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第1篇

我认为,如果讨论初中语文课堂如何走向高效,最不能回避的便是阅读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和阅读教学尤为重要,这两者关系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单独进行,分别设置作文课和阅读课。事实上,这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亦可同时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首先,通过课内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其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便是把主题相类似的文章归为一个单元,让学生能够集中感受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技巧。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教授课文时通常是教师课上抛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很难有同学注意力集中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其实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在课下独立解决。通过布置作业写读后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逐渐有目的,有兴趣的去读课文,因为学生要想写作,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这不仅是在锻炼学生的写作,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慢慢提高,因为学生想写出有内容、有思想、有共鸣,并且能够获得肯定的文章,通常他们私底下还会借助全解之类的参考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无形当中会阅读大量的关于文章当中所用精彩字词、语段、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的赏析,长此以往学生阅读的总结、概括、分析、鉴赏等能力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通过课上展示激发学生写作动力。如果只写读后感,学生必定会产生厌烦心理,慢慢的就会变成对作业的应付,起不到实质性效果。学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已经完成对课文的阅读,解决了必要的基础性知识问题,课上只需做必要的检测提示即可。而课上主要是时间用于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心得。由谁来分享也由本组同学决定,一组内推选出到前面展示的同学,不一定是写的最好的,哪怕是有几处或一处有亮点即可。展示完毕之后本组同学给出推荐理由,再由其他组给出点评意见,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展示的读后感所涉及的相关阅读和写作问题给出意见,并根据具体展示、小组推荐理由、别组点评等情况给各小组赋予具体分数。这样小组之间便有了竞争机制,同学们既得到肯定又收获经验及改正意见,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阐述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条理。

最后,教师总结激励。教师对本课内容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把学生展示过程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并对同学们加以有针对性地鼓励。这样的授课看似凌乱没有条理,实际却能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整个课堂都是围绕着学生自己的思维在运转,他们更愿意听到别人对自己表现的中肯意见,也愿意为别人的表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别人越来越好,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教师的总结也多是围绕学生自己,只有最后的补充完善是教师讲授的内容,然而一来时间较短,二来学生也想要知道这么多人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之后还有哪些是没有考虑到的,因此依然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课堂的高效也由此得以良好体现。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第2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

当前的作文教学是任务型教学。教师布置作文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写作。每一学期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布置若干篇作文或让学生写一些日记、读后感之类,任务完成万事大吉。很少有教师去从作文的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计划,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积累、怎样体验生活、怎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虽然老师也深知作文――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却对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讲授不知从何讲起,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甚微,自己又不能代替学生去认识生活、感悟社会。所以作文教学中,他们只能做旁观者或者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有很多人都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他们的写作教学的特色就在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遵循一定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注重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异和敢于批判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切切实实的转变理念,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

二、培养写作兴趣

从心理学上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前提是生活中如海的素材,或者倒过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有一种忍不住要表达的冲动。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取悦他人而作文,尽说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这样的作文尽管可能满足考试的需要,但作文动机来自学生外部的客观世界,而非出自内部的心灵世界,是被动的写作,而不是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要记笔记,要把情意告诉别人,要写信给家庭或朋友,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诸如此类,都需要写作,由此可见,学习写作并非只为了考试,而是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作文教学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进而引导他们享受生活、学会做人、巧于创造,善于交往,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逼我写”,写作是自己的需要。

三、培养生活悟性

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思考。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会长流不息。

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而是一种暗示。所谓“对生活的悟性”,就是体会并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把生活化为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从而达到课标中提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目的。

四、改变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简单化的批改,几句公式化的总批,一般都是中心突出不突出,语句通顺不通顺,层次清楚不清楚等等;或者在评价时,一味地找问题,一味地提出批评。多年来,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往往是以自己的标准和成人的眼光为尺度,很少有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珍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其实是对学生创造个性的扼杀。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益处,因为学生对这些套话根本不看,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评价必须学会欣赏学生的体验和心情,尊重学生的言说方式,关注学生的“童年体验”。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第3篇

一、突出“三为主”

在写作训练中,首先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提前备课,提前两周给学生创设写作氛围,使学生进人写作角色。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有得写,知道怎样写。因此,教师要预制出几种不同的讲议教案,取得作文教学的主动权。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决定因素是怎样启发诱导学生的感官兴趣和活跃认识思维,基于此,我特别注重抓准契机,为学生创造“记真事,说事情,写实感”的机会。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浓厚的兴趣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认识、观察、研究事物,去寻觅素材,编写提纲,布局谋篇,最大限度地写出体现真实水平的作文。

第三,以学生的写作训练为主线贯穿整个过程,注重语言的积累,注重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对学生进行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文章特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表达等方法的多层次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确定“三阶段”

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阶段,基本写作方法演练阶段和写作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及提高阶段。从儿童作文心理动因来看,好奇心、求知欲及认识兴趣,成了他们一次次作文活动的直接的巨大驱动力量。在兴趣的支配下完成启蒙阶段的句子训练任务,再逐步向句群的书写过渡。在后两个阶段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中,我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等多种方法,或是做游戏,或是到田野领略自然风光,或是观看影视作品,或是进行报纸、杂志的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巩固和丰富词汇,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过面启发灵感,诱发写作兴趣和欲望,为下步的写作奠定基础,准备条件。

“三阶段”的训练,体现了练习——改进——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每个阶段的过渡衔接自然流畅,学生一接触到作文就觉得如释重负,轻车熟路了。

三、严把“三关口”

学生的作文水平要得到巩固和提高,必须坚持不懈地博览群书——多阅读;有感即发——多练笔;吹毛求疵——多修改。所谓严把“三关”,就是严把阅读关、写作关、修改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既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巩固字词的必要手段。阅读既要重视课上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我多采用组织各项活动,诸如:参观各班的黑板报、墙报栏,成立班内的“图书角”;订阅报刊、杂志进行演讲、朗读,宣传活动;听广播、看电视、看图书……这样,持之以恒,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读诵;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8-01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同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又能给学生以情感震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偏向,如:老师讲的多,讨论对话多;学生默读的少,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揣摩、品味的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什么感受,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无法产生共鸣。鉴于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高效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重兴趣,重阅读,注重揣摩品味,重积累,上出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朗读与课文有关美文。教师经常在《意林》、《读者》等刊物上找到一些感人的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运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你想知道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谈读后感如痴如醉,那就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读书感受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谈读书感受,对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谈出较深的读书感受,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加以赞赏。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注重揣摩品味

摒弃以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涵咏、品味。

它的基本做法是:1、以分析语言为主:不但理解内容,还培养学生反复朗读、涵咏语言的习惯。2、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换成另一种说法可以么?3、以分析语言的应用为主,形成语言迁移:这个句子可以删去么?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有一个充分的训练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5、进行有目标的训练:针对不同文体,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记叙文侧重品味一些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说明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说明了事物(事理)的什么特征。议论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以及逻辑性。6、从集体教学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形成三个统一,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它的训练类别大致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段及重点、有特色的句子,体悟文章情感,激发学生共鸣。

三、课堂上多读、多诵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语言必要的手段,又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确立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的观念,因而教师范读时要力争做到:1、情真意切2、字正腔圆3、快慢适度4、语调生动。指导学生朗读要做到:1、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贯彻课堂教学始终。2、培养良好朗读习惯:学生认真读书,做到字字入目,字字清晰;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要有感情地读。3、选准“多读”的内容:重点句段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有欣赏价值的片断多读。4、科学选择“读”的方式:采用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接力读、指名读,采用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1、注重积累。平时督促学生积累,为课堂学习注入活水,为写作积累素材。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小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根据课文,多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感受。

2、做摘抄。让学生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文章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第5篇

可说;教师抱怨学生作文语言贫乏,思想苍白,不爱写

作;社会在指责,作文教学总教学生说谎,扼杀了学生的

想象力……黄厚江老师在《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一

文中说:“造成这样的现状,与写作活动的特点,与作文

教学本身的规律,与大家对作文教学的理解,与现在的

语文教学的环境,与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等等都有

关系。”黄老师的文章关注的是作文教学的内容,要弄清

楚作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首先要理清三对关系。

一、学生和作文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和作文的关系就是写作主体和写作

客体的关系,但是进一步来看:主体、客体谁更重要?教

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是谁?黄厚江老师在总结作文教学

大家在教什么时,概括出了六种情形:把写作知识作为

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写作方法和技巧作为作文教学

的主要内容、把阅读教学作为主要内容、把展示佳作作

为主要内容、把习作评判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把

应试的套路训练当做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纵观以上六种情形,有一个共同点:写作教学关

注的主要对象是写作的客体,即作文本身,对写作的主

体——学生,则几乎完全忽视!在这里我们颠倒了学生

和作文的关系,既然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是拿起笔去

写作的人,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客随主便”,把

学生作为写作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从

根本上解决学生讨厌、害怕写作的问题!比如,学生感

觉写作时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说,那么我们的教学就

应该从改变学生的表达盲目状态入手,使之具备表达的

基本条件,建立起激发话题和对表达恰当性进行自我判

断的机制。同时也要用事实启发学生,平时写作没有话

说,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想顺利地写作

以满足实际需要,就要学会这样做。教师应该是对话作

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要让学生在

多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互相推动、

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不断进入新的教学环节,从而让

学生内化作文知识,理解作文方法,积淀作文素养,学

会表达。

二、写作和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是不需要别人教的,因为

他们具有能动机制——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清楚自己

想要说什么,知道该说些什么,明白该怎样表达。为什么

这些学生一到了课堂上就无话可说,痛苦得好像作文要

把他们杀死一样。换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让喜欢足球的

学生写他们热爱的足球呢?如果让喜欢读书的学生写一

篇读后感呢?他们肯定会写得很好!因为他们所写的是

他们生活中最感兴趣而又最熟悉的内容。也就是说,让

学生写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东西会更加利于学生进行语

言表达。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把生活意识引入写作思维

的运转轨道,引导学生将熟悉、喜爱、有见地的东西清楚

明白地表达出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

法。”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写作能力的提

高,首先要靠学生的自主训练、实践和应用。新的作文教

学理论应从单纯的写作知识、技巧的研究发展到对学生

生活的研究,对学生收集信息、积累素材、实践活动的

研究,对学生兴趣、动机、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

究。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必须以整体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为基础,同阅读和发展口头语言同步进行。作

文教学要有新的突破,应力争提早起步,引导学生自主

练笔、学用结合,把激励学生的内驱力摆到重要位置,贯

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

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

一切行为都围绕着老师转。这被美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家罗杰斯讥之为“壶杯”教育理论。教师也就是壶,拥有

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学生也就是杯,是消极的容器,

知识可以灌入其内。要破除这种“杯壶”教育方式,首先

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应该

做“搭桥人”,而不是“摆渡者”。前者是搭起一座桥,过

桥者(学生)主动而轻松地就到了河对岸;后者是准备好

一切,过河人(学生)只需要坐在船上即可,完全是被动

的。我们要让写作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更要让我们的

作文课堂教学因享受构思创作的过程而充满生机和活

力。要在努力调动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的同时,给予

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转变态度,形成良好的写

作习惯,视写作为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让学

生享受写作的乐趣。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

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

明代李卓吾先生说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

心者。”理顺这些关系,就是要作文者的童心真正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