将发生转变。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将智能家居的信息录入移动应用终端,以此来和用户之间建立持续的信息交换。用户可根据实时电价的高低以及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家居进行远程开关或功率调节控制,从而实现需求侧管理优化。
3.3 电力行业移动培训
电力培训质量直接影响了人员正式上岗的进度。通过结合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技术,引入移动学习培训,用系统化的思维解析安全技能教育的各要素,重构安全技能素质教育体系,建立开放的培训平台,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互补培训模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4 展望与分析
未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会延伸到电力产业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自身的开放性,将不可避免地为电力系统引入更多的安全风险。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移动终端的可信度,将智能电网的移动应用与普通应用隔离开来,创建独有的集散环境,还需要保证移动应用足够可控。使得移动终端的身份认证、接入有统一化的管理。
5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计算技术以本身特有的融合力,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本文从移动计算的概念入手,着重介绍了移动计算技术在电力产业中的应用,包括移动作业、移动办公、移动营销等。结合智能电网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阐述了移动计算技术未来在电力产业中可能的应用场景,并就移动计算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安全与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综上可知,移动计算技术在电力产业中还存在许多潜力大、可行性高的应用领域,这将成为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又一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袁满.移动计算[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徐震,刘韧,于爱民,等.智能电网中的移动应用安全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6):82-87.
[3]邓茹月,覃川,谢显中.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06):716-723.
[4]魏峻,冯玉琳.移动计算形式理论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37(02):129-139.
[5]李隽,杨晶晶,齐志刚,等.电力企业中的移动应用场景研究[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2012.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