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1.职业道德。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从我国哲学观点来看,道德侧重个人自我内在德行修养的提升与超越。何谓“职业道德”呢?在现代化社会结构日趋走向理性、社会分工的历程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行为过程和人际关系随之改变。一位优秀的职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外,更有其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处理所面对问题的实践经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扮演的是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拓展学生的个人潜能,同时教师应去除自我中心主义、本位主义观点,以宏观的事业处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需不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自我的成长与进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自我身心的修养。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三、结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高职院校成功办学密不可分。师德, 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人准则、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对学生培养的责任, 它是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 也是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保障。因此, 师德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发现, 国外学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比较早。主要研究成果围绕着法律层面、道德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总的来说,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受到法律约束, 另外还受到个人道德水平、态度、性格、社会舆论等影响。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教师应利用课堂传播道德知识, 主动关爱学生, 公正评价学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师德培养靠教师自觉遵守传统规则和社会舆论自然塑造而成, 而现代意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既要靠社会内化管理、还要靠学校制度和督办机构进行培养和监督。国内学者近些年也逐渐开始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必须要有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 对于学术造假、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腐败都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惩罚措施和道德约束机制。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及教师心理健康建设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是教师的责任, 它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长、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教师优良学风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在高职院校成功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教师培养, 有的学校通过公派教师出国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有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国家也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 提出了创建国家级优质高校、国家级、省级示范校的举措。在创建过程中, 很多高职院校从中受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 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实验实训场地, 引进了大批国外国内优秀教师投入高职教育行列。总体上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在师德培养和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改进。

(一) 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教师的科研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很多教师为了进行职称评定, 不惜铤而走险, 学位论文造假、专利和课题申请托关系, 为了好的论文数据进行编造, 形成了非常不好学术风气, 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层出不穷。这种学风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玷污, 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造成了一些高校真正搞科研的人没有科研可搞, 科研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一部分教师看透了这种学术风气, 心灰意冷, 不愿意专研学术和课题调研。另外, 教师的科研风气对所教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研究生导师对所带学生的科研成果, 并没有提出严格要求, 所带研究生每天都要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形成了为导师打工的不良局面, 导致研究课题的质量不高。长此以往, 高校的科研风气将会日渐堕落,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可度将会越来越低, 高校教师的师德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拷问, 这将大大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学术活动,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教师的学风水平提升建设十分必要。

(二) 忽略教师的主体性

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理论学习, 但忽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在大部分高校里, 大多教师都会按照学校要求上好每一堂课, 认真进行教学研讨, 周而复始的进行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些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 还要对社会、家长、学生等多个群体负责。有一些高校教师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 则很难有充分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工作中, 更谈不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所以我们在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十分重要。

(三) 师德建设缺乏明确的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提高, 是我国近些年在高校教师培养方面大力提出的要求。国家有关领导在近几年倡导立德树人, 培养新时期高校优秀教师。但深入到各个高校中, 每个高校的执行力度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评价标准。有的高校在面对学术造假问题时严肃处理, 而有些高校因为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体制, 并没有进行相应惩治。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术腐败和造假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师德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量化标准, 让一些想做科研的教师没有参照标准;而后者由于缺乏处罚力度, 使得一些师德水平不高的教师并没有因此受到处罚或警戒, 不利于良好的学术风气和道德水平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师德提升对高校成功办学的重要举措和影响

(一) 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和高职院校学术监督委员会

高职院校成功办学和师德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高, 为了更好的帮助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除了靠教师本人的职业道德遵守、为人底线约束外, 法制建设是非常有利的手段。目前国家有关机构已经建立了有关学术腐败的惩治措施, 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范围划定。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并且按照要求约束自己。除了法律的约束外, 高校本身也要负起责任, 通过建立学术监督委员会, 从源头上就掐断学术不良行为, 为高职院校成功办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师德提升的目的是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 所以我们不能把惩治作为主要目的, 而是通过制度规范化, 使高校教师的师德提高, 这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二)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 除了教书育人外, 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多方面的压力。师德建设不能只注重职责和要求, 还要注重关心每一名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只有拥有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德提升中。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 要想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这需要国家和社会及家人、学生们的支持。现在的学生群体很复杂,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 教师们每天要和不同层次的群体打交道。要想做到全面关心每一名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够现实。教师本身作为个体也有自己的情绪, 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受到外界很大影响。所以社会的关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鼓励非常重要。

(三) 建立教师职业道德量化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到底该如何评价,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靠法律约束或者道德约束, 应该有一个可参照的量化指标, 尤其是我们可以把道德水平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晋升当中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年轻教师, 深感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 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好的导师带出的学生一般也都严谨负责, 所以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指标当中可以把导师的学生的科研态度也作为考核标准。另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要求一定要贴合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让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法可依, 对国家制定的政策有明确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性。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时, 要把奖励和惩罚并用。对于师德高尚、认真科研, 并且没有过错的教师提出奖励, 这种奖励要贴合教师的需求, 而不一定必须做出重大贡献, 对于每个独立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适合本单位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通过定期奖励一部分优秀师德标兵, 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书的快乐和科研的乐趣。高职院校要想成功、成名, 离不开高校教师群体师德水平提高。作为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身为其中的一员, 要把它当做幸福的事情去做, 要把师德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自身师德提高, 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使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凃力, 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版) , 2011, (05)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物流专业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规范是在长期的职业劳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物流专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1)爱岗敬业精神。物流行业是一个工作相当繁杂相当琐碎的行业,它的教育与教学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糅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求各位教师将特别精细的操作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特别的热爱这个专业,要特别的具有耐烦、细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准备以及行为方式。第二、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是一个环节众多的行业,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的链条就会断裂,物流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使各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准时精神。准时就是要求物流公司在配送商品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延误,要在客户指定的时间正点到货。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坚持准时原则,上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准时,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必须准时。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整体滑坡,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完全“铜臭化”,“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盛行。

(1)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工作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有的教师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影响,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有的教师认为校内的课时费太少,不愿接校内的课,而到外面去讲课挣钱。有的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利用学校培养而获得的资本,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自离职离岗等等。

(3)少数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教师无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觉得这三尺的讲台实在太埋没了他的许多能力,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行色匆匆,分秒必争,以至于让人分不出哪个是本职,哪个是次职。如此忙碌,耽搁一、二节课,或请其他教师代课,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教师流路出不想教书的思想,但又因“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也只好教书混日子。因此在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加之当前高校盛行量化管理,论文的多少往往成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志,教师凭论文可以解决评职晋升问题,而其社会地位、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又与能否晋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量化管理又催化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心态,在教学上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成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研究不深入,教育抓得不严

一般高等院校很少对师德师风进行深入的研究,关于师德师风的读物市面上不多,学校也很少采购。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非常笼统和形式主义,比如说,只要教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等,没有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衡量标准,如人文素养、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性格特征等都缺乏详细的考核指标,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就只能人为裁决而不是制度裁决,从而使得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说服力和可持续性。这些指标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本身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目前,不良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为求财、恋财、贪财的观念与行为普遍,同时,社会舆论也是“财富大比拼,煮酒论英雄”。尤其是物流专业的教师接触到物流行业很多的草莽英雄,导致自己的心理失衡。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价值观念,导致许多教师有意识地放松职业道德学习、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甚至让自己道德堕落,比如说上课经常迟到、上课不注重讲知识而一味讨好学生、利用考试谋私,拼命从事第二职业,正常的课堂教学马虎应付。大事小事皆不管,只顾赚钱事;风声雨声都不听,独寻利好声。学校的事、系部的事、学生的事,如果不能带来好处就不去理它。

(3)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招生比例已大幅提高且居高不下,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导致独生子女比重不断扩大,家长的溺爱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偏差与高中应试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导致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进入门槛相对更低一些,从而学生素质也要更低一些。然而高校仍然实行混合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越来越难,学生思想工作也越来越无效,许多教师也对大众教育产生了理解偏差,将“大众教育”等同于放松教育或随便教育。许多教师因教育难度加大便知难而退,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教师素质下降。

(4)教师引进把关不严

扩招导致高校教师严重不足,其应对方法有三:一是原有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但这是透支生命的做法,它会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将学校原有不合格的教师从性非教学岗位上重新换回教学岗位;三是饥不择食般地引进教师,只要是硕士毕业生,不管专业对口与否,一律引进,凡是对口专业的本科生,稍加审查也引进。

这样一来,相当部分不具备教学能力或存在某些道德缺陷的教师上岗了,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新教师根本没有培训期,比如说让他们先做两年教辅工作,先了解和熟悉教学和思政规律,而是一进来就往讲台上赶,“打铁先须自身硬”,让自身素质不过硬或存在道德缺陷的教师匆匆忙忙上讲台,其结果自然是越搞越糟。

(5)考评机制不合理

相当多的高校,包括部分重点本科院校和绝大部分的一般本科院校,在教师考评时严重偏离了教学和育人,滑向了科研能力的评比。诚然,科研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学校长时间出不了科研成果,那么它跟普通的初中高中就没有区别了,也就谈不上发展了。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学校的科研不是建立在良好教学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科研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久就会倒塌,因为教学与育人水平很低,导致生源不断萎缩,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皮将不存,毛之焉附”的道理。在这种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指导思想下,加上教师奇缺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沉重,于是,教师们只能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降低教学与育人的水平,腾出时间来搞科研。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敏丹.市场经济与教师职业道德[J].江西社会科学,2000,(7):223-22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

1.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面。当今社会是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不学知识的人,终究会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品味,就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当代大学生也常常以自己所在的高校拥有众多的大师、名师而自豪。然而,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师、名师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高学历、高学术或高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他们具有比较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他能否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知识,准确理解教育内涵。高校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就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

2.陶冶高校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因此,优秀的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威信。这种威信一旦形成,教师就能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是一支教书育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为人师表”是称颂教师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师表”内涵德才兼备,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根本的还在于给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去教化当代大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当代大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当代大学生,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好榜样。

3.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良好行为的标兵,这样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准时到教室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准时到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里有乱扔纸团的时侯,我们自己应该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以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的桌椅坏了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主动拿来工具修理整治,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观念;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普通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讲好普通话。唯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当代大学生,教育当代大学生,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随着大学职能和教师劳动特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大学办学理念的不断调整,适应发展要求,探索适合时代特点、教师身心特点、职业特点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建设体系,提高综合成效。

1.强化隐性教育途径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管理实践和集体活动来体现职业道德理念,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会议、报告、报纸刊物、互联网等媒介,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中,落实到教师的职业行为上。师德建设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师德要求和具体规范,还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精神,把规范要求与职业精神统一起来,既要微观、具体并具有针对性,同时又要与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让教师从宏观上了解国情和当代教育现状,把握国家的教育需要,从而增强教师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以教条的形式孤立存在,而应该渗透到管理实践、教师的业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去,通过隐性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2.优化环境以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的环境状况,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这种环境必须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为特征,必须具有一种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心理氛围。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要关心、理解、体贴教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做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提高可操作性。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要积极探求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教师职称评聘、各级评审专家中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或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高校在开展师德评价中要重点解决好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落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充分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三是要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激励标准,对激励的方向和强度作出规定;对设定的激励标准广泛宣传,使之能起到导向作用且便于落实;在检测评价基础上对先进行为给予激励,激励手段可以是精神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刺激;可以提出表扬、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在职称评定、奖金、住房分配、办公设备等方面有所体现。总之,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四是要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高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全面评价师德表现。

4.加强心理引导以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增强有效性,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疏解教师压力。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政策,通过增加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或根据学校资源承受能力、调整招生规模等手段,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尽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普及心理学常识、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适,通过自律不断抵制、克服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念头,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校管理部门还可通过各种形式,诸如组织恳谈会、参观先进典型事迹、举办教师联谊活动等,让教师对照好的典型,检查自己的行为得失。

5.拓宽业务培训内容和途径以提高教师的道德实践效能。现代大学要结合时代特点为教师自我提高提供现代化手段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同时也要尊重现实条件,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一是要推进教师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增强教师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协调与环境关系的能力。二是要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和人才培养观。三是要培养教师的自学能力。高校教师作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自身必须站在时代前沿,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获取前沿知识的能力和消化、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四是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教师要增加课堂讲授的信息量,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同时,教师要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和信息,就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收集技术;教师要实现科研创新,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就要改造科研手段和方法,掌握现代科研技术。五是要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还必须拓宽教师业务培训的途径和方式。当前高校业务培训的主要途径是举办各种培训班,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等学府学习和进修,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学位等。这些途径为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高校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开辟一些新的培训途径,挖掘新的培训资源,如加大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学术交流的培训作用。这种学术交流可以是国际范围的,也可以是国内的或校内的;可以是同一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可以是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也可以采用学术沙龙的形式。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24-02

一、引言

主席在教师节对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古今中外,教师作为学生个人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同时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能自觉地影响社会。我们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关键就是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岗前培训时本校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演讲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他不仅在专业技能上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高校教师榜样,也让我们这群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备受鼓舞,而他所提出的“夯实基础,站稳三尺讲台;用心教学,举止言行表率;科研创新,攀登科技高峰;著书立说,勇夺科技金牌;高举旗帜,肩负历史使命;言传身教,用心培育英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本体职能是通过传授高深的学问来培养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学生受教育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授道解惑固然重要,但教师的教学态度、个人修养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刚加入高校教师行列的新进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更加主动地将这些道德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培养出自己良好的思维道德习惯。作为21世纪高教教师的新成员,忍不住地问自己,是否具备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由一个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本文从一个刚踏入高校教师这个工作行列的视野出发,提出新教师角色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自我提高师德修养以快速融入高校教育中来。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在总体水平上,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高,视野广,思维活跃,能为人师表[2]。而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作为刚从学校毕业进入高等学校的新教师,不仅面临环境和身份的改变,也要面临育人、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因此,初为人师的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逐渐表现出职业信念不够坚定,缺乏工作热情、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社会阅历,为人处世态度稚嫩等问题。更有甚者,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新教师出现:(1)教师课堂敷衍了事,热衷搞第二产业,对基本的教学态度不认真,职业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2)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缺少关爱,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不尊重学生。大学的特殊学习方式使得师生之间接触主要发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中,课后的交往时间少,使得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遇到阻碍,再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众生活和沟通的主流方式,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学校园作为信息流行地,受到的影响较大。(3)功利化倾向严重。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混乱和错位,出现科研上弄虚作假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新教师如何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新教师如何自我提高师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概括。

1.尽快适应高校教师的身份。虽然高校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训练,但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岗前培训,多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和活动以及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请教,也可抽空多听优秀教师的授课,从而尽快完成从长期以来“被教”的角色到“教”的角色转换。同时积极主动加入学校的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都有助于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师身份。

2.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可以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表达。我认为此处的“学高”表示的学问高而不是学历高。学问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专业和所教课程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所教授的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这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学生是分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则是作为掌舵者放眼全局,提纲挈领。要做到这种程度确实不易,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工科的新教师,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更要求我们要紧跟当前的先进科学知识,使自己的学问积累更进一步。其次是“身正”。学问可以通过语言来教授,而在为人方面,则是身教重于言传,说得好不如行得正,只有教师自己的行为端正,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来说,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现阶段要以谦虚的态度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

3.新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力展现出阳光、积极、正面的形象。虽然入职不久,但也有幸目睹了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的风采,无论从授课的内容到讲课的语音语速、授课的进度把握,以及讲课时的礼仪规范都让我们新教师由衷地佩服,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这些教师在授课时身上透露出来的阳光、积极正面的态度。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进一步努力改善自身教态,使其更加轻松、更加自信,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放松了、自信了,才能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4.新教师要不断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的积累有效地表达出来。新教师在刚上讲台的时候往往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局限于教材,不能自如地表达也很难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新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要对教材内容的背景及前后关系较为明了。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多去听课,有意识地观察总结他人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国内外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研究方向看能否结合课程,选择性地讲自己科研中遇到的有意思的实验放在课堂中来。

5.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新教师由于没有授课经验,备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师在刚开始入职阶段就要尽早熟悉所要教授的课程,归纳市面上反响较好的相关教材,熟读书本知识,理清课程整体思路,搜集网络课程并加以学习,认真整理教案PPT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如何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安排等。在尽力做好准备后要做的就是不断熟悉讲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旦登上讲台,便是任凭自己去发挥,因为讲稿是固定的,但是学生的反应是不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处理问题及表达自我的能力,这一步是否能做好,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

6.用心科研。以上几方面都是从新教师如何教学这点出发,但新教师科研这一块作为如今高校教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尤为重要。科研不仅能让教师本身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实际动手能力也能在科研中体现出来。而无论是前沿知识的把握还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但与读书期间不同,入职后的新教师没有整段的时间看论文,也无法与同门探讨科研问题。这就需要新教师在授课之余,做好科研计划,例如每天坚持一定的时间阅读文献等。新教师在科研上要做到不急不躁,宁肯多花时间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作为学术不端的行为。

7.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到学生中去”并不局限于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的探讨交流,更需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做到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交流。现在的大学生视野宽阔,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他们的观点态度,要懂得放下“师道尊严”去学习他们,用学生的个性来丰富课堂,用学生多彩的认知来开拓视野。

四、总结

本文从新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新教师角色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角色转换中提高师德修养这三个方面对新进教师如何快速融入高校教育进行了探讨。既然选择了加入高校教师这个行列,就要牢记的指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