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和舍友一入校,就一起加入学院的社会实践部,周末我们会骑车去学校周边的村子支教和下乡进行文艺汇演。在大一快结束时,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工程训练实习,了解了各种机床的操作,制作了一把精致的小锤子,为即将开始学习的专业课做铺垫。
步入大二,也就意味着要开始学习专业课。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迷茫,但是学院会组织我们参加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他们作为过来人给我们分享了很多有用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学好专业课。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大三,在这一年,你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读研、考公务员还是就业?这些都是你在大三会面临的问题,但不用怕,学校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讲座为你保驾护航。而在我所在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农业机械化”)专业,老师会根据大家的意愿和成绩将我们分为两类:应用型和研究型,从而帮助大家找准自身定位,确立未来努力的方向。在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更适合我的应用型方向。随后的一年,学校组织我们进行各种实习、参观活动。拖拉机驾驶实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机械化生产实习让我们近距离地观看了小麦收割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坐在联合收割机驾驶室里);西安亚澳农机公司的实习让我第一次进入车间操作,学习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实习机会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将课本知识和实践联系到一起,从而提升自身能力,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同时,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创意之星机器人大赛不仅让我制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行走机器人,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个经历将令我终生难忘。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教育;创新改革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购置补贴等[1]。在这一大好政策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企业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创新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产品。然而,农业机械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制约了农业机械的研发、使用培训和售后技术服务,培养具有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能从事农业机械化方向研发、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已是迫在眉睫,这也促使高校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培养新形势下的农机专业人才,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
1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办学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设置可追溯到1948年,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也由简单的机械化产品发展成为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专业领域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农机产品,而原本成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建设思路也已经不再适用[3],目前该专业办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招生难。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社会认知普遍存在偏见,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认为农业生产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酬劳低,不愿意学习农机专业和从事农业生产工作[4],这使得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形势。据资料[5]显示,目前中国仅有4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学生仅5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目前很多高校农机专业并未及时对农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特色,教学设备陈旧[6]。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农机专业真正从事农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年龄较大,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现代自动化、智能化农业设备还不够熟悉,一是学校缺乏现代农机教学设备,二是其精力也有限,不再愿意研究新型农机设备;而年轻教师大多数是机械、车辆等相关专业毕业,缺乏农机方面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农用机械的操作技能培训[7]。
2农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深入调研、创新培养目标
2009年起,中国开始推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以浙江、安徽、北京、湖南等省市为代表,相继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本省市户籍生源涉农专业免收学费的政策,并加大各奖助学金的投入[8]。同时,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农机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传统机械类企业将目光投向农业机械领域,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农机产品。调研结果显示从事农机生产工作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到一半的人通过短期培训,且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有意愿回农村从事农机和农业工作,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营创业意识。因此,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二是面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或同等学历,35周岁以下,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或是愿意回农村从事农机工作的农民、退伍军人等的培养。因此,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维修、研发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留在农村生产一线,并能发挥骨干作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2成立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创新办学模式
以服务“三农”为立足点,紧紧围绕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一方面成立由来自农机企业、高校教师等的专家组成的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教学、共同研发、推广技术;另一方面在各级农机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深入各个县、乡镇、村,设立教学点,开设培训班,实行农学结合,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能手。(1)成立由农机企业的专家和高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顶岗实习机制。以农机企业新型农机产品的科研项目为基础,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农机科研”小组,协助项目开展研发工作,提升农用机械科研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2)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加强与农机局等相关部门交流,深入各个县、乡镇、村设立教学点,开设培训班,以从事或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学员为培养对象,采用农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又能进行专业学习,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在各个教学点的教学过程中,无形之中深入各个县、乡、村对学校起了非常有力的宣传作用,可提升学校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生渠道,而且还可以作为在校生校外实践生产教学的重要场所。
2.3因材施教、改革教学体系
以因材施教为根本,以岗位职能为技能要求,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项目。以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校生为对象,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9]。通过调研分析农机专业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以“三阶式能力提升”(一阶为农机维护能力,二阶为农机检修能力,三阶为农机研发能力)为出发点,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并以“集中实训、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实践锻炼。以从事或愿意从事农机工作的学员为对象,针对学员的学历、工作任务等特点,开发相对应的培训教材,分层次、分批次开设培训班,在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产管理、销售经营等职业拓展技能及职业人文素养。
2.4以项目为依托,兴建校内外农机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多形式多途径兴建农机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获得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力度,与一线品牌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比如:实训课程的开设与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节对应,实训项目以具体的农业生产作业为任务,实训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共同评定;充分发挥农机科研小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一般的科研子项目则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学生为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10]。
2.5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农业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学校应多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学校可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或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农业生产作业,提升农业机械的检修实践能力,尤其是新型农机产品的维护检修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农机局、农机企业等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以教学公开课、技术培训的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通过各种方式,打造由专家引领,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才能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2.6注重实效、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因此制定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加分制度、参与科研项目的奖励制度、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的奖励制度等,以提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比赛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上述评价激励机制显然不适用于教学点培训班的学员,新形势下对于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即农民通过专业技术学习后是否能提高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农机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生产经营规模是否扩大、收益是否增加。因此,对于这部分学员,主要考核学员掌握技术的情况,制定这些机制: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奖励制度、获得政府表彰奖励等奖励制度,激发学员扎实学习,钻研技术,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
3思考与建议
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社会空心化等阻碍了现代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农业教育应及时把握机遇,紧贴生产一线、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蕾,史振良.新形势下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农机,2013(1):41~71.
2吕小荣,马荣朝,张黎骅.对农业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2(6):200~202.
3王海燕,邵喜武.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2):72~76.
4崔勇,翟旭军,金濯,等.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134~136.
5左萃,杨彪.职业院校农机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4(9):128~130.
6李云伍,冯熙.提高农机化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2(3):177~184.
7张旭红.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J].农业机械,2015(5):114~115.
8张珠让.基于服务“三农”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3(2):55~57.
9黄晓鹏,万芳新,孙伟,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31~34.
关键词: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27-02
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从1988年至今,一直在实验室进行,多年实践的事实表明:该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用极大。该课程是在《机器维修工程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开设的,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对学生从事农业机械设计、使用及维修等工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修理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过程。在修理生产实习中,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生产过程的组织方法、拖拉机修理修复工艺技术、农机维修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以及液压技术等,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发现并思考生产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生产实习目的
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拖拉机修理的全过程及其工艺技术措施。学习各零件、总成的技术检验及调试工艺并根据其技术水平,结合实验室及地区的技术装备条件,确定修理修复工艺技术措施,进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正确掌握机器清洗、拆卸、检验、修理、零件修复、安装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典型机械修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及工艺组织形式,熟悉典型机器的修复工艺过程,掌握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法。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劳动环节的锻炼,不怕脏,不怕累,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认真负责,保证修理质量,在完成实习任务同时,按时完成所规定的修理生产任务。
二、生产实习内容设置
自成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来,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从未间断,且形式一直是以在学校实验中心修理传统的铁牛-55、东方红-502等型号的老式拖拉机为主,修理内容有:拖拉机拆卸、清洗:拆卸、清洗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检验拖拉机所有零部件的技术状态,给检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发动机主要总成检验与修理;发动机总装;发动机的磨合与试验;传动系统修理;行走系的修理;拖拉机的检测与调试等。
目前,老式型号的拖拉机已基本被市场淘汰,在团场生产作业中也已不常见,大马力拖拉机价格昂贵,相对于经验不足的老师与学生们,车主更倾向于找更专业的拖拉机维修场去修理。这种与市场不对接的实习方式对学生在修理生产实习中要培养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及要形成的专业基本规格中均不能发挥主导作用。所以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增加校外实习环节。新增实习中,除了传统的机型外,还有:约翰迪尔2054、纽荷兰T2104、凯斯CPX620采棉机等。随着实习形式的变化,实习内容也有了较大的调整,除了传统实习内容外,还涉及有:大马力拖拉机无极变速箱、电气部分以及液压部分的分析、调整与修理。
从2012年开始,学校依托现有修理公司,正式与一些单位签订合同,增加实习资源,拓展实习内容,丰富实习形式,成为校内实习的有效补充,实习方式的改变既让学生熟悉市场化下大马力拖拉机的基本修理状况,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经历,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经验,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增强了自身优势,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获取工作增加了筹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三、课堂与生产教学相彰
1974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机械维修工程学》列入技术学科分类目录。本课程是大学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主干课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自1959年原农学院农机系开设《拖拉机汽车修理学》课程以来,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建设,1996年根据学科发展,将《拖拉机汽车修理工艺》(64学时)、《机械零件修复工艺学》(54学时)两门课程以及《机械故障诊断学》、《机械工程电子测试技术》、《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维修管理工程学》等内容综合而构成的。本课程在课程建设及相关科研方面处于新疆领先地位,在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及推广等方面,在国内农业机械系统中均有一定影响,尤其在国产拖拉机发动机节能改造、喷油泵标准油传递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方面,有较大影响。
针对《机器维修工程学》与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多年来课程组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坚持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在几次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课程组重点围绕新的教学计划,就如何进行《机器维修工程学》与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这一问题,反复多次研讨,最终一致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主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将修理工艺、具体方法安排在实验、实习中现场讲授和实际训练。为了适应大马力拖拉机机、电、液、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大纲修订过程中,课程组也在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体系,虽然教学计划修订使得总课时在减少,但实验实习时间并没受影响,而且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内容;完善和巩固了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在校内,现有的包括兵团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中心等在内的11个实验室,近几年在大学的支持下,投资近20万元新建了故障诊断实验室;建立了吉峰天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石河子农机零部件修理厂、石河子迪尔销售维修中心等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都能很好地满足课程实际的教学计划要求,而且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科学的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实习包括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实行就车修理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小组包修劳动组织形式。
1.实习地点:学校实验中心与修理公司。
2.实习指导:实验人员与教学老师同时承担实习指导,其中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各组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实习计划、实习进展,并进行实习技术指导,副组长协助组长指导学生实习,负责学生的管理,每天按时点名,监督学生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日志撰写与维修信息记录等。实验实习工厂的其他人员以及相关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修理需要参与各组实习,配合完成修理实习的所有任务。
3.实习学生: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组长带领全组同学遵照各组的实习计划及《实纲》,结合实习的具体情况,完成任务;督促组员认真做好实习记录,按时完成实习日志;了解各组实习情况,并收集学生对带教的反映,向本组实习老师简要汇报实习情况及反馈意见;督促本组学员搞好场地卫生。副组长(兼工具保管员,安全员)负责协助指导教师及组长管理实习成员,每天坚持点名,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请假要履行学院的请假手续,不得无故旷课。
4.实习日志及实习记录检查。各组需每天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及记录手册,检查的形式包括:直接检查、讨论撰写的实习日志,采用PPT形式的汇报实习记录情况等。
5.专题讲座:实习过程中定期安排老师做专题讲座。每次专题讲座完全由老师安排,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五、生产实习成绩核定
在修理生产实习期间,每天做好实习日记,作为最后完成实习专题与总结的依据。实习结束前,学生应针对个人在修理生产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写出专题总结。实习成绩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作作风、劳动态度等全面考察,同时结合出勤、工作表现、实习日记、专题报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实习成绩构成:平时成绩(60%)+实习日记成绩(30%)+理论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工作表现、专题报告等,由各组负责人每天根据实习学生的具体表现打分,实习日记成绩由各组检查的情况打分,理论成绩为闭卷考试的得分。
六、总结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进行,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修理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过程,在修理生产实习中,通过校内与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生产过程的组织方法,同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共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不断提高在实际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进行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树峰,李华,赵永满,等.拖拉机修理生产实习对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研究[J].湖南农机,2014,(4):118-119.
[2]朱胜欣.浅谈农机修理在现代化生产中的意义与拖拉机修理的种类[J].中国农业信息,2013,(23):184.
[3]李华,梅卫江,赵永满,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机器维修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3,(103):173-174.
Key words: higher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40-03
0 引言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研究农业机械化领域机械装备系统和理论研究以及农业机械化组织管理理论,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1-2]。课程目的是使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农业机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管理学、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管理,使其获得优质和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了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方针和国内外农机化的发展动态以具备针对区域性农机化系统有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1-3]。
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农业机械化工程是海南省特色专业,是海南省培养农机化人才唯一的品牌专业。为满足农机化人才新要求,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结合近几年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4]。
1 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本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由《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与《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5]。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其教学中重工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还存在教学课时安排的不当、实践的不足,以及师生互动的缺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1.1 课程内容的缺失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6]。《高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农业机械化相关技术知识,同时也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大对管理学知识的讲授。本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一是课程不重视管理学知识。农机化管理相关结构体系与层次以及管理中的领导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教学内容未能做到时时更新和完善。现有的农业机械学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机技术不断革新,样式的层出不穷,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促使着教学要跟进时代的需要[3]。而教学内容也要时实更新最前沿的技术以及更加全面的学科领域。从而达到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等诸般特征[6]。
1.2 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 研究生在升学前学习的专业和基础各异,甚至部分学生没有学过机械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老师在讲解农业机械化知识时,势必涉及农业机械学、拖拉机理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液压和气动传动等相关密切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融合讲解,仅靠现有的学时很难做到,进而导致本课程顾此失彼。学生先修课程的不足,增加老师的额外教学负担,这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
1.3 教学课时不足而偏离教学大纲 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计划学时为30学时左右,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教学内容,顾此失彼[5]。老师的擅长和科研方向的迥异从而导致:对技术研究和革新重视的教师会着重讲解农机具的机构原理和技术参数要求,从而忽略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对技术管理重视的教师则重点在于教授农业机械管理学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进而忽略了农机技术管理内容。这都会使教学内容偏离其设定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其所担当的教学任务。
1.4 实践环节的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然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实践课几乎没有开展,更不用说学生在实践中拓展,从而养成研究生们“闭门造车”研究习惯。
1.5 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靠学生的主动性,目前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单一,授课主要采用电子课件,时而插入动画的方式。课堂气氛沉重,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课件和自己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师生互动性差,老师缺乏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推动学生自主解决课堂问题的必要手段,学生是“听众”,只输入而不输出运用,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种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4]。
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对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贯彻“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更加适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精神[6,7]。《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课程教学应做出如下的改革。
2.1 拓宽和更新教学内容,平衡知识结构
2.1.1 增加管理学在教学的教学比重。管理学的基本职能有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这些内容在农机化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基础[8]。研究生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适应农业科技化、自动化的科学发展要求。课程设置中应包含例如农业数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系统以及监察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控制运用原理等知识的讲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平衡学生的知识结构。
2.1.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农机具的快速发展。目前课堂所讲授的农机具设计方法、机器结构以及运用的控制设备等知识缺乏新颖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农业机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型的农机具和设计理念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研究生教学应实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更新课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的良性快速发展。
2.2 参与式、特色与专题式、研讨式教学
2.2.1 参与式教学,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每章专题知识的讲述后,学生课后准备与之相关专题的Power Point课件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增强自主学习性,加深了专题的知识理解,也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反馈了教学成果和及时运用了所学知识。
2.2.2 特色与专题式教学,能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农业机械有着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的教学将具有典型的实例教学意义。例如海南大学地处热带地区,教学中可以增加热带作物农业机械教学实例,让学生更加贴近实践。专题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分析和评价,同时进行知识延伸。
2.2.3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中发现问题,提出小课题,学生在查找资料、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技能又锻炼了沟通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明确了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学习信心。
2.3 中―英双语教学 中英双语教学有着其实行的必要性,是高校教育国际化重要的步骤,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4]。随着农业机械的国际化,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的教学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所以农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由于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此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借鉴其他课程和国外高校的成功教学经验,先实行部分或专题式双语教学,再逐渐过渡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利于老师教学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手段。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实际的方法,列宁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贴合,一是高校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课堂结合实验,这样既弥补了理论的实验性不足,又加深了实验的理论依据,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二是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学生的实习操作,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2.5 高校与企业互动联合教学 当前许多高校已采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教学,来推动农机创新体系,发挥农机化科技整体优势[9],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但是各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这使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利用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各高校可以联合互动式教学。同专业或相关专业可以采用不同高校老师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整合实验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节约教学成本。
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高校理论知识扎实,企业有着完善的生产设备与操作技术。两者结合教学,既能满足教学和生产的需求,又能减少双方成本,更好地实现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参与农机具的生产组装过程中,由企业工程师进行教学,真实地接触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带着实践经验回到教室课堂,将使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掌握。同时这也提供给学生更多发挥能力与就业的机会[10]。
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目前正在试探阶段。高校与企业已经有不少的合作实习教学,但是这些力度都还比较薄弱,仍需加大力度。这种教学形式的成果值得期待。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对教学实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要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11-13]。授课老师需要提高的不仅是学历,更要增加实践经历加强专项知识的进修,及时掌握前沿理论,并能进行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校建设有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开放”、“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机械化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的设计、制造、运用、评价及营销等方面能力,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属于生产技术类型,学生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技术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生产技能,具有农业机械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使用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农业机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I2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手段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在专业课学时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必须改革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快捷地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自学、思维、科研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研究开发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对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是为配合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而开发,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在课件中收集了大量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和教学录像,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不能大量购置真实设备和现场演示机械原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动画、视频和图片了解各种机械的样式及工作过程,同时还开发了大量的实验模拟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是辅助学生自学的工具。课件中按照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视频和教学讨论四个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知识点,通过教学动画反复练习实验过程,通过教学视频循环播放各种农业机械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讨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或者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开发的过程
(一)制作队伍
农业机械学课件的制作队伍由专家及主讲教师队伍、教育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三部分组成。由主讲教师队伍根据课程内容撰写课件的制作稿本,教育技术人员配合教师进行课件的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整个课件制作的技术构架和后期的安装调试。三支队伍组成网络课件开发小组。课件的开发制作汇集了专家、任课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等各路精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专家的指导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有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设计和媒体的选择以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在课件的框架搭建和技术实现上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保障。各部分工作人员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出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需要的网络课件,满足了教学需求,符合教学规律,运行平稳顺畅。
(二)前期准备
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制作,一般使用MacromediaDreamweaverMX2004进行框架设计,并使用FireWorks和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界面及艺术字的美观设计,利用FLASH制作动画,使用Adobepremiere对视频进行加工处理,利用ASP技术开发教学讨论模块。开发组根据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讨论课件制作整体框架,确定主要教学内容、课件结构、制作方式和制作工具;收集课件开发中所需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以及各种数据;讨论课件教学过程的设计;明确开发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分工合作。
(三)教学设计
农业机械学课程课件效果的好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内容设计、情景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个模块。开发组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同时对课件的制作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定期的形成性评价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课件的结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四)课件制作
1.课件整体框架课件主要由首页、各章内容、相关链接以及友情链接四个部分组成。首页主要介绍了课件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以第一章“耕整地机械”为例介绍各章内容。在进入第一章后,首先是问题导人,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对学习者初始能力进行检验,同时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性的了解。第一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录像、课程讨论四个模块。教学内容主要以网页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增强学生对各种机械的认识,每一章后都包含课后习题,便于学生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动画是将传统教学中不易演示的实验过程开发成实验模拟内容。教学视频是将各种机械的工作过程完整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深刻认识。教学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互动讨论,查看习题答案,实现作业提交,教师实时答疑等各种教学互动活动。四个章节结构一致,颜色有所不同,避免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相关链接部分主要是展示与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友情链接部分提供了与课程有关的常用网址,方便学生查询专业资料,有效地进行农业机械学的网络学习。
2.课件调试运营当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制作完成后,由开发组成员按照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中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修改和调试。专家和教师负责课件内容的调整和修改,主要检查教学内容的完整Ij生和准确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规律、教学知识点是否有遗漏、教学内容是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整和修改,检查课件内容是否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恰当;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课件的以及运行测试,主要检查超链接的准确性、是否存在死循环、浏览器的兼容性和是否能自动下载相关插件,并反复修改保证网络课件在网络上的正常运行。同时,任课教师在部分班级试用该课件,根据使用效果和学生反馈意见不断的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力求完美。
三、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的特色
(一)拍摄实物图片还原机械构造
由于农业机械学的学科特点,其课件中包含大量的机械实物图片。为了保证图片的真实性,大部分图片都是由课题开发组成员在各种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拍摄的实物图片,真实地还原了目前流行的各种农业机械,增强了学生对农业机械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在准备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课件制作过程,师生共建课件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农业机械方面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开发Flas模拟实验过程
农业机械学课件教学内容包含许多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这些知识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演示,学生不容易掌握那些抽象、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原理。因此,开发组成员利用Flash软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动画模拟实验过程,形象展示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教师在讲授内容时结合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复杂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及其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教学动画反复演示过程,加深对农业机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制作视频素材再现工作过程
由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很多农业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学生不能有条件在现场观看。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了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开发组成员在播种和收割的重要季节,亲自到田间拍摄各种农业机械的工作过程,通过编辑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观看这些来自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视频教学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原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四)营造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辅助教学环境。自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视频的展示,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自学各个知识点;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课后习题和教学讨论,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习题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在教学讨论模块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协作学习;辅助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相关链接和友情链接,通过这些课外资料的阅读和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通过网络自学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应用效果
(一)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的运行界面
在沈阳农业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运行情况良好。课件导航清晰,每个页面之间既独立显示又相互链接,各页面之间的超链接准确无误,使用者进入页面后根据导航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内容。在多媒体素材处理过程中,将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不损失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最小化处理,网页的运行速度快,运行过程流畅,保证使用者以最快的速度浏览网页。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于课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修改,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使用者可以通过交互平台随时与管理员保持联系,共同维护课件,使其与时俱进(图2)。
(二)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模块,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难以表述的内容则以相关的教学动画或教学视频资料来模拟和再现。网络课件传送信息量大,教学密度得以提高,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易理解,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环境,在课堂讨论模块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有效地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本课件中含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和现场视频,学生在自学时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知识信息,而且可以感受网络课件创设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农业机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领域层出不穷,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教师将有用的相关资料和优秀的网站及时更新到网络课件中,供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网络课件的建设中,将在学习中的最新的资料上到课件中,使课件资料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实现课件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