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第1篇

1、根据市区已有历史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市区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日最大降雨量为96.88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为52.0mm,10分钟最大降雨量为18.66mm。

二、实时监测

1、监测内容

街道指挥机构负责监测、收集本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等信息,接受传递上报。按照“政府负责、站点预警、群策群防”和“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的原则,对本辖区内主要隐患点建立山洪灾害防御的群测群防体系和日常监测制度。

2、监测要求

结合街道具体情况,主要以雨量监测为主,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三、通信

当灾害来临时,应立即采用电话及时进行报告。一旦通讯线路遭到破坏,应立即采取措施并派人向指挥部报告。一旦出现汛情,防汛指挥部指派专车、专人承担信息的传递,以保证抢险物资、队伍及时到位。

四、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

气象预报(天气、降雨量)、山洪—泥石流水(泥)位预报。

气象预报按照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进行预报;山洪—泥石流水(泥)位预报应按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预报信息进行预报。

2、预警内容

降雨是否达到临界雨量值、可能出现大的暴雨等气象监测和预报信息;山洪水雨情监测和预报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防汛指挥部负责人和各工作组人员应引起高度注意和重视,值班、值勤和监测人员必须在岗。当预报或监测所发生的降雨接近或达到相应的临界雨量值(临界雨量值及

预警标准划分表)时,应即时相应的暴雨预警信息。

(2)当洪道出山口水位接近或达到临界水位时,应当即时预警信息,街道防指启动预案将危险区人员向安全区转移撤离。

4、预警信息处理办法

(1)街道防汛办:

A、在收到区防汛办的信息后,处理办法:

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街道防指全体成员和社区防御工作组,街道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街道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上报区防汛办。

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街道防指全体成员和社区防御工作组,街道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街道防指成员全部在岗,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社区,与指定安全区所在街道防指及时沟通协调,并组织危险区居民随时准备转移撤离到指定的安全区,为转移撤离和抢险救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上报区防汛办。

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社区、户,街道防指各成员、各防汛工作组及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全部按岗就位,按指挥部统一指挥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开展防灾救灾行动。按既定的撤离路线和安全区安全转移群众,全面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将防灾救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区防汛办。

B、与区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

街道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自行启动预案,并设法从相邻街道与区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

C、与社区信息中断后,处理方法:

各责任人直接下到社区,组织指挥避灾、救灾。

(2)社区防御工作组:

A、在收到区、街道防汛办信息后,处理办法:

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社区主要干部。社区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街道防汛办。

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社区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住房,巡查信息队加大巡查密度和信息联系,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区、街道防汛办。

一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社区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住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将防灾救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区、街道防汛办。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快速协同

中图分类号:T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8-0080-04

0 引 言

我国是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1, 2]。2012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 322起,造成375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2.8亿元。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 403起[3],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4]。

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8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地区要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决定”为如何利用物理网等先进手段提升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要依靠群测群防,难以准确及时的预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堪称世界性难题[6]。以泥石流为例,不同地区的土壤构成、山坡斜度与地理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判断某个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很大的困难[7]。尤其是区域性的地质灾害,面积比较大,预报更加困难,不易识别,容易漏报[8]。然而,目前仅依靠群测群防难以保证地质灾害准确、及时的预测预警,监测预警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9]。

其次,国土资源部已建成若干业务应用系统,但前端监测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缺乏有效融合[10]。国土资源部不仅要掌握重大地质灾害的第一手数据,还需要综合分析相关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应对灾害处置过程中的复杂局面[11]。急需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5,12]。

最后,随着物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及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指导,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地质灾害应急预测、响应及辅助决策中已成为提升地址灾害应急响应处理能力的迫切需求[11]。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物联平台,进而通过监测设备的接入和质量管理、数据实时采集和海量存储、模型仿真演算,实现地质灾害状态的全面精确感知和智能化分析[13],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空间预警、时间预警、强度预警、综合研判和决策指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14];从而提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研制和改造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等先进适用装备,实现数据共享和快速协同,以提高灾情险情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14]。

然而,当前物联网在地质灾害应急中应用的范围较小,未形成有效支撑[15]。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需要“现场看得见”、“数据上得来”,能够显示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所有监控视频、传感器监测数据等,持续监控灾害的进展情况,各类信息实时上报,实现对事件全过程监控,直至处置完毕,还可根据传感器信号等相关数据,进行灾害趋势预测,并根据响应预案提出应对措施,提供辅助决策[16]。

因此,如何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以上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需求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建设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需支撑地质灾害监测的业务监测能力,所以平台设计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可扩展性、实用性、一致性、通用性、可移植性。

可扩展性:系统架构设计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软件的模块化结构,适合相关领域的灵活扩展,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模块,增加新功能。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扩展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在设计时保证充足的扩展余量。

可移植性:产品应采用组件化设计,可容易移植部署到不同环境中运行。

安全性:由于系统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各种其他系统连接,与Internet连接,提供Web查询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访问需要做一定的认证授权,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我们方案中从网络层、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应用层等各个方面考虑,设置了用户权限认证和保护,实现了系统的安全性。

2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总体框架

首先在设计中,初步建立起对各类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信息的采集技术手段,并利用Gateway 技术进行关键核心类数据的初步接入,实现对较单一的传感器监测仪的采集终端的多协议接入适配和格式转换功能,如TCP、IP、UDP协议等;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功能层采用松耦合模块化设计,并实现基础的终端管理等功能,后续逐步根据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业务需求进行灵活扩展应用。

随着接入更广范围的监测感知设备后,将进一步实现数据融合,完成数据标准化工作、以及数据指标的梳理等完善工作,平台将在实现接收符合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传输技术标准的其它有线/无线网络上传的监测数据上,继续完善和丰富基础的管理功能,并实现对海量采集数据进行云存储管理。

最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将实现全业务范围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信息的采集融合,作为地质灾害环境综合数据库的一个子集,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兼容接收现有有线/无线网络上传的各类终端传感数据,建设成为支撑地质灾害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基础平台。

图1所示是地质灾害物联平台的体系结构图。一般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采用三层架构。其中统一接入层主要是完成应急物联平台与感知终端网络数据通信,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管理功能;业务功能层完成终端、终端参数管理,以及对终端远程控制、参数下发、数据上报、终端远程升级、终端监控管理功能;门户层支撑地质灾害业务的信息化,提供地质灾害应急监测的功能应用服务。

3 平台功能设计

地质灾害物联平台的整体功能包括监测点管理、终端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共享、监测预警、短信告警、统计报表和通信接入等功能模块的基础功能。同时平台支持通过接口方式实现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如与电信运营商的告警短信接口、与视频监控后台的视频联动接口,以及通过监测数据共享接口实现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平台的应用支撑。图2所示是该平台的功能架构图。

3.1 监测点管理

监测点管理包括监测点基本信息、钻孔信息、传感器设备等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监测点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监测点标识,监测点名称,监测点编码,监测点类型,经度、纬度、高度、设立日期、是否是灾害点、所属组织机构,所属区域,地理位置等。该类数据主要为静态数据,可以采用录入或文件导入方式写入配置数据库。传感器基本信息包括:传感器标识、传感器名称、类型、所属厂商、部署模式、接口数量、所属监测点。传感器基本配置信息,尽量采用可管理协议方式传递到所属传感器网关进行汇聚;如果传感器设备自身不支持或不具备管理协议,也可以采用人工录入或文件导入方式写入配置数据库,通过与监测点建立关联,可以生成监测点与其覆盖范围内的传感器设备的继承关系。

3.2 终端管理

终端管理是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对无线网关设备及其无线感知网节点设备的远程监控基础功能,具体功能包括终端信息管理、终端参数配置、终端告警监控。

3.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能够通过指令控制方式实现对当前类传感器节点感知采集的业务指标、采集指令、采集任务,提供远程配置、下发和基础监控管理。数据采集功能包括采集指标配置(针对业务数据)、采集策略管理(针对传感节点设备)、采集计划管理和采集任务管理。

3.4 数据融合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作为多种监测手段的实时数据融合中心,实现对专业监测数据、群测群防数据和视频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数据融合功能包括统一数据适配和统一数据模型管理。

3.5 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指对传感节点感知设备执行数据采集任务,对监测的性能数据(指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是否超过门限进行监控管理,具体包括采集指标监控、异常规则配置、性能告警监视。

3.6 短信告警

短信告警指系统通过接口开发,支持不同告警级别设置不同的通知方式配置操作。目标实现通知的方式包括:WEB、邮件、短信等。

短信告警通知是本此项目实现的重点,其主要功能包括对短信格式的初步设计和短信告警的初步查询。可以初步实现对输出到手机上的告警结果信息进行编辑维护,定义短信格式后将告警信息通过短信通知到指定人员,并能对短信告警信息查询。

3.7 统计报表

根据静态录入和动态采集的监测点信息、传感器信息、终端(网关)信息、各类监测数据等,逐步生成和完善基于监测点、传感器类型、时段等维度的业务统计报表(侧重于预警等实时监测分析)和设备资源报表,并逐步完善报表的样式、种类和展现形式

3.8 数据共享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作为多种监测手段的实时数据存储中心,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为各级地质灾害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研究机构和各类地质监测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9 通信接入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设计支持GPRS、3G、光纤、北斗、Wi-Fi、以太网等多种基于IP通信方式,同时支持GSM短消息、北斗短信等通信息方式,完成报文格式校验、加/解密、分/合包、重发控制等处理、发送缓存等处理。

4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外部接口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外部接口,主要是与传感器节点设备后台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上层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平台以及告警通知数据接口。以下分别描述如下:

4.1 感知设备通信接入接口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通过统一通信接入模块,实现对各类感知采集设备的接入管理,可以支持与厂商传感节点后台管理系统做统一接口,从专业监测厂商后台获取感知数据,或者通过WSN传感节点网关设备的汇聚功能,实现各类感知数据间接捕获。

4.2 视频联动接口

视频联动接口位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视频监控系统后台系统之间,当专业监测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主动推送告警方式,触发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启动视频采集功能。

4.3 监测数据共享接口

监测数据共享接口位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其他专业应用平台之间,实现专业监测信息的共享接口,外部各类应用系统都可以通过此开放数据接口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建立通信,获取所需要的监测业务数据。

4.4 告警短信接口

告警短信接口位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电信运营商短信网关之间,当专业监测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短信网关之间的无线接口,主动发送相关告警信息,到指定的告警短信接收人手机上进行及时显示。

4 平台的开发与实现

4.1 平台技术开发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部署时要充分考虑与具体业务要求、网络环境、平台资源等的对接和整合。在部署实施前根据实际终端接入数量、采集数据量、采集实时性、采集内容等要求,结合现有业务平台体系结构,现场的平台软硬件环境等,安装JRE环境、部署应用包、数据库,并准备相关的基础数据。

平台部署时需要2台服务器和一个公网IP地址: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部署系统核心服务和Web访问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各种类型的专业监测数据。服务器配置要求至少满足500 GB硬盘、4核CPU 2.4 GHz主频、8 Gb内存,数据存储容量视后续接入的监测点采集数据量大小进行扩充。

4.2 平台实现

目前,已经完成开发的监测点管理、终端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共享、通信接入功能模块的开发。图3所示是该平台的运行示意图。图中所示是正在进行监测预警和短信告警模块开发。通过上述平台已成功集成云南新平县河口糖厂和南恩小学两处滑坡点不同厂商,不同监测仪器上传的监测数据。

5 结 语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是物联网系统中的核心系统,是感知设备与后台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建设,支撑多厂商、多协议专业监测仪器接入,支持多监测指标类型的集中转换处理,实现了多厂商专业监测后台系统的融合,增强专业监测设备的远程管理能力,拓宽专业监测数据的应用范围,实现多源、多时、多维、实时专业综合监测数据的直接采集、处理、呈现,为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领域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本文下一步工作是在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并开发面向地质灾害应急专业应用服务。

致谢: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提供了相关材料和技术帮助,在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徐友宁,武征,赵子长.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J]. 西北地质, 2001,34(2): 29-34.

[2]刘传正.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 31(3): 1-6.

[3]聂高众, 安基文,邓砚.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J].地震地质, 2012.34(4): 782-791.

[4]殷志强.2008 年春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10(2):20-24.

[5]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1.

[6]方苗,祁元,张金龙.基于 WebGIS 的兰州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化[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26(2): 137-146.

[7]马寅生.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10(1):7-18.

[8]刘传正.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 31(4):1-8.

[9]刘学孔.SAR信息提取及其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D].北京: 清华大学,2012.

[10]黄健.基于3D WebGI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11]王连强, 吕述望,刘振华. 基于数据融合的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33(22):32-34.

[12]朱良峰,殷坤龙.基于 GIS 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1(3):79-83.

[13]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11(1):38-41.

[14]陈永立, 陈群国,张亚峰.基于CORS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1):78-8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第3篇

我乡位于县最南部,与重庆市梁平县接壤,幅员面积32.0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个社区。共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8万人。全乡地形以平坝为主、低山丘陵为辅,我乡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以为主,其他各村小规模的滑坡也分布较广。目前,排查发现地质灾害点5处,危及面积405亩,其中耕地235亩,威胁农户86户294人,预计直接经济损失152万元,给我乡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应急机构及职责

乡政府成立由乡长雷勋章为指挥长,乡人大主席于世林,党委委员、副乡长李继明,党委委员,副乡长薛峰,党委委员、副乡长柏海川为副指挥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所、社事办、综治办、卫生院、建管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党政办,负责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若出现地质灾害问题,领导小组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并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抢险及转移安置组、后勤保障组。其职责分工是:

(一)办公室:党委委员,副乡长薛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分别从党政办、社事办、建管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传达贯彻指挥部决策;组织抢险救灾力量,协调各部门关系;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收集有关的地灾,按时上报监测报表;公布抢险救灾临时规定。

(二)抢险及转移安置组:武装部长、副乡长柏海川任组长,分别从经发办、派出所及民兵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指挥抢险救灾队伍及时奔赴一线,组织群众撤离;负责组织抢险车抢险当路的畅通;维护险区内社会治安等。

(三)后勤保障组:党委委员、副乡长李继明任组长,分别从社事办、财政所、文化站、卫生院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负责救灾款物的筹集发放,保证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组织急救队伍赶赴灾区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及时检查灾区水源、食品卫生;负责妥善安置灾民,迅速组织力量修复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等,保证灾区用电和通讯通畅等。

(四)村社职责:各村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救灾。

在辖区内重大地质灾害点及其危险区域设置警戒标志,确定和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建立监测点、落实监测人员及防灾责任人。

有地灾害险情的村、社、企业的监测人员和防控灾责任人必须在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发现险情变化,并做好记录,报告乡防灾领导小组。

广泛宣传、让受灾户人人明白,户户清楚本区域灾害发生时的预警信号及撤离路线、灾害发生前的前兆。

对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严重危房户,及时发送搬迁通知书,限期搬迁户和观察使用的危房户分别建卡,跟踪调查,随时掌握搬迁情况。

地质灾害发生后,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转移、搬迁安全区域,开展抗灾自救工作,恢复生产。

三、防灾责任人及监测员: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乡国土资源所要会同地质灾害防灾抢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前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单位与责任人。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地质灾害预防预警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3、加强汛期值班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在汛期(每年四月至九月),防灾抢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实行24小时值班;凡逢暴雨时,按照县防汛防旱领导小组的部署,防灾抢险领导小组办公室双人值班,领导带班;当发生地质灾害时,根据乡人民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本辖区内的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

4、加强险情巡查

乡、村、组在汛期,要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5、加强汛期灾害预报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由弱到强依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五个等级,三级、四级、五级时预报。

三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四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五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乡人民政府接到本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后,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民。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管道健康监测平台

我国经济发展使得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加,能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了保障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有效供给,国家建设了大量的管道,但管道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如地灾影响破坏、人为破坏、机械施工破坏、极端天气影响、自身腐蚀等[1]。我们必须对此类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做到提前预警,在线监测,尽早管控,从而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红河油田原油集输管道位于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环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降雨相对集中,尤其在雨季,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山洪泥石流灾害极易发生。形成的滑坡体和泥石流极易对原油集输管道造成冲击,导致管道发生变形断裂,从而引发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爆炸、污染当地生态环境等安全环保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西气东输管道深圳12.20”滑坡灾害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2]。为有效管控地质灾害影响下原油集输管道风险,本文提出采用滑坡位移监测、管道应力-应变监测、土壤水量水份监测、原油泄漏监测等多技术手段,研究风险监测预警技术,为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障原油生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1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分析

1.1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包括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诱发因素分析可以分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土壤荒漠化、降水侵蚀等,对原油管道造成的潜在风险包括管道暴露、管道变形、管道腐蚀等,直接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间接引发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最终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破坏生态环境[3]。

1.2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建立特殊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专家分析制度。当埋地管道上方山体发生滑坡险情后,管道企业第一时间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管控措施;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控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管控相关专家召开应急抢险会议,分析相关信息,供当地政府和应急指挥部决策参考。

1.3建立企地联动机制

地质灾害涉及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降水、地震、降雨和融雪、第三方作业等方方面面,在应急处置和事故救援过程中涉及到应急、消防、公安、医疗等众多部门,需要各企事类单位、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只有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整体联动、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管道运行造成的损失。

1.4形成监测预警体系

[4]随着国家“科技兴安”、“科技强安”政策的不断落实生效,运用安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类监测预警体系正在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针对特殊地区的特定地质灾害,运用监测预警技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能够从技术手段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预报,第一时间将事故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政府和企业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原油管道风险监测预警技术

2.1地表位移监测技术

采用GNSS自动化监测方式(图1),对埋地原油管道上覆地表沉降和山移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其工作原理为:各GNSS监测点与参考点接收机实时接收GNSS信号,并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实时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服务器GNSS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差分解算出各监测点三维坐标,数据分析软件获取各监测点实时三维坐标,并与初始坐标进行对比而获得该监测点变化量,同时分析软件根据事先设定的预警值而进行报警。

2.2管道应力-应变监测技术

管道应力应变是管道在风险状态下受力的综合表现,监测用以反应管道的力学安全,从而判断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的形变情况,做到及时预警(如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在原油管道表面设置两个支点,固定钢弦,在电流流通过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短脉冲作用下,沿磁场方向发生振动;当支点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钢弦的张力与振动频率也随之变化。监测传感器通过把构件表面或内部的应变转化为钢弦的工作频率变化,从而实现对管道应力-应变的监测预警。

3技术探讨与前景展望

3.1技术探讨

不论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管道腐蚀检测和监测、原油泄漏检测和监测,对于管道安全运行,能源经济平稳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检测方法很多,但存在一些共同不足:检测只能定期开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个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管道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根据监测采集到的数据,定期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预防或减少管道失效事故的发生,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单纯某一种技术很难使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管道检测达到满意效果,不同的监测和检测技术应该互相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来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3.2前景展望

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3年10月1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地质灾害》;2019年12月30日,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签署联合共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要的不断增大,国家和企业对地质影响下的原油管道的风险管控也在不断重视,各项监测预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在各油气田企业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韩冷.中国石油长输管道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7.

[2]魏金洲.关于对天燃气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措施的探讨[J].中国石油石化,2016(S1):140.

[3]陈俊文.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171+17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第5篇

一、2011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灾害发生简况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11年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联合可能影响我市的地质灾害预警共6次,其中三级黄色预警4次,四级橙色预警2次。我市根据区域降雨量、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状况及成灾可能性预测分析,地质灾害预警17次。

(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市西部中低山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011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8起,出现重大险情1起,其中崩塌6起,滑坡2起,直接损失56万元,无人员伤亡。

二、2012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依据我市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隐患点稳定状态和市气象局对2012年汛期降水趋势的预测,预计2012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的频度、密度将不会低于2011年,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较大,类型仍以崩塌、滑坡为主,多发期为5~9月份,其中高发期为7~8月份,发生地点将主要集中在我市西北部、以及三镇中低山区区域,强降雨、连续降雨和台风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也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点防治区

根据我市往年气候规律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统计,每年汛期是全市地质灾害的高发期,5月后,我市即将进入汛期,雨量开始逐渐增多,7~8月份会出现一段降水集中期,台风、强降雨和连续降雨频繁,进入9月份降水才开始逐渐减少,因此5月~9月为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点防范期内连续降雨和强降雨及其过后的2~3天内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调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数据库,确定我市重点防治区:

(一)西部山区居民聚居区

重点防范的镇、街道为、、和街道,附表中分布在上述镇、街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重点进行防范,同时要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做好管理和防范工作。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因某些单位、企业和居民在山脚切坡过高过陡建房引发边坡失稳的区域,西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导致的切坡区域,相关责任单位应加强监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崩塌和滑坡危险。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灾害隐患点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如何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开展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需实行分级负责、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监管,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主要领导要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要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要求,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列》和“六项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到领导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市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预报等工作,发生地灾险情时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告知成员单位,共享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地质灾害历史灾情等情况;市财政局按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救助工作;市交通局、公路局负责公路修建切坡诱发产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监管工作;市水利局负责河道及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管工作;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管工作;市卫生局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组织医疗卫生队伍开展灾区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市气象局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降水监测,及时向国土部们共享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等实时观测资料和降水预报信息,并与国土部门合作,地质灾害气象警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提供抢险现场的气象服务;市林业局负责加强对山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而引发地质灾害地段的植被保护和林地征用管理,并指导和督促林地权属单位制定生物治理方案,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单位要加强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因工程建设引发以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单位进行监测和治理。

(二)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强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和更新包括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详细内容的防灾预案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地质灾害易发的镇、街道应邀请相关部门配合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突出工作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集中强降雨为主要引发因素,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对各自负责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区段内城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和工程房屋建设项目开展巡查工作,重点巡查各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情况,警示牌设置和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监测工具、通讯工具、报警系统的完好情况,“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的发放情况,危险区域人员搬迁避让情况,宣传工作是否做到家喻户晓,是否有新的隐患点发生等,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派出督察组,对重点防范区内各责任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察,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责任单位要求限期整改。

2.加强汛期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气象部门,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制度。由于我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来自于强降雨和台风,市气象局在强降雨和台风预报中要增加防范地质灾害的警示内容。

3.做好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值班纪律,落实值班责任,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和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一旦出现灾情,迅速启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组织防灾、救灾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是防御地质灾害的有效办法,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进行排查。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村、组为单位实施群众监测,由受威胁的居民点或单位中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监测,同时将涉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至监测责任人,注意提高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保持监测人员相对稳定,及时落实新发现隐患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建立群测群防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市、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市国土部门要加强针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推广地质灾害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预警水平。

(五)加强监管力度,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各自责任区域内的在建工程及房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和新建房屋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禁在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一定要依法查处,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