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设计是本科院校学生完成为期四年本科理论知识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将应用其四年所学知识内容,在创新总结以及应用的基础上开展毕业设计。当然,毕业设计也是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的一次重要练习。在我国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对于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是很需要人才的,很多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就已经与企业签下就业协议。同出那个情况下,该专业的学生在期末结束后就已经完全签署完。而部分尚未签署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现如今,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施工企业在评价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普遍较为看重毕业设计。由此可见,毕业设计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2当前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从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了解到,道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屈从于土木工程的方向。在其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遵从这么几种模式。在指导老师安排题目后,开始实行毕业设计、英文论文翻译以及设计报告,然后就是开始实行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情况下,该专业的学生都是每人一题。每个学生都是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设计道路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在接到论文设计的题目后,立即投入到毕业的设计工作中。在学校要求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完成毕业设计。首先,实行毕业设计动员与毕业设计过程说明。在此过程中,学校会给学生布置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学生在各项转杯工作完成后,就会立即到现场实行毕业设计。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通常会在道路工程,学生主要选择高速公路。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专家讲解、现场勘察、教师讲解等环节中,进一步了解道路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这样学生就会对道路工程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在此环节之后,学生就会进入到毕业设计的阶段。按照施工现场绘制出一份地形图。进而确定道路的终点与等级。这样学生就会对道路工程的相关规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积极投入到毕业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当前道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都是经过这么一个模式来实行。从现场到设计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有一定的掌握,进而也就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开始毕业设计。

3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进模式

通过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道路工程毕业设计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首先,毕业设计观念出现问题。其次,毕业设计实践出现问题。如果在这两方面进行改进,将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非常有帮助。

3.1科学组织毕业实习

在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的过程中,学校应当科学的组织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应当尽量加长学生实习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施工现场,对施工企业与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学校通过科学的组织学生参与毕业实习,就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施工单位的日常工作。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学生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另外,教师在组织实习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收集信息工作。促使毕业实习实践过程与感受相互印证。当然科学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工作,教师的毕业设计题目就应当尽可能做到完整、综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其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毕业设计中。

3.2监督控制学生毕业设计工作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别一设计不应当与教师的交流相脱节。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但是该项工作应当建立在有效的控制基础上。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督导组、教研室、指导教师四机构组成,从毕业设计各个阶段、每个过程,全方位对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和掌控。学校的实际监督能力已经成型,而指导教师环节部分还需加强。因此,应该在毕业设计指导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要求进度进行监督。在中期阶段对学员的实作情况进行中期考核,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跟进毕业设计的工作实际情况,并拟定一份计划,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既要认真负责,定期检查,在关键问题上把好关、作好导向工作,又要对学生放手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监督控制学生的实践,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良好的效果。

4结语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改进对策;创新实验;联合指导

作者简介:姜旺恒(1979-),男,湖南邵东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道路方向本科主干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zl1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84-02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填鸭式”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过程要求学生更加自主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扩展、加深,这就要求学生阅读较多的相关专业文献、规范,因而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最好时机和途径。然而,目前毕业设计往往轻设计过程而重结果,不管学生有没有认真做毕业设计,只要在毕业设计结束前按时提交设计文件,一般都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在这样的毕业设计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答辩前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应付,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学生没有通过毕业设计学会文献检索和阅读方法,如学生对所设计工程类型的发展研究现状了解不充分,对设计任务的重点、难点不甚了解,对自己所做设计采取的措施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开题报告主要内容相似度较高,等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初衷落空,究其原因在于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以外,年复一年的假设工程项目供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模式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步。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高校无力采取与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管理相似的措施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质量审查,而往往采用不定期抽查的管理方式,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主要依赖各教学院系和专业教师,特别是后者,但往往人情关系、师生关系、绩效考核等因素导致对毕业设计的评阅和答辩的把关不严。受教育者在用人机制不完善的社会条件下,容易出现只要一纸文凭、不求真才实学的现象,对教学质量的需求缺乏足够的动力。[1]由于保证就业率的需要和管理还不够精细的原因,高校往往不能提供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面信息,一般只提供课程学习成绩证明、获奖证明和荣誉证书;而等到毕业设计阶段的成绩公布时学生早已与用人单位签约,或早已被研究生培养单位录取,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大打折扣。

为更加便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高校应提供毕业生参加科研活动包括毕业论文等情况的证明,使得毕业生信息对于用人单位更透明和更易掌握,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激励措施。作为高校的服务对象,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在人才需求上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性,[2]高校应主动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这些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竞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对毕业设计可以采取的主动改革方式有: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以及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和引导师生在高校设计的运行范围内互动;以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与相关活动为核心对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向心力,优化毕业设计开展的环境,避免个别师生由于对教学环境的失望而产生厌教厌学倾向或偏离该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开展多种类型毕业设计(论文)

一、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

由于师生比的关系,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精力有限,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往往由指导教师拟定,缺乏足够多的工程实际背景,历年题目相似度较高,造成学生对设计任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不足,只求通过答辩,得过且过。此外,部分学生也要求参加拟就业单位的试用性质的实习,以更早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获得好的发展,并且事实上脱离了教师的指导,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找工作和报考公务员等事务不能专心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导致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在生产项目的高峰期、攻坚期,生产单位十分需要毕业生参加项目,求贤若渴;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帮带下往往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强度。项目有需要的生产单位和优秀的高年级实习学生之间相互存在用人与实习工作需求,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有部分生产单位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了到本单位实习学生的作用,有的单位更是要求签订了工作协议的毕业生提前到单位上班。

因此,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对期望到生产单位参加实际项目工作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因势利导,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使毕业设计教学顺利进行和保障完成质量。

二、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

在传统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中,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相互独立,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很难考虑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连续性、互补性,局部独立性、片面性较强,全局系统性、整体性较差,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得不到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不了解不同课程间的前因后果,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在做毕业设计的初期,学生需要了解毕业设计,收集、分析设计资料,还有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对以前做的课程及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复习与学习,无形中就压缩了毕业设计的总时间,分散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扩展、加深的精力。

同时,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中,部分学生面对设计任务感到题目太大,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于学习的迁移理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始终围绕同一个工程案例展开,以此为学习、扩展和加深的立足点、出发点,得到连续、系统、整体的专业训练。例如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练习并掌握了某一类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毕业设计中则要求学生对同一路段进行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即在相同的交通量、气候和土基等条件下,加深对沥青路面结构类型、材料类型和结构组合设计的认识。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联合开展期间,必须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撰写、修改和定稿,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层层把关,引导学生统筹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学生也必须严格按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抄袭。

三、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

以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为例,在国家实施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科技兴交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行业背景下,实施和参与科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强调本科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认为科学研究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是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的基本条件,也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都大力提倡并要求教师要从事科研,强调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这无疑是有益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但高校的科研活动仅仅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有的高校将这一计划作为学风建设的措施之一,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尽管该计划以学生为申报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项目的执行往往忽略了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须性和重要性,在根本上未摆脱教师讲授科研成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全面、可用于创新实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

在创新实验中,往往由于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只能挤占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和实验,而参加创新实验又要求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课程,另外,课程学习、课程设计、考研、找工作等又使得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因此难以保证创新实验的实施。对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可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创新实验项目的完成。如中山大学在第二课堂由科研课题组负责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3]

与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相比,大学生创新实验、科技立项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少,且本科生参加实验需熟悉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较多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应以理论研究为主,了解和参加实验过程为辅。同时为保证大学生能切实完成创新实验计划,在该计划项目的申报中宜要求申报人除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选修一定的课程以夯实科研基础,如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学生应选修“水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如何参加和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公共选修课程。由于执行创新项目的主体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科研道路上的新人,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该选择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四、各改进对策的综合比较分析

显然,上述前两种毕业设计改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一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等工作。因此,尽管上述改革方式可能使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差别化,毕业生可能具备不同类型的专业素养,但仍然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

对原部属院校等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与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校潜在教学资源,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形成教学特色。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具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势,但往往易受生产项目内容和生产单位实际用人需要的限制,学生参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不一定一致,学校和生产单位联系沟通工作量大,且学校教师指导难度较大。

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有利于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发挥科研骨干的长项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存在学生培养训练周期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大的问题,适合教学科研团队或承担了科研项目的年轻教师开展该项工作。

相比之下,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无论对师生还是高校而言都更易实施,在面临题型多样化选择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参加该类毕业设计,但它无法防范部分学生潜在的逃避、懒散应付毕业设计的倾向,尤其对学习成绩优异且喜爱探索性活动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挑战性不足而难以挖掘其学习潜力。

对三个改进对策还需进行如表1所示的综合比较分析,表1仅为初步分析,还应经实验后加入选题学生数量、实施后培养效果等的分析,并对各因素分配权重系数后计算综合得分。

五、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毕业设计采取题目多样化的策略,对如何毕业设计的参与者是更加广义上的“选题”。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督、导结合,实现以导为主提供了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郑健龙,袁剑波.建立教学质量社会监控制度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44-46.

郑健龙.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8-11.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39-02

随着国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土建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但是,各类学校的道桥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学生的岗位能力无法满足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究其根源,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而课程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体现了教学与岗位需要相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一线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并结合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技能要求,从而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发现,我院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范围内的公路建设企业、公路监理企业及公路养护部门,主要从事公路工程测量、施工、试验检测、监理等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测量员、材料员、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等,经过几年的工程实践,慢慢向中高级岗位,如施工工长、质检部部长、工程部部长等发展。

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公路施工能力、测量放样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及施工管理能力。

针对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技能要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生源特点,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如下定位:主要培养具备道路与桥梁生产一线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与企业岗位对话,以生产岗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公路工程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系统开发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校企专业建设委员会前期的调研,进行道路桥梁施工过程的岗位群分析,得到本专业对应的工作范围,也就是所说的职业行动领域;对各职业行动领域职能进行分析,得到每一个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基本行动领域;分析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就得到了本专业职业岗位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主线,课程开发的逻辑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拓展模块等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道桥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三、专业核心课程确立及建设

通过对公路工程工作岗位的能力分析,按照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确定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材料、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这5门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这5门课程按生产工作过程设置教学内容,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目的。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真正体现工学结合, (下转44页)

(上接39页)按路桥施工项目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教学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制作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及试题库。

四、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更要突出对学生岗位工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主要由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变课时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302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为183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61%,极大地满足了公路工程工作岗位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2.按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精心设计综合实训项目。

(1)认知实习:在学生入学时或者是在课程进行中,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工程结构物各部分的结构和组成,认识路桥工程各主要构造物并了解其基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树立初步的专业思想。

(2)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学生通过运用AutoCAD命令来绘制专业的道路工程图,做到将道路工程制图与CAD绘图有机结合、AutoCAD与专业图相结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图识读能力与计算机绘图能力。

(3)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实训:普通水准测量,水平角、竖直角测量,四等水准测量,视距测量;大平板仪测图,小平板仪与经纬仪测图;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4)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第四、五学期,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及本专业明显的季节性,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行“春去秋回”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本地区的施工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11月,因此我院安排学生在第四学期的开学初至5月1日,在校内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从5月1日开始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师傅带徒弟式的综合实习,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直到10月末工程建设项目完工或停工时,回到学校,继续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几项涉及到施工方面综合技能的重要的、大的实训项目,如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桥梁施工,课程结构完全是C类课程,通过本阶段在校外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等综合实务能力。

(5)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直接到各类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带薪顶岗实习,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边工作边学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并由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五、结论

我院以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为根本出发点,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目标符合高职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按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课程体系进行序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工程施工过程,教学内容满足岗位的工作需要,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JSY12287

参考文献:

[1]罗云军.高职路桥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2]覃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3,(4).

[3]樊伟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以导游实务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创新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c/2013/01/002)和2013年盐城工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58-03

一、引言

2002年,中南大学首先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人才特殊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专业,简称特设专业,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然而,由于高校背景不一,涉及矿业、核能、交通、建筑、水利、铁道等不同行业,办学特色鲜明,虽然课程理论教学基本都可以满足要求,但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却给高校带来了难题,同时该专业尚未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指导,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难度较大,这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尤为明显。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多是依托岩土工程专业,但该专业已经超出岩土工程专业的范畴,要建设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尚需城市规划、结构工程等专业的支撑。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新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过程中,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目前,在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中,该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大多每届招生1个班,30人左右,专业开设较好的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每届也仅招生2个班,60人左右。在大力提倡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学体系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方法、原则可以表现出与土木工程等专业不尽相同的特点,使之具有自身特色。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是综合性、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其中,综合性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综合了城市规划、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内容;整体性原则要体现教学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整体功能;由于班级规模较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大多实践教学环节,即学生具有较多的独立实践机会,体现了较好的独立性;科学性是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实施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构建方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作为特设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城市规划与建设,积极创新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符合专业要求且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地下工程师。为此,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的实践机会,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实验教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见图2),体现了人才培养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由学科基础实验和力学实验构成的基础实验平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还为开展专业实验、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综合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包括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部分,设有土力学实验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两个实践环节,兼具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基本专业素质的基础。为此,在课程实验中,将土力学实验学时调整为16学时,增设土体渗透、击实、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测试等实验项目,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土地工程地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等土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开展后续专业实验也有很大的益处。专业实验是更高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包括大纲中专业课程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此,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进,设置了土体与岩石力学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采用几种常规实验(如压缩、直剪、三轴)方法,对比分析土体和岩石在物理指标、力学性质、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仪器、要求),并向实验室教师申请实验时间,经批准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最后,结合学生实验能力,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环节中,根据教学大纲设置了原位测试技术训练、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地下工程设计软件训练,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是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而设置的,可以通过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开展。

2.实习环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可分为课程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两个层次。其中,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指导,与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相同。在专业综合实习环节中,实行全周期双导师制,将5~6个学生分为一组,从大二到大四由同一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并配有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原则上在校期间不再更换指导教师或企业教师。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结束时,采用校企共同组织的公开答辩方式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形成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习实践、教师有效监控指导”的实践特色。全周期指导是指学生从大二认识实习开始即可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不间断交流,除实习时间外,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纵横向课题、工程项目等,使大学实习间而不断,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环节。一是课程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计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但传统的课程设计均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且由该课程理论教学教师独立设计课题、独立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设定独立的设计参数,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内容相对独立。为此,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实施综合性课程设计方案,编写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具体做法是,本着“真题习做,一题到底”的原则,每2~3个学生设置一个工程实例专题,每个工程实例专业均来源于典型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各课程内容及设计是相互关联的,建立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最终为毕业设计服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地下空间工程各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条件,初步认识工程的复杂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地下工程整体性概念认识,有助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综合性课程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非常关键,要清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前后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要求,对学生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二是毕业设计(论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数较少,便于采用校企合作的团队指导毕业设计模式,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采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设计,团队有总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指导教师,由3~5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总项目课题,内容可以涉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地铁车站设计、地铁隧道设计、地铁施工组织设计等,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研究内容有机联系,设计选题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专业规范,掌握整个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流程及方法,确保厚基础、宽口径走向社会。除了毕业设计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一般基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由项目主持人担任课题组长,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各子课题导师,也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由科研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其他教师有侧重地负责子课题,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4.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目前,教育部、教育厅及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自主选择导师并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与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更加贴近工程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可与地方人防办、城市规划设计等部门、企业合作,设计一系列开放性、设计性课题,由指导教师负责将创新性实验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积极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结构创新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实践教学特别需要创新,以适应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优化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必须以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卓越地下工程师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改进、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3]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4]陈奕柏,杨东全,韩建刚,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

[5]吴萱,董俊,张鸿儒.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 17(2).

[6]康爱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

[7]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brand professional is explo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y ar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brand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idea, plan and expected achievement. It promot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with the br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关键词: 品牌专业;土木工程;改革与建设

Key words: brand professional;civil engineering;reform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75-02

0引言

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1]。2010年6月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依托“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建筑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以及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平台,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全体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验室建设,还是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武汉工程大学现已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了省部共建协议,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方面实施了资源共享。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需求,并为本专业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城乡住房建设、高等级公路与铁路工程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及武汉“8+1”城市圈工程建设的启动,必将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这将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与平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1师资队伍建设

1.1 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共有教师37名,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45.95%),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专任教师主要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不同的高校以及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缘关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师中年龄分布为:50~60岁2人,49~40岁18人,39~30岁16人;29~20岁1人,职称分布为: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实验师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人,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人,其中26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

近四年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校级教研项目7项,近四年来共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15篇教学研究论文。以“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为依托,以专业实验室为基础,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企业合作项目102项。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数值计算、桥梁工程以及工程结构损伤检测和健康监测等领域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近四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CI等四大检索收录90篇。

1.2 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及效果虽说土木工程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缘关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土木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1.2.1 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校党委书记吴元欣[2]指出要大力推进“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教师基础学历提高计划”、“教师出国进修培养计划”,利用“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校内特聘教师等教师特岗,培养一批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带头人,汇聚一批能够攻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学生尊崇的“教学名师”。按照《武汉工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兴校”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人才兴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的理念,以领军、带头人才和骨干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重点,逐步实施专任教师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引进有突出业绩或专长的特殊人才,以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努力打造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体政策如下:①培养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引导和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②鼓励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以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③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开展工程训练,以不断积累和丰富实际工程经验。④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鼓励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⑤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具有学术特长、有突出业绩的特殊人才。⑥充分挖掘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1.2.2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①以学校每年9、10月份实施的“师德校风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②通过品牌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重组教学资源配置。③积极实施武汉工程大学提出的“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与“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站在本学科前沿,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授。④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在科研上已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如本学科“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工大学子”等。⑤对新进教师必须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鼓励现任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⑥利用国家公派,学校公派等多种资助渠道,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访问。⑦鼓励并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努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业务水平与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改革与建设

2.1 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与创新,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强化实践,工程能力特色化”,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由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产业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大平台;以省内外龙头企业为基点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工作服务站”,抢占制高点,形成基层就业和高端就业结合的市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首先对国内开设了该专业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广泛调研,同时也广泛地调研了用人单位的意见,然后通过反复研讨与认真分析,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土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能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及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筑等相关部门从事设计、规划、施工、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及管理工作,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合格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为:“三实一创”(即实训、实验、实习及创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我国土木工程行业一线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方面,已构建了“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六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十分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实际训练,通过对高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导师制“特色班”等形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极大地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近年用人单位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考研情况,说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根据近年毕业生代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准确的,完全符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2 课程体系:凸显“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有专长”的教学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四个方面:①结构方面要体现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施工技术的不断涌现,有必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但是也要根据省属高校生源总体水平,适当控制知识的宽度与广度。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即训练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提出、表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质量―成本―效益一体化的综合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工程素质。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三年级开办“特色班”,对“特色班”的学生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配备指导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④在宽口径培养人才的前提下,结合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状况,开设对口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使学生在土木工程行业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专长,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保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水平。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而且切合本专业的定位。

2.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总体上划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每一模块都有与总体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或训练要求,在执行过程中相互支持和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品牌专业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

3.1 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将根据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特点,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为导向,指导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力争在面向产业一线培养基层创新人才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并使专业的发展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在品牌专业的建设中,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专业规范”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动力,以“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为依托,开放思想、真抓实干,稳步、高效、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的展开。首先开展广泛的调研,深入企业、科研院所了解他们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跟踪问卷调查往届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评价与建议;到其他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有关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障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设立品牌专业专门建设小组,建设小组总负责人由校长李杰教授亲自挂帅,小组成员实行建设项目制,各司其职。

3.2 专业改革与建设方案①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基于“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有专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使本专业培养出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很强大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②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今后除在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比例,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单位的联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单位技术人员来校给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③加强师资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3~5年的努力,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总人数达到5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2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0%以上,同时引进或培养2~3人成为在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当原则,特别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④强化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2~3年的努力,至少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3门校级精品课程。⑤实验室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实验室,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以及日元贷款经费等,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和道路与桥梁实验室,积极购置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在3~4年的时间内,是本专业的设备总值达到35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000m2以上。⑥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依托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基金”、“产、学、研”课题以及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挑战杯”、“求实杯”、“中南结构设计大赛”等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3.3 预期成果通过3~5年的建设时间,努力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备、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本科专业,并在国内同类省属高校中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4结束语

我校在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品牌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方案及预期成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土木工程品牌专业的特色有待进一步的凝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声誉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