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监理规划论文

监理规划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监理规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监理规划论文

监理规划论文范文第1篇

1建立生产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生产经营档案。生产作为种子生产经营的重要部分,建立生产档案,有利于保证基地制种、加工环节的溯源,保障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购买者各方的利益。有利于国家关于种子工作建立生产经营档案部署的实施,有助于推进种子生产管理法制化。其次,玉米生产档案是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承载着重要的生产活动信息和科研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立卷、保管、利用,有利于开发利用生产档案中的有用信息和原始数据。再次,玉米生产档案建设,对玉米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有促进作用,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有利于加强基地制种、加工各个环节责任的层层落实。

2玉米生产档案分类方法

可按照玉米品种进行立卷,将每个品种基地制种、种子加工过程的记录进行整理立卷。在基地制种、加工活动结束后,整理工作记录便生成一个品种生产档案。每个品种生产档案可分为三个大类,即基地制种档案、加工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其中加工档案按照加工工作的3个时期,即调入期、加工作业期、销售之前的贮藏期进行收集整理,即收集整理调入期工作记录、加工作业期工作记录、贮藏期工作记录三部分。

3玉米种子生产档案的收集内容

3.1基地制种档案收集内容

3.1.1品种信息记录作物种类、品种名称、亲本来源、亲本纯度。3.1.2基地情况记录生产基地名称、基地地力情况、基地地点、基地面积、按地块写明父本、母本前茬作物、总体隔离情况。3.1.3制种工作记录按照播种、花期预测与调整、母本去雄、人工辅助授粉、去杂去劣等工作环节记录日期和工作方法[2]。3.1.4产地气象及病虫草害记录记录生产时的气象情况和种子生产田间病、虫、草害情况[3]。3.1.5收获记录收获种子数量(kg);种子抽检质量结果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检验记录;检验负责人等。3.1.6责任单位记录生产负责单位和技术负责人都应记录在册,以备管理和查询。

3.2加工档案收集内容

3.2.1品种调入期记录调入日期、调入数量(kg)、包装规格;调入种子质量检验结果,即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检验记录;检验责任人记录;仓储责任人。3.2.2加工作业期记录种子加工作业情况,即按照晾晒烘干、脱粒、精选、包衣、包装等步骤分别记录加工方法、责任部门、责任人、作业时间、作业地点。如有包衣要标明种衣剂名称和剂量;种子加工作业后情况,即以kg为单位记录加工种子数量、合格种子数量、不合格种子数量、损耗数量、不合格种子的处理情况、处理责任人;加工作业后种子质量检验记录及检验责任人[4]。3.2.3品种贮藏期记录需要记录贮藏地点、仓库类型、库号、堆垛方式、堆垛高度、贮藏时间,即入库时间和出库时间、种子贮藏期间温、湿度记录、4个月一次的种子质量检验结果记录、检验负责人、贮藏负责人记录等。3.2.4生产管理和品种实物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包括《制种合同》《制种方案》及检验、检疫证明和其它需要说明情况的材料等。加工完成后的玉米成品需要装袋封存入档,以便检查核对等。

4生产档案收集时间

玉米种子生产过程由基地制种期、加工期组成。种子加工期由品种调入期、种子加工作业期、种子贮藏期三个工作时期组成。生产档案可在每个时期结束时进行收集;生产管理档案则按照随时收集的原则进行收集整理。随着每个品种的全部生产工作的结束,收集而来的材料就会生成一个品种的玉米生产档案。

5生产档案保存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5年修正)第三十六条中规定档案保存期限由国务院农业部、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暂未给出明确规定。建议暂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正)第三十六条二款一年生品种生产档案可保存至该品种销售结束后2年执行。

6生产档案的管理

6.1库房及设施要求

生产档案的库房和设施要求与农业科研档案库房及设施要求基本相同。但品种实物可拍照留存,并在其后标明品种名称、规格、年份及储藏位置,照片与同一品种其它档案一同保存在生产档案库房中。品种实物档案则需要标记清楚生产档案卷号、编号,放置在低温干燥环境保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存入低温冷库。

6.2生产档案制度化管理

以制度抓管理。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6环节。按照不同环节,分别制定管理制度,如生产档案的收集制度,详细规定出收集时间和收集内容;生产档案的保管制度,应明确库房环境要求、档案保管的四不原则(即不散、不乱、不丢、不坏);生产档案利用制度等相关制度。

6.3生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玉米生产档案最终目的是服务科研、生产。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提高生产档案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搭建数字信息化服务平台来实现。在草业研究所网站中增设作物生产档案栏目。生产档案栏目设置作物品种生产档案板块,该板块可根据权限,查阅品种的档案全文和档案目录;品种咨询板块,可对某作物品种提供在线咨询,以利成果转化;还可提取生产档案信息,设置品种制种板块,介绍不同品种的制种方法;设置品种加工板块等。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与质量化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档案的数字化一方面可以保护档案原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快速检索,提高利用反应速度。通过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置不同查阅权限,在保障档案服务效率化的同时兼顾生产档案的保密性[4]。

6.4生产档案的利用与编研

6.4.1问题溯源的依据生产档案是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由于档案具有凭证作用,所以生产档案在制种、加工产生纠纷时,可以作为溯源的依据。6.4.2生产档案的成果转化每项科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玉米生产档案也不例外。根据生产的逐项环节收集而来的档案材料,立卷入册就是一项玉米品种的标准化制种、标准化加工的技术母版。可作为育成的玉米品种配套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或者单独进行成果转化。在维护科技研究保密性的基础上,生产档案的内容越健全,标准化程度就越高。

7结论

玉米生产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玉米生产管理的法制化。由于玉米生产档案是生产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科学性。如何将玉米生产档案更好的运用于实践,完成成果转化的华丽转身,仍需后续研究加以充实改进。玉米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实现种子使用价值的重要环节。各环节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效果均影响最终流向市场的种子质量与经济效益[5]。玉米生产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玉米基地制种、加工环节落实责任、层层把关,逐项记录有利于玉米种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玉米种子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管理保障。

作者:杜优颖 杨国伟 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

参考文献:

[1]陆莹.浅析企业档案目标管理的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3(2):57-58.

[2]杨敏,王相琴.种子生产与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柴树桔,王冰林,张东起,等.加强种子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种子世界,2009(8):28-29.

[4]吴敬森.建立于规范种子生产经营档案之我见[J].种子科技,2008(5):14.

监理规划论文范文第2篇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使其实现稳步且可持续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要求相应的计量检定机构要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以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落实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以从根本上把好产品质量关,为企业赢得销售市场并规范当前我国企业市场竞争行为。但是,从目前我国计量部门开展工作的实际状况看,尚未与时俱进的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计量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就需要以完善制度体系的构建为基础,按部就班的落实相应的管理要求,以合理且准确的实现对商品质量的检测,进而将最为接近事实的结果呈现出来,而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测量的不确定性问题,就要求要结合实际计量检定工作之需,合理的定位计量方法。因此,在构建相应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以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落实法制计量,通过对计量单位、计量方法以及计量设备等严格规范来确保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提高计量结果的真实性,保护人们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其次,以明确的责任制来实现权责的明确划分。新时期下,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一便是落实责任制,以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确保相应岗位工作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再次,实现严密审查制度的建立。为了确保计量检定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就需要以严格的审查制度来规范鉴定书的签订,要以多人在岗且多人签字的方式来签订检定证书,并要对原始记录进行保存,在进行评定时,同样需要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实现规范化的操作。在实际落实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将其与经济责任相结合,以激发相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计量检定工作的规范化落实。

2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

在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为了确保能够实现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序落实,提高相应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就需要全面提高相应计量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具体来讲,需要从计量人员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方面着手:首先,在技能水平上。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计量检定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满足实际标准的要求,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就要求相关的计量检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因此,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在更新其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其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换代;在职业道德素养上,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发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认真履行法律的要求,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约束自身的行为,进而以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来落实自身的职责。此外,要以带证上岗的方式来强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并以定期抽查考核的方式来确保员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3建立检测设备管理维护规章制度

对于计量检定机构来讲,其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设备的支撑,因此,在落实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需要以完善的设备管理维护制度的构建来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维护,确保设备能够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支撑。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要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以确保相应的检测结果能够接近真正状况。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要以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严格把关计量检测工作的开展,并要实现对相应档案的完善归档与保存,并落实相应的管理职责;同时,在实际应用设备的过程中,必须以相应的标准化规定对设备进行连接,确保相应的计量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4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之所以将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进行单独阐述,是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了避免因行业存在等现象而影响到计量检定结果的精准性,进而侵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使其与经济效益挂钩、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激励计量检定机构能够以规范化管理的落实来提高计量检定结果的精准性,提高相应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始终围绕党的八荣八耻而踏实且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5结束语

监理规划论文范文第3篇

贵州民族文化生产力是贵州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文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综合价值十分显著。本文侧重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来加以探析:

一、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实施产业化的理论探索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能自身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贵州民族文化资源能够实现其产业化模式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贵州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一个悠久的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滋养着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也渗透和作用与贵州各地域人们的风俗和行为习惯,客观上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文化内涵、构成要素、划分标准、功能作用以及相应的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即具有客观实在性、组织系统性、历史继承性、要素层次性、发展动态性等特征。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2]。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一过程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类似。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生产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生产力,并通过物化过程,具有了文化的物质化特征,从而对生产力产生重大的促进和变革作用。贵州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了民族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科学技术、生产与经营管理和劳动组织等方面,所涉及的基本环节主要是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民族文化资源化的产业化过程贯穿于市场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具备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客观上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部分,是生产贵州民族文化产品、提供各类文化服务的一种生产能力,也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方式。比如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贵州一系列的苗族蜡染、扎染、刺绣等工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已经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产品一直远销到日本、东南亚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备受客户青睐。随着当今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逐渐完善,贵州民族地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相互融合,对贵州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不断开发与利用,将不断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将使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化生产成为贵州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力量。

二、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践探索

(一)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使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化功能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生产中,作用日益突出。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作为文化生产力,突出了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文化生产力包含了知识经济,并给经济系统注入了文化因素,只是对当前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内涵予以扩充和不断深化。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既有科学、技术和智力因素,也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观念、民族文化艺术以及民族习俗爱好等人文因素,是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的有机结合。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通过与经济、技术等相互融合,是贵州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的不竭动力,在发展繁荣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贵州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生产力的价值。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繁荣和网络传媒环境下的现代传播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已逐渐成为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客观上也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以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千百年来举行的节日庆典、宗教、文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休闲娱乐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都是富有特色的世界稀缺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富有绮丽多彩的魅力。近年来,贵州不少文化企业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圈,如借助民族故事、传说来进行卡通动画、电影电视等的设计和播放等,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文化企业正在贵州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不断扶持与自身不断努力下,逐渐有效地探索了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最佳捷径,并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以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为基础,有重点地扶持民族文化品牌,研究贵州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开发和推介模式与传播策略,充分地发挥出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重要作用。

(三)民族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产业化的经济运行,直接影响贵州经济发展的效益。因为文化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成果。在产业化条件下转换为经济资本,具有与经济资本相同的功能。以如2013年上半年,贵州贵阳金黔在线网站推出了《贵州民族民间传说系列动画集》,就是充分汲取贵州民族民间传说优质内涵,组织专业人士认真展开对文化资源的转换工作。该团队通过挖掘贵州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独辟曲径地从动画形象、音像效果以及动态音乐表现形式来凸显贵州民族文化主题,将贵州民族性与地域性巧妙地融合起来,在角色对白、美术造型、动画配乐和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赋子动画作品鲜明的贵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质。通过艺术设计,运用现代文化创意和表现手法,将其重新交错融合后脱颖而出,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包含着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间系列传说动画片,这些人物形象饱满,画质优美的动画片,令人喜闻乐见,通过网络传播,让人们来解读远古贵州和了解贵州民族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网络好评和丰厚的经济回报。因此,对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地开发、整合、创新并形成经济资本,是一个漫长与曲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与实践过程。通过民族文化资本所获得的利润是与持有者说掌握得客观形态资本是成为正比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21世纪的竞争将不单纯是军事与经济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化为文化竞争。因此,充分利用文化资本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运用文化资源必须是思想文化与资本的融合,使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监理规划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校对基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处理不当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编制过于简单,设立出发点是为了获取项目资金,项目建设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建设方案不完善,缺乏保障性预备等,在建设中造成了资源、人力、财力等的浪费。

(二)基本建设项目编制过程不规范

由于没有科学的、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立项的编制流程仅限于形式,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基本是由基建部门经过相关领导批准后即准予立项,由于基建部门负责报建估算,没有统筹规划、全面考虑,投资估算缺少财务部门的参与,造成项目实施和结算中出现较为严重的超概算等问题。江苏省某高校计划建设心理学实验室,只向准核立项的机构发送申请,并未向学校的财务机构提交资金预算等数据资料,因缺乏专业领域的数字计算和评估审核,按原计划建设的项目却因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而终止,正是编制过程不规范的后果。

(三)基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不合理,造成超概严重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中“三超”现象很普遍,所谓“三超”即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某高校基建项目中,大量数据证实普遍存在超概现象,数额高达数千万。这不仅反映了建设计划的漏洞,还使得项目建设进程止步不前,阻碍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四)基本建设项目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笔者统计某高校数据结果,将其工程合同与结算数对比分析,显示实际支出大于施工合同比率均超过10%,甚至翻倍增长。计划和实际执行合同过程中支出的偏差过大,暴露了对于基本建设资金预算支出的评估不合理。

(五)基建项目决算长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办人不及时报账,造成建设成本难于归集整理,对于后续建设资金的运用缺乏指导性;基建部门不积极办理应收各项政府押金及保障金退回手续,使得高校基本项目建设长期占用资金,不能形成固定资产;高校基建部门人员业务不熟练,责任感缺乏,由于不及时向上级反映问题造成恶果。

二、高校基本建设项目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没有得到充分论证

1.建设项目立项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论证,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使得项目缺乏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可行性方案设计没有考虑价值优化因素,缺少成本价值观。

3.项目服务对象不具体。并未确立具体明确的项目服务目标客户,缺乏目的性、系统性,没有围绕高校特征对科研、教学、师生进行综合分析。

(二)建设项目细化预算处理不当

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基建财务都只能在建设过程中及建设完成后发挥作用,没有真正参与项目的前期工作,造成项目预算管理的断带。

(三)项目招标、投标的合同不规范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基建部门的管理人员并非建筑工程、建筑造价工程专业人员,招标、投标文件一般都是委托招标公司做,在编制招标文件时甲方(学校)提出的合理的需求未得到充分体现,对签订合同的一些陷阱尚没有鉴别能力;签订合同时没有通过律师把关,在支付工程款方面对合同内及签证的支付比率不明确,对合同结算不能超过合同的百分比没有约束条款,对质保条款支付很笼统。例如某高校签订合同,最终结算超过合同100%,并签订了可调价的补充合同,却未对签证做详细规定,在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既增加了建设成本,同时使财务部门在资金筹措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施工过程签证、变更较多,没有制约

施工单位为了获取利润,总是通过各种工程变更签证来确保自身利益;而校方建设部门在施工中没有严格控制工程中的变更、签证,致使工程造价成本大大增加,超过了投资规模;也有校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不按最初设计施工,造成签证和变更。

建设项目财务决算时基建部门不能提供完整的建设资料,尚未形成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基本建设项目须经决算报财政部门批复后才能结转固定资产;对于影响项目决算报批的人或部门缺乏相应的奖罚制度,基建部门管理涣散;管理机制不健全,分工不明确,造成部门间推咎责任,降低效率。

三、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一)做好建设管理前期的论证工作

做好单位内部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规范化管理前期最重要的环节。高校应成立对大额固定资产基建项目论证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应设于学校规划部门,负责项目立项前的组织和论证工作,论证应结合学校的整体布局、资源状况和发展方向等综合考虑,统筹项目资金的运用,实现全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报主管部门立项批复后,组织相关人员商议,制定细化的项目预算。项目建设前期一定要符合高校整体布局特征,资金匹配度要合理,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达到资源和资金的最优配置。

(二)实施规范化概预算管理工作

学校项目的顶层设计,由校领导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资金筹措的情况确定,制定合理的项目总体投入资金数目;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概算的编制,并报上级部门批复等工作;基建部门负责组建项目工作管理组,编制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是学校各部门执行项目管理的依据,原则上不能超预算10%,凡超预算的内容均需报财务部门备案,并向相关部门调整立项并获批复。财务部门根据批复后的概算调整项目预算安排资金,进行监督管理,保证项目决算的顺利进行。

(三)签订合法、科学的工程合同

提高施工合同签订的技术含量,各校的基建部门应该配置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前期的报批论证、施工合同招标文件的甲方需求的设定、后期的竣工验收及质保问题等环节,请专业人员进行有效评估考查;同时请律师对合同的法律效力进行维护,确保合同合法、有效。

(四)抓好施工过程的管理,减少签证、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校方工地代表要参加工地例会、查看签证事项并严控施工过程的变更及签证;合同严格按设计执行,按合同要求施工方工程报量及价款不能超过结算的10%,不可以虚高。

(五)加强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

监理规划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