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择业通知书

择业通知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择业通知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择业通知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铁路;财务制度;影响;要求

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新《通则》的出台。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维护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以及推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贯彻依法行政精神、构建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体系具有深远意义。铁路运输企业作为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实施的是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体制。新《通则》的实施对完善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规范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监督铁路运输企业经济的良好运行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也将为确保和谐铁路建设发展资金的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新《通则》旨在打造企业财务管理新平台

(一)新《通则》的六个创新

新《通则》对在我国实行了10多年的《企业财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

1 功能创新。企业财务制度不再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作出规定。也不再为企业纳税扣除项目、标准作出规定。转向主攻企业设立、经营、分配、重组过程所伴生的财务活动,围绕企业财务的实质,对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作出规范,引导企业实行科学管理。

2 观念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价值观念,对企业重组中的资本权益事项和财务管理进行规范,改变了企业以往“重会计、轻财务”,“重核算、轻管理”的倾向。

3 体制创新。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构建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级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

4 体系创新。建立了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便于《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以后根据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国家法制建设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改革和发展企业财务制度。

5 机制创新。按照“规范、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明确财务决策的要求。运用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财务预警等管理方法实施财务控制,完善企业激励分配政策,建立财务监督机制,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

6 内容创新。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环节,明确了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大财务管理要素,并结合不同的财务管理要素。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政策要求作出了规范。

(二)新《通则》修订的重要内容

1 新通则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主体的行为规范,构建了多元化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模式。

(1)改变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显然已不宜再详细地为企业统一制订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宜过多地采取直接方式管理国有企业的内部事务。新《通则》规范了政府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作用,将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具体财务事项转变为指导与监督相结合,解决了以前过多直接管理企业财务事项的“越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企业财务制度指导和服务的“缺位”问题,并规定财政管理企业财务重在指导、管理、监督、服务。

(2)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职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投资者和经营者。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资本所有权来控制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投资者面临众多的企业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可以经常不断地进行投资选择,谋求最大的资本收益。但由于持股比例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行使资本所有权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家投资者应该行使其财务管理职责。尤其强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者可以履行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重大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和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权,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内部制度、合同约定等方式将部分财务管理职能授予经营者。经营者财务是企业财务精髓,企业财务的主要着眼点是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上看,企业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等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经营者紧密相连,因此。只能由企业最高管理层来考虑。

2 明确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政府补助作为企业利润核算。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国家财政支持企业的资金大量存在,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及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所决定的。如果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会造成以财政拨款给股东分红的结果,有违财政扶持企业发展的目的。因此。《通则》根据现阶段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对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作出了特殊规定。

3 规范职工激励制度。职工激励制度体现了财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仅仅靠物质资源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人力资源。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从注重“资源配置”转向注重“人本管理”,需要给人以激励并与其沟通。企业对职工的激励,包括即期的奖励和远期的股权激励。即期的奖励可以通过调整内部分配制度来解决。或者作为销售提成列入管理费用;远期股权激励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现有投资者将既得权益让出一部分给职工。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以通过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来解决。

4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应对内外经营环境变化必不可少的一项内部管理制度。新《通则》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治理和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内部治理不严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不仅投资者、债权人会受到损失。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可能转化为财务风险。企业在开展资金筹集、资金营运、利润分配、重组并购等活动过程中,应严加防范财务风险。并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

二、新《通则》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实施新体制、新布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铁道部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应当行使出资者的权利。新《通则》除要求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达到一般企业的要求外。还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这将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通则》要求企业实行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

目前。铁路行业依然维持着典型的政企不分的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的环境下,铁道部作为出资者。其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即尚未从运输企业的管理者转变为企业的服务者,尚未从运输企业的行政干预者转变为运输企业良好经营环境的构造者;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权,又有资产经营权;既有铁路行业管理的职能,又有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铁道 部依然掌握全路的主要生产、经营、投资和分配的权力。因此铁路运输企业按照新《通则》建设财务管理体制时。当务之急就是要从源头开始。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从根本上改变法人实体缺位的现象。铁路运输企业研究和改革财务管理体制,不仅对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和配合财税、金融、投资、计划等体制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通则》规定。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适当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结构就是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权限、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的制度安排。对于一个财务管理主体,要建立“两权三层”的财务治理结构。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不同的权限,要进行分权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两权”。根据规定,按照公司的组织结构,所有者财务管理和经营者财务管理分别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来实施,进行财务分层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三层”。如图1所示:

铁路运输企业一般采用多级次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铁路局财务级次的确定是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不论铁路局所属的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存在多少级次,财务管理也应相应延伸到各级次的企业法人。

(三)新《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明确资金调度条件、权限和程序,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过去那种单位分散、资源分散、管理分散的状况得到改善,铁路资产逐步实现最大的优化和组合。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是大势所趋,全路迫切要求创建一个金融媒介,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供金融服务及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作用。对铁道部而言,只有控制铁路局的财务收支,控制其资金的流动,才能使铁路局按照铁道部确定的发展规划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目前,铁路运输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如果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得到正常运行,铁道部就可以及时调剂余缺。遏制浪费资金的现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准确地反馈各铁路局的财务信息。

三、新《通则》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

新《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铁路运输企业在建设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加强对新《通则》的学习与培训

铁路运输企业贯彻执行新《通则》,以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规定的精神为前提。因此,全面、及时地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与培训新《通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首要工作。在学习与培训过程中,既要通过新旧对照来了解新《通则》具体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又要深入了解新《通则》修改与创新的基本背景和思路,还要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实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二)做好新旧财务制度的平衡过渡

新旧财务制度体系截然不同,新《通则》实施后,由于配套办法需要逐步出台,原有的行业企业财务制度以及其他财务规定还不能完全被替代。但凡与新《通则》不一致的。企业应当以新《通则》为准:凡是原有规定和新《通则》都没有规定的,企业应当及时向财政部门反映。

(三)改革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

执行新《通则》后,企业不再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度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结合其他规定可以明确:1 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统一改为按照规定比例直接从成本中列支,不再执行基本医疗与补充医疗、基本养老与补充养老、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实行的不同财务政策。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区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通则》执行。如果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按有关规定转增资本公积。

(四)注意落实投资者、经营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职责

按照原有的财务制度,投资者、经营者容易造成角色互相错位、越位或者缺位。新《通则》明确规定:对于重大财务事项,应当由投资者审议决定,或者按照企业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执行,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对照检查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按照新《通则》来制定、修订或补充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严格执行新通则,并加强内部财务监督,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当然。投资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时。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进行。而不能游离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

择业通知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专业 计算机基础 课程 教法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知识面,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学生其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时要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把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来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其会有不同的需求。通常中等职业学校会有很多个专业同时在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而且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电子商务类专业以网页制作为主;商务与文秘专业以中文的排版课程为主;工艺美术或动漫设计类的专业以平面设计为主;机电类专业以开设CAD课程为主。那么计算机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选择源于教法要领的掌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其选择是否妥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同的教法对于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也决定教师在选择教法时有不同的侧重。

以分层教学法为例,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教师会根据教学生在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入校时所进行的模拟考试加以判断,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指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对于中职生来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教师在确定内容上也试图选择那些实践性强的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容。如按照中职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规定,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组件、Window操作系统、Intemet以及PowerPiom等,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分层教学而言,要掌握好四要领:第一个要领就是编组,实践证明编组的科学与否是有效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通常是依据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心理因素等编成A、B、C三个组。其中A组学生需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所提出的基本学习任务及教学目标;B组学生需完成略高于A组学习任务及目标;C组是基于A、B组要求之上,突出特长的学生。当然,在实践中A、B、C三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可以进行上下调整。第二要领是分层备课,这是有效实施分层的基石。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在充分透彻地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选择、优化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备课。第三个要领是分层授课,这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要能根据所授对象确定授课起点,准确地处理好相关衔接性的知识,从而保证所设置的分层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第四个要领就是分类指导,这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此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法,就是“任务驱动”,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过程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笔者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任务”的设计。教师在任务设计时,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兼顾其接受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如在Flas制作的任务教学法实施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既简单又易懂。总之,对于任务设置,我们应当坚持难易适中、兼具新颖的原则。在自主探究或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的实践体会是不要全盘托出,要将一部分知识点留给学生在探索中去完成,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Power Point动态效果制作学习中,任务是《我最喜欢的……》半开放式的命题。这样通过放开任务的限制,使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有效选择源于学生需要的掌握

人的需要如按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生存性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按需要的性质可以分成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按需要的实效性可以分为现在的需要与未来的需要;按弹性可以分成无限性的需要和有限性的需要;按范围可以分成个人的需要与集体的需要,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对需要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个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假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已基本上获得满足,接下来就会出现新的需要定势。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第三种类型是社交性需要,它称为归属与相爱性的需要。研究发现,第一和第二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性需要就成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信任与友爱。第四类型的需要是尊重需要。人都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人将会具有持久的干劲。第五种类型是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们都希望能够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相称的工作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这两类需要的关系表现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支配地位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及岗位工作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教法,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技术基础》属于工具课程之一,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其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较为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几种办公软件,能够知晓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三、有效选择源于对课程准确分析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教师对对本课程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后,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了。

四、有效选择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拉丁语词“reflectere”的派生,其意是指“专注于过去”。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反思”这一概念,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信念、假定性的结论所采取的积极、坚持不懈的考虑活动。我国古代就早有关于反思的论述:“思之不慎,行之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

一般来说,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我们教师只有澄清了问题、界定了困难,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有效的计划能为后续的反思与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步是资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评价,教师通过理性判断加以选择,最终形成有效的、正确的教学行为。基于这三个步骤,本文梳理了反思的策略,主要有总结法、录像法、对话法、行动法和档案法,具体如下:

(一)总结法。总结法所总结的对象是自己及他人的教学实践,即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见、所闻、所行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反思内容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定。一般而言包括教材的选择、学生的反馈、教法选择与运用、关键事件等。例如,关键事件的反思,是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其可以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可以是一堂失败的课,还可以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在总结法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进行事件的记录,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内心变化。

(二)录像法。录像反思法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录像进行有目的性的反思。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是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进行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反思有效性。此法实践操作的基本程序为:上课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正教学。录像法需要第三者的介入,因此操作起来略有麻烦。但是,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录像中来,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法。对话反思采用的执教者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的反思形式。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授课教师直接获得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执教者也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剖析,实施自我反思。此方法的操作程序一般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执教教师围绕某一研讨主题上课,其余教师课堂观察;第二步,课后执教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依据;第三步是执教者与听课教师间的对交流;第四步是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修正。

(四)行动法。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方法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一难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方法进行分析及设计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此反思方法的实践步骤也包括四步:第一步研究问题的确立,途径是通过反思他人或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来获得;第二步是围绕所要研究问题,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制订行动方案;第三步是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第四步是收集研究所获取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反思报告撰写。

(五)档案法。档案法是档案袋反思法的简称,其特点是采用填写档案的形式促进教师反思后的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是教师对自己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是对自己成长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法已经由原有的纸质载体发展成如今的网络化,更为直观的档案资料促进了教师反思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不同专业教学法选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学生的变化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也将随之变化,关键是教师要积极地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叶伟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12).

[2]李巍巍.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讲授计算机课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

[3]李凤霞,阎艳,李仲君.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

[4]吕慧,张伟艳.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3).

择业通知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SQL;功能模块;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070-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

XIE Fei-ying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unction module design , database desig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 .Practicing shows that it not only provides a convenient two-way choice between graduates and employ? ers but also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for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management.

Key words:SQL; function module; database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力度,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就业压力也随之剧增,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困扰学校和毕业生的一个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普遍进入数字化校园时代,传统的办学、管理模式也因此有了极大的转变。高校建立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让毕业生通过有形市场洽谈转方式转变为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择业,毕业生可通过网络查询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利用就业系统进行不同岗位间的对比,实现在无形市场下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这使得毕业生的择业自由度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各用人单位及企业通过高校就业系统实现在校招聘,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一个更集中更丰富的平台。高校就业系统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提供了便捷的双向选择,全面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1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高校就业管理主要是完成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根据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有关要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及实施细则,充分宣传各项相关政策;主动向社会各界毕业生信息,深入挖掘社会需求,收集并以多种形式及时各类用人单位需求;组织校园宣传及招聘活动;开展就业咨询及指导;办理就业协议签订事宜,形成毕业生就业方案,完成上级部门各类业务工作;负责毕业生派遣相关事宜;开展各类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思路。

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帮助学校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广泛地吸引各种形式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进入校园招聘,吸引企业、服务毕业生,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能,把握好每个就业机会。为全面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系统集匹配、宣传、管理、指导于一体,服务于学校、企业和学生。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分为5个模块,如图1所示。

2.1统一信息门户模块

登录门户。在校教职工及学生无需注册,直接使用教工编号或学号作为用户名,身份证后六位作为初始密码即可登录;用人单位注册前需提交申请,由校方审核通过后分配登录编号及初始密码,以确保用人单位的可靠性。用户一次登录,便可在系统内所有模块间自由切换而不必反复登录。系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权限。

信息搜索。系统提供了一般搜索与高级搜索两种方式,用户通过搜索,可以查找出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和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使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双方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可靠、权威的信息。

门户内容展示。包括最新公告、最新通知、职位信息动态显示、校内外招聘信息、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学习、优秀毕业生推荐、资料下载专区、就业相关网站链接等内容,并控制有权查询的对象。通过栏目分类展示,使用户能够快捷地掌握各种资讯。

就业论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2.2用人单位管理模块

用人单位注册前需提交申请,通过学校就业管理中心验证成为正式会员,即可得到卡号及登录初始密码,卡号作为用户名登录,初次登录后可修改密码。用人单位通过单位信息库管理,可查询、修改、添加、删除、导入、导出、统计单位基本信息和单位招聘职位信息;通过对历史单位信息库进行管理,可批量生成用人单位招聘邀请函、录取通知书等各类信息。

2.3毕业生就业管理模块

毕业生信息管理:包括毕业生的性别、年龄、班级、民族等基本信息,以及奖学金、成绩表、荣誉称号等证明材料信息,这些信息均可直接调用学校的共享数据库。就业中心有权限查询所有毕业生基本信息。

毕业生简历管理:毕业生简历信息由本人维护,具有打印及制定用户推送功能。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有信息查看及修改的权限。

毕业生档案管理:学生必须登记档案接收单位、档案转移地址等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方可办理档案事宜。

毕业生暂缓就业管理:暂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可自愿办理暂缓就业申请,在其毕业后两年内学校将保留其档案。

2.4就业协议书管理模块

就业协议书审核管理:毕业生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必须通过鉴定才能成为合法的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毁约管理:当毕业生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签订就业协议书并通过鉴定成为合法协议书后,毕业生本人将不能更改和删除就业协议书。如需要毁约,毕业生必须通过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两方解除原就业协议书。毁约受理后,原协议书不再有效,但不可删除,作为历史记录已备核查

就业协议书改派审核:就业协议书毁约受理后,毕业生可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系统再次签订就业协议书,即就业协议书改派,改派过程同样必须通过鉴定才成为合法的协议书。

2.5就业情况统计管理模块

就业率统计:可自由统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龄、各班级的就业率,并作分析。

就业去向统计:可自定义统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龄、各班级的就业去向百分比。学生签约查询:可自定义毕业生的签约单位状况、签约目的地等各类信息。

图1系统功能模块图

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质量好坏。设计数据库的关键在于必须以用户实际环境为依据来构建数据模型,该模型要能准确及时地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并支持对该信息的数据处理。

3.1数据库设计工具

SQL Server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在数据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处于领先水平。通过SQL Sever创建数据库,包括创建表、视图、索引、触发器、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创建和控制管理用户帐号和用户组等,可实现使用SQL数据库语言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查询。

3.2数据库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针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使校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所有数据均在该系统中处理,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化和共享化,并且易于维护。数据库要能够满足不同权限的用户对所需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查询、更新、输入、输出、保存等功能,达到使用数据库来管理高校就业各项工作信息的目的。

3.3数据库设计方法

数据库设计通常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和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归纳与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本系统采用混合策略设计概念结构,即采取自顶向下策略进行需求分析从而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框架,再以该框架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设计出来的各个局部概念结构。简单来说,即自顶向下地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再自底向上地设计局部概念结构。

(下转第1104页)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模型转化为逻辑结构模型,生成本系统的数据结构。具体做法为,根据用户需求和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生成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表和各个局部逻辑结构表,再向特定SQL Server支持的数据模型进行转换,最后进行优化改进,即适当修整数据模型的结构,使数据库应用系统达到最佳性能。

物理结构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提供一个最佳适合环境的应用物理结构,在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中是指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在选取好最佳存取方式和存储结构后,应对其进行时间和空间效率做评估。

根据设计好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开发人员运用SQL Server语言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建立数据库,并不断重复以上几个阶段的设计过程,使开发出的数据库趋于完善。

4系统运行情况

该系统共有3种权限,分别是学校管理员权限、毕业生权限和用人单位权限,这3种权限具有不同功能级别。

学校管理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可以分配不同用户的浏览和管理权限;管理就业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审核各个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在系统中的所有内容;负责对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以及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等。

毕业生权限由学校管理员统一设定,具有如下权限:浏览相关就业咨询;查询、修改本人基本档案,查看本人各科成绩、总学分、奖惩记录;与更新个人简历;搜索与定制职位;获取就业咨询;向管理员提供反馈信息等。

用人单位权限通常有,、更新、删除招聘信息;建立企业档案;建立人才储备库;人才搜索与订制;多条件检索、分类汇总毕业生的简历;浏览、回复毕业生提交的简历和反馈信息;输出打印各类信息报表等。

参考文献:

[1]刘臣宇,朱海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