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院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职;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负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要负责输出高质量的产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这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特征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出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新特征
1.生源素质新特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生源有以下特征:生源本地化、录取分数降低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具体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本地招生较多,同时生源多样化,如普通高考、春季高考(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以及中职生高职(五连专)。随着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缩减的现实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逐年降低,90后学生的时代特性、心理特征等都是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挑战。
2.学生价值观新特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诚信意识淡薄,出现了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恶意欠缴学费、虚构简历、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考试作弊等;其次是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当自觉维护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爱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但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众场合抽烟等;第三是价值观扭曲,没有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非常消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政治选择方面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不够成熟。一些学生把入党、评奖评优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并没有起到榜样作用,自我中心心态极其严重。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违法是可以存在的,42%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妨碍他人不必太在意,仅有11%的学生认为应该有更高的信仰和价值追求。
(二)学生管理者的新特征
1.学生管理者趋于年轻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呈年轻化趋势。以笔者所在厦门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在院领导带领下的三级学生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共46人,其中50岁以上1人,40-50岁之间6人,30-40岁之间15人,30岁以下24人。这些年轻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
2.学生管理者队伍不稳定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中最繁琐、最累心的工作,同时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总是处于一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还要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学生管理者以年轻人为主;其次,随着教育事业单位改革,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人员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教育改革缩减了人员编制以及高职院校扩招等,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编制多数用于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大多属于聘任制人员,这样很多学生管理人员只是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一个临时跳板,当成工作经验的积累。一方面,他们只是在应付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用心管理、教育、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整日忙于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转行,没有把学生管理当成事业去做。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常有人离职,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3.学生管理者数量和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按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无法达到1︰200的配置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人员时,应聘者以本科生为主,他们专业背景复杂,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人员较少,当他们走上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后,在思想、心理上对学生的辅导不具有专业性,指导效果不佳;再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刚踏入社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原则的把握、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首先,从宏观经济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发展疲软,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职学生,面临着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激烈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择业观上存在误区,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不少本科生、研究生选择应聘到国有企业、考取公务员,或继续深造,很少选择到一线的生产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方面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就业面比较狭窄,只能到一线的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据调查统计,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66%在私企就业,仅15%在国企就业,而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则少之又少。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一线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就业渠道较少。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教育薄弱
总体来说,大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录取和毕业生就业上投入精力较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系统规划,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专任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从长远角度去教育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处、团委、辅导员的事情,教师未形成“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加重,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诸如自卑、嫉妒、恐惧、猜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和行为,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要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的形势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冲击,给学生管理者带来了难题和挑战。
(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
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结构成员,有自身的内在需要,也有客观的培养规律,而多数学生管理者强制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来完成各项任务,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自由。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培养模式导致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似乎无所不管、时刻在管,却疲于应付、效果不佳,不能主动地研究学生管理的普遍规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学生管理者只有空洞的说教,对学生批评多,鼓励少,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易导致学生故意违反规定、对抗制度。这种缺少对话和沟通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势必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从宏观来讲,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已与经济新常态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一些老牌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跟市场规律严重脱节,而一些新设置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考虑需求,部分专业甚至照搬本科专业,缺少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些相关部门工作者日常要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很难承担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并且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讲授的,辅导员对当前的就业政策相对了解较多,能够及时普及一些基本的就业政策信息,但辅导员毕竟不是就业领域的专家,对就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掌握得并不充分,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掌握和形成基本的就业方法与思维,在就业时无法从容面对激烈的竞争。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针对上文提及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四种途径展开。首先,采用辅导员谈话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低,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开展“两课”教育,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再次,采用院校党课理论学习的方式,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党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党课的理论学习;最后,开展以团委、学生会为主的学生自治管理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精神,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差造成的,当今我国社会分工仍存在只认等级、不认职业的现象,职业化程度偏低,仍存在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低层次教育的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要端正教育态度,注重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不能只强调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专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要讲宏观上的职业精神,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又要细化到专业培养方案,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不做假账的职业精神,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加强学生管理者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等九方面的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对这九大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作了详细的说明。学生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符合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工作者时要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以及学历和能力要求,保证学工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第二,按要求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人员体系,严格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辅导员,同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学工队伍的岗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管理者要突出“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从提升服务学生质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将教育、服务、管理有机统一,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环境。强化“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让服务学生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三)就业指导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从宏观上讲,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做好深入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各个专业要制订合理学校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深入企业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当前产业经济紧密结合。从细节处考虑,高职院校要细化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普及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政策。首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引进就业方面的专家或企业一线的精英来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的就业政策和规定,让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各自就业的方向,掌握就业的核心技能;其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就业市场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原则,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贯穿于高职三年教育的始终,把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第三,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指导学生面试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企业的需求和招聘岗位信息,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搭建企业与毕业生的桥梁,为就业生的面试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可以开展校园“非你莫属”求职大赛,不仅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面试场景,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也扩大了就业宣传。从学生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职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要有“先生存,再发展”的理性认识以及“先就业,再择业”的积极心态,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就业。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理性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求职目标,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生产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石宗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4(1).
[2]邵龙宝.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1997(4).
[3]崔俊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连海事大学,2014.
[4]孙海涛.构建高效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N].贵州政协报,2008-08-22.
[5]黄颢波.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0-02
当今,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思想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层人员,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种种在高校中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三要素、高等教育规律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问题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辅导员面对“90后”大学生的各种“个性”和特征,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要素
现阶段,辅导员工作三要素分别是调查研究问题、整合工作思路、重在躬行实践。2008年9月起,“90后”首次成为大一新生的主力军,到现在,大一新生已经基本都是“90后”。而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客观问题,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就业困难。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50%以上选择“自信”、“和平、和解、和谐”、“开放”;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则是:思想独特、抉择艰难、活动方式独特、面临诸多诱惑。
作为辅导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与之前的基础教育,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节”,竭力做好本环节工作,衔接好下一环节。在做好本环节工作中,为大学生构建三大支撑:物质支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个人)、社会支撑(制度认同、沟通合作)。同时明确做学生工作的四个背景: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的实用、物质化;社会传播的大众化、草根化;社会组织影响力的变化。明确这四个背景后,要创新学生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价值、评价体系、组织形式、常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转化,最后确立大学生基本价值的六个方面: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爱劳动、和谐与包容。
针对“90后”的大学生,辅导员如果依然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他们,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叛逆的抵抗以及多种不配合表现。因此,应用“爱”搭起师生的心桥,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断沟通、交流、循循善诱,努力做到相互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力)、理性接纳(真心至诚防偏见)、注重个性(师生性格不强求)、追求一致(目标和谐求发展)、爱有层次(爱学生要至理至性)。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坚持学习,明辨是非,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自身,要提高现代教学管理能力。第一,辅导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第二,要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很多时候工作并不一定很到位、很成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换位反思,推己及人,自反为贤,持之以恒。第三,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管理能力,俗话说,事要做好,更要做对,一件事只有纳入程序,才能持久,如果只是随心去做,即便做的再好,也可能让后续者无力传承。第四,要具备紧急应变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们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本着这样的程序:生命健康——教学秩序——其他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做到适时介入、平息事态、程序完整、防患未然。第五,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高校教育规律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二是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自信、独立、选择性、观点多样性,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改革开放,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追求成功和富贵,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成功需求更加强烈、凸显个性转变,三是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四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主流与支流、显流与浅流、常流与变流。
其次,要认真总结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规律,值得肯定的是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加强理论教育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是一个需要自我教育的群体。
最后,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辅导员,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第三,要创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第四,要提高人文素质,这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如果自己的人文素质跟不上,就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第五,要加强人格修养,奉献、尊严、尊重、真诚。第六,要善于团结合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因此,必须善于沟通交流、欣赏别人、高看别人、帮助别人、包容别人。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多种压力的承受者,更是美好小康社会的创造者。他们具有以下特点:政治认同感强,理国;善于思考,理智务实;思想乐观自信,自立自强;注重团结协作,网络为伴;个性特征鲜明,活力四射。
由于受到学历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以及科学知识的领域中掌握的有限。这就出现了在中职院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实际的文化程度十分有限,针对这种现状,就能够看出,在职院校学生中,招收的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学习比较差,学习的能力不足,但是在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受到自身的影响,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是指责。因此针对这种教育情境,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学生之间产生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要重视对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日常的表现,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这就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此制定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法,以便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状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状况进行分析,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1)极度自负或者是出现了自卑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在专业水平中的能力等方面,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2)缺乏自信,焦虑悲观。由于受到学历的影响,当求职目标与客观的现实出现了矛盾后,学生会由于多次的求职失败,自身的情绪受到影响,对现实就失去了信心,造成了悲观的心理。(3)盲从与观望。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的严峻,因此在职院校学生当中容易出现盲从的心理,或者是依靠家人以及父母等关系来为自己找工作。这种求职的过程就是对现实的观望,完全的失去了自身在职场上的发挥。不仅是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另外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以及学习方面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为了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结合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具体的思想动态以及各项行为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心理辅导,加强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专业技能与就业的有效结合,为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做出有效的研究。其具体的表现是:
1.做好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为了促进中职院校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这就需要在入学教育中做好各项措施,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构建育人的目标: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有梦想”的技能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带领学生做好各项教育工作,这就需要从班主任自身开始,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未来需要建立整体的规划,在职业的选择中要明确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感。另外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需要做好主题班会,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铺垫。班主任在入学教育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班会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班会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学习习惯问题上,班主任有责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对各个学科的爱好进行入手,将良好的习惯贯穿到整个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明确班级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教育体系中,良好的班风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基础,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明确班级目标,为创建优秀班级共同努力,因此这就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在教育中,学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团结努力,共同取得良好的成绩。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对于目标的设定是为了促进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用目标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在自身满足感以及责任感中不断的进步,在学习和技能中逐渐的提高。
3.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平等对待学生,换位思考。身为班主任,在自身的工作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这样才能够从具体的环境中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认清自身的问题,以便较快的解决。因此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出现偏见的现象,用热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要内心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及时的肯定,对于缺点要及时的指出,这样在科学的教育氛围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充分的保障,提高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我们要不断探索适应学生自身性的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必将实现思维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工作方式由“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的转变。
一、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因为学校发展的要求引起的,针对当前教育矛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工作提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并存的矛盾,并深入分析了学生成长环境、全人素质教育现状和对隐性和潜性课程关注不够等问题。这必然带来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变革,这些变革将对学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工作思路
学生管理工作要完成四大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方法、立场,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塑造健康价格与价值取向,四是塑造而又有耐受力心理素质,并强调其中基础性工作和落脚点就是道德教育,同时对于学校的科学管理、学院的凝聚作用、学生的培养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研究、探索,无疑对其具有推动作用。
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对于我们而言是具有开创性。只有在宏观上和战略上充分的重视,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产生质上的飞跃。
三、 创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能够认识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个工作系统中的地位,创新学院学生工作模式就是充分的发挥学院层面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创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营造具有学院特色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院中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学院的个性和特色。
1. 组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需要一个高度重视的结合了学院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学院的领导、学生导师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整个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次需要一个认真负责的结合了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小组,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提供思路、提供方法并付之行动。同时需要一个具有个性的学生会的自治小组,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2. 健全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就需要规则,因此健全和建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应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可以制定全校性的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学校的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应当具有全局性、指导性、原则性。其次是学院层面,学院可以在学校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原则下,这些制度可以包括:团员制度、党建制度、辅导员工作相关制度、学院学生守则等等。
3. 完善辅导员的制度管理
辅导员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建立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经济上奖励、精神上的鼓励、职级上的提高和职务上的升迁,这都可以成为工作中一种示范和引领。其次,建立辅导员竞争机制,建立辅导员的竞争机制就是让不合适的辅导员有一个退出机制,对于不合适的就应该通过竞争机制转岗,始终保持辅导员队伍的高品质。再次,建立辅导员学习机制,辅导员的不断学习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就应该是担负起某一个层面的专家,以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能够对应学生群体的复杂性。
4. 建设学生民主管理体系
对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模式。教育由灌输式被动接受向互动式主动参与转变,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主体由以学校、教师为主向学生自主管理转变,内容由问题式管理向发展式管理为主导转变的创新思维。
我们构建的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依靠管理科学,追求务实和创新,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学生发展,途径是科学管理,方法是务实创新。具有以主导性为特征的教育思想,以人本化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以渗透性为特征的教育形式,把习惯养成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发挥学生社团作为青年成长群体的功能,推动大学生学习权利与义务、主体与责任、个人与集体等社会观念;关注青年流行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搭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同学院的使命结合起来,为学生会的未来负责,这需要我们树立主动为学生服务、主动参与管理的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出适应学生自身性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25日,我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322所。本文立足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现状,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在独立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状况
(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独立学院录取属于本科三批,录取分数与本部院系相比要低50分左右。与普通高校二本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二)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能力比较差
据调查,独立学院学生近70%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从小娇生惯养,逐渐养成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还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这给独立学院各项教育管理措施的落实和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三)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现实性功利性比较突出
独立学院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少数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缺少志向和远大目标,在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
(四)特长突出,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其个人综合能力相对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特长突出,其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
从独立学院的诞生到现在,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心理问题突出,疏导力度不够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被重视和关注,进入大学后,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许多难题,在心理上存在障碍。因此,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是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生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关注学生心理,及时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姆式”管理弊端突出,“人本”理念不足
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常用“保姆式”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人身发展,养成、纵容了学生的惰性,更加剧了他们“等、靠、要”的思想。
(三)家长对独立学院的认识有偏差
部分家长认为上独立学院是花钱买文凭,潜意识放松了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还有的家长之所以让子女上独立学院,看中的是其开设的热门专业,希望子女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并提出较高的要求,如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等,无形中又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行政管理模式、外控型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而独立学院虽然一直强调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还未建立起适合独立学院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和体制。
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
本文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状况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自身从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对深化高校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中间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增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将“法德相济”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来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强调的是义务。但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以道德和政策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转变。独立学院学生个体需求的务实性也决定了学生工作中应该体现“法德相济”的精神理念。
(三)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1.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工作。首先,减少了学院的行政开支;其次,学生通过参与学院的管理工作,加强了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被动管理到主动遵守,形成一个良性管理,还培养了工作的能力。
2.落实服务意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单纯的计划型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学生工作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要想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和谐型人才,必须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给予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包括建立助学基金、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就业指导体系、进行心理咨询等活动,真正服务学生,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感情,避免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厌学、厌校的情绪,增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为此,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具有专业性,如机械设计大赛、会计知识竞赛、“明日网商”挑战赛等,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用;其次,具有文娱性。如演讲赛、卡拉OK赛、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再次,具有教育性。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最后,具有社会性。校园文化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接轨,既让学生能够贴近社会生活实践,又让社会能够感受到高校的脉搏。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认清形势,不断总结、改良、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以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平,胡义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之我见[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6(10).
2.冯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创新,2008(6).
3.赵悦平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