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龄问题;老龄统计调查
老龄统计调查是围绕老龄问题展开的专项统计调查[1]。老龄统计调查本质上属于人口统计调查,但是在统计调查对象上,虽然主要是老年人,但是还包括老龄工作组织、涉老组织机构、养老服务及其福利设施等,因此老龄统计调查既有一般人口统计调查的特点,也有其特殊之处。老龄统计调查涉及的统计调查理论、方法和资料分析的统计技术,与其他成熟的调查研究有相同之处,因此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可以借鉴一般的统计调查技术和经验。老龄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从2004年起,老龄事业统计表纳入国家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制度。
1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的发展概况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是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逐步兴起的。1982年以前,我国政府还是没有正视老龄问题的存在,因此没有老龄统计调查正式称谓。1982年,我国应邀参加第一届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政府开始重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后果――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问题和有关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认同和重视。在老龄统计调查开始流行之前,我国老年人的资料主要来自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户籍统计资料,专门的老年人调查并不多见。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之后各省市县老龄工作机构也相继成立。专门老龄工作机构的成立直接促进了老龄统计的发展。198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调查研究作为该中心的一项基本科研职能和任务,相继进行了多项有关老年人口的专题调查,并建立了老年人口信息数据库。2000年以来,各省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于宣传和开展老龄工作的需要,相继创办了自己的老龄工作刊物,有关老龄工作、老年人问题的调查论文亦是其刊登的重点。
2 我国学者对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探索
当前有关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研究老龄统计调查的书籍极少。从目前比较有代表的研究成果看,1992年,莫龙编著《老年人口统计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老年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但此书的局限性在于人口学研究的视角,没有涉及老年社会经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方面的指标体系的研究;2002年,李宝库主编的《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其中由徐勤撰写的“老年统计调查工作”一章,介绍了80年代的我国已有的老年人口调查概况;2003年,徐勤在《老龄统计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论证了老年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建立老龄工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初步地构建了老龄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统计指标的口径;200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老龄工作指标体系》和《老龄工作指标手册》两本书中,比较详细地勾勒了老龄事业、老龄工作、老年人口等统计指标体系以及老龄信息管理等框架。2004年,源于此两本书中的部分表格已被国家民政部采用,已经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2]。2002年~2006年期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工作年鉴》中,收录了部分省市的老年人口、老龄事业、老龄工作的调查数据;2003年和200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分别出版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数据集”。这两本数据集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状况方面的数据。
3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老龄统计调查的概念、任务和作用尚未得到社会认可。除我们这些处在老龄工作系统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外,老龄统计调查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有学者至今没有区分老年人调查和老龄统计调查。我们认为老龄统计调查应指老龄工作机构、老龄科研机构、老年学会/协会、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学者个人等,为了解老龄工作状况或老年人口状况而组织的专题统计调查活动,而不仅是老年人问题调查。
第二,老龄统计调查与老龄调研不分。老龄统计调查不同于老龄工作调研。老龄工作调研主要是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和听取工作汇报方式,了解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工作方法。老龄统计调查特指以普查或抽样手段,通过调查问卷专门收集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方法。
第三,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调查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20多年来,老龄统计调查报告数以千计,但是我们发现可能由于问卷设计不科学、未使用科学抽样方法、调查实施不严谨、数据分析的粗略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的不规范等原因,相关论文的质量存在瑕疵。其根本原因在于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人口统计调查的新分支,其理论研究和调查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就已经发表的众多调查分析报告看,还普遍存在以下需要规范的问题,诸如统计口径、统计时点、资料来源、计算方法、预测参数、指标定义等等。
第四,与国外在老龄问题方面的调查所涉及的调查丰富内容比较,国内有关老龄统计调查内容还比较浅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单。2000年,徐勤在《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一文认为,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对老年人口各方面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背景了解不够;对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调查少,如高龄老人、长寿老人、孤寡老人、老年妇女、少数民族老人、贫困老人[3]。2001年,陶立群在《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与国外老龄问题调查比较,中国老龄问题调查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的、高层次的、动态追踪调查[4]。从《老龄问题研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登的调查研究报告看,使用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极少数,绝大多数论文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描述(列表形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老龄问题显性化,同时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国内的老龄统计调查频次急剧增多,内容也趋于丰富,调查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多元化指标体系走向完善。
4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方向
由于中国老龄工作的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综合、协调、监督涉老工作部门联合体制),直至2004年才建立全国性的老龄事业统计调查制度。目前我国取得的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全国性的、统一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老龄化态势监测指标、老龄事业发展评估指标、老龄工作考核评估指标研究,以便建立老龄事业信息支持系统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2010年1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启动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项目”,首次提出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加强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的新推动力。
参考文献:
[1]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老龄问题”进行了表述,即由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各种影响到老年个人的问题以及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问题,前者为人道主义问题,后者为发展方面的问题。
[2]中国人口年鉴(2004年),2003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概况“九、加强老龄工作,启动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国统计出版社。
[3]徐勤,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老龄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
[4]陶立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清华大学老年学研讨会主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银发中国:中国老年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议报告来源:省略/zjlt-t62.htm。
1 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劳动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加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下降了,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老年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现代科学不断发展,人们从细胞核去研究防止早衰,促进健康,消除促进衰老进程的内外因素,提高晚年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的寿命。但是人的生命从出生一发育一成熟一衰老一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规律,是生命的必然过程。2000年,WHO对成人年龄界限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老年期的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改善,老年期的年龄界线还会后退。1964年,中国第一届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曾规定60岁以上为中国老年的老年期,而到1981年,中国第二届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已公认65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欧洲发达国家挪威已规定67岁以上为老年期。
1、2 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世界人口构成比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18%左右。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与依赖性增强,使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的任务加重。老年社会对构建人文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对医疗保健的影响。领退休金、抚恤金、医疗费的人增多。医学越发展,社会的负担就越大。有些西方国家目前有1/4的地方财政支出用于退休金和抚恤金及医疗费用。二是对医院管理的影响。老年人有特殊的疾病谱,特殊的心理状态,特殊的护理要求,特殊的医疗制度。三是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老年人要求安度晚年,有特殊的文化、娱乐、健身的要求,公园、图书馆、养老院都要增加。除此之外,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劳动、教育、文化等问题,它是各国正在设法解决的问题。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3、1 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程度虽然低于发达国家,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比其他国家快19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是4 000万,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英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5%增长到7%用了80年时间,瑞典用了40多年时间,显然,我国老年人口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1、3、2 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老年人口绝对数世界第一不难想象,由于我国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即使老年人口系数多一些,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198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是4927万,大约相当于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四国1980年老年人口总数之和。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达到了7.3%,老年人口总数达到8 000多万,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整个欧洲的老年人口总数。
1、3、3 医疗和社会保障支持能力弱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2 000美元,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但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同人口老龄化趋势很不适应,缺乏老年医疗保健专业队伍。尤其是老年医疗保健研究以及老年社会医学研究领域尚有许多空白点。
1、3、4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在地域分布上是倾斜的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沿海地区高于西南、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医疗条件较好地区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较差地区。二是城乡倒置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2 老年全方位的变化
2、1 老年生理上的变性萎缩老年人各器官衰老表现并非病理变化,因此,须与老年病区别,但衰老与老年病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老年人生理上变化可归纳为:从解剖组织学角度看,一切脏器趋于萎缩,只有前列腺肥大;从生物学角度看,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DNA的修复能力差;从生理学角度看,一切功能都呈现出斜线下降而且不可逆。
2、2 老年人的精神衰老 老年人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体差异大,老年人的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变化也不一致,一般规律主要表现有运动反应时间慢、学习和记忆差、智力降低(智力是否随年老而衰退目前尚有争论)、性格和社会适应――性格和对社会环境地适应密切关联。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特征,老年人到了后期,心理表现更加典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老年心理:怀旧、依赖、希望、恐惧。
2、3 社会方面的角色改变 老年不是从社会生活中的脱离,而是角色的改变。表现为从主角转换为配角、从“养人”转换为“人养”、从健康角色转换为疾病角色。日本高龄化调查委员会报告:全日本有老年特别护理疗养院500多所,可接受容纳4万多人,但卧床不起,需照料的有40万人。瑞典调查报告:70岁以上老人占医院服务总量50%,是急诊服务的25%,护理机构工作量的75%。美国有关机构调查:65岁以上支出的卫生费用是65岁以下的4倍。65岁以上老人有83%需看门诊。我国复旦大学医学院调查:上海5个区65岁以上老人病床需要量是平均量的2.4倍。可见,只有具备能力的长寿才是积极的、愉快的,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幸福;失却能力的延年益寿,对老人本身,对社会都是一种痛苦和负担。
3 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道德要求
健康需求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故健康对老年人来说是特别关心的一件事情。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对老年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3、1 关切――理解尊重。赢得信任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尊重老年疗养员的特殊需要,要求我们对老年患者真正做到体贴关切。对患者体贴入微的关切,精心的照顾,这种美德是无价之宝,诚是信任的前提,满足和尊重老年患者的需要,使之改善情绪,增强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舒适感。
3、2 审慎――严谨精细,突出预防 老年患者功能衰退,机体老化,生命脆弱,保健护理工作务必细致、周到,防止老年疗养员在疗养期间发生病变。因此,必须做到:①严密观察。注意老年疗养员的饮食、行动、睡眠等的表象和反应。②精细护理。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避免粗疏,特别注意老年疗养员个体的特殊性。③应急准备。对体弱或生病康复期的老年疗养员,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复杂、反复多,而且变化无常,特况多,必须做好组织应急准备,包括器材、药材和思想准备。
3、3 真诚――热忱尽责,冷静自制 对老年疗养员的护理更能体现我们的人道精神和服务本质。由于对象情况特殊,要求做到:①周全完善。处处着眼于和维护老年疗养患者利益,除坚持常规操作外,还要防患于未然,时刻注意维护正常生理功能和必要的生活服务,提高满意率。为老年疗养员的服务更要强调“慎独”,医护人员要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②宽容自制。来疗养的老年疗养员,大都是离退休干部,他们心理上的变异、性格、感情、意志等都发生变化,在疗养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当或过火的行为语言,医护人员要体谅他们的心情,积极调整与疗养员的关系,竭诚服务。当老年疗养员不尊重医嘱安排,擅自改动或放弃某种治疗时,必须耐心规劝,不恼不躁。个别疗养员侮辱医护人员或破坏正常工作秩序时,都要冷静克制,不中止或改变正当的疗养护理原则。③优化环境。对老年疗养员要避免不良刺激,增加良性刺激,维护躯体疾病的病程和预后相平衡的心态,创造一个有利于疗养康复的内外环境。
人口老龄化:世界性问题
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首次界定了人口老龄化标准。该标准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超过7%。
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公布的报告《世界人口图表》(2015版)中显示,2015年世界人口12%为60岁以上人口,2020年之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趋势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在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2016),“在以后的25年里,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构成比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将从2010年的12.4%(1.68亿)增长到2040年的28%(4.02亿)。相比之下,法国、瑞典和美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7%翻番至14%分别用了115年、85年和69年。在不远的将来,60岁的中国老年人有望比他们的父辈寿命更长。2013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260万,到2050年,该数字有望提高到4倍,达904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龄老年人群体。”
什么是养老社区?在国外文献中,最早界定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87),他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中研究社区的变迁,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共同体、情感主义、传统主义等要素组成;社区人群是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具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我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中认为,社区服务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福利性,以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服务价格和服务运营中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政府给予补贴或者购买服务,同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出发点。
二是地域性,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人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区域,共同使用这个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是多元性,社区养老服务是将本社区内全体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仅要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层次上经常关注老年人的需要。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养老服务在国外被称为“社区照顾”(CommunityCare),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英国提出,当时针对养老机构照顾高昂的成本、对老年人自由的约束、封闭管理等弊端,提出“去机构化”运动,通过社区照顾来协助老年人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就地养老”(AginginPlace)。外媒报道,社区照顾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有人性化、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成本效益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区上门提供服务,或者在社区开设诸如老年服务中心、日托服务、健康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和家庭环境中。
国际社会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表率。82年联合国在第37届大会上,通过《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提出“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以便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所在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
英国政府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积极推进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先后颁布了《福利白皮书》(1989)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1993),让年老、神志不清的老年人或因疾病身体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在家里或“接近家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照顾。受英国社区照顾养老方式的影响,西方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区的优势,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服务人员,社区养老成为老年人首要的选择1。
国际养老社区面面观――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据2005年的日本总务省国情调查报告,截止到2005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日本总人口的21%,而日本的少儿人口比例却只占到了13.6%。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该模式有助于帮助老年人健康、愉悦地度过晚年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让家庭其他成员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工作。
日本市级政府设立社会部,并由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部下分设各科室,包括社会福利科、福利计划科、保险医疗科、老人福利科、老人之家等,能够有效地全面掌握市内各区域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情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日本社区提供多重服务,内容丰富,老年人及家人可根据需要选择一项或多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服务于老年人: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基金支出
一、引言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单位、个人、国家三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不断扩大,甚至有过多的倾向,充足的医疗保险基金为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在“现收现付,略有结余”的原则指导和人民医疗负担苦不堪言的现实之下,过多的基金结余可能会损害参保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研究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和支出的影响因素,关注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围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下文简称“职工医保”)基金进行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在其影响因素方面,学者关注较多的是缴费率、基于“退休职工不缴费”政策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在职职工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人口负担比等几个因素。李常印,郝春彭等(2012)认为我国职工医保费率对基金收入影响大。据测算,按照职工医保8%的费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10%以上的基金总额。何文炯,徐林荣(2009)等指出,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退休职工不缴费政策若继续执行,享受人群将会不断扩大,缴费人群却在不断缩小,这必将导致基本医疗保险“系统老龄化”。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状况
统计资料 显示,每年的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规模均不断扩大。从收入来看,制度建立之初,基金收入只有60.6亿元,到2013年基金收入已达7061.6亿元,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率达37.3%,但基金收入增长率已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支出来看,1998年的基金支出额为53.4亿元,2013年增长为5829.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6.7%,略低于基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
收入的增长高于支出的增长,基金的结余量节节攀升。从1998年到2013年期间,每年的结余量保持快速增长,16年内年平均增长超过50%。城镇职工医保的累计结余量更是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累计结余从1998年的20亿元到2013年的8130.0亿元,短短15年增长了406.5倍。
四、职工医保基金收支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职工医保基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收入的绝对总额由用人单位与个人缴费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决定,因此影响医保基金收入的直接因素有参保职工总数、缴费基数(职工工资)、在职职工数、在职人数与离退休人数比、缴费比例。由于缴费比例是医保制度中政策性规定,一般确定后频繁调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在基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中,这一因素不予考虑。
表3-1 基金收入影响因素统计表
统计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在统计的数据基础上,我们建立因变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和各自变量(参保人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参保人数中在职人数、参保人数中在职离退休人员比)之间的回归方程。由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不但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反而会使协整趋势更加线性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异方差的存在,所以,我们对所有变量进行取对数操作,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LNjjsr =β0 +β1LNcbrs+β2LNpjgz+β3LNztb+β4LNzzrs+εt
其中:jjsr――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
cbrs――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pjgz――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ztb――参保人数中在职与离退休人数比
zzrs――参保人数中在职人数
用spss16.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3-2 医保基金收入影响因素回归系数表
a. 因变量:LNjjsr
从表 3-2 计算结果可知,影响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因素有在职人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参保人数中在职离退休人数比,参保人数这一变量的sig值明显偏大,显著性较弱,因此提出这一变量。由以上回归得出的各自变量系数,可以得出以下多元回归方程:
LNjjsr=1.132LNzzrs+0.390LNpjgz-0.071LNzlb-9.992
通过分析可知,各因素对医保基金收的影响情况:
(1)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在职人数,贡献度达到 1.132。
(2)对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影响次大的因素是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贡献度达到0.396。
(3)在职离退休人数比对基金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贡献度微乎其微。为何是负向的可以解释为该因素对基金支出影响大,所以在基金收入回归中表现为负向;或者在基金收入中,该因素不起作用。
2. 职工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因素繁多、变化性强,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职工医保的管理制度
职工医保经办机构严格控制基金支出,费用支付有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由于计算职工医保的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的工程核算是十分庞大的,而且核算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社会保障部门还需要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一旦设定,是很少改动的。然而,五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设定的标准也远不能满现行参保者的医疗消费需求。
(2)职工医保的费用支付方式
我们国家现行的是按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进行付费的付费方式。这样的付费方式就有诱导医疗服务机构过度消费医疗资源的风险。按人头支付或按病种支付方式,是在国际上流行的费用支付方式。这样既可以满足参保者的医疗需求,又可以减少诱导过度医疗消费的风险。
(3)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根据卫生部的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的患病率是中年人患病率的3-4倍,住院率是中年人住院率的2倍。根据数据进行推算,即使在医疗服务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医疗费用年均增长1.54%。未来15年人口老龄化会加重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可能要比目前医疗费用增加26.4%,这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4)对医疗消费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卫生医疗以及保健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与此相伴随的,就是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替代,如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累及多系统的疾病。这些疾病与年龄有很强的正关系,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众多研究文献表明,医疗保险费用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都会降低,所以,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险费用会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增加。
(5)卫生事业财政补助不足
卫生事业财政补助是指各级政府用于公共卫生事务和卫生机构的资金补助,财政收入、业务收入与其他收入共同构成了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追求药品收益和业务收入。加之,医疗服务机构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有着信息优势和主导地位,很容易有道患者进行消费,“大检查”和“大处方”随处可见,从而形成的过度供给带来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推动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使得医疗保险费用居高不下。
五、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职人数对医保基金的收入的影响比较大,而基金支出收到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医疗需求会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国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过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职人口数逐渐减小,职退比变小,加之,医疗费用增长率超过平均工资增长率,基金的可持续性可能会受到挑战。
参考文献
[1]卢驰文,王钦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规模控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0,01:47-50.
[2]姜丽,张开金,黄新,包思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运行情况及统筹基金住院支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07:753-755.
[3]孟庆超,石宏伟.镇江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实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8:49-50+81.
[4]杨华,雷党党,井明霞.新疆兵团某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水平及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05:349-350+353.
[5]李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3.
[6]曾敏.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预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许莹.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b)-0128-04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and its role and impact on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ZHU Fei-ying PAN Gui-xing MIN Ya-ting WANG Xiao GONG Zhi-wu ZHONG Qing-ling
Medical College of Nanchang 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and its role and impact on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Methods From July 2016 to December 2016,some of the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from party of Jiangxi,Ningxia,Shanghai,Guizhou,Xinjiang and other cities.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hronic diseases was high in elderly patients,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68.1%),diabetes mellitus (40.3%),and osteoporosis (28.7%) were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the three major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munity home care model was common in China,which provides physical examination,health counseling,intravenous fluids,medical treatment and other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service mode,insufficient health resources.However,this service could enhance the elderly′s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delay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d the cost of medical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is not satisfactory,and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s high.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model of community home care,it provides a number of services for the managemen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which can reduce the cost of care,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Key words]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The elderly;Community home care model
目前,中老龄人口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1]。人口老龄化的种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具有病程长,控制率低,需要长期照料等特点[2]。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案的一项主要任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最为理想的方法[3]。但是我国老年人“养儿防老”的思想深根蒂固,他们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一传统方式,更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和照顾。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这一模式的出现,既满足了我国的国情需要,又能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工作。
3.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慢性病管理的作用
3.3.1 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慢性病管理存在不足 接受本次调查的老年人都已>60岁,对于身边事物的更新换代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近半数的老年人从不主动获取一些保健知识。因为对慢性病的不重视,很多老年人患病后仍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是慢性病管理的一大漏洞。调查显示,养老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慢性病预防的效果。很多居家老人患病后自理能力下降,大多数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由老伴照顾,而子女又因为经济、工作、距离等因素没有更多的能力照顾父母,老人的慢性病因而得不到较好的保健和治疗,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13]。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更全面、有效、专业的护理服务[14],在这种养老模式中,老人自身健康管理得到了促进,也减少了子女的生活负担。
3.3.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慢性病管理的积极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也会更加突出,因此大规模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将会很有效地管理慢性病,使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调查中,超过半数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宣传等服务,也有少数社区提供了更加细致化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如日常配药、看病治疗、静脉补液和康复辅导治疗等。社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尤其是针对存在康复可能的老年人以及有锻炼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设施和器材,帮助他们恢复和增进体能,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15]。接受调查的大多数老年人表示,社区提供的慢性病管理服务能够增强个人对慢性病的认识,起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此外,通过现代化、多样化的设施或者通过社区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场所还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公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致谢:梁奕、潘昌慧。
[参考文献]
[1]阮桃丽.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6,(16):36-37.
[2]何雪,潘业春,曹雪梅,周翠翠,赵丹.老年慢性病的社区护理现状分析[J].当代护士,2016,(3):23-24.
[3]世界银行.中国可以在慢性病防控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19(5):46-47.
[4]唐美芳.在社^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 29(24):132-132.
[5]王仁.老年生活中的老年学习及其相关性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刘坤.农村老年人个人社会资本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关系[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曾颖.老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综合干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8]李小云.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9].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0.
[10]王拓.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11]陈为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关键问题反思及前瞻[J].西北人口,2016,37(3):100-104.
[12]徐静.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调查报告[D].合肥:安徽大学,2015.
[13]朱建平.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修宏方.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