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本研究的核心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问题。各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表明,学校社会工作要发展,其重要前提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行政系统的认可与支持,找准学校社会工作在教育体制及学校内部的学生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问题。在80后、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的今天,大学生的问题日渐多元化、复杂化和棘手化,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学生工作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的分析表明,高校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的表现差强人意。不仅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从业人员本身也普遍存在着工作压力大、成就感缺乏、对职业前景悲观等严重问题。相比而言,学校社会工作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解决日渐复杂化的大学生问题时,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更有针对性,也更能适应解决特殊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功能和方法的比较分析,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因动机缺乏而导致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更多动力不足、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漠等,而学校社会工作针对的则是个体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特殊需要。两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之才。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既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有助于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其结果是双赢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通过大学生成长服务共同体的组建,来实现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创新。其方案构想是,将现有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的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独立出来,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整合,共同组建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为统领的服务与辅导体系。这一体系与现有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教育和管理体系联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和长期并行的“协调合作模式”,从而搭建起既符合社会工作理念又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运行模式。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两大系统并行运作模式,即以学校社会工作为统领的服务辅导系统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教育管理系统的协调合作模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第二,提出了构建“金字塔型”高校学校社会工作梯队的设想。专家顾问负责专业指导,专业社工人员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专业服务,而兼职人员主要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和辅导员构成。第三,提出了在新时期推进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实现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双赢”模式,从而使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既能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又有利于增强现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活力。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社会科以完善学生的现代人格和社会性为目的。它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来看待,是一门将人的各种社会素质和能力加以统一,以形成正确的社会熟悉基础的综合课程。

社会科非凡强调人在熟悉、处理和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性自我熟悉的价值。因此,它在学习形态上,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开放的、自主的、可以体验的学习方式,去展开符合人类的社会发展心愿的学习活动。

一、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

社会科教学活动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习”达到熟悉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它从知识能力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有关社会的新知识和新熟悉。作为“学习活动”,它不能满足于知识的量的获得,而是强调通过知识体验(或实践)提高相关的技能和熟悉。例如有关地图的教学,不能只说“知识领域”中的地图概念,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然后指导他们去利用、去制作。换句话说,社会课上理解地图,不仅仅是获得“会看”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制作中心得、熟悉地图的实在功能。这里既反映出一种教育思想或态度,也透过不同的学习形态反映出学科的本质和教师的能力。

我们把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称作学习形态。一般地说,学习形态着眼两个方面摘要:班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前者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后者主要指现场学习(调查、参观),构成学习(手工制作、编制图表和绘画),视听觉学习(看电影、电视),讲义学习(听报告和看讲义),报告学习(写报告书和论书),戏化学习(角色扮演),对话学习(讨论)等等。在社会科学习过程中,前者和后者经常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组合,如集体学习+视听觉学习,小组学习+构成学习。选择怎样的学习形态,既要考虑客观的学习条件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布置和学习时间。

集体学习为使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在同一时间、地点接受同一教材和学习新问题的教学方式,称为集体学习。这一传统的学习形态的突出特征是,一位教师面对所有学生做内容划一的讲解。优点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轻易把握和检查教学质量。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摘要: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过分地强调教师意志和教科书的权威性。今天,日本的小学社会科虽说还是以集体学习为主要形式,但在课程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引入了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而且非凡强调活动性课程的功能。即便还是一位教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可是学生已经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他们成了学生的学习向导。

小组学习其特征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活动性质是主体的、积极的和协作的。一般多以课题、喜好或学习目标编组,讲究自愿组合的原则。这种学习形态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自由地交换意见,并在讨论和探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性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尊重人格、相互协作、主动分配和承担角色,培养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个别学习社会科在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有个性的学习形态。个别学习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人的能力、喜好等个性差异而提倡的。在日本,个别学习多采用程序学习和教学机器等形式。但是,由于该学习形态还不能反映学生思索过程的多样性,也不能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它仅仅是个辅助的学习手段。

现场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查访人和人的社会生活,我们把这些参观、访问、调查和谈话等学习活动,称为现场学习。因为社会科是有关社会现象及新问题思索的学习,所以不能单纯地依靠书本知识。现场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具体的事,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建立在自己搜集的事实、自己提出的新问题的基础上。这是社会科学习的特征。

构成学习它是将参观、考察等获得的资料、素材,制成模型或标本、图画或图表的一种表现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将参观、调查的内容,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用一定的技能形式表现出来的学习形态。它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日本小学低年级社会科以造型为中心,常采用制作全景画和漫画的形式;高年级多以文字和数字为中心,并将其制作成资料集和历史小报。

戏化学习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达到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学习活动,称为戏化学习。将历史人物或社会生活戏剧化,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如身临其境,心得社会生活,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合作精神和有责任感的社会态度,也可以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

二、小学社会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谈及教学活动不能没有教师、教材和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依据是教材,而预备好的教材和能自如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又是教师的重要资质。那么在社会科中,好教材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去预备好教材呢?

教师有必要解决好教材观的新问题。教科书中心主义是社会科中最要不得的东西。社会科教师必须知道,他如何制定教育目标,他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如何通过知识、概念和法则等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因此,教材是作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的前提,其功能是向学生提示具体的素材,其价值是向学生传达教育内容。

例如,三年级“我们的生活和商店街”单元,了解社区的消费生活状况和商店街的买卖情况是教育内容。怎样理解教育内容呢?首先,从“看得见的东西”入手,如买东西的人如何挑选、如何品评,卖东西的人如何促销、如何经营。其次,通过已经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看得见的东西”,去探索它背后的社会存在意识和观念。此时必须有教师的高明指导,因为人们的消费愿望和目的等种种“看不见的东西”,既不能用教材简单地固化,也不能单纯地指望学生自己消化,尤其是让学生通过鲜明的表象看到“买和卖”的社会意义,更不是看看、听听就能够理解的。这就存在着一个教师将教材的意义和界限明确意识化的过程。

教材的意识化过程,就是教材的选择和开发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选择和开发教材的能力。从教学情景看,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生差异和地域实态的不同,也决定了同一教材有着不同的教法。那么,如何选择和开发教材呢?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好教材,其条件有4点摘要:①教材和教育内容密切关联。教材能正确地反映教育内容,并具有反映教育价值的典型内容。②符合学生和地域的实态,并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文化价值和学生发展价值。③适宜学生的情感和思索,注重到学生的学习盲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和新问题。④学习内容富有弹性,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思索,多方面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所谓预备好的教材,就是将教材梳理成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程序摘要:发现学习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生成新的看新问题的方法和思索方式——再发现新的新问题。

三、社会科实施的基本条件

1.教育思想应该具有民主的和开放的性质。社会科教育内容必须包含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念,并尽可能地将社会意志和个人发展意愿统一起来。

2.教育目标必须是整体的和可以评价的。它应有效地承担社会科的传授功能、练习功能和养成功能的教育任务。

3.教学方式必须是弹性的和多样化的。

4.教学内容必须是规范的和科学的。它既能够符合基本标准和水平标准,也能符合发展标准和技能标准。它应该有助于增加社会现实感,达到让学生熟悉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五、结语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依据教育方针、体育的目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体育的功能制定的。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配合德育与智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学校体育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的突出特点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简单来说学校体育是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

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由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够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体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它是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社会化”

体育是一种以人为实践对象的实践学科,它所涉及的任何理论与模式都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够得到检验。通过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这三个方面来对学校体育认识是符合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的有关原则的。

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学校体育对于社会体育具有辐射作用和服务功能。学校体育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寻求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点,让学校体育能够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同时学校体育社会化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决定的,也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打破围墙,主动拓宽空间,以社会体育发展为动力,来激发出学校体育活力,同时还能够使学校体育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开发出社会体育的潜在市场,从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

长期以来学校被传统的组织管理和制度从社会中隔离出来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学校体育不能够够与社会体育进行良好的互动,发挥作用时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互动。因此,学校体育逐渐的开始习惯于稳定、规范和单一的封闭式管理体系,与社区体育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很好的衔接,这就导致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目标、内容、形式上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出现了体育人力资源等的闲置、浪费。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也多为竞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大都“难、繁、偏、旧”,这使得很多学生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最后当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就会中断体育锻炼。为了能够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须要树立起全民健身的观念,改变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传统角色,由客体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建立起有效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模式。这样可以使得学校体育由封闭转向开放,逐渐的将自身纳入到活跃、合作和多元性的社区体育空间之中。这样做虽然在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徐诶奥体育以及学生带来各种冲击与影响,但是却能够给学生提供多视觉多方位的观察、接触对象与事物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全面、准确地思考与判断事物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二)社会体育的“学校化”

这里的社会体育“学校化,并不是指的将社会体育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它主要指的是以下的一些方面。

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与学习兼容。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社会体育的发展十分的快速,其中很多发展都与学校体育有关,对于学校已有的场地设施社区不应重建和重购,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要发展那些学校没有的、学校和社区都急需的体育设施上。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社区用来发展的资金融入到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当学校在规划新建体育场馆的时候,社区可以提供计划用地给学校,共建共用。

社区能够主动的争取到学校对体育活动的指导。学校的体育力量是现成的,同时学校体育也拥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因此,社会体育“学校化”要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尽可能借用学校体育力量进行培训、组织和指导,使得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学校的指导,可以使得社区体育活动取得有益于身体锻炼的价值,并能够活跃活动气氛,激发群众进行体体育锻炼的兴趣,达到吸引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社区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去。学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其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较多,社区可以多和学习进行联系,并积极的组织织项目爱好者参与到学校的体育运动之中,例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可组织专项运动队与师生进行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增进居民与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会推动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速度。而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社区在参与时,应该给予经费上的一些支持,或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奖品。

(三)终生体育是两者之间的接口

终身体育源于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终生接受体育教育,始终进行体育参与的一种身体教育过程。即一个人从诞生到生命结束,都要适应环境与个体发展需要,进行体育锻炼,获得生活和学习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联系中,充当纽带作用,相联于二者,相融于二者。

首先,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终身体育已经作为一个基本改革理开始念贯穿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全过程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有着严格的规范,它是一个规范的体育教育过程,可以起到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人这一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中学教育结束后,掌握一到二种体育技能,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养好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信念。

第二.终身体育在社会体育学的学科结构中,充当体育参与角色。利用参与这一角色作用,整合诸如参与主体、时空,以及财物等必要因素,形成相对完整的社会体育运行体系。体现以健身、娱乐为主的社会体育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第三.终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直接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始终追求。除此之外,终身体育在社会体育体系中,保持着参与主体的恒久性,包容着参与形式的多样性,整合着参与客体的资源性,维系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动力性。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大使命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及群众性体育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与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对推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闲娱乐类这几类。这四类指导员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够对社会体育事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而高校则可以系统的培养出这些专业人才,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能源补充

学校体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这两大特点,使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方针中体育一直都排在德育和智育的后面,这并不标明体育比这两项所占的分量要小。相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按照一定课时数接受体育教育。如果没有一个号的体魄又如何能够发展其德与智。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这一部分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得比例十分巨大,这也就使得体育能够尽最大可能的被普及,这些都是任何群体都无法企及的。同时由于学校体育的系统性与规范化,可以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整体运动技术水平。因此我们说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能源补充。

(三)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进行了延伸

社会体育活动穿插在居民的工作学习、生产劳动、甚至家务劳作之余,它是在居民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可以从事的一种或几种健身活动,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且活动内容自选,形式也多样灵活,不仅仅非常符合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社会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对体育活动的终身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融合状态下强健学生身心健康的新局面。另外,那些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人,社区体育为他们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使得他们继续了学校体育的延伸,实现了终身体育。

(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相影响

学校体育资源丰富,能够为社区体育提供支援,改进管理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投资,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支持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这样做不仅能够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也能为学校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作为学校体育延伸的社会体育,它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朝着教育社会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优势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通过社区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更加贴近生活,反过来也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

(五)两者结合能够为两者带来不可想象的作用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契合对学校体育的转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可以引入社会体育的思想,使得学校体育能开发出新的教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会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够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活跃的氛围。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能够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存在的困难是缺少设施、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居民参与率也比较低。要想使得这样的局面有所改观,就必须依靠现有的各级种类学校,并充分的发挥这些学校的体育资源优势,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社区体育。通过学校体育能够促进社区体育的文化建设,而学校的学生也能够为社区体育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得社区体育能够朝着轻松、愉快、活泼的方向发展。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可以这样定义: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健美操教学形式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健美操教学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1)健美操教学作为一种手段,采用有组织的、运动的教学活动,传授生活技能,锻炼学生身体及心理,提高运动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使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2)健美操教学以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团队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养成遵守规范习惯,发展人际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培养社会角色。(3)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建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念。

2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问题

健美操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传统健美操教学中,老师都倾向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上课只要是学健美操套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健身兴趣,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将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健美操教学中无疑会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就是将健美操教学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将社会需要的能力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课堂教学认识不到位,体育校内外的体育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确,很多认为体育只是在教学课堂和学校内进行的,对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健美操亦是如此。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际的应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健身积极性。

3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路径

3.1路径一:在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体育老师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各兴趣、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抱着敷衍和应付的态度,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大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近期的教学目标与远期的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场所。

3.2路径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体现的程序性知识和基本能力,它是由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和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一般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首先要利用网络的各种平台,通过微课等视频的拍摄,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知。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在进行高职院校微课比赛,也有极小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参与到微课比赛中。但是在极少数的参加微课比赛的高职院校体育老师中,很少将微课用于学生,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微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所以要积极鼓励广大健美操老师进行微课制作,并用于教学。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评、互评,通过现代工具进行交往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有专家曾经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很多采用讨论、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中国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很明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存在很大不同。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健美操老师大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上课,老师先教动作,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有些老师安排分组练习,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对“交往”的引导。笔者认为,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交流需要,他们需要友谊、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在95后又非常具有个性,“惟我独尊”、因此,老师必须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可以肯定的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提倡,对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高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学中要提倡交往教学。交往教学是在遵循主动性、激励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原则之下,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由团队内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团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如互查、竞赛等,实现成果互享。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交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促进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最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3路径三:建立健美操教学的社会课堂,推进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