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问题;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农业健康发展,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近些年,山阳县各镇、各部门把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精心组织,采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目前,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已达8个,企业所生产的26个产品全部使用了追溯条码,累计加贴追溯条码35万枚。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是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实施等一系列的活动,这项标准的建设应该具有标准性、动态性、国际性、公认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涉及方面还不是很广泛,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意识不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质量和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一个地区的农产品市场秩序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很多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形式和a业政策了解不足,更没有结合地区实际强化政策方针宣传教育,整个工作队伍的主动服务积极性不足,从领导到技术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的重视程度不高。不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现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一种形式,一些不符合标准农产品也能进入市场,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象复杂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面对的群体往往比较复杂,有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方、销售方和农产品市场,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覆盖面广发。而市场中很多小商小贩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主动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常常逃避检测,导致存在漏检的现象。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还比较落后,检测技术不先进,无法开展快速检测。在很多地方有其是基层地区,检测设备陈旧落后,化验室建设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对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检测能力不足,很多含有大量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无法检测出来,这也是出现漏检一个重要原因。

2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农业标准化

以健全农业产业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与监管制度为基础,按照“县、乡联办,以县为主和乡镇点面结合,梯次滚动”的推进原则和“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套监管服务体系、一批示范基地、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一批农产品品牌”的推进模式,继续定规则、扩规模、上水平,深入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县农产品龙头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定期组织优势农产品参加省、市的农博会,以政府为主导,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助力农产品企业稳定向好的发展。同时,明确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构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规划,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构建各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推进农业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

2.2 严控生产源头治理

打击农资流动商贩,严格管控植物生长调节剂。探索农药经营许可,严格售前检查备案,严格高毒农药管控,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并纳入可追溯信息化监管范围。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定时降解农药、有机肥、畜禽饲养及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污水处理厂建立污泥农用监管制度。有序推进禁止生产区域划分及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切断污染物进入农产品生产链条。启动耕地休养生息、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废弃物回收试点。加强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综合利用。

2.3 落实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部门负责产地准出监督管理。生产主体开展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对合格产品出具产地证明。乡(镇)核查产品质量、核实产地信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强化畜禽产地检疫。县级加强监督抽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监督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落实入市管理、质量检测、信息公示、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相关部门建立农产品准出、储运、准入无缝衔接机制,以市场准入倒逼产地准出。落实准出准入检测补助。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探[J]. 钱敏,李丹彤,陈蕊,彭子芸.云南农业科技. 2011(03)

[2]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张静,杜彦修,李俊周,赵全志.江西农业学报. 2011(06)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2篇

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对典型的案例,加大曝光力度,让全民警觉,提高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二、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有些农产品生产者社会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淡薄,使用高毒农药,造成农产品不安全。各级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研究部门应通过各种会议、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对农产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三、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要大力推进国家农产品的标准化战略,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让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以农业标准化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潍坊市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引进和制定农业标准600多项,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35万亩,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1653个,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产业化

要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农场、新型食品加工厂。目前,潍坊市已构建起以粮食、蔬菜、畜禽、果品、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为主导,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常用耕地101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亿斤以上,形成了优质瓜菜、果品、苗木、花卉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530万亩,年产瓜菜1200多万吨;全市具有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00多家,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潍坊市现代示范园区已达到806处,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现代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基地、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各一处。农产品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达不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未经检测就能在市场上销售,这样就给农产品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该制度完善后,一些不合格农产品受到“准出”与“准入”的双层检查,就很难进入市场了。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建成市、县、乡、市场(基地、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检测机构应定期对主要生产地的土壤、水源、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建立检测档案;对产地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进行定期抽检。

七、鼓励品牌农业的发展

应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创名牌产品,通过品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八、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3篇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全方位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很可能削弱农户竞争力,影响农户收入。如果政府顾及众多农户的生产能力,就难以制定和全面实施较为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这又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诸多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增收应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从生产组织方式的角度对中国农户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进而提出协调农产品安全管理与农户增收的对策建议。

二、农户按组织方式分类及其特征

根据生产规模、技术实力、文化意识、生产结构等差异,可将我国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分为小规模农户、农业大户、农户联合体以及“公司+农户”的农业准企业等四类。

(一)小规模农户

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2月27日完成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全国农(畜)户约为2亿户,小规模农户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此类农户的主要特征包括:1.生产规模普遍小,技术能力较差。农村居民家庭除自己消费外,平均每人出售的主要农产品数量较少,平均经营规模较小,这也决定了农户在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都没有实力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2.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获取信息渠道窄,市场判断能力较弱。农户经营的“羊群效应”普遍,缺乏对市场的预测能力。3.以生产低端农产品为主,市场地位低,收益波动较大。上述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农户主要生产一些低投入、低成本、低收益的农产品。而且农户分散,在市场谈判中无法形成合力,种养殖环节的收益相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波动性大且无法保证盈利。4.普遍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由于知识文化和技术能力的缺乏,农户往往可能在无意中造成农产品安全事故。又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都缺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认识,因而一些已经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常常被无意地忽略。5.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影响范围有限。由于其农产品大多局限于本地消费,已经发生的或者潜在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波及范围较小。

(二)农业大户

它是指以农村“能人”为主体,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农业生产、加工、购销及涉农服务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农户。中国目前大多农业大户仍以种、养殖等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加工、销售能力仍不足,但生产的基本目标已扩大为自足、扩大再生产并盈利。统计上常常包括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此类农户的主要特征:1.生产规模有一定程度提高,产品结构改善,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大户生产扩大,并提高了各种高投入、高收益农产品的比重,竞争能力得到一定提高;2.技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由于规模的扩大,具备一定的能力购置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运输设备,因而也促进了专业化生产;3.见识或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具备一定程度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农业大户大多具有较丰富的见识,或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对现代意义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大学生开始进入农村创业,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4.大多仍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和处理能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制约,仍无法完全控制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农业大户广泛分布于农村和城市近郊,而政府对其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因此一些“黑窝点”就可能出现在这类生产者中。由于监管不严、惩处不力,一些农村“能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身体健康;5.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影响范围扩大。农业大户生产能力较大,不法农业大户的存在也使得农产品安全生产形势恶化。

(三)农户联合体

农户联合体是指主要由农户自愿组织起来的,非政府、营利性的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主要包括:1.农户联合(合作)经营组织。是实行多个农户共同作业,或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这突破了家庭组织的范畴,但是绝大多数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2.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自助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各种农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各种自助,许多合作社也从事经营性业务,但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组织形式不规范、功能不健全。

组织中农户的主要特征包括:1.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这类组织常常以1个或多个农村“能人”为带头人,以一定数量的农村社员为成员,对市场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显著提高。2.生产规模较大,组织结构松散,规模效应不明显。此类组织相对松散,持续的扩大再生产投入很难得到保障,且有各自为战的情况,虽有一定的聚集效应,但总体规模效应并不明显。3.组织内部协作增加,农户技术能力增强。这类组织以联合互助为目的之一,因此很多传统农户的技术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4.存在社会资本,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较强。这类组织由一些空间上临近、相互熟悉、地位平等的社员组成,存在社会资本,农产品质量监督成本较低;农户联合体的生产过程可能并非统一,但通常具有统一的销售,因此任意一个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未来销售,从而成员之间的质量监督就有了动力。总之,这类组织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强,成员恶意制造不安全农产品的可能性降低。5.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不足,仍无法完全控制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农业准企业

主要是指“公司+农户”组织。它以企业为核心,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企业特征。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公司等方式结成紧密型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农户内化为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外部交易关系转化成了内部经营管理关系。在对外部的经营活动中,常常以企业的名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准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

其中农户的显著特征包括:1.具有一定规模,出现规模经济效应,农户收益有了保障。由于广阔的市场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公司生产规模和竞争力都有明显增强,因此农户的销售收入有了保障。2.农户生产技术水平显著增强。由于农业企业拥有更专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设备,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专业技术指导。3.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以及一定的相应技术设备和处理能力。中国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农畜企业的监管方面,企业以相应安全标准和自身拥有的技术能力对农户进行管理和指导。其中一些龙头企业为获得各类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扩大市场份额,主动地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也加强了农户的安全生产管理。4.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范围较广。这就主要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态度和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

三、兼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增收的对策

(一)调整农户生产组织结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等潜在的有利条件

1.鼓励农户参与或组建各类联合(合作)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农户通过“抱团发展”可以扬长避短,增强抗风险能力;而且由于社会资本的存在,组织内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成为可能。2.鼓励已有的各类有条件的农户联合体或农业大户组建农业企业。通过建立现代生产经营组织,可以争取国家更多的信贷和政策支持,并有利于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还有利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实施监管。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农村发展“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保障最终农产品的质量,并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二)调整农户生产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

以安全农产品替代不安全农产品,逐渐走特色农产品、科技农产品之路。着力推动农业产业质量安全、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提高农产品品质与竞争能力。由于受到大多数农户自身条件的约束,有关部门应给予农户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包括市场、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试点示范,逐渐推广一些合理的做法,保障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销售要求。切忌在缺乏科学调研、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强制农户转产。

(三)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前提下,扶持农户抱团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

1.在农村中逐步推广产品认证结合制度。对于在城市里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应首先考虑逐步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对于在农村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应首先建立定点销售制度和抽检制度;同时鼓励农户,通过“抱团发展”、注册企业等方式,注册商标、申请产品认证,逐步实现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推广。农村市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不宜操之过急,要依据各地农村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其他农村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有序推进。

2.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前提下,扶持农户或农户联合体规模化生产。过去一些生产者不顾市场反映,盲目扩大生产,虽然能降低成本,但却制造了产品积压。由于大多产品无法达到欧美食品进口标准,产能扩大后不能很好地同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结果反而是效益下降。当前条件下,扶持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有条件的农业大户或农户联合体,可以实施较高级的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开发国际市场。

(四)建立农户安全生产补贴制度

由于农户或农户联合体通常不具备品牌优势,因此同等情况下安全农产品与非安全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明显的成本方面的劣势。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共产品”性质,为了鼓励农产品安全生产,可考虑适当引入国家补贴制度。对于主动申报安全生产状况并经过检验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农户或农户联合体,由国家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给予一定的成本补贴,以保障农户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农产品安全生产补贴制度既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生产,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安全生产获取国家补贴,可以避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额外利益的风险。

(五)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经济实用技术的研发

除了研发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检测的高端技术外,为保障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权利,还应着力研发一些经济适用技术。由于经济实用技术的利益可能并不明显,因此需要由政府出资并牵头,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引进、改进或研发价格适中且实用易用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检测技术。而后再由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将该类技术在农村中广泛推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户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六)对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问题的培训

1.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收入关系、安全生产责任感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农产品生产相关利益等三方面。第一,要培养农户对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文化,了解不安全农产品的潜在危险,了解到相关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改变单纯追求产量和片面“质量”的不良生产文化。第二,使农民充分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收入的关系,尤其是在长期收益上的关系。第三,培养农民对农产品生产行业的责任感,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机感。第四,培养农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争端,切实避免农民经济利益流失。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坚持标本兼治,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综合执法,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整治,确保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和饲料产品监测合格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杜绝在生鲜乳和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杜绝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杜绝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整治任务

(一)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1.具体目标。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

2.主要任务。一是大力整顿农药市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查处农药生产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的行为;二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三是加快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及其配套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加强非禁限用农药的使用指导;四是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创建县蔬菜、水果和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氧化乐果、毒死蜱等农药,以及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重点单位:农药生产经销企业,蔬菜、水果、茶叶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区域:220个蔬菜、水果、茶叶等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创建县。

此项工作由种植业司牵头负责。

(二)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

1.具体目标。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单位查处率达到100%,确保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

2.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工作,提高一批,建设一批,淘汰一批,巩固奶站专项整治成果。二是制定实施《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指导各地严格生鲜乳收购站准入,严把生鲜乳收购站的市场准入关,所有生鲜乳收购站主体明确、证照齐全。三是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三项行动”,在全国开展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专项监测行动,在奶牛主产区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飞行抽检行动,在重点地区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监测行动。四是依法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生鲜乳;重点单位:生鲜乳收购站;重点区域:奶牛主产区。

此项工作由畜牧业司牵头负责,与《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相衔接。

(三)饲料专项整治行动

1.具体目标。饲料产品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

2.主要任务。一是加大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抽检范围和频次;二是严厉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三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饲料企业,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四是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添加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蛋白原料、自配料和非蛋白氮及其类似物,三聚氰胺、瘦肉精、镇静剂类、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重点单位: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户);重点区域:蛋白饲料原料主产省,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使用问题较严重的地区。

此项工作由畜牧业司牵头负责。

(四)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

1.具体目标。兽药产品合格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2.主要任务。一是加大兽药生产企业监管力度,对GMP实施状况实行监督检查;二是加大兽药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查处禁用药物;三是加强兽药监督抽检,组织开展对非法生产假劣兽药、过期失效产品的清查行动;四是加大兽药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用药宣传、指导,完善用药记录和休药期制度;五是加大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力度,重点监测猪肉产品中喹噁啉类、硝基咪唑类等促生长剂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和磺胺类药物残留,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禁用、未批准的兽药,以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较低的猪肉、禽肉、蜂产品;重点单位:兽药生产经销企业,畜禽养殖基地;重点区域:畜禽养殖大省、大县,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较低的地区。

此项工作由兽医局牵头负责。

(五)水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1.具体目标。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杜绝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阳性样品生产单位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2.主要任务。一是开展水产苗种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规范苗种生产行为。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加强水产品产地监管,严厉查处水产养殖过程别是苗种生产阶段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未依法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的行为,使用限用药物未遵守休药期制度售卖产品的行为。三是开展水产品药残监督抽查,加强产地准出管理。四是对养殖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检查。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氯霉素等重点违禁药物,鱼类、虾蟹类等重点出口和国内市场大宗水产品;重点单位:水产苗种生产企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养殖基地、出口基地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场);重点区域:渔业主产区重点市县。

此项工作由渔业局牵头负责。

(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1.具体目标:“三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企业用标行为进一步规范。

2.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各级认证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生产监管,严厉查处非标生产行为;三是全面开展对市场销售“三品”的抽查监测,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四是规范“三品”包装标识,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不符合“三品”标准的产品,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不符合《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产品;重点单位:“三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区域:“三品”集中生产地区。

此项工作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牵头负责。

(七)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1.具体目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2.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农资市场准入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二是开展市场拉网式检查,清理整顿不合格市场主体;三是组织开展橡胶树种苗专项整治活动;四是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五是强化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检查,提高抽检覆盖率;六是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市)建设;七是加强服务指导,提高农民识假辨假能力。

3.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主要农资;重点单位:具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以及乡村流动商贩,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小作坊和黑窝点,农资市场和县乡农资集散地;重点区域:假劣农资重大案件多发地区。

此项工作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牵头负责,相关司局配合,与《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相衔接。

四、总体安排

(一)部署自查阶段(2月10日-2月底)

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工作。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开展自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行情况开展自查。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1月底)

一是开展检查监测。各级农业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禁限用农药、兽药和禁用化学品清理检查力度,加强对农产品违规生产行为的检查,对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地区的检查。全面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品种,增加监测频次,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投入品和主要农产品残留监控计划,重点开展对主要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监督抽查。

二是推进综合执法。全面加强农业执法,重点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动物防疫监督、渔政监督、植物检疫执法力度,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三是加强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禁限用农兽药知识,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产业特点、地域特点,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四是及时查处曝光。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劣农资的行为,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

五是强化督导整改。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完善制度建设。引导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企业,建立进货查验、进销台帐等质量保证和安全管理制度;指导规模种植(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企业,完善种养殖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各种追溯制度;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三品”认证行为及生产管理制度。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

各地对农产品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农业部组织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总结视频会议,全面总结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

农业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

各地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抽调得力骨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要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农业部门要派出督导组,落实方案各项要求,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案件现场指导、督查督办,及时指导各地行动实施。

(二)细化整治方案,明确工作进度

各任务牵头单位和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体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在整治工作过程中,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完成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的同时,梳理当地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一并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四)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报送信息

各级、各地农业部门要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强化与外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2009年2月开始,每月15日和30日前要向我部农产品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和有关牵头司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材料要综合各整治行动参与部门的信息,有综述、有查处情况、有产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标,及时体现进展和成效。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各单位要密切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情况。

(五)强化技术服务,营造社会氛围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科学用药。加强对从事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依法经营意识。各级农业质检机构要为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各地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内容和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坚持标本兼治,健全长效机制

各地农业部门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也要着眼今后的日常监管工作,要通过专项整治,达到标本兼治。要改善检验检测条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准出准入、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各项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执法,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六、重大活动安排

(一)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2月中旬,召开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启动“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

(二)召开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2月份,联合相关部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2009年农资打假工作进行部署。责)

(三)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3-12月,对农药市场集中进行清理整顿,重点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加大监管力度。3月中旬举行“农药市场监管年”启动仪式。

(四)组织开展第五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3月份,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举办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现场培训咨询活动,积极营造打假护农保春耕的良好社会氛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牵头负责)

(五)组织开展以“保障饲料安全,推进健康养殖”为主题的饲料执法年活动。2-12月,重点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和督导检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六)组织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活动。2-11月,重点开展水产苗种场普查,组织各省渔业部门开展拉网式检查,进行苗种药残抽检,对检查抽查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七)组织开展兽药专项整治活动。2-12月,严厉打击各种涉及疫苗和兽药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强化对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

(八)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活动。2-12月,选择部分县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推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提升综合执法能力,通报表扬农业执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农产品质量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措施

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保障,在现代农业已离不开农药的情况下,科学、绿色的植保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目的一致,就是要减少不科学用药,从农业生产源头防止农用化学品及植物病源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1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偏低,偏爱高毒农药

虽然农业部在高毒农药的售卖、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上有严格限制,但有些生产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甚至禁用农药,而且很多生产者多年只使用一种农药,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想要继续控制病虫害就只能不断加大用药量,加之现在农药品种繁多,一种药剂多种商品包装,生产者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辨别,施药没效就又不断加大药量和施药次数,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1.2现有种植模式导致污染恶循环

现代种植农药的使用贯穿于整个作物栽培的全过程,尤其是反季节蔬菜和设施蔬菜,其实就是由农药、化肥、农膜组合成的“有毒”微环境。大量的农膜、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而且使得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蔓延更快、危害更重、从而又不得进一步加大农药的用量,形成“鸦片式治疗”的恶性循环。

1.3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苗的选用、作物的栽培、田间的管理再到产品的收获、储藏、运输都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模式不仅很难满足农业生产标准化、科技化的要求,而且也在无形中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1.4非化学防治,成本太高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农业防治利用栽培措施或选育抗病、抗虫作物品种防治有害生物,历史悠久,无需劳动力以外的其他投入,但单一使用效果不佳;物理防治利用电、光、辐射、力、温湿度等物理因子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安全无污染,但投入成本较高,见效慢,不易彻底;生物防治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优点是只对标靶生物有害,对环境、鱼类、蜜蜂及人类无害,但是防治过程见效慢,操作复杂,成本高;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其见效快,成本低,操作简单,但高毒、高残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威胁。成本高、操作复杂、见效慢等特点就使得许多生产者在种植过程中生产者就只采用见效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化学防治。

1.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基层监测缺位

目前,我国市、县一级的监测设备存在运行成本高,检测时间长等特点,而基层农残监测机构存在缺位或职能职责分工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等情况,由于基层监管机构缺乏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不能及时监测出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或不能对生产者采取相应处罚,让生产者抱有侥幸心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2绿色植保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

2.1绿色植保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是一个植物病虫灾害极易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易发生且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病虫害多达1600多种,其中能造成大面积作物受损、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病虫害有100多种。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使农作物大量受损,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这些病虫害一旦爆发,可使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000多亿kg,棉花作物损失2亿kg,水果蔬菜等更是不可计数,直接对经济损害高达5000亿元。因此有害生物的防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病虫害的防治应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植保技术,便可以大大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爆发,甚至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收益,减少损失。而绿色植保是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2.2从源头禁止高毒、高残农药

用法律的手段从源头禁止高毒、高残农药的生产和经营,是控制高毒、高残农药流向市场、流向餐桌最有效的方式。

2.3预防为主,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物理防治,晒种、热水浸种,利用昆虫趋光、趋色性,悬挂杀虫灯,张贴有色板等;生物防治,推广百僵菌、苏云金杆菌,释放寄生蜂等,达到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目的。

2.4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间和农药用量。防治中做到交替用药,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根据天气、设施合理选用喷雾法、烟雾法等施药方法,严格执行安全使用农药操作规程,禁止使用高毒、高残及禁用农药。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其他措施

3.1推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统防统治

推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关键抓手。采用金融机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统一机具、统一农药、统一时间、统一人员,完全排除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和盲目用药的可能性,提高作物的安全生产水平,节本增收。

3.2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行责任倒逼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生产、农业投入品使用及监督检查均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保护农产品产地,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和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执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利用“产地准出”制约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运输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利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约农产品经营者明确农产品市场销售相关主体义务,履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入市销售档案、市场检查、信息报告等。农产品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无缝连接,严把农产品生产、收获、储藏、运输、上市质量关,做好全过程记录,强化落实每个环节责任人责任,签订产品质量承诺书,实行责任倒逼,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

3.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并不仅限于农产品上市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具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检测机制,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条件。检测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检测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逐渐进行完善,建立一个从上至下的监测体系,严控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从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储备运输等环节都能实现有效检测,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同时检测部门还应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残检测仪器的监测的精度和范围,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整体加强检测队伍建设。

3.4全程监管,建立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用一个云端数据中心将生产者、监管部门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制定追溯制度,实现全程监管。生产者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投入品、农事生产档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贯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质量追溯负责人从产品运输、贮藏、收获、农药使用、肥料使用、灌溉水源逐一排查,最终找到产品质量变化的原因,并进行及时整改。

4结语

综上所诉,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谨慎对待植保工作。不断开发新型植保技术与落实、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明立,任万明.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树立植物保护新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