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1篇

一、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现实意义

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评论、衡量和判断的结果[1]。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积极健康的评价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促进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力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向教师提供与其职业行为相关的客观准则, 更要让教师把这些职业准则内化于心并外践于形, 这必须依靠师德评价的助推作用。通过师德评价, 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还可以让教师体会到社会成员和舆论对高尚职业行为的褒奖, 对不道德职业行为的谴责, 进而激发教师增强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和道德责任感, 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职业行为。

2. 有助于提升教师道德素质, 优化教风校风

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后的反馈尤为重要, 它有助于教师辨别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大小, 找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差距, 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最终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 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也能展现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从而在全校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因此, 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 有效运用其导向和激励功能。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也出现一些问题。

1. 评价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失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从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价值倾向:一是奖惩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奖惩性评价是自上而下地针对过去的终结性评价, 评价者与被评价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与共鸣, 难以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其中, 不利于教师未来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 能综合考量被评价教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尤其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教师和评价者通过沟通协商共同制定被评价教师未来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因此越来越受各高校和教师的欢迎。但是, 目前仍有部分民办高校继续单一地使用奖惩性评价方式, 依旧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制度, 继而容易诱发出某些人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让自己获得肯定性评价的弊端。

2. 评价指标滞后, 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的。而有些民办高校的职业道德评价指标更新速度慢, 缺乏时代性, 依旧按照滞后的标准和内容衡量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评价和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另外, 一些民办高校在指标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系统性, 在德、能、勤、绩4个方面的考察中, 重点偏向教学和科研工作, 过分看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量等量化指标, 评价内容整齐划一, 指标内容的覆盖面缺乏合理性, 未能充分考虑和尊重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以及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3. 评价方式简单, 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一些民办高校的师德评价工作往往是一年或一学年开展一次, 通常以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 包括上级领导评价打分、同行评价打分、学生评价打分和教师自我评价打分四部分构成, 评价方式简单, 缺乏多种评价形式的融合运用, 尤其缺乏对被评价教师的深入接触和全面考察。此种评价方式, 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华而不实, 影响评价结果的信服度。因此,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职业道德评价平均主义现象突出, 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只要不出现太大的教学问题, 个人言谈举止不太有损职业形象的话, 一次性打分的师德评价基本能认定为合格, 似乎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样的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出教师间的个体差异, 也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关于我国民办高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促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

1. 建立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坚持奖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统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3]在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不能单一使用某一种评价手段, 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 适当采用奖励性评价是有必要的, 教师可能会由于畏惧道德失范行为的后果, 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言行, 但其作用有限、弊端明显, 有必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教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产生较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希望自己不断发展与完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发展, 尊重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坚持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为价值取向, 要求评价者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考量被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 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用激励的方式促进被评价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 我们必须明确,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因此, 要坚持奖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统一,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营造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样也有利于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 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必须明确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011年12月30日,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方面。这些规范是公众普遍认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如果仅依据这六大标准, 评价难度过大, 也很难做出准确评价。因此, 在六大根本标准之外, 还必须结合各地、各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六大根本标准衍生出来的具体标准与之相配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六大根本标准可作为一级指标, 同时, 各高校再制定出具有时代性、全面性、专业性的具体详细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必须准确量化, 不能或者很难量化的指标必须清楚明确地描述其特征, 让人一看即懂。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详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使评价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结果才能更具有威慑力和信服力。

3. 实现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 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 评价主体绝对不能是单一主体, 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一环, 自评即教师本人进行自我道德反思、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积极性, 也是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步骤。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学生是最了解被评价教师职业活动的人, 三者都参与评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系统、客观和公正。社会人士参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举报电话、举报信箱, 或者不定期地采取教师职业道德问卷调查等形式, 让社会大众或学生家长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全方位考评。他评可以给被评价教师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 可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意识, 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并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最终成为个人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合理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提升教育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发挥师德评价的积极作用, 促使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夏雨.关于高校师德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 (4)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依法执教;高校教师

1引言

依法执教,就是鼓励教师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上,大胆地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但是归根究底地讲,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在工作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从教热情,不仅需要坚实的法律基础,更需要敦实的道德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基础。

2“职业道德”是安身之本

在我国,“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名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中,都包括“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遵守“职业道德”,就是每一名公民遵守公民道德的客观体现。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每一名高校教师安身立业之本。

2.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职责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早就已经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认字识数,而是变成了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2011年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明确定义和严谨规范。结合《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道德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说,就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二十四个字。

2.2“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道德”发挥着非常重要且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说,高校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自主学习的原则下,学生们更多地承担起组织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责任,教师变成了学生履行自我管理意愿效果的“监督者”。我国政府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工作热情。这就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3“依法执教”是立业之根

“依法执教”是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领域当中的客观体现,是在根本上明确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明确“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当中的合法地位的思想基础。“依法执教”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文化。

3.1“依法执教”的法理依据

所谓“依法执教”,就是教师应当遵照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组织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现阶段,可以被高校教师用来当作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依据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主要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其中,《教育法》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教师法》在其第八条第一款当中明确了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要履行的基本义务;《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职业道德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位置。

3.2“依法执教”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讲,“依法执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依法治国”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将法制化的观念植根在每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让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以法制化的观念和视角去正视自己的工作,并在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的同时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

4高校教师执教工作遇到的现实困境

甘肃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6所,普通高等学校31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25所。其中,既有兰州大学这样的985工程高校,也有普通高校。从高校教师的执教工作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在执教工作中遇到了非常多现实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给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也让“依法执教”成为一种必然。

4.1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

甘肃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加之甘肃省内高水平的高校数量不多,省内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和简单。从甘肃省各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登陆互联网成为在校大学生度过业余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在长期接触互联网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崇尚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的影响,正在呈现出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思想状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课上的思想状态常常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秩序失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掌控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化自己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求之外的要求,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却不是“岗位责任”的规定。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能力强弱。

4.2工作要求水涨船高

杜媛(2008)等人很早就关注起甘肃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已经对教师的日常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梁江岳(2013)展开的调查中发现,甘肃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普遍发现,教师在课程设置上的规划自较小、教师在无法得到更多进修机会的情况下反而还要承受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的客观压力是触发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触点”。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尽管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客观存在,尽管我国学者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解决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也就意味着触动职业倦怠情绪的“触点”始终存在。换句话说,甘肃省高校教师始终无法摆脱必须长期面对工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况下工作要求不断水涨船高的工作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作要求的水涨船高是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当然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但这又是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之外的要求。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究竟能不能抓住解决职业倦怠这把锁的钥匙,关键还是看教师自己。

4.3师生矛盾日益尖锐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一项基本的权利。高校教师不会武断地侵犯在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他们也需要按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有些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作业”不够重视,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为了解决自己不愿意上课却不得不因为教师的“点名”活动而亲自到学校上课的问题,花钱雇佣其他没有课程安排的学生到自己的班里做自己的“替身”,以20元的价格让别人代替自己上课。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所有涉事的学生受到校方严惩。可严惩之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无疑将会受到这种事件的影响越发尖锐。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解决学生远离课堂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在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上对于这一些内容并没有强制的规定和要求。换句话说,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仍然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的。

5“职业道德”对“依法执教”的促进作用

从甘肃上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来看,造成相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无疑在提升教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出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越高,他在“依法执教”的前提下处理自己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办法就越多,处理问题的结果就越好。结合这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依法执教”的促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说,这种客观存在的促进作用可以被描述为以下三点:

5.1有道德才能尊重法制

法律制度对于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充分尊重的。但是法律制度绝不会姑息一个教师犯下的错误。违反制度就是一种错误,而在冰冷的制度面前,任何人情都不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所有的法律和制度,承担起自己的应尽义务,才能相应地享受到制度赋予的权利。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职业,正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最基本内容。

5.2有道德才可按图索骥

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了。不仅是学生,包括很多教师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在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职业道德能够唤醒教师的记忆,让他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找回自己,找到正确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真正做到“依法执教”。

5.3有道德才有自律他律

从甘肃省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遭遇的问题来看,“点名”成了有的教师和学生一天中唯一的直接对话的机会,考试成了有的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这才使得学校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可事实上,思想才是引导行动的核心,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让教师自觉自愿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自律和他律,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应有的师德师风。

6结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都承担着传承文明香火,弘扬民族文化的艰巨责任。然而教师这个职业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有所不同,在这个行业里的从业者中,尤其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工作风格是完全一致的。易言之,因为每一名高校教师都拥有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每一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展开的思考都与别人不同。在“依法执教”的框架下,用职业道德去引导教师的工作,让同样的教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这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媛.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梁江岳.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分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3篇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

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着”的占4.7,选择“较显着”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

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职业道德 养成

[作者简介]杨光(1981- ),男,吉林白城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78-01

2011年底,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从教师与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规定。这无疑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抓手和依据。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对于教师来说,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为重要,因为这个职业对社会的影响超乎想象。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四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意义的精辟论述。正因为如此,才有常言所说的“医德,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百年之间判盛衰”。作为一种影响民族、国家盛衰的职业道德,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规范,促其养成。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事业与职业的矛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首要问题是事业与职业的矛盾。教师过去被宣传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事业者,历史、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更多的是奉献。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将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地关注自我求取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价值取向逐渐偏向功利性,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事实上,教师工作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一味地要求教师奉献不切实际,但也不能背离教育的公益宗旨。一旦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需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在高层面上定位服务观念;需要将“小我”和“大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养成职业道德。

(二)社会认同和职业压力的矛盾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认同。不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社会认同的教师标准对他们造成的职业压力较小,他们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多地来自科研。这种非同一性使得高校教师与社会期待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职业考评与师德养成的矛盾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考评并不以“是否是位好老师”为准,而是更多关注“科研上是否有贡献”。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经费、获奖成果、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而荒废内在的修炼。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外紧内松的矛盾

当下,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尽管外界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声不绝,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职业道德既未在教师准入中体现,也未在培育计划中凸显。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方向性

方向性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前提。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

(二)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制定有策略性的措施。当前,只教书不育人、学术不端等是亟待解决的影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问题。师德建设常提常抓,但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就是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性。

(三)要有高度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站位要高。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自然引领这些学生,必须有可以让他们信服的师德。以师德培养学生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因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方式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一)外优生存环境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教学能力、出色的科研能力,这都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就可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那些对这一岗位由衷热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就是通过这个制度把那些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首先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才能彰显教育的力量。

2.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要改变当下仅凭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评定教师的方法,一些高校已开始努力尝试改变现状并付诸行动。对教师的评价要求,既要体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理性的认识,也要体现对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的认同。只有这样,教师的自主性才能被充分激发。

3.强化高校教师思想的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不间断的学习教育。加强教师思想的教育,是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冯莉通过调查得出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不如中学教师强的结论。高校教师应该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责,这种社会职责由法律所规定、被社会所公认,教师不能或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二)内炼自我修养

1.“致知”和“践履”相结合。躬行践履、格物致知,这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致知”就是明伦察物,学思结合;“践履”就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而言,“致知”和“践履”尤为重要。“致知”和“践履”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学术素养,还是要传递给学生的为学之本。要通过倡导的方式、方法,强化高校教师的思辨、实践能力。

2.“内省”和“慎独”相呼应。“内省”“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道:“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独自进行的,许多教育行为都具有“隐蔽”的特点。所以,“内省”“慎独”可以帮助教师时刻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修养和实践能力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加强自我修炼,努力追求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冯莉.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市场经济和行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滑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兴趣降低。从事拥有职业兴趣的工作会增加个人的职业稳健性、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高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年都没有变化,重复的工作使得一部分教师对这样的工作失去兴趣和激情。根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而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表示不满意。职业兴趣的降低削弱了教师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起不到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高校有的教师在科研教学中不求真务实的行为,如高校教师杜撰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来应付科研任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在学生面前冠冕堂皇、大讲特讲如何做人做事,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不道德行为,损害了老师的形象,表率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爱岗敬业精神欠缺。现在,由于各高校对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任务,学校要求较高,大多数高校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许多教师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学历提升、科研申报、职称评定和娱乐享受等私事上,从而导致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拉拢学生。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终考核,一般以学院或系部为单位,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打分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或重要指标。年终考核结果对教师的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年终奖金的发放和职称评定都与此挂钩。这就导致有的教师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学生,出现教师不想管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考勤、课堂学习、作业不管不问,甚至考试都放水。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削弱了教师形象,也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