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Shift-share(偏离-份额分析法)方法最早由Fabricant在1942年提出,该分析法是把某个区域的产业或行业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该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或部门,进而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区域i初期经济总规模为b0i,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ti,用b0ij和btij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初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0j与Btj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那么,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rij=(btij-b0ij)/b0ij(j=1,2,…,n)(1)区域i所在大区域或者全国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j=(Btj-B0j)/B0j(j=1,2,…,n)(2)将区域内的各产业部门进行规模标准化,公式为b’ij=b0ij*B0j/B0(j=1,2,…,n)(3)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ij产业结构效应分量Pij及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三个分量。具体表达式为:Gij=Nij+Pij+Dij。Nij=b’ij*Rj,Pij=(b0ij-b’ij)*(btj/b0j-Bt/Bo),Dij=b0ij*(rij-Rj)。区域i的经济增长量Gi可以表示为Gi=Ni+Pi+Di,其中,Ni=∑nj=1(b’ij*Bt-Bo/Bo)(4)Pi=∑nj=1(b0ij-b’ij)*(btj/b0j-Bt/Bo)(5)Di=∑nj=1b0ij*(btij/b0ij-Btj/Boj)(6)在上述公式中,Nij表示的是i地区行业或产业增长份额,是以全国或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为基准,区域标准化的各产业部门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水平。若Nij>0,则表示i区域j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或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若Nij<0,则低于全国或大区域平均增长率。Pij表示的是产业结构效应,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如果Pij>0,则表示i区域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或成长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合理,若Pij<0,则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比较落后。Dij表示的是区域竞争力程度,反映的是区域i第j产业的竞争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ij值越大说明该产业或地区相对于大区域或者全国的竞争力越强。PDij=Pij+Dij表示i地区总的偏离分量。2.shift-share分析根据上述公式,本文选取“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三次产业中的生产业为分析对象,以全国的生产业为参照区域,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生产业的六个行业进行分析。经过shift-share分析,各指标数据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6-2010年间,江苏省生产业各行业的营业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rij>0),除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ij-Rj<0)外,其他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说明江苏省生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对江苏省生产业发展的贡献为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具体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长率对区域增长总贡献较低,但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产业结构效应指标(Pij)和区域竞争力指标(Pij)都大于0,表明其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Dij<0,没有竞争优势。金融业的rij值最大(2.22),增长速度最快,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5)。金融业的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较大,江苏省发展金融产业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房地产业对生产业增长贡献率仅次于金融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红利效应明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产业结构比较优化,属于成长性产业,但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竞争力弱,阻碍了江苏省生产业总体经济发展(Dij<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处于成长期,总体偏离程度不大,与全国发展水平持平。3.部门优势分析图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江苏省生产业各产业的结构分布情况,以部门总的偏离分量PDij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绘制了部门优势分析图(如图5)。各象限的含义为:第Ⅰ象限是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强的部门;第Ⅱ象限是竞争力很强,产业基础较好的部门;第Ⅲ象限是产业基础较差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的部门;第Ⅳ象限是产业基础较好但是结构比较落后地位下滑的部门;第Ⅴ象限是基础较好但是竞争力很差的部门;第Ⅵ象限是基础很差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的部门;第Ⅶ和Ⅷ象限是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部门。由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生产业的6行业中,有4个处于第Ⅰ象限,说明行业的生产率和份额同时增长,行业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竞争力较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处于第Ⅵ象限,该行业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处于第Ⅴ象限,该行业虽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不具有竞争优势,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江苏省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江苏省是一个工业大省,但前面分析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科技创新处于全省前列的苏南地区,物流业仍然是发展的主导,创意产业薄弱,这说明苏南地区依然没有摆脱“代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属于大企业或集团的生产车间,自主创新不足,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处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因此,江苏省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政策等办法,在资金、信贷、税收、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参与到生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去,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自主创新来拓展产业链,开拓生产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生产业的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行业,生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且要求高。表2数据显示,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以苏州为例,苏州虽然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但是在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及创意产业园等对知识要求高的产业类型中发展仍然缓慢。因此,江苏省有必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一方面,通过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吸引国外高端人才,缓解江苏省生产业人才匮乏现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密集的优势,通过项目支持鼓励校企合作,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创新服务一线,同时鼓励高校建立与境外院所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江苏省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
我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大概可以分别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金额都较少。只管这暂时期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长,但其在我国现实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29.32%,因此,在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还不是我国使用外资的主要情势。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这暂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而且连结了较高的增长速率,外商投资在我国现实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凌驾对外乞贷,为74.02%,最高年份达78.14%(1994年),此时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取代对外乞贷,成为我国使用外资的主要情势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主渠道。第三阶段从1999年至今,这暂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率有较大幅度减缓,但外商投资金额连结在400亿美元以上的范围。
凭据国乡信息中心的测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间,中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率中,约莫有2.7个百分点来自使用外资的孝顺。随着我国2001年景为WTO正式成员,可以预见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将会有较快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范围及其在我国黎民经济中的职位地方都将连续前进,外资对我国财产结构的影响也将更大,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结构尤其是财产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具有紧张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题目。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财产结构散布特点及其成因
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财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先相识外商投资在我国三次财产之间的散布特性,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临其加以阐发:
1.外商投资在三次财产之间的散布。现在,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于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部门),而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比重则偏低。如表一所示[2]
表1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在三次财产之间的组成(单元:%)
附图
资料源头:《中国统计年鉴》、《中外洋资统计年鉴》
2.财产内部结构。总体来看,外商在我国第一财产的投资范围不停不大,在整个外商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1979-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累计仅120亿美元,而外商投资额最大的1995年也只有17.4亿美元;同时,第一财产的外商投资项目匀称范围也较小。从第一财产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散布来看,主要是会集在农业,尤其是莳植业,而对林业、牧业和渔业等部门的投资少少。在2001年1-6月第一财产的3.3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农业项目为2.22亿美元,占66.26%。
在第二财产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会集于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而修建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在20世纪90年月以来的全部协议投资中,产业比重最高的年份到达80.46%(1991年),最低也有45.85%(1993年);而修建业的比重最高为5.07%(1997年),最低只有1.05%(1991年),匀称为2.98%。在2001年1-6月第二财产的163.12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产业部门的投资为160.59亿美元,比重为97.87%。
1979-1990年,在外商对第三财产的协议投资额中,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为60.27%,90年月后上升到70%左右,只管近来几年这个比重有所降落,但仍占第三财产外商投资的绝大部门。综上所述,外商对我国第一、二、三财产的投资主要会集于农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
3.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散布。外商对我国产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主要散布在制造业,其中加工产业的比重很高,质料产业的比重不大;轻产业的比重较高,重产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能麋集型财产的投资比重高于一样平常加工产业。
从近来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内部的散布来看,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很高,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投资比重较低。在1996-2000年的外商协议投资额中,制造业的匀称比重为88.53%,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匀称比重分别只有2.06%和9.41%;在同期的外商现实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为89.78%,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匀称比重分别为1.87%和8.35%。在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比重较高的是机电产业、化学质料及制品业。
4.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散布。从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地理散布来看,外商投资主要会集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域。从表3可以看出,在已往的20多年中,外商在我国中西部地域的投资相当少,无论是从协议金额来看,照旧从现实投资来看,中、西部地域的投资比重不够整个投资的15%,而85%以上的投资会集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域。连年来,随着我国西部洞开发战略的实验及一系列优惠步伐的公布,西部地域对外商的吸引力有所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天下500强中已有80余家企业在西部地域投资或设立服务机构。
表2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域外商投资情况(制止2000年末)(单元:亿美元)
附图
资料源头:《2001年中外洋资统计年鉴》第3页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散布之以是具有以上几个特点,主要与下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与厂商谋划的目的相干。厂商谋划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攻克我国巨大的斲丧品市场,这既与我国生齿浩繁的市场上风相同等,也与外商谋划目的相同等。
第一财产是我国重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但现实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至2000年末仅为1.78%。其缘故原由在于农业开发投资大,接纳期长,利润率低,危害大,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寻求的短期盈余目的不符。但同时也说明确我国农业开发条件较差,对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们在怎样革新农业投资情况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外商投资偏向的选择同时也与我国的投资政策和商业政策相干。由于我国对斲丧品的入口限定较严,外商想要进入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只有议决直接投资要领,而我国对重化学产业产物的入口限定较松,因此,搪塞我国的重化学产业品市场,外商主要议决商业来攻克。
二是与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相干。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是轻产业投资较容易,而重化学产业投资较困难。与重产业相比,轻产业所需投资较少,能耗低,搪塞交通运输要求相对不严,选择余地大;加之轻产业品投资能够使用斲丧厘革快的特点,投资者可以开发出更新、更适用、更雅观、更自制的产物来吸引斲丧者从而得到较高的利润。以是,外商比力青睐于对轻产业的投资。而重化学产业能耗大,对交通运输和相干财孕育发生长的要求较高,而且投资额大,接纳期长,因此,外商对该行业投资兴趣不大。
三是与地域经济投资情况相干。我国中西部地域经济生长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财产单薄,西部地域的团体投资情况与东部沿海地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3][4]因此,只管外商投资有向我国中西部扩展的趋向,但这种趋向希望相对迟钝,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商投资仍将主要会集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域。
二、我国财产结构的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革新和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调治作用的增强,结构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着地体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要害是结构题目而不是总量题目。相识我国的财产结构现状,找出调解结构毛病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财产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GDP中第二财产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二财产在GDP中所占份额为49.2%,高于尺度结构的比例,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为32.8%;与“尺度结构”相比,显着偏低。第二,在财产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一财产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9%,显着高于尺度就业生齿28.6%,毛病水平超乎平凡;第三财产比重偏低,就业比率为26.4%,而尺度就业比率为30.7%。第三,都市化水平不高。2000年,城镇生齿在我国总生齿中所占比例为30.4%,远远低于尺度化水平53.0%,评释中国尺度化水平远远落伍于产业化历程。第四,轻重产业比重毛病紧张。近来几年,关于以后我国重产业应该得到较快生长,重产业在产业产出中的比重应有较大幅度上升的看法比力盛行,主要理由是中国产业在80年月和90年月上半期的生长过于“轻型化”,中国现在的重产业比重较低,轻产业比重较高。
我国三次财产出现以上结构毛病,与外商对我国三次财产投资的结构性毛病有肯定关连。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财产的结构毛病。革新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部门,对第一财产的投资比重很低,对第三财产的投资比重也偏低。在1996至2000年的外商现实投资中,第二财产的比重高达70.38%,其中产业的投资比重高达66.57%,而第一财产的比重仅1.42%,第三财产的比重也只有28.20%。在2001年末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就外方注册资本而言,第二财产的比重为64.08%,其中产业的占61.32%,而第一财产的比重仅为1.54%,第三财产的比重为34.4%。显然,外商投资结构向第二财产特别是产业倾斜的特性很突出。
从我国三次财产结构的现状看,90年月以来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财产的现实比重分歧理降落,使财产结构毛病变得更为突出,并对经济增长孕育发生了较大影响。我国财产结构毛病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产业部门倾斜有肯定关连,其主要体现为:
1.外资产业的结构倾斜助长了我国斲丧品产业的太甚扩张。近几年我国产业斲丧品相对过剩,生产本事大量闲置,除了城乡斲丧需求趋缓的缘故原由之外,主要是由于产业比重过高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向轻产业倾斜。80年月中期以来斲丧品产业不停扩张,其主要缘故原由之一即是外商直接投资太甚会集于斲丧品产业。据统计,制止到2000年末我国三资产业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轻产业的比重占58%,重产业的投资比重占42%。
2.外资产业的结构倾斜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产业高度会集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会集在加工产业。由于结构倾斜的存在,外资产业占我国以产业品为质料的加工产业增长值的比重现在已靠近1/3,占加工产业产物贩卖收入的比重已达1/3,而占质料产业的两个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特点使外资产业的迅速生长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产业的扩张,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加工化的进程。
3.外商投资在第三财产的结构性毛病对第三财产的结构变更孕育发生了显着影响。现在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商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而对其他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的投资比重很低,投资的结构性倾斜非常突出。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结构的高度倾斜,与我国第三财产内部对外开放度的差异有很大关连,除了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现在的对外开放度仍较低。
随着加入WTO之后我国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对外开放度的前进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解,外商将较大幅度增长对现在投资比重很低的第三财产部门的直接投资;一些紧张的服务业部门的外商投资比重在“十五”时期将显着上升;相应地,外商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会渐渐降落。也即是说,在加入WTO之后的5年左右时间内,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直接投资的结构太甚倾斜的状态会显着转变。
三、财产结构调解目的与外商投资的财产导向政策
财产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举世化,财产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既有来自国内经济社会生长的迫切要求,也有来自国际财产结构调解的影响。调解财产结构的目的不是简略地等同于盲目寻求一、二、三次财产产值(或劳动就业)比重主要职位地方的转化,而是要面向国际财产的生长,在提升一、二次财产竞争力的基础上,大肆生长第三财产,真正前进财产素质。天下列国经济生长史证明,随着经济的生长,人均黎民收入水平的前进,黎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财产间的散布结构出现规律性的演变趋向。具体体现是:第一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的相相比重在整个黎民收入的比重和在第一次财产中就业的劳动力在全部就业的劳动力总数中的相相比重处于不停降落趋向;第二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渐渐上升,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趋于降落;第三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相相比重上升,其中劳动力的相相比重上升幅度更大。三次财产变更出现的这种总的趋向,是由各次财产的内在特性决定的。在产业今世化历程中,第一财产农业相相比重降落幅度最大,这是由于农产物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人们对农产物的斲丧属于生存必须品的斲丧,当生存水平到达肯定水平后,对农产物的需求并不随收入增长的水平而同步增长,这样就使农业实现的黎民收入份额趋于淘汰。第二财产产业相相比重上升,不光由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前进,斲丧结构的厘革使产业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职位地方,而且经济生长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也在不停扩大产业品市场,从而整个黎民收入中产业实现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上升。但随着技能前进,产业有机组成前进会倾轧自身的劳动力,而产业部门内各行业扩张的增殖又吸取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相相比重渐渐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趋向降落。第三财产服务部门的比重上升幅度大,既由于“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物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也由于第三财产门类繁多,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金容易进入的特点,农业劳动力得以大量流入服务业,因而第三财产各行业出现普遍而显着的增长,使其在黎民收入中的相相比重大大增长。
现在,我国三次财产结构毛病的主要体现是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财产比重太低,财产结构内部的主要题目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迟钝,因此以后我国财产结构调解的重点是加速第三财产的生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我国财产结构调解和升级的要求和现在外商投资的财产组成及其影响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财产导向力度。
1.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力度,相对低落对产业的投资比重。从我国三次财产结构的变更来看,20世纪90年月以来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财产的现实比重降落,使得财产结构毛病变得越发突出。我国三次财产的结构水平同天下上其它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第二财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光高于同属生长中国家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第三财产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比重较之20世纪80年月迅速上升,对第二财产的投资比重则相对降落。因此,我国应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力度,相对低落对第二财产的投资比重,这不光切合国内财产结构调解和升级的须要,同时也切合国际直接投资的财产结构厘革趋向。
2.引导外商增长对重加产业的投资,相应地淘汰对斲丧品产业的投资。现在外商对我国产业的现实投资中,大概有60%散布在斲丧品产业,对重产业的投资只有40%左右。外资产业占我国斲丧品产业增长值、产物贩卖收入以及牢固资产净值和活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重产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外资产业占以产业品为质料的斲丧品产业的增长值比重和产物贩卖收入比重2000年为38.25%和41.28%,牢固资产净值比重和活动资产比重为34.52%和35.67%,而外资产业占重产业的前两个比重为27.67%和28.96%,后两个比重为24.35%和22.84%。但是,我国斲丧产业的产物相对过剩和生产本事闲置比重产业越发突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调解的基本偏向是适度重型化,增强重产业尤其是装备产业,相应控制斲丧品的投资范围和增长速率。因此,须要引导外商对产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产业尤其是装备产业部门,相应地淘汰对斲丧品产业的投资比重。
3.引导外商增长对技能麋集型财产的投资。使用外资的终纵目的,是议决引进外资来增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前进,从而促进本国财产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物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现在外商投资太甚会集于一样平常加工产业,而一样平常加工产业中,有些是我国生产本事过剩和竞争猛烈的财产,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重复配置、引进的财产。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财产的太甚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猛烈打击,致使部门国有一样平常加工企业的处境非常困难。现在,外资产业虽然在机电产业中占据相当高的比重,对我国技能麋集型财产的生长起了肯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不少加工产业中也占据较高比重,这部门企业主要是来自港澳台地域的中小企业。而90年月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财产散布具有由资源、劳动麋集型财产向资本和技能麋集型财产变化的趋向,因此应使用这一趋向,进一步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能麋集型财产和高薪技能财产,同时淘汰对一样平常加工产业的投资比重。
4.引导外商投资增长对单薄的第三财产投资,淘汰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导致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颠簸比力大,并对黎民经济的牢固运行孕育发生不良影响。在我国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通常导致整个第三财产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紧缩,导致第三财产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降落。由于第三财产中投资结构倾斜征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颠簸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财产的大幅度颠簸。显然,只有当第三财产外商投资结构太甚倾斜趋向得到渐渐转变后,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的周期性颠簸征象才会显着淘汰,由此对整个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才会相应降落。
在第三财产中,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能服务业以及教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条理较高的服务部门,我国要前进其生长水平,必须议决相应的外资财产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公正地向这些行业投资。[5]
5.引导外商增强对我国西部地域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域财产结构调解和优化的进程。现在,我国财产结构调解的重点是推动财产结构升级,但中西部地域还未创建起一个完满的以上风财产为支柱的财产结构体系,基础财产和高新技能财产都相对单薄,与东部沿海地域存在很大差异,这势必会紧张拦阻我国团体财产升级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外资地域流向的引导,以便有更多的外资投入西部地域的经济配置中,从而增强中西部地域的财产结构调解和优化,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域之间创建一种和谐的财产关联机制,促进我国的财产升级。
【参考文献】
[1]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战略调解[J].天下经济研究,2002,(1):19-22.
[2]张德修.入世后的中外洋商直接投资结构厘革趋向探析[J].经济科学,2001,(6):81-87.
[3]顾建清.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财产结构的影响[J].中外科技信息,2002,(5):26-28.
1.1企业规模扩大根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从2000年到2011年,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由40.18%上涨到62.87%,由中下集中寡占型逐步接近高度集中寡占型。按照2011年汽车工业经济指标来看,大型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小型企业,专业企业明显高于兼业企业,如表2所示。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是促进了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市场集中度提高,另外一个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投入。从2004~2011我国汽车行业研发投入的趋势图(图1)来看,随着产业规模和产值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行业研发经费支出以及工程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呈明显同比上升的趋势。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促进了技术进步与产业集中度的增强,是我国近年来汽车行业能源利用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1.2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研究与发展支出经费逐年上升,但是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上升,研发投入比例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随产业集中度的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这证明,自2007年之后,汽车行业逐步形成的垄断势力,对于技术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警惕由于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垄断势力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对能耗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
1.3外资与技术改革我国汽车行业的开放程度很高,前6位汽车企业均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上横向和纵向延伸,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外资的大举入侵也给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发展带来竞争压力。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合资企业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呈现出逐年挤压的趋势。表3为奇瑞和华晨市场占有率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在逐年降低。由于这种竞争压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注重研发投入和资质认证。2009年,长城汽车多款自主品牌获得WVTV认证,帝豪EC7、MG6获得四星安全认证[6]。客观促进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技术革新。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是影响我国汽车行业能源利用率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1.4消费结构导向消费结构对于汽车行业向节能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去由于汽车的价格较高,中国民众更加倾向于选择小排量的轻型轿车,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我国汽车消费群体偏好呈现转移趋势。这种消费偏好的转移,导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等新型节能汽车并不受到厂商的青睐,缺乏进一步改革和技术研发的驱动力。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向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效应。反过来,随着雾霾等现象被民众所重视,更多民众选择绿色出行,则可能对我国汽车行业能效有正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乘用车偏好的改变。由于“三公消费”近年来逐步公开透明,党政务机关在政府采购方面逐渐倾向于采购自主品牌国产汽车。这对于加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有正向促进作用。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技术改革有着促进作用,政府采购偏好的改变,对于我国汽车行业有着正效应。
2结论及建议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块状经济”非常活跃,200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达到600多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约1.7万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5%;在其块状经济的主要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约80个;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100多个,现在浙江省已达到平均每个县3个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成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能够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聚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原以传统产业技术与自然资源为主的福建德化的陶瓷行业,经过多年的集群式发展,目前陶瓷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3家,民营陶瓷企业1100多家,构建起了现代瓷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2004年,德化县实现陶瓷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
(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五)发展产业集群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开展购销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各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动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科学之举
当前,在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推进产业集群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和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等模式,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突破和化解制约的因素,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一)坚持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集群
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集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扩散与渗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进集群与国际制造业对接。积极吸引外资和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传统产业集群与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使之成为国际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是提升集群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加快现有产业集群的优化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柔性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OEM方式向ODM方式转变,产业集群由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转变。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分发展。
四是鼓励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在产业集群外部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
五是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积极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鼓励集群内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向OBM方式转变,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二)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一是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好,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二是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入驻,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突出示范性与凝聚力,有选择性地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到本地落户,并尽可能地将同类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并加入其生产协作网络。充分利用大城市人才、信息和研究机构集中的资源,通过“筑巢引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将产业链延伸到市场终端,通过市场的接近带动特色商品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与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积极搞好园区的新建、整合、扩容和提升。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工业园区,突出产业、行业特色,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结合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园区,促成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从而较快地形成产业集群。对既有工业园区抓好定位和整合,明确主导产业,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促进园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1.1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依赖资源消耗来驱动经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一贯的发展路径,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致使黄石市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过大,农业受产业政策和产业规模限制难以发挥基础产业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牵引力。随着资源逐步枯竭,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扭曲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1.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2012年,现代服务业仅占全市生产总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已严重制约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1.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2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2.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
2.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2.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4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