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识字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为了在实验室科研项目以及实验成果方面有所建树,各个高校都在逐年加大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以及先进实验设备的引进,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和预期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和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经费投入、设备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整体上说,经费、设备与师资是相辅相成、互为整体的关系,经费、设备的投入是展现师资能力的基础,而师资队伍则是实现设备、经费投入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实验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实验目标的实现以及实验效益的获取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1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
无论是高校安排实验课还是高校加大实验室的投入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作为对学生进行直接言传身教活动的教师来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1]125-129.实验师资队伍的培养是系统的、全面的,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流程等等.我国以科教兴国作为我国教育的战略发展目标,所以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对于该目标的实现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1.2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的需要
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硬条件和软条件所占据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学校发展的硬条件,实验室在近些年来的投入和发展都是空前的,就某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而言,近5年化学设备的投资就将近1亿元;而作为学校发展的软条件,实验室教师队伍对于实验室的综合利用率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仪器的维护、实验设备的调试维修等方面,实验室师资队伍的作用在大型高科技实验设备的使用上显得尤为凸显.
1.3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的需要
实验师资队伍除了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外,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实验师资队伍需要完成的目标.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不仅决定了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是影响了实验室的科学气息和创造氛围[2]92-94.当实验室应有的氛围得到保障之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1.4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教师和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通过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明确地掌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容地面对科研机会的来临以及竞争的挑战,合理、公平的与其他高校进行学校综合实力的比拼.实验师资队伍的管理在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对高校保持竞争力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由于高校之间竞争的核心是高校竞争持续能力的比拼,所以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校领导者管理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发展的目标就是整个学校共同的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教职工为之努力和奋斗[3]87-90.高校的实验师资队伍的发展为整个高校科学、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态帮助,使实验室教职工可以看到学校发展的期望和自己工作的前景.实验教职工受到激励的同时,在实验教学的工作过程中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教育工作态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实验人才.
2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原因探析
研究怎样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的前提就是要清楚实验师资队伍的现状,而导致实验师资出现问题的原因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笔者认为认识上的偏差是实验师资队伍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认识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办学思路、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管理3个方面.
2.1传统办学思路的偏差
高校实验师资队伍还停留在以传统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技能为辅的选人理念上,完全没有突出高校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造性人才的目的,直接导致了实验人才培养的缺失.另外,高校对于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心程度十分不足,没有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向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实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职称与实际情况不合理等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现存的办学思路上的偏差.
2.2传统教育理念的偏差
传统的教学理念在高校办学、治学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使得理论与实验平衡发展设想的实现显得相当不现实,实验能力的培养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变成了理论知识培养的附带品.现如今,绝大多数实验课都属于考查课,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考试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安排也存在着随机性和传统性.除此之外,由于实验室编制与高校的正常编制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也是制约实验师资队伍发展的因素.
2.3传统管理定位的偏差
虽然说实验室师资队伍是以实验室为工作的主要地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一线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相关领导部门的不重视造成的.由于长期脱离一线科研活动,导致实验室教师获得科研成果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使得以实验成果为晋升标准的实验教师的发展动力逐渐消退,实验师资队伍的管理随之变得非常困难.
3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3.1以人为本,充分认识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
高校在实验室师资建设的过程中常常把“以人为本”作为战略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这个发展目标也仅仅停留在了口号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今后,高校领导者要致力于真正地了解实验师资队伍的特点和需求,保障实验教师的利益,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实验教师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3.2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人才集中使用
实验室的传统管理体制是制约现代师资队伍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以更加完善的姿态适应人才集中使用的现代用人机制[4]123-127.除此之外,传统的以“身份”为衡量薪酬标准的准则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是有待整改的,竞争机制的引用对于平衡教师竞争有着重要的作用.
3.3依托学科,建设结构合理的高质量实验师资队伍
首先,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并配备一批以专业素质过硬和思想品德优良的实验技术人员为特征的新型实验师资队伍[5]87-90.其次,依托学科,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所研究的学科领域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规模实验室,推进高质量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3.4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
采取集中性和分散性相结合、阶段性和经常性相结合、普及性和提高性相结合的多层次培训方式,尤其在大量添置新型仪器设备和增开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的情形下,更应设立专项的培训经费,提高实验师资队伍对岗位的适应性、敬业性、进取性[6]26-28.
3.5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长期激励机制与短期激励措施相结合
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常常会制定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措施作为调动实验教师积极性的理论保障,一般包括长期激励措施与短期激励措施两种.短期激励措施一般配合着高校短期的目标而实施,在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中可以立即收到期望的效果;长期激励目标与高校未来的战略发展计划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保持实验室教师积极性的长久度有着一定的保障[7]26-79.在这两种激励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高校管理部门在奖金、职位晋升等方面计划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两种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手段.
4结语
[摘 要] 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
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
2002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一、资产类 二、负债类
现金 3 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 19,768 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 应付及暂存款 904
应收及暂付款 1,419 应缴财政专户 735
借出款 251 应缴税金 26
材料 362 代管款项 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 389 负债合计 3,376
其它对外投资 968 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 56,817 事业基金 8,438
无形资产 固定基金 56,817
资产合计 79,977 专用基金 5,184
未完项目差额 6,162
净资产合计 76,601
总计 79,977 总计 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我国的高校在近几年里都在进行持续的扩招,但是这样的行为使得部分高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运行在一种缺编的状态中,很多的高校都存在着专任教师紧缺的问题。
二、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导向,我们只有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做出转变方可促进管理方式的转变,转变了管理方式,才能转变管理结果以及管理目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正确的思想观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我们说的“以人为本”重点在于坚持以教师为本,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要把尊重教师的意愿、正视教师的需求,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作为管理的原则,借助于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提升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乐于参与高校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的制定,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潜能。
(二)健全分配激励机制
我们高校的一个人才资源现状是教师相对紧缺,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好教师队伍,最基本的是要稳定人和吸引人,但是激励人和发展人更是决定性因素。
(三)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第一步是要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规范,第二个是要对高校人力资源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公开性做出保障。
(四)合理配置高校内部人力资源
每一个高校的内部人力资源配置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人力资源配置受制于社会的文化、经济、生产以及政治等条件。要想达到合理配置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的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按照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进一步规范和不断的优化;第二步是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以达到合理配置以及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目的。
(五)以绩效管理取代传统的绩效评估
每一个人的个人需求都有内在和外在的表现,基本的物质需求就是个人需求的外在表现,这是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尊重、自我实现以及个人成就感就是个人的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我们提倡的绩效管理包括有很多环节的内容,如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绩效计划以及目标的制定、绩效辅导等,对于内在要素的管理非常重视,着眼于人的内在需求以及内在动机等人的心理方面的要素。所以说,以绩效管理取代传统的绩效评估与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的特性更相适应。
(六)创造人才发展的校园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注重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关注组织凝聚力以及组织观念文化,以培养职员对组织的认同度与责任感为工作重点之一,因此我们的高校要加大力度创造一个突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校园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氛围。
三、结语
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用餐安全的需要。目前高校食堂最常见的经营模式就是社会招标承包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一个主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这种模式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即很多承包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违规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材料,对于一些过期应处理的食品会进行再次的售卖,这给高校师生的就餐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危机就给高校食堂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来加强对食堂的采购、经营管理,这样能够保证师生就餐的基本安全。很多是平的保质期短,属于快速消费视频,必须要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采购,避免积压。
2.师生就餐质量提升需要。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对于师生就餐质量的提升同样作用甚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师生安心教学、安心学习的头等大事,如果就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就会大大影响到其工作、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统筹安排上述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使各个工作做到有序开展,实现师生就餐质量的提升。
二、数字化管理渗透到食堂管理的环节
数字化管理手段可以渗透到食堂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
1、原材料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登记原材料台账工作,既能够节省纸张,也方便传递、检查。利用电子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原材料人库工作
2、提高操作水平,控制原材料成本。一方面,要提高加工技术,搞好原料的综合利用。在粗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进行加工,达到并保持应有的净料率。其中,对粗加工过程中剔除的部分应尽量回收利用,提高原材料的成本;在切配过程中,应根据原料的实际情况,做到整料整用,大料大用,小料小用,以及对下脚料综合利用。严格按照产品事先规定的规格、质量进行配菜,既不能多配或少配,也不能以次充好。不能凭经验随手抓,力求保证菜点的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提高烹调技术,保证菜点质量。在烹调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产品相应的调味品用量标准进行投人,这不仅使产品的成本精确,更重要的是保证产品的规格、质量的稳定;提倡一锅一类,专菜专做;严格按照操作堆积操作,掌握好烹制时间和火侯,提高烹调技术,合理投料,力求不出或少出废品,把好质量关;在烹调过程中还应节约燃料,以便有效地降低燃料成本。3、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所有餐饮从业人员(包括厨师、服务员、洗碗工、采购员、库管员、管理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时时监控食堂流动从业人员动向。
三、总结
加快推进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引人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管理的载体。没有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条件。
2.完善相关制度。信息化的管理推进需要离不开良好制度的规范,如果没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必然会导致信息化管理效果的大打折扣。在相关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食堂内部管理制度,在食堂的内部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的制定应配合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在采购管理、卫生管理、服务态度等方面通过制定明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来确保员工行为能够符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相关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将员工纳人到的制度的制定中去,制度的制定不是食堂管理者单方面事情。
1.1秉持科学管理理念
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建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这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主要要领。具体来看,高等院校的人事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严格明确的管理理念。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改变之前傲慢强势的管理风格,追求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其次摒弃一些滞后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最后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四维模式,松散的管理思想,建立科学严格,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将科学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人事管理方法中,具体到人事管理工作的不同细节方面。
1.2完善分配激励体系
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来看,普遍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形,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做好教师人才资源建设工作,不但必须吸纳人才,引进人才,同时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才的发展。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不同人才资源分配方法合格措施,秉性效益优先原则,将不同单位机构的工资总额同办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进行效益衡量,多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进行照顾,提升主要人才的福利待遇,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进而实现分配激励体系的目标。
1.3实现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
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非常繁杂的问题和不足,受到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科学化配置,首要因素是按照学校自身的环境以及外部的发展变化,严格明确高校内部具体的组织结构,然后还要加强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实现人力资源和科学化配置。因为高等院校的劳动通常都是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明确教师的工作总量,这也充分的表现出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本标准。
1.4从绩效评价转向绩效管理
对于高校的教师人力资源而言,其自身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活的需求,涵盖了个人成就感,自我实现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绩效管理主要涵盖了绩效计划于目标的制定,绩效考察等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内部因素管理。所以实现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的转变,也充分的表达出了高校人才资源的独特属性。
1.5强化创新机制改变
相对于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理念而言,几乎都是奉行的行政管理的理念,对于人才资源的管理匮乏创新。创新对于任何行业,单位而言都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创新不但能够让高校焕发活力,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的未来发展。高等院校的相关人事部门应该坚持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不断健全和改变管理结构。另外还应该彻底的更新管理理念,改变工作方式,培养全面的责任观,慢慢形成民主管理的全新思维模式。同时在管理方式措施上也必须要不断创新,在健全相关制度基础之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进而全面的促进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