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 实践中体现出的网络教学的优势

* 实践中发现的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因素

* 新时代网络教学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处于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这就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其重要的突破口。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有这样几个特点:

1、网络教学能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只要服务器上有丰富的软件资源,每台学生机都能享受到,不必为每台机器准备资料软件。

2、网络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质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另一方面,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素质教育的倡导。在这种条件下,采用网络教学也是必然的。一旦在网络环境下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教学模式下这种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正因为这,我在"省前中校园网"这一智能环境下做了这方面的实验,进行了一番尝试。

通过这个实验,对网络教学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更深刻了一点。一方面:

1、采用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0~40%上升到80%;学习目标意义建构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中起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但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2、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的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由从前的前台走到幕后,同时加一方面教师的地位不能由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尤其在3+X学科模式下)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它需要群体合作。网络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如何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

3、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不一样,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网络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来学习与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网络教学能够整合多学科内的知识体系学生一方面具有计算机的知识水平,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能力--"X",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去调动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角色自主学习的习惯。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我们平时不能做或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进行网络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应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因此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料时,尽可能考虑到这些方面,网而内容以简捷为主,页面不宜太花。

2、现代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方可顺利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3、安全问题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常碰到的,病毒、黑客对计算机的侵略会导致电脑死机,(这直接影响到课常教学的秩序,)文件破坏或丢失,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这时需要教师平时一方面要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备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网络的安全维护。如安装防火墙并注意不断升级,当然要注意未必有了防墙就一定安全大吉了。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要有必要的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4、电脑游戏、电子小说、网络图片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诱惑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器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5、网络速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率,有时会出现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不过40-45分钟。所以这时一方面可从硬件或系统软件直接网速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可以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光脑可能很快走进人们的生活,其速度是现在电脑的1000倍,而且存储量大。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这将有利于解决网络速度问题,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是"学"的媒体。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能制作出的优秀课件、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无疑对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需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而转变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网络教学才刚起步,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网络教学的现代性,不能以为网络课就是省时省力的课。现在的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毕竟还有很多的外在因素的制约(教学模式、电脑病毒、网络速度)。不过我们相信,条件一旦成熟,网络教学会很快普及课堂。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该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和意义

20世纪末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预示人类在本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的记忆容量,亿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互联网的交互管理能力,各种智能数据库、CAD等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将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脑力劳动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着重探索、创新和开发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需要大批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形式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引发了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优越条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反映了理工科及各个学科科学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10 多年来,围绕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创建国家名牌课程、“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理工科基地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为依托,全面进行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条件优良的优秀教学成果。学校实验教学硬件设备、实验室条件也发生了大幅度、跨世纪的改观,由过去的教学弱点转变为教学改革中的亮点。

当前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巩固和用好已取得的成果,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尤其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正在进行新老交替的今天,该课题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如何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巩固十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工科教学,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形成;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学校扩大招生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严重困扰教学质量的难题,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我们以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为平台,运用信息化教育思想和技术进一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中的“模仿型”教学,建设丰富的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

实验教学中获得实验数据,是实验课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师生都十分重视的重要环节,相对而言,对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不够。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也是正确获得实验科学数据的重要保证。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读懂实验的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的结构和运行机理等基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验教学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但是它们之间往往又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一个实验要用到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并且更加强调实验的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知识、新方法,这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难点。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方法为主线,应用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采用研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读懂物理实验的原理,理解物理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实验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热烈场面。

2、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

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是实验的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同一个实验,同样的教学设备会因为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照葫芦画瓢,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实验的设计性、开放性、研究性是在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并能充分用好已有的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

开设设计性实验时,由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实验要求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思想、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确定实验条件、实验参数,并基本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开设研究性实验时,教师组织若干个基础物理实验涉及领域的课题,以科研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通过查阅资料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后写出研究性小论文等。 研究性实验可以学生个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

实验的开放性,是指实验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开放。上述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和题目由学生自命题或部分自命题,由教师审核命题,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我校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在每一

学期物理实验中都安排有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内容。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找到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主置,并从实验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建设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系统

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1、建立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营造教学互动的信息化平台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国家级精品课程,应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应建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共享平台。

我们认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优质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系统必须能反映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提炼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互的平台。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综合了几十年来我校物理实验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融合了10多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成果;反映了与实验教学相关联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不断提高实验的开放性、教学的交互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按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新体系提炼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实验的教案、实验的重点、难点、仪器的原理、结构、运行机理,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指导信息;围绕学生实验课程的知识点提供了系统的网上讲座,以便学生从看起来零散的各个实验中,系统地领悟实验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围绕现代物理技术类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提供了系统的网上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已包括4个学期,224学时,78个实验的授课教案和100多个实验的习题;由物理学史,物理实验方法,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方法,力、热、电、光学量的测量方法与应用,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等内容组成的28 讲物理实验系列讲座;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等各类常用仪器的仪器库,其中包括仪器的实物照片、内部结构、运行机理及使用指导等。为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资源库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和扩充功能。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资源库系统中动态更新自己的教案,引导学生学会读懂实验,指导学生建立实验教科书与实验室实物仪器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批学生的优秀教学实践论文脱颖而出。目前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中精选了40篇学生的代表作。

2、建设基于web的远程仿真实验系统,营造多元化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学生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的运行机理,满足学生自己选择参数设计实验,或进一步做研究性实验内容的强烈欲望,有一定困难。学生往往在教师设定好的参数和步骤中完成实验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很多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样实际上把物理实验教学变成了一种呆板式的模仿型教学。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与实际实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来解决。

由我校研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媒体,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验教学软件。它利用软件建模设计虚拟仪器,建立虚拟实验环境,学生可在这个环境中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参数、操作仪器,模拟真实的实验过程,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可用于学生预习、复习以及自学物理实验,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二段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并使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在此基础上,1999年以来建设在校园网上的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进一步营造了多元化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目前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已包括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在内的56个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多年来在开设网上实验选修课、网上实验辅导课、强化师生间的交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软件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媒体,它的动态更新、动态和维护是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软件方式是用光盘等硬拷贝模式,常常存在着升级和维护困难等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研究了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用户无须手动安装仿真实验软件程序,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实现仿真实验等各种类型教学软件的自动下载、更新、运行。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更方便更广泛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更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也为解决由于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增加的教学资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3、建立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立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因此它能有效地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的开放模式。

为了对大面积学生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开放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并在2个学期内,对2800名学生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和立体化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它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我校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陆续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融进了我校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学成果。在反映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体系、新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大多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内容或研究性内容、研究型课题;并配有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大学物理实验资源系统等。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了体系新颖、内容丰富、适应于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数学学习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一新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1)学生升入普高后,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打破数学分化瓶颈,探索分化成因及对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导致学生数学分化的众多因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3)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突破:(1)探索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2)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是探讨“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二、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理论

1.依据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设计的《中学生学习水平现状和“学困生”成因调查表》,确定后进生的类型为:智力型、动力型、学习不得法型和外因导致型。

2.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1)把研究变量确定为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把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课堂教学模式中;

(2)转化“学困生”的对策是探索“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新模式。即按“三理整合”、“导学前置”、“诱思探究”、“分层评价”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界定防止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 研究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学困生”形成的主因变量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意志品质及“导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相互间的关系。

(1).“三理”整合,我们通过个别座谈、小组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并注意高初中衔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磨练其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使研究变量正向迁移;把课前准备过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控制、课后教学反思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导学前置”,根据“三理”整合在学生个体中的不同状况;首先设计出导学教学案,包括①、知识建构:抓住学生背景知识与新知识结合点,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线,自主学习为手段自觉完成知识建构;②、能力培养:设计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情景材料,训练其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逻辑性问题,磨练意志品质的开放性问题,例如再现性训练题组、诊断性训练题组、探索性训练题组等;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延伸,为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提供保障。

(3).“诱思探究”,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把问题情景化,采取设问、质疑、点拨等方法教师诱思,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设计探究的方向和路线进而得出最终结果,师生相互探讨寻找最佳路线和方法;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扩大探究问题容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分层评价”,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尝试建构学生学习“分层评价体系”:包括①评价要素分层,语言能力、符号应用、书面表达、阅读思考、反应机敏度、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②评价时空分层,课前准备、课堂状态、课后归纳、课外活动等;③评价主体分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科任老师评、班主任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等;④评价形式分层,笔试测验、专题作业、面试与辩论、问卷调查等;从而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袋,形成学生学习轨迹变化数据库;这样形成立体评价网络,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3.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

(1)调查、问卷法: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经过统计整理与分析,了解原因、回答既定问题。前后座谈调查了200多名学生,问卷调查了300多名学生,得到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经验,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思想。

(2)实验法:我们利用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可行性,前后共有12个班,实践了“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参研班级从高一到高三,锻炼了一批教师,培养了一批学生。

四、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成果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得到初步抑制。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四个变化

1.“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学习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整个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展开。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能力。以导学教学案的设计为载体;真正使学生“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感知数学”、“ 实验数学”,帮助学生在做中观察、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容易理解,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尝试训练、解决疑难、小组研讨、系统小结和学后反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其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设计情景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些逻辑性问题训练其思维习惯,设计的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磨练意志品质。例如再现性训练题组、诊断性训练题组、探究性训练题组等;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做到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优化,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2.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时把注意力开始从教材、教参更多的转移到学生身上,不仅注重高初中衔接包括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思维方法的衔接、师生关系的衔接、管理方式的衔接等;还努力加强学法指导――如结合导学教学案布置预习提纲,点明预习需要做哪些工作,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以及掌握将来如何学习;听课时怎样处理好听讲与记笔记的关系;笔记应该记些什么,怎样记;让学生学会支配时间;每节课有结束语,每单元有知识小结,了解与掌握课后复习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和原则;让学生学会摘录、整理和提炼:怎样在练习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化理解;开展学生小论文评比,让学生自觉参与知识理论的探索,解法的总结,问题的引申、类比和拓广;组织学习方法的座谈交流,使交流更具启发性和亲切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3.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物质化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美好愿望能够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也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机会寻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而“整合”使“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新模式丰富了内涵、平添了生机和活力;从“导学案”平面式,到“整合”使情景设置立体化,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诱思探究”只是“人――人”互动,到“整合”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其中,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学习交流的前提基础,这是信息技术介入数学教学中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4.“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改革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现在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测量存在着单一、单调、单向的倾向;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只重笔试智力忽视多元智力、只重“标”忽视“质”、只重“外评”忽视“内省”。如果我们尝试建构学生学习“分层评价体系”:包括(1)评价要素分层,语言能力、符号应用、书面表达、阅读思考、反应机敏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2)评价时空分层,课前准备、课堂状态、课后归纳、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3)评价主体分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科任教师评、班主任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等;(4)评价形式分层,笔试测验、专题作业、面试与辩论、问卷调查等;从而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袋,形成学生学习轨迹变化数据库;真正形成立体评价网络,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建立各种评价量表,例如:课堂反应测评表、作业反馈表、课前预习课后归纳登记表、单元考评记录表、课外小组活动成绩表、自评互评表、他评表、问卷、学习习惯登记表等;以保证做到随时采集材料。(2)定期谈话,及时反馈;例如作业分层评价,C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或选编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30至40分钟内完成;教师批阅后及时做出评价,部分学生可当面反馈,反馈应以尊重学生、点明问题、激励学习为宗旨。(3)指导学法,加强辅导;教师对六人学习研究互助小组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评价学生个体还与小组整体进步挂钩。例如:高一学生预习时,我们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小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A组或帮助C组;A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B、C组同学;使小组同学逐步形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促进整体提升。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抽时间加强课外辅导,以做到培优补差;我们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C层学生补课,给A层学生增加培优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C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A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我们以对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评价为抓手,真正把分层次教学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两个提高

1.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中把三个主因变量融合在“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中,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高考,我校“研究班”的数学成绩分比平时平均分提高11分。

2.“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实践证明符合新课改理念;是对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创新模式。但要素繁琐,教师需耗费大量精力,导致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今后需要探索研究简捷的、可操作的模式实施步骤,使“导学讨论式”数学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广大教师接受;以便在更大范围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