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前言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办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恩施及周边5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7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级比例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结合调查结论,课题组咨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辅导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人际交往认识不够。在对1000名学生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不会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回答“不会”。在回答“你是否会关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活动”。只有30%表示会积极参加,有45%的同学表示时间、机遇凑巧会参加,而有2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会参加。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讲座,提升社会适应力的专题活动多不”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的专题和讲座,有26%的人回答偶尔举办,而只有14%人回答很频繁,而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学生部门或学校社团的活跃者。但从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活动,持续数日甚至一个周,但参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通过分析调研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网络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学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乐趣。当代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响,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时上课多和不认识人坐在一起,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多关注学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挖掘深度的意见,并争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赢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积极参加班级QQ群、微博群里的话题讨论,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在网内网外都能让同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际交往就更容易打开生面。
(2)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发。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创新性的发展一些人际交往平台,切实指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加强师生沟通机制,及时的疏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如邮件,QQ、微博等及时沟通工具。二是积极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要改变辅导中心在大学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找心理辅导老师。三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节的真正作用,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调动同寝室,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关系,活跃公寓氛围。四是增加班级趣味活动,大学是一个缺乏班级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级很少活动,或者是举办的活动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寥寥无几。班级开展的活动应该集时尚,趣味性一体,激发大家的热情。应多开展聚餐,联谊,郊游等,而现在高校担心安全问题,不支持甚至禁止这类活动,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应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多开设一些人际关系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等。通过这些选修,必修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
(3)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径和工具,社交新媒体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人们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不必面对面的交往,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新媒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去权威性,互动性,虚拟性[10]。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可以完全忽视个体的差异性,面向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到彼此共同的爱好,易于产生共同话题,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时也有更多的谈资。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对网络上的某件事特别了解,也会赢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极大的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安全感,归属感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李双双.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人际交往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023-02
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其最先是起源于西方国家,之后传入我国。主要方式是将受训者带到特定的环境当中,通过参与专门设计的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考验,帮助参训者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能够发现自己平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并通过拓展训练进行改进,拓展训练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前大学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向,故而受到很多大学的欢迎,纷纷引进了拓展训练的课程。
人际交往是我们立足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活动,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面对的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难免有所不适应,对大学生人交往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更加开朗、乐观,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作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该校学生120名,其中68名为男生,52名为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络平台以及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研究动态、期刊、文章等,搜集并整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此来作为这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主要是通过走访本校及本市相关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组织过拓展训练的教员以及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谈和访问,询问他们对于拓展训练的看法,并了解拓展训练在当前的开展状况及在学生心目中的评价。
2.2.3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看出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次研究中向受调查的学生发放了120份的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本次问卷主要是根据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进行测量,分别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和进行拓展训练之后来进行前后两次的测评。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如下,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56.7%,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30.8%,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2.5%。而在拓展训练之后,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降到21人,占总人数的17.5%,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人数下降到9人,占总人数的7.5%,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人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90人,占总人数的7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首先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之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人数下降了5%,感觉人际交往比较困难的人数下降了13.3%,通过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从高中生学到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落差,没有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环境,不能够正确认识大学中的人际交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到困扰,通过拓展训练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适应,再加上长期的相处,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很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难是因为他们一直囿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内,不愿意迈出自己的舒适空间,大学生活自主性比较强,因此部分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少,联系减少就更容易产生隔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通过脱战巡来你能够使广大学生迈出自己的小空间,拥抱广阔的社会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拓展训练的活动使他们和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再次,当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同學之间没有多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当前大学的授课方式并不是按照班级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接触和联系都比较少,学校也没有创造这种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相互的联系增多,同学之间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再一起相处,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2建议
首先,当前高校应当组织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拓展训练中的活动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在拓展训练中常用到的有如下几种:其一,孤岛求生,即在特定地点安排3个模拟的孤岛,在每个岛上安排适当的任务和器材,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张拼图,才能够离开荒岛,学生以3人或4人小组的方式进入荒岛并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使其合理安排分工,尽早完成任务,脱离孤岛。其二,背摔,这是拓展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活动方式,由小组中的一个成员站在1.4m左右的高台上闭眼笔直地向后倒下,小组其他成员在其背后负责将其接住。这一活动锻炼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团队沟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思考方式。其三,盲眼接力,这一项目3人或4人一组,由接力的方式来完成,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则负责闯关,闯关的人要蒙住双眼,根据指挥着的指令来通过自己这一阶段的障碍物,当地一个闯关这通过后就成为了指挥者,一次类推,这一活动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其次,当前高校应当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很多高校认为拓展训练只是体育训练的另一种,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拓展训练只不过是把体育课搬到了野外去上,是一项既浪费资金有没有什么效果的项目,不值得进行推广,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校和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来,培养学生乐观、坚毅的个性和的体魄,既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学生乐观心态的培养,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
最后,学生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与高校相同,很多学生对拓展训练也存在很大的偏见,他们普遍认为拓展训练就是去吃苦,因此不愿意参加这类型的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在拓展训练的宣传和组织上加大力度。一方面,加大拓展训练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广播、校报以及学校贴吧、网站上对拓展训练进行宣传,增强学生对拓展训练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在拓展训练的组织方面要更加用心,可以咨询相关的专家,是拓展训练的活动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上拓展训练。
5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拓展训练的重视,一是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丰富扩展训练中的活动;三是要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学生,张小青.拓展训练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63.
[关键词]护理 大学生 科研活动效果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3]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6.
(一)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以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学生作为被试,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2份,有效问卷245份。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8人。2.研究工具(1)大学生自尊量表。采用山东大学张艳青的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自尊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中的大学生自尊量表。该问卷共有40道题目,包括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身体自尊、利他自尊、社会自尊和整体自尊等七个维度。该量表运用折半信度测量法测量出信度0.8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有效性。(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由郑日昌编制,共有28道题目,包含人际交谈、人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往等四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严重,得分越低,说明人际关系越好。该量表的a系数为0.86,分半信度为0.78,内部一致性效度和结构效度都符合测量的要求。3.数据统计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值,T检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
(二)调查数据分析1.大学生自尊水平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143.18)。从自尊的维度上看,家庭自尊的平均得分最高(M=23.65),整体自尊(M=17.41)和学业自尊(M=17.31)平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社会自尊得分(M=15.87)最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学生得到父母的关心更多,因此大学生家庭自尊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社会责任感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加上社会风气及这方面的教育有些问题,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整体社会责任感偏低。性别差异上,男生总体得分(M=141.92)低于女生自尊的总体得分(M=144.57)。在人际自尊、家庭自尊、利他自尊维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身体自尊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843,p<0.05)。笔者认为,女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比男生好,在人际沟通中更加愿意敞开心扉,交到更多的朋友,所以女生人际自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家庭自尊维度上,女生与父母的交流更多一些,可能与父母的关系相比男生更加亲密一些。在利他自尊维度上,由于性别的差异,女生在为人处事方面会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也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考虑,而男生则比较关注自己,对他人的关心相对较少。女生对自己的外形和身体状况更为在意和敏感,而男生则对此相对随便一些,因而女生的身体自尊维度得分较男生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自尊也存在差异。文史类的大学生自尊整体得分(M=143.38)高于理工类(M=142.88)的学生。在身体自尊维度方面,文史类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理工类学生(t=-2.578,p<0.05)。由于文史类的学生当中女生占的比重较大,而理工类的学生当中男生占的比重更大,与之前身体自尊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吻合。就生源地而言,来自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自尊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利他自尊、社会自尊等维度上,城市的学生平均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这与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有些出入,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农村发展迅速,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农村在各个方面的差异都在逐渐地缩小。独生子女学生在学业自尊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学生(t=-2.661,p<0.01)。在总分及其他各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学生得分也低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这源于独生子女学生在学业方面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更大,而非独生子女学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相对来说有所分散,因此,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业自尊相对低。以上调查说明,大学生自尊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专业等大学生的自尊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自尊水平不同对其人际关系是否有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以下调查研究。2.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总体而言,大学生人际关系处于中上水平(M=7.79)。交际与交友维度的得分最高(M=1.47),而待人接物的得分(M=2.49)相对较低,人际交谈(M=2.16)和异往(M=1.67)维度的得分居中。这一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这与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有一些出入。这大概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开放,特别是90后,他们接触到的东西多,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途径也多;而家长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困扰较少。性别差异上,男生人际关系总分显著高于女生(t=2.418,p<0.05),在待人接物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30,p<0.01)。由于女生普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待人接物方面,女生更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而男生相对来说考虑的没有女生细致,也就更容易犯错,因此,男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出现的困扰要明显多于女生。文史类的学生和理工类的学生在总体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类(M=8.21)学生人际关系总分高于文史类(M=7.51)学生。由于文史类学生读的课外书比较多,而理工科的学生则比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理工科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如文史类的学生,影响其人际关系困扰也相对比较多。来自农村学生(M=1.79)人际关系总分高于城市学生(M=1.52)。农村学生在异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1.376,p<0.05)。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接受到的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比较多,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受到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比较少,特别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城市的学生更加开放,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相对比较腼腆,其与异往方面出现的困扰就明显多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总体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从总体来看,非独生子女学生(M=7.84)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学生(M=7.76)。说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困扰多于独生子女,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有一些出入。究其原因,现在的非独生子女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也不多,家长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虽然和独生子女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已经明显缩小。由于独生子女所受家长的关注和照顾更多,家长和他们的沟通也更频繁,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困扰可能要少于非独生子女。三、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除了身体自尊和待人接物、社会自尊与异往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外,其他各个维度之间,包括总分与总分之间,均存在极其明显的负相关,即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说明自尊与人际关系呈极其显著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好,自尊水平越低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越差,人际困扰也就越多。高自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较高,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处理问题更加积极乐观,人际关系也就越好;高自尊的大学生内心世界是和谐的、轻松的、自然的,他在与人交往时内心也就更加轻松愉悦,自然和谐。与之相反,低自尊的大学生,他们对自身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未来没有信心,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就会表现得比较消极,容易造成各种人际关系困扰,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的发展,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实证调查得出,大学生的自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处于中上水平,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呈正相关。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效地协调其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建议:
(一)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提升其自尊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首先应该引导其积极地看待自我,评价自我。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尊的基础与核心,悦纳自我就是在正确评价基础上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其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象,提高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自我价值,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功与失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此外,教师应创设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多方面展示自我,通过成功经验的累积,使大学生逐渐建立对自己能力的稳固信心,从而提高自身自尊水平。
(二)健全心理咨询体系,调适其交际心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帮助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男生、理工类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通过心理咨询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交往技术与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自卑、孤僻、自傲等不良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心态的调适及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频繁,网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大学生的世界。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和交友方式。尤其是网络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交际手段和生活时尚。笔者自编《大学生上网时间调查表》,调查了某高校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上网交际的行为,大学生人均每周上网2~3天,每次上网3~5小时,大三学生上网比例是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
正常的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技术在给人类送来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殷实、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意见。
一、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特点
1.间接性。网络交际是一种间接交往。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以电脑为中介,以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递思想感情,缺乏现实情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所代替。网络交际的间接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须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满足的社交需要,因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2.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交际是一种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交往。在网络中,社会物理空间交往被电子网络空间所代替,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姓名出现而不必担心被人发现,即使最亲密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不必有任何联系。这让人产生了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和“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的梦幻感,网络交际的这些特点对正处于多梦季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平等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是一串没有意义的字符,在这里的交往是纯文本式的交往,没有诸如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显示,而是以互悦互重、平等友好的方式来进行的,消除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带给人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具有强烈成人感又无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学生来说,当然是最乐于接受的交往方式。
4.自由性。网络是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全新世界,人们在特定的社会中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在这里却可以大大弱化。在这里,大学生可以自由言说,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因此,可以将受到意识压抑的潜意识心情释放出来。
二、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认知偏差。首先,过度的网络交际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得单一化。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对他人的认知是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通道实现的,人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直接的交流体验,而网络交际使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实际上是把人对他人的认知单一化了,它存在对人类身体经验中感性经验丰富性的剥离,也存在交往判断中想象的扩张。其次,过度的网络交际导致大学生对现实认知的歪曲,诱发大学生对现实的不信任。网络交际的特征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表面安全感,使他们容易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在现实中难以倾诉的感受,这就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可以直接面对心灵,而不像现实生活那么虚伪和沉重,进而得出“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结论。
2.情感冷漠。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使大学生出现感情冷漠。有研究表明:因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交友,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孤立,使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从而减少社会生活的卷入度,使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常会遇到情感杀手和感情陷阱,使他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虚伪可怕,这种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
3.意志力减弱。沉湎于网络交际的大学生,上网频率和时间常常要比计划的高和长。据了解,虽然这些大学生在上网前也曾为自己定下上网的时间,但一旦在网上遇到可聊之人就会忘却时间,一发而不可收。下网后又责怪自己不能自控,但又抑制不住自己想上网的欲望,为此他们自己也觉得万分焦虑和沮丧,有些人索性就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了。可见,长期沉迷于网络交际,会降低一些大学生自我监控的信心和水平。
4.道德弱化。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是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的主要原因。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随便给自己加一个名字、职业等,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而不必顾忌政府的限制和师长的监督,无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习惯的网络道德弱化行为,又容易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
5.角色混乱。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上网者大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以假面具来武装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无法将现实中真实的自我和网络中虚拟的影像统一起来,常常会产生“我是谁?”的迷茫,角色混乱代替了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发展。
6.自我效能感降低。过度的网络交际挤占了现实交际的时间,使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实践减少,这样势必会使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受阻。从网络交际中的侃侃而谈到现实交往中的处处受挫,使他们心理出现巨大的落差,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无助感、无能感和无力感,会使他们反过来更逃向网络来寻求心理补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患上网络交际成瘾症。
三、预防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道德自律。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虽然有其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内因。要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力,使大学生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在鼓励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创新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养成道德自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2.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素质,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在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上,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基本的网络操作常识,提高网络素质,由教育者角色转变为“网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e-mail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多种适宜学生发展、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实际人际互动,从而减少网络交际在其交际关系中的比重。
4.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那些心理有困惑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得以宣泄、矛盾得以缓解,减少大学生对网络交际的依赖性。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网络学习。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网络的作用及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网络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做作业、学外语、了解课外知识,同时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进行讨论、讲解或开展健康的网络比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和个人主页设计中去,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健康的网络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赖海雄,郭建中.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