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房管理论文

药房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房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房管理论文

药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存在的问题

1.1入库把关不严

基层医院医药消费者又是普通百姓,对用药质量,疗效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受到媒体及其他监督力量小,因此基层医院往往在管理上不严格。另外国家对医药市场的部分开放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很多药材经营者不顾伦理道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对库管人员行贿,更有甚者在草类药材中掺杂大量沙土,在质轻的药材里面夹杂土块瓦砾等。针对这些手段,库房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仅仅凭借私人关系或药材外表就让药材入库,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方过程不严格

中药配方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的,否则对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即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来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用药时,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通过炮制使得药性符合医疗的需要,因此炮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疗效。而基层医院中,很多配方人员没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土经验来进行配方,炮制。另外基层医院中药配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监督,从门诊到配方及炮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而多个人容易引起误解而造成所配置的饮片失效。

1.3信息管理程度不高

条件较好的医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而基层医院中药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管理对于药材的使用期限,当前库存,疗效,注意事项等并不能保证熟记于心,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医院中,其他部门,如挂号,划价缴费等都使用了信息管理[2],但是中药房的信息化却相对落后,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医师开具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的处方给药房,药师再进行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大了出错的几率。另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不能传递到药房,使得药师在发药时存在一定程度不方便。

2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严格把关药材入库,严格监督配方过程等。

2.1严保入库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药库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比如可以仿效中药企业中对毒性药材的管理,即对于入库采取双人签字的办法,这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交易,并提高对药材的鉴别能力。另外对于中药饮片,应用一体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中药房内部机构的设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可以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建立中药鉴定室等,通过有效的鉴定办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

2.2严格配方全过程

在基层医院,一般是医师开具处方,病人拿处方到中药房配药,然后将中药饮片发给患者。中药饮片是否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炮制,配药人员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医师的意图都影响着饮片的疗效,因此必须提高配方工作的质量。为此配方人员必须首先要能很容易辨别各种药材以及其君、臣、佐、使,然后正确阅读处方并严格按照配方炮制药品,这是保证饮片疗效的关键。另外就是发药时必须严格核对。不像西药可以运用包装说明识别,绝大部分患者不能辨别中药,因此保证发药准确率也很重要,这可以采取多查多对制度。另外在调配处方时,需认真备药,并按规定称取,做到“称准分匀”。

2.3提高信息化程度

药品信息化管理是联系临床医师之间的纽带,这样药房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用法用量等数据,更安全的用药。医师将处方通过电子单据发给药房,病人则根据收费票据到药房取药,药师对应配方发货,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蔡清宇.现代中药房的细节管理[J].首都医药,2007,(1):45.

[2]崔晓莉.中药房信息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07,(9):712.

药房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品管理体会

药品管理是医院药剂科最基本的任务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普遍应用,药品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所有药品的数量管理和效期管理都纳入了医院信息系统。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门诊病人有限,住院部药房药品消耗量占到药剂科药品消耗总量的65%以上,故加强住院部药房药品数量和效期管理尤为重要。从实际来看,“管理在人”,没有一定的管理手段,没有相应的措施与制度,没有较高的人员素质,药品的数量和效期管理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注用药动态,做好领药计划

药品的使用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偶然性在于病人,有了特殊的病人,就有偶然使用某些药品的机会。特定的科室,特定的病人,用药往往有其特定的必然性。此外,医药行业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往往导致某些药品的大量使用。必须关注每日或某一阶段的用药动态,才能保证所领药品数量的适宜性。在确保临床供应的前提下,对药品的领用要做到有效、经济、有应急能力。即既要保证有足够的药品满足临床所需,又要防止积压,避免过期、变质,造成浪费;同时要有一定的解毒药与抢救药,以备急用。用药动态就成了领药频次、数量的依据。对于每日大量使用的药品,可以整件药品的倍数申领,以满足临床所需,尤其在长假以前,为防止特殊情况,必须备够充足的药品应急;对使用量不是太大或有效期短的药品可少领;抢救药品、解毒剂保证有一定的基数;新药使用初期要少领,用量稳定以后,根据其使用情况决定领用频次及数量,最大限度避免药品积压和过期报损。

药品摆放的科学化、合理化

药品按剂型、药理作用不同,科学分类摆放,在调剂使用时容易寻找,可有效避免调剂差错;更换药品批号时,按效期远近分开摆放,注明“新批号”、“老批号”、“先发”、“后发”等醒目标志,保证药品使用连续性的同时,遵循“先进先发”、“易变先发”、“后进后发”的原则,既保证了必须作过敏试验药品出现意外,保障医疗安全,又保证了“发陈储新”,防止库存药品过期、浪费;更换规格的药品,须醒目地标注新旧规格的不同,并提醒调剂人员注意;包装相似、药名易混淆的药品最好分层、分处摆放。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调配药品

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及《住院部药房处方调剂操作规程》调配药品是防止调剂差错,提高帐物相符率的最重要一环。药剂人员在收到电脑配药信息后,打印出配药单,仔细审核,对打印内容有疑问或发现有明显错误者,通知护士或联系医师,更改确认药品信息后再予调配;或品还须核对处方,完全无误后,按照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准确调配药品。调配完毕,由另一调剂人员再次核对药品,二人签字后交予护士核对签字,确保无误。口服摆药牌除了签字,程序类似。整个调剂过程严格按照“四查十对”进行,严禁一张处方未配完,又经手调配另一张处方。

关注在库药品的效期、质量

住院部药房负责人对于有效期在半年以内的所有药品每月作1次统计,详细登记近期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一方面联系临床医师及时使用,一方面根据药剂科其他分支部门的使用情况作相互调换或调出;做好在库药品的养护工作,严格按照其相应的储存条件保管药品,密切关注室内储存条件,尤其是光线、温湿度变化,必要时采取措施;对于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及时查找原因,如果属于原包装破损、变质、污染、短缺的,及时跟库房人员反映,作退库处理,属自然报损的药品及时在电脑上作报损处置,并予以登记报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销毁。

及时、彻底盘点药品

对于贵重药品和特殊管理的品、,做到每日盘点,如有不符,查找原因并加以解决。盘点时间安排在每日上午摆药完成之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他药品不定期抽盘。住院部药房负责人负责每月月底的药品全盘,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防止错盘、误盘、漏盘。对于一些出入较大的品种,可参考同行的经验[1],作暂不输入处理,待查明原因后再作实盘输入。

建立药品专人负责制

出于我院实际情况,住院部药房负责人负责药品出入库的一切清单,包括入库、记帐、科室领药、处方出药、报损、退药、借入借出等,因此,建立专人负责制尤其重要。我们选配高年资、责任心强、富有牺牲精神、协调能力强的同志担当负责人,从而保证了出入库及时、准确,最终保证了盘点的帐物相符率。

小结

药品数量和效期管理是衡量住院药房调剂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完善的药品领用、贮存、调配、发放及报损制度、良好的人员素质、严格有效的奖惩制度是保证我们做好住院药房药品管理的前提。我们认为,良好的药学习惯的养成,对于切实贯彻《处方管理办法》,提高药学人员的服务水平,保证药品数量和效期的准确性,提高药品管理水平都有很好的保障和推动作用[2]。

【参考文献】

药房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中医药治疗

前言

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病机研究

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治则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

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卜平[33]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药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结果发现6个月后,中药组癌性转移复发率明显减低(P<0.01)。张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贲门癌根治术后,间隔化疗的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年、3年、5年复发率为30.8%、52.6%、100%;对照组为59.1%、100%、100%。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复发疗效确切。

癌性腹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状况差,根据中医辨证,此阶段气血虚弱、肾气衰退。文献报道,王维平等[35]采用中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莪术、地龙、壁虎等)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晚期胃癌、肠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辛献运等[36]采用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含莪术油)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总有效率达82.8%,提示莪术油具有免疫保护及促白细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发热癌性发热多为顽固性发热,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之法。于尔辛[37]治疗肿瘤热,采用中药辨证方加辛凉解毒的清水豆卷(临床剂量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临床往往奏效。

(三)减轻毒副作用

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常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医药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应用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体重、保护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疗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长生存期。宁春红[39]运用健脾益肾方剂(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杞子等)治疗180例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照组146例,结果完成全程化疗的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9%,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于庆生等[40]对胃癌术后6小时早期给予中药(黄芪、大黄、枳实、丹参、党参、木香)治疗,结果显示,二组术后并发症、血象无明显改变,但早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全身营养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出了胃癌术后早期中药干预的可行性。张庆荃等[41]对74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疗药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8.9%,几乎未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症状。

(四)癌前病变的防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把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转移到癌前病变的治疗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化结的中医治则,无论是临床前瞻性观察还是实验研究,都能显示出中药具有显著的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42]。张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变辨证分成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三型,分别投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元枳术汤加减,报道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中度以上胃溃疡总有效率58.14%,胃粘膜肠化生总有效率64.0%。

于祥艺[44]用化生平(黄芪、党参、丹参、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浓缩合剂)治疗100例胃癌前状态患者,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6个月后二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胡鸿毅等[45]观察益气化瘀的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抗增殖作用,与叶酸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过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佩文,等.食管贲门癌患者500例舌象观察[J].中医杂志,1982,9:23~25.

2孙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J].四川中医,1988,(10):12.

3李天海.舌诊在食管贲门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5范德荣,等.胃癌患者舌象与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8~260.

7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分析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30~33.

9赵丽红.刘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疗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恶性肿瘤患者正虚血瘀病机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

15赵爱光,等.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1,20(2):164.

16刘静.健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7):21~24.

17刘升翔.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癌症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9~52.

19汤铭新.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抑制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和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0,17(1):28~31.

20李宝元,等.中药白龙片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共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286~290.

21陈健民.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减为主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

25陈亚琳,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5:32~35.

26张长武,等.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242.

29刘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23.

30李玉兰,等.中药缓解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1996,16(4):35.

31孟伟,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0例[J].陕西中医,2001,22(7):390.

32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药抗胃癌术后转移及对鸟氨酸脱羧酶的影响观察[J].中医杂志,1990,37(5):290.

34张克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贲门癌根治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1999,15(6):22.

35王维平,等.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3):167.

36辛献运。等.榄香烯乳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4):247.

37张源远.于尔辛治疗癌性发热4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88~599.

39宁春红.健脾益胃方剂治疗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68.

40于庆生,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联合化疗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59.

41张庆荃,茅爱武,高中度.动脉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45.

42范刚启,等.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7.

43张子理.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4,(3):16.