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务处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党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所以,本学期,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师工作。结合课程改革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等。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我明白,工作再苦、再累,我也不能落后,应该尽力去作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辅导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为目标,力求让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担任学校的总务主任、出纳和党务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很忙,但是我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完成好各项本职工作。一是做好学校、教师的好后勤,保证学校各项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积极协调各方做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监控改造、教室照明更换等工作,保障学校教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做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用水、用电量大幅度增加,各项开支都随之增加。为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我们向全校师生员工发出节约水电倡议,呼吁各处室、班级和个人切实提高节约意识,行动起来节约水电,公众场所随手开关水电。通过这次活动既使师生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又为学校节省了一笔可观的开支。三是积极协助党支部书记认真做好党建工作,按时召开“”,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需要进行反思,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2.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
4.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有惰性思想。这也有待于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改正和加强。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鉴于自己在本学期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1、圆满组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以及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结题工作
组织“传是文集”第三辑的编撰、修改、统稿、定稿及印刷、出版工作。这是“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的成果总结和汇编,包括由陆琪、洪敏主编的课题研究论文集,由姜红珍、徐永琴、朱小英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由俞菊明、殷金方主编的“美苑撷英”,由徐俊良、郁杏春、黄梅玲主编的“昆中植物志”,由宗甄、鲁德俊主编的“昆山礼赞”,由徐俊良主编的“三贤诗文精编选读”,由王积庆、洪敏主编的“美苑漫步”(后三者属于校本读物,将在今后的使用中进一步修订)。
完成“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完成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书”。
收集、整理有关的课题研究资料,并承担成果鉴定会的筹备、组织工作。
XX年1月4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成专家鉴定组对课题进行了鉴定。鉴定组由国家督学、原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助理蔡守龙、昆山市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杨惠玉等。在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听取了课题负责人陆琪、宗甄作的关于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查看了课题研究的资料和成果,与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鉴定组认为,该课题在“八五”、“九五”两轮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着重从人格心灵美、教学艺术美、教育环境美三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案科学、思路清晰、过程扎实、方法有效,内容充实。通过五年的研究,该校师生的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心理素质日益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热情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艺术美的追求正在成为自觉的行为,校园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提炼和总结,课题组还形成了论文集、案例集、校本读物、学生作品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总之,该校通过“美育”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师生素质、办学效益和办学品位的提高,并在美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鉴定组一致同意该课题结题。同时希望课题组对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成尚荣组长还对课题组提供的成果汇编材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课题组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全面、材料丰富、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昆山市电大、职业一中、进修学校、震川中学、一中、陆家中学、锦溪中学等兄弟学校的教科主任也对我校“美育”课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成功组织、主持了高一年级课程改革阶段性研讨活动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教科处(教务处配合)认真筹划和组织了此次研讨:在书面通知中要求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并向他们提供了研讨议题,对高一全体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开展了有关的问卷调查。这有助于引导教师较为系统地思考课改的理论和实践,为研讨的顺利举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研讨活动分文(语、英、政、历、地)、理(数、物、化、生)两组分别举行。11月20日下午,理科组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参加了研讨。11月24日下午,文科组老师开展研讨,苏州市教育督导组专家到会,并给予了好评。
研讨活动由教科处主任洪敏主持,校领导陆琪、俞菊明、教务处主任周雪龙参加了研讨活动。研讨活动主要有两个议程:各备课组组长介绍本学科在课改中的做法、成效、问题、困难、要求以及建议;与会者围绕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等发表各自的看法。
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的,如能持之以恒,必将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尽管考试评价制度尚未根本改变、升学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但各备课组和老师们仍然做出了可贵的思考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表示,即使生存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过去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夹缝里,也要坚持戴着镣铐跳舞,学会“两条腿”走路,将着眼于学生眼前利益与着眼于学生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马前卒。同时,大家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如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滞后,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存在着矛盾,课程资源开发不尽合理,教师和学生的某些素质难以适应课改要求等。共2页,当前第1页1
在总结这次研讨活动时,校领导希望老师们充分利用课改这一平台,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为学校也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本学期,我们比较重视对高中课改的研究,除编辑一期以课程改革(中)为专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8期)外,还编写了一份“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为高一的教师和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中的开题报告提供参考。
3、精心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
本学期,教科处组织XX、XX及XX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开展集中学学和研讨共计12次,其中讲座4次,研讨8次。同时我们还配合教务处组织了全校范围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在培训中,我们将青年教师按工作年份不同,编成“青炀”和“涵青”两个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我们更加重视主题研讨活动,青年教师们围绕着四次讲座的主题认真撰写心得或案例并集中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更加重视养成青年教师主动读书、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组织了读书笔记评比,要求他们读一本书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事实证明,青年教师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实现了“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这些教师都能胜任他们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李猛、秦枫、冷亦泳
、唐琴、缪苗、彭星、吴瑶等老师参加了“传是文集”的编撰和“江花”的编辑;许多教师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在本学期的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青炀”和“涵青”两个班的学员夺得了四个一等奖中的三个一等奖。
同时,我们还邀请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为我校教师做了学术报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
4、努力构筑教育科研的平台,精心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
本学期,我们编辑了《昆中教育》第45期;编辑了以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8、9期,编辑了《江花》第六编第7期;编辑了《传是》“杏坛论语”版第29-32期。这些刊物已经成为教师们发表教育科研成果、开展学习的良好平台和园地。
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组织教师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昆山市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昆山市课程改革成果评比等活动。在组稿过程中,我们还主动为部分教师修改论文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目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师陶杯”论文评比结果已经揭晓,我校有9位教师的论文获得二、三等奖。
5、根据学校的要求,为学校参加苏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课题选题并填写申报、评审书。我校申报的课题为“江苏省昆山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主持人为俞菊明副校长,主要由教务处、教科处以及有关教师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6、认真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本学期,我们完成了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论文的组稿工作各一次。
参加昆山市教科室组织的学校教育刊物评比活动。
根据《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例》,从工作、能力、成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合理的考核。
为学校迎接苏州市教育局对我校的督导提供教科方面的材料,并协助学校党政办公室做好整个材料的整理工作。
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培训会和江苏省教育科研协进会。
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在通知中,我们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向教师明确了要求。在通知中,我们还将发动全校教师为学校“十一五”课题的确定献计献策。
对照本学期的学校工作意见和教科工作计划,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我们十分欣慰。因为,我们比较出色地完成了计划中的主要工作和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在“十一五”课题的思考与论证、教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等方面,没有能够完成计划预定的任务。我们将在下学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从促进学校发展的高度做好教科工作,努力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学校素质和质量的动力和渠道。
一、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重效率的校长队伍,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全县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人事股在2009年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在总结2009年、2009年中小学校长公开竞选以及*中学公推公选等办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竞聘和公推公选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套适应我县中小学校长聘任的机制。今年,在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班子上,要把那些思想进步、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有改革创新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并逐步解聘不合格校长,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
2、继续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坚持校长培训制度,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要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省市校长培训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高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赴省培训学校、初中校长赴市培训学校参加培训;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做好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布置、组织好小学校长、教务处主任赴沁阳永威学校轮训。办好新任小学校长的资格培训。积极联系外地办学先进单位,组织我县部分小学校长赴这些先进学校挂职锻炼。要逐步建立校长述学制度,每位校长在进行工作总结述职时,要述学,要有专门的述学材料和学习笔记。
3、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校长说校”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今年的
“校长说校”仍然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办法,对在“校长说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同时,开展“副职说配合”活动,今后校长的人选主要在表现好的副职中产生;启动“校长说课”活动。
4、加强校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化,本着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认真的考核评估,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实绩,认真严格,不搞形式。通过考核,促进校长素质的尽快提高。实行考核评估内容具体化。要采取领导考核和民主测评相结合,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听汇报与查资料看实绩相结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估。实行分类考核,区别对待。全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极不平衡。因此,对校长要实行分类考核,可分为:城区、农村及农村偏远三类,实事求是,以类定级,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广大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全县的办学水平。实行考核评估结果公开化。考核评估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综合分析,写出书面专题报告,印发全县,进行通报,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晋职、聘任、辞退、解聘的重要依据。对于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其中有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校长,推荐上级表彰。同时广泛宣传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对考核不称职的校长给予通报、戒勉,限期整改或免职;对因工作失职,或,给国家、学校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校长,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完善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制度。充分发挥城镇优质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城区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农村教育,形成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顶岗教师原则上根据派出支教教师的数量等额安排。今年,将安排城镇学校教师50余人到偏远农村小学支教。
2、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完善学校合理的层次结构。在乡镇各个小学中,实施
“走教”办法,即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师,在本校工作量不足时,可兼任几个小学的课程。加大对英语、音乐、美术等短缺教师的招聘数量。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工作制度,优化农村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在高中实施全员聘任,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制度,逐步优化高中教师队伍。
――广州市第86中学2004届高三年级毕业班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我校努力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进程之中,我校2004届高三年级高中毕业班工作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四个突破:1)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达到191人(含体艺生);上线率首次突破60%(参加高考的人数为278人),达到65%。全级上本科线的学生超出市预测目标40人,其中重点线53人,重点上线率达20%,本科线138人,整体上线人数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了一大步。2)总分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均超广州市“C”组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其中总分名列“C”组同类学校第四,英语2名列第一,数学和化学名列第二,语文第四,英语和历史列第五位,是我校高考史上又一突破。3)高三(3)班的吴敏悦同学取得了黄埔区高考总分历史上的最高分——815分,实现个人总分800分的突破。9人总分700分以上,单科700分以上有53人次,800以上2人次,高三(6)班的班学生梁颖生语文单科考出805分的高分,高三(4)班的张思敏同学的综合科也获得了811分。4)省专上线率100%。
除在高考中取得突出成绩外,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中毕业会考中,合格率、优秀率、良好率均超省市平均成绩;全年级德育考核优良率100%,体育达标率100%。整体入学成绩在同层次学校中处于中下水平的我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市、区、学校下达的任务,还实现了新的突破。
本届高三毕业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教育局主要领导和学校领导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高三工作会议,认真听取级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汇报并做出指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予高三师生很大的支持。春节刚过,教育局章登明局长就委托督导室主任崔平亲身来到高三课室和级组办公室来看望寒假中回校补课的师生。校长李赤每天都要过问高三备考情况,临考前李赤校长又向高三全体师生作热情洋溢的动员报告;教务处主任陈正喜和教研室主任肖凌戆也多次对高三工作给予指导;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邹可享亲自指导高三的德育工作;还有区教研室主任周国强,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毛国群,数学教研员曾辛金,以及高二级的两位特级教师林宏勇,贾国富也亲自担任了高三级周六专题讲座的老师。
回顾一年来师生共同奋战的历程,这里面或许会有一些可供大家借鉴的经验。
一、备考管理坚持整体性
高三初始,高三级组就成立了由校长李赤牵头、副校长邹可享,教务主任陈正喜,教研室主任高三级长姜正洁共同组成毕业班中心小组,及时地召集全体高三毕业班老师研讨总结以往毕业班的备考经验,明确毕业班工作目标,并对高三全年的复习备考工作,分别提出了总体和阶段性的目标、要求与计划。整个复习备考工作分三步走:从各科进入高考复习至市“一模”为第一阶段,即系统复习阶段。要求各科教师在本阶段复习中做到全面系统、稳步推进,做到面要到、点要清、线要明,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明晰。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并妥善处理好会考与高考的关系。从“一模”到“二模”为第二阶段,即综合训练阶段。教学上要求打破原有的各科知识条框,按照高考要求整体训练,侧重培养能力,指导学生在巩固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正确地理解、迁移、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二模”后到高考前为第三阶段,即模拟提高阶段。要求在巩固发展前两个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考目标,适应规范化考试要求,提高应考能力,培养健康的应考的心理,强化非智力因素。整体计划与阶段性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保证了整个复习备考工作的科学有序,重点突出。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备考复习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班级管理体现层次性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层次多少对系统整体功能影响很大。现代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层次较少的管理系统往往比管理层次多的系统效率要高,因为管理系统层次愈多,信息传递时间愈长,其效率就低。因此高三管理工作,优化成三个层次,实行“三全管理”:
第一层次:学校高三工作中心组。一共5人,以校长为首,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高三级长参加。负责高三工作的决策和管理。
第二层次:级委会。以高三级长为首,六个班主任参加。负责高三全级的日常管理。
第三层次:导师组。以班主任为首,任课教师参加。负责各个班级学生的管理。
年级积极配合学校实行“三全管理”,即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位管理。
全员管理:一是学校有领导、教师、员工,校外有家庭、社区、单位,人人都有管理的责任,时刻要有管理的意识;二是对学生进行全员管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全程管理:从早晨起床,到课间休息,从上课到活动,从中午休息,到晚上入寢,每一时间段有责任人进行管理督查。
全位管理:从课室到操场,从寢室到食堂,只要进了学校大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管理和教育的场所,都是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空间。
三、自主管理突出开放性
年级既注重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注重发挥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重视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实行民主开放型管理就是要使学生由“监管对象”变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它的基本形式是以定期选举产生的级委会和班委为核心的全体同学参加的学生民主自治。这种学生民主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制度的规范作用结合起来;这种自主管理体现在参与年级的午间管理,晚自习管理以及第九节自习课管理等。二是通过有计划的以班团活动课为主阵地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丰富、新颖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把思想教育与优化学习方法、开阔视野结合起来,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等统一起来;三是形成师生沟通交流的多种渠道,使教师能了解学生个性,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四是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班事、国事、天下事”,从而使学生视野开阔、胸怀大志、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勇于实践,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四、德育管理追求针对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功能,强化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保持德育的针对性,旨在让学生正确对待理想、前途、人生及生活中的挫折或成功,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立志成材系列:形势教育、人才价值观教育、青年责任感教育、立志与成材关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努力考上大学而积极拼搏。
2.自强奋斗系列:竞争教育、拼搏赶超教育、自信心教育。帮助学生克服怕苦的思想,强化“竞争意识”、“人生能有几回搏”,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的理想大学。
3.科学学习教育系列:学习方法教育、考试技巧教育、典型经验推介。如组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请高考成绩优异的校友作经验介绍、请有经验的老师讲应试技巧)。
五、心理管理考虑多样性
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独生子女的优越条件和特殊的地位;开放社会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先进的传媒,灵通的信息,西方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学生面临着高考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学生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在高三阶段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的排除不良心理因素对高考成绩的影响,是我们高三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高三毕业班管理工作中,我们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看作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排除学生智力发展障碍和成才障碍的关键。在高三阶段要教会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发展,必须相应地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情商)。情感智力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格,有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坚韧性,富有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具有善于与人相处,善于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对毕业班学生心理教育采取的是“教练式的严格要求+母爱式的和风细雨+朋友式的平等相待”的综合教育模式。
具体操作过程:首先是心理调查摸清情况,发动班主任分别采用问卷法,谈话法,家访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特长,气质,性格,习惯,人际关系等。其次是认真分析学生有无学习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以及特殊障碍,并建立心理跟踪档案。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心理教育:
1.结合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有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措施和方法,在备课中有具体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德育结合法德育也同时具有培养学生道德心理品质的功能(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因此德育与心理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心理教育也可以在德育教育中穿行。
3.经验介绍法邀请校友回母校与毕业班的学生开座谈会,给学生们做提高心理素质方面的经验介绍。开学初请了今年的高考状元王俊煜为同学们作了相关介绍。
4.心理咨询法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同时,学校开辟了心语室,年级设立心理问题对策小组;另外还请华师专家、学者来校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暑期结束时已进行了一次。
5.活动舒缓法毕业班的学习及其紧张,开展适当的活动很有必要,如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为形成积极的多样化的学习动机奠定了基础。要动员学生参加各项校园文体活动,对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有益。
6.优化环境法在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良好级风,班风的形成。充分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合力作用。营造心理教育的物质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六、学业管理围绕实效性
我校一直以来是一个生源中等的学校,能否在高考中达到预测的工作目标,实现大面积的丰收,大批临界生的状态如何将成为高考成败的关键。事实上,今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能突破65%,与级组重视临界生的转化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复习备考中,级组的全体教师始终把临界生工作作为重点。市“一模”后,毕业班中心小组在分析总结会上认真分析了全市及本级的形势,提出了“推动临界生,提高上线率”的口号,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1.准确分析,科学分类:
高三开学之后,年级组参照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标准(本科达线60%),根据以往各次考测的情况,以及对学生今后发展潜力的评价,认真细致地进行个体分析,确定了各个班级的本科指标和“本一”“本二”“专一”等分数线附近的临界生,然后把名单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位任课老师,要求逐个分析原因,分析其潜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目标。
2.多方鼓励,树立信心:
临界生的出现的原因,就大体而言,一是学科发展不平衡,有“跛脚”现象;二是复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自信心不足、心理不稳定、拼搏精神不足、学习上缺乏动力等。高三级组根据这一情况,采取了各项措施去排除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消极因素,调动其积极因素。一方面注重面上的思想教育鼓励工作,校长李赤、教务主任陈正喜、级组长姜正洁分别向各班主任和科任布置临界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各班主任、科任老师与临界生多次谈心,把鼓励和期望送到每个临界生的心坎上,使很多学生在后阶段复习中摆脱了来自自身的或外部的各种干扰和阻力,集中精力奋力拼搏。如高三(6)班的宋晓明,曾绮茜同学以中考460分进入我校后,多次大考排名都在150名后,有时甚至排名在200名后,曾一度信心受损,意志消沉,班主任韦忠平老师及级长姜正洁老师在最紧张的三四月份,多次与其谈心,耐心开导,消除其思想顾虑,终于使他们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在高考中考出了627,622分的好成绩。
3.分层辅导,落实要求:
年级组对临界生的学习情况建立档案,具体分析每位临界生的薄弱环节,向科任老师提出临界生的具体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临界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并且注重加强临界生的学法指导。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界线,以学科为单位,安排周六下午,分科开设培优班、扶中班、补差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还聘请了其他年级的特级教师以及外校名师在周日开办选修课及专题讲座,学生自愿参加。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临界生后期冲刺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视基础,讲求实效
年级把抓好各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作为提高备考实效的重要手段,由于我校学生大都是素质中等或偏下的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对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做法:
(1)精心选题,少搞难题。老师在选编训练题时注意基础题和难题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足够的训练。
(2)实行“周周清”。年级把每周六下午,周日上午作为“周周清”自习课时间,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错题记录本,把一周里的错题,问题记录在错题记录本上,在“周周清”自习课时间,向辅导老师请教,保证每一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都达到要求,保证每一位学生不把问题留到下周。
七、课堂教学强调目标性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40分钟是我们提高高考复习备考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年级提出了课堂教学达标观。
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课堂教学要达标
1)实行“三全管理”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学生的学情制定切实的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的构成:根据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学目标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3)目标的实现: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安排合适的课堂结构,寻求高效的时间分配,合理利用各种媒体,巧妙运用课堂练习,等等。
4)目标的修正: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2)学生方面:课堂学习要达标
1)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迎接达标:课堂学习的习惯要加以改良,告别影响学习效果的不利行为,纠正限制自我发展的不良行为。
2)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实现达标:上课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努力保持思维的活跃,从接受的角度做到毫无心理障碍。
3)以优质的课堂活动保证达标:认真思考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认真回答教师的每一个提问,认真完成练习上的每一道题目,确保课堂活动优质高效。
4)以严谨的学习步骤完满达标:努力优化学习环节,课前先预习,课上要专注,课后要巩固,错题要纠正,疑难要消除,不留盲点,不落要点,不放疑点。
八、教师管理注重合作性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既要参与竞争,又要注意协作精神,努力优化毕业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坚决杜绝互相倾轧,造成内耗的现象出现,年级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整体评价:
年级把教学班的整体绩效与科任老师的绩效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阶段性地根据学生的反馈,科学地调节各科的时间。阶段性地根据测试的评价和诊断功能,科学地调节各科教学的力度。合理调配各科时间、力度、及作业量,强化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均衡发展;避免任课老师大量挤占时间而破坏整体协作现象的出现,同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定期召开年级各班各科科代表会议,及时了解各学科作业量与资料发放量。
及各学科学生的复习备考情况,以便在各科备课组组长会议上及时协调。
(2)定期召开年级各科备课组组长会议,密切各学科备课组之间的团结协作,协调安排各科测试次数、时间。平衡各科间的复习量,训练量,作业量与资料发放量。
(3)定期召开年级组会议,阶段性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备考策略,并对各科复习备考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
2.加强集体备课:
在教学上,不但强调各学科备课组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且强调备课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年级要求每一科都要加强集体备课,积极研究各科高考的新动向,精心组织安排各科的备考工作,讲求实效;教师对每一节复习课的内容、实施办法都要做具体周详的考虑,宁可多花老师一个钟,也不让学生浪费一分钟。具体做法如下:
(1)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的集体备课,既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又加深其互信和了解。
(2)谁编出好材料,谁摸索出好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备课组公开,不可视作个人的秘密武器。既保证教学上的互相促进,又确保各班共同提高。
(3)每次级组开会,各备课组必须轮流发言,既可介绍经验,也可总结教训。
(4)每学期将根据集体备课次数、团结合作的程度以及轮流发言的质量,经民主评议,选出年级优秀备课组一个,并给以奖励。
3.协调各种关系:
(1)班科协调:
定期召开级教师会和班科的联系会,分析学生现状,研究管理和教学对策,班主任除了班级管理外,还要对学生整体复习备考进行指导,协调与师与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平衡各科间的复习量与训练量。
实行导师制度,科任教师除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管理和个别的思想工作,由班主任牵头,负责调控,科任教师作为导师,每人承担5-8名学生的教育辅导任务,做到人人管教管导,目标一致,同心协力。
(2)同科协调:
同备课组教师在教学上统一计划、进度,共同制定结合学生实际的训练内容等。提倡互相学习交流,形成老教师主动热情指导,新教师认真虚心学习的良好氛围。备课组定期进行复习备考研究,及时对高考信息资料、改革动态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和统一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和具体做法,做到集思广益,提高教学效率。
(3)师生协调:
教师认真深入学生实际,通过召开学生调查会,找学生谈心,畅通师生信息反馈渠道,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和学习动态,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策。这样不仅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而且使教学和管理更趋针对性,也更为有效。
(4)家校协调:
定期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常委会议、全体学生家长会和分班、分层家长会,向各位家长通报子女在校的思想学习情况,级组复习备考计划及其他工作情况,征集家长对子女学习和教师教学意见,指导家长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地督促子女的学习,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学校的目标一致,形成共识,化为合力。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调查,我们看到农村教师至少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已经有了转变。这引发我们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农村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内在转变不断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考验。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目前新课改面临的一大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其功能、结构、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一、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调查
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改革。这一改革,旨在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许多教师并没有立即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新课改也就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为了了解农村中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产生了变化,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一所农村初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该学校虽然离市区很近,但还是在乡镇开发区内。学校的教学楼房比较简陋,教学硬件和软件还不完善,学生课外学习与娱乐场所还在建设之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年龄在21 ~40岁的教师对新课改持“赞成”态度,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持“基本赞成”的态度,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则抱有“除改教材其他无变化”的态度。年龄在21~ 40岁的是教师队伍中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把握了时代的脉络,不断关注新的教育动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除提高教学能力之外,他们还阅读教育类各种书籍,把握参加每一次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着新课改。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才使得新课改更加快速、有效地实施。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们,年龄偏大,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年轻教师快,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理念。他们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几十年,让他们短期内改变原有的模式,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他们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们,出去参加学习的机会比其他同龄的教师多,所以相对来说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该校还有30%的教师不能全面接受新课改,其中绝大部分是老教师。通过了解,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新课改,正准备开展“新课改下,我的教学变化”系列主题活动。这样教师们可以互动,年轻的教师可以带动年老的教师,让他们感受到课改后课堂教学变化的好处以及学生们所获得的良好成绩。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把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2009年以来,“五严”规定的严格执行,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模式;盐城市“有效教学”年的开展,对教学、教研“有效”性不断追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在被动与主动中改变着。
二、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说的“农村教师新课改现实状况”的调查,笔者已经对该校教师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跟一些教师交谈,感受到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至少表现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农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避免地以追求升学为目的,往往是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面对新课程的推进和新教材的使用,农村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一是慢慢调整自我定位。教师自我角色的调整,从笔者观察到的农村课堂教学来看,形式上明显地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互动,“教学互动,是指教与学两个要素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同一个事实积极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的规则运动形式。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成为课堂的互动基础,教师自称为由“主演”向“配角”、又由“演员”向“导演”转变。二是重新审视学科价值。伴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实施,各学科负载着传承学科知识、技能的功能,也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访谈中,可以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已较深人。例如有教师谈到,“学科素养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蕴含着丰富的再学习潜能,它必须通过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得以提高。”这样的观念得到大多数在座教师的认同。三是渐渐改变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可能获得成功的。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要看到其不成熟的一面,指导其健康成长。其次,他有着丰富的个性,有着自身的特质。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并对其独特性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成为富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次,学生是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权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主体性,并使自己的教育与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情况与要求。对于《走进新课程》中这段话的理解,这所学校的教师认为,可以理性地接受。而如何理性地落实在行动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二)教师知识观的转变。A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语文老师,从与他的交谈得知,他的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时学生来学校读书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还要帮助家里干活。那时候的学生知识面窄,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教育看得不是很重。所以教师不需要备什么课,直接进教室上课,课堂上只要读读课文,教学生认认字也就行了。那时教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比较轻松。第二个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课外也能读到越来越多的书报、杂志,想通过课堂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时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要有一桶水。第不阶段便是新课改的实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获得知识,更希望能提高学习能力,甚至能用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给予学生一杯水的同时,则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而只给学生“知识”已不够了,学生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A教师感叹,为了吃教学“这碗饭”,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了。
(三)教师能力观的转变。B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数学老师,且兼教务处主任工作。他说,过去考察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就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化为“备”教案、“教”教案,充当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就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新课改提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要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才发现自己教学、科研能力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的惯性曾经让我们试图抵制这种变化,但是接踵而来的课程模式、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的变化,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能力?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
(一)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教师的发展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当教师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促使教师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动机。农村教师的发展需要与所有教师内在发展愿望相一致,它与教师对教师职业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某种特定目标的追寻,有改变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愿望。
农村教师一旦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这个专业群体中,首先会感受到的是环境对自己发展的限制,因而寻求改变环境进而改变自身的愿望就应运而生。这样,农村教师就会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政府也会通过制度安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渠道。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却在两方面遇到困难: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与制度并非出自引导教师继续专业化的历程,而是把教师纳人到刻板的制度框架内,教师失去了对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师与20年以上的老教师一同学习,接受同样内容与方式的培训,这就使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缺乏内驱力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思考的,是让教师适应这种“被培训”,还是合理地设置培训平台,答案应是不言自明的。
(二)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
从理性上分析,农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必须懂得乡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否则得不到学生的响应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家提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采纳新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注人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考核和教学督导员也要求老师加强教育教学素养,但是家长对不断更新的教学 内容与方式产生怀疑。农村教师群体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和满足社区需要之间产生困惑,教师在 国家控制与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冲突。新课程标准与乡村民众期望之间产生差距,乡村社会对教育现代性的疑惑,一方面表明来自西化、城市化的教学方式在乡村中遭遇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家乡村教育现代化诉求未能从底层民众的视角来尊重乡村生活的合理性。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教育是作为孩子升迁性工具而存在。政府提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仍然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未能有效地深人到课堂教学中。
农村教师在观念转换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职业中的“人”,另一个是人所从事的“专业”。前一个强调职业属性特征对从业者的影响,后一个则关注人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个人对专业的方方面面的理性感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并与教师奖罚相挂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农村依然很普遍。况且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乡村文化多样性,排挤地方性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的疏远和隔离。事实上,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学校与乡村生活之间存在诸多摩擦与整合,教育与乡村社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
教师是一个群体,又是一个“具体个人”,其“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具体学校环境研究其发展。教师发展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不能离开教师所处的环境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因为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砾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从被动承担到主动选择,明显感觉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制约,在个人主观意愿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时,主观的选择必须服从客观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程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村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农村教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