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动教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要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
二、模式界定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三、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
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
四、建模理念
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
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
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
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
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
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
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
五、模式目标
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
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模式结构
(一)一级结构
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
过程结构
(二)二级结构
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
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
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
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
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
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
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
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
……
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
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
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
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
(三)三级结构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
七、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
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
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
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
八、操作策略
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规范学生的交流行为,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反诘、转向的作用。互动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并力图做到:①小组内全员沟通;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③小组成员随学科而变化,扩大学生的交往面;④灵活配置组长,学科不同,组长不同,同一学科定期更改;⑤评价指向小组,而不是学生个体,避免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负面影响;⑥组织好组际交流。
[摘 要]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和人与情境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该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具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且辅助各种现代教学设备,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 互动 互动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互动”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如何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Interaction)是目前西方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学课件等为媒介,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的三者互动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全面的互动。它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开放的互动。它是灵活多样的,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是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互动为原则,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监测与督导相结合,把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教师学生轮流讲,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的互动。它的教学手段是综合的、多样的、灵活的,凡是能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方式和手段都可以适当利用。可以通过传统的口授和板书,也可以通过现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进行实验教学、室外教学、网络讨论、模拟大赛等。通过多种教学中介和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
阶段的互动。它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引导阶段,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思考和提问为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前沿动态、基础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交流阶段,在基础知识和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发现问题(或者教师结合学生兴趣和意见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查阅资料、反复思考、集体讨论,再通过讲课、演讲、辩论、作业、模拟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最后是应用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课堂知识观察生活,分析现实,解决问题和反思,促使学生在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而巩固课堂知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互动是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行互动式教学有以下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还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兴趣的相关素材和案例资料。课前,教师需要根据讲授内容及其特点,对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设计和“彩排”,并对课堂需要的材料、道具等做好准备,如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角色扮演需要的卡片、纸条等道具,课堂练习需要的材料等。
其次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引入的案例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不能仅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日常的阅读、研究以及生活中有目的的去搜寻和积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案例进行现场修改或演绎。
再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课不同于舞台表演,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与学生这群没有事先排练的演员进行现场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掌控教学进程,调动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巧妙提问,适时讲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在课堂沉闷时讲几句纯粹为消除学生疲劳或引发学生注意的小笑话,或者在学生交头接耳时故意停止讲课以施加压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要求具有完善的现代教学设备。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还是人境(或人物)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互动式教学不可缺少的。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在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实际应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情境之间的互动。
课堂讲授要求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可以由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提前下发相关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可以分组完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率先阐述预习所得,并可提出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着重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者采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讲授过程也要综合利用提问回答、启迪思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教师充分驾驭课堂进程,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思考问题,吸取知识。课程结束前,可以让学生对课前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分组讨论课堂所得,加深印象。
除了传统的“教材+板书”的教学方式外,可采取多元化教学工具。如介绍案例时可采取发放案例材料、PPT演示、视频文件演示等方式;集体讨论除课堂讨论外,课下还可以通过QQ、邮件、面谈、电话等方式,每个小组可分别建QQ群或讨论组,实施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高垣麻由美: 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124、56
[2] 何浩峰:简论课堂互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02(7):3-5
一、“互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的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个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赛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得到的。
练习评定——互助互动的检验。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评定,来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再次发挥学生的互助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上述过程应着力发挥学生群体间的互助互动功能和自主学习功能,使他们学习的主题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师则应发挥全程调控作用。
【关键词】财政学;传播学;互动式;实践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基础必修课之一,其任务在于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经过多年的发展,财政学开始向涉及领域综合化和课程划分精细化方向演变,因此,不断完善财政学教学体系和方法是财政学学科进步的需要,也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财政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而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状态。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财政学课程的特点,构建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并将其在财政学教学中进行应用。
一、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财政学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单向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讲授财政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目的,但单向“灌输式”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财政的实践意义,这就大大降低了财政学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讲授财政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而忽视了这些知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这种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财政学教学目标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限制了财政理论应用和指导实践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未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会导致财政学教学侧重点不明显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进而影响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不足
财政学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横向上内容组织不完善和纵向上存在滞后性两个方面。从横向上看,由于国内的财政学教材编写参差不齐和教师选择的局限性等原因,财政学教学内容组织不够合理的情况仍客观存在。从纵向上看,我国财政学是在借鉴西方财政学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实际特点建立的,财政学理论内涵和工具方法在不断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财政的新现象、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但当前无论是财政学教材编写还是财政学教学还未能完全跟上这一变化。如,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的财政学教学体系仍停留在传统财政学“收-支-平-管”的阶段,但“这种教学内容体系根本涵盖不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活动内容”[2]。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涵盖财政职能、公共商品、效率、财政收支和政府宏观调控等。理论性较强导致财政学教学容易出现单纯的说教,即单向“灌输式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考笔记”[3]。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当下财政学教学最为普遍的方法。该方法以教师单纯传播为中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财政学,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财政学理论内涵以及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财政学实践较为薄弱
财政学的理论来源于经济和社会,又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通过模拟实验和深入社会观察财政现象、分析财政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财政学理论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但由于理论导向性过强、重视度不够和缺乏引导等原因,当前的财政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财政学相关实践课程和实验平台建设较为滞后,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导致多数学生对财政学的学习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出现“课上听,下课忘;考试背,考后丢”问题,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传播即传播学中的施拉姆模式,即将传播“视为两个编码、解释、解码、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部分的互动”[4]。教育传播理论认为互动传播是教学传播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据南国农、李运林(1995)[5]的划分,互动式教学传播过程可为六个阶段:(1)教师选择要传送的教学信息,即确定信息。(2)教师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体去呈现教学信息,即编码。(3)教师通过传播媒介传送教学信息,即施教。(4)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即译码。(5)学生接受信息后进行反馈。(6)教师分析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并再次传播教学信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避免教学传播的单向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纳入到主动参与教学中来,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达到双主体教学互动,推进教学传播深入、有效开展。
财政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既要遵循教学传播的规律,又要能根据财政学专业特点实施调整。为此,可以在财政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方法、实践引导以及评价与反馈等方面采取措施。财政学互动式教学可定义为: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实现财政学“理论―认知―现实”有机结合,认真对待学生的评价反馈,通过教学互动最终达到财政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为了实现财政学互动式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包含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随着财政学的发展,财政学业在逐渐向“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兼容多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6]发展。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将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财政学的学科领域有机结合而进行设定。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于能传授财政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应根据专业特点有侧重点的展开,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达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财政学教学的传播信号。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直接决定财政学教学的全面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合理组织财政学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横向上要选择合理全面,纵向上能紧跟财政理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横向上,为了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应认真学习和梳理现有财政学知识,选择合理编写的财政学教材,根据社会主义财政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财政学科学教学内容和体系。在纵向上,财政学的教学应能具有时代性,紧跟财政学理论和现实财政的发展。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
合理的教学媒体是实现财政学教学有效、准确传播的通道。现行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语言、图表、图画以及动画等,需要通过人、板书、计算机、投影仪等实体来呈现。在财政学教学上,教师应加强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财政学教学语言编码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选择板书、多媒体手段的有效结合,提高视频教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达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实现课堂互动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的状态和效果。财政学教学中,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财政学教学的需要,合理的财政学教学方法的应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现师生双主体互动。为此,财政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案例法、小组讨论和提问法等手段进行结合。
1、案例法
案例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7]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案例来源于现实,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财政学案例教学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财政学理论最新成果和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二是要将口述、板书和视频展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去全面呈现案例;三是案例教学应注意能从案例层面上升到理论和方法层面,达到以案例促进理论学习、用理论去理解案例的双向互动。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指教师或者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理论、方法或者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辨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与学生,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讨论和互动来实现教学的升华。适当的在财政学中推动小组讨论教学不仅有利于避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可能带来的枯燥,还能通过讨论中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领悟。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小组讨论的议题选择应具有可辨析性和现实性,小组讨论的过程应可控制,小组讨论应及时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和点评实现财政学教学的互动和理论升华。
3、提问法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内容或者特定的问题向学生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财政学理论性较强的愿意,在财政学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且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的效果。提问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听课的状态作出,但提问应做到适度、合理,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及排斥心理,反而带来不良后果。
(四)引导学生深入实践
“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须注意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及其中间层次,必须理论与现实相结合”[8]。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同时这又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财政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培养学生理论上理解、认知上主动和实践上直面现实,即“理论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三位一体”[9]的目的。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构建完善的财政学模拟实验课程和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的亲身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推动学生课外学习,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良性互动。
(五)认真对待学生评价和反馈
任何教学模式都很难一步做到有效完整,合理有效的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反馈、评价和调整等互动实现的。财政学的教学也是需要遵循教育传播的这一规律。在财政学教学传播过程中,学生应认真倾听,通过肢体的、语言的和表情的方式积极回应;教师则应认真观察学生评价和反馈,如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问的回答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互动与调整,优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财政学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财政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项系统工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学积极性。构建财政学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方法以及实践引导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学生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财政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实现引导学生达到理论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三位一体的理想状态,从而推动财政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宗容,杨明洪,刘晓凤.财政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廖家勤.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财政学”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63-66.
[3]王鹏程,查政.关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152-153.
[4]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郭慎之(译).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 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宫晓霞,高凤勤,马恩涛,郭健,刘蕾.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J].山东经济,2008(6):103-115.
[7]魏松.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7):
77-80.
[8]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林滨,黄晓星.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维一体――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105-108.
作者简介:
这种模式的载体是以小组(groups)形式进行学习,它有利于同学共同研讨,组际相互交流,也更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向交流,多维互动,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图示:
提示导学→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总结评价
一、提示导学
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向交流、多维互动,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提示导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在新课伊始或前一节课,从以下几方面提示导学。
1.展示新目标。用口头或书面提纲挈领地提出学习新课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如GO for it九年级第六课阅读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一文,我在提示导学时就提出以下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整体理解课文大意;能就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笔头操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交流。尤其要注意定语从句的运用②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等意识。③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统一操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论辨之能力。
2.揭示重点、难点。揭示新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给予思路、方法上的提示,为学生预习排除障碍。
3.提出教学要求。教师说明新课教学的基本程序、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及英语专长,以便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创设主体互动、情知互动、人境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二、学生自学
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是作为一个发现者(discoverer)、研究者(researcher)、探索者(ex-plorer)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此,要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学生个体就应在课前进行自学预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导学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内容,攻克疑难问题。如阅读课文后,做一做简单的判断或问答练习题;复习与新课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便实现学习迁移。又如在预习GO for it九年级第六课阅读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时,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食物名称并结合复习生物有关合理膳食的讲解,为上课时创造新的对话作好准备。学生要整理、归纳自己所弄懂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列出尚未理解的知识,准备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学生自学可采用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学生自学是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小组活动的必要准备。
三、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初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主体互动、情知互动、人境互动,关键在于小组活动的组织。
教师应依据基本均等的原则组建小组。小组宜小,4-6人为一组,均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最好是中等2-4人,优差各1人)。各小组设有主持人(主持小组讨论)、记录员(简单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和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
小组活动操作方式:首先由教师或组长提出当天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或由组内成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尚未理解的问题,提供大家研讨;其次各人交流自已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或者答问;再者,组内成员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提出补充意见;最后由主持人作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歧见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成纲要,拟在组际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主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肯定、推广某一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
小组活动是初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也为下一步组际交流创造了条件。
四、组际交流
组际交流是小组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是培养学生言语技能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组活动所营造的生动活泼、协调和谐的教学氛围,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识。在这基础上,教师应因势利导,进一步组织组际交流,为学生信息交流、思维撞击、协同研讨提供更大空间和更活化的情境,从而有利于师生、生生、小组、情知、人境等方面的互动。组际交流可采用组际研讨、组际互查和组际竞赛等形式进行。
组际研讨:由教师指定讨论较成熟的两个小组发言,汇报本组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本组仍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作出评价、补充,或提出质疑,或进行辩论,或给予解答和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组际互查:各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对方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包括预习或复习的效果,作业完成的质量等,也可以互相批改练习题。如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课文后,小组之间相互问答,以检查对课文理解。
组际竞赛:教师提出一组问题,或听一段录音后,各小组抢答或按顺序回答。当某一小组成员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同组其他成员可作纠正或补充,也可以由其他小组作纠正或补充。教师根据各小组答题速度和质量评分,并适时给予鼓励。如在GO for it九年级第六课阅读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时的教学中,可用竞赛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食物有关英语名称的掌握和延伸,并以healthy food 和unhealthy food让学生加以归类,教师以让学生抢答或抢写到黑板上的方式,要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哪一组写的又快又多又准。
组际交流时,教师应对交流的方式、程序等作出规划和安排,不失时机地提出有关内容重点、难点或关键的问题,如某些词、词组用法,某些句子的理解,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引导各小组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地开展研讨交流,并适时进行讲评;要牢牢把握时间,对各个环节的活动效率及时作出调控,使组际交流高效进行。
五、总结评价
组际交流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表扬某些小组活动或组际交流中的良好的表现,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研讨交流的知识作出归纳,检查目标达成度。可采用复述课文,完型填空或利用情景创造对话,角色表演等形式进行。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开动脑筋,灵活机动,创新思维。总结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升华和教学目标的深化,是学生巩固知识、进行补救学习的关键环节。
启示:通过实施以上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我深刻体会到该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①该教学过程始终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②从课前准备(预习)到课堂实施,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自学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施教客体,或是储存知识的容器。③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得到了重视。通过师生协调,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多维互动,创设了一种主体互动,协同竞争的富有生气的教学情景,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实现教学相长,推动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④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员参与,为全体学生创造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