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创新意识
人作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当受到重视,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用人行为、人员考核行为等得到规范管理,而且还能够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对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就应当从高等学校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对其实施科学管理,将人员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实践
1.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实现了分类分级管理
为了系统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高等学校在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中应用了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在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的工作中,对高等学校各行政岗位实施合理的分类,提高了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为评价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对行政人员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行政人员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进而促进全体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行政岗位管理工作中,其制度的改革对行政岗位实施了明确的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使得各行政岗位职责得到明确界定,将高等学校内的行政岗位分成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类别,并将管理岗位细分成十个等级,将专业技术岗位细分成十三个等级,将工勤技能岗位细分成六个等级。并且高等学校还对各类各级行政岗位职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促使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行政岗位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高等学校的自主招聘任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自治,符合现代高校制度的核心思想,在人事管理方面,学校自治强调了工作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独立性,要求在不受国家行政力量限制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人员的自主管理。同时,“管理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贯彻和落实为现代高校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2.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的行政岗位主要是指校内行政人员受聘上岗后的工作岗位,其工作绩效主要是依据其岗位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而定。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一种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结合而成的综合制度。通过对行政人员劳动成果的考核和评价得出量化数值,进而根据其量化数值支付行政人员劳动报酬。高等学校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效果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促使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实现,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在确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倾向性,有失公允。在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对行政人员的工作规律进行充分考虑,在评定行政人员工作情况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较高的目标,导致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严重不符。与此同时,相关竞争机制较为滞后,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并且在实施人员聘任制度的过程中未能将人员聘用制度落到实处,导致行政人员工作过分自由和放纵,在没有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懒惰、散漫的工作风气,使行政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务管理工作上,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发展脚步。
三、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创新高等学校综合管理制度,优化行政管理效果
在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运用相适应的聘用管理方式。始终坚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促进行政人员资源和骨干人才资源得到深入开发和应用。为此,高等学校可以采用柔性管理原则,运用专职和兼职并存模式,引进领域专家扩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促使人才聘用制度得到落实。同时,高等学校还可以结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领域精英跨行业、跨地域、跨院校的交流融合,进而极大限度的促进领域精英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另外,在创新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在借鉴国外聘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长短聘期结合、专职兼职共存的聘用管理机制。
2.创新行政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考核工作
在完成高等学校行政岗位聘用制度创新工作后,应当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若是高等学校未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师资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那么会影响其师资分配工作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应当坚持激励性原则开展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将激励理论联系到实际工作中,促使行政人员绩效工资与其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挂钩,为此,高等学校应当分层设计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使不同能力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拉开一定差距,进而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促进校内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进取心得到充分的调动,为良性竞争氛围的营造奠定基础。同时,高等学校还应当充分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保证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促使绩效工资制度得到科学、合理的建立,保证行政人员工资收入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在人的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创新,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优化和完善。同时,还应当立足高等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另外,高等学校还应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行政改革作为切入点,努力完善校内各项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官明辉.高等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5):109-112
[2]熊彬.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创新思路的探寻[J].科教导刊,2016(10):17-18
[3]张婷.浅析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意识[J].才智,2016(25):33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Weber(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JamesD.Mooney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John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论述了当时的情形:“现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就是政治学理论”。这把原本认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传统理论又纠缠在一起。
社会系统学派从系统、整体性等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管理,摆脱了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并试图改造传统的权威概念、创造出一种协调合作精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MaryPFollett(1937)最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的问题,他通过对群体的心理因素的考察来分析作为民主群体基础的“协商一致”机制的性质。
理性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管理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既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理性决策模式提供了分析决策问题基本思路,同时也强调“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扩散流派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造就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拓宽了管理思维,也促进了管理现代化,更是给行政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成为了一门融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也就从纯理论转型到结合应用的研究。
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也从官僚制度和政府机构发展转变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力,政府被置身于社会外部大系统中,公共管理从制度定义发展为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
系统管理学派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运动规律并据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Bertalanffy、TalcottParsons和JamesE.Rosenzwig等。其核心观点是不同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其他变量的重大变化。这种非线性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组织认识的复杂性。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任何组织都被视为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变量都可能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持续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均衡状态。
行政生态学派,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JohnM.Gaus。其追随者FredW.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态类型的发展连续体。行政生态学借用“结构-功能”方法来分析行政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摆脱了那种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纯理论作风,用生态观点来考察行政是正确的认识路径。
(四)公共管理价值重塑流派
历史与科学的局限性导致了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术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义、价值、自由等内涵,也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Waldo等为首的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动,还大力提倡社会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这也就突破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复兴之路。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价值追求;单摆模型
公共行政学的价值追求是行政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公共行政实践的灵魂和核心,效率和公平这两大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追求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影响公平的实现,追求公平又可能妨碍效率的提高,所以二者常被视为一组相互对立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公共行政价值观,引领公共行政的发展和行政人员的行为,对实现政府高效运作、社会公平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效率与公平的单摆模型
从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至今,公共行政学已走过了125个年头,回顾公共行政学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到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再到20世纪80―9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以及最近一二十年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行政学的价值追求呈现出一种从效率到公平,再到效率,再到公平的循环往复现象,就像物理学中不断来回摆动的单摆一样,如图1所示,本文将其形象地命名为效率与公平的单摆模型。
图1中的圆球代表公共行政学,图形的左侧代表效率,右侧代表公平,中间虚线位置代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当效率被过分强调而忽视了公平时圆球处于左侧较高的位置,此时圆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细线拉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开始向右侧公平摆动。同样,当公平被过分强调而忽视了效率时,圆球处于图中右侧较高的位置,此时的圆球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受细线拉力和自身重力作用开始向左侧效率摆动,只不过不同时期单摆摆动的幅度和频率不同罢了,公共行政学价值追求的百年演变正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来回摆动的循环往复过程。
二、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关于公共行政学百年演变的阶段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大部分都是按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学界最熟悉当属武汉大学丁煌教授划分的六阶段,也有部分学者按研究范式和研究途径来划分,如陈振明教授的三范式与巴瑞・波兹曼教授的二途径,还有学者按思想与流派划分,如竺乾威教授的四学派,本文采用主流的时间阶段划分法将其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论述其各自的价值追求。
1.传统公共行政(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效率至上
行政管理学界公认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后任美国第28届总统)在行政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标志着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立,在文中威尔逊强调强调对一般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关心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此后,卢瑟・古利克也认为效率是行政管理的价值尺度中的头等公理,效率也是行政科学的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马克思・韦伯将官僚制看做是一种建立在权威和理性基础上的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其不仅满足了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的需要,也使得效率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主导价值。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学主要受到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其强调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对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起了很大作用。20世纪30年代以后公共行政学开始受到行为科学影响,认为公共行政应当把人看成社会人,通过发挥人的创造性来提高工作效率。20世纪40年代以后,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又先后受到决策理论、系统和权变理论以及管理科学学派的重大影响,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但其追求效率的目标并未改变。此时的公共行政学处于图中1的位置,达到了左侧效率的高点,即将向右侧公平摆动。
2.新公共行政(20世纪70年代):关注公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现象,政府在决策上处于两难的境地,以德怀特・沃尔多为首的一批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将论文结集,于1971年以《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为书名出版。该书被认为是新公共行政学的宣言,集中表述了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
新公共行政对传统公共行政效率至上的价值追求进行批判,认为公共行政应将公平、责任等价值注入公共行政过程,形成以社会公平为核心,民主、责任、效率并存的价值体系。正如新公共行政的代表人物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说,社会公平是一组价值的前提,社会公平包含着对包括组织设计和管理形态在内的一系列价值取向的选择。此时的公共行政学处于图中2的位置,达到了右侧公平的高点,即将向左侧效率摆动。
3.新公共管理(20世纪80―90年代):回归效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英美等国出现了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其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一书中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和绩效管理等概念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范畴。1991年9月20日,70多位学者在美国雪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公共管理研究会议,会议确定了新公共管理研究的重点问题。这次会议标志着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构架基本形成。
新公共管理将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管理策略引入公共部门,把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能作为其价值追求。澳洲学者欧文・E・休斯指出,经济就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效率就是公共部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效能就是公共产品或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新公共管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效率至上的价值追求,而是把传统的效率拓展为3E在内的全方位绩效,扩展了效率的内涵。此时的公共行政学处于图中3的位置,又回到了左侧效率的高点,但随即将向右侧公平摆动。
4.新公共服务(20世纪90年代至今):重现公平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罗伯特・丹哈特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该理论认为,把公民当成“顾客”的观念存在着某种局限性,应把传统的对效率和业绩的关注转移到对社会回应性的关注上来。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掌舵而非划桨,而新公共服务则认为政府是服务而非掌舵。它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它所强调的社会公平包括公共部门和公民两个方面,体现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协商新关系。
新公共服务在兼顾效率与目标达成的同时,力图提升社会公平与责任,使公共行政具有适应性和动态弹性以更好地回应社会治理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新公共管理。但新公共服务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政府与公民的选择性协商机制会导致讨论过多而行动不足,多元化民主治理与治理者的关系的协调等。此时的公共行政学处于图中4的位置,再次回到了右侧公平的高点,不久就会向左侧效率摆动。
三、小结
公共行政学价值追求的百年演变呈现出一种从效率到公平,再到效率,再到公平循环往复的单摆模型,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共行政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追求在强调某一方面时并未忽视另一方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传统公共行政在遵循效率至上的同时也关注公平、责任等价值取向,新公共行政在强调社会公平核心价值的同时并不排斥效率的价值,新公共管理在号召回归效率的同时也关注责任和公平价值,新公共服务在兼顾效率与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强调其目的性,当公共行政学对效率与公平的追求达到两者平衡时,圆球将处于图中虚线的位置,此时圆球将处于稳定状态。正是由于关注的重点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来回摆动,才形成了公共行政学价值追求百年演变的单摆模型。
参考文献
[1]德怀特・沃尔多.公共行政学之研究[A].公共行政学(上册)[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
[4]丁煌.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协调与统一――评西方新公共行政学的价值追求[J].中国行政管理,1998(12).
[5]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激发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教育论文,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教育论文,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 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论文,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2010,1.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3]丁宇,邓泽宏.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中国行政管理;SWOT分析模型;行政管理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2日
引言
据统计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论文方向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研究全球化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但是,本文认为以行政管理广义上的理解来界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高度全球化下,必然会引起行政管理(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全球化。所以,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以及探讨各方面之间的联系来证明该观点。
一、全球化――一个势不可挡的世界发展过程
全球化的概念广泛,目前有诸多定义,比如施密特把全球化笼统地界定为世界五大洲之间、各国之间联系与接触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巨大飞跃,界定为世界经济的新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有学者指出,“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T.levi)于1985年发明的。莱维用“全球化”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至此,由于受到全球化裨益的世界各国,使全球化成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世界发展过程。
自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慢慢融入到整个世界潮流中。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才算真正意义上进入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正经历着极其深刻的转变:一是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转型;二是以集权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型的政治转型;三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深刻的国内、国际环境变化。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曾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经济社会形态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个性阶段(产品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全球化正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是竞争主体之一,或者说,政府竞争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所以,中国作为一个行政集权型国家,政府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必定要有所行政作为。
二、基于SWOT分析模型――中国行政管理全球化分析
(一)关于SWOT分析模型简介。SWOT分析方法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竞争情报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环境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 (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
(二)将其运用在行政管理领域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
1、自上任后,中国行政管理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体现出中国内部行政管理诸多优势因素(S)。首先,最重要的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从管制向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的触角几乎触及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包办社会的一切事项,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政治及行政反应。21世纪的到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政府的观念向开放转变,受到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理论以及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出现了由“更好地管理社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观念的转变;其次,在观念转变的促使下,政府部门开始精简机构,改革一系列制度,不得不提及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简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比如,在开封,出现了“开封市民之家”,在我们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出现了独立办公的“河南大学行政服务大厅”,地方政府派出政府内部各个部门的代表入驻大厅里面,实现一站式为民众提供服务,让民众一次性就能办理好自己所需办理的事务,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做到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再次,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下放部分政治以及行政权力,使地方各级政府拥有了一部分权力,比如:制定适合本地域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相关行政审批自,一部分项目管理权。极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的效率,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地方事务人;最后,全球瞩目的政府部门的腐败问题得到缓解。上任后,老虎苍蝇一起拍,反腐倡廉活动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活动深入人心,一大批分子和腐朽思想严重的官员下台,换了一批新的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社会风气好转,切实为人民服务,深得群众赞扬。这些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的内部优势因素。
2、中国政府的新一轮改革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改革的过程是痛苦的,改革的进程也是缓慢的,它也会带来一些缺陷(W)。首先,地方财政问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税制改革得从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说起,实现了增值税由中央与地方共享。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比如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地方的积极性,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中央享有绝对的地方税的管理权限,改革虽然赋予地方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总的来看,中央集中了地方税收法规制定权、解释权、调整权等权力,削弱了地方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2年,我国又一次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个人、企业所得税需要上交中央。中央政府又一次将资金收入囊中,限制了个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分配权力相应增大。2016年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全面推开“营改增”,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继续推进消费税改革。中央政府虽然规范了税类,使“营改增”范围扩大,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又一次将资金收入手中,我国中央政府财力雄厚。而地方政府的财政只有小部分归自己享有,大部分靠中央政府下拨分配,地方政府建设积极性降低,手中无足够财力来建设本地区,无法大力推动本地区经济建设;其次,就是文化建设问题,不得不说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强。虽然,近几年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但是据了解和采访,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普通公民并没有全部记住24字,而且相当一部分普通公民并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所以,这些思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普通公民并没有将其内化于心,更何况让他们去遵守并发扬光大了;最后,社会公共事务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政府的管理多而全,可以说并没有放手交于社会和市场来管理,没有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非盈利组织形同虚设,各类社会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并不活跃。特别是2011年“郭美美事件”轰动一时。而早在十几年前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社会性公益组织风声水起,比如香港的赛马会、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喜憨儿”福利基金会、流浪动物花园等。这些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3、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也面临着一些外部机会(O)。全球化带来的优势太多,在这里就简单地叙述一下。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和进口产品增加,增加了相应的商品利润和产品税,中央政府财政实力增强;其次,科技影响力巨大。自从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国政府积极研发各类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和通讯领域,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秀科技造福中国子民,这是我们人民所清楚看见的;再次,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和卫生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受到全球的影响,双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实行以及留学热,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也有很大进展,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治疗在国际间加强了合作;最后,就是我国的国防军事事业实力突飞猛进。在了解和学习国外前沿的技术下,我们也开始研发一些能保卫国家的“黑武器”,在阅兵大会上,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国防军事实力,让世界瞧得起我们不敢再欺负我们中华民族!
4、当然,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对我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威胁(T)。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侵蚀。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指出:中国当代青年“西化”思想严重,崇尚西方不良的文化,批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处可见的西方产品,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失去韵味,“韩流”文化产业持续冲击中国影视产业,普通公民的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失去依托,逐渐崇洋;其次,中国国内民族产业也受到了一些冲击,淘汰了一些传统产业,冲击了国内旅游业;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人才严重流失问题。大量的留学生出国后就待在国外生活,大批“人才”移民国外,定居外国,这无疑给我国各方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基于SWOT分析模型所得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运用SWOT分析得出:(1)根据优势和机会(SO)可以得出我国更加廉洁高效的政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国防经济实力大增;(2)根据优势和威胁(ST)可以推出:我国更加廉洁高效的政府应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让普通公众有中国文化的精神依托。大力支持国内民族产业,特别是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民族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政策留住国内人才以及吸收外国优秀人才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3)根据劣势和机会(WO),我国政府应该在本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实践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继续下放一部分财政权力,让地方政府有更多一点的财政使用和分配权力,激发地方政府建设积极性。改造西方文化,大力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还有,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从全能型行政转变为有限性行政,由管制型行政转变为服务型行政,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我国政府改革转型的目标。给予社会自主性,大力鼓励和提倡非盈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解决一部分老弱病残孕和贫穷所带来的问题,加强国际间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全球的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主动制定一些行政规则,欢迎外国社会团体来中国发展,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这是一个逐渐放开的领域和过程,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4)根据劣势和威胁(WT),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应该规避劣势和威胁。中国政府的改革应该加强权力下放,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各类文化事业,以及推动民间非盈利组织以及各类团体的发展,加强国内民族产业发展,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实现行政管理的全球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让普通公民积极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国强民强。
四、结语
从行政管理学科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管理全球化的实现将对我国的社事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国际间和民间交流与合作,人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各类团体得到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强。而据文献研究得出现在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全球化不可能实现,而且都在研究中国政府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内部的深化改革,少有研究将中国的行政管理推向国外以及世界,也就是中国内地地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特别是各类社会团体。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详细分析了中国行政管理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因素,得出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继续改进,能够实现中国的行政管理全球化。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建议,需要中国政府发展好国内特别是大陆地区的各类社会非盈利组织和社会团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中,扮演好一个大国和强国的角色。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J].理论研讨,2000.1.
[2]胡象明.行政管理全球化――中国的视角与机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沈春萍,范赢.行政生态学视域下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分析[J].科技视界,2014.24.
[4]李金.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与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分析[J].台声・新视角,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