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应用效果

RA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也是一种骨关节炎症, 其发病特点有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关节受累的情况,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关节畸形, 功能受损等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类风湿因子(RF)自身抗体是最早应用于RA的临床诊断方法, 其阳性率高达50%~90%, 但在早期患者中较低, 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近年来, 对RA检测比较有效的抗体项目逐年增多, 有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等, 这几种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2000年国外学者在患者体内检测到了抗CCP抗体[1], 其检测的方法简便、准确, 对于RA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早期RA是一种前景的诊断指标。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 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防止运动功能丧失和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和RF水平在R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临床确诊的RA患者120例, 其中男69例, 女5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的RA诊断标准;年龄20~87岁, 平均年龄(44.6±4.1)岁, 这些患者都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性感染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 非RA患者87例,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 干燥综合征21例, 其他27例, 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43.7±3.9)岁;健康对照组为体检健康合格者270例, 其中男179例, 女91例, 平均年龄(43.3±3.9)岁, 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与RA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于清晨空腹用含有分离胶的采血管采集RA组、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4 ml , 分离出血清, 采用罗氏cobas 电化学发光仪测定抗CCP抗体, 以抗CCP抗体>17 U/ml定为阳性;贝克曼库尔特IMMAGE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RF, 以RF>30 U/ml定为阳性。对抗CCP抗体阳性而RF阴性的患者进行0.5~1年的追踪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RA组血清RF含量为(498.6±200.5)U/ml, 显著高于非RA组(123.1±67.6)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肿胀和疼痛等不同程度的关节受累的情况, 这不仅可造成患者机体舒适度下降和运动功能较差, 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关节周围的多个系统器官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早诊断治疗, 对防止运动功能丧失和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F是针对l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 其中l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查, 在RA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但在早期患者中阳性率较低。近年来, 与RA抗体检测的几种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瓜氨酸残基是一种RA特异的识别表位的必需成分, 是 RA血清抗中间丝蛋白相关抗体识别的主要抗原决定簇。血清抗CCP抗体可以较RF先出现, 抗CCP抗体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尤其是在两者均为阳性的情况下, 其检测的特异性可达100%, 这在临床上给医生诊断RA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

参考文献

[1] 蔡辉, 姚茹冰, 郭郡洁.新编风湿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5-289.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类风湿性关节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18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体液免疫存在异常。目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缺乏治愈的方法。早诊断、早治疗对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F虽然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指标, 但是缺乏特异性[1]。研究显示, 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辅助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2]。本研究分析联合检测抗CCP抗体、RF以及免疫球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RA组, 其中男22例, 女78例, 年龄28~8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另选择10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24例, 女76例, 年龄22~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项目 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用于检测。检测项目包括RF、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RF及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抗CCP抗体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上述指标水平。并分别计算单独检测及三者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诊断中敏感度(真阳性率)、特异度(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指筛检试验检出的全部阳性例数中, 真正“患病”的例数(真阳性)所占的比例, 反映筛检试验结果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阴性预测值(指检验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中真正未患病的比例)。诊断试验的预测值受到敏感度、特异度和受试者中患病率的影响。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血清RF、抗CCP抗体以及免疫球蛋白阳性率比较 RA组RF阳性例数81例, 阳性率为81.0%, 抗CCP抗体67例阳性, 阳性率为67.0%, 免疫球蛋白阳性88例, 阳性率为88.0%。对照组RF阳性例数23例, 阳性率为23.0%, 抗CCP抗体6例阳性, 阳性率为6.0%, 免疫球蛋白阳性53例, 阳性率为53.0%。RA组各项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联合检测血清RF、抗CCP抗体以及免疫球蛋白阳性率比较 RA组联合检测血清RF、抗CCP抗体以及免疫球蛋白阳性例数为98例, 占98.0%;对照组阳性例数为61例, 阳性率6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情况比较 RF单独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敏感度为81.0%, 特异度为77.0%, 阳性预测值为77.9%, 阴性预测值为80.2%。抗CCP抗体单独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敏感度为67.0%, 特异度为94.0%, 阳性预测值为91.8%, 阴性预测值为74.0%。免疫球蛋白单独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敏感度为88.0%, 特异度为47.0%, 阳性预测值为62.4%, 阴性预测值为79.7%。联合三者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敏感度为98.0%, 特异度为39.0%, 阳性预测值为61.6%, 阴性预测值为95.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各项单独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累及全身各个系统。RF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指标,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是特异度相对较差, 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存在阳性结果, 造成误诊。抗CCP抗体是一种自身抗体, 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 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敏感、特异指标, 可用于鉴别非侵蚀性及侵蚀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关节骨质的破坏[3]。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就会出现, 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免疫球蛋白是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 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情况, 可导致自身抗体大量产生。

在本次研究中, RA组患者三项检测单独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中, 免疫球蛋白的敏感度最高, 抗CCP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但联合三者检测, 敏感度达到98.0%, 显著高于单独检测, 这就说明联合检测能够大大降低漏诊率, 联合检测的阴性预测值也高达95.1%。

综上所述,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RF、免疫球蛋白诊断RA能够大大降低漏诊率。

参考文献

[1] 李常华, 李燕.三种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意义.当代医学, 2015, 21(22):32-33.

[2] 佘亚辉, 韩媛媛, 周光庭,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11):1580-1581.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频彩超;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53-0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特点是慢蚀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特点是滑膜炎,导致关节软骨以及骨质破坏,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多发部位是腕、指以及膝关节[1]。在人体中,膝关节主要是起到承重作用,当受损以后,会对膝关节病变产生影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进行早期膝关节病变的诊断。本次研究主要是选择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高频彩超检查,总结膝关节病变超声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年龄为18至80岁;病程为4个月至32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符合诊断标准。

1.2方法应用飞利浦IU-11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的频率是5至12MHz。患者选择平卧位,将下肢充分暴露,膝关节的表面皮肤需要进行耦合剂涂抹,实行横切、纵切扫查,位置是关节内侧面、外侧面和髌上囊。内容主要包括:①滑膜的厚度和形态;②髌上囊积液深度、范围。根据彩色能量图检查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对滑膜内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2结果

对正常膝关节进行高频彩超检查,膝关节的结构能够清晰的分辨出来,关节的面轮廓比较清晰和光滑,出现连续强回声线,并伴声影。本次检查显示,关节表面软骨表现为相对的低回声带,轮廓比较光滑清晰。不能显示滑膜,髌上囊内没有液体或者是只出现少量的液体回声。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超声检查,主要的表现是滑膜增厚,髌上囊有积液,增厚滑膜内部分可以检测到血流信号。滑膜增厚的主要表现是低回声、不规则形态,滑膜的表面表现毛糙不光滑,厚度不一致,厚度为3至8mm。髌上囊积液的表现是髌上囊内没有回声区。关节软骨遭到破坏,表现是软骨的边界不清晰,软骨变厚或者是变薄、缺损,表面的回声表现为凹凸不平,软骨下骨组织遭到侵蚀变坏,表现是骨皮质的回声中断或者是凹陷,表现为虫蚀样。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关节关节滑膜增厚为56个,比例为87.5%;髌上囊积液关节为46个,比例为71.9%;根据彩色能量图检查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17例患者25个关节滑膜内能够探测到血流信号,比例为39.1%。7例患者进行X线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关节破坏或者是关节改变,但是,进行高频彩超检查,表现滑膜增厚或者是髌上囊积液。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滑膜是主要靶组织,是慢性系统性炎症,主要的侵犯部位是手足关节以及膝关节;最初的表现是关节滑膜细胞出现增生,炎性细胞为浸润,形成血管翳,软骨组织受到侵蚀以及破坏;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比较好,可以显现关节软骨、间隙和软骨的下骨关节面,正骨薄膜是结缔组织,比较薄,在关节腔表面覆盖,能够分泌出少量的滑液,对关节表面具有的作用,能够向关节软骨提供营养[2]。高频彩超对软组织分辨力比较高,可以评估关节早期病变的情况,有助于临床干预,降低关节畸形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组患者进行高频彩超,病变膝关节表现出滑膜增厚、软骨变薄、关节积液以及骨质破坏等,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关节关节滑膜增厚为56个,比例为87.5%;髌上囊积液关节为46个,比例为71.9%;根据彩色能量图检查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17例患者25个关节滑膜内能够探测到血流信号,比例为39.1%。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表现为进行性损害,最初是滑膜,首要症状是滑膜炎,滑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出现浸润,滑膜内的新生纤维血管组织出现增生,血管灌注量变大,形成血管翳,在此阶段,超声表现是滑膜明显的变厚,主要表现是低回声,和积液间界线比较清晰,滑膜的厚薄不一致,探头加压不可以压缩,增厚滑膜内能够探查出血流信号[3]。

总之,高频彩超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费用比较低,重复性比较强,比较简便,没有创伤,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比较好,有助于早期的诊断,便于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勇军,王娜,赵俊桃.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2013,28(9):1822-1823.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4篇

郑州市骨科医院CT&MRI室,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MRI对于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RI检查的诊断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 结果 大多数腕关节信号异常,包括血管翳、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和关节积液表现。120例患者均具有腕关节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其中单侧受累50例,双侧受累70例,受累关节均为近端或指间关节。95例患者出现骨质破坏,表现为正常骨组织信号影的丧失,被血管翳组织代替。87例出现骨髓水肿,表现为正常骨髓内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 呈低信号,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100例出现关节积液,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间隙内可见液体信号影,在T1WI呈低信号,在STIR 呈高信号。 结论 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较好,不仅清晰反映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的变化,而且能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检查安全性高,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MRI;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71-02

[作者简介] 郭侨阁(1977.1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周围关节,主要特点为对称性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以及关节畸形[1],大都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是最常发生的关节炎,近年来虽然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但现在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治愈损坏的关节。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它可以减缓疾病的进程以及减少致残的发生率,因此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断层成像的一种,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MRI对软组织的检查更有优势并且无辐射[3],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小。该研究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主要探讨和分析MRI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年龄在(29~66)岁,平均年龄(41.2±4.6)岁;患者的病程在半个月到两个月之间。所有患者均由于腕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关节变形等入院检查,并且所有患者均通过其他方法确诊为早期关节炎,病情符合关节炎诊断标准。此外,所有患者的检查都是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的。

1.2 方法与仪器

该研究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的1.5T磁共振成像设备。检查时具体的参数设置:SE序列T1WI:TR 500 ms,TE 20 ms,层距 0.195 mm,层厚 3 mm。视野设置为 100 mm ×100 mm。 T2WI:TR 2 000~3 000 ms,TE 46~90 ms,层厚 3 mm,层距 0.195 mm。视野设置为100 mm ×100 mm。所有信号均采集2~4次,扫描时间约为4~8 min,分别进行冠状面和轴面成像。增强扫描时采用临床上最常用的顺磁性物质二乙三胺五乙酸钆,静脉注射至体内,剂量为0.1 mmol/kg。注射对比剂后设置参数进行扫描。检查结果由2名以上诊断医师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MRI中血管翳的评定是依据OMERACT标准评判。得出阳性检测的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为MRI检查的特异性;病人中得出阳性检测的样本占病人总数的百分比为灵敏度;假阳性是指无异常者被检查为异常者;假阴性,即有异常者被检查为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检查。

2 结果

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MRI影像学表现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①血管翳:120例患者均具有腕关节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其中单侧受累50例,双侧受累70例,受累关节均为近端或指间关节,T1WI中等信号患者80例,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 T1WI在信号增强后强化;T1WI下呈中等信号患者40例,在STIR下亦为中等信号,T1WI在信号增强后不强化。诊断灵敏度为100%。②骨质破坏:MRI中骨质破坏的患者有95例, 其丧失正常骨组织信号影,代替血管翳组织。诊断灵敏度为79.2%。③骨髓水肿:87例患者正常骨髓内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 呈低信号,STIR呈高信号。诊断灵敏度为72.5%。④关节积液:100例,在患者关节间隙增宽其内发现液体信号,T1WI呈均匀低信号,STIR 呈均匀高信号。诊断灵敏度为83.3%。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病因不清的自身系统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由于该病进展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越到疾病的晚期治疗越困难,愈后越差,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点。淋巴细胞浸润,滑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毛细血管增多以及滑膜增厚,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及关节腔液体增多,滑膜内也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即形成血管翳,以上是急性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4]。另外,由于患者免疫机制紊乱,大量炎症介质产生,进而刺激血管扩张因而会出现骨髓内液体增多即骨髓水肿,骨质疏松也会在小血管的长时间扩张中产生[5],大量炎症因子的刺激以及破坏会导致骨关节、软骨以及韧带的功能破坏[6]。早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以及关节滑液的白细胞数量和类风湿因子检查等。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报道[7]显示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检查方法,它使病变处的病理特征有效的显示,且安全性高,误诊率低。CT和 X线是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8],CT对组织较为敏感,关节的肿胀情况可以通过X线检查明确反映出来,但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研究通过应用MRI成像的检查方法对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MRI作为断层影像的一种新型成像检查方法,患者无需接受放射线的的扫描,对患者的损伤较轻且特异性强,特别是对软组织的检查尤为敏感。有研究报道[8],MRI可以有效检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且其误诊率较低。该研究患者都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MRI均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对于显示血管翳增生、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质破坏等方面MRI有着明显的优势, 是X线、CT检查所不能比拟的[9]。X线、CT虽然能显示骨质破坏和侵蚀的情况,但病变往往已经到了后期。对于早期血管翳增生、关节滑膜增厚这些软组织的改变丧失了早期诊断的价值。X线只能表现出表层病变情况,无法明确显示骨质侵蚀情况,极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发生。有研究报道[10],可能由于操作者参数设置不当导致MRI成像检查无法观察到滑膜受累情况。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类风湿的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每位患者需要跟踪到一组完整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十分困难造成部分患者的图片缺乏,加之MRI的检查费用较贵,每次复查都进行MRI检查很多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接下来的工作将着重改进这几点。但MRI检查作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所述,MRI对于诊断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较好,能清晰发映出患者的病变组织的改变,而且检查安全性高,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 黄峰,毛瑞君,关家文.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619-1621.

[2] 徐勤光,韦宋谱,王学宗,等.基于影像表现预测骨关节炎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2):75-79.

[3] 梁正洋,王友,安丙辰.骨关节炎中滑膜炎组织病理学评估[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27-29.

[4] 李学玲.核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2):135.

[5] 昌炳如.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J].河南中医,2011,26(10):76-77.

[6] 谢伟,林翠辉.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1(5):15-16.

[7] 安媛,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内科治疗[J].基拙医学与临床,2012(9):56-58.

[8] 张志强,黄辉如,梁建群.联合检测 IgM-RF、IgG-RF、IgARF 及抗 CCP 抗体对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2,33(24):3783-3785.

[9] Boyesen P, Haavardsholm EA, φstergaard M, et al. MRI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synovitis and bone marrow oedema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J].Annals of the rheu matic diseases, 2011,70(3):428-433.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抗体;RF

RF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病变特点为滑膜慢性炎性增生,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会侵犯全身关节,最终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而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可引起主要脏器的血管炎而危及生命。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很快,如果不经过正规治疗,患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破坏,致残率高。如能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现行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而RF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易受干扰,符合此标准时已经出现了骨破坏,不利于早期诊断[1]。近年来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病变早期就可出现阳性。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CCP和RF,探讨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1例(RA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36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42.5岁,诊断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非RA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5例(非RA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1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21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7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皮肌炎5例、系统性硬化症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例。以上各种疾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健康人30例(对照组),来自同期在我院健康查体合格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4岁。

1.2标本采集所有检测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ml,2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备用。

1.3方法抗-CCP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抗-CCP>25RU/ml为阳性;RF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试剂由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仪器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IMMAGE 80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RF>20U/ml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1各组抗-CPP抗体阳性率、RF阳性率比较RA组抗-CPP抗体阳性率、RF阳性率分别为64.7%、62.7%;非RA组分别为11.1%、28.9%;对照组抗-CPP抗体均为阴性,RF阳性率为10.0%。RA组与非RA组、R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抗-CCP抗体主要为IgG型抗体,是针对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巨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等的共同抗原决定簇——瓜氨酸肽的特异性抗体[2]。研究发现,抗-CCP抗体阳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阶段就可出现阳性,甚至早于临床症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尤其对血清RF阴性和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实验结果显示,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为64.7%、特异性为93.3%,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为62.7%、特异性为78.7%,二者联合检测特异性可高达98.7%。两者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抗-CCP抗体特异性明显优于RF,两者联合测定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