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死亡病例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死亡病例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结核病; 死亡; 临床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94-02

全国范围内结核病控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结核病疫情仍然处于较高水平[1]。在我国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中,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和报告死亡率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前列[2],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结核病的死亡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从而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并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对1994~2008年85例结核病死亡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4~2008年间在我所住院治疗登记和危重患者报告登记中查出结核病死亡病例,并逐一查阅。

1.2 选例方法

查看每名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到死亡时间、诊断直接死亡原因及并发合并症情况以及痰检情况。

1.3 死亡判定

查阅15年间我所住院治疗的记录,对病史、既往史以及演变过程、抢救记录、死亡记录和死亡讨论,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病例情况

1994~2008年在我所住院结核病患者3498例,其中危重患者报告登记有106例,占3.0%;死亡人数为85例,占80.2%。

2.2 死亡原因

结核病死亡85例中肺结核占79例,占92.9%,肺外结核6例,占7.1%。直接死亡原因分析结果以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较多见。见表1。

2.3 合并症

死亡患者中合并种类繁多:(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2)循环系统疾病: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3)肝肾功能不全、贫血、营养不良等。其中合并糖尿病者28例,占32.9%,肺心病者20例,占23.5%,肺内感染者65例,占76.5%,并处于一患多并发其他疾病的状态,两种以上合并症者80例,占94.1%。见表2。

2.4 性别与年龄构成

85例死亡患者中男性62例,占72.9%,女性23例,占27.1%。死亡年龄范围为16~85岁,50岁以上为52例,占61.2%。

2.5 治疗及痰菌情况

1)治疗主要以抗结核为主,并进行积极的消炎、对症、支持等疗法。以肺结核死亡的79例患者中初治患者为31例,占39.2%;复治患者为48例,占60.8%。

2)从痰检结果看痰涂片阳性者为48例,其中初治涂阳为15例,占31.3%;复治涂阳为33例,占68.8%。

3 讨论

3.1 呼吸循环衰竭

直接死亡原因分析资料中显示以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者30例,占35.3%,肺部改变多继发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瘢痕致气管狭窄引起通气不足和分泌物排除障碍,更易反复感染,加重纤维化,胸膜广泛肥厚。结核病变直接损害血管,使血管腔狭窄、闭塞,右心超负荷,促使右室扩张和功能衰竭。由于心脏长期缺氧,心肌功能受损,可诱发呼吸循环衰竭。

3.2 多脏器功能衰竭

死亡原因中以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有21例,占24.7%。死亡病例合并症的分析资料中均有合并症,大部分病例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肺结核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体质差、并发症多,加之常年服用各种抗结核药物,各脏器储备功能低下,甚至处于衰竭的临界状态,一旦感染,各脏器损害接踵而来,易致死亡。

3.3 继发肺感染

继发肺感染是重症肺结核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导致肺结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85例死亡病例中合并肺内感染者65例占76.5%。其中17例以感染性休克死亡。在人口高峰逐渐推向老年的今天,重症肺结核多为慢性感染、迁延不愈、易反复发作、复合感染多、耐药严重,可致多脏器发生急性灌注不良,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易导致死亡。

3.4 年龄因素

85例死亡病例中,50岁以上52例占6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结核不断增加。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病变广泛侵润,并伴有慢性纤维空洞。反复感染加速肺纤维化,成为难治性肺结核,还可能引起气胸、咯血、结核播散。同时,老年多数患者有各种疾病,表现为临床症状重,体征与X线表现不典型,加上免疫功能低下,复治患者比例较大,易造成结核病诊断与治疗上的困难,因此更应注意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治水平。

3.5 复治病

以肺结核死亡79例中复治患者病例占多数。患者发现过晚、病变严重、菌量多、体质差,尤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加上不坚持规律用药或中断治疗以及结核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化疗失败也是结核病患者死亡中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要彻底加强结核患者的规范治疗管理,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坚持适量、联合、规律用药的原则,保证全程化疗、积极治疗,控制结核病的合并症,是减少结核病死亡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6(1):3-7.

[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S].2009,7:1.

死亡病例讨论范文第2篇

肿瘤学教学发展滞后影响我国肿瘤学学科发展,急需改革和完善。在多学科协作指导下的肿瘤学进修生培养模式,符合肿瘤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及肿瘤学发展趋势,有助于肿瘤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

【关键词】 进修生培养;多学科协作组;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33-02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1]。《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人们一生中患癌概率为22%。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为癌症死亡。随着肿瘤患者的数量的倍增,肿瘤学学科迅速发展。目前,全国约90%以上的三甲医院均已设立了肿瘤科[3]。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肿瘤学目前的现状,表现为肿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治疗水平各地各单位不均衡[4]。并且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师为其他科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后半路出家。为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肿瘤学进修生培养模式。

1 肿瘤学进修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肿瘤学课程,更没有专门的肿瘤学教育机构,医学生临床肿瘤学知识的获取,大多来自于病理学、遗传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教育,学得的知识零散、陈旧、不能反映肿瘤防治的整体性。进修人员普遍存在进修时间短、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根据进修生的这些具体情况,科室定期安排专业知识讲座,请有经验的专家讲解和临床关系密切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带教老师在查房时利用病房现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讲解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最新研究进展;定期安排教学查房,在病房内患者床旁更为直观地分析讲解病情。由于理论授课多数由带教老师自选内容,并且不同医院所见病例及临床治疗亦有所不同,因此,容易导致不同医院进修生理论水平不均衡。随着肿瘤治疗的理念、局部治疗方式、药物种类、治疗策略迅速发展,不仅各学科发展迅速,且衍生出不少肿瘤治疗相关新兴学科,如生物免疫治疗学、介入医学、核医学、激光学等等。因此,又可导致理论教学缺乏知识的跨学科综合性。恶性肿瘤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而治疗就要根据这种变化适时改变治疗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阻止疾病进展,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的肿瘤学教学重点强调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忽略了与其他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缺乏治疗的延续性。因此,需要改革和探索新的进修生教学培养模式。

2 多学科协作指导肿瘤学进修生的培养方法

2.1 综合治疗概念及多学科协作组:

所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理分期),结合细胞生物学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它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这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局部与全身并重、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注重循证医学等特征。这一概念涉及了多个学科的参与;所谓合理性与计划性,就是强调要通过制定决策前的多学科评估、讨论合理安排患者的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存及改善生活质量[5]。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肿瘤治疗模式,多项国外研究表明该模式的应用可为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肿瘤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和改善预后[6-8]。在欧美部分医学发达国家,已有法律规定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应由以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医师为主体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制定。尽管我国的多学科协作组起步稍晚,但在多家肿瘤专科医院及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已将这种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的肿瘤综合治疗科及组建的肿瘤多学科协作团队亦证实了该诊疗模式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2.2 多学科协作应用于肿瘤学进修生培养的必要性:

多学科协作是实现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有效形式,打破以往的以专业、学科为治疗单元的束缚,转而以根据肿瘤的综合诊治需要为单元,其中涉及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介入超声科、介入放射科及中医科等多个肿瘤相关专业。这种协作不仅弥补了多学科知识缺乏统一体系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利于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肿瘤学临床进修生来说,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的肿瘤学知识应用,而是涉及其他多个学科方面知识的综合,对临床肿瘤病例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肿瘤学专业的角度,应该从其他多个学科层面去考虑,更深层次地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从而强化系统的肿瘤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2.3 具体实施方法:

死亡病例讨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传染科住院死亡病例; 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96-01

主要根据传染科死亡病例的重要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特点可以为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我院传染科2006年-2011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族别与年龄 82例死亡患者中,男性45例(54.8%),女性37例(45.1%),小儿52例(63.41%),成人30例占36.58%,维吾尔族68例(82.9%),汉族11例(13.4%),克尔柯孜族3例(3.65%),从民族构成比中发现维吾尔族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汉族及其它民族,年龄分组见表1。

表1 各种年龄组死亡数与构成比

1.2 入院时病重或病危情况 入院时病重人数12例占(14.62%),病危人数63例占(77.9%),其余病人入院时未达到病危及病重,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死亡,本文82例死亡患者中24小时内死亡32例,其中最小于6个月,最大于82岁。

1.3 死因分析 死于百日咳合并肺炎心衰13例,占全部死亡数的15.85%,居于死亡疾病之首,82例死亡疾病的主要分布见表2。

表2 本组病例死亡原因分类

2 讨论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及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那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使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而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成为住院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组资料显示肺炎心衰是住院患者死亡最主要的死因,因此,为降低死亡率,应加强呼吸道的监测,注意对家属经常进行传染病有关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及菌苗、疫苗的接种知识,提高对传染病早期表现及严重性的认识,使患者能及时就诊,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死亡率高是由于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其中暴发流行多见),并且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特别小儿一旦发生传染病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部分传染病容易转化为慢性化,多次反复发作,合并严重细菌感染,一次感染后不出现终身免疫,很多传染病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及其妊娠妇女,他们的免疫功能低,容易感染。

本文儿童死亡率比成人高,主要原因由于其小儿特殊生理特征,尤其是本文1岁以下,5岁以上儿童死亡率高,本组显示小儿死亡为52例(63.41%),并且24小时内死亡为32例,由此可见就诊晚,延误诊治及病情是造成死亡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确诊率,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水平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又一措施。

通过以上报道表明传染病的死亡尤其是小儿传染病的死亡与发病年龄,疾病的类型、流行特点并发原病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卫生保健等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做好传染病的宣教工作,改善卫生条件,积极早发现、早诊断、早针对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死亡病例讨论范文第4篇

二、由经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可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

三、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时间、记录时间、发病节气、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并结合中医问诊,记录目前情况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1.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及长期居留地。生活习惯及有无烟、酒、药物等嗜好,职业与工作条件及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冶游史。

2.婚育史、月经史:初潮年龄、行经期天数间隔天数、末次月经时间(或闭经年龄)月经量、痛经及生育等情况。婚姻状况、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女性患者记录经带胎产史。

3.家族史:有无与患者类似疾病,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

六)中医望、闻、切诊应当记录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象、脉象等。

七)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八)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九)辅助检查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分类按检查时间顺序记录检查结果。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及检查号。

十)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应当主次分明。对待查病例应列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

十一)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指患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或多次住入同一医疗机构时书写的记录。要求及内容基本同入院记录。主诉是记录患者本次入院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现病史中要求首先对本次住院前历次有关住院诊疗经过进行小结,第二十条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然后再书写本次入院的现病史。

四、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情况、出院诊断、出院医嘱。

五、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

六、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证候演变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病程记录是指继入院记录之后。

一)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

1.病例特点:包括阳性发现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等。应当在对病史、四诊情况、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整理后写出本病例特征.

2.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提出初步诊断和诊断依据;对诊断不明的写出鉴别诊断并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诊治措施进行分析。诊断依据包括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西医诊断依据,根据病例特点。鉴别诊断包括中医鉴别诊断与西医鉴别诊断。

3.诊疗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中西医治疗措施及中医调护等。

二)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记录。由经治医师书写。但应有经治医师签名。书写日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时间,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指上级医师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诊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等的记录。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病例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等。

五)交(接)班记录是指患者经治医师发生变更之际。交班医师和接班医师分别对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的记录。交班记录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交班或接班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交班注意事项或接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六)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包括转出记录和转入记录。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转出、转入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七)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诊疗情况总结。阶段小结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小结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八)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称等。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九)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诊断、治疗性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记录。应当在操作完成后即刻书写。内容包括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操作步骤、结果及患者一般情况。术后注意事项及是否向患者说明,操作医师签名。

十)会诊记录(含会诊意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其他科室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协助诊疗时。分别由申请医师和会诊医师书写的记录。会诊记录应另页书写。内容包括申请会诊记录和会诊意见记录。申请会诊记录应当简要载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常规会诊意见记录应当由会诊医师在会诊申请发出后48小时内完成,急会诊时会诊医师应当在会诊申请发出后10分钟内到场,并在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会诊记录。会诊记录内容包括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科别或者医疗机构名称、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申请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会诊意见执行情况。

十一)术前小结是指在患者手术前。由经治医师对患者病情所作的总结。内容包括简要病情、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和方式、拟施麻醉方式、注意事项,并记录手术者术前查看患者相关情况等。

十二)术前讨论记录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所作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

十三)麻醉术前访视记录是指在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对患者拟施麻醉进行风险评估的记录。麻醉术前访视可另立单页,也可在病程中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患者一般情况、简要病史、与麻醉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证及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术前麻醉医嘱、麻醉医师签字并填写日期。

十四)麻醉记录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术前特殊情况、麻醉前用药、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方式及日期、麻醉方式、麻醉诱导及各项操作开始及结束时间、麻醉期间用药名称、方式及剂量、麻醉期间特殊或突况及处理、手术起止时间、麻醉医师签名等。麻醉记录应当另页书写。

十五)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应有手术者签名。手术记录应当另页书写,内容包括一般项目(患者姓名、性别、科别、病房、床位号、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术前诊断、术中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者及助手姓名、麻醉方法、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等。

十六)手术安全核查记录是指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共同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及手术风险、手术使用物品清点等内容进行核对的记录,输血的病人还应对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应有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确认并签字。

十七)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术中所用各种器械和敷料数量的清点核对、巡回护士和手术器械护士签名等。

十八)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应当特别注意观察的事项等。

十九)麻醉术后访视记录是指麻醉实施后。由麻醉医师对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进行访视的记录。麻醉术后访视可另立单页,也可在病程中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恢复情况、清醒时间、术后医嘱、否拔除气管插管等,如有特殊情况应详细记录,麻醉医师签字并填写日期。

二十)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诊断、出院情况、出院医嘱、中医调护、医师签名等。

二十一)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二十二)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记录者的签名等。

二十三)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重(病危)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应当根据相应专科的护理特点书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床位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出入液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护士签名等。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七、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手术的相关情况,手术同意书是指手术前。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手术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经治医师和术者签名等。

八、患者基础疾病及可能对麻醉产生影响的特殊情况,麻醉中拟行的有创操作和监测,麻醉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麻醉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麻醉同意书是指麻醉前,麻醉医师向患者告知拟施麻醉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麻醉意见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术前诊断、拟行手术方式、拟行麻醉方式。

九、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输血的相关情况,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是指输血前。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输血的医学文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诊断、输血指征、拟输血成份、输血前有关检查结果、输血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

十、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相关情况,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是指在实施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检查、治疗的医学文书。内容包括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项目名称、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患者签名、医师签名等。

十一、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病危(重)通知书是指因患者病情危、重时。并由患方签名的医疗文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目前诊断及病情危重情况,患方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一式两份,一份交患方保存,另一份归病历中保存。

十二、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

长期医嘱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病历号(或病案号)页码、起始日期和时间、长期医嘱内容、停止日期和时间、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临时医嘱单内容包括医嘱时间、临时医嘱内容、医师签名、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签名等。

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医嘱内容应当准确、清楚。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

死亡病例讨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死亡;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46-03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dead case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in Baoding city in 2010

GUO Xing, YANG Jinlan, ZHANG Zhaoyuan, WANG Hongwei, YANG Huiling

Medical Emergency Center of Baoding City, Hei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dead case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in Baoding 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irst aid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re-hospital death. Methods: Death cases who were proceeded pre-hospital first aid by calling "120"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0 of Baoding cit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was 5.27%,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2.02∶1.00, the highest mortality age group was 70-79 age group. The major causes of pre-hospital death were sudden death and unknown cause, traum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high-risk time of pre-hospital death is 6:00-10:00 am every day.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the number of pre-hospital deaths were larger in the first and fourth quarters.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hospital death cases, medical staff should enhance training level, 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and implement publicity for the susceptible peopl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e-hospital death.

[Key words] Pre-hospital first aid; Death; Epidemiology

为了解保定市院前死亡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本中心对保定市区2010年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的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保定市区拨打120电话呼救,由保定市急救中心出诊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患者6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所有院前死亡患者均由出诊医师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呼救及救治时间、死亡原因等,并交由本研究课题组成员统一收集、整理。

2 结果

2.1 2010年保定市院前急救一般情况

2010年保定市“120”急救中心出诊进行院前急救患者共12 727例,其中,死亡671例,院前急救死亡率为5.27%。671例死亡病例中,男449例,占66.92%,女222例,占33.08%,男女比为2.02∶1.00;年龄3~92岁,其中,以70~79岁年龄段死亡病例最多;80岁以下患者男性死亡病例多于女性,80岁以上女性死亡病例多于男性。见表1。

2.2 2010年保定市院前死亡病例死因分类情况

院前死亡病例中死因占前4位的分别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共610例,占院前死亡患者总数的90.91%。见表2。

2.3 2010年保定市院前死亡病例主要死因的年龄分布

猝死及心、脑血管疾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患者,并以70~79岁年龄组死亡例数最多;创伤以20~29岁年龄组死亡例数最多。见表3。

2.4 2010年保定市院前死亡病例呼救时间分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10年保定市院前死亡病例呼救高发时间段为上午6:00~9:59,而凌晨2:00~3:59时间段死亡病例呼救发生率最低。见表4。

2.5 2010年保定市院前死亡病例季度分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10年保定市全部院前急救死亡病例中第一、四季度的死亡病例数明显多于第二、三季度。见表5。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院前死因谱中占首位的是猝死及原因不明,占院前死亡总数的42.47%,院前死因谱中占二、三、四位的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4类死因患者共610例,占院前死亡总数的90.91%,是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院前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02∶1.00,其原因与性别的遗传学差异、职业危险因素、社会定位不同导致心理压力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通过本研究中死亡病例年龄分布可见,位于前3位的年龄组依次为70~79岁组、60~69岁组、80~89岁组。50岁以上死亡患者共500例,占院前死亡总数的74.52%,其中,70~79岁年龄组死亡患者最多,占25.04%。这主要是因为除创伤外,猝死及原因不明、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在50岁以上,特别是70~79老人中多发。创伤以20~29年龄组最多,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也与青年人创伤性疾病发生率高相符合。每天6:00~10:00是院前死亡的高峰期,分析原因可能是:①晨起活动后血压突然升高,且此时间段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高,引起心率快、血压高、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1],导致猝死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②该时间段是晨练和上班的高峰期,创伤的发生也会增多;③部分夜间死亡病例当时未被发现,于清晨被发现后呼救。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死亡病例在一、四季度明显多于二、三季度,其中,除创伤和疾病终末期死亡患者季度分布无明显规律外,其他死因均多发于一、四季度。猝死及原因不明、心血管疾病死亡在第一季度最多,脑血管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在第四季度最多。原因可能为①一、四季度天气寒冷,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升高;②一、四季度有十一、元旦、春节几大节日,“节日病”成为院前死亡的诱因;③一、四季度CO中毒增多。

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和改善以下环节,以减少院前死亡的发生率:①根据院前急救死因谱积极识别院前死亡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宣传和教育,并应注意既往病史、性别、年龄、高发季节及时间段[2]。老年人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工作[3],积极治疗基础病,定期体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寒、疲劳、激动、吸烟、酗酒等不良刺激。青壮年人的主要死因是创伤,应加强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以预防和减少院前死亡的发生。②所有院前死亡的病例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均未得到有效的初级复苏急救。因此,必须广泛宣传普及全民的急救知识,使第一目击者能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措施,第一目击者的现场初级救护是现场复苏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4-5]。同时医务人员可发挥“120”网络优势,利用电话指导第一目击者进行现场急救,特别是心肺复苏,从而为医护人员到达后的抢救治疗奠定基础[6]。③根据院前死亡的高峰时间和多发季节,合理安排急救人员、车辆、设备以及班次,以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力争尽早到达现场,争取抢救时间。在院前急救中引进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可提高救治效果[7]。④医务人员根据院前急救死因谱,有针对性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现场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 卫常安,张丽娟.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30.

[2] 孙丽梅.院前急救猝死分析[J].北京医学,2007,29(8):509-510.

[3] 周海龙.上海嘉定南翔地区院前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3):58-60.

[4] 陈达,王秀洁.齐齐哈尔市862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疾病谱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3-1094.

[5] 廖文权.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40-41.

[6] 陈官华.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