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宅;伦理文化;传承

1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1.1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1.2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以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

1.3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3传统伦理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尽量靠近生态公园、山坡,充分利用项目的地理优势及景观资源。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自然、绿色、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将绿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将多层住宅的门厅扩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园,把传统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内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庭园绿化从室外到室内的延伸,还有利于客厅和餐厅通风换气、采光和降温等室内微气候的调节,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环境;或者将花草丛中带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厅堂,既方便实用,给居住者带来了绿色,又经济实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园绿化而带来的建筑面积。

3.2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漫 教育 传统文化

纵观近年的国产动漫,其在表现形式、题材内涵上大多较为类似。无论是从片名、故事背景,还是从角色姓名、整体画风上,都明显受到美国和日本动漫的影响,鲜有中国元素的呈现。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那些缺乏民族风格、盲目追随国外动漫的作品,整个行业的生态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动漫产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动漫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的输出,不只是简单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而是会进一步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美育效果。因此,中国动漫界应该积极倡导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作品,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动漫形象。

作为动漫从业人员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动漫教育专业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高校动漫教育者仅仅一味地提倡美日动漫,不能潜下心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国动漫将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动漫教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该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动漫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地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课程中。

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的熏陶。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文化课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只有专业技能而综合素养差的片面人才,而且会间接地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文化课程无关紧要,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和认同感,忽视或者低估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动画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结合技术类的基础课程,适当地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并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方向的奋起直追美日动画的紧迫感。现今,中国元素被中国动漫界所冷落,却屡屡被美、日创造的动画片所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当下中国动漫作品的创作缺憾,鼓励其用深厚且丰富的中国文化作为动漫发展的底蕴。第二,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结合已有的动画史论课程,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动漫发展的价值,并使其明白,中华文化伴随左右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受国民的喜爱,也会给世界呈现新的视听享受。此外,还可以在剧本创作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等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熟悉并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有意识地开设一些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儒释道思想等,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其次,要注重与传统技术工艺学习的配合。目前,大多数动画专业的教学,在教授完基础课程以后就将重心转移到动画制作流程的教学上,偏重于对技术、软件的教学,而对传统工艺的传授较少。针对这种现象,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机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并接触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木偶、剪纸、皮影、水墨画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传授绘画技法等课程时,可以结合优秀的国产动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并意识到要想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现形式。第二,适当开设一些教授传统工艺技法的课程,如木偶、剪纸、皮影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其了解更多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各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设置某一两种工艺的选修课程,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该种工艺的技法核心。

再次,动漫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体现在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而角色形象的塑造又可具体从角色造型和表演风格两个层面来进行。在《角色造型》等相关课程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符合中国人特征的形象设计方案,如要想让角色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不仅应该包括角色的相貌体态(是否具有东方人或者黄种人的特征),还应该包括角色的服饰道具(是穿汉服还是唐装,是佩剑还是抚琴),甚至包括其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是文质彬彬的儒学之士,还是善骑射的游牧民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系统介绍,结合具体案例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何种造型更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表演风格方面,教师应在动画表演等相关课程中结合具体的动画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各大表演体系,及其各自的特点。如在《大闹天宫》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所特有的程式化的表演,几乎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展露出深厚的京剧舞台表演范式。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与其他表演体系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表演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 传统文化传承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对于初中生来说, 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十分需要一些生动、 有趣的知识。如果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更加热情地学习这一门学科, 从而实现其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黄金阶段, 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输送, 有助于他们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开拓自己的视野, 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 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总而言之, 在初中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更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 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也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意义深远。

二、 教学策略

1.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初中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间段内语文的学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 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 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时期。教师想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可以以各种古代诗词为切入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需要熟练背诵并掌握一些古诗词。但是仅仅围绕课标要求的几十首古诗词, 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教师应当扮演重要的 “引导” 角色。具体来说, 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部分的教学, 围绕但不局限于课本安排的内容,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深的理解与情感。我们以 《送元二使安西》 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 以动态的画面来展现诗词中所描述的友人送别的画面, 再配上合适的乐曲, 营造出一种离别、 不舍的气氛。如此一来, 学生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诗词想要展现的景象,同时也十分感同身受, 明白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 而且对该首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古人一般都会在传统节日时吟诗作对,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 对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以九九重阳节为例, 王维有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 教师可以用这一句诗启发学生, 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例如猜灯谜、 诗词朗诵、 课本剧表演等等, 学生在准备与排练的过程中, 会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 并将其介绍给更多的同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 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所以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 系统地了解需要学习知识, 也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 去探索更加广阔的天地。要想发挥阅读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辟一个版块, 让学生以板报的形式来介绍某一传统文化知识, 大家轮流、按时更换板报的内容, 做到不重复、 有新意。每个学生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 首先自身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再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大家, 就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其次, 教师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的讲解。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达了大量有关古人文化礼节、 思想意识的内容, 有些甚至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再现, 对于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学习 《两小儿辩日》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熟读全文, 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转述文章内容, 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保有较高的积极性, 并且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3.课外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 应当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任务来说, 一方面课堂时间较短,很难为其留有充足的时间;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靠理论的灌输, 还可以借助于丰富多样的载体。例如,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各样的语文活动, 例如 “中华好诗词” “中华成语接龙” “汉字默写大赛” “诗词朗诵比赛” 等等, 这些活动的举办,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其课余生活注入一抹亮色; 另一方面, 汉字、成语、 诗词这些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要素, 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除此之外, 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各种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 比如利用 “你说我猜” 这一游戏, 一个学生通过另一学生所描述的历史名人, 或者是书中的角色, 来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在准备、 参与游戏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 也了解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内容。

三、 教学要点

1.寻求感情的切入点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发掘和引申, 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 一方面, 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的教学为例, 该单元以 “爱” 为主题, 像 《阿长与 〈山海经〉 》 《背影》《台阶》 饱含了亲人、 长辈对孩子无私的爱, 从而引发共鸣, 激起孩子对他们的关爱, 传达出 “孝” 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让学生去深入探究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让学生去全面感受孔子对于 “孝” 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 “二十四孝” 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到 “孝” 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从而可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更加理解、 尊重父母,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践行者、 弘扬者。

2.重视背景的发掘与铺垫

初中语文的教学材料, 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传统文化,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引导并带领学生去发掘、 探究里面所涵盖的文化内容。首先, 教师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可以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著作, 或者是观看相关的电影、 视频资料等, 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 系统的认识, 并将其渗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 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 《 〈论语〉 十二章》 的时候, 教师不应当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 而应当充分的拓展。教师可以介绍有关孔子、 《论语》 、 儒家学说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所展现的画面, 以及传达的情感。在此之前, 可以让他们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以及所处年代的背景状况。如此一来, 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诗词的内容与情感, 也可以了解到不同诗人的成长状况, 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 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果局限于纯理论式的教学,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 无聊, 甚至丧失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而且许多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这就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将声音、 画面等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刺激学生的感官注意, 使其更加投入、 专注地学习传统文化, 并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 在进行 《岳阳楼记》 这一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 将岳阳楼的宏伟景色以及文化背景展现出来, 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岳阳楼有了更加直观、 深刻的印象。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完文章内容之后, 可以播放课前剪辑好的从古代到现代的伟人视频, 大家在慷慨激昂的视频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具体涵义, 理解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在这种激昂的课堂氛围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学生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 去感知古人的胸怀与气魄,了解他们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 缩短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504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化的民族文化,汇集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集萃中华传统各领域特色技艺,反映中华民族自身风貌与特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在国际上作为旅游目的地树立良好形象、展示独特魅力、塑造价值品牌的必有途径。

1传统文化与国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广的关联

1.1溯往:基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一直是我国国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广的核心吸引

早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地理大百科全书》就曾指出,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各种形态的文化均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一直是我国入境旅游中对外着意展示的核心吸引物。从现阶段国家旅游形象品牌化实施主体国家旅游局的各种外宣资料,各地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资源外宣文本、海外合作旅行经销商主推的旅游路线,无不深刻有“历史”、“文化”与“遗产”烙印。同时,国外旅游指南如《探索中国》、《孤独的星球》等,其对中国旅游的展示也无不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墨重彩,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苏杭的亭台楼阁、保定的北方特色民居、北京胡同人家的鹦鹉笼子、妖娆华丽的丝绸、各色纷呈的小吃,无不吸引着古往今来纷呈沓至的海外游客。另一方面,境外受众的认知也对其进行了佐证,如2007年美国CNN新闻集团委托Synovate咨询公司完成的《中国旅游业全球认知》、2008年南卡罗来纳大学受中国旅游局委托完成的《美国“婴儿潮”旅游者的出境游意向对中国的印象》等调研结果表明,“历史遗迹”、“自然景观”、“艺术文化”、“传统节日”等具有较高知名度,是受访者最感兴趣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3》显示,对于国外游客而言了解中国特色文化以及游览观光仍是主要目的。Google于2013年7月的《中国入境旅游白皮书》同样显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最让国外游客心动。总而言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是我国入境旅游在国际视阈中一直以来的核心吸引。

1.2观今: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是国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广发展态势的内在诉求

信息传播方式、大众获取信息媒介偏好的变迁,使旅游境外推广方式也随着发生深刻变化。当今依托新媒体和事件营销的智慧型推广已成为重点。我国旅游市场推广部门针对目前这种新态势,对于国家旅游形象的对外推广也在由粗放静态推广开始着力发展为集约动态推广。在“美丽中国之旅”的国家整体旅游形象统领下,在传统国外旅游展会和旅游推介会的基础上,一方面逐渐注重依托新媒体开展靶向度、精准度更高的境外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在常规境外推广的同时寻找机会利用公众关注事件借势引爆,以较低成本获取国际受众的高关注度。前者如2013年启动中国旅游海外推广网站,开设Facebook与Twitter账号,上海、青岛、辽宁、新疆等地推出旅游政务网的不同外语版本。后者如较早的如基于北京奥运会开展的“2008北京:中国欢迎你”活动,近期的如2013年“诗画浙江”LOGO全球征集活动等。推广活动是一种外在的展示形式,其魅力的深层支持来自于其旅游业自身各层次各环节的内涵支撑。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和享受性消费,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功能,是一种生活消费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较高层次需求消费。这种精神消费需求赋予旅游业“灵魂”即文化的特殊重要性,而基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一直是中国旅游在国际视阈中的核心吸引。因而,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赋予旅游产品传统文化魅力内涵,给予国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广的内在支撑,是当下纷繁旅游境外推广活动提升效用的内涵支撑诉求,也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驱动力来源。相反,失去文化特质内涵的推广活动就只能不断地流于形式炒冷饭。

1.3展未:传统文化将是入境旅游新常态下国家旅游形象的内核

随着“改革红利”成为新一轮旅游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入境旅游将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迈入到稳健理性增长的新常态。未来,休闲旅游日趋发展成为全球大众的生活方式,民众更倾向于选择基于差异性的相似性旅游产品。基于此,我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境外推广在基于差异性的历史遗产展示的同时,将同时注重基于相似舒适性的社会文明、国家富足的国家旅游形象的展示。在以往的基于自然人文遗产的旅游形象宣传中,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不能缺席的,但是在未来旅游新常态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仍然不能弱化。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内核。原因有二,其一,国外游客翻山涉水,不远千里万里远足中国,追寻的肯定不是滥觞于自身国度司空见惯的文明的重现。追踪所有文献结论或调研成果,对于所有来中国的西方人而言,在众多吸引物里面,最突出的当属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世界上幸存的最古老的文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对西方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形象要素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是在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行程中,基于文化底蕴的舒适性休闲才能提供满足游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消费需求。其二,“传统文化维度,打开的是旅游者重新审视中国的新视野、新的理解渠道”。入境游客通过对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感知,输入视阈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现代文明,其给存在中西文意识形态隔阂和抗拒文化“殖民”输入的国外受众提供了可能性的中国文化进入路径。入境旅游者在审视其他民族历史上的智慧和创造时,也会激发其跨越狭隘民族主义偏见的对于人类共有伟大历史痕迹的认同。2013年“美丽中国之旅”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国家整体旅游形象,其不仅涵盖“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饮食美等多个方面”,也涵盖历史美、文化美等方面。基于此,未来入境旅游新常态下,传统文化仍然是国家旅游形象的内核。

2基于旅游境外推广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有深刻影响,旅游海外推广活动推动的国际视阈下国家旅游现象的最终呈现,是传者引导形成的底版形象和受众的游历修复共同作用最终形成的结果。基于此,结合旅游境外推广活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构成,基于旅游形象载体(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塑造)、特殊传者(出境游客)、实地受众(入境游客)三个域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承继,以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协同促进国际视阈下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2.1基于形象载体的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是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基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一直是我国入境旅游的核心吸引,是各种调研中境外潜在消费者对我国旅游较感兴趣的存在,也是适应旅游未来发展态势的产业内核。

(1)结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全球视野中无可比拟的人文遗产。其范围广博,涵盖哲学宗教、文化典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风尚、文物宝藏,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宗教类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艺术类如兵马俑、石窟、玉雕、壁画、书法等;民艺类如福建舞龙、唐山皮影、平遥泥塑、山西面塑、北京糖人等;戏剧类如昆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等;建筑类如北京故宫、苏杭园林、徽州民居、湘西吊脚楼等;饮食类如川菜、粤菜、湘菜、鲁菜、淮扬菜等。这些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我国旅游产品针对入境游客开发可供依托的重要资源。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是对长久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及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深层隐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赋予其于国际市场上更大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也给纷繁多样的旅游外在推广提供内在的持续吸引力来源。

(2)结合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产品品牌打造。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共拥有世界遗产47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项33项,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项4项。我国拥有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精华的荟萃,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具有的历史记录、文化传承及价值认同等功能使其在国际上具有珍稀性与较高知名度,这使得以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对于入境旅游而言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但同时其又具有脆弱易损性,因而在开发中必须注意方法和方式。从古村镇、历史街区、城市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视角出发,基于目前已经实施的世界遗产开发模式,如双村、轮休、台前台后、生态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借鉴国外的分区开发、主题开发、游客感知等模式,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融合到一起,打造国际视阈内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如丝绸之路、万里长城、香格里拉等经典路线,借助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承继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旅游的吸引力,塑造中国旅游名片。

2.2基于特殊传者的传承:重视个体符号“人媒介”,规避分裂性表演

国家旅游形象的境外推广中,出境游客个体境外有意无意的与国家旅游形象基调不符的不当表现,会使我国旅游的境外推广活动苍白乏力,缺乏内涵支撑。如中国游客在境外于公开场合大声喧哗、在地铁进食、在博物馆触摸文物或展品等行为,很影响国外受众对我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感知与形成。出境游客“人媒介”作为传递国家旅游形象的信息符号的中介物,其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其是戈夫曼拟剧论视角下国家旅游形象“剧班”中出场频次最高的“表演者”,另一方面,人媒介在信息符号的互动中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与接收模式,而是“在人类行动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了一个解释过程”,淡化了有关国家旅游形象本身客观信息的重要性,对国家旅游形象的对外展示起到建构和重构的作用,而不是普通的呈现。随着2012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这个数量庞大的形象信息传递者群体“分裂性表演”现象的存在会使国际旅游整体形象的海外推广面临巨大挑战。针对部分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现象和违反约定法规的行为的频繁发生,仅仅依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法规制度来强制性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全社会的角度,承继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传统道德素养和文明礼仪,对整体国民素质进行提升。

(1)出境者个体符号的传统文明礼仪传承。中华民族向来对文明礼仪比较注重。“不学礼,无以立”,“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这些存在于《论语》、《晏子春秋》、《荀子》等古籍对于礼的重要性的描述无不证实着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而对于文明礼仪的具体表现,《弟子规》指出“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管子》指出“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礼记》指出“忠信,礼之本也”,《论语?子路》提出“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学而》提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礼记》中认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些表述有的涉及衣帽服饰,有的关乎言行举止,有的论及礼尚往来,从不同角度对文明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阐释。当然,外在形式可以随着具体时间和情景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文明礼仪的内涵属于中华民族遗传不变的基因编码,即尊重他人,包括他国的风俗和文化。因此,我国部分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2013年韩国济州道警察厅通报的横穿马路、在禁烟区吸烟、乱扔烟头、随意丢弃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耍酒疯等,大可避免与自省。而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里有“入乡随俗”的说法,宋代王安石也曾言曰“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礼仪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地域表现形式不同,不同拘泥于刻板旧制,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实时变通。如我国出境游客广为诟病的“大声说话”、“聚众拥挤”等现象,基于跨国度跨文化的差异,在争取旅游目的地国民众对我国习俗的理解尊重和避免目的地对中国游客双重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我国出境游客也可适当节制,适应目的地的民俗乡风。

(2)社会民众的道德素养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自我的“修身”排在首位,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注意日常言行的“修身养性”。对于个人为人道德素养要求的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陈弘谋更是提出“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孔子提出为人的标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些内容围绕的宗旨无不是要求个人要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美德,宽人责己、谦虚谦让、乐于助人、刻苦自强等,其也正是我们中国民众的优秀品质和魅力性格特征。具备这样修养的人呈现在入境旅游者视野下才于国家旅游形象的建设有益。再者,我国目前国家旅游形象的对外推广是政府主导模式,近年“人媒介”的个体符号作用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狭义上意指出境旅游者,广义上涵盖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所有于当地生活的中国居民。无论是广义的民众还是狭义的出境旅游者,都应该“修身养性”、“见贤思齐”、“有德有礼”。而出境者作为形象“演出”出镜频率最高、与国外受众直接接触,对于“建构”“重构”国家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体,更是责无旁贷。

2.3基于实地受众的传承:入境者第三只眼视野下的中式生活文化传统承继

旅游境外推广的受众包含两部分:具有中国旅游真实体验经历的入境旅游者和没有此类经验的单纯的潜在消费者。前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传递者,是不同于潜在消费者亲临实地的目击者和感受者。其基于真实体验的口碑再传播,在当下网络环境中对于我国旅游的境外推广更具意义。因而,入境游客是一个特殊的实地受众群体。克里普彭德于1987年在《度假者:理解旅游和休闲的影响》一书中,把这个“精心的来客”群体喻之为“长着第三只眼的人们”。马诗远在《国际旅游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中指出,中国人及其生活方式是这些长着“第三只眼”的入境者在旅游行程中探寻和感受真实中国的重要信息符号。其视野里中国家旅游形象的生成,其信息并不仅源于风景,更来源于与旅游地普通民众的接触体验。如《一封中国来信》里面大街上自得其乐的卖包子小摊主、Chunks of China里热情善良的西安旅游景点附近普通居民,还有《云之南》为给患有小儿麻痹症女儿治病终日奔波的母亲等,这些对景观之外普通中国百姓真实生活的展示无不让国外受众感动于其生活的淳朴,更使很多生活在个人主义文化里的西方人无不动容于中国普通百姓对家庭对集体的无私奉献。普通民众展示的个人状态及生活方式是一个国家、民族最真实的存在。“这些在中国人眼中几乎算不上旅游产品的符号,却在外国旅游者的眼中变成旅游体验中不可获取的中国印象”。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当今、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