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音乐 教师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62-02

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一个综合知识问答环节。看每一届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总会看到很多的歌手们面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那些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回答,抓耳挠腮、洋相百出。而回答出来的答案,更是让人不敢恭维。我们在欣赏歌手出色演唱的同时,却发现他们的人文素质过于低下,从事艺术专业的,大多认为只要歌唱的好,舞跳的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的人,需要音乐专业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同时进行,同样重视。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从事音乐事业的工作者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当今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现状

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艺术特长生高考分数较低的缘故,有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才选择学音乐,认为学音乐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也能上大学,这种思想造成整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传统的音乐等艺术,是作为专业来发展的,对文化的要求不那么高,所以,艺人们都专心于学习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学习提高。

二、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文化的进步,要求我们师范专业的学习不仅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素质的修养。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各门学科的细化,各门学科逐渐细分为系统较为完善的分支系统,比如把声乐分成民族、美声、美声又分为戏剧型、抒情型等等,音乐的教学从以前的唱歌课发展到现在组织完整的视唱、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逐渐的分化,这种分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及教学观念,把各门分支课程都学好都学精,成为我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以为将来从事教育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在分化的同时,学科发展也在另一个系统与其他领域交流融合,形成交叉学科,又称综合学科,比如:音乐和教育相结合形成音乐教育学、音乐跟美学相结合形成音乐美学、音乐跟人类学相结合形成音乐人类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三、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音乐教师也是一样的。以现代的发展理念来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就要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一名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本专业和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会学生们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以音乐教学为例,我们除了教学生们学会怎样唱歌弹琴之外,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辨别音乐的优劣,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与方法;我们将来当教师时,还需要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而这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就需要教育学的知识来发展。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需要向学生们进行一些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做好这些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理论修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作为高等师范的学生,就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

四、人文素养对艺术素养的发展作用

音乐学院开设了一些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希望提高大家的人文修养,同时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也是为了拓宽从业渠道。而学校里开设这些课之后,却很少有同学认真听讲,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传统的对音乐的认识论没有得到发展提高,认为这些学科没有用,不如学几首歌有用。这几门交叉学科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一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讲座中,很多的同学提出了他们的疑惑:“为什们我们开了很多的诸如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艺术概论……的课,开设这些可有什么作用”。在学生眼里,这些交叉学科与专业学科产生了矛盾冲突,他们不知道这些综合学科跟自己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综合学科。人文素养的学习对艺术修养的作用,成了回答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探讨好这个问题,也就能提高学生们的认识,完善学科的发展。

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学会一首曲子就能唱给别人听、参加比赛等,而学会一门交叉课程,却没有很强的实际作用,交叉学科的特点在于其对人的发展作用,他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提高认识论、方法论,对今后的艺术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就是人文学科的一方面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艺人们的艺术修养、艺术境界。越是大师级的艺术家,越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博览群书,不拒小流,终成大海,认为只要是有精神价值的都是有必要学习的,而很多学习音乐专业的同学确认为只要学好艺术就行了,其他的人文修养没有必要去学习,他们只是在乎如何的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钢琴演奏水平,而在文化课学习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学习;他们会去看音乐会,而很少有同学会去到图书馆看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这就是认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第一,提高人文素养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第二,人文素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第三,人文素养的学习有助于艺术的创新,给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活力,音乐艺术借鉴人文知识的有益成分,进行创新。

五、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们的认识

①开展讨论辩论会,以明理。 ②观看青年歌手大奖赛,提高大家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 ③ 与同学们学习一些大师或者同学们所崇拜的音乐家身上的人文修养,以激起同学们学习人文素质的兴趣。④分析课堂上所学的人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其对艺术提高的实际作用,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二)音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进行,并重发展

①音乐是一种文化体,而不仅仅只是指音响。在教音乐的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地教“音响”,而要在教音响的同时教学生们学会理解、分析、运用这“音响”背后的人文素养。②参考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模式在艺术专业比赛中,同时进行人文素养的考核,作为对参赛者的全面考察。

(三)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

创新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自己在一片空白的领域里开创一片天地;第二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造,使各项功能更加的完善;第三种是把别的领域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迁移,迁移到音乐艺术领域当中。音乐大师约翰.凯奇依据东方禅学的思想理论创作了4分33秒,开创了音乐新的时代新的理念,这是音乐艺术与禅学的结合。舞蹈飞天,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飞天,这就是舞蹈艺术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学、艺术是相通的,相互的学习借鉴有助于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大力的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专业培养;有机结合

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要不断深化。改变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尴尬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专业相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要遵循“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与专业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语文教材的编选是首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材应该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的专门材料。然而在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大都只注重通用性,没有紧密联系学科专业,缺少高职教育的特色。

首先,实现教材的通用性与专用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语文教育的主干内容对各专业的适用,又要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例如高职财经专业的语文教材,既要有一般的语言学知识,又要体现财经专业自身的特点。

第二,要实现教材的传统性与前瞻性的结合。我们要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高职语文教学的前瞻性,吸收一些现代的优秀作品。

第三,要实现教材的基础性。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太过晦涩的教材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选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的不同精选、调整、充实教学篇目,优化教学内容,将知识讲授与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在教学中选取描写山川景物、历史典故和游记方面的课文。酒店管理及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则可选取阐释饮食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文章;表演专业的语文教学则可选取《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等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等等。

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与专业结合的语文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进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实践证明,寻找语文课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点,将专业知识引入语文课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得以实施。

三、不断创新与专业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语言文学应用能力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单纯的讲授教学法是行不通的,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会好。

语文教师应注意推陈出新,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特点,综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课堂可以在教室、实习基地、企业、旅游景点,只要能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都可以。

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景点进行教学,可以把学校作为一个景点,要求学生作为导游进行介绍。师生关系也要灵活多变,有时可能是师徒关系,有时可能是业主与雇工的关系,有时是领导与秘书的关系,有时又是游客与导游的关系。

另外,积极运用多媒体和其他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对课件的制作、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四、结合专业特点改革语文教学评价

高职语文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应该与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参照其专业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相适应。考察中既体现一定量的知识性内容,又体现知识运用能力。

1.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传统“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反映高职学生学习水平,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传统考试方法进行改革,考试实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种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形式,有利于克服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的弊病。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2.重视听说能力。传统语文教学重写轻说,写作教学每学期有几次成绩,而“说”一学期甚至一次成绩也没有。为此,在高职语文考核改革中,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演讲、辩论、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要进行打分,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3.重视实践能力。高职语文课程担负着使学生适应社会、满足职业需要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须直面现实,调整考试结构,优化考试内容,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总之,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对事业、企业有更多了解,对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更加熟悉,对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有更多的实践经历。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职业实践、基本技能等“三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脱节 课程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实表现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时常听到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越来越难教。具体表现是: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讲小话、玩手机等,不好好听讲的,逃课外出上网的,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究其原因:有说学生进校时,本身就是学习基础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差生”;有说办职业教育,学校没教学设备,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说学校有设备,学生还是不愿意学,是学生的思想态度问题;还有说教学方法出了问题等等。通过走访研究,我得出结论是: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的问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原因

1.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他们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此时自己的年龄小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认为就读中职学校,就是学技术,不学理论。

2.教师的综合能力限制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⑴中职学校的教师们基本上是学校到学校,他们从高等院校毕业,立即投入到职业教学中。尽管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欠缺。再者,他们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

⑵目前,中职学校的普通教师承担着很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复杂很多。它可能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等问题,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但中职学校许多教师的周课时数超过20节,工作量非常繁重。

3.学校欠缺办中职模具专业的能力

随着市场对模具人才的大量需求,学校为了生存,所谓的发展,兴起办模具专业热。此时,我们抛开学校是否具备开办该专业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不说,就是对该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认识还不到位。

4.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于职业教育研究兴起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理论体系。在职教课程实践中,虽然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如实践课所占比例加大、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专业与课程建设委员会中有了企业的参与等,但在课程体系中仍然可以看到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影子。

三、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措施

1.让学生意识到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

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讲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若是在职业学校只学技术,那就是过去的师傅带徒弟,师傅教会多少只能学会多少,充其量是将技术学熟练,不懂得灵活变通,以一变应万变。在此基础上若是能学些理论,掌握各门技术的内含、联系所在等,那如同建造高楼大夏一般,既有了砖,又有了钢筋、水泥、混泥土。因此除了开设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外,还应该将《中职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做为主干课程。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

⑴将理论型教师送往企业进行顶岗学习。学校要有计划、有目标性地将那些从学校走上学校的教师送到企业去锻炼,让他们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学习企业的管理,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企业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向企业里的师傅学会相应专业技术。目前,国家已起动这个项目。

⑵从企业引进技术骨干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要改变过去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而轻行的旧观念,利用政策从企业聘请或引进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增加教师队伍的力量。

3.解决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脱节

在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事着相对专业的研究领域,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研究人员和研究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集。课程理论家是专门从事职教课程基础理论研究的,更侧重纯理论的研究;课程开发专家主要从事职教课程应用研究,侧重于研究具体的方式、方法与开发模式等研究;教师则主要从事实践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理论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有赖于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所采用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在职教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职教课程应用研究之间有交集,这二者之间的过渡比较平稳,联系也比较紧密,职教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容易为职教课程开发研究人员所接受,很多研究人员具有双重身份。而在职教课程应用研究与职教课程实践之间也应有一个交集,一些人既从事课程应用研究,也从事教学实践的研究,这些人我们称为学科课程专家,即具有专业教师和课程开发专家双重角色,既可以负责课程的开发过程,提供专业的课程开发指导,也可以承担学科的教学任务,他们能将课程开发的方式方法与最新的职教理论成果应用于每一个专业课程计划的开发,应用到每一门具体课程内容的开发中去。而实践中,这个交集成了一个黑圈,我们缺乏这样的研究人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课程开发专家还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师范院校中招收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后,往往脱离了原来专业,而仅仅学习职教理论知识,因而无法承担这一角色。我们需要在一般意义上进行研究的职业课程理论家,同时我们在课程开发中也需要更多的既懂得课程开发理论,又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课程开发专家,这些人同时也是可以承担教师的角色,而我国能参与到具体课程开发的学科课程专家很少,这制约了我国职教课程的开发,也影响了职教理论向职教实践的转化。

我们可以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得到启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不完全由师范院校承担,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这些学生在学习各自的专业课程之后还要学习教育学的课程。我们应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所培养的职业教育研究生中,要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学科背景,在研究生期间继续攻读原学科专业的高深知识,同时修读职业教育理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教课程开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校毕业后可到企业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教课程开发专家能深入到具体的学科内部,进行职教课程开发,把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架设起来。

再者我国的职教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的层面进行,个体来讲是由学校的若干教师承担,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职教课程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各职业学校之间的课程开发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习国外经验不深入;二是课程开发的管理层次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集中社会职教资源进行职教课程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以立法的形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提出人才需求,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以行业或区域为基准,组织或委托中间机构进行职教课程开发,并颁布相关的最低课程标准,对于一些尚不能推行的课程标准的专业和课程,可以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进行规范,也可组织区域职业学校联盟进行职教课程联合开发与推广,将课程开发的层次从单个职业学校提升到行业、区域的水平。

总之,中职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学者也撰文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热与实践推广难也为广大研究者所认同,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还是很艰难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尽管研究过程中会发现操作的成分多一些,理论成分少一些,好象是没有理论的深度,不容易出理论成果,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做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常小勇:当前职教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7.10.

3.杨若凡:由技术知识过程透视技术教育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6.15.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4篇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学科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定位的逐渐明确,高职教育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探索。目前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等违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高级强调的是理论基础宽厚,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要重视理论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现阶段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依然沿袭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理论课堂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取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课占用了一定的课时量,所以理论课时间相对紧凑,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虽然当前正在探索和规范适合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教师在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中内容有所重复,导致学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理论教学的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把握感觉困难;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课对一些基础知识感觉茫然。

2.教学方法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教学仍然采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给学生教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往往可以从课堂的第一分钟讲到最后一分钟,把自己的观点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虽然很多教师也采用了互动式教学,但往往对互动的模块内容和方式没有准确把握,最后让互动环节夭折。

3.教学手段的问题

现今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改善了传统的“黑板式”教育,但老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以形象的展示。

二、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市场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高专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实训、实习没有大纲(指导书)或大纲粗糙

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完备的营销实训、实纲(指导书),甚至没有制定大纲,还有一些院校虽然有文字大纲,但内容不具体,缺乏必要的内容,或有内容但操作时却难以实施。

4.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协调

大多数营销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学校在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时,会主动寻求合作,在平时则少有联系,而企业主动积极寻求学校合作的则更少。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看,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及在企业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以理论为主,只能帮助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形成认知的作用,而对于营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老师们却很难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当然,有少部分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了具备相关实践经验的营销员,以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递市场营销的一线技能,这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应用性人才,只是杯水车薪的作用。此外,在高职学生实训过程中,最需要各行业一线营销人员来对学生实训起指导作用的环节,各高职院校也基本上选择了理论型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并未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

2. 学校和企业没有实现“双赢”

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协调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企业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它们觉得自己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的场所。再加上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企业更加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二是企业的自身要求与学校的需求存在偏差。高职院校借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提供学生在课余实践,学习营销技能的场所,使学生通过顶岗实践真正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一线工作相结合,使自己真正能学到并掌握营销技能,改变未来就业时出现的“有经验者优先”的尴尬局面。然而,有些企业却将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这与学校借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营销技能的出发点大相径庭。另外学校管理没有到位,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学生自觉性较差,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基层锻炼意识相对不足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对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失去兴趣和热情。

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本质上是利益问题。需要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找到校企共同的利益点,基于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的实训基地才能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障,可以通过送教上门、资源互换、订单培养等方式进行,让企业感觉到受益,他们才会真正地投入其中,不会形成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没有用制度鼓励和保障实践教学的进行,导致许多教师专注于理论教学和研究,在对待实验、实训、实习时,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不能发挥出主动性,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三、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课程改革与设计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

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取代知识型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教授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 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1)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

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将毕业实习、岗前训练和预就业有机结合以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

即在毕业环节,将原有的毕业实习、岗前训练与预就业合并,学生实习的单位就是即将就业的岗位,用人单位通过实习了解学生的能力,决定是否聘用。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单位和岗位情况,决定是否应聘。同时根据实习单位工作的实际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赢得实习单位的认可。

(3)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十分突出,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一是建立自营实训基地。高职高专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二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训环节,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既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3. 加大产学合作,实现教学模式改革

(1)积极实行“订单培养”。

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订单”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从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训直至学生就业,都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指导、监督、参与、支持作用。

(2)积极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企业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企业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

4. 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建立和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努力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2)增加“双师型”比例。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

(3)积极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邱小林,贤瑜.高职教育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2]郭俊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陕西教育(教学),2005,10.

[3]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4]金永生: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邱才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

[6]陈文沛:浅谈《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