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质控分析

护理质控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质控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质控分析

护理质控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理缺陷 原因分析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45

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素质的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漠、惰性严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慎独精神,不能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表现为对患者护理不周,服务态度差,言语冲撞;有章不循,违反制度或技术操作常规;缺乏同情心,不重视患者的主诉;依赖陪人、护工及实习学生;发生错误不报告,不采取或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情感受挫、疲劳、疾病时,工作的注意力分散等。

护理人员业务的因素: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操作中失误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表现为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病情观察不细致、不周到、不及时,记录不详细;新药品种多,更新快,护士对药物的用途、副作用不明;对一些新的医疗产品的认识不够,使用时考虑不周;对急救设备不会熟练使用,使抢救不得力等。

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管理者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漠,管理缺乏力度,质量控制措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管理重心偏移,管理职能受到影响。表现为护士长花大量精力进行琐碎的行政事务管理;对患者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及时;护理人员严重不足、配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或分工协调不当;不重视护理人员业务技术培训等。

医院物资设备的因素:护理物品、设备与药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效果,这些是构成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设备性能不好、不配套;药品数量不足等。

医院环境方面的因素: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环境安全。表现为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也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病区的治安问题等。

对 策

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培养慎独精神和利他意识,遵循患者至上的宗旨,才能圆满完成工作。②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护理工作制度,经常性的学习医疗安全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履行岗位职责。③加强管理、履行管理职能:护士长要勤检查、勤督促,对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杜绝;工作繁忙时合力调配人员和分配工作任务;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④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质控组织的作用。⑤对重点人员和重点环节加强管理:按具体情况,分别因人施教,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⑥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高年资护士要为年轻护士把好关,做好传、帮、带、教,工作安排上要新老搭配,以此防范差错。⑦加强与后勤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后勤部门是为一线服务及提供保障,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应及时通知,要确保工作的安全。

讨 论

护理质控分析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中心医护人员进行院前急救的86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1.4±2.4)岁;急救原因:外伤7例,心脏疾病18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中毒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64岁,平均(41.8±1.8)岁;急救原因:外伤9例,心脏疾病16例,脑血管意外15例,中毒3例。所有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急救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具体如下:①确保急救车内物品齐全、仪器良好;②接听急救电话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记录来电时间;③以最快速度达到现场;④达到现场后,需迅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应给予心肺复苏、心电监护、止血及骨折固定等抢救护理措施;⑤依据患者病情帮助其选择合适,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⑥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嘱其配合医务人员的急救工作,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2.2观察组

质量控制路径,具体路径内容如下:建立急救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随车急救医护人员组成。在进行急救前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快速制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路径方案,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仪器。其护理过程由护士长全程监督,并将监督结果进行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月对监督管理结果进行总结,对护理管理制度进行修正,从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路径。具体路径内容如下:①急救人员:组织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业务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急救科室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意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②急救用品:护理人员应确保急救车上的急救仪器及物品完好,可以随时使用,将所有药品进行分类,放置在规定位置,定时检查药品的有效期,保证所有物品均在有效期内。每天均需对急救箱内物品进行检查,确保急救箱中物品完整;每周对急救仪器进行保养、检查,保证无破损及正常应用,如发现破损,则应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对急救箱中的急救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做好交接班工作,在进行交接班时应对急救车中所有药品、器械进行清点,并确保完好。护士长要不定期对救护车上的药品及器械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在会议中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监督护理人员进行整改。③急危重症患者:对于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脑出血、外伤、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疾病),应采取个性化护理路径,以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对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应注意:患者需平躺于安全开阔地面上,及时判断其呼吸及意识状态;解开患者衣扣,清除口腔异物,避免呼吸道阻塞;进行吸氧或心肺复苏;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患者病情缓解后立即转入医院。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出诊速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院前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评价,满分10分,6分及以上为满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SP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出诊速度比较

观察组出诊时间为(13.4±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3,P=0.00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自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且通过开展一些必要的抢救措施开始一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实施急救处理,然后将患者送入医院急诊室的整个过程[3。当患者发生突发疾病或因意外而受到创伤时,采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具有重要作用,可直接决定患者生命是否能够得到延续。院前急救水平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同时还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是当务之急[4-5]。而质量控制路径是临床路径的一个分支,是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之一[6-7]。临床路径指是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变化,制订针对性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此方案应具备一定时间性与顺序性。此护理模式应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中心,使患者得到较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康复得到较为显著的促进,急诊救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且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院前急救与护理对于整个急救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往往需面对大量较复杂的紧急状况,需确保花费最短时间到达患者救治现场,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急诊救治。院前急救护理管理采用质量控制路径,可以使临床护理整个过程实现程序化与规范化,院前抢救过程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完善,使急诊患者能够得到最为及时有效的院前抢救。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必须在接到电话后,在最短时间内出车,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并立即开始实施抢救,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8]。建立完善的急救路径是保障急救工作可以迅速、高效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可明显提高院前急救整个团队的工作素质,增强团队的思想道德水平。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抢救技能熟练,团队中每个成员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急救技术操作水平较高。通过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良好培养,可以实现“互帮互助”,从而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人员间的配合更为完善。通过对急救用品的质量控制,可使急救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药物等得到有效质量控制。将急救车辆中的物品、药物、医疗设备及仪器进行定点摆放,且进行详细记录,可确保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使用相关物品,避免物品缺失。在换交接班时,注意清点药品、医疗用品及医疗器械,注意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急救用品在日常养护时,应注意“四无”“五定”原则。通过护士长的不定期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且根据问题实施相应对策,便于及时整改。根据急、重病症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时,应注意患者具体病情,根据急、重患者的病症实施特制护理路径,确保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及时恢复稳定,利于下一步的临床治疗。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质量控制路径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提高出诊速度,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穆秋红 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参考文献

[1]申云.优质护理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7):136-137.

[2]田书明.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1Z):313.

[3]冯晓薇,吴仙蓉,向美焕.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71-72.

[4]廖茜.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0):96-97.

[5]陶秀萍,吴福荣,陈丽卿,等.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质控模式及成效[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227-229.

[6]马真琴,苗凤花,马晓莹.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1,24(12):82-83.

[7]沈爱华.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383.

[8]陈晓琴.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3):251-252.

[9]李娟.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284-285.

护理质控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 急诊分诊管理控制 抢救效率 价值分析

急诊科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由于急诊患者具有病情危急、复杂及发展迅速等特征,加之受到疾病影响,易导致患者及患者家属出现负性情绪,促使其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下降的同时,还易影响临床急诊救治效率,增加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风险,甚至于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需要急诊护理人员的高度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应对能力以及优质的服务态度来配合急诊救治,从而提高急诊救治效率。为此,此次研究中对急诊护理管理中采取了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并分析其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价值,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急诊处就医的40例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22例与18例,年龄在12~65岁,平均龄(38.52±0.63)岁;另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急诊收治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女患者各23例、17例,患者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39.02±0.72)岁,两组基本资料数据对比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患者和(或)其家属知情并愿意参与本研究。(2)无语言功能、智力功能障碍。(3)可积极配合研究。(4)经核实满足急诊救治要求。排除标准:(1)智力功能障碍、言语功能丧失。(2)存在精神疾患。(3)存在严重肝肾、心血管疾病。(4)合并恶性肿瘤。(5)试验途中退出。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救治过程中提供急诊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内容如下。(1)卫生及护理服务管理:组建救治小组,小组成员由急诊主管医师、高年级护士和科室主任组成,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对急诊患者的急救措施操作能力、应急反应以及对各种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同时要制定做好岗位责任制管理,确保每个环节定岗定位,每个岗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病史及药物过敏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患者各环节救治过程中准确无误。同时护理人员要简便快速的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给予亲切的鼓励安慰,减轻患者和家属过度恐慌不安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及家属的配合度。并要在急诊大厅摆放急诊就诊流程展示图,减少家属咨询时间,提高就诊效率[1]。(2)完善分诊管理:结合患者病情予以分级管理干预,评估急诊患者病情,按照由重至轻将患者分作四个级别,Ⅰ级:濒危且需及时予以心肺复苏者;Ⅱ级:高热惊厥且合并严重抽搐者,需开通绿色抢救通道;Ⅲ级:病情紧急者需优先诊治;Ⅳ级:病情较为严重需协助完成急诊会诊。同时要密切监测各级别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应急准备方案[2]。(3)急救物品管理:护理人员要做好急救物品的准备工作,将重复使用的急救物品做好消毒处理,每日要详细检查各类急救物品的质量及数量,确保急救过程中的使用安全性[3]。(4)急救护理管理: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医护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卫生消毒处理,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感染现象,同时医护人员要加强配合,确保接到患者后,护理人员要迅速对患者采取心电监护,同时快速进行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详细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急救药物,给予有效吸氧,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情况,并要做好应急准备[4]。

1.3 观察标准

(1)统计管理质量,指标包括急救物品、急诊分诊、抢救室、卫生服务质量及急救管理,以院内自制考核评分进行评估,单项指标为0~20分,分越高则显示管理质量越优。(2)统计成功抢救率,患者各项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即可判断为成功抢救。(3)统计并发症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评价量表选取调查问卷方式,分为3个评价标准,即不满意、基本满意与非常满意,分越高则满意度越高,总满意度为基本满意与非常满意例数/每组纳入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以t与χ2检验,若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检验结果为P<0.05,则具有检验意义。2 结果2.1 管理质量

通过对两组各项管理质量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综合护理管理质量对比详情

2.2 成功抢救率、并发症及护理差错事件

与对照组患者最终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投诉率及满意度各项指标的85.00%、15.00%、20.00%、85.00%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其结果均达到了97.50%,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差错投诉率分别仅为2.50%和5.00%,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相比,观察组优势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组间各项计数指标比较详情[n(%)]

3 讨论由于临床急诊科患者病情均比较危急,因此需最快对患者展开有效救治,方可确保其生命安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患者发病较急,导致其与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负性情绪,若护理不当,极易发生护患纠纷事件。同时由于护士对急诊护理知识的掌握度不足、不同疾病临床症状的相似和急诊日常工作量过大等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会增加临床护理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护理难度的同时,还会使患者的救治效率受到影响[5-6]。所以,应加强临床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及应变能力,通过专业娴熟的护理配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降低救治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对确保患者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起着积极意义[7-8]。为此,本文中对急诊护理中应用了急诊分诊管理控制措施,并在急诊救治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急诊是一个医院的窗口,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代表了一个医院的服务水平。急救的第一步是分流。唯有及时有效的预诊分诊,才能提高诊疗速度和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强化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可缩短急诊等候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护患矛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分诊护士应具备下列条件: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并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通过各科轮岗,熟悉各种疾病的发生过程,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临床知识结构丰富[9-10]。应该有能力运用专门知识进行快速评估。对患者进行能力分类。急症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急诊科是医疗纠纷多发区。分诊护士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急救技能和经验,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还要具备与医院各部门(如安保部、门诊部、医院办公室、病房等)沟通技能的技能,熟悉医院规章制度、医疗保健规章制度,以及与有关主管的联系方式,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复杂多变的状态中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来。心理素质要求:分诊护士应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具有冷静、勇敢、风趣、谦恭、有爱心、有奉献精神、丰富的社会经验、洞察力和急救意识等素质[11]。

分诊护士必须与患者面谈,若未见患者,则不予登记。要做一次调查,两次观察,三次检验,四次分类。问诊过程中,使用文明语言,礼貌服务,正确分类患者,以体现分诊服务质量[12-13]。组织月度业务学习,梳理分析疑难误诊病例,交流工作经验,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护理质控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院内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是为患者在无感染、也不存在传染病潜伏期情况下,入院后受感染。随着医疗发展的快速前进,抗生素滥用情况比比皆是,从而导致医院感染呈上升趋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过程中,护理管理为至关重要的环节[1]。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便是医院感染防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为防治医院感染,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医院护理管理中,护理管理的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2.4±5.9)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严格执行护理管理措施,对于任何存在感染几率的环节都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消毒措施,制定严格规章制度,在实施护理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能有章可循,各岗位人员可明确职责,将制度层层落实到位。医院感染科需行严格监督制度。护理人员需对院内感染预防的理念、教育严格落实,从而让护理人员对感染控制重要性有深入了解,并掌握感染防控相关操作技术,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需采取定期培训模式,加强综合能力。人员、物力必须加强投入力度。观察组患者需对医疗设备进行改良,给予全自动干燥柜、清洗机、脉动真空灭菌器等灭菌设备,一次性消毒用具、器械、医疗用具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可复用医疗器械,必须建立严格消毒循环步骤,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护理人员是管理直接者,护理对于其质量情况是直接接触者,一旦护士未及时发现医疗用品不合格,便会导致医院出现感染。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对医疗用具做仔细检查,可有效确保使用安全。督促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并制定相应的使用标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采取基本预防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为2.5%,对照组感染病例14例,占总比例的35%,两组感染率差异明显,(P

3讨论

护理管理主要目的为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发挥护理人员潜能,利用护理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接触、社会活动、环境过程。护理管理是对护理工作特点进行研究,从中寻找规律,对护理要素做计划、科学的协调、控制,确保护理管理工作可以达到最优运转效果,从而将整个护理管理系统功效放大,为患者提供专业护理[2]。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的好坏。

医院感染为医源性感染,是指人员在医院活动中被病原体侵袭,引发经明确诊断感染[3]。也可将其称为患者在入院之前未发生感染,且自身不存在潜伏期病症,而在住院期间和住院后出现的感染症状,都称之为医院感染。患者出院后,将院内感染病原体,尤其为耐药细菌,带入家庭和社会后,导致疾病流行、传播,为治疗工作带来极大难度[4]。目前,院内感染已经受世界各地关注,对于身体素质差,抵抗力较低的患者,一旦出现院内感染,甚至会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可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机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医院感染近几年发生率较高,因抗生素滥用情况加剧,为医院的感染传播增加了较大的危险性[5]。针对如此现象,医院必须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及时对感染传播情况进行预防,以护理人员为核心,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护理管理是患者身体状况控制的关键,以护理管理方式,可对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有效制止,预防其发生。有潜在感染情况患者,必须及时予以密切观察,一旦有感染发生迹象,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抑制,从而避免感染、危重情况发生。从研究中显示护理管理工作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对医院感染的传播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能预防病情恶化,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平,罗腾达.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59-60.

[2]温泉,李红霞.强化护理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9):2319-2321.

[3]杨风萍,吴文.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4106-4107.

护理质控分析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本院接诊的混合痔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5(49.7±5.7)岁;手术时间38.71±7.14min。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4~67(49.5±5.9)岁;手术时间37.18±7.71min。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自控镇痛方法选择的泵注仪器为微电脑电动注药泵(DDB-I-A型)(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540514号),而PCI药物的配置包括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6mg+曲马多注射液0.6g+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0.9%生理盐水100ml,均采取静脉持续给药,用药方式为,初次剂量为3ml,持续给药量则为每小时1.5ml,同时PCA量为每小时1ml,极限量规则为6ml,维持48h。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及整洁的环境,减少病房内外的噪音,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暗示与心理压力;对手术部位加强保护,做好与管道护理,尽量确保患者舒适;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与咳痰,并保护皮肤清洁与干燥,减少褥疮;指导患者术后进食与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1)健康宣教:大部分患者对自控镇痛并不了解,为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告知他们术后护理方式、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促使他们提前做好身心准备。也可让他们认识到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从而消除他们对继续用药的担忧,指导与鼓励他们在术后疼痛时主动按压自控按钮。此外,还将镇痛泵应用方法与识别简单故障提示等告知患者,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

(2)心理疏导: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接受与配合治疗、护理。术后镇痛治疗会引发心理负担,为此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部分患者过于恐惧则要实施心理暗示或转移注意力,协助他们克服恐惧。

(3)疼痛干预:主诉有疼痛的患者应及时对镇痛泵各个部分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入药途径顺畅后,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来缓解疼痛。针对可能加剧疼痛的各种因素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尽量减轻他们术后的肢体肿胀引发的疼痛,比如抬高术侧肢体,以及保持外展中立位等。

(4)不良反应干预:嗜睡、恶心呕吐等属于常见不良反应,应对病情加强观察,若有不良反应则要及时停止或减少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术后2、12、48h时疼痛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术后疼痛VA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2h疼痛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12、24h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00%(38/40),对照组则为82.50%(33/40),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发生嗜睡1例、眩晕2例、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则发生3例嗜睡、4例眩晕及5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