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构建;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1-221
一、設计学科信息化教育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现状矛盾突出。
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设计产业需求脱节,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设计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设计产业需求“一对一”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国内高校无法满足这种产业需求,行业设计师较少介入本科设计教学领域,对设计教育教学影响甚微。
(二)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呈现瓶颈状态。
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达到“高水平”的教师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办法在寻找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
(三)国内高校设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捉襟见肘。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兼顾设计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丰富的设计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优势,这不仅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也为设计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突破口。
二、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一)国内教学研究优势
现有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有线上资源丰富、线下活动频繁、过程评估精准等教学优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和教育机构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如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清华大学韩锡斌教授的混合教学研究等,都是从各个角度为国内的混合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混合教学研究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多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理论课教学研究,以设计学着眼点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开设设计学课程共计42门,全部以设计史论讲授为主,没有实践设计教学方面的课程,这也是设计学混合教学研究的难点所在。
三、针对现状构建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及研究框架
(一)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首先明晰混合教学的目标,建立混合教学的途径;其次进行混合教学的教育心理研究,建立混合教学规律;最后构建混合教学理论框架,形成混合教学内容。
(二)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首先以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平台;其次通过混合教学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教学方法,建立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补充和完善理论体系。这样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混合教学平台增强师生的教学互动,并为优秀的产业设计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
(三)总体研究框架分为两条主线:一是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二是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调研、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框架,从而逐步研究并确立设计学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以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产业、科研、教育相结合为研究媒介,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混合教学网络平台。并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研究媒介,以混合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产业设计师介入本科教学为研究突破口,以实验性的混合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证教学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信息反馈,完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力求在混合教学过程中,促进产业设计师、本科学生、高校教师的沟通及互动,促进产业更新、推动教育革新、助力科研创新。
1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教学重核算轻管理
学校教学基本都是以考会计证为目标,只重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对于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不够重视,会计实训重视手工做账,信息化只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其实多数会计课程都设已经开发了信息化实训软件,会计专业教学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存在事后算死账单纯核算的问题,缺乏事前的预测、决策功能,不能为企业研发、采购、销售等业务服务,财务处理不能实时嵌入业务过程,不能获得价格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1.2 课程与岗位的内容、时间、环境脱节
会计专业长期以来实行的课程体系与会计模拟实训,存在实训过程中岗位分工乱、协作差、效率低、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差的缺陷,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会计岗位知识,很难适应会计相关岗位要求,拉长了学生的上岗距离。目前从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会计分岗位实训情况来看,存在课程设置、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岗位分工不合理,将各岗位看作孤立的行为,忽视了会计工作核算流程的连续性、业务操作行为的复杂性;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各课程之间内容的划分与职业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需要重新确定各门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的相互对应,并开发相对应的教材。
1.3 学生只熟悉财务环境、不熟悉业务信息等非财务环境
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掌握了会计业务如何做分录登账等财务处理知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愿望较低,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企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能力差,缺乏与各机关、机构进行业务洽谈的能力,不能圆满完成各类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与多数院校重视学生财务处理能力,而忽视了真实企业社会环境内容的嵌入培养有关,比如会计信息化课程,只讲授财务模块,不讲授供应链模块,不开设ERP沙盘管理管理课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缺乏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内容,导致学生企业运营及业务流程不清楚。
2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次――课程单元实训平台。本层次是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及时运用和巩固,在每学期每门课程一个单元项目讲授完后或者一个知识点讲授完后展开,教师需要在教学计划考虑到实训课时的分配。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都需要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模块,现在很多财务软件都开发了单项实训平台功能,一些原始凭证、账表的填写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实训。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课程,理论教学模块结束后随即进行实践操作,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提高了实践技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内容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达到“工学结合”。通过课程单元实训平台模块化的会计业务处理的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经济业务核算的内容,能够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
第二层次――课程学期综合实训平台。本层次是在课程所有项目讲授完后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训,一般利用一周的实训周时间完成课程实践技能训练考核,可以单独开设成实训课程,主要训练课程涉及到实践技能的项目,比如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实务这门课,基础会计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往往是做一个月经济业务分录,而基础会计实务不仅要做分录,还要填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生成报表等内容。这种综合性的实训不仅让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得到了考核,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系统整体性的把握与学习。
第三层次――分岗位综合模拟实训。本层次是在第五学期,根据企业及相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专项岗位技能的培养。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要完成受训者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该实训环节要求突出岗位设计、强化职业规范,将标准的职业行为传授于受训者,并以职业标准进行测评,从而提升受训者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虚拟企业社会环境中分岗位完成手工信息化综合模拟仿真实训,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实际业务相结合,模拟企业环境,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资金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记账凭证处理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会计主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紧紧围绕会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岗位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第四层次――顶岗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联系机制,实现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师傅对接共同指导,加强学生预就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定期返校与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校企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3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3.1 开发与会计岗位配套的教材
以会计工作为导向,安排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其关键要配备以岗位设计为基础的教材。坚持实践性、适用性、创新性和高职特色的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配套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在教材内容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教师编著校本实训教材,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要求,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基本采用项目化教材。
3.2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围绕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设置课程。校企联手、分析会计岗位群,经过提炼、归纳分解会计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职业技能,确定学习领域的核心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情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核心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安排授课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融并进,既符合会计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使“教、学、做”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每学期期末设置一周的集中课程实训,使实践教学的课时达到50%。开设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EXCEL在财务与会计中的运用课程,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切实做到手工与信息化一体、财务业务一体化。
3.3 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加大“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坚持教师顶岗实践培训、聘用实践“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授课等措施。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行业专家、专任教师为支撑,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打破传统的以工龄为基础的师资培养体系,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深造发展。
[摘 要]对于教师发展的关注已经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转移到“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共同体为达到促进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目的,需要以平等且互利的方式运作,并基于“对话”展开活动。
[关键词]对话;教师共同体;教师发展
一、引言
教师共同体,是指由一群热爱教育、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的教师为了追求发展自愿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通过读书、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充分地交流信息,自由争论、相互切磋,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1]。教师共同体各成员间可以通过多种接触通道和互动方式来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信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正如帕尔默所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2]。
教师共同体内的“对话”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话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直接会话的生活情景之上的,但无论从世界观还是方法论的角度看,它都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3]。他认为对话思维是一种无法自足的思维,它承认和尊重自身之外还存在的平等的他人意识。认为人与人是一种相互依附而又各自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对话性的[4]。
因此,教师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应该基于对话的场景,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见,相互倾听,才能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初中英语学习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1.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
2015年,笔者与几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一起,创建了一个基于对话的教师共同体,并探索了其合作方式,经过商议制定了以下共同遵守的原则:活动仅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涉及政治等其他领域;每学期活动2~3次;活动地点轮流在各自所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茶吧或其他地方;活动经费AA制;每次活动主题通过讨论确定;可用上课评课或主题沙龙等形式;活动由教师自己主动申请,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一学期的活动计划;活动中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分享的前提是教师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交流不可伤及他人的人格;未经反思,不要肯定自己正确。
2.创造平等交流的环境
教师共同体需要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环境,以便大家对话交流。对话需要有话可对,有话可对必须要形成一个畅所欲言的对话群体,畅所欲言的前提是教师之间的信任与接纳。在交流过程中,不可能任何话题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相反,可能更多的是观点的碰撞。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的发展恰恰是由这样的碰撞引起的。对话中的不同观点也许就是另一个世界,而跳出自己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案例1】我是如何学英语的?
B老师刚从英国回来,建议大家周末去他家活动。于是大家约好了一起去。B老师的家非常干净整洁,据本人说,那是前一天晚上特意打扫的。
大家就坐后,B老师开始谈他在英国的见闻,他的口语进步程度让大家感到惊诧。于是B老师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一是给自己录音,然后反复播放录音找出自己的问题;二是与一位说英语的“老外”约定,纠正自己的发音。
H老师表示很有同感。他在学校负责与外教沟通。因此,听力进步很大,但口语的“准度”始终不能让自己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教不会主动帮他纠音,因为外教只关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音语调。H老师坦言,以后得请外教关注自己的发音问题。
聊到增加词汇量,W老师说自己曾在考试前创下一个月突击记忆两千单词的记录,大家惊叹不已。D老师的观点是,突击记忆的确对于考试有好处,但单词掌握得不扎实,阅读时常常反应不过来,用法更无从谈起。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教学中能否让学生用突击记忆的方法。
Z老师觉得可以让学生试试,毕竟词汇量增加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W老师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杀鸡取卵的恶果。
最后,B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自己存储了大量英语影像资料的网络硬盘,并耐心讲解了如何购买、安装、管理和使用家庭数据库。
3.坚持反思与行动
很多教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忘记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意义,大部分时间处于经验状态,于专业成长不利。教师应经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一定得这样做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问题。反思会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角度,从而跳出原有的思维束缚。如果觉得某种教学行为有问题,教师就要尝试改变,行动是变革所必须的。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思考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
【案例2】课堂上该不该说汉语?
H老师邀请大家去听他的一节八年级阅读课。整节课H老师都用英文组织教学,学生们很紧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后,大家来到学校的茶吧,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始探讨这节课的问题。
H:我这节课上得不好,问题很多……
W:整节课很完整,只是气氛显得弱些。
D:这节课是下午的课,学生好像很累。
Z:不过阅读的设计很有创意,我就想不到用图片串联的方法让学生复习阅读材料。
H:大家多提意见吧,我要好好向大家学习。
D:这节课设计的很好,老师素质也很好,唯独感觉学生不是很积极。
H:他们平时都很活跃,可能没见过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W:我隐约觉得,也许是学生们听不懂。
H:平时上课我会说一些汉语,今天没说。
Z:突然不说汉语,学生不适应了!
W:这个很有趣,会不会是学生听力相对较差的缘故导致课堂气氛不好?
D:老师的教学用语其实难度挺大的。
Z:是啊,有很多专业术语,而且H老师讲得也很快。不过语音很好听!
H:谢谢,可惜学生听不懂。
D:我在大学时英语基础不算好,上课听教授说英语,真的要睡觉。
W:上课听不懂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Z:英语课上用汉语,不是不利于学生英语习惯的养成吗?
H:我也是这样想,但平时上课还是会说些汉语。今天因为你们来听课,怕大家说我汉语说多了,影响学生听力的提高。所以我也很困惑。
W:那么我们应该上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课,还是上学生能听懂的英语课?
H:听不懂效果就是零,至少听懂些也好。
W:我记得旧的教学大纲里就有说,用英语组织教学,但也要适当使用母语。适当用汉语,对教师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还得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如果发现他们理解有困难,就要调整语言,甚至使用汉语。
第二天,H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在另外一个班重新上了一遍,与前一天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关键环节都辅助以肢体语言甚至汉语解释,教学效果很好,与前一次完全不同。
4.贯彻理解与尊重
教师共同体的本意是通过团队的力量促进成员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但交流与对话绝不是相互阿谀奉承,更不是相互贬损。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定发自内心的坦诚,但坦诚交流也并非口无遮拦,无话不说,而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心灵的对话。尊重不是表面的彬彬有礼,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间需要相互理解,“本是同根生,更需心相依”。在活动中,共同体提倡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事实上,这样的氛围已经延伸到课堂,即由教师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辐射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案例3】学生为什么不积极?
S中学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Z老师是这个学校里深受学生喜欢的英语老师。在一次重要的公开课之前,Z老师很兴奋,也很紧张。于是请大家一起去听她的课并提些建议。
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的“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十年后你将在哪里生活)”。上课开始,Z老师先通过幻灯片展示了本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图片,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name of the school”,学生说不出,于是她告诉学生“It’s the best school in our city”。接着,她又问“Where will you study in three years”,学生们反应不活跃。接下来,她呈现了深圳、上海、北京的三幅图片,问学生“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课堂更加沉默。课后,Z老师很沮丧。学生们平时跟Z老师关系那么好,这节课怎么这么“不给面子”?
评课时,大家对学生不积极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有的说可能是学生下午情绪不高;也有的说可能是全英文上课,学生听不懂……这时,W老师问道:“你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S中学的老师们反映:这里的孩子在家没人管,基础差,缺乏上进心……
H老师问:“每年有多少人考入重点中学?”
Z老师说:“重点中学不可能!能考上普高就不错了。”
L老师问:“用重点中学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是不是不感兴趣?”
W老师说:“有可能,学生看不到希望啊!”
Z老师也插话:“我们学校的孩子真可怜。”
L老师补充:“是啊,没户口,只能在这里读书。”
说到户口,H老师很感慨。她的姐姐一家在上海经商,没有户口,孩子参加高考都有困难。
“这样看来,学习英语句型时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例,怕是会让学生伤心。”W老师这样一说,其他老师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Z老师调整了课堂设计,改用学生的家乡举例,在正式公开课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对话式共同体为教师发展作出的贡献
1.教师共同体成员发生明显改变
教师共同体成立以来,团体内成员都觉得自己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更能为学生设想;有的是信心提高了……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案例4】你们都是我的师傅
Z老师邀请我们参加某个周五下午她的校内公开课。Z老师是我们团队内年龄最小的一个,参加工作时间短,专业基础与教学技能相对较弱。刚认识她的时候,我甚至误以为她不是教师。周五听课后,大家都评价这节课很好。课后聚会,我们聊起了这两年的感受。
W:Z老师,很久不见,真是刮目相看了。
Z:谢谢,是大家指导有方。
W:实话说,和上学期比,真是判若两人。
Z:这么明显啊!不过我也感觉不一样了。上学期那节课自己都觉得在梦游,今天感觉很顺利。
W: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Z:我很好学!所以真的很感谢在座各位。
W:看来我们这顿饭没白吃啊!
Z:听得出课堂录音里的两个人是谁吗?
W:我也很想问你,这段录音是哪里找来的?
Z:女声部分是我,男声是B老师!
W:不会吧?那几乎都是英式语音啊!
Z:我拜他为师啊!
W:天哪,这进步简直太疯狂了。
Z:对话的设计,是受到H老师的影响,把学生对话改为开放式的,效果也比较好。
通过相互学习,教师们都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应该说,教师共同体所起的作用很明显,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研讨方式很有实效。
2.教师共同体产生了辐射作用
当初成立教师共同体,就不是要把它建成封闭团体,相反,我们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能够加入,使大家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共同体成员在各自的学校开展活动时,都得到了本校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例如在某中学进行了三次活动,每次该校的英语教研组都会参与研讨,有时校长和教学副校长也会参加;有的中学得知教师共同体前去活动,热情接待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有的学校还会主动邀请共同体成员教师去开课、讲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愈来愈多,但交流内容愈来愈窄。教师的共同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探索一条新的“主动、合作、非功利”的发展之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核心则是思想的交流。参与本课题的教师通过思想碰撞产生了智慧,又通过对话使这种智慧得以传播,惠及更多的教师,同时也意味着惠及更多的学生,可谓教育之幸事。
参考文献
[1]张子好,陈智峰.组建“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考试:教研版,2009(10):36.
[2](美)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化学教育 信息技术 自主性学习
21世纪,人类正迎来信息时代。目前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课堂已经成为趋势,集图、文、声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素质教育等方面已取得了成功。将多媒体引入化学教学中,它不但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化学课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对旧的教学陈规的巨大革新。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化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是在传统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感官角度对所学概念或其他知识实现多角度有效刺激,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更为有效更为持久的自主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法、内容以及综合应用。
一、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寻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开展教育科研,并不断地实践、改进和提高素质教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试验,认为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教会学生有个性地认识主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
(二)化学教育理念的要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如果学生不喜欢化学,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世界中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和激发学生在化学上的兴趣点,把学生的兴趣进一步转换为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第一部分内容为重视实验和重视生活,只有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才能真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的整合提供了契机
针对化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及概念的抽象性特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逼真的立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总结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除此之外,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最原始的信息,使得一些由于条件有限或鉴于安全考虑无法完成的实验得以演示,是教师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工具。
二、基于化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下,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方法
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日益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将给中学教育特别是以实验为主体的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环节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从而引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方法。
(一)模拟实验及生产过程
模拟实验(极危险、污染严重、条件苛刻、高科技、微观世界) 及生产过程,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如:模拟中学化学微观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微观粒子之间的反应,学生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很难理解的,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实验及生产过程等,学生如果不能亲临其境,往往形成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存在是化学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网络化环境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也就形成了学习的自主性,加之教师不断地强化这种乐学情绪,将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意志。
(二)建立化学学习网站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以前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实现,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自主选择。(1)教师在课堂使用的课件、试题均可放到网站上,学生就可以从记大量笔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也是减轻负担的一种方式。若有遗忘,学生可以上网查询、及时复习。这种方式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当两者结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时也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也符合素质要求的要求。(2)教师可以设置“在线题库”,并及时更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除了题目以外,可以把化学史及化学在生活、社会中的一些常识放到网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在线答疑”软件的应用将惠及各种成绩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或者课外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的及时回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在网站上设置留言板,主要用于访问者向网站管理员反馈意见。
三、构建基于化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忽略教师的重要角色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变“教”为“导”,教师的角色依然不可忽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干预、思想教育以及身体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依然是最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大量应用的前提下,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必须有一个质的提高,所以现在已经有人呼吁高师化学开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下,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不仅不能忽略教师的角色,而且教师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二)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虽然Internet上资源丰富,基本每个实验都有演示视频,但是只要是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或者教师能够演示的实验就一定要动手实施。毕竟只用感官获得的体验不如亲自体验来得实际,两种情况下学生心理获得的满足度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参考文献:
[1]吴峰.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141.
[2]张卫华,徐扬子, 李克非.远程化学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开发.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20,(5):631-634.
摘 要: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渗透地域性文化不够,特色不足,无法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人才。因此,以地域文化为视角来构建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之举。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为例,对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实践。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的增长,而旅游产品销售的增长却不明显。深究其原因,市场上的旅游产品虽然品种丰富,但同质化严重,严重缺乏地域性特色。而与此相比较的是,旅游产品相关设计人员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只有少许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相关专业或课程,几乎都逐步意识到地域性文化在此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渗透地域性文化不够,特色不足,无法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的旅游产品设计相关人才。因此,以地域文化为视角来构建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之举。本文将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例进行探讨。
1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
旅游产品,是指“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全部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产品设计,就是以这些服务为对象进行的设计活动。应该结合目前社会的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构建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原则大致如下:
其一,要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应以地域文化为主线,掌握旅游产品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以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现场调查为基础,了解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过程,还应具有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以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意旅游产品)。其二,构建 “以创意能力为本位”的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主体。本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构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三,构建有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内容。旅游产品包括形、色、质、文化内涵等方面,这些都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关。比如,在旅游产品概述中,可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介绍包括概念、特征、功能、分类,发展趋势等内容。其四,还应科学合理地选用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从旅游产品中的商品性、纪念性等角度出发,与企业、公司合作进行项目化教学,或以设计竞赛为主题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
2以地域文化角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在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其将产品设计类专业学生作为“以创意能力为本位”的旅游产品设计课教学主体。为了使学生能够架构起有地域文化视野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激发学生创意设计和制作旅游产品,该课程以地域文化的视角,遵循以上四个原则,以培养学生“旅游产品设计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旅游产品创意表达能力、旅游产品制作能力”三方面的认知能力,建立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基本结构,该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为五章(如表1),依次分别是旅游产品概述、旅游产品的类型、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旅游产品的设计流程、旅游产品专题设计。在各个章节中渗透地域文化知识,比如在概述中,可重点阐述广西旅游产品的现状;在设计原则中着重讲述呈现广西地域文化特点;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广西地域文化出发进行专题设计。
3从地域文化视角改革“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旅游产品设计这门课在广西开设的比较少,甚至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市场上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地域性特色严重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旅游产品设计人才。而旅游产品设计,一般仅是产品设计、工艺美术专业下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的情况是,旅游产品设计的课程教学较为注重旅游产品的纪念性、工艺性、地域性,却鲜有考虑产品的商品属性。旅游产品设计课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了解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并具有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
从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可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旅游产品的“商品”特性,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改革。这种教学改革方法,强调邀请“能工巧匠”、设计师、行业专家、企业家等为学生授课,这是 “请进来”;也强调师生深入民间艺术产地、博物馆、艺博会等进行参观和学习,这是“走出去”。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充分的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群策群力,实行课程负责人导演制或导师制,把老师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从一个单纯教学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在教学方法“请进来、走出去”的实施过程中,该课程往往以一个设计课题的实践,来提升学生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们或以设计竞赛的专题设计形式,“走出去”实习调研,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甚至作坊或工厂,完成方案与模型制作;让设计师、行业专家等“走进来”,或设计展览的形式,来检验学生们旅游产品设计的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的可行性。
4地域文化视角下的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新实践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已经逐步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特色课。该校课程往往以 “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旅游产品的“商品特性”,来进行教学活动实践。课程专业教师经常将行业相关专家或学者“请进来”,为学生们授课,或是开展工作坊(workshop)等活动。师生们也常 “走出去”调研,或是参加校外各种设计竞赛。该课程,曾多次以“南宁礼物”设计比赛为题进行专题设计,作品可以在展厅、互联网等公共场所展出,设计成果也得到了行业专业或设计师的评价。
4.1“请进来”的工作坊――皮具制作
课程基于广西地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师生多次去调查桂林福利镇画扇、桂林五通镇三皮画(即树皮画、猪皮画、牛皮画),桂林当地折纸艺术、桂林瑶族银饰等等。很多旅游产品都选择皮革进行制作,在2015年秋,课程任课老师结合本地资源,将课堂外的专业人士“请进来”,为同学们弄了一个小型的工作坊(workshop)。该工作坊中,专业师傅向同学们讲授了皮革材料及皮具制作工艺与流程,学生们也按照板式设计进行选料、下料、打磨,打孔、打斩,缝制,配件,打磨,封边,完成了一系列皮具的制作,部分成果如图3所示。最后,我们还对工作坊的成果,在展厅进行了。
4.2“走出去”的考察――漆器艺术
旅游产品设计课,还“走出去”的考察,以此了解旅游产品的材料与工艺。课程走进广西天然胎漆器非遗基地,让学生了解桂林漆器的髹饰技艺。该基地为广有的漆器制作传承项目,是全国唯一的天然胎漆器制作基地。据传承人王柏杨介绍,天然胎体漆器在广西的流传甚广。一些天然漆器在广西各地至今还有民间手艺人会制作,例如柚皮胎漆器、竹胎、葫芦胎,漆器等至今还有人做,分布在山区地带产野生漆树的地方,基本是生活用品,以酒水容器为主。在了解桂林天然漆材料与工艺的基础上,课程还将继续与该基地合作,从桂林地域文化入手,借此推出系列桂林印象的旅游产品设计。
4.3“走出去”的设计大赛――“南宁礼物”
近几年来,由南宁市旅游局、广西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南宁礼物”设计大赛,已经逐渐让“南宁礼物”形成品牌。课程由此为契机,从广西南宁地域文化出发,进行了以“南宁礼物”为主题的专题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们去南宁进行实地考察,以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苑、民族风情表演等形式,来充分挖掘南宁元素,设计有南宁特色,并具有市场价值、创新的旅游纪念品。课程还要求学生们尽可能使用纯天然的原材料进行设计制作,设计作品要符合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并且适合旅游消费,利于批量生产和走向市场化。这些课程要求都契合“南宁礼物”设计大赛的精神和要求。以促进专业课程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专业学生频频在诸类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奖,如图3所示的作品,获得了第三届圣种南山杯“南宁礼物”比赛的创意设计类金奖。
5结语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建构与实践。先是提出了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接着,构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改革了课程教学方法;最后,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为例,从地域文化视角下进行了 “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伯杨.广西天然胎体漆器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生漆.西安.中国生漆,2015.06.P171.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5JGB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