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从细胞学说的建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直至现代生物学中的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都是生物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渗透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接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对话文化”。在这种“对话文化”里,教师与学生不是传统教育中的那种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意义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学生在这种平等关系下,更加乐学,更加善学。因此,各班的教学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抓好教研组的常规管理,教学质量提高显着。

本学期一开学,就制定好教研组活动计划,以及教学计划。新教师每学期听课在30节以上,老教师每学期听课在20节以上。为了督促每位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教研组每个月检查一次备课和作业批改,并量化评分,列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

首先,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每周星期一晚上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进行业务学习,有计划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先进学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学习市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介绍等。并要求写读书笔记,每次业务学习都从理论到实际,按规定的学习内容,每次都叫一位老师上研讨课,然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每学年我们开设公开课、研讨课在10次以上。

其次,利用群体力量。集体备课,不但备教法,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还备学法;不但备教材,还备学生,并统一备课的形式:一是教学目标;二是课前准备;三是教学过程;四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五是课堂反馈;六是附板书设计;最后是教学反思。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校本教研工作:

1、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我组的实际,本学期假期前把学情分析和第二册生物必修本各章节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初高中学生知识体系差异

相对而言初中知识比较基础,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以及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初中并没有独立的生物学科,而是将生物知识穿插于科学课本,就知识点而言初中生物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如简单的动植物分类、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及其结构特点等等)、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8个单元,对于学生要求并不是很高。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二、初高中教师教学要求的差异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差异

初中毕业中考对学生要求较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一般要等到中考前才在学校的组织、要求下,集中优势时间攻克中考大关,而且一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行。而高中阶段,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仍然以初中读、背的方式学习生物,显然是行不通的。

四、对于初高中衔接的几点建议

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都有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部分、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不同,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凡是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如:“原核生物”,学生只要看到“菌”和“藻”就把它归为原核生物,甚至有些学生把病毒也归为原核生物、还有“三大有机物的代谢”中的食物的消化后的产物和代谢后的产物、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神经调节”中的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体液调节”中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内环境的稳态中的内环境的成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如果高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没学什么,应该学好而没有学好什么,那么,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是一句空话。例如高中相较于初中多了很多实验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初中,学生做生物实验方法主要是跟着老师重复、简单模仿,而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并能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通过这样长期逐渐的熏陶,使学生慢慢地掌握做实验的基本程序。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4、开设好高中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机会。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复习法

在高三阶段,生物以复习为主,复习过程不是对高二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高二的学习,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法则、定律、过程、事实)掌握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深化,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的整理加工,达到优化重组,使学生形成比较合理的高中知识网络,这是一种新的、科学的、高效的复习策略。

一、什么是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三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

二、复习时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网络,通过对比、交叉、串联、图线或表格等方式,建立知识间的“宏观”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下面以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在“光合作用”第一节复习了有关基础知识后,提出在生产实践中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解决当前世界出现的粮食危机?随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光合作用效率与时间、光照面积、科学管理及改良品种。按教室的四组位置每个小组挑选一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求每位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方面所需的所有学过的知识。由各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随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在学生提问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未提到或注意到的地方进行着重解释。当四组学生完成了相互提问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呈现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主题的知识网络,如下图:

本节内容采用“提出任务―学生小组学习―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纠正、完善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课堂的复习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和相互提问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法

知识网络复习法关键是引导学生一起编写具有网络特点的复习教学提纲,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1)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2)重视教材的系统性,以一定的课型为载体,把各章节的关键词进行贯穿,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途径是多样的。在许多教学辅导用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结构。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方法:

1.核心辐射法

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可抓住课本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构建。如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光的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又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成分包括哪些?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等问题。围绕图解联系相关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穿线成珠法

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氮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氮人体中氮尿素排出体外”为线条,可贯穿、联结相关的内容,比如大气中的氮气被转化为植物体可以吸收的氮的过程有哪些?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场所在哪儿?过程是怎么样的?合成的蛋白质类型受什么控制?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有哪些变化过程?最终以什么途径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排出体外的等等。这样,把生物固氮、植物体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运输、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代谢、自然界中氮循环等知识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知识链。

3.归类比较法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即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植物细胞杂交育种、动物细胞克隆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法的原理、处理方法、主要优点等可以罗列一张表格中进行比较,联系农业操作实践,巩固已有知识。

4.树形拓展法

根据一定的规律按顺序将主要的概念连成主线(树干),然后对主线上各点进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识点放在主线上各点所引出的支线(树枝)上。例如,我们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可将生物研究的多个层次水平排序,形成一条主线: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然后对线上各个点进行衍射,即可得到一个树形知识网络。

构建生物知识网络结构的方法还有:检索表法(如遗传病的判断)、热点归纳法(如生物技术的进展)、层层展开法(如无土栽培)等,在此不加赘述。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同样的知识内容,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各种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

高三复习时教师应在统观知识全局、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知识迁移,尽可能将反映知识间内在联系及异同的“骨架”和精髓提炼出来,将相关知识串联成“知识链”,再将知识衍射开去形成“知识网”,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学生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赖倏冬.讨论式学习在高三生物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4,(11).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制图;生物医学工程;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60-02

正确规范的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工程制图》作为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课程之一,主要涵盖了制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图样表达知识、零件图、装配图的读图与绘制能力。工程制图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工程通用语言,同时结合我院作为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且理解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而且可以熟练运用初步这门工程技术语言,在以后的医院或者企业研发的工作中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

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中,该课程设为医学物理、X线机、CT[1]、MR等专业课程之前,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课,作为学习专业课之前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学习。为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空间思维变成实际的图像和立体,同时培养学生使用仪器绘图、徒手绘图以及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图的能力。所以我校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2],在工程制图中融入医疗仪器相关制图的内容和特点,贯穿学生的建模意识,加强学生的三维图形表达能力及其够形训练,扩宽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范围。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本文中,我们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在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考试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够提高当前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一、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学科的设计要求是教学内容应当新颖翔实,知识结构相对合理,能够体现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方向,课程结构清楚,各知识点相互联系并且联系紧密,能放映体现学科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教材的选择上,工科教材版本和材料选择余地交大,但是专门针对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的兼具典型性与先进性的内容还不是很多。针对该问题,我院周凌宏教授、陈超敏教授在数十年对工程制图教学基础上,总结了以下五方面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①投影的基础;②构型设计;③表达方法;④制图规范。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基础、概念、原理知识教学为主,同时以兼顾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引入生物医学其他学科的需求和内容的表达。比如,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补充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中涉及工程制图学科内容的前沿应用及发展趋向,比如3D打印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和工程制图的联系,一则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二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工程制图》的教学中,在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需配合大量的图片和图画,如在讲解三视图的投影法概念时,要求在三维空间投影到二维平面的方法和原理。那么如何让学生直截了当理解的三视图构成、表现的形式,空口的语言表达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又比如在介绍组合体和零件图时,会有大量的空间图形。如果采用板书或者画图的方式,一是无法保证图像的准确性,二是浪费课堂的时间。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而且必要的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模拟和表达等手段将投影过程中比较复杂、枯燥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而且富有动感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主动能动性。同时,对于教学中知识和内容,可以让学生将复制,方便他们课后继续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成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交流方式,突破了单纯课堂教学的限制,形成良好的补充和反馈作用。比如学生们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邮件,QQ或者微信的互动交流,实现答疑解惑的目的。

三、实践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

《工程制图》课程作业内容的配置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制图大作业是给出一组医疗仪器零件平面图.要求学生从一组平面图任选一个方案.结合前面所学的制图基本知识,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零件完成工程制图大作业[3-4]。对此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将所学知识直接在作业中得到体现[4]。在具体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具体工程制图难题展开,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带着实践中的疑惑开展理论学习,从而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和欲望,创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生活中实际难题与课堂理论的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源动力。

四、坚持开放第二课堂

考虑到课堂的课时有限,针对学有余力,以及对工程制图感兴趣的学生。我校陈超敏教授在全校范围开设了工程制度CAD选修课[3-5]。该选修课可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而且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相关工程制图问题,自身自主性探索的同时,通过选修课老师的帮助和引领,得到完美的解决。比如,在此选修课学习中,我校中西医的医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在其医学论文中通过AutoCAD软件的表达来展示其使用的设备结构和原理,其的医学课题研究提供极大帮助;也有医学生在临床业务中发现当前的手术剪存在可改进和提高的方面,通过工程制图和CAD的学习,帮助他很形象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和发明,并且使他的设计和思想变成实物。通过类似的良性循环,吸引对工程制图刚兴趣以及有需求的学生进一步对工程制图的基础概念和思想进行锻炼,同时深化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工程技术、图像处理和医疗仪器的众多方向,具有高度交叉综合的特性[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且在我国的发展时问较短,如何将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我同的医疗研究现状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兼具工程技术研发和生物医学基础能力的专用及研究人员,是该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工程制图作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在教学上必须结合专业特点,从基础知识到理论应用,环环结合,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基准,扩展思路,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中,我们介绍了我校在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及实践环节的实践与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⒖嘉南祝

[1]张华,马建华.《CT原理与技术》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05,(6):160-161.

[2]刘平.工程制图课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91-92.

[3]孟祥宾.构建科学的高师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159-161.

[4]丛文静,马晓霞,赵敏.工程制图自主式学习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197-199.

[5]刘平,刘楠.工程制图CAD考试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06):137-138.

[6]吴F.浅谈《机械基础》课考试考核方式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50+152.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试图通过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主动完成尝试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教师的教又推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做中反馈” [1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学教做互动”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之间的互相作用,而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是“做”,这里的“做”,是学生应用知识尝试练习的活动,也可以是在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教做互动突出“做”的地位,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学教互动,做中反馈。

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模式的教学环节主要有:预学、展示、精讲、训练和小结等五个环节。第一,预学环节(约13分钟),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同时完成《导学案》中所提供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第二,展示环节(约13分钟),让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和交流,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体会学习的乐趣,并达到兵教兵的目的。第三,精讲环节(约12分钟),学生在预学、展示中获得的知识有些是模糊的,甚至是片面的,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确定和提升。在本环节中,教师根据预学、展示中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适时引导、适当点拨、及时总结,重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或“做”中的错误,促进学生完善或全面掌握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四,训练环节(约5分钟),当堂训练是新教学模式一项重要环节,它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及时矫正学习中的不足。第五,小结环节(约2分钟),通过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突出重点,以精炼的语言使教学主题得以提炼升华,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主题鲜明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一堂好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2 ]。

二、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导学案是实现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导学案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平台。通过导学案,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导学案一般分为九个环节,下面本人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二课“追寻生命的起源”加以阐述。

(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案例1:复习提问:播放视频《人类的进化历程》,从视频中,你认为生命起源于哪里?点评:新课导入的方法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没有统一模式,但关注学生的感受是所有方法的归宿点。在此,学生从教师所提供的视频材料中得到语言、逻辑、空间、时间、音乐、内省、自然探索和生存智慧等多元智能,体现新课程

理念。

(二)方法指导。这是导学案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

案例2:方法指导: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25~129页,划出重要知识点。⑵借助资料,了解达尔文、赫胥黎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概述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⑶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由小组讨论完成。⑷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点评: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导学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简洁明了。

案例3:导学目标:⑴学习目标:简述进化论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⑵重难点:①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②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点评: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弄清重难点,使学习来得更有针对性。

(四)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

案例4:追寻生命的起源:㈠千年话题目——谁创造了万物。1、神创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造人说等;2、进化论:宇生论、进化说。

㈡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㈢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1、历史条件2、确立标志3、主要观点4、发展和完善:赫胥黎发展进化论5、影响6、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点评: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问题探究。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形式加以体现,问题探究分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两个部分。

案例5:自主探究:

1、填空题:达尔文和进化论:①理论基础:拉马克提出了生物是从____向____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____对物种变化的影响。②标志:1859年《________》的发表。③主要观点:第一,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___的,是不断从低级向___发展的;第二,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_______________;第三,提出人类起源于___。④影响:第一,达尔文的进化论给___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第二,论证了整个___界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⑤赫胥黎,_____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发表了《____________》,它使________论进一步得到确立,促进了______的传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列宁

材料三: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国如果不甘沦亡,就必须奋发图强,并立即做出抉择,实行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⑵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怎样传入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P129“自我测评“)

点评:自主探究一般设计3—4道问题,注重基础,其难度较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旨在给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体验到一定的成功感。

案例6:合作探究:“情景模拟”人类起源大辩论。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模拟情境,选择角色扮演。辩论的双方一方是威尔伯福斯主教,另一方是自成为达尔文斗犬的赫胥黎。(辩论要求:1、双方辩论的主要观点要体现;2、允许补充课外内容,或者自圆其说,允许带有表演艺术成份)

点评:合作探究一般设计1—2道问题,难度略大,强调综合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小组同学通过讨论、查找资料或向教师求助等方式加以完成。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已探究的成果。

(六)课堂检测。当堂训练是新教学模式一项重要环节,它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及时矫正学习中的不足。

案例7:课堂检测

1、在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的进化这一问题上,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主观想象B.引经据典C.证据和实验D.推理和猜测

2、“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达尔文在这段材料中表达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遗传变异B.优胜劣汰C.物竞天择D.人猿同祖

3、阅读课文第125页相关内容,请回答:

⑴“是谁创造了万物”,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认识的?

⑵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P125“学习思考”)

点评:一般控制在5道题(其中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1道),问题设置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要关注学生的程度而设计题目,目的使大部分学生感觉学而有得和能理解应用主要知识点。

(七)课堂小结。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

案例8:课堂小结: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P139“问题研讨”第3题)

提示: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⑵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⑶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⑷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点评: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八)课后探究。基于学生的认知与经验进行问题设计,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9:课后探究:

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点评:课后探究要基于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般地要求历史与现实结合进行课后延伸。

(九)知识链接。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如概念解读、名家语录、历史情境等。

案例10:知识链接:

1、神创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造人说

2、人物简介:达尔文、赫胥黎(具体内容省略)

点评:知识链接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还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成效与反思

实践表明:导学案在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探究兴趣,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课堂表达接受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成绩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

但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几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课改需要各学科全面推进,仅靠单科突进或个人突围,最终都无法成功;只有树立课改理念,认识到课改的紧迫性,才是根本出路。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校长。所以,校长要挺身而出,勇于探索,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全力支持课改,做到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并持之以恒,课改才会成功。第二,处理好学情与学习要求的关系。由于性格、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有少数学生还无法融入课改之中,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质疑、不敢提问和合作意识淡薄等;还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导学案所设计的环节多,有的学习目标无法完成。为此,导学案设计要有层次性,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所设计的问题不宜太多,老师精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第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新课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模式影响,在课改开始阶段,导学案的设计还是以教师为主,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所以,要求教师时常自我反思,导学案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求关注学生活动,如导入新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角,课前预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课堂问答以学生提问为主要,问题探究以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课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课后探究学生完成,在这里教师只是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如果有必要的,可以硬性规定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从技术手段强化教师课改意识。第四,处理好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兴趣的关系。学生有自已认知与经验,有自已思维与活动时空。导学案的设计要基于点燃学生思维与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所选材料要富有生活气息,导学案的环节要清楚明了,学生学习任务要明确等。学生有了兴趣,课改将事半功倍。第五,处理好能力提高与学习成绩进步的关系。课改成功与否,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更关心的是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这与我们课改的初衷有差异,课改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加强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课改初期阶段,由于学生不适应等因素,学习成绩有可能还会下降,这给参与课改的教师巨大的压力,有的教师甚至打退堂鼓。为此,学校领导要坚定课改信念,只有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要排除干扰,坚持不懈、对教师们多加鼓励,迎难而上。课改最终结果是多赢局面的,学生学习能力提到加强,学习成绩也会提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