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鸿门宴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督导,《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监督指导。从这个释义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监督,二是指导。监督是前提与手段,指导是条件与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教学中,督导是如何体现它的独特魅力呢?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督导体制。
课前是督导的充分准备,是先决条件,为课中督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前的督导包含哪些要件呢?课前督导主要是督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大纲,备好每一节课。这种方式,可由各教研组长牵头,定期召开备课组会议,对本周的教学进行集体探讨,确定教法、学法,具体的措施落实,可由教务处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备课的落实、实施进行检查、核实。要求每位教师要确定教法,写好详细教案,对那些未写好教案的教师,要求其改正,做到一案一课。备课当中,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那些教案符合规范且优秀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并以此作为样本,在全校教师中加以推广,形成备课的长期、稳定、有效机制。
课中的督导是决定督导成败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一位教师成长的快与慢,教学水平的高与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课中的督导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以便有效地实施课中这一督导环节。具体怎样做呢?在具体的实施之前,还有一个重要原则:督导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尽快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针对教师本人,只有这样的督导才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才会真正地去落实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教师本人也容易接受。目前的督导有点变味,似乎变成了针对教师本人,所以一提到督导,教师往往谈督色变,我们应力争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发挥督导的有效作用。首先,应确定好督导对象,督导对象不一定是那些满意率差、成绩对比提高分值差的教师,而应确定的是一部分需要培养的教师,通过督导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这一学科的骨干。其次,应建立长期的督导体制,可一个学期,或一年,甚至两年,或者更长,看督导教师的成长情况来定。在目前的督导体制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督导的对象很随意,督导的时间也很随意,有时对一个教师听一节课,加以记载,就算完成了事,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督导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点为督导而督导,一句话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在督导的时间上要保证,试想,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怎么能够发现这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提高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呢?再次,应组建一支有督导能力的督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各学科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和在学校有一定的教研能力的教师组成,对他们的督导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但要求他们对所督导的学科作出认真的评价与指导,以提高被督导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督导队伍每堂课都要参加,认真听被督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以帮助这位教师加以改进,提高其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教法的实施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记得在2006年的上学期,语文组来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但缺乏上课的实践经验,为了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让他尽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语文组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听课队伍,对该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了近一个学期的跟踪评价,通过这样的措施,这位教师很快适应了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职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
职高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相互结合,达到双赢效果的。一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另一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两者互动发展,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实施策略
(一)尝试专业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1.模仿专业环境
根据专业需要,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较具体、综合的理解,缩短学习与职业的距离。
如模拟求职面试情景、模拟商务洽谈情景等。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演练,锻炼学生临场应变能力,活跃教学气氛。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如财会专业学生写财务分析报告,用语文素养来说明专业问题。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win7中“画图”这个应用程序后,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将操作步骤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来。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牢记操作步骤。
2.结合专业技能
即在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结合专业技能进行延伸教学。
如《鸿门宴》教学,完成语文基本学习目标后:烹饪专业,延伸“探讨鸿门宴会的菜单制定”;旅游专业,延伸:编写游览“鸿门”的导游词;计算机专业,延伸“编制动画短片或制作网页”。
3.拓展专业知识
根据专业教学内容从语文角度来扩展。如酒店专业学生在学习“酒水知识”内容时,穿插“酒与中国文化”讲座,从“酒的历史”、“酒与民俗”、“酒与诗”、“文人与酒”等几个专题讲述,扩展学生知识面。如教学《酒与诗》,穿插“酒诗联句”、“诗人与酒的故事会”、《将进酒》、《明月几时有》等古诗文吟诵会,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为与专业接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可更多地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参与电子教案制作。老师讲授必须的内容后,留出时间,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好地学习语文。
4.参与专业实践
采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嵌入式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如商贸类专业的语文实践:品牌信用调查讨论、团队合作营销案例、商业纠纷案例、电话销售答询。如以“关注环境”为主题,通过搜集信息、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5.创作职业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职业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职业情境进行讨论。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判断和评价。如商务英语专业,围绕某汽配公司进行商务洽谈的案例与学生分析,指导学生从案例中评价人物言行得失,集中突破自我介绍,婉言拒绝,赞赏等交际难题。案例教学法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意识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
6.完成职业任务
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任务,巧妙创设职业情景。应选择源于教材,贴近学生专业、趣味实用的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旅游专业学生完成本地旅游资源调查任务,餐饮专业学生完成本地特色菜肴的制作说明等任务。这样,让语文教学切实为专业服务,共同提高。
7.协同专业教师
协同式教学,首先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一起进课堂协同教学。其次师生协同,教师讲、点、引;学生思、议、述;其三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协同,例如在进行“菜肴命名方法”及“菜单分析”时,同时进行“花式菜命名的文学特色”教学;其四是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协同,如上述教学时,立即进行菜名的“命名练习”并进行“师生点评”。
(二)尝试开放式的双线课程结构
“双线课程结构”由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教材教学线以课文学习为重心,是培养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线则是教材教学线的拓宽和深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和专业出发,创设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应用型语文教学情境,采用由知到会、情境模拟、有效推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模式施教,寓能力训练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为形成社交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线借助活动课形式展开,活动内容确定依据三条:一是课文中“语文活动”和“听说训练”,二是学期读写训练重点,三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应具备而现在薄弱的某项能力,如沟通合作能力、求职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这种方法打破了知识学习的封闭体系,使语文教学和中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以发展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为链条的,开放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尝试行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中职生学习偏向直观性,适用性,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热情会陡然高涨。语文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创设学校内所设各种专业的生产场境、就业情境及可能会遇到的突发问题处理模式,借助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让学生感知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感觉语文就是武器,学好语文大有用武之地。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认真思考。在不违背语文学科特点、有助于语文学习的前提下,笔者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效果明显。
一、诗歌朗诵比赛
基于必修三第一单元是诗歌,笔者先在班级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比赛。由同学们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如精选10组参赛选手(每小组2个),推荐10个评委(5男5女,每小组2人)、2个计分人员和4名主持人(2男2女)。计划与执行最好隔上一周到一周半的时间,这几天学生都会为自己的表演竭尽全力地准备,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期。当时,有个男生写随笔的时候写道,“苦等了一上午,才盼来了语文课”。布置黑板、调整坐席(评委及计分人员前坐)、安排摄像、打开多媒体,一切就绪,学生那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与兴趣持续地高涨。活动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自由发言,“听××的朗诵,我学到了什么”,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生收获满满。
二、话剧表演
必修三中文言文居多,为了让其趣味化,笔者先后举行了两次话剧表演。第一次话剧表演安排在教室,篇目为《烛之武退秦师》,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效果一般,但有收获,也有教训。所以,当时我就趁热打铁,安排一个月后的《鸿门宴》,这回有了充分的排练时间。同时,笔者将表演地点安排在了课外,想让学生上语文课有新鲜感。于是,我们在学校西南角的小树林旁安营扎寨,学生很投入,拿着各种道具,并投入地表演,不惜脏了自己的衣服。表演结束后,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答题卡,让他们就这次话剧表演写三个优点和三个建议,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共同交流。笔者也写了一份:优点是专心投入的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和趋于完美的意识;建议是角色意识、细节意识和集体意识。与其说表演是目的,不如说交流信息、提升能力是学生最终的收获。
三、专题讲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方面,笔者抓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擅长,将它限制地放大化,让其他学生羡慕,更让他们“见贤思齐”。讲《林黛玉进贾府》时,选择了读《红楼梦》N遍的李双双给29、30班各上一节《红楼梦》。她之前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在教案、讲解、课件、板书上下了很大功夫。她的课堂对同学们充满了吸引力,同学们都觉得新鲜、好奇、刺激。他们一个个都仔细听,听的同时也会自觉地理解、感悟、分析、比较。可以说,是特长成就了李双双,是兴趣促进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思考。
四、小老师课堂
专题讲座是针对拔尖的同学,那么水平一般同学也得有机会登台。笔者专门找了几个成绩不佳的同学,让他们一一给大家上课。一人讲上一段,并接受台下的质疑和提问。这些同学在备课时会有困难,就向教师和学生求助;讲完后,教师一一记下他们的问题,逐一提醒。这里的每一步不就是学生成长的台阶吗?
五、知识竞答
单调的提问不能让学生产生兴奋感,学生甚至会反感、机械化。于是笔者就模仿江苏台《一站到底》节目的形式在班级内部展开一场语文文言知识大比拼。先面向全部同学征题,要求必须原创,附带答案,然后汇总、校对、分组,最后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按积分制评出最佳小组和个人,一一表彰。现在回想:征题时,学生复习巩固了;答题时,学生交流学习了;比赛后,学生反思找不足。这种自出题目、自定规则、自我评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习了知识,寓教于乐,岂不乐哉?
六、互帮互助搞落实
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优秀的将军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我们教师也应如此。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教师上一课堂准备得充不充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认为只要有一本教材,一本参考教案,就能上好课了。试想这样的语文老师能受学生欢迎吗?《上海课改100条》中第37条规定:“提高教学效率的四个决定性因素是①学生的心理素质,②学生已有的基础,③教学内容适度,④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可见三个决定性因素都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设计的优化。
当然,备课只备学生可不得,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比如我在上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得了集中和重组,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享口北固亭怀古》、《过华请宫》、《桂枝香 金陵怀古》等。一类是相思爱情诗《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江城子》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的表达技巧,这样不就达到举一反三了吗?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提高了鉴赏能力,这就是实效性。
二、优化导语设计
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主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从前后知识联系导入”,“用故事谜语导入”,“设置悬念导入”,“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渲染课堂气氛导入”,“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等方法。如《鸿门宴》这课导入,我就利用多媒体投影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三首诗导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进一步了解悲情英雄项羽,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上,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的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优化教学问题设计,要做到“趣”,“悬”,“巧”,“精”。“趣”指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者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悬”是指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后,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巧”是指教师问的问题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而“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语文教师只要在设置问题上做到“趣”“悬”“巧”“精”四方面,那教学效果岂能不好?
四、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上海教改100条》中第43条明确指出“教学方法关键在一个‘活’字”。‘活’不是花架子,‘活’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故弄玄虚,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力求达到活教活学,乐教乐学,会教会学的理想境界。”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和所教的学生情况,合理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把自己拿手的绝活亮出来,只要学生能接受你的教法 ,能主动地储备知识,能设疑解答,缴活他们的思维,你的教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灵活机动
课堂是有生命的,是动态的,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板一眼地按照自己设计方案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到灵活、机动。教学中,教师要深知自己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只是个导演,真正主角才是学生。放手给学生,做到张弛有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2、要善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作好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别忘了要时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一部分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喜好,而更多时候要靠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加以激发。激趣的方式比较多,如“情感激趣”、“媒体激趣”、“活动激趣”、“竞争激趣”、“设悬激趣”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要创设具佳的学习状态
学习提纲的设计,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堂真正扭转为“少教多学”。《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综合这段时间以来的教、听、评实践,课堂学习提纲的设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就此谈谈我的一些初步探究和体会。
一、学习提纲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
学习提纲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具体,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失去方向,学习结果低效甚至无效。例如,教学《雨霖铃》时,一位教师的学习提纲从两方面设计,一方面是读,另一方面是品。在品这块,老师就列出一个问题:“这首词富有美感,你认为其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写出来。而欣赏作品之美,包括语言、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教师如此大而空的设计,尤其是高一学生大多不知如何下手,结果就是泛泛而论、不得其要。于是,老师总觉得学生不能写出他想要的东西,总是问:“还有同学要补充吗?”“难道再没有其他方面了吗?”“请同学们再想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美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明确指向设计,比如: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甚至可以把人物指向明确到小组内。这样学生就明确知道自己鉴赏的是哪个方面,写起来就会有的放矢。同时,他们也通过每个小组的任务指向,明白鉴赏诗词优美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个人认为,学习提纲设计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目标定位指向不明确,对设问的原则不明了。所以,教师要静下心来细读、精读、研读文本,同时也要比较、鉴别、吸收他人对文本的认识。设计时一定要弄清楚每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设计问题要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空。“小”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小问题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学生才能入手去做。“实”是问题指向要具体、明白、准确,这样才能适度、有趣、有效。对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是: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问题设计一定要明确,要单一。
二、学习提纲设计层次一定要分明
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桃子摘下来”。学习提纲就是文本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看成是研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设计应该方向明确,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从而达到,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语文常规教学的过程是:整体感知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例如,在《老人与海》教学时,我设计的学习提纲是:(1)在整体感知(包括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写出本文内容概述。(要求:不超过80字)(2)你怎么理解文中老人说的“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两句话?(3)你认为桑地亚哥是一位失败者还是一位成功者?你是怎么看待成功与失败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第二、三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硬汉精神”,最坚强不可攻破的精神要义;第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位,以及在广泛要义下对此的辩证认识。
三、学习提纲设计难易一定要适中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适中。太难,学生无法解决,思而不得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倦怠,就会丧失信心,进而会放弃思考;太易,学生从文本一眼就发现、找到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不到思考训练的目的。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提纲,才算成功的提纲。学生差异是很大的,有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比如,一位老师在设计《归园田居》这一课学习提纲时,让学生结合“渔父”思想理解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之举。这个设计,在卓越班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能融合性地去解读。但是在普通班里,孩子们因为知识面,理解层次等的差异,在老师解释引导了好几次后,学生还是无法下手。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提纲,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提纲,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纲层次要让不同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到面,实现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其次,适中的“度”在我看来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老师在学习提纲设计中有“为什么说项羽是失败者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觉得这就显得过于刻板和教条,设计思想单一化,这样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考热情,用已然的定论去提问,本身可能就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容易使学生思维倾向化。如果改成“你怎么看项羽乌江自刎之举呢?”见解就可能会丰富多彩,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
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