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Shift-share(偏离-份额分析法)方法最早由Fabricant在1942年提出,该分析法是把某个区域的产业或行业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该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或部门,进而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区域i初期经济总规模为b0i,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ti,用b0ij和btij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初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0j与Btj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那么,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rij=(btij-b0ij)/b0ij(j=1,2,…,n)(1)区域i所在大区域或者全国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j=(Btj-B0j)/B0j(j=1,2,…,n)(2)将区域内的各产业部门进行规模标准化,公式为b’ij=b0ij*B0j/B0(j=1,2,…,n)(3)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ij产业结构效应分量Pij及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三个分量。具体表达式为:Gij=Nij+Pij+Dij。Nij=b’ij*Rj,Pij=(b0ij-b’ij)*(btj/b0j-Bt/Bo),Dij=b0ij*(rij-Rj)。区域i的经济增长量Gi可以表示为Gi=Ni+Pi+Di,其中,Ni=∑nj=1(b’ij*Bt-Bo/Bo)(4)Pi=∑nj=1(b0ij-b’ij)*(btj/b0j-Bt/Bo)(5)Di=∑nj=1b0ij*(btij/b0ij-Btj/Boj)(6)在上述公式中,Nij表示的是i地区行业或产业增长份额,是以全国或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为基准,区域标准化的各产业部门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水平。若Nij>0,则表示i区域j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或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若Nij<0,则低于全国或大区域平均增长率。Pij表示的是产业结构效应,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如果Pij>0,则表示i区域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或成长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合理,若Pij<0,则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比较落后。Dij表示的是区域竞争力程度,反映的是区域i第j产业的竞争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ij值越大说明该产业或地区相对于大区域或者全国的竞争力越强。PDij=Pij+Dij表示i地区总的偏离分量。2.shift-share分析根据上述公式,本文选取“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三次产业中的生产业为分析对象,以全国的生产业为参照区域,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生产业的六个行业进行分析。经过shift-share分析,各指标数据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6-2010年间,江苏省生产业各行业的营业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rij>0),除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ij-Rj<0)外,其他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说明江苏省生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对江苏省生产业发展的贡献为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具体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长率对区域增长总贡献较低,但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产业结构效应指标(Pij)和区域竞争力指标(Pij)都大于0,表明其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Dij<0,没有竞争优势。金融业的rij值最大(2.22),增长速度最快,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5)。金融业的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较大,江苏省发展金融产业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房地产业对生产业增长贡献率仅次于金融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红利效应明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产业结构比较优化,属于成长性产业,但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竞争力弱,阻碍了江苏省生产业总体经济发展(Dij<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处于成长期,总体偏离程度不大,与全国发展水平持平。3.部门优势分析图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江苏省生产业各产业的结构分布情况,以部门总的偏离分量PDij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绘制了部门优势分析图(如图5)。各象限的含义为:第Ⅰ象限是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强的部门;第Ⅱ象限是竞争力很强,产业基础较好的部门;第Ⅲ象限是产业基础较差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的部门;第Ⅳ象限是产业基础较好但是结构比较落后地位下滑的部门;第Ⅴ象限是基础较好但是竞争力很差的部门;第Ⅵ象限是基础很差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的部门;第Ⅶ和Ⅷ象限是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部门。由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生产业的6行业中,有4个处于第Ⅰ象限,说明行业的生产率和份额同时增长,行业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竞争力较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处于第Ⅵ象限,该行业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处于第Ⅴ象限,该行业虽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不具有竞争优势,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江苏省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江苏省是一个工业大省,但前面分析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科技创新处于全省前列的苏南地区,物流业仍然是发展的主导,创意产业薄弱,这说明苏南地区依然没有摆脱“代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属于大企业或集团的生产车间,自主创新不足,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处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因此,江苏省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政策等办法,在资金、信贷、税收、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参与到生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去,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自主创新来拓展产业链,开拓生产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生产业的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行业,生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且要求高。表2数据显示,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以苏州为例,苏州虽然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但是在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及创意产业园等对知识要求高的产业类型中发展仍然缓慢。因此,江苏省有必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一方面,通过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吸引国外高端人才,缓解江苏省生产业人才匮乏现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密集的优势,通过项目支持鼓励校企合作,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创新服务一线,同时鼓励高校建立与境外院所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江苏省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大概可以分别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金额都较少。只管这暂时期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长,但其在我国现实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29.32%,因此,在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还不是我国使用外资的主要情势。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这暂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而且连结了较高的增长速率,外商投资在我国现实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凌驾对外乞贷,为74.02%,最高年份达78.14%(1994年),此时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取代对外乞贷,成为我国使用外资的主要情势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主渠道。第三阶段从1999年至今,这暂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率有较大幅度减缓,但外商投资金额连结在400亿美元以上的范围。

凭据国乡信息中心的测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间,中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率中,约莫有2.7个百分点来自使用外资的孝顺。随着我国2001年景为WTO正式成员,可以预见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将会有较快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范围及其在我国黎民经济中的职位地方都将连续前进,外资对我国财产结构的影响也将更大,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结构尤其是财产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具有紧张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题目。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财产结构散布特点及其成因

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财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先相识外商投资在我国三次财产之间的散布特性,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临其加以阐发:

1.外商投资在三次财产之间的散布。现在,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于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部门),而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比重则偏低。如表一所示[2]

表1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在三次财产之间的组成(单元:%)

附图

资料源头:《中国统计年鉴》、《中外洋资统计年鉴》

2.财产内部结构。总体来看,外商在我国第一财产的投资范围不停不大,在整个外商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1979-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累计仅120亿美元,而外商投资额最大的1995年也只有17.4亿美元;同时,第一财产的外商投资项目匀称范围也较小。从第一财产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散布来看,主要是会集在农业,尤其是莳植业,而对林业、牧业和渔业等部门的投资少少。在2001年1-6月第一财产的3.3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农业项目为2.22亿美元,占66.26%。

在第二财产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会集于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而修建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在20世纪90年月以来的全部协议投资中,产业比重最高的年份到达80.46%(1991年),最低也有45.85%(1993年);而修建业的比重最高为5.07%(1997年),最低只有1.05%(1991年),匀称为2.98%。在2001年1-6月第二财产的163.12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产业部门的投资为160.59亿美元,比重为97.87%。

1979-1990年,在外商对第三财产的协议投资额中,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为60.27%,90年月后上升到70%左右,只管近来几年这个比重有所降落,但仍占第三财产外商投资的绝大部门。综上所述,外商对我国第一、二、三财产的投资主要会集于农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

3.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散布。外商对我国产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主要散布在制造业,其中加工产业的比重很高,质料产业的比重不大;轻产业的比重较高,重产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能麋集型财产的投资比重高于一样平常加工产业。

从近来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内部的散布来看,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很高,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投资比重较低。在1996-2000年的外商协议投资额中,制造业的匀称比重为88.53%,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匀称比重分别只有2.06%和9.41%;在同期的外商现实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为89.78%,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匀称比重分别为1.87%和8.35%。在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比重较高的是机电产业、化学质料及制品业。

4.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散布。从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地理散布来看,外商投资主要会集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域。从表3可以看出,在已往的20多年中,外商在我国中西部地域的投资相当少,无论是从协议金额来看,照旧从现实投资来看,中、西部地域的投资比重不够整个投资的15%,而85%以上的投资会集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域。连年来,随着我国西部洞开发战略的实验及一系列优惠步伐的公布,西部地域对外商的吸引力有所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天下500强中已有80余家企业在西部地域投资或设立服务机构。

表2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域外商投资情况(制止2000年末)(单元:亿美元)

附图

资料源头:《2001年中外洋资统计年鉴》第3页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散布之以是具有以上几个特点,主要与下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与厂商谋划的目的相干。厂商谋划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攻克我国巨大的斲丧品市场,这既与我国生齿浩繁的市场上风相同等,也与外商谋划目的相同等。

第一财产是我国重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但现实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至2000年末仅为1.78%。其缘故原由在于农业开发投资大,接纳期长,利润率低,危害大,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寻求的短期盈余目的不符。但同时也说明确我国农业开发条件较差,对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们在怎样革新农业投资情况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外商投资偏向的选择同时也与我国的投资政策和商业政策相干。由于我国对斲丧品的入口限定较严,外商想要进入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只有议决直接投资要领,而我国对重化学产业产物的入口限定较松,因此,搪塞我国的重化学产业品市场,外商主要议决商业来攻克。

二是与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相干。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是轻产业投资较容易,而重化学产业投资较困难。与重产业相比,轻产业所需投资较少,能耗低,搪塞交通运输要求相对不严,选择余地大;加之轻产业品投资能够使用斲丧厘革快的特点,投资者可以开发出更新、更适用、更雅观、更自制的产物来吸引斲丧者从而得到较高的利润。以是,外商比力青睐于对轻产业的投资。而重化学产业能耗大,对交通运输和相干财孕育发生长的要求较高,而且投资额大,接纳期长,因此,外商对该行业投资兴趣不大。

三是与地域经济投资情况相干。我国中西部地域经济生长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财产单薄,西部地域的团体投资情况与东部沿海地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3][4]因此,只管外商投资有向我国中西部扩展的趋向,但这种趋向希望相对迟钝,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商投资仍将主要会集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域。

二、我国财产结构的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革新和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调治作用的增强,结构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着地体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要害是结构题目而不是总量题目。相识我国的财产结构现状,找出调解结构毛病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财产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GDP中第二财产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二财产在GDP中所占份额为49.2%,高于尺度结构的比例,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为32.8%;与“尺度结构”相比,显着偏低。第二,在财产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一财产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9%,显着高于尺度就业生齿28.6%,毛病水平超乎平凡;第三财产比重偏低,就业比率为26.4%,而尺度就业比率为30.7%。第三,都市化水平不高。2000年,城镇生齿在我国总生齿中所占比例为30.4%,远远低于尺度化水平53.0%,评释中国尺度化水平远远落伍于产业化历程。第四,轻重产业比重毛病紧张。近来几年,关于以后我国重产业应该得到较快生长,重产业在产业产出中的比重应有较大幅度上升的看法比力盛行,主要理由是中国产业在80年月和90年月上半期的生长过于“轻型化”,中国现在的重产业比重较低,轻产业比重较高。

我国三次财产出现以上结构毛病,与外商对我国三次财产投资的结构性毛病有肯定关连。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财产的结构毛病。革新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部门,对第一财产的投资比重很低,对第三财产的投资比重也偏低。在1996至2000年的外商现实投资中,第二财产的比重高达70.38%,其中产业的投资比重高达66.57%,而第一财产的比重仅1.42%,第三财产的比重也只有28.20%。在2001年末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就外方注册资本而言,第二财产的比重为64.08%,其中产业的占61.32%,而第一财产的比重仅为1.54%,第三财产的比重为34.4%。显然,外商投资结构向第二财产特别是产业倾斜的特性很突出。

从我国三次财产结构的现状看,90年月以来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财产的现实比重分歧理降落,使财产结构毛病变得更为突出,并对经济增长孕育发生了较大影响。我国财产结构毛病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产业部门倾斜有肯定关连,其主要体现为:

1.外资产业的结构倾斜助长了我国斲丧品产业的太甚扩张。近几年我国产业斲丧品相对过剩,生产本事大量闲置,除了城乡斲丧需求趋缓的缘故原由之外,主要是由于产业比重过高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向轻产业倾斜。80年月中期以来斲丧品产业不停扩张,其主要缘故原由之一即是外商直接投资太甚会集于斲丧品产业。据统计,制止到2000年末我国三资产业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轻产业的比重占58%,重产业的投资比重占42%。

2.外资产业的结构倾斜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产业高度会集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会集在加工产业。由于结构倾斜的存在,外资产业占我国以产业品为质料的加工产业增长值的比重现在已靠近1/3,占加工产业产物贩卖收入的比重已达1/3,而占质料产业的两个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特点使外资产业的迅速生长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产业的扩张,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加工化的进程。

3.外商投资在第三财产的结构性毛病对第三财产的结构变更孕育发生了显着影响。现在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商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而对其他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的投资比重很低,投资的结构性倾斜非常突出。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结构的高度倾斜,与我国第三财产内部对外开放度的差异有很大关连,除了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现在的对外开放度仍较低。

随着加入WTO之后我国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对外开放度的前进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解,外商将较大幅度增长对现在投资比重很低的第三财产部门的直接投资;一些紧张的服务业部门的外商投资比重在“十五”时期将显着上升;相应地,外商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会渐渐降落。也即是说,在加入WTO之后的5年左右时间内,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直接投资的结构太甚倾斜的状态会显着转变。

三、财产结构调解目的与外商投资的财产导向政策

财产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举世化,财产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既有来自国内经济社会生长的迫切要求,也有来自国际财产结构调解的影响。调解财产结构的目的不是简略地等同于盲目寻求一、二、三次财产产值(或劳动就业)比重主要职位地方的转化,而是要面向国际财产的生长,在提升一、二次财产竞争力的基础上,大肆生长第三财产,真正前进财产素质。天下列国经济生长史证明,随着经济的生长,人均黎民收入水平的前进,黎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财产间的散布结构出现规律性的演变趋向。具体体现是:第一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的相相比重在整个黎民收入的比重和在第一次财产中就业的劳动力在全部就业的劳动力总数中的相相比重处于不停降落趋向;第二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渐渐上升,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趋于降落;第三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相相比重上升,其中劳动力的相相比重上升幅度更大。三次财产变更出现的这种总的趋向,是由各次财产的内在特性决定的。在产业今世化历程中,第一财产农业相相比重降落幅度最大,这是由于农产物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人们对农产物的斲丧属于生存必须品的斲丧,当生存水平到达肯定水平后,对农产物的需求并不随收入增长的水平而同步增长,这样就使农业实现的黎民收入份额趋于淘汰。第二财产产业相相比重上升,不光由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前进,斲丧结构的厘革使产业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职位地方,而且经济生长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也在不停扩大产业品市场,从而整个黎民收入中产业实现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上升。但随着技能前进,产业有机组成前进会倾轧自身的劳动力,而产业部门内各行业扩张的增殖又吸取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相相比重渐渐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趋向降落。第三财产服务部门的比重上升幅度大,既由于“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物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也由于第三财产门类繁多,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金容易进入的特点,农业劳动力得以大量流入服务业,因而第三财产各行业出现普遍而显着的增长,使其在黎民收入中的相相比重大大增长。

现在,我国三次财产结构毛病的主要体现是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财产比重太低,财产结构内部的主要题目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迟钝,因此以后我国财产结构调解的重点是加速第三财产的生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我国财产结构调解和升级的要求和现在外商投资的财产组成及其影响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财产导向力度。

1.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力度,相对低落对产业的投资比重。从我国三次财产结构的变更来看,20世纪90年月以来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财产的现实比重降落,使得财产结构毛病变得越发突出。我国三次财产的结构水平同天下上其它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第二财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光高于同属生长中国家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第三财产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比重较之20世纪80年月迅速上升,对第二财产的投资比重则相对降落。因此,我国应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力度,相对低落对第二财产的投资比重,这不光切合国内财产结构调解和升级的须要,同时也切合国际直接投资的财产结构厘革趋向。

2.引导外商增长对重加产业的投资,相应地淘汰对斲丧品产业的投资。现在外商对我国产业的现实投资中,大概有60%散布在斲丧品产业,对重产业的投资只有40%左右。外资产业占我国斲丧品产业增长值、产物贩卖收入以及牢固资产净值和活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重产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外资产业占以产业品为质料的斲丧品产业的增长值比重和产物贩卖收入比重2000年为38.25%和41.28%,牢固资产净值比重和活动资产比重为34.52%和35.67%,而外资产业占重产业的前两个比重为27.67%和28.96%,后两个比重为24.35%和22.84%。但是,我国斲丧产业的产物相对过剩和生产本事闲置比重产业越发突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调解的基本偏向是适度重型化,增强重产业尤其是装备产业,相应控制斲丧品的投资范围和增长速率。因此,须要引导外商对产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产业尤其是装备产业部门,相应地淘汰对斲丧品产业的投资比重。

3.引导外商增长对技能麋集型财产的投资。使用外资的终纵目的,是议决引进外资来增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前进,从而促进本国财产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物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现在外商投资太甚会集于一样平常加工产业,而一样平常加工产业中,有些是我国生产本事过剩和竞争猛烈的财产,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重复配置、引进的财产。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财产的太甚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猛烈打击,致使部门国有一样平常加工企业的处境非常困难。现在,外资产业虽然在机电产业中占据相当高的比重,对我国技能麋集型财产的生长起了肯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不少加工产业中也占据较高比重,这部门企业主要是来自港澳台地域的中小企业。而90年月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财产散布具有由资源、劳动麋集型财产向资本和技能麋集型财产变化的趋向,因此应使用这一趋向,进一步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能麋集型财产和高薪技能财产,同时淘汰对一样平常加工产业的投资比重。

4.引导外商投资增长对单薄的第三财产投资,淘汰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导致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颠簸比力大,并对黎民经济的牢固运行孕育发生不良影响。在我国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通常导致整个第三财产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紧缩,导致第三财产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降落。由于第三财产中投资结构倾斜征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颠簸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财产的大幅度颠簸。显然,只有当第三财产外商投资结构太甚倾斜趋向得到渐渐转变后,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的周期性颠簸征象才会显着淘汰,由此对整个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才会相应降落。

在第三财产中,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能服务业以及教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条理较高的服务部门,我国要前进其生长水平,必须议决相应的外资财产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公正地向这些行业投资。[5]

5.引导外商增强对我国西部地域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域财产结构调解和优化的进程。现在,我国财产结构调解的重点是推动财产结构升级,但中西部地域还未创建起一个完满的以上风财产为支柱的财产结构体系,基础财产和高新技能财产都相对单薄,与东部沿海地域存在很大差异,这势必会紧张拦阻我国团体财产升级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外资地域流向的引导,以便有更多的外资投入西部地域的经济配置中,从而增强中西部地域的财产结构调解和优化,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域之间创建一种和谐的财产关联机制,促进我国的财产升级。

【参考文献】

[1]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战略调解[J].天下经济研究,2002,(1):19-22.

[2]张德修.入世后的中外洋商直接投资结构厘革趋向探析[J].经济科学,2001,(6):81-87.

[3]顾建清.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财产结构的影响[J].中外科技信息,2002,(5):26-28.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综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理论上可分为价格穿越路径、对外贸易路径、国际投资路径三种方式。汇率作为一种相对价格,其变动会通过对价格的影响改变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及资本的相对存量,促使要素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间重新配置,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汇率对价格不完全传递效应贯穿始终。价格穿越路径通过两个阶段性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在价格不完全传递效应的前提下,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消费者价格的影响通过商品流通链不断减弱,而且存在一定的时滞。不同产业部门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资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例如,汇率的改变直接引起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在贸易部门生产率明显高于非贸易部门时,根据巴拉萨和萨缪尔森1964年提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使实际汇率升值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升,投资于贸易部门仍存在更高的利润空间,更多资源流向贸易部门,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对外贸易路径是指汇率变动通过贸易条件的改变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变。根据弹性分析法可知,汇率变动改变了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影响国内外商品的需求量,对外贸易状况发生改变。对外贸易的增长,一方面会直接影响贸易部门的产出及利润,促进生产要素及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国际投资路径也分两阶段发挥作用。汇率水平的变动会产生财富效应即本国财富存量相对于国外发生价值变化,汇率波动性的变动则会改变国际投资的风险和投资者的预期,促进资产的国际转移,影响国际投资的收益。在国际投资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中,直接投资尤其受到关注。直接投资可直接增加资本要素的供给,促进就业,其技术外溢效应能有效提升一国的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相关产业部门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2.模型设定

钱纳里、赛尔昆(1975)认为发展过程受到经济结构、政策等多种因素的非线性影响,通过将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独立出来,提出了经典的半对数模型:其中X代表以比重形式表示的经济结构;y代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N是以百万为单位的人口数;F作为国内生产总值一部分的净资源流入,用进口减去商品和非要素劳务的出口来表示;T是时间虚拟变量。钱纳里同时指出,完整模型适用于跨国横截面型的平均时间序列分析,但任何一国的有限差异范围则要求简化公式。此时,为区分不同规模经济体而加入的人口(N)变量会导致序列相关,因此略去N。由上文的理论分析可知,汇率通过价格穿越路径、对外贸易路径、国际投资路径三种方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结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根据钱纳里—赛尔昆模型的构建思路,本文加入对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的汇率因素。又由于汇率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即对决定F的进口、出口、储蓄、投资均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汇率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三条路径中包含了F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更为全面,所以去掉F。相较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结构的描述更为精确,同时在去掉人口(N)之后仍考虑经济规模的影响。从我国实际考虑,采用2005年7月汇率改革作为虚拟变量比单纯的时间段虚拟变量更为合适,而交互项更能突出该政策的效果。其中,X表示各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E表示汇率,DUME为2005年汇率改革的虚拟变量和汇率的乘积交互项。

3.实证分析

1985年后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出比重呈现“二三一”的格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起基本上呈不断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到10.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5%上下波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达到了46.09%。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如图1所示。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第一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维持稳定、牧业和渔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二产业中,工业所占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工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核心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有了长足进步。从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加。但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失衡,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不足。农业、工业、服务业在技术水平、产业附加值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短板”,产业竞争力不强。由图1可看出,产业结构在2005年左右发生变化,这可能与汇率政策的调整有关,下面将进行实证研究。

3.1数据说明

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故选用1994年后的数据。由于数据可得性,采用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从1994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汇率采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为名义标价法下月度平均汇率,处理为基期2010=1。对于产业结构的衡量,分别选用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记为FI、SI、TI)均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对源数据进行如下初步处理:将名义有效汇率用Hodrick-Prescott滤波处理后转换频率为季度数据,记为NEER;对国内生产总值Y取对数,记为LY,相应平方值记为LY^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FI/Y、SI/Y、TI/Y得到,分别记为FIY、SIY、TIY。各变量均经过X12季节调整。DUME为DUM和NEER的乘积,记为DUMNEER。其中DUMt=0(t≤2005Q2),DUMt=1(t≥2005Q3)。本文计量处理采用Eviews6.0完成。

3.2模型检验

3.2.1平稳性检验对FIY、SIY、TIY、LY、LY^2、NEER、DUMNEER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结果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下,各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均转化为平稳序列,即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3.2.2协整检验本部分检验的三个模型如下:FIYt=α+β1LYt+β2(LY)2t+β3NEERt+β4DUMNEERt+ut(3)SIYt=α+β1LYt+β2(LY)2t+β3NEERt+β4DUMNEERt+ut(4)TIYt=α+β1LYt+β2(LY)2t+β3NEERt+β4DUMNEERt+ut(5)采用Johansen(1988)、Juselius(1990)提出的JJ检验对变量进行多重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模型(3)、模型(4)、模型(5)均存在不止两个协整关系。由于下文将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所以不具体列出以上各模型的正规化协整关系。

3.2.3最小二乘回归由于四个模型均协整,故可根据模型建立方程检验汇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FIY=0.221071-0.0843360LY+0.0157776LY2-0.006917NEER-0.004880DUMNEER(13.07512)(-11.65283)(7.551553)(-0.302943)(-0.807726)R2=0.932351AdjustedR2=0.928837Durbin-Watsonstat=0.529718(6)SIY=0.580208+0.022826LY-0.007004LY2-0.143944NEER+0.013745DUMNEER(49.35980)(4.536475)(-4.821617)(-9.067418)(3.272139)R2=0.753342AdjustedR2=0.740528Durbin-Watsonstat=0.977726(7)TIY=0.190379+0.062486LY-0.009492LY2+0.159894NEER-0.007932DUMNEER(8.920731)(6.840224)(-3.599335)(5.547696)(-1.040001)R2=0.923054AdjustedR2=0.919057Durbin-Watsonstat=0.240892(8)三个方程的D.W.值均表示模型残差存在严重的自相关性,下面通过广义差分法解决这一问题。

3.2.4广义差分法估计分别将方程(6)、(7)、(8)的残差序列分别命名为res01、res02、res03,判断其滞后期。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模型残差项自回归的滞后阶数均为1。对各残差序列分别自回归,得到res01=0.677438res01(-1),res02=0.510785res02(-1),res03=0.824656res03(-1)。模型中存在LY^2的平方项,一般的差分方法不适用。方程(6)、(7)、(8)的估计结果为无偏估计,且关注点在各解释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即斜率上,所以本文借鉴肖芳芳(2011)的方法,引入残差滞后项,建立新的差分模型如下:FIYt=α+β1LYt+β2(LY)2t+β3NEERt+β4DUMNEERt+0.677438ut-1+vt(9)SIYt=α+β1LYt+β2(LY)2t+β3NEERt+β4DUMNEERt+0.510785ut-1+vt(10)TIYt=α+β1LYt+β2(LY)2t+β3NEERt+β4DUMNEERt+0.824656ut-1+vt(11)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如表4所示。估计结果中D.W.值显示三个模型的自相关性基本消除,而且各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提高,与样本观测值拟合的程度较好。对于LY和其平方项LY^2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对数的二次项可以很好拟合发展过程的渐进水平,且保留平方项可以检验总量构成的变化中存在非线性。其次,放弃平方项会导致对方程的错误解释,这是多重共线性的最大危险。同时,从上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LY和LY^2都是显著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两者的综合结果,可以预计这种共线性未来还将存在,对预测不构成严重问题。由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汇率NEER及其与汇率改革的交互项DUMNEER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均不明显。2005年汇率改革前,汇率每升值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减少0.1512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0.191706%。汇率改革后汇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可根据NEER和DUMNEER的系数之和反映出来,表4结果表明,汇率改革后汇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均略有降低,汇率每升值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减少0.138714%(-0.138714=-0.151270+0.01255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0.185604%(0.185604=0.191706-0.006102)。汇率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程度大于第二产业,汇率改革对第二产业影响更明显。LY及其平方项对第一产业影响明显,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增加1%,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减少0.000378个百分点①(-0.08828+2×0.017492×1.443856),这符合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经济发展逐渐降低的现实。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增加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增加0.0000395个百分点小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增加(0.0003192个百分点)。

4.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4.1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我国1994—2014年的相关季度数据依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最小二乘估计、广义差分法估计,得出如下结论:

4.1.1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同时,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相较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外向性较弱,对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低,且我国第一产业尤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在资源配置中的影响较小。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增加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从而减少出口;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弱,定价能力低,出口企业自身会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维持市场占有率,从而导致在平均利润较低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利润,这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购买力的上升也会通过影响国内市场对国内外商品的相对需求,进而削弱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第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且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增大,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高有利于这些企业利润的增加,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1.2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这是本文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论不同的地方。在之前的大多数研究中,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第三产业出于各种考虑存在多种管制,对外贸易中第二产业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要大于第三产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在我国逐步放松对第三产业相关管制等情况下,第三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增大,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人民币升值会吸引国际投资的流入,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淘汰一部分生产率低下的产业部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使得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在这一前提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1.32005年汇率制度的改革降低了汇率变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汇率改革促进了我国外汇市场的成熟,有利于交易主体的自主定价和汇率风险管理,减小了汇率变动的冲击,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小幅降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长快于第二产业。这符合一般的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基于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内部发展并不均衡,国际竞争力较低,同时第二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依然极为重要,而且出于经济安全稳定的考虑,人民币的升值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2相关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一、立足单一国家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

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国家的研究视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持续下降的所谓“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

西蒙·库兹涅茨从经济增长总量出发,对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作了统计回归,考察了结构变动在不同总量增长时点上的状态。此后,霍利斯·钱纳里等则更多地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综合起来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2、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3、研究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三组因素,即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4、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动差异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国际性传播;5、通过结构转变不同阶段中不同部门和因素对增长贡献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对结构转变作了动态分析;6、通过若干国家多部门模型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发展模式,考察了战略、政策等因素和结构转变之间的联系等。

从广义第一种方法出发的理论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标准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从广义第二种方法出发的一些产业结构变动的特殊理论。其中,阿瑟·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模型和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和主导产业理论最具影响力。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通过三个基本假定和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研究了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的进程和途径。该模型在形式上虽表现为劳动力的流动,但实际上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假设,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因而是把模型建立在更接近于现实的假设基础上的一种努力。罗斯托则以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试图把握住在经济成长中所依赖的一些特殊部门所起作用的动态力量。为此,不仅按技术标准提出经济成长的六阶段论,而且对推动阶段演进起决定作用的主导部门及其更替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解释。此外,罗斯托曾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命题。例如,已从另外角度意识到并主张,研究单位应由国家改为相互关联的贸易地区,并放到世界经济整体中去加以考察。(注:G·M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欧美学者提出的两类理论模型,尽管各自理论研究的思路和侧重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研究的基本倾向和主线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都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都以若干国家为分析样本,通过国别间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标准形式和共同演化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两类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互补、而非对立物。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一些日本学者除了对欧美学者提出的有关理论模型作出修正和补充(盐野谷裕一,1966)以外,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注:例如,佐贯利雄(1981)曾提出“战略产业领先增长论”等,参见:佐贯利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新闻社1981年版,第25页。)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行形态论”。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行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73)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模型1(基本型):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模型2(变型Ⅰ):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型3(变型Ⅱ):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进程具有“雁行模式”的特征。但“雁行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式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大国。(注:汪斌:《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与21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亚太经济》,1998年第7期。)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型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三)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结构关联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波及和关联日趋密切,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加快。因此,学术界在对产业结构研究中,也逐步将国际间产业关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探索。

关于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条线展开。前者从本国和周边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联系,以及从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动趋向,研究本国应有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北村好子,1995)。后者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技术进行度量,主要可分为两类:1.用贸易结合度和相互依存度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渡@①利夫1991);2.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例如,依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制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DXT1975、1985、1990)分析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状况(佐野敬夫等1998)。迄今为止,各种结构联结模型主要通过贸易联接完成的。虽然注意到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相互间的关联,但主要考虑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性波及由一国向另一国的单向传导。因而仍是立足单一国家视角来考察各国产业结构间关联。

二、立足全球视角研究当代产业结构的思考

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包括近年对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互动的探讨,反映了学术界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轨迹。但本文认为,这些研究都还没有脱离原有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的视角。

首先,现有的产业结构研究对处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的本质性、飞跃性的变化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种本质性变化表现为全球经济的“板块结构”已成为可感知的一个个群体,形成以一定的大致毗邻成片的地域范围为基础,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一个个巨大的跨国经济实体。因为,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在局部区域已是二元的,即民族国家经济体和国际区域经济体并存。整体上由原来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世界经济正在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和区域型世界经济过渡。这种本质性的变化源于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演进中相互联接关系的演变。与历史对比,联接关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联接强度上大大增强和联接形式的多样化,还在于联接拓扑结构的日趋复杂化。联接关系的变化导致作为研究对象的边界不断扩张。因此,单纯从国别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经济系统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立足全球视角,从新的切入点来研究当代产业结构。

其次,目前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仍没脱离传统经济学中线性的、平面的思维方式。或是将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直接作为对象,从一开始就研究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化及趋势。由于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因而无法将现实大系统作为一个多元、多层次、多侧面、复杂的立体结构来深入地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或是立足于单个国家层面,考察与周边国家的结构互动关系,但通常将其他国家等同于环境处理,最终停留于浅层次的对策研究,缺少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化分析。此外,部分研究成果虽已触及到国与国产业结构间的联接关系,采用各种定量分析技术进行验证,但在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下往往集中于贸易联接机制的分析。在现实中,除了贸易联接机制外,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经济周期等作为联接机制,各自通过错综复杂的渠道发生着各具特点的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联接作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均已超过贸易的联接作用,成为各国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的核心驱动力量。因此,各国产业结构间多种形式的关联渠道理应纳入研究的视野。

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与域内周边国家的结构变动联为一体、互动演进,而且也和域外各国的产业结构处于相互波及、互动演化中,但由于与全球化并行的区域化浪潮和世界经济结构呈“板块”状格局等,各种联接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内部化趋向,因而往往使处在同一区域的各国产业结构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相互依存、互相联接的关系。因此,立足全球视角,运用整体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从该切入点入手,概括而言,在一般理论的研究框架上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封闭条件假设下的理论与度量方法研究。确立新的切入点或对象后首先对其定义及特征作出界定,是研究的基础。立足全球视角,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可定义为:地域空间上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产业结构体的集合。它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至少具有相对性或非完整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整体性这四大基本特征。现实中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既是一个开放系统,又是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运用抽象法暂且将其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来处理。通过构建封闭式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国际区域内务国(地区)产业结构相互关联成整体的成长及其内在运行机理。包括其整体性成长的实质、动因、机制和整体内部的矛盾性等。度量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必须采用新的分析工具,目前,可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作为分析技术的出发点,但需在贸易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它重要联接机制的度量方法和模型。

2.国际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关联机制分类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现实中的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是由各个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通过多种形式的关联渠道及其关联机制,在相互波及、互相联接中构成的。因此,理论研究需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由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对结构关联机制分类及动态变化进行考察,这是立足全球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需要对各种联接机制从国际区域间立体、多向幅射和多边反馈角度,分门别类地研究其各自的联接特点和传导规律,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空间上的变化。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结构间关联强度和关联模式也同样处于动态演变中,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跳跃式突变状态,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时间上的变化。此外,在现实中,由于形成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联接机制较多,因而渠道复杂,各种联接机制交互作用,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机制体系。鉴于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研究形成国际区域间结构互动关系的各种联接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时,需要对其加以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3.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中,存在着各具特征的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作为一个个相对的整体,需分类研究并揭示各自的演化模式。这里的演化模式是指,特定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相互关联中体现的整体演进的形式或表现出具有某种共性的演进方式。鉴于各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方式的复杂性,可选择若干典型国际区域(如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静态和动态的具体分析方法,对某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存在的稳定性特征和变动性特征及变动趋向作出细致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概括。然后把静态和动态分析分别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研究其相互关系,综合归纳出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各自相异的演化模式及其特征。

4.结构变动与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在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中,某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是在参与区域国际分工中才相互联接形成整体性演进,各区域产业结构在整体性演进中表现出不同的演化模式,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各区域分工子体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当代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并非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交叉叠加的复杂的立体结构,需要对此作出系统、全面的研究。以往的产业结构研究由于没有深入到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内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因而相联系的国际分工研究缺少系统性和综合性。各种研究往往关注不同的侧面,其成果可以解释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某一层次或侧面,然而适用范围不广,自然也难以真正认识本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准确位置。

5.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以往的产业政策一般以本国产业为对象,通常更多地考虑对本国结构调整及预期,而没有顾及国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对本国产业结构运行和政策执行结果的反向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产业结构的互联、互动强化,直接导致了一国产业政策对内作用弱化,对外作用强化的质变,使产业政策以国际产业政策方式实施,其核心在于协调。事实上,当今某些国际区域经济的整合程度已相当高,因而政策更由本国独立制定,并以本国产业为主要对象,但其政策制定基础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地域空间范围,已超出本国地理边界,外延扩大到与本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区域或周边国家。目前,虽对制定国际产业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齐东平,2000),但对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需深入研究多国、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的特点、规律和动态博弈过程,以及全球化时代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

以上从整体主义系统思想出发的五个方面的研究,相互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假设封闭条件下的理论与度量,是从新的切入点研究产业结构的出发点和基础;结构关联机制分类及动态变化理论构成了以全球化为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的延伸纽带;区域结构分类及演化模式研究,则丰富了立足全球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体系框架的层次结构;结构变动与国际分工发展理论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扩展、归结点和通向应用分析的桥梁;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将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深入展开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将有望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的产业结构研究体系框架。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1.1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依赖资源消耗来驱动经济发展是资源型城市一贯的发展路径,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致使黄石市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过大,农业受产业政策和产业规模限制难以发挥基础产业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牵引力。随着资源逐步枯竭,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扭曲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优化产业结构已迫在眉睫。

1.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2012年,现代服务业仅占全市生产总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8个百分点。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匹配,已严重制约黄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1.3经济发展、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决策层对如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矿业经济模式。“掠夺式”开采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之间协调同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4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发展存在问题黄石市园区数量少、规模小,7个园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园区主导产业尚未建立。各个园区中小企业多,小项目多,缺乏重大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2目标城市产业融合的循环模式构建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黄石市面临问题的策略在于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替代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产业内部通过循环化拓展改造,配置关联产业和企业。提升第一产业占比和基础功能,强化第二产业核心地位,拓展第三产业主体功能,形成三次产业进行纵横交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局面。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合,即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经济关联,实现资源节约、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产业融合的循环产业链构建包括三个层面: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及区域层面。

2.1构建企业层面典型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内部循环是从微观层面体现产业融合。它要求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使资源利用、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并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加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最大限度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取得较好成效。例如构建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劲牌酒业”模式。

2.2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模式生态园区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同时融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它是以资源为纽带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能量、废料变成其它产业的原材料或动力,企业间共生耦合。黄石市依托由八个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企业构建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链接,在园区层面形成黄金山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下陆长乐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等一批起点高、生态产业链(网)长、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例如: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三废”治理为纽带,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相互间链接、良性循环的企业群:有色冶炼厂回收铜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制取硫酸,利用废渣阳极泥及废电解液综合回收黄金、白银、二氧化硒、粗铅、粗碲、海绵铂、海绵钯、粗硫酸镍等;大江集团利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灰提炼铅、锌、铋等贵重金属,从有色诺兰达炉渣中综合回收铜精矿、铁精矿及附含金银;瑞清物贸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烟道灰生产铅铋合金和稀有金属;鑫诚制酸公司利用转炉烟气制硫酸;贵金鑫冶炼厂对有色金属冶炼厂的金银渣进行回收提取金、银、铅等贵重金属;黄石奥宁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电解铜。通过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推动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实现消耗资源产业到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变。

2.3构建区域大循环模式全方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把支柱产业(建筑材料、装备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能源)和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回收及其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矿产、共伴生矿、尾矿和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形成区域性的资源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同时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新材料、机电信息、生物医药。通过生态产业链将资源和其他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建成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循环型社会。

3目标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预期效果

(1)加快黄石市工业产业转型,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内深化清洁生产理念,企业间加强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辅助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强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通过引入循环经济概念,避免资源使用权倒挂和资源浪费,扩大企业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协同效益,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3)推进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外向化发展,实现黄石大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4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